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提出
黎辉[2](2019)在《“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效果,为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临床依据。2.简要整理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诸多疾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的学术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平行、单盲的设计方法,通过采用中心分层区组随机的方法将预计的96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因时间的限制,实际共纳入89例受试者,病例纳入后,对三个中心的病例分布、完成情况、基线水平进行比较,以保证三个中心的受试者分布均衡和基线一致,具备可比性。(2)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或鼻饲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汤剂,一次100毫升,每日三次,疗程总共为14天,观测时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出院后第3个月。(3)按照研究方案中已拟定的在相关时间点观测或者记录: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心功能分级、MLHFQ总积分、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六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的情况,研究结束后,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对“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做出评价。2.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概要通过跟师学习,以张晓云教授临证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张晓云教授发表的论文,对张晓云教授的学术思想作简要的概括。结果:1.临床研究(1)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9%,愈显率为63.6%。对照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愈显率为40.9%。两组受试者临床总疗效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受试者症状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痰的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次要症状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的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受试者的心功能分级、MLHFQ的总积分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心功能分级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MLHFQ总积分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受试者的FEV1/FVC比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FEV1%预测值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6)两组受试者的血气分析比较:两组受试者Pa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PaCO2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红细胞压积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两组受试者的六分钟步行试验、NT-proBNP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六分钟步行距离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T-proBNP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受试者的炎症指标比较:两组受试者白细胞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9)两组受试者营养指标、电解质指标、再住院率的比较:两组受试者前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白蛋白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Na+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受试者K+水平的数据对比所得的差异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者再住院率之间的差异显示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优于对照组。2.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1)重视中医基础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2)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3)与时偕行,中西并重;(4)注重以人为本;(5)注重调摄脾胃;(6)注重疏畅情志;(7)用药贵在精准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医治疗方案均可有效的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健脾渗湿”法联合西医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高度安全且疗效肯定。3.张教授认为中医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医学,它根源于博大精深的祖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医先哲们耗其毕生心血所总结的诊疗疾病的领悟和经验,是历代中医先哲们的智慧结晶和名族文化的成果展示,其底蕴深厚,范围广泛,需恬淡虚无,集思广益,追根朔源,方可窥其真正内涵,又能药到病除,拔刺雪污,解除病痛,予患者以健康的体魄!对中医的学习,张教授认为当从细节出发,注重中医基本理论的同时更应该辨识细节之间的不同;在辨证上,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并重的诊断观点,更需要有“治未病”的远瞻眼光;在治法上,当重视脾土的功能,脾旺则万物生化,正气充足,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后期的恢复;人为社会的人,疾病不仅仅是身体不健康的反应,它的发生发展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影响,故在治疗时应当关爱、关心患者,更有助于病痛的祛除和身心健康的恢复,而又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很多人的发病往往多由“因情致病”或“因病伤情”,故在治疗时当重视对情志的调节,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情志,脾又可养肝疏肝,故用药方面,善用逍遥散、小柴胡、参苓白术散等方治疗诸疾。
郑莉千[3](2020)在《肺胀阳虚水泛证与生长分化因子15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以中医疾病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分子理论为基础,以检测肺胀阳虚水泛证及痰热壅肺证两证型组间患者血清中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的水平为主要观测指标,结合中医症状评分及血液检查、血气分析、心脏彩超等辅助资料,探讨血清GDF-15水平在肺胀两证型组中的变化规律及意义,为肺胀的辨证分型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入组方法,根据病例纳入标准,纳入阳虚水泛证组30例,痰热壅肺证组30例,共60例。收集患者入院当天的四诊资料和NYHA心功能分级进行评分(详见附表),并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液检测中的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血气分析中的酸碱度(Potential of hydrogen,PH)、氧分压(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以及多普勒心脏彩超中的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右心室流出道内径(Internal diameter of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右心室内径(Righ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mension,RV)等。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GDF-15的水平。应用统计软件统计分析GDF-15水平与肺胀两证型组中的症候评分和NYHA心功能分级、辅助检查资料之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1.两证型组在血清GDF-15水平上比较:阳虚水泛证组高于痰热壅肺证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2.两证型组在中医症候评分及NYHA心功能分级上比较:阳虚水泛证组咳嗽症状评分低于痰热壅肺证组;紫绀、水肿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高于痰热壅肺证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阳虚水泛证组气喘症状评分高于痰热壅肺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证型组在血气分析指标上比较:阳虚水泛证组PH水平低于痰热壅肺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证型组在心脏彩超指标上比较:阳虚水泛证组RVOT水平高于痰热壅肺证组,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阳虚水泛证组RV水平高于痰热壅肺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阳虚水泛证组,血清GDF-15水平与紫绀、水肿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与PAP、BNP水平呈正相关,LVEF水平呈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壅肺证组,血清GDF-15水平与紫绀、水肿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PAP、BNP、LVEF水平上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1.GDF-15可能参与了肺胀阳虚水泛证的病理过程,对评估病情的危重及预后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阳虚水泛证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和肺循环高阻力,这可能与阳虚水泛证阳气虚衰,脏腑功能失调,由肺累及心的后果相关。
彭广操,朱明军,王建茹,王永霞,王新陆,于瑞[4](2021)在《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VIP)、PubMed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心脉隆注射液治疗CPHD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涉及1 758例患者。与常规治疗(对照组)相比,常规治疗加用心脉隆注射液(试验组)能提高总有效率[RR=1.21,95%CI(1.15,1.28),P<0.000 01],降低肺动脉收缩压[MD=-8.88,95%CI(-10.33,-7.43),P<0.000 01]、肺动脉舒张压[MD=-8.27,95%CI(-12.93,-3.62),P=0.000 5]及肺动脉平均压[MD=-5.68,95%CI(-7.45,-3.91),P<0.000 01],降低B型利钠肽[SMD=-3.64,95%CI(-5.03,-2.25),P<0.000 01]或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SMD=-5.13,95%CI(-7.24,-3.02),P<0.000 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能缩小右心室内径、升高动脉血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提高6 min步行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用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能进一步提高治疗CPHD的疗效,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呼吸衰竭、右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且安全性较好。
黄春兰[5](2019)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运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并观察其疗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四川省中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呼吸科住院且符合纳入标准及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近一年急性加重住院次数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分级、BNP值、病程中是否使用利尿剂,并整理数据资料,利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经卡方检验,年龄、病程、近一年急性加重住院次数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P>0.05,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BNP经独立样本t检验,NYHA心功能分级经秩和检验,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疗效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两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生活质量,但两组间经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后的BNP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BNP下降幅度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NP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治疗中使用利尿剂的人数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水圣愈汤以及中药足浴可减少利尿剂的使用。结论:运用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联合西医治疗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能明显缓解病人的症状体征、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BNP值、减少治疗中利尿剂的使用,比单用西药疗效更确切,安全可靠,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王海峰,李建生,余学庆,李素云,王明航,李亚[6](2010)在《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中医证素及基础证候临床调查》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证候要素的分布和基础证候,为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集330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住院患者的人口学、生物学与社会学3个方面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证素、基础证特征分布研究。结果共收集合格调查表327份,提取病性证素10项,痰出现的频率最高(65.75%),其构成比为32.48%,其次为热与气虚;病位证素7项,肺出现的频率最高(77.98%),其次为肾与脾。基础证有15个。痰热证的频率最高(34.56%);其次为肾气虚证、血瘀证、痰湿证和肺气虚证。结论痰(饮)、热(火)、虚、瘀是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的主要证素特征,痰热证、肾气虚证、血瘀证、痰湿证和肺气虚证是其基础证候。
李锡昌[7](2015)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及对B型利钠肽和内皮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无创通气(NIV)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内皮素的影响,同时分析BNP、内皮素水平与患者血气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NVI组(32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积极抗感染、平喘、祛痰、降低肺动脉压、强心、利尿等综合治疗,NIV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NP、内皮素水平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NIV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心率、呼吸次数、pH值、PaO2、PaCO2、BNP、内皮素、肺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72 h后,NIV组和对照组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P<0.01),且NIV组的心率、p H值、PaO2、PaCO2、BNP、内皮素、肺动脉压等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后的BNP水平与Pa O2呈显着负相关(r=-0.663,P<0.01),与PaCO2呈显着正相关(r=0.651,P<0.01);内皮素水平与PaO2呈显着负相关(r=-0.454,P<0.01),与PaCO2呈显着正相关(r=0.433,P<0.01)。结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NIV治疗能更有效的降低患者血清BNP、内皮素水平,同时改善PaO2、降低PaCO2,提高临床疗效。
廖巾琼,方元娥,刘露,张娅,吕俊玲[8](2020)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护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反复发作,急性加重,随着肺功能的损害,病情逐渐发展,多数患者预后不良。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常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介绍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护理路径方面研究,从综合护理、整体护理、优质护理、延续性护理、循证护理、舒适护理、家庭护理、集束化护理等8个方面介绍 CPHD 的护理模式。
王凯欢[9](2019)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及意义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疾病、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等。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人类过早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27%,每100个人中,就有20个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由于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对经济、社会的负担日益增大,并且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是指以补益功效为主要功能特点的中药注射剂,多具有益气固脱、扶正祛邪、养阴生津的作用,主要包括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因其功效确切,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较为广泛。而这方面临床试验数量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其疗效明显。但目前尚缺乏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间直接对比的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劣。作为循证医学的手段,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可同时量化比较治疗同一疾病的不同干预措施,对某一结局指标中涉及的干预措施疗效进行排序,充分利用单个随机对照试验。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治疗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甄别其中的优势品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应信息,之后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局指标关注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及心脏相关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不良反应等结局指标。基于贝叶斯理论,采用Winbugs 1.4.3软件、Stata13.0软件进行分析,相应结果以比值比、均数差及其95%可信区间的形式表示,并通过曲线下面积结果预测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排序。另外,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综合网状Meta分析结果,得到最佳干预措施。同时采用Stata 13.0软件绘制网状关系图、漏斗图、网状森林图、贡献图等。研究结果1.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3个研究,953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侧重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功能及患者预后方面情况较为显着;参芪扶正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改善患者脑钠肽含量情况最佳。2.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40个研究,2970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心率、每分心输出量、六分钟步行试验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左室射血分数、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降低心率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参麦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分心输出量方面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3.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18个研究,10228例患者,涉及七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血气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结果、平均肺动脉压、右心室内径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较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均存在优势,尤其体现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呼吸衰竭、优化肺动脉高压方面。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优于其他方案。4.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结果共纳入73个研究,6639例患者,涉及八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刺五加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注射用益气复脉)。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甘油三酯、胆固醇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更具优势。另外,黄芪注射剂及参芪扶正注射剂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脂指标方面疗效较好。5.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共纳入27个研究,2445例患者,涉及六种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大株红景天注射剂、黄芪注射剂、参附注射剂、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研究针对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临床总有效率、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方案均优于仅采用西医常规用药方案。黄芪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改善静脉溶栓再通率、胸痛缓解、ST段回降、心肌酶峰提前、再灌注心律失常方面成为最佳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综合曲线下面积及聚类结果,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较其他干预措施更具优势。研究结论基于本研究结果,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面有较大优势。网状Meta分析结果提示:①生脉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促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②参附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方面较其他方案更具优势;③参附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参芪扶正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方面优于其他方案;④参芪扶正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分别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⑤黄芪注射剂、生脉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方面有较大优势。同时,本研究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进行了分析,纳入研究中涉及的不良反应内容较少,尚不能针对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得出确切结论。总体而言,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方案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所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刘政鹏[10](2020)在《温阳活血方治疗AE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温阳活血经验方联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与单用这两种吸入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阳虚水泛证)患者的疗效,并且进行相关病例资料的比较和分析。通过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肺功能检查的一秒率(FEV1%预计值)、NTpro-BNP、mMRC评分等指标的观察对比,分析温阳活血方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疗效方面不同数据结果,从而评价温阳活血方的临床疗效。为温阳活血方治疗AE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阳虚水泛证)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并进一步验证温阳活血方的可靠性及可行性,并且尝试开拓和探索出用中医药治疗AE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新方法和方向。方法:将符合纳入条件的68例AE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阳虚水泛证)患者,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LABA+LAMA+ICS疗法,即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商品名思力华,能倍乐公司出品)及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吸入剂(商品名信必可,阿斯利康公司出品);治疗组则在LABA+LAMA+ICS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温阳活血经验方。以4周为一个临床标准治疗疗程,疗程完成后提取两组患者个人信息及实验数据。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相关临床指标(中医症候积分、肺功能检查的一秒率(FEV1%预计值)、NTpro-BNP、mMRC评分等),分析两种方案的治疗效果的差异性。本次实验将全部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有采集到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数据,结果显示,采用温阳活血方的治疗组总体有效率是88.2%,而对照组的总体有效率显示为76.5%,表明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和福莫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联合温阳活血方治疗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比单纯使用这两种吸入制剂治疗疗效更加可靠(P<0.05)。治疗前后8项中医主、次要症候积分疗效的比较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更明显的改善(P<0.05);两组患者FEV1水平在治疗前后对比上,治疗组有效率显示为85.3%,对照组则显示为76.5%,治疗组的疗效更加显着(P<0.05);治疗组在降低患NTpro-BNP水平上有效率上显示为81.25%,对照组62.50%,治疗组在降低NTpro-BNP水平上效果更加显着(P<0.05);两组患者mMRC评分水平的比较上,治疗组有效率上显示为91.2%,对照组为82.4%,治疗组在改善mMRC水平上效果更加显着(P<0.05)。说明在吸入制剂基础上加用温阳活血经验方可以更显着改善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阳虚水泛证)患者心、肺功能,缓解心衰和缺氧等临床症状,促进疾病痊愈。在本次实验研究中未记录到明显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体温等)、胸片、心电图等检查的结果,均未发现明显药物导致的相关异常,说明温阳活血方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温阳活血经验方联合西药噻托溴铵粉吸入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治疗AECOPD合并肺心病(阳虚水泛证)患者,对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肺功能指标和预后的改善显示出较高的效率,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提升肺功能,降低心衰标志物,表明了温阳活血方对此类病症的患者具有更加显着的治疗效果和更好的安全性,是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治疗方案。
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课题来源 |
3 研究对象 |
3.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3.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 研究方案 |
4.1 试验技术流程图 |
4.2 设计类型 |
4.3 样本含量估计 |
4.4 治疗方案 |
4.5 观察指标 |
4.6 疗效的判定 |
4.7 安全性判定 |
4.8 盲法的设计 |
4.9 质量控制 |
4.10 数据管理 |
4.11 统计分析 |
4.12 不良事件的记录和处理 |
4.13 伦理委员会审批和知情同意书 |
5 结果 |
5.1 病例分布情况 |
5.2 试验完成情况 |
5.3 基线分析 |
5.4 疗效分析 |
5.5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肺动脉高压、COPD、肺心病之间的联系 |
2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CPHD合并心衰的现实意义 |
3 研究基础 |
4 科室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经验 |
4.1 慎用镇静剂 |
4.2 慎用强心剂 |
4.3 慎用利尿剂 |
4.4 慎用碱剂 |
4.5 慎用激素 |
5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基本认识 |
5.1 祖国中医学对“CPHD”和“CPHD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5.2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5.3 祖国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和病机的认识 |
5.4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治法认识 |
6 探讨“从脾论治”在肺胀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
6.1 从脏腑功能来看脾肺的关系 |
6.2 从六经辨证来看脾肾的关系 |
6.3 从气机升降路径来看肺脾肾的关系 |
6.4 从痰湿瘀的生成路径来看三者与脾的关系 |
7 “健脾渗湿”法治疗肺胀病的立论依据 |
7.1 脾土虚弱为肺胀病发病之本 |
7.2 痰湿内生为肺胀病发病之关键 |
7.3 瘀血阻滞为肺胀病可见之兼症 |
7.4 “健脾渗湿”为肺胀病的基本治法 |
8 组方及方药分析 |
8.1 参苓白术散 |
8.2 五苓散 |
8.3 合方分析 |
9 临床研究结果的讨论 |
9.1 治疗后临床总疗效的情况 |
9.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 |
9.3 治疗后痰的总积分的变化 |
9.4 治疗后次要症状的总积分的变化 |
9.5 治疗后体循环瘀血总积分的变化 |
9.6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的变化 |
9.7 治疗后受试者的MLHFQ总积分的变化 |
9.8 治疗后肺功能的变化 |
9.9 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 |
9.10 治疗后六分钟步行试验的变化 |
9.11 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 |
9.12 治疗后NT-proBNP水平的变化 |
9.13 治疗后炎症指标的变化 |
9.14 治疗后电解质的变化 |
9.15 治疗后营养指标的变化 |
9.16 治疗后再住院率的情况 |
10 “健脾渗湿”法治疗CPHD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机制探讨 |
10.1 祛痰抗炎,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肺功能 |
10.2 利尿强心,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功能 |
10.3 改善低氧血症,控制感染,有助于降低肺动脉高压 |
10.4 改善胃肠症状,改善营养状态,增加御病能力 |
结论 |
创新与特色 |
问题与展望 |
张晓云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
1.重视理论,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
2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
2.1 体现中医“治未病”的理念 |
2.2 明确疾病的诊断,避免治疗的盲目性 |
3 与时偕行,中西并重 |
4 注重以人为本 |
4.1 关爱患者及其家属 |
4.2 尊重和平等对待患者 |
4.3 以中医整体观为治疗原则 |
5 注重调摄脾胃 |
5.1 用药首当不伤脾胃 |
5.2 重视补益脾胃 |
5.3 重视养护脾胃 |
6 注重疏畅情志 |
6.1 擅于疏通开导,建立信心 |
6.2 擅用柴胡逍遥,调畅肝气 |
6.3 强调自我调节和心理治疗 |
7 用药贵在精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心病合并心衰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研究进展 |
1.1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 古代中医家对肺胀病辨证治法的研究 |
2 现代中医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研究进展 |
2.1 现代中医学对肺心病合并心衰的病名认识 |
2.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位认识 |
2.3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
2.4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病治法方药的研究进展 |
3 总结和展望 |
4.西医学对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治疗研究进展 |
4.1 控制感染 |
4.2 保持气道通畅 |
4.3 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
4.4 利尿剂 |
4.5 正性肌力药 |
4.6 血管扩张剂 |
4.7 抗凝剂 |
4.8 其他治疗措施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3)肺胀阳虚水泛证与生长分化因子15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与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病例选择 |
2.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 |
2.1.1 肺心病临床表现 |
2.1.2 诊断 |
2.2 中医肺胀及其两证型的诊断标准 |
2.2.1 肺胀诊断要点 |
2.2.2 两证型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脱落标准 |
3 具体观测内容及方法 |
4 对照分组 |
5 GDF-15检测方法 |
5.1 GDF-15检测试剂 |
5.2 检测仪器 |
5.3 GDF-15检测原理 |
5.4 样本收集、处理、保存 |
6 数据统计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两证型组性别构成比比较 |
1.2 两证型组年龄、病程比较 |
2 两证型组血清GDF-15水平的比较 |
3 两证型组症状评分及NYHA心功能比较 |
4 两证型组PH、PaO_2、PaCO_2 水平比较 |
5 两证型组PAP、LVEF、RVOT、RV水平比较 |
6 各证型组GDF-15 水平与临床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
6.1 阳虚水泛证组GDF-15 与临床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
6.2 痰热壅肺证组GDF-15 与临床症状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
7 各证型组GDF-15 水平与PAP、LVEF水平的相关性 |
7.1 阳虚水泛证组GDF-15 水平与PAP、LVEF水平相关性 |
7.2 痰热壅肺证组GDF-15 水平与PAP、LVEF水平相关性 |
8 各证型组GDF-15 水平与BNP水平的相关性 |
8.1 阳虚水泛证组GDF-15 水平与BNP水平相关性 |
8.2 痰热壅肺证组GDF-15 水平与BNP水平相关性 |
讨论 |
1 肺胀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关系 |
2 肺胀两证型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分析 |
3 肺胀两证型组间血清GDF-15水平的差异性探讨 |
4 肺胀两证型组间症状评分和NYHA心功能分级的差异性探讨 |
5 肺胀两证型组间PH、PaO_2、PaCO_2 水平的差异性探讨 |
6 肺胀两证型组间PAP、LVEF、RVOT、RV水平的差异性探讨 |
7 肺胀阳虚水泛证组GDF-15水平与临床症状评分、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探讨 |
8 肺胀阳虚水泛证组GDF-15 水平与PAP、LVEF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
9 肺胀阳虚水泛证组GDF-15 水平与BNP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
10 本课题的问题总结及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观察表 |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4)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排除标准 |
1.1.5 结局指标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总有效率 |
2.4.2 肺动脉压 |
2.4.3 RVD |
2.4.4 BNP/NT-pro BNP |
2.4.5 动脉血气 |
2.4.6 6-MWT |
2.4.7 不良反应 |
2.5 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 |
2.5.1 发表偏倚分析 |
2.5.2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5)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材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2.3 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察指标 |
3.3.1 一般资料 |
3.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3 疗效性指标 |
3.3.4 疗效判定标准 |
3.3.5 中医症状积分量化表 |
3.3.6 安全性评价标准(见附录 8) |
3.4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2.疗效性指标治疗前比较 |
3.疗效性指标治疗后比较 |
4.安全性指标观察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的认识及相关研究 |
2.中医对慢性肺心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认识与现代研究 |
3.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方的立法依据及方义解析、现代药理研究 |
3.1 消水圣愈汤的立法依据 |
3.2 消水圣愈汤的药物组成及方义解析 |
3.3 消水圣愈汤中组成药物的解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4 中药足浴药物组成及分析 |
4.本研究与BNP的相关性 |
5.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西医诊断标准 |
附录2 :中医诊断标准 |
附录3 :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
附录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附录5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
附录6 :生活质量评分表 |
附录7 :中医症状积分量化表 |
附录8 :安全性评价标准 |
附录9 :临床观察表 |
附录10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6)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中医证素及基础证候临床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调查对象 |
2 方法 |
2.1 调查内容及方法 |
2.2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的证素分布特征 |
3.3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基础证分布特征 |
3.4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基础证及其特征 |
3.4.1 痰热证 |
3.4.2 肾气虚证 |
3.4.3 血瘀证 |
3.4.4 痰湿证 |
3.4.5 肺气虚证 |
4 讨论 |
(7)无创通气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及对B型利钠肽和内皮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变化情况 |
2.2 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8)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护理路径研究 |
二、护理模式研究 |
(一)综合护理 |
(二)整体护理 |
(三)优质护理 |
(四)延续性护理 |
(五)循证护理 |
(六)舒适护理 |
(七)家庭护理 |
(八)集束化护理 |
三、小结 |
(9)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进展 |
1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品种概述 |
2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概述 |
综述二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现状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网状Meta分析 |
一、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三、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五、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温阳活血方治疗AE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病例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研究对象 |
1.3 诊断标准 |
1.4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设置 |
2.2 干预条件和对照条件设置 |
2.3 疗程制定 |
2.4 记录及观察指标 |
2.5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 |
2.6 疗效判定方法 |
2.7 统计学方法 |
3.数据分析 |
3.1 基线数据分析 |
3.2 对中医症状的疗效的分析 |
3.3 治疗前后 FEV1 疗效对比 |
3.4 治疗前后NT-proBNP比较 |
3.5 治疗前后mMRC评分疗效对比 |
3.6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于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于COPD合并慢性肺心病的治疗 |
1.3 NT-proBNP对肺心病的诊断意义 |
2.传统医学对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有关认识 |
2.1 祖国医学对于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导师对于本病的治法心得 |
3.温阳活血方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概况 |
3.1 温阳活血方的全方组配如下 |
3.2 温阳活血方的药物配伍意义 |
3.3 温阳活血方的药理研究 |
4. 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5.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四、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2]“健脾渗湿”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心衰的临床研究[D]. 黎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肺胀阳虚水泛证与生长分化因子15的关联性研究[D]. 郑莉千.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彭广操,朱明军,王建茹,王永霞,王新陆,于瑞.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1(01)
- [5]消水圣愈汤及中药足浴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春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中医证素及基础证候临床调查[J]. 王海峰,李建生,余学庆,李素云,王明航,李亚. 中医杂志, 2010(12)
- [7]无创通气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及对B型利钠肽和内皮素的影响[J]. 李锡昌. 中国临床研究, 2015(06)
- [8]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护理研究进展[J]. 廖巾琼,方元娥,刘露,张娅,吕俊玲.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08)
- [9]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补益类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血管疾病临床评价研究[D]. 王凯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10]温阳活血方治疗AECOPD合并肺源性心脏病(阳虚水泛证)的临床研究[D]. 刘政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