氦氖激光临床应用总结(附170例报告)

氦氖激光临床应用总结(附170例报告)

一、氦—氖激光临床应用小结(附170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孙翠[1](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红斑83例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多形红斑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及中西医治疗的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多形红斑的中西医诊疗水平积累数据。方法:研究多形红斑的临床资料特征,查阅病历,对2017年2月到2019年1月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一科住院治疗的83例多形红斑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相关结果并分析,总结相关临床经验。结果:1.基本资料:本研究共收集病例83例,性别构成比男:女=1:1.68;患者平均年龄44.72±17.49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0.98±4.09天,经过统计学检验,2018年总体住院时间较2017年住院时间有所减少;2.临床表现:83例患者病程为110天的为69例(占比83.1%),多属急性病程;对其诱发因素进行统计得出有感染因素者25例(占比30.1%),有药物因素者41例(49.4%),可见多形红斑的发病诱因主要为感染和药物因素;临床表现首发皮疹以红斑、丘疹为主,有靶形损害者61例(占比73.5%),瘙痒为主要不适,出现发热或乏力者34例(41.0%);3:化验检查:化验检查方面变化较多的主要为NEUT升高者34例(41.0%)、LYMPHN降低32例(38.6%)、EON降低25例(占比30.1%)、ESR升高22例(占比26.5%)、CRP升高33例(占比39.8%);STP降低33例(占比39.8%)、SGOT降低22例(占比26.5%)、LDH升高21例(占比25.3%),其余变化占比较少;4.治疗: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中药汤剂治疗为辅。83例患者中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组23例、糖皮质激素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组49例、单纯中药汤剂治疗组11例,以各组治疗后有效率为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多形红斑具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少。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总结得出本院治疗多形红斑所用中药汤剂以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利咽、活血凉血养血的中药为主,与文献中治疗多形红斑所用中药基本一致,但文献中多重用补血补气功效中药,与我院重用清热解毒中药略有不同;从四气、五味分析来看,我院与文献中所用中药原则基本相同,归经分析来看与文献中有一定差别。结论:1.多形红斑是一类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病损为虹膜样或靶形红斑,诱因多与上呼吸道感染及药物过敏有关。2.我院治疗多形红斑控制病情的快速发展多依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同时配合中药汤剂治疗是我院治疗多形红斑的一大特色,但目前缺乏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红斑体现中医治疗的疗效评价标准。以西医疗效评价标准判定疗效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红斑疗效具有良好疗效,不良反应少。3.我院治疗多形红斑所用中药与文献中所用中药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可根据患者病情相互借鉴,互相提高。

王宁[2](2020)在《滞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滞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枕大神经痛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例,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为64例,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滞针疗法进行治疗,所选穴位为:风池穴、脑空穴、阿是穴(均为患侧)。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所选穴位为:风池穴、太阳穴、率谷穴、悬颅穴、外关穴、侠溪穴(均为患侧)。两组治疗均1次/天,连续治疗7次。在治疗前、首次治疗行针刺手法后、首次针刺结束后2小时及24小时、治疗结束后记录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数值,并在首次针刺结束后记录针刺得气感(MASS量表)数值。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两组六点行为学评分法(BRS-6评分)数值,并在治疗结束后2周进行随访,观察VAS、BRS-6数值,并分别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观察滞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显示:两组患者入组时性别、年龄、病程、视觉模拟评分、六点行为学评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试验数据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6.9%,对照组是8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即时疗效方面:两组治疗前与即时、2h、24h VAS评分比较均有所下降(P<0.05),表明两组首次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枕大神经痛。治疗组2h较即时VAS评分低,24h较2h VAS评分高、与即时VAS评分相当,表明疼痛先缓解后有所加重,但仍比治疗前明显减轻,并且维持缓解疼痛时间能够保持24h。对照组2h较即时VAS评分低,24h VAS评分比2h高,表明24h内枕大神经痛也有加重。24h比即时VAS评分低,表明24h内疼痛虽有疼痛加剧,但仍比针刺后有缓解。两组在即时、2h、24h 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即时止痛方面滞针法优于常规针刺。4近期及远期疗效:两组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表明两组均能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治疗组治疗后与随访时VAS评分相当,表明治疗组疼痛未再加重或复发。对照组在随访时较治疗后VAS评分下降,表明随着时间延长对照组疼痛有所缓解。两组治疗后和随访VAS评分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滞针法有较好的近远期治疗效果。两组六点行为学评分治疗后及随访时均低于治疗前(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减轻疼痛对患者生活状况影响。滞针组的治疗后及两周后随访的BRS-6评分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表明滞针组在减轻疼痛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方面优于常规针刺。5在得气感方面,在患者首次针刺时填写MASS量表,测得患者感受最强烈的针感和针感强度。结果显示,滞针组的针感强度较常规针刺组强(P<0.05)。针感强度与即时VAS评分进行秩相关分析表明,针感强度与即时VAS评分有关(P<0.05),提示可能针感越强,对于缓解疼痛的效果越明显。结论:滞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即时疗效与近远期疗效确切。针感强度可能是影响针刺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的关键因素。

李丹,李杨,王华,朱晓荣[3](2019)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肾移植现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成熟有效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肾移植患者的短期预后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但患者长期存活率的改善不明显。相较于正常人群,肾移植术后患者存在营养状态差、手术创伤、代谢紊乱、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各种管道等诸多易感因素,导致罹患肺部感染的风险较高,因感染带来的病死率居高不下。目前,临床上防治肺部感染的方案较多,包括新型免疫制剂的应用、小剂量联合用药、免疫球蛋白预防性的大剂量静滴等,但肺部感染仍是肾移植术后较为棘手的挑战。

李中平[4](2019)在《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观察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安全性,从而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所有试验研究病例都来自于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或住院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根据本研究制定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共收入60例患者,按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扶正祛瘀汤口服加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加巴喷丁胶囊口服及氦氖激光照射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QS评分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用统计学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Q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后VAS评分均有显着降低,即两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故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缓解患者的疼痛。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Q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治疗后的QS评分均有显着降低,即两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睡眠质量。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Q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治疗后的Q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故治疗组比对照组更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6、治疗组愈显率为86.67%,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率为73.33%,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即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7、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6.67%。结论:1、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2、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有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蒋海云[5](2019)在《手法牵引治疗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 通过观察手法牵引在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推拿应用的临床疗效,并以常规推拿方案作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价加入手法牵引的优化推拿方案治疗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疗效优势,以期为本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符合试验条件的88例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所制定的治疗小儿斜颈的常规推拿方案。治疗组采用优化推拿方案,即在常规推拿方案组的治疗基础上加入手法牵引。2组患者治疗疗程均为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儿推拿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处彩超变化及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纳入时病情状况方面比较均无显着差异。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比较,经秩和检验,斜颈程度、颈椎旋转、颈椎侧弯情况均有改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突肌变化、肿块大小、肿块硬度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治疗前后乳突肌的变化、肿块的大小和硬度症状改善明显。对照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比较,经秩和检验,斜颈程度、乳突肌变化、颈椎旋转、颈椎侧弯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经治疗后组间分级量化比较,经秩和检验,乳突肌变化、肿块大小、肿块硬度、斜颈程度、颈椎旋转情况、颈椎侧弯情况,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患儿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65.96%,对照组总有效率39.02%,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推拿方案和优化推拿方案治疗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均安全有效的,均能改善肿块型先天性肌性颈斜的症状。加入手法牵引的优化推拿方案对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症状改善优于常规推拿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使用。

马颖[6](2019)在《复方参蓉汤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复方参蓉汤对脾肾两虚型斑秃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健脾益肾法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6例斑秃脾肾两虚型患者按1:1比例分为两组。试验组服复方参蓉汤;对照组服健脾益肾颗粒;两组均外擦0.1%他克莫司软膏。患者每周复诊1次,共12周,每隔4周复诊时记录病情,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查血清T淋巴细胞水平、皮肤镜并进行疗效判定。结果:两组共收集有效病例61例,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ALT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终毛数密度、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其中SALT评分、终毛数密度组间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复方参蓉汤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疗效确切,较健脾益肾颗粒有明显优势。2.皮肤镜在毛发性疾病的诊断、鉴别、疗效判定等方面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沈夏虹[7](2019)在《不同时长振腹法对寒湿凝滞型PD疗效及血清PGF2α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不同时长振腹法,观察不同时长振腹法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血清pGF2α含量影响,探讨振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最佳治疗时长,为振腹法更好的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中的患者均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或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共收集到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后分别进行操作时长为3min、5min、7min的振腹法,3组均于月经来潮前7天开始治疗,治疗7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分别在操作前后进行量表评分和静脉血液采集,观察各组VAS评分表、痛经症状综合评分表、中医证候评分表以及血清PGF2α含量数值,并录入SPSS21.0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则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若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成果:(1)手法操作前,三组患者在年龄、经期、周期、病程等一般资料以及VAS评分、痛经症状综合评分、中医症候评分、血清PGF2α数值等各方面经统计分析,均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各组患者各基本情况一致,具有临床可比性。(2)组内比较:各操作组VAS评分、痛经症状综合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及血清PGF2α数值操作前后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3min振腹组、5min振腹组、7min振腹组在改善疼痛、痛经症状、中医症候及改变实验室指标血清PGF2α方面均有一定的作用。(3)组间比较:操作后进行三组间评分,各操作组在VAS评分、痛经症状综合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及血清PGF2α数值各方面,3min振腹组与5min振腹组、5min振腹组与7min振腹组相比P<0.05,而3min振腹组与7min振腹组相比P>0.05,证明5min振腹组与3min振腹组、7min振腹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有效改善疼痛、痛经症状、中医症候及改变实验室指标血清PGF2α含量的最佳操作时长。(4)临床疗效比较:痛经症状综合评分临床疗效比较,3min振腹组55%,5min振腹组90%,7min振腹组84.21%,各操作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比较,3min振腹组60%,5min振腹组95%,7min振腹组89.47%,各操作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推拿手法振腹法具有降低机体血清PGF2α含量及改善疼痛、痛经症状、中医症候的作用。(2)操作时长为5min时,在改善疼痛、痛经症状、中医症候及血清PGF2α含量改善方面效果更明显,为最佳操作时长。

刘巍[8](2019)在《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唇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归纳总结我院近2年唇炎的临床分型、诊疗特点,结合自制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文献学习所得,初步探索唇炎中医证型的临床信息及其分布规律,推动中西医结合在唇炎诊疗方面的应用,为后续临床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方法: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黏膜科临床诊断为唇炎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门诊病例、等。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根据初步结果制定第二阶段临床调查表,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3月于黏膜专家门诊就诊的唇炎患者相关问卷内容及临床体格检查内容,结合文献学习唇炎的中医分型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其可能的临床分布规律。结果:第一阶段:共得患者235人,男性77人,女性158人,平均年龄30.42±16.14;其中以21-30年龄段为多见。各年度以4月份为唇炎患者就诊高峰。病损多累及双唇,其次是下唇。症状以干燥、脱屑、瘙痒较多见。用药特点:维生素类、激素类、抗生素类药物在八大类别中处于前三位;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辅助含漱液氯己定在所有用药中排在前三位。第二阶段:收回45份问卷,男:女=17:28,年龄分布:7-60,平均年龄:28.56,从事脑力劳动者占60%,从事体力劳动者占40%。16人患系统性疾病:胃肠疾病5人、血压血脂异常4人、气管支气管炎症2人,糖尿病1人,肝炎1人,过敏性疾病2人。余下29人体健无殊。50%的人群存在舔唇、咬唇不良习惯。28.2%的患者尝试过中药治疗。中医证型初步问卷发现:血虚风燥型(30例)>风毒凝聚型(10例)>脾胃湿热型(5例)。结论:1.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唇炎的发病四季差异不明显;病损多累及21-30年龄阶段女性的数据,与其它报道有一定差异。2.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暂未见癌变进程。但不乏初诊即为唇癌肿块的患者,且根据其病灶边缘痕迹可考虑来自与唇炎有鉴别价值的唇部扁平苔藓或盘状红斑狼疮。3.在本研究资料的范围内,西医病损,以干燥脱屑为主;临床用药,以建议液体剂型的局部激素类药物结合相关调理为主。中医初步类型分布:血虚风燥型>风毒凝聚型>脾胃湿热型。4.同时,关于中医辨证分型的进一步研究需要更为直观和系统的量表,以实现中西医学科的真正结合性诊疗,进一步发挥二者现有技术和成果的优势。

徐媛媛[9](2019)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良恶性疾病微血管病变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以鲜红斑痣(Port wine stain,PWS)患者、Balb/c小鼠耳部皮下瘤以及Balb/c小鼠耳部诱导皮肤癌为研究对象,展现其微血管的真实状况,并对比病变区域和相对应的正常皮肤区域的微血管差异,探讨疾病在演变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和微血管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实现临床无创诊断良恶性疾病,实时监测疾病变化和评价疾病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设备参数的改进与图像分析处理:拟针对合作公司天津恒宇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OCTA设备进行预实验处理,以选定合适的参数和实验对象,得到更优的血管图像。二、建立Balb/c小鼠耳部皮下瘤模型:将20μl浓度为2×106个/ml的CT26直肠癌细胞悬液接种于小鼠耳部,建立Balb/c小鼠耳部皮下瘤模型,待肿瘤直径为35mm时视为接种成功。三、探寻Balb/c小鼠耳部诱导皮肤癌模型:试图探寻构建Balb/c小鼠皮肤癌演变模型,第一周于每周一和周四在小鼠两侧耳部涂30μl浓度为100μg/100μl的7,12-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benz anthracene,DMBA)/丙酮液,从第二周后每周一和周四在小鼠两侧耳部涂30μl浓度为4μg/100μl的佛波酯(Phorbol ester,TPA)/丙酮液。在第一次涂抹试剂后0天、7天、21天、35天和50天,通过OCTA分别对小鼠的耳部皮肤成像,将成像部位取材,进行石蜡包埋,石蜡切片,HE染色以观察病理变化。四、入组鲜红斑痣患者:随机入组21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激光科PW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排除光敏性皮肤病、孕妇、哺乳期及免疫系统疾病患者。这些研究对象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没有接受过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或者只接受过一到两次PDT。五、OCTA系统扫描采图:通过OCTA设备对PWS病变区域和相对应的正常皮肤区域、Balb/c小鼠耳部皮下瘤区域和正常耳部皮肤区域、Balb/c小鼠耳部诱导皮肤癌不同时间段进行微血管成像,每次采图重复3遍。六、图像处理及分析:DensityV1.4软件分析图片血管密度;SegmentV11软件分析将图像分层;amira软件构建小鼠耳部微血管三维图像,除微血管外的皮肤结构三维图像和皮肤结构三维图像。七、统计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对PWS患者病变区域与相对应正常皮肤区域的血管密度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一、通过三维构建可清晰的看出Balb/c小鼠耳部皮下瘤微血管较正常耳部皮肤微血管密度更大。二、Balb/c小鼠耳部皮肤癌诱导过程中,肉眼观小鼠耳部皮肤红肿变化、OCTA系统采集耳部微血管图片情况和病理结果三者对应较好。第7天小鼠耳部皮肤红肿严重,OCTA扫描图片相对受限,病理显示表皮细胞和微血管、炎症细胞增生明显。三、OCTA可无创、实时采集清晰的微血管图像,更真实地反映了良恶性疾病的微血管分布与形态。四、PWS患者病变皮肤区域与相应的正常皮肤区域相比,病变区域的血管形态更曲折;通过SegmentV11软件、DensityV1.4软件将图像分三层分析血管密度,分别为距离皮肤表面00.21mm、0.210.35mm、0.350.67mm处,可见病变区域的血管密度更大(第一层:t=3.794,p=0.001,df=20,95%CI=2.25-7.76;第二层:t=-5.514,p=0.000,df=20,95%CI=-9.93-4.48;第三层:t=-3.666,p=0.002,df=20,95%CI=-4.55-1.25)研究表明血管密度在距离皮肤表面0.210.35mm处较大;在PWS病变区域和相对应的正常皮肤区域中,第二层血管的直径均大于另外两层血管直径,即在距离皮肤表面0.210.35mm处微血管直径最大;性别、病变部位对病理特征有影响,但是本研究并没有分析出不同年龄的血管病理特征具有差异。结论OCTA系统可用于良恶性疾病微血管的成像和实时监测,通过分析血管形态、参数,比较病变部位和正常部位微血管的差异,观察疾病演变过程中血管形态、参数和病理的对应关系,较好地反映出疾病的病理特征,为实现临床无创诊断疾病,实时监测疾病变化和评价疾病治疗效果提供了基础。

张稚鲲[10](2017)在《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及意义]中医文献是中医药理论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记载了许多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经验与总结。在与疫病的长期抗争中,中医已认识到疫病可以通过食物、呼吸、接触等途径传染,为此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药物治疗经验尤其丰富,但中医诊疗信息多具有模糊性、非线性、非定量等复杂特征,利用文献整理与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和规律性,在古今用药及配伍规律的对比中发现疫病处方用药特点,了解医家诊疗思路及临证经验,为当代临床提供参考。[研究内容]在了解古今疫病(急性传染性病)治疗概况的基础上,收集整理相关临床文献,归纳、分析历代疫病方用药及配伍特点,比较古今异同,筛选常用中药,了解方剂组成中各药的适用范围,筛选常用的配伍结构,发现临床文献中的隐性信息,为现代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①文献调研。古代文献使用书目检索工具,现代文献主要运用布尔逻辑、截词、字段限定以及嵌套检索等检索技术从数据库中获取原始文献(既包括个案、医案,也包括大样本临床报道)。从每篇文献中摘取来源、年代、病名、症状、治则治法、方名、剂型、用药组成、用法及给药途径等数据项。古今数据以1911年为分界点。②数据清理。利用Microsoft Excel建立基础数据表格,根据需求对基础数据进行清理及规范。③数据挖掘。根据齐夫定律确定分析样本,通过启用Excel高级功能、VBA编程、调用相关函数等进行频次统计,筛选高频药,使用SPSSClementine12.0、Python正则表达式匹配等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了解疫病常用药对、药组及其配伍结构。[结论]①疫病用药的频次分析及古今用药的对比分析可以了解方药的实际使用情况,从用药的频次及比例了解疫病的主要治则治法,发现药味使用的变化,为筛选古今常用药及特色药,发现具有潜在临床价值的中药提供线索与参考。②古今疫病总体用药有许多相似之处,祛湿药、补气药、理气药、化痰药、补血药、泻下药、消食药、补阴药的使用无太大差别,而在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等的使用方面差异较大。清热药现代方使用较古代方明显增多,而解表药古代方使用较现代方多,提示古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散”治疫,现代方的主要用药特点为以“清”治疫。③疫病方配伍总体现代清、散、行、和的特点。“清”指清热泻火,疫病的最普遍病理特征为发热,清热为疫病治疗之要则。清热药甘寒之品常多味并用,苦寒之品常与甘寒同用。“散”“行”指药组中常配具有宣散、行滞特点的药味,提示疫毒壅滞为疫病的另一普遍存在的病理特征。“和”指配伍中体现攻邪不伤正,补益不留邪的特点,比如,使用苦寒药时,常配以甘草等益脾缓中,使用补血药时常配以当归补血、行血并散血中之瘀毒,寓攻于补,寓补于攻。总体来看,古今在配伍原则上无太大差异,现代方配伍多以仲景方为基础。④对古今疫病用药的比较分析建立在疫病总体用药、病系用药、疾病用药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为筛选具有不同普适作用的疫病用药提供了思路与参考。⑤为临床提供了疫病组方选药的结构式思路,即疫病方=疫病共性药+病系共性药+疾病个性药,以辅助提高辨证与辨病、辨症相结合的处方用药质量,同时方便计算机分类处理,为建立疫病临床荐药系统提供思路与参考。

二、氦—氖激光临床应用小结(附170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氦—氖激光临床应用小结(附17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红斑83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红斑患者83例回顾性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病例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疗效判定标准
        1.1.5 采集及评估内容
        1.1.6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总体描述
    1.3 讨论
        1.3.1 一般资料回顾
        1.3.2 临床资料回顾
        1.3.3 治疗
        1.3.4 出院时情况评价
    1.4 小结
    1.5 存在不足与展望
二、重症多形红斑6例回顾性分析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2.1 皮肤表现
        2.2.2 自觉症状
        2.2.3 其他症状
    2.3 化验检查
    2.4 治疗方法
        2.4.1 祛除诱因
        2.4.2 糖皮质激素
        2.4.3 丙种球蛋白
        2.4.4 中药汤剂
        2.4.5 其他治疗
    2.5 转归
    2.6 讨论
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治疗多形红斑中药处方用药规律
    3.1 资料与方法
        3.1.1 中药处方检索
        3.1.2 检索中医药治疗多形红斑的文章
        3.1.3 分析软件
        3.1.4 中药名称规范
        3.1.5 中药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用药频次
        3.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治疗多形红斑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3.2.3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3.2.4 使用统计报表功能进行性味归经分析
    3.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形红斑中西医现代诊疗情况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滞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中止及剔除标准
        1.6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估算样本量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3.1 一般指标
        3.2 疗效指标
        3.3 观察时点说明
        3.4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3.5 安全性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评估
        5.2 临床疗效结果
        5.3 安全性评价
        5.4 脱落病例分析
讨论
    1 枕大神经痛的认识
    2 得气与气至
    3 滞针疗法
        3.1 滞针术的特点
        3.2 滞针的中医学理论
        3.3 滞针术的功效
    4 选穴依据
    5 滞针术治疗枕大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枕大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治疗
    1.1 抗菌药物治疗
    1.2 免疫调节剂治疗
    1.3激素药物治疗
2 其他治疗
    2.1 激光治疗
    2.2全身支持疗法
3小结

(4)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2 西医治疗 PHN 的研究进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判标准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4 讨论
    4.1 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4.2 扶正祛瘀汤方药分析
    4.3 热敏灸作用机制的探讨
    4.4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5)手法牵引治疗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6. 剔除病例标准及中止试验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试验设计
        1. 设计方法
        2. 估计样本含量
        3. 分组方法
        4. 对照方法
        5. 试验前宣教
        6. 技术路线图
    (二)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
        2. 治疗组
        3. 治疗时间
    (三) 观测指标
        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 单项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指标标准
        3. 疗效判定标准
    (四) 观查时点
    (五) 安全性指标
    (六) 临床记录与统计分析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病例收集完成情况
    (二) 一般资料比较
    (三) 治疗前临床症状比较
    (四) 临床研究结果
        1. 治疗组治疗前后分级量化比较
        2. 对照组治疗前后分级量化比较
        3. 两组患儿治疗后分级量化比较
        4. 两组患儿综合疗效比较
    (五) 不良反应
四、分析与讨论
    (一) 国内外对CMT的认识及治疗方法的分析与讨论
    (二)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分析与讨论
    (三) 小儿斜颈推拿方案作用机理分析
    (四) 手法牵引在推拿治疗CMT中应用分析与讨论
    (五) 本次临床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六)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6)复方参蓉汤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说明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病例选择标准
        (一)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五)终止/中止试验标准
    三、治疗方案
    四、观察指标及记录方法
        (一)皮损评分
        (二)中医证候积分
        (三)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四)皮肤镜疗效判定标准
        (五)生活质量指数评分
        (六)安全性观测
    五、疗效判定
    六、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及分析
        (一)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见表1及图1)
        (二)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见表2-1 及图2-1、表2-2 及图2-2)
        (三)两组患者病程构成比较(见表3及图3)
        (四)两组患者临床分类构成比较(见表4及图4)
        (五)两组患者临床分期构成比较(见表5及图5)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皮损积分评分(SALT评分)比较(见表6)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7)
        (八)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比较(见表8)
        (九)两组患者治疗前表皮肤镜下终毛数密度比较(见表9)
        (十)两组患者治疗前皮肤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比较(见表10)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三、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四、两组患者安全性观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17)
    五、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见表18)
讨论
    一、斑秃的病因病机及健脾益肾法机理探讨
        (一)中医对脱发的认识
        (二)脾肾两虚与斑秃
        1、脾虚与斑秃
        2、肾虚与斑秃
        (三)从免疫学角度探讨补脾肾的作用
        (四)复方参蓉汤方义分析
        (五)对照药物健脾益肾颗粒选择依据
        (六)复方参蓉汤及健脾益肾颗粒临床疗效分析
    二、辨证论治联合免疫抑制剂局部使用探讨
        (一)斑秃发病机理
        (二)中医辨证论治
        (三)他克莫司外用治疗斑秃分析
    三、皮肤镜在毛发疾病中的应用探讨
    四、本课题创新之处
    五、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斑秃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西医研究进展
        (一)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二)治疗进展
        二、中医研究进展
        (一)历史源流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研究
        (四)治疗进展
        三、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皮肤镜在斑秃中的应用研究
        一、皮肤镜的原理
        二、斑秃皮肤镜镜像特征
        三、皮肤镜下斑秃与多种脱发疾病的鉴别诊断
        四、皮肤镜应用于斑秃疗效研究
        五、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临床观察表
    附表2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不同时长振腹法对寒湿凝滞型PD疗效及血清PGF2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概述
    1.2 振法的文献研究
        1.2.1 振法来源及定义
        1.2.2 振法的基础研究
        1.2.3 振腹法的应用研究
    1.3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研究进展
        1.3.1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1.3.2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研究
        1.3.3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1.4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研究进展
        1.4.1 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1.4.2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
    1.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选取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脱落和终止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统计方法
        2.2.5 注意事项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3.1 操作前一般资料
        3.1.1 年龄、经期、周期、病程比较
        3.1.2 各组VAS、痛经症状综合评分表评分的比较
        3.1.3 各组中医症候评分的比较
        3.1.4 各组血清PGF_(2α)的比较
    3.2 操作后统计结果
        3.2.1 VAS评分比较
        3.2.2 痛经症状综合评分表评分比较
        3.2.3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3.2.4 血清PGF_(2α)的比较
    3.3 不良事件分析
    3.4 数据结果总结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4.1 结果分析
    4.2 振腹手法的选择依据
    4.3 观察指标血清PGF_(2A)含量与原发性痛经的关系
    4.4 不足与解决方法
    4.5 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8)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第一阶段数据
        2.2 第二阶段数据
    3 讨论
        3.1 本研究群体的基本信息特点
        3.2 本研究群体的症状要点
        3.3 本研究群体的主要用药
        3.4 唇炎中西医治疗方式的比较与选择
    4 结论
    5 主要创新点
    6 存在的不足
    7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唇炎临床病例五例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病例报告讨论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唇炎患者一般信息表
    附表2 唇炎辨证分型体征收集表
    附表3 文献四种主要唇炎治疗方法综述简表
    附表4 文献慢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
    附表5 文献中剥脱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剂
    附表6 文献中过敏性唇炎治疗的主要中药方剂
    文章1 发表综述《口腔扁平苔藓及其草本植物类辅助用药的主要研究进展》《浙江医学》
    文章2 发表文章《现代化讯息手段在口腔医师未来岗位胜任力培养中的临床应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录用
    文章3 会议论文《2150例口腔扁平苔藓临床患病群体及就诊特点分析》
    文章4 参与文章《常见口腔黏膜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口腔医学》
    文章5 参与文章《角色变换法在七年制口腔黏膜病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专利1 参与专利《一种抑制菌丝和杀灭白念珠菌的药物》
    专利2 参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非糜烂期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白斑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作者简历

(9)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良恶性疾病微血管病变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系统的改进与图像分析处理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二部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对Balb/c小鼠耳部肿瘤模型的成像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第三部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鲜红斑痣微血管病变的初步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10)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古代中医疫病探赜
    1. 疫病释义
    2. 疫病病因
    3. 疫病防治
        3.1 宋以前
        3.2 宋金元
        3.3 明清
第二部分 疫病的现代中医药治疗
    1. 建国以来我国法定急性传染性疾病回顾
    2. 常见疫病的中医药治疗
        2.1 病毒性肝炎
        2.2 细菌性痢疾
        2.3 流行性感冒
        2.4 流行性腮腺炎
        2.5 手足口病
第三部分 古今疫病方药数据挖掘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研究方法
    3. 数据挖掘结果
        3.1 疫病高频药挖掘
        3.1.1 疫病总体用药
        3.1.2 疫病病系用药
        3.1.3 疫病病种用药
        3.2 疫病用药古今对比数据挖掘
        3.2.1 古今总体用药
        3.2.2 古今病系用药
        3.2.3 古今病种用药
        3.3. 疫病方配伍规律挖掘结果
        3.3.1 疫病方总体配伍规律
        3.3.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
        3.3.3 疫病病种配伍规律
第四部分 讨论
    1. 疫病用药特点分析
        1.1 总述
        1.2 古今用药比较分析
        1.2.1 疫病总体用药
        1.2.2 古今病系用药
        1.2.3 古今病种用药
        1.3 疫病用药的共性与个性特点分析
        1.3.1 细菌性痢疾
        1.3.1.1 古代方
        1.3.1.2 现代方
        1.3.1.3 小结
        1.3.2 病毒性肝炎
        1.3.2.1 古代方
        1.3.2.2 现代方
        1.3.2.3 小结
        1.3.3 流行性腮腺炎
        1.3.3.1 古代方
        1.3.3.2 现代方
        1.3.3.3 小结
        1.4 古今疫病用药特点总结
    2. 疫病方配伍特点分析
        2.1 古今疫病方总体配伍特点分析
        2.1.1 古代方
        2.1.2 现代方
        2.1.3 小结
        2.2 疫病病系配伍规律特点分析
        2.2.1 Ⅰ类疫病
        2.2.1.1 古代方
        2.2.1.2 现代方
        2.2.1.3 小结
        2.2.2 Ⅱ类疫病
        2.2.2.1 古代方
        2.2.2.2 现代方
        2.2.2.3 小结
        2.2.3 Ⅲ类疫病
        2.2.3.1 古代方
        2.2.3.2 现代方
        2.2.3.3 小结
        2.3 疫病病种配伍特点分析
        2.3.1 细菌性痢疾
        2.3.1.1 古代方
        2.3.1.2 现代方
        2.3.1.3 小结
        2.3.2 病毒性肝炎
        2.3.2.1 古代方
        2.3.2.2 现代方
        2.3.2.3 小结
        2.3.3 流行性腮腺炎
        2.3.3.1 古代方
        2.3.3.2 现代方
        2.3.3.3 小结
        2.4 疫病方配伍特点总结
第五部分 结语
    1. 问题与思考
    2. 主要创新点
    3.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氦—氖激光临床应用小结(附170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形红斑83例回顾性分析[D]. 孙翠.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滞针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治疗研究进展[J]. 李丹,李杨,王华,朱晓荣. 医学综述, 2019(23)
  • [4]扶正祛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中平.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手法牵引治疗肿块型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疗效评价[D]. 蒋海云.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复方参蓉汤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D]. 马颖.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7]不同时长振腹法对寒湿凝滞型PD疗效及血清PGF2α的影响[D]. 沈夏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唇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初探[D]. 刘巍. 浙江大学, 2019(03)
  • [9]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应用于良恶性疾病微血管病变的初步研究[D]. 徐媛媛. 锦州医科大学, 2019(01)
  • [10]疫病(急性传染性疾病)古今用药特点及配伍规律研究[D]. 张稚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

标签:;  ;  ;  ;  

氦氖激光临床应用总结(附170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