一、南航与608所合作完成一项科研项目(论文文献综述)
张钰虹[1](2021)在《南方航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绿色经济”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开启了低碳金融活动,到2005年,欧盟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控制和交易系统,再到2016年《巴黎协定》的签订,我国在国际碳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表明关于“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巴黎协定》所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随着我国碳市场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一方面国家政策层面的减排压力需要企业升级更新技术设备来完成排放指标,另一方面,企业技术设备的升级更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碳配额的提出和应用可以有效的缓解控排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将企业手中的碳配额盘活,实现碳配额与融资资金的转化。本文基于国际国内碳减排的大环境,提出企业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方案,并以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其碳配额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方案设计。在分析了企业减排融资需求、资产证券化融资优势以及碳配额资产证券化融资可行性的基础上,选取南方航空2021-2025年剩余碳配额作为资产池,对其碳配额资产证券化方案在现金流预测、SPV组建、信用增级及产品定价等各个环节进行设计,并对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市场竞争力以及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推广进行了分析,以期最大限度的满足碳控排企业的融资需求。本文在对南方航空碳配额进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以碳配额作为资产池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具有基础资产池规模大、质量高、独立性强、未来现金流稳定等特点。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违约风险小、产品收益率较高的优势。将碳配额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有利于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困境;促进企业技术设备的更新升级,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完善碳金融体系,活跃碳交易市场。因此碳配额资产证券化融资方案在控排企业的融资模式中具有推广优势。
王晓吉[2](2021)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县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江苏太仓S学院为个案》文中指出高等教育是科技生产力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器,长三角一体化离不开区域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当前,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已经进入了深度贯彻执行阶段,给县域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提供了可贵的平台,那么在此背景下,县域高等教育应抓住机遇,利用合作平台,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观察、访谈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方法收集有用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规范整理、系统分析,从而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首先,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贯彻落实,对县级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作具体阐述,为下文现状描述、问题分析、对策建议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其次,以江苏太仓S学院为个案,阐述学校发展的现状。接着,从体制机制、合作办学、科技成果转化、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等维度分析学校发展存在的不足与短板。最后,针对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县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将加快师资、人才、科研等方面资源的聚集与流动,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基于该背景下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提出了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和师资队伍培养、深化学科建设和合作办学、加快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优化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等方式方法,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区域内县级高等教育的协调创新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强力智力支撑。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区域内高等院校特别是县域高校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在提升自身发展质量的同时,也为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王辉[3](2021)在《邱雷:为飞行器智能结构添砖加瓦》文中研究指明飞行器智能结构就是一项改变未来先进飞行器发展的革命性技术,该技术通过将传感器、驱动器等与飞行器主体结构一体化集成,使得飞行器结构不仅具有承受载荷的能力,还具有自感知、自诊断、自学习、自适应、自修复等能力,从而提升飞行器整体性能。相对传统飞行器结构,飞行器智能结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的服役状态去调控自身的性能,可以像人体一样实现健康状态的自我监测甚至是损伤的自我修复,可以根据实际飞行环境和空气流场特性改变机翼的形状实现自适应飞行,等等。
石云[4](2020)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优化发展研究 ——以宿迁高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佳妮[5](2020)在《低碳发展背景下能源服务类民营企业S公司战略转型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童震[6](2020)在《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各个国家都在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改革,中国恰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于即将面对的机遇、困难和挑战,唯有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资源对于推动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对于推动不同区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平台不仅能够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且能够发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地方政府深刻认识到加快转变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大力支持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本篇论文使用了相关研究方法开展创新平台研究,包括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通过理论分析,吸收国内外发达国家、地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经验,对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进行研究,总结做法和成效,梳理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芜湖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通用航空产业各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研发创新平台进行剖析。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索芜湖市推进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的路径,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马彩凤[7](2020)在《CEO特征、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是一个涉及人、资源、环境的复杂组织,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瞬息万变,企业所处的环境日趋复杂,企业发展瓶颈及其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创新成为企业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源泉,网络经济的发展使企业的创新系统不断发展,企业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知识经济下的企业不仅依赖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而且依赖于企业之间的资源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CEO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影响着企业的创新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创新的复杂性使得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资源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创新的需求,社会网络可以为企业搜寻外部合适资源提供通道。网络合作有利于不同主体间进行信息交流,以及技术知识的共享、传播和转移,获得战略性资源,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网络关系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针对CEO、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从高阶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到网络嵌入理论等,但这些研究大多较为分散,CEO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综合研究较少,且缺乏不同的CEO个性特质对创新绩效相对重要性的研究。本文立足于高阶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结合网络嵌入理论,深入系统地分析CEO、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在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网络嵌入为中介变量,构建了“CEO特征——网络嵌入——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逻辑架构。首先,本文选取了 3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探索性分析。通过调研访谈、各种数据收集,对各种信息进行编码分析,揭示了在企业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网络创新各阶段中CEO、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不同影响,由此初步形成了 CEO特征、网络嵌入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框架。依据探索性案例研究命题,结合相关理论文献的研究成果,提出了 CEO的不同个性特质、CEO社会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对重要性假设,以及网络嵌入的中介效应假设,不同层次要素跨层次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假设。然后,利用样本数据,通过层次回归、优势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了 CEO特征、网络嵌入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相关结论。本文将CEO特征分为CEO个性特质、CEO人口特征、CEO社会关系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得到一致的结论,CEO的外向性、风险倾向、前瞻性对企业创新绩效都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通过优势分析发现CEO的成就动机、风险倾向、前瞻性、外向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增;对CEO人口特征进行回归分析发现,CEO学历、性别、持股对企业创新绩效都有正向影响,CEO年龄和任期与企业创新绩效是非线性关系;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一样,CEO政治关系和商业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都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通过优势分析发现CEO商业关系的影响效应大于CEO政治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通过回归分析发现CEO个性特质和CEO社会关系都通过网络嵌入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网络嵌入发挥了中介作用;通过结果方程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络嵌入在CEO前瞻性到企业创新绩效的路径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在CEO外向性和企业创新绩效间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网络嵌入在CEO商业关系到创新绩效的路径中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在CEO政治关系和企业创新绩效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前因很多,关键影响要素可能位于企业内部、组织间合作关系以及企业网络组织内,也有可能跨层次影响,通过层次回归分析发现,三个层次要素经过跨层次交互作用也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CEO个性特质与网络密度的交互作用显着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特别是CEO前瞻性和成就动机特质影响比较大;CEO个性特质与网络关系强度的交互作用显着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其中CEO风险倾向特质影响比较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创新点有3个:(1)从静态角度,通过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别检验了 CEO个性特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运用优势分析计算得到CEO的成就动机、风险倾向、前瞻性、外向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对重要性依次递增;(2)构建了 CEO——企业——企业间关系——企业网络的动态嵌入过程模型,CEO动态嵌入过程也是企业完成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网络创新的过程;(3)构建了企业网络跨层次要素的交互模型,从动态角度验证了 CEO特征、网络嵌入跨层次要素的交互作用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王小华[8](2020)在《P车联网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智能网联交通技术近些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车联网行业随之诞生并快速发展。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车联网产业的发展,汽车消费者对车联网功能的付费意愿也在逐年提高。在汽车厂商将车联网作为核心战略,且车联网行业正在涌入如互联网公司在内的新竞争者时,作为车联网服务提供商的P公司亟待重塑其发展战略。本文以国内最早从事车联网业务的P公司为例,基于战略管理相关理论,运用PEST、波特五力、价值链等分析方法,对P公司的所处车联网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识别机遇和挑战。通过对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从经营现状、企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P公司自身的优劣势。运用SWOT模型对战略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P公司应当采取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运用波士顿矩阵,得出P公司的四种波士顿业务类型,在此基础上确定P公司应当大力发展随身车联网业务、强化智能车机业务、改善汽车新出行业务、淘汰TSP业务的多元化产品组合战略。最后,围绕P公司的发展战略,从组织架构、人才队伍、绩效考核、企业文化与控制体系方面对提出保障措施。本文从独立车联网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在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车联网时代达成规模增长,从产业链结构、外部机会和威胁、竞争对手、自身优劣势等方面分析,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P车联网自身状况来制定可行性发展战略,并给出战略实施的步骤和保障措施。本文即为P公司的战略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际管理建议,也寄希望于为国内外其他车联网公司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阳[9](2020)在《政府规制下企业协同创新行为演化博弈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加速发展与技术高度融合,市场对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协同创新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各界的关注。基于政府规制视角,研究企业协同创新行为的演化博弈过程,对参与主体的收益与成本以及系统最优收益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在不同状态下的稳定性策略。通过建立多主体演化博弈模型,将传统的复制相位图由二维空间拓展到三维空间,分析政府规制对企业协同创新行为的作用效果,对演化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最终提出政府和企业协同创新实现路径。仿真结果表明:协同收益、协同成本、投机收益和奖惩力度等对演化路径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和企业受彼此初始参与意愿影响导致其策略收敛速度不同。任何一方采取的策略都受到其他两方策略选择的影响。针对政府规制下企业协同创新行为的演化模型的仿真结果,提出促进政府和企业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政府应当做到:第一,明确自身职能,由规制者转变为协调者;第二,提供全面服务,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第三,建立合理的奖励惩罚制度。企业应当做到:第一,提高资源共享意识,主动寻求协同创新。第二,通过综合衡量彼此的贡献程度,依据双方协同成本、投机收益、协同收益和政府的奖励与惩罚制定合理的共享收益分配制度。第三,加强管理资源共享过程,降低协同成本和风险,确保双方所得利益与其资源共享程度相匹配。
王溪溪[10](2020)在《ZD公司重组后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对新能源的关注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绿色环保已成为热门话题,光伏行业作为新能源产业之一在不断发展。光伏行业的发展对政府政策依赖性较强,近些年来,政府扶持政策收紧,国外双反政策都给光伏行业造成发展阻碍。国内大多数光伏企业面临着负债率高,利润率低,现金流等问题,行业发展进入瓶颈。ZD公司曾是一家知名上市光伏企业,生产光伏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组件等,但近年来受行业及国外市场影响,ZD公司已下市,且面临负债率高、融资难、设备陈旧、现金流周转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被迫处于重组阶段。重组(债转股)后的ZD公司解决了负债率问题,但ZD公司要重新发展必须要对根据现有经营环境状况对其进行竞争战略研究。本文首先对竞争战略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概述总结,如五力模型及三大竞争战略,为ZD公司重组后竞争战略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利用SWOT分析法、相关财务报表等对ZD公司重组前的业务及竞争战略管理状况进行详细分析,确认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表明ZD公司面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风险控制等问题。第三,在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上,本文采用“PEST分析法”、“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对其重组后的环境进行包括外部环境、竞争对手战略、内部环境、公司内部资源能力等分析。最后结合现状及环境,对重组后的ZD公司进行竞争战略制定及实施保障措施。
二、南航与608所合作完成一项科研项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航与608所合作完成一项科研项目(论文提纲范文)
(1)南方航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碳配额 |
1.2.2 资产证券化 |
1.2.3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理论基础 |
2.1 资产证券化相关理论 |
2.1.1 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
2.1.2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
2.1.3 资产证券化的类型 |
2.1.4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 |
2.2 碳配额基本理论 |
2.2.1 碳配额的价值属性 |
2.2.2 碳配额的可交易性 |
2.2.3 碳配额融资概念 |
第3章 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 |
3.1.1 企业背景 |
3.1.2 政策背景 |
3.2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3.2.1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
3.2.2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
3.3 企业融资需求 |
3.4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融资优势 |
3.4.1 与直接交易相比 |
3.4.2 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 |
第4章 南方航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方案分析 |
4.1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 |
4.2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池构建 |
4.3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未来现金流预测 |
4.4 构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SPV |
4.5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增级 |
4.5.1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的内部信用增级 |
4.5.2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的外部信用增级 |
4.5.3 南方航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信用增级 |
4.6 产品定价 |
4.6.1 产品票面利率确定 |
4.6.2 定价方法选择 |
4.6.3 期权调整利差法定价 |
4.7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方案总结 |
第5章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分析 |
5.1 产品风险分析 |
5.1.1 系统性风险 |
5.1.2 非系统性风险 |
5.2 产品市场竞争力分析 |
5.3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推广分析 |
5.3.1 南方航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产品推广分析 |
5.3.2 碳配额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推广分析 |
第6章 案例启示与对策建议 |
6.1 案例启示 |
6.2 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2)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县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江苏太仓S学院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 |
2.关于县域高等教育特别是长三角区域县域高等教育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 |
1.长三角一体化 |
2.县域高等教育 |
3.高质量发展 |
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对县域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 |
(一)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建立健全教育体制机制 |
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
2.《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和《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
3.《长三角一体化教育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 年)》 |
(二)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 |
(三)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深化学科建设与合作办学 |
(四)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快科技研发成果转化 |
(五)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需要良好就业创业环境和优质社会服务 |
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S学院的发展现状 |
(一)体制机制建设有一定基础 |
(二)人才师资队伍层次结构相对合理 |
(三)合作办学和学科建设发展势头较好 |
(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取得一定效果 |
(五)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成效比较明显 |
三、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S学院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 |
1.政府层面不足和短板 |
2.高校自身层面不足和短板 |
(二)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1.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
2.师资队伍建设还不够有力 |
(三)学科专业建设和合作办学亟需深化 |
1.学科专业建设缺乏鲜明特色 |
2.合作办学模式还需要创新 |
(四)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还不够显着 |
1.学校科技研发水平不高 |
2.学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
3.区域协调创新能力不足 |
(五)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还不够优质 |
1.创业教育服务有待改进 |
2.社会服务内容亟需丰富 |
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S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
1.政府层面加强统筹协调 |
2.高校自身主动融入一体化战略 |
(二)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 |
1.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2.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
(三)持续深化学科建设和合作办学 |
1.着力加强学科建设 |
2.继续深化合作办学 |
(四)着力加快科技研发成果转化 |
1.提升学校科技研发水平 |
2.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
3.加强区域协同创新 |
(五)不断优化就业创业和社会服务 |
1.推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精细化 |
2.丰富拓展社会服务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3)邱雷:为飞行器智能结构添砖加瓦(论文提纲范文)
开启科研之窗立志智能监测 |
坚定脚下之路突破瓶颈难题 |
面向国家战略展望智能未来 |
专家简介 |
(6)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特色创新 |
第2章 重点研发创新平台相关概述 |
2.1 研发创新平台的概念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创新理论 |
2.2.2 平台支撑理论 |
2.2.3 创新扩散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验与启示 |
3.1 国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验 |
3.2 国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经验 |
3.2.1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
3.2.2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
3.2.3 浙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
3.3 国内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启示 |
3.3.1 政府发挥平台建设主导作用 |
3.3.2 创新平台建设体制机制 |
3.3.3 引导形成多元投入模式 |
3.3.4 开展创新平台绩效考核 |
3.3.5 研发平台创新合作多样化 |
第4章 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
4.1 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环境 |
4.1.1 芜湖市概况 |
4.1.2 芜湖市科技创新现状 |
4.1.3 芜湖市产业发展现状 |
4.2 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实践 |
4.2.1 总体设计 |
4.2.2 建设模式 |
4.2.3 绩效考核 |
4.2.4 取得成效 |
4.3 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案例研究 |
4.3.1 哈工大芜湖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 |
4.3.2 中电科芜湖通航产业技术研究院 |
4.4 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
4.4.1 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缺乏大院大所支撑 |
4.4.2 平台运行机制不活,没有充分发挥支撑作用 |
4.4.3 科技研发能力不强,难以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
4.4.4 高端研发人才不多,人才招引集聚困难 |
4.4.5 成果转化步伐不快,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
4.4.6 协同创新水平不高,未建立联合创新机制 |
第5章 推进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路径分析 |
5.1 强化服务指导,深化平台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
5.1.1 推动平台建设组织保障机制创新 |
5.1.2 引导平台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 |
5.1.3 开展绩效考核促进平台高质量建设 |
5.2 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平台建设体系 |
5.2.1 完善创新政策支撑体系 |
5.2.2 打造多元化建设投入体系 |
5.2.3 突出技术研发功能建设 |
5.3 强化资源整合,建立平台协同创新模式 |
5.3.1 发挥各类平台优势开展多层次创新合作 |
5.3.2 集聚长三角等区域创新资源 |
5.3.3 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
5.4 强化人才招引,完善促进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系统 |
5.4.1 促进高端人才队伍集聚 |
5.4.2 继续推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工作 |
5.4.3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
5.5 强化成果落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速度 |
5.5.1 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 |
5.5.2 创新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方式 |
5.5.3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CEO特征、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CEO特征的界定 |
1.3.2 网络嵌入的内涵 |
1.3.3 创新绩效的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CEO特征的相关研究 |
2.1.1 高阶理论 |
2.1.2 资源基础理论 |
2.1.3 领导特质理论 |
2.1.4 CEO特征的文献综述 |
2.2 网络嵌入的相关研究 |
2.2.1 企业网络的动态发展过程 |
2.2.2 网络嵌入的动机 |
2.2.3 网络嵌入的维度 |
2.3 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 |
2.3.1 创新绩效的评价方法 |
2.3.2 CEO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2.3.3 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2.3.4 不同层次要素交互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2.4 研究综合评述 |
第3章 探索性案例研究 |
3.1 理论背景与理论预设 |
3.2 案例研究设计 |
3.2.1 案例方法的选择 |
3.2.2 案例企业的选择 |
3.2.3 数据收集 |
3.2.4 信度与效度保障 |
3.3 案例企业简介 |
3.3.1 A医药制造企业 |
3.3.2 B机械化工企业 |
3.3.3 C锅炉制造企业 |
3.4 案例数据分析 |
3.4.1 案例阶段划分 |
3.4.2 内容分析与编码 |
3.4.3 案例数据汇总 |
3.5 案例发现 |
3.5.1 CEO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 |
3.5.2 CEO特征与网络嵌入 |
3.5.3 网络嵌入与企业创新绩效 |
第4章 研究假设与设计 |
4.1 CEO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4.1.1 CEO个性特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4.1.2 CEO社会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4.2 网络嵌入在CEO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 |
4.2.1 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4.2.2 CEO特征对网络嵌入的影响 |
4.2.3 概念模型 |
4.3 问卷设计 |
4.4 变量测度 |
4.4.1 因变量——企业创新绩效 |
4.4.2 自变量——CEO特征 |
4.4.3 中介变量——网络嵌入 |
4.4.4 控制变量——企业的组织特征 |
4.5 小样本测试 |
4.5.1 预测试检验标准 |
4.5.2 量表的预检验 |
4.5.3 正式量表的确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模型分析 |
5.1 数据来源与统计特征 |
5.1.1 数据收集 |
5.1.2 样本企业的组织特征 |
5.1.3 CEO人口特征的统计分析 |
5.1.4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2 数据质量评估 |
5.2.1 数据信度评估 |
5.2.2 数据效度评估 |
5.3 层次回归分析 |
5.3.1 Pearson相关分析 |
5.3.2 CEO个性特质、CEO社会关系、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5.3.3 CEO个性特质、CEO社会关系的相对重要性分析 |
5.3.4 CEO人口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5.4 结构方程分析 |
5.4.1 CEO个性特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分析 |
5.4.2 CEO社会关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分析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企业创新绩效变换指标检验 |
5.5.2 分组子样本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5.6.1 实证研究结果汇总 |
5.6.2 结果分析 |
第6章 跨层次交互效应的研究 |
6.1 CEO到企业网络的动态嵌入 |
6.2 跨层次要素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6.2.1 CEO特征与网络密度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6.2.2 CEO特征与网络关系强度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6.2.3 网络关系强度与网络密度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6.3 跨层次要素的交互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1 CEO特征和网络密度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
6.3.2 CEO特征和网络关系强度的交互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
6.3.3 网络密度和网络关系强度的交互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研究启示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管理启示 |
7.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7.2.1 研究局限 |
7.2.2 研究展望 |
附录1 各变量题项的描述性统计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P车联网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理论 |
2.1.1 战略管理的含义 |
2.1.2 战略管理的内容 |
2.1.3 战略管理的目的 |
2.1.4 战略管理的要素 |
2.1.5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和方法 |
2.2 车联网概述 |
2.2.1 车联网的概念 |
2.2.2 车联网的特点 |
2.2.3 车联网的前景 |
第三章 P车联网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P车联网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发展历程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法律环境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行业分析 |
3.3.1 行业竞争状况 |
3.3.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3 客户的议价能力 |
3.3.4 替代产品的威胁 |
3.3.5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4 内部环境分析 |
3.4.1 内部价值链分析 |
3.4.2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3.4.3 现有业务状况分析 |
3.4.4 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四章 P车联网公司战略制定 |
4.1 战略目标的制定 |
4.1.1 愿景与使命 |
4.1.2 战略定位 |
4.1.3 战略目标 |
4.2 SWOT分析 |
4.2.1 内部优势 |
4.2.2 内部劣势 |
4.2.3 外部机会 |
4.2.4 外部威胁 |
4.2.5 SWOT分析矩阵 |
4.3 波士顿矩阵分析 |
4.3.1 明星型业务 |
4.3.2 问题型业务 |
4.3.3 现金牛业务 |
4.3.4 瘦狗型业务 |
4.4 发展战略制定 |
4.4.1 成本领先战略 |
4.4.2 差异化竞争战略 |
4.4.3 多元化产品组合战略 |
第五章 P车联网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
5.1 优化组织结构 |
5.2 建设人才队伍 |
5.3 完善激励机制 |
5.4 培养企业文化 |
5.5 规范控制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政府规制下企业协同创新行为演化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政府参与协同创新的研究 |
1.2.2 关于企业协同创新关键问题的研究 |
1.2.3 关于企业协同创新博弈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政府规制下企业协同创新行为的理论基础 |
2.1 政府规制 |
2.1.1 政府规制的含义、特点及分类 |
2.1.2 政府规制的目标和方法 |
2.1.3 政府规制基础理论 |
2.2 协同创新 |
2.2.1 协同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
2.2.2 协同创新模式 |
2.2.3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
2.3 演化博弈 |
2.3.1 演化博弈论的基本假设 |
2.3.2 演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方程和稳定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政府规制下企业协同创新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3.1 博弈模型建立 |
3.2 复制动态方程分析 |
3.2.1 企业A复制动态方程分析 |
3.2.2 企业B复制动态方程分析 |
3.2.3 政府复制动态方程分析 |
3.3 稳定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规制下企业协同创新行为的系统仿真 |
4.1 政府规制下企业协同创新行为仿真原理 |
4.2 不同状态下系统仿真分析 |
4.2.1 状态a下系统仿真分析 |
4.2.2 状态b下系统仿真分析 |
4.2.3 状态c下系统仿真分析 |
4.2.4 状态d下系统仿真分析 |
4.2.5 状态e下系统仿真分析 |
4.2.6 状态f下系统仿真分析 |
4.2.7 状态g下系统仿真分析 |
4.3 政府规制下企业协同创新参数分析 |
4.3.1 初期政府弱规制的协同创新参数分析 |
4.3.2 初期政府强规制的协同创新参数分析 |
4.3.3 考虑强规制下单方协同创新参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府规制下企业协同创新行为的实现路径研究 |
5.1 政府层面 |
5.1.1 明确自身职能 |
5.1.2 提供全面服务 |
5.1.3 完善奖惩制度 |
5.2 企业层面 |
5.2.1 增强资源共享意识 |
5.2.2 完善收益分配制度 |
5.2.3 降低企业协同成本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ZD公司重组后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国际行业现状 |
1.1.2 国内行业现状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竞争战略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与竞争概述 |
2.2 五力模型基本理论 |
2.3 三大竞争战略理论 |
2.4 竞争战略对企业竞争所起的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ZD公司竞争战略管理存在问题及问题分析 |
3.1 ZD公司概况 |
3.1.1 ZD公司愿景和使命 |
3.1.2 ZD公司相关财务报表 |
3.2 ZD公司业务竞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2.1 公司架构问题 |
3.2.2 品牌盗用问题 |
3.2.3 公司风险控制问题 |
3.2.4 公司间内部关联交易问题 |
3.2.5 集团内公司资金调用问题 |
3.2.6 研究技术条件问题 |
3.2.7 企业文化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伏行业环境下的ZD公司重组后的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行业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4.2.1 同行业竞争 |
4.2.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2.4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2.5 替代品的威胁 |
4.3 竞争对手战略分析 |
4.3.1 保利协鑫 |
4.3.2 隆基股份 |
4.3.3 阿特斯电力 |
4.3.4 天合光能 |
4.3.5 通威太阳能 |
4.4 公司内部资源能力分析 |
4.4.1 有形资源分析 |
4.4.2 无形资源分析 |
4.4.3 财务能力分析 |
4.4.4 成本控制能力分析 |
4.4.5 采购管理能力分析 |
4.4.6 市场营销管理能力分析 |
4.4.7 研发及创新能力分析 |
4.4.8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分析 |
4.5 SWOT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ZD公司重组后竞争战略制定 |
5.1 ZD公司的战略目标 |
5.2 ZD公司的竞争战略的选择 |
5.2.1 总成本领先战略分析 |
5.2.2 差异化战略分析 |
5.2.3 集中战略分析 |
5.2.4 ZD公司竞争战略的确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ZD公司重组后竞争战略实施与保障措施 |
6.1 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举措 |
6.1.1 分公司产能及规划 |
6.1.2 成本控制与优化 |
6.2 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实施保障 |
6.2.1 组织架构调整 |
6.2.2 技术创新 |
6.2.3 加强与巨头公司战略合作 |
6.2.4 企业文化及人才培养 |
6.2.5 公司风险控制系统完善 |
6.2.6 战略执行力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南航与608所合作完成一项科研项目(论文参考文献)
- [1]南方航空碳配额资产证券化分析[D]. 张钰虹.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县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江苏太仓S学院为个案[D]. 王晓吉. 渤海大学, 2021
- [3]邱雷:为飞行器智能结构添砖加瓦[J]. 王辉. 科学中国人, 2021(08)
- [4]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优化发展研究 ——以宿迁高新区为例[D]. 石云.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5]低碳发展背景下能源服务类民营企业S公司战略转型策略研究[D]. 林佳妮. 天津大学, 2020
- [6]芜湖市重点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研究[D]. 童震.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5)
- [7]CEO特征、网络嵌入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D]. 马彩凤.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8]P车联网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小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9]政府规制下企业协同创新行为演化博弈分析[D]. 赵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ZD公司重组后的竞争战略研究[D]. 王溪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