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麝香注射液肺俞穴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217例及应用

复方麝香注射液肺俞穴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217例及应用

一、复方麝香注射液肺俞穴注射、敷药治疗支气管哮喘217例(论文文献综述)

庄静文[1](2021)在《玉屏风散方隔药饼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隔药饼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并对照常规西医治疗评估疗效差异,分析研究隔药饼灸对过敏性鼻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综合评价隔药饼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效应,为今后采用隔药饼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提供相应客观依据。方法将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60例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玉屏风散方隔药饼灸法进行治疗,每穴灸3壮,隔日一次,共灸10次;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方法治疗,一次10mg,一天1次,20天为1疗程。对比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对隔药饼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在治疗前后分别对鼻总体症状视觉模拟评分表(Uni-VAS)、鼻部各症状视觉模拟评分表(Multi-VAS)和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进行疗效评估,通过SPSS 24.0统计软件对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组间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结论。结果1.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中治愈5例,显效22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中治愈4例,显效19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为79.3%。显示两组治疗方法对过敏性鼻炎均有疗效,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隔药饼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更有优势。2.组内比较:经治疗,两组的Uni-VAS、Multi-VAS、RQLQ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都能有效减轻鼻部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组间比较:经治疗,两组Uni-VAS、鼻塞、眼痒和RQL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隔药饼灸对鼻总体症状、鼻塞、眼痒和生活质量提高有良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喷嚏、流涕、鼻痒、流泪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方法在改善喷嚏、流涕、鼻痒、流泪症状上疗效相当。结论1.隔药饼灸和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均能改善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部症状和生活质量,说明这两种方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有可靠的治疗效果。2.隔药饼灸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相比,两组对喷嚏、流涕、鼻痒、流泪症状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鼻总体症状、鼻塞、眼痒和生活质量方面隔药饼灸疗效更为突出,有助于减轻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高屾[2](2021)在《敷穴止嗽膏治疗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SOD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敷穴止嗽膏治疗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患者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清中超氧化酶歧化物(Superoxide Orgotein Dismutase,SOD)水平变化的情况,评价敷穴止嗽膏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80例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在2020年的7月至8月份三伏期间,对照组给予百令胶囊,4粒/次,每粒0.5g,日3次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应用百令胶囊基础上(服法用量同对照组),加予敷穴止嗽膏进行穴位贴敷治疗,取膻中,肺俞(双侧),肾俞(双侧),天突,中府(双侧)共计8个穴位,每10天贴敷1次,每次贴敷6小时,共贴敷3次,两组疗程均为30天。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证候评分和血清SOD的变化,评价安全性。结果: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80.5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均较前改善(P<0.05),且在咳嗽、咳痰、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易感冒、咽痒症状表现上,治疗组在治疗后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在两组痰色、痰质,自汗方面的改善程度大体一致(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SOD水平均较前显着提升(P<0.05),且治疗组的提升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经检测,在治疗前后均无临床异常。结论:1.敷穴止嗽膏可以改善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2.敷穴止嗽膏能够显着提升患者血清SOD水平。3.敷穴止嗽膏治疗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冯天意[3](2021)在《麻芥平喘巴布剂对哮喘小鼠TRPA1和CGRP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哮喘是以气道炎症、气道重塑、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在临床诊治哮喘疾病方面,中医相比西医存在很大的优势,其副作用小,疗效稳固而更易被人群接受。中医外治法渊源已久,尤其是其中的穴位贴敷法,在临床中反复得到验证,确有疗效。本团队以复方结合穴位贴敷法研制的麻芥平喘巴布剂,药由麻黄、杏仁、延胡索、白芥子、生姜组成,以巴布剂型技术制作而成,基于“经皮治肺”的治疗理论,采用皮肤贴敷的方式,对哮喘发作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在生药量一致的情况下,麻芥平喘巴布剂峰值入血量仅仅是口服的四分之一,但其发挥的疗效却与口服相当,说明麻芥平喘巴布剂不仅可透皮入血调控哮喘疾患,皮肤与肺之间很可能存在更为快捷的通路,使麻芥平喘巴布剂调控此通路而发挥了治疗效应。前期的研究表明,神经免疫调控在麻芥平喘巴布剂治疗哮喘的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TRP离子通道中TRPA1的激活能引起炎性神经肽类物质的释放,引起炎症细胞的产生,导致神经源性炎症,诱发加重哮喘。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说:麻芥平喘巴布剂很可能影响肺组织中TRPA1和CGRP的表达,减少神经肽的释放,减轻神经源性炎症而发挥治疗哮喘的良好作用。目的探讨麻芥平喘巴布剂是否可以影响TRPA1和CGRP,发挥抗炎症,缓解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进而通过影响免疫反应而发挥治疗哮喘的目的。方法1.制备麻芥平喘巴布剂。2.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OVA模型组,OVA麻芥膏药组和TRPA1拮抗剂组。采用基础致敏与滴鼻激发两个阶段的OVA造模方式对实验动物进行哮喘模型的建立。基础致敏:于实验的第0、7、14天时,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腹腔注射的方式,注射基础致敏混悬液(含0.05 mg OVA与1 mg氢氧化铝佐剂)0.1 mL。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PBS溶液。滴鼻激发:于实验的第15天开始至实验的第29天,共计15天,除空白对照组以外的其余各组均采用OVA混悬液(40μL/小鼠)滴鼻激发,空白对照组的小鼠采用相同体积的PBS滴鼻。其他干预给药措施:在实验的第15天开始,空白对照组与OVA模型组无干预给药;OVA麻芥膏药组的小鼠用剃毛器剃除背部毛发并给予麻芥平喘巴布剂膏药(提前裁剪成边长0.45 cm的正方形膏药贴)背部贴敷,每日一贴,每贴干预24小时。TRPA1拮抗剂组采用TRPA1拮抗剂HC-030031干预,于实验的第20天给予拮抗剂灌胃,0.2 mL/只(200 mg/kg);于实验的第21、22、23天给予拮抗剂灌胃,0.1 mL/只(200 mg/kg),一天2次。3.样本采集:激发与给药后于实验第29天取材。小鼠眼球取血,离心机中,4℃,12000r/min,样本离心20分钟,取上层的血清。左右肺分别取出置于4%组织固定液和冻存管中。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剥离置于冻存管中。4.小鼠肺组织HE染色,哮喘小鼠行为学评价,Elisa法检测血清IgE。5.Elisa法检测血清组胺、IL-4、IL-5的含量,气道阻力测试。6.WB检测肺组织中TRPA1与CGRP的含量,皮肤组织中TRPA1含量。结果1.哮喘小鼠行为学评价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OVA模型组小鼠的抓鼻,喷嚏次数与哮喘发作程度显着增高(P<0.001)。与OVA模型组相比较,OVA麻芥膏药组与TRPA1拮抗剂组小鼠的抓鼻喷嚏次数与哮喘发作程度减轻(P<0.05;P<0.01)。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可见组织形态结构完整,未见炎症细胞浸润,肺泡隔未见炎性渗出物。OVA模型组可见气管壁增厚,组织间隙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壁大片粘连。OVA麻芥膏药组和TRPA1拮抗剂组可见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肺泡隔少量炎性渗出物,组织结构与OVA模型组相比减轻明显。Elisa检测小鼠血清IgE: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VA模型组血清中IgE含量显着增多(P<0.001)。与OVA模型组相比,OVA麻芥膏药组与TRPA1拮抗剂组小鼠血清IgE含量明显降低(P<0.001)。2.气道阻力测试结果显示:氯化乙酰胆碱浓度为0 mg/mL时,与OVA模型组对比,空白对照组气道阻力值降低(P<0.01),OVA麻芥膏药组与TRPA1拮抗剂组相比OVA模型组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化乙酰胆碱浓度为12.5 mg/mL时,与OVA模型组对比,空白对照组气道阻力值降低(P<0.01),其余两组与OVA模型组对比,气道阻力值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化乙酰胆碱浓度为25 mg/mL时,与OVA模型组对比,空白对照组气道阻力值降低明显(P<0.01),其余两组与OVA模型组对比,气道阻力值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化乙酰胆碱浓度为50 mg/mL时,与OVA模型组对比,空白对照组气道阻力值降低明显(P<0.001),OVA麻芥膏药组与TRPA1拮抗剂组气道阻力值均显着降低(P<0.001)。氯化乙酰胆碱浓度为100 mg/mL时,与OVA模型组对比,空白对照组气道阻力值降低明显(P<0.001),其余两组气道阻力值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isa检测血清组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VA模型组血清中组胺含量显着增多(P<0.001),与OVA模型组相比,OVA麻芥膏药组与TRPA1拮抗剂组小鼠血清组胺含量明显降低(P<0.001)。Elisa检测血清IL-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VA模型组血清中IL-4含量显着增多(P<0.001)。与OVA模型组相比,OVA麻芥膏药组与TRPA1拮抗剂组小鼠血清中IL-4含量明显降低(P<0.001)。Elisa检测血清IL-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VA模型组血清中IL-5含量显着增多(P<0.001)。与OVA模型组相比,OVA麻芥膏药组与TRPA1拮抗剂组小鼠血清中IL-5含量明显降低(P<0.001)。3.WesternBlot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TRPA1表达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OVA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TRPA1表达量有升高趋势(P>0.05);与OVA模型组相比,OVA麻芥膏药组与TRPA1拮抗剂组小鼠肺组织中TRPA1表达量有降低趋势(P>0.05;P>0.05)。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CGRP表达量结果显示:与OVA模型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小鼠肺组织CGRP表达量显着降低(P<0.001);OVA麻芥膏药组与TRPA1拮抗剂组小鼠肺组织中CGRP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免疫荧光:空白对照组的小鼠肺组织中,TRPA1几乎无表达,CGRP仅有少量表达在气管与组织间隙中。OVA模型组的小鼠肺组织中有大量的TRPA1与CGRP表达,多聚集在气管周围,CGRP表达呈聚集分布。OVA麻芥膏药组小鼠肺组织间隙中有少量散在的TRPA1与CGRP表达,气管周围有少量TRPA1表达。TRPA1拮抗剂组小鼠肺组织间隙仅有微量的TRPA1与CGRP表达,气管周围几乎无CGRP表达。结论1.麻芥平喘巴布剂对哮喘模型小鼠具有良好的药效。2.麻芥平喘巴布剂具有抗炎症反应,缓解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3.麻芥平喘巴布剂通过影响TRPA1与CGRP的表达,抑制炎性神经肽的释放,减少神经源性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哮喘的作用。

刘琳子[4](2020)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文中提出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四大顽疾之一。随着环境的变化、空气的污染,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正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西医认为支气管哮喘是慢性炎性反应,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临床治疗以抗炎平喘为主,但存在着不良反应明显、药物依赖性强的问题。而中医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中药穴位贴敷可以通过药物、穴位、经络三者的相互作用达到治病与预防的双重目的,且其“简、便、效、廉”的特点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系统评价/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的最高级别证据,近年来,已有一定数量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穴位贴敷治疗该病种具有优势性,但单个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有一定的局限性,会不同程度影响证据等级,从而影响临床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真实程度。系统评价再评价(overviews of reviews,简称Overviews)是全面收集同一疾病或同一健康问题的治疗或病因、诊断、预后等方面的相关系统评价,进行综合研究的一种方法,可为证据使用者提供更为集中的高质量证据。本研究将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客观的、多方面分析文献、证据的整体质量,总结证据的不足,从而评价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科研提供一点参考依据。目的:从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三方面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为临床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制定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 CNKI、CBM、VIP、Wanfang Data、Pubmed、Cochrane Library 6个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起至2020年6月发表的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文献。根据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对文献进行相关资料提取,并采用AMSTAR 2量表、PRISMA声明、GRADEPro GDT在线工具对文献方法学质量、文献报告质量、证据质量进行评价,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的过程分别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通过核查意见不一致时寻求第三方解决。评价的主要结局指标有有效率、肺功能、哮喘发作频率、ACT 评分(Asthma control test,哮喘控制测试)、AQLQ(Asthma quality life questionnaire,支气管哮喘生存质量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评分。结果:1.文献筛选结果及基本特征经检索共纳入文献19篇,其中中文文献16篇,英文文献3篇。有16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3篇文献的纳入文献研究设计类型为RCT或CCT;有5篇文献所使用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评价标准,9篇文献为Jadad量表,5篇文献文中未提及质量评价工具;15篇文献提及了安全性报告、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4篇文献未提及。2.方法学质量评价纳入的19篇文献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质量。3.文献报告质量评价仅2篇报告相对完全,9篇报告存在一定缺陷,8篇报告存在严重缺陷。4.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的文献共有16篇(3篇因数据提供缺失不纳入证据质量评价),共有60个结局指标,其中有48个结局指标显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优势性,包括 16 个有效率,4 个 PEF,2 个 PEF%,3 个 FEV1,3 个 FEV1%,6 个 FEV1/FVC(%),3个哮喘发作频率,3个中医证候积分,3个ACT评分,3个AQLQ,1个生活质量评分和1个中医证候疗效。结论:1.本研究中的文献方法学质量与文献报告质量有待提高,证据质量整体偏低。2.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明显优势,临床研究者使用证据时可结合其他相关文献综合判断。

旷徐[5](2020)在《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治疗脾虚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对脾虚型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评价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治疗脾虚型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和氯雷他定组,穴位贴敷组予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4周,氯雷他定组予口服氯雷他定治疗,每天1片,连续治疗4周。主要结局指标为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时(治疗结束3个月后)评价;次要结局指标为鼻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鼻伴随症状VAS评分、鼻症状总分表(total nasal symptoms score,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表(total non-nasal symptoms score,TNNSS)、血清总免疫球蛋E(Immunoglobulin E,IgE)、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总数,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评价;安全性指标为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整个研究期间详细记录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虚型AR患者7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穴位贴敷组和氯雷他定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过至少1次治疗,最终完成试验64例,其中穴位贴敷组32例,氯雷他定组32例,共脱落和剔除6例。2.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构成(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结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生活质量:RQLQ量表:两组患者治疗后的RQLQ量表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RQLQ量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时的RQLQ量表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贴敷组患者随访时的RQLQ量表低于氯雷他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症状:①鼻症状VA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鼻症状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鼻症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鼻伴随症状VA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鼻伴随症状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鼻伴随症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NS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N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的T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TNNSS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NNSS评分均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的TN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室指标:①血清总IgE: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清总Ig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总Ig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EOS总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EOS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EOS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指标:穴位贴敷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43%,氯雷他定组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71%,两组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可以改善脾虚型AR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口服氯雷他定疗效相当,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优于口服氯雷他定;2.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可以缓解脾虚型AR患者的鼻症状和鼻伴随症状,与口服氯雷他定疗效相当;3.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与口服氯雷他定对脾虚型AR患者的血清总IgE、EOS总数均无明显影响;4.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与口服氯雷他定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王秋平(Wong Chauping)[6](2019)在《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原发性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疾病的一种,有76%-78%的女性受到影响,研究显示长期痛经能导致脑部结构改变,也引起焦虑、忧郁等情绪失调问题,为女性身心健康着想,必须引起关注。现代人喜喝冷饮,好吃生冷食物,工作和出入的地方都有空调,导致寒凝血瘀型痛经日渐增多。临床上有不少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且有不错的疗效,但很少用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来做研究。临床上关于单纯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不多,结合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和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研究更少,而且缺乏临床研究数据支持,所以值得做临床研究填充这方面的不足。目的:本研究尝试比较少腹逐瘀汤中药颗粒和单纯穴位敷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并尝试探讨结合两种疗法治疗能否加强疗效,同时为疗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把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后的9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方式分为试验组、第一对照组组和第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用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第一对照组用单纯穴位贴敷治疗;第二对照组用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均在经前一周开始治疗,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订痛经的症状评分表、中医证候评分表和Mc Gill问卷简表来评价,在治疗前、治疗三个周期后和停止治疗两个月后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之间的年龄、体重、身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月经初潮年龄、痛经病程时间、合并症种类的均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26、0.73、0.19、0.16、0.57、0.55、0.45,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比较三组,发现三种治疗方都能改善痛经,但试验组明显优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P<0.05),而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没有分别。停止治疗后两个月的评分比治疗后的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疗效在停止治疗后依然持续。在治疗三个月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有差异,而第一对照组与第二对照组没有差异,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3.33%、60.00%和56.70%。在停止治疗后两个月后,情况一样,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与第一对照组和第二对照组有差异,而第一对照组与第二对照组没有差异,三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0.00%、50.00%和43.33%。结论:本研究发现三种治疗法都能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但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明显优于单纯穴位贴敷和单纯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P<0.05),而单纯穴位贴敷和单纯中药颗粒少腹逐瘀汤治疗没有差异。

秦欣欣[7](2019)在《冬病夏治贴贴敷时间对稳定期COPD的疗效及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贴敷时间的“冬病夏治贴”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的相关症状评分、肺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探讨“冬病夏治贴”不同贴敷时间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的疗效相关性及对其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调节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治疗组A、治疗组B,以及对照组C。对照组C患者维持其原有西医常规治疗方案不变,两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并根据贴敷时间不同而随机分为贴敷8h治疗组A、贴敷4h治疗组B。贴敷药物为东直门医院自主研制,于每年夏季的初、中、闰中、末伏的前三天各贴敷1次,贴敷时长分别为治疗组A 8h,治疗组B 4h,每伏结束为一疗程,共贴敷1个疗程,贴敷穴位取双侧定喘、肺俞、肾俞。观察期限为1年,分别于入组当天及治疗半年、1年后填写mMRC表、CAT表,于入组当天及治疗1年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测定肺功能,并于每个疗程结束后随访患者皮肤反应,对有皮肤反应的患者持续随访至皮损痊愈。观察指标主要包括:①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等;②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CAT评分;③肺功能检测FEV1/FVC、FEV1/Pred%;④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⑤贴敷皮肤反应。结果:临床观察共纳入70例患者,共脱落7例,剔除4例,最终完成研究共59例,其中贴敷8h治疗组20例,贴敷4h治疗组20例,对照组19例。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入组时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急性加重次数、CAT评分、mMRC评分、肺功能指标、外周血CD3+%、CD4+%、CD8+%、CD4+/CD8+)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具有可比性。1.三组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CAT评分比较:两贴敷治疗组治疗1年较治疗前均能够明显降低稳定期COPD患者的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P<0.05),贴敷8h治疗组治疗半年与治疗1年比较,mMRC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贴敷4h治疗组治疗半年与治疗前比较,mMRC评分亦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1年较治疗前、治疗半年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三组CAT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半年均有明显差异,三组治疗半年及治疗1年后,组间比较CAT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本试验未证明不同贴敷时间与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CAT评分的相关性(P>0.05),也未能说明贴敷治疗在改善CAT评分方面更优。2.三组肺功能比较:只有贴敷8h组能明显升高FEV1/FVC,且贴敷能改善FEV1/Pred%,贴敷8h组FEV1/Pred%优于贴敷4h组(均P<0.05),说明FEV1/Pred%与贴敷时长呈正相关。3.三组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三组CD3+%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贴敷8h组CD4+%、CD4+/CD8+升高,CD8+%降低(P<0.05);贴敷4h组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CD8+%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CD3+%、CD4+%、CD8+%均无明显变化(P>0.05),其CD4+/CD8+水平降低(P<0.05),提示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与贴敷时长有一定相关性,贴敷8h 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改善率优于4h组及对照组。4.两贴敷治疗组皮肤反应:贴敷期间59例患者中,仅贴敷8h组1例患者出现大水泡。结论:1.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在改善急性加重次数、mMRC评分、FEV1/Pred%等方面更优;贴敷时长与FEV1/Pred%、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有一定相关性。2.“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可通过影响包含CD3+%、CD4+%、CD8+%、CD4+/CD8+在内的T淋巴细胞免疫来治疗慢阻肺稳定期,从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3.“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时间8h优于4h,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俞浩喆[8](2018)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治疗前后哮喘中医证候积分及发作次数变化探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2.通过对穴位贴敷皮肤反应的观察处理及不良事件的随访分析,科学评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安全性。方法4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均于2015年5月至2015年7月来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肥东县中医院、合肥市第八人民医院、岳西县中医院门诊海报招募的患者。2015年-2016年为基线期,2015年三伏天所有患者均在三伏天对于肺俞对照点(双侧)、心俞对照点(双侧)、膈俞对照点(双侧)进行2号药物贴敷。2016年-2017年为治疗期。2016年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2016年三伏天治疗组取肺俞(双侧)、心俞(双侧)、膈俞(双侧)进行1号药物贴敷,对照组于肺俞对照点(双侧)、心俞对照点(双侧)、膈俞对照点(双侧)进行2号药物贴敷。2016年贴敷前后检测其血嗜酸粒细胞,并在治疗前后运用中医证候评分表对其症状进行评分,2015-2016年、2016-2017年对哮喘患者发作次数进行两年的随访。观察穴位贴敷皮肤反应程度,根据穴位贴敷皮肤反应分为无反应组、轻反应组、中反应组、重反应组。注重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的分析与记录,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后客观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1.疗效:治疗后两组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5.70%,对照组为52.40%。2.中医证候积分: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总评分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单项评分中胸闷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着(P<0.01),治疗组喘息、气短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哮鸣音、咳痰、咳嗽积分低于对照组,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可表明治疗组患者哮鸣音、咳痰、咳嗽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3.发作次数结果:与基线期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期发作次数明显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期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差异不明显(P>0.05),表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有助于减少患者哮喘的发作次数。4.外周血EOS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外周血EOS数值,有所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并不显着(P>0.05)。5.穴位贴敷皮肤反应临床观察:根据穴位贴敷皮肤反应评分表将治疗组患者分为无反应组6例,轻反应组7例,中反应组7例,重反应组1例,各组皮肤反应患者选用金霉素眼药膏外涂,严格避免接触水,饮食清淡,皮损恢复良好,且临床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结论1.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能够减少哮喘发作次数;2.穴位贴敷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喘息、胸闷、气短症状、提高患者患者生活质量;3.穴位贴敷适度的皮肤反应进行有效防护可以有利于皮肤的恢复,避免感染。

操海玲[9](2018)在《接触性皮炎对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疗效及外周血中TSLP含量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接触性皮炎对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疗效以及对外周血中TSLP含量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治疗哮喘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41例于2017年6月至8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进行穴位贴敷治疗的,处于缓解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穴位贴敷后出现接触性皮炎的分为有接触性皮炎组,共22例;未出现接触性皮炎的分为无接触性皮炎组,共19例。(1)详细记录哮喘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及治疗前1年同时期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AQLQ)各项评分及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2)采用RT-PCR法分别检测41例哮喘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外周血中TSLPmRNA的含量。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间治疗前AQLQ各项评分、ACT评分、TSLPmRNA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QLQ结果:①两组患者活动受限、对刺激源反应评分,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均比前一年同时期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哮喘症状、对自身健康关心评分,治疗后3个月均比前一年同时期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后6个月较前一年同时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后6个月与前一年同时期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心理状况评分,有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较前一年同时期,相比均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后6个月比前一年同时期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与前一年同时期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间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AQLQ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后3个月到治疗后6个月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对自身健康关心等评分下降趋势可能比无接触性皮炎组缓慢。(3)ACT结果:①两组ACT评分,治疗后3个月较前一年同时期相比均有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后6个月较前一年同时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后6个月与前一年同时期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间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A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后3个月到治疗后6个月ACT评分可能有上升趋势,而无接触性皮炎组可能呈下降趋势。(4)外周血中TSLP-mRNA检测结果:①有接触性皮炎组和无接触性皮炎组TSLPmRNA治疗后2^-△CT值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②有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后TSLPmRNA2^-△CT值比无接触性皮炎组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接触性皮炎组TSLPmRNA治疗后/治疗前比率2^-△△CT值比无接触性皮炎组小,即有接触性皮炎组治疗后TSLPmRNA下降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穴位贴敷可以改善哮喘复发,且疗效有一定的维持作用,其中产生接触性皮炎可能有使疗效维持时间更长的趋势。(2)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可通过降低哮喘患者外周血中TSLP含量从而改善哮喘复发情况,诱发接触性皮炎可能比无接触性皮炎对TSLP含量的下降作用更明显。

闫冰[10](2018)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用药规律与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对古今文献中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疾病的临床应用处方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以现代临床文献数据为选穴用药规律的主要依据,古代临床文献数据为选穴用药规律的辅助支撑,以临床试验疗效验证其所得规律有效性为重要手段,全面系统地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及用药经验,挖掘其选穴和用药的核心规律,以为临床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和用药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对古今文献中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用药处方和选穴处方分别进行收集并严格筛选,以人工检索和电子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分析用药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的所属性味、药物的归经、用药的类型等方面的规律特点,分析选穴处方中腧穴的使用频次、腧穴的所在部位、腧穴的所属经脉、腧穴的特定穴类型等方面的规律特点,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V2.5),分析药物处方中药物之间和穴位处方中穴位之间的配伍关联规则及处方规律。本研究课题整体分为文献理论研究和临床试验观察两部分,研究以“用药选穴规律分析-制定优选方案-临床试验观察验证-得出结论”为研究主路线,总结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和用药规律,并基于以上规律拟定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优选处方,通过围绕其得出的优选处方进行小样本临床试验观察,观察其处方的有效性,以初步验证其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选穴用药规律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结果:1.本研究显示,共检索出相关现代文献4013篇,排除不符合文献3910篇,通过GRADE系统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最终确定103篇质量较高的文献纳入本课题研究。通过文献进行信息数据提取,最终共提取穴位贴敷临床用药处方113个,涉及中药95味;选穴处方129个,涉及腧穴33个。其中药物使用频次分析结果:以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药物居多;药物使用类型分析结果:以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为主;药物性味分析结果:药性以寒、温居多;药味以辛、苦居多;药物归经分析结果: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居多;药物配伍关联分析:以“芥子、细辛”、“芥子、甘遂”、“细辛、甘遂”等为最常见;药物处方复杂网络分析:以“延胡索、芥子、甘遂与细辛”,“延胡索、细辛、甘遂与芥子”,“甘遂与芥子、细辛”等最多。腧穴使用频次分析结果:以肺俞、定喘、肾俞等穴居多;腧穴特定穴类型分析结果:以背俞穴、八会穴等类型特定穴为主;腧穴所属部位分析结果:以腰背部和头项部居多;腧穴所属经脉分析结果:以足太阳膀胱经和任脉等居多;腧穴配伍关联分析:以“肺俞、定喘”、“肺俞、肾俞”、“肺俞、膏肓”、“肺俞,膈俞”等为最常见;腧穴处方复杂网络分析:以“大杼与肺俞”,“丰隆与肺俞”,“颈百劳与肺俞”,“丰隆与肺俞”等最常见。2.在选穴用药规律基础上,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试验观察总体临床疗效结果:有效病例数30例,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0.01)。哮喘患者的治疗前后日间症状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日间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3<0.01)。哮喘患者的治疗前后夜间症状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夜间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5)。外周血中EOS计数结果:治疗后夜间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5)。结论:1、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主要是肺俞、定喘、肾俞;用药主要是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2、经临床试验验证,在选穴用药规律基础上,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有效。

二、复方麝香注射液肺俞穴注射、敷药治疗支气管哮喘21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麝香注射液肺俞穴注射、敷药治疗支气管哮喘217例(论文提纲范文)

(1)玉屏风散方隔药饼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A:综述艾灸对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B: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附录 C: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
    附录 D:《隔药饼灸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知情同意书
致谢
作者简介

(2)敷穴止嗽膏治疗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SOD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临证治疗
    2.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概况
        2.1 历史沿革
        2.2 理论依据
        2.3 临床研究进展
    3. 现代医学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概况
        3.1 病因
        3.2 发病机制
        3.3 SOD与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的关系
        3.4 治疗进展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辨证标准
    3.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4. 疗效判定标准
    5. 纳入标准
    6. 排除标准
    7. 剔除标准
    8. 脱落标准
    9. 研究方法
        9.1 对照组
        9.2 治疗组
    10. 观察指标
        10.1 疗效性指标
        10.2 安全性指标
        10.3 观察时点
    11. 统计学处理
    12. 研究结果
        12.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12.2 单项症状疗效比较
        1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SOD水平比较
        12.4 安全性指标变化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方药及穴位分析
        2.1 方药分析
        2.2 穴位分析
    3. 穴位贴敷对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临床疗效分析
        3.1 敷穴止嗽膏穴位贴敷对临床症状变化的评价
        3.2 敷穴止嗽膏穴位贴敷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3.3 敷穴止嗽膏穴位贴敷对血清SOD水平的影响
        3.4 安全性评价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麻芥平喘巴布剂对哮喘小鼠TRPA1和CGRP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外治法治疗哮喘的历史沿革
        1 中医外治法概况
        2 中医外治法在哮喘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TRPA1干预哮喘机制的研究进展
        1 TRP瞬时离子通道
        2 TRP瞬时离子通道的激活
        3 TRPA1与哮喘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麻芥平喘巴布剂治疗哮喘小鼠药效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麻芥平喘巴布剂抗炎和减轻AHR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探究麻芥平喘巴布剂对TRPA1和CGRP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4)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概况
        1.1 穴位贴敷疗法概述
        1.2 贴敷药物和输穴的选择
        1.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应用
        1.4 小结
    2 中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现状
        2.1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2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3 小结
    3 循证医学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发展与应用
        3.1 循证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3.2 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3.3 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3.4 系统评价再评价的发展与评价方法
        3.5 小结
    4 评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检索词
    1.2 检索数据库
    1.3 检索步骤与检索式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资料提取与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纳入文献的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2.5 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
3 讨论
    3.1 方法学质量评价
    3.2 文献报告质量评价
    3.3 证据质量评价
    3.4 相关问题思考
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治疗脾虚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1.1.1 概念
        1.1.2 流行病学
        1.1.3 病因
        1.1.4 发病机制
        1.1.5 西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1.2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1.2.1 中医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中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1.3 培土生金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概述
        1.3.1 培土生金法的治则确立
        1.3.2 培土生金法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1.3.3 培土生金法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标准
        2.1.6 剔除标准
        2.1.7 中止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样本量估算
        2.2.3 随机分组
        2.2.4 盲法的实施
        2.2.5 治疗方案
        2.2.6 结局指标
        2.2.7 不良事件的处理
        2.2.8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病例完成情况
        2.3.2 基线资料
        2.3.3 治疗结果
第三章 讨论分析
    3.1 选题依据
        3.1.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3.1.2 培土生金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依据
        3.1.3 贴敷穴位的选择依据
        3.1.4 贴敷药物的选择依据
        3.1.5 穴位贴敷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依据
        3.1.6 对照组的选择依据
        3.1.7 结局指标的选择依据
    3.2 研究结果比较
        3.2.1 基线资料
        3.2.2 生活质量
        3.2.3 临床症状
        3.2.4 实验室指标
        3.2.5 安全性指标
    3.3 研究结果分析
        3.3.1 生活质量
        3.3.2 临床症状
        3.3.3 实验室指标
        3.3.4 安全性指标
    3.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6)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治疗痛经的概况
        1.1.1 辨别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
        1.1.2 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
        1.1.3 脑造影及基因学研究
        1.1.4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
    1.2 中医治疗痛经的概况
        1.2.1 历代医家对痛经的论述
        1.2.2 痛经的中医辨证
        1.2.3 痛经患者的中医体质研究
        1.2.4 中医药对痛经的治疗研究进展
    1.3 穴位贴敷的应用概况
        1.3.1 穴位贴敷疗法简介
        1.3.2 穴位贴敷的源流
        1.3.3 近代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
        1.3.4 穴位贴敷中取穴对疗效的影响
        1.3.5 穴位贴敷中用药对疗效的影响
        1.3.6 作用机理
        1.3.7 穴位敷贴对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1.4 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型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和处理
    2.6 治疗分组
        2.6.1 样本量
        2.6.2 分组设置
        2.6.3 随机方法
    2.7 治疗方法
        2.7.1 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组(试验组)
        2.7.2 穴位贴敷治疗组(第一对照组)
        2.7.3 中药颗粒治疗组(第二对照组)
    2.8 贴敷禁忌
    2.9 疗效评价
        2.9.1 主要评价指标
        2.9.2 次要评价指标
    2.10 评价时点
    2.11 安全性评价
    2.12 不良事件处理
        2.12.1 不良事件应对方法
        2.12.2 不良事件记录
    2.13 知情同意
    2.1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资料状况
    3.2 安全性评价
    3.3 三组患者对治疗满意程度比较
    3.4 三组患者每次行经评分
    3.5 产生疗效时间
    3.6 三组不同时间疗效情况
        3.6.1 治疗三个月疗效程度
        3.6.2 停止治疗后两个月疗效程度
    3.7 三组痛经程度比较
    3.8 三组痛经持续时间比较
    3.9 三组痛经症状评分比较
    3.10 三组中医症候评分情况
    3.11 三组疼痛评级指数(PRI)比较
    3.12 三组视觉疼痛程度评分情况
    3.13 治疗前后痛经相关症状评分
        3.13.1 三组小腹冷痛评分比较
        3.13.2 三组月经血量评分比较
        3.13.3 三组行经状况评分比较
        3.13.4 三组月经色质评分比较
        3.13.5 三组舌苔形色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评价指标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不良反应
    4.4 经痛的危险因子
    4.5 选用方法及依据
        4.5.1 穴位贴敷疗法
        4.5.2 选用穴位
        4.5.3 穴位贴敷的用药
        4.5.4 中药颗粒配方
    4.6 病人依从性
    4.7 预防及补救措施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存在问题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7)冬病夏治贴贴敷时间对稳定期COPD的疗效及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对慢阻肺的认识
        2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现代临床研究
        3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可能机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机制研究概述
        1 慢性气道炎症
        2 氧化/抗氧化失衡
        3 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4 免疫调节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疗程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信息
        3.2 三组急性加重次数比较
        3.3 三组mMRC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4 三组CAT评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5 三组FEV1/FVC比较
        3.6 三组FEV1/Pred%比较
        3.7 三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3.8 皮肤反应程度
    4 讨论分析
        4.1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系探讨
        4.2 东直门医院呼吸科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概况
        4.3 冬病夏治贴不同贴敷时间治疗稳定期COPD临床疗效分析
        4.4 冬病夏治贴不同贴敷时间对COPD稳定期T淋巴亚群的影响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8)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病例选择
    2.主要研究方法
    3.临床观察指标
    4.安全性评价及意外的处理
    5.准备工作与质量保证
    6.患者权益保护
    7.统计与分析
研究结果
    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两组穴位贴敷治疗前后一年哮喘发作次数的比较
    3.两组患者外周血EOS数值比较
    4.安全性指标观察
    5.本研究完成情况
    6.研究结果分析
    7.结论
讨论
    1.祖国医学有关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于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3.祖国医学关于支气管哮喘的辨证及中药治疗
    4.中医外治法关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
    5.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6.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
    7.祖国医学对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8.临床研究基础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接触性皮炎对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疗效及外周血中TSLP含量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部分
    1. 中西医对哮喘的认识
        1.1 中西医对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西医对哮喘的治疗方法
    2.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研究
        2.1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疗效研究
        2.2 接触性皮炎对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疗效的影响
        2.3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免疫机制
    3. TSLP与哮喘及接触性皮炎的相关性
        3.1 TSLP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研究
        3.2 TSLP在皮炎中的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部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研究分组
        2.3 观察指标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AQLQ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TSLP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接触性皮炎可能有使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疗效维持时间更长的趋势
        1.1 接触性皮炎影响皮肤屏障,增加药物透皮吸收
        1.2 接触性皮炎对穴位的刺激强度和刺激时间的影响
        1.3 重复经皮刺激带来的免疫调节作用
    2. 穴位贴敷有无接触性皮炎均能治疗哮喘,且疗效有一定维持作用
        2.1 药物的影响
        2.2 穴位的影响
        2.3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疗效有一定维持作用
    3. 穴位贴敷可通过降低外周血中TSLP含量进而治疗哮喘
    4. 接触性皮炎对外周血中TSLP含量及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疗效的影响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量表
    附录2 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AQLQ)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用药规律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哮喘的基本认识
    2 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理
    3 穴位贴敷治疗治疗哮喘的现代临床应用
    4 小结
第一部分 选穴用药规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数据分析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排与剔除标准
    4 试验方法
    5 试验结果
    6 试验结论
讨论
    1 用药规律探析
    2 选穴规律探析
    3 组方依据
    4 不足之处和前景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复方麝香注射液肺俞穴注射、敷药治疗支气管哮喘21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玉屏风散方隔药饼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 庄静文.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敷穴止嗽膏治疗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SOD的影响[D]. 高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麻芥平喘巴布剂对哮喘小鼠TRPA1和CGRP的影响研究[D]. 冯天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系统评价再评价[D]. 刘琳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培土生金法穴位贴敷治疗脾虚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D]. 旷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穴位贴敷结合中药颗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王秋平(Wong Chaup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冬病夏治贴贴敷时间对稳定期COPD的疗效及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D]. 秦欣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 俞浩喆.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接触性皮炎对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疗效及外周血中TSLP含量影响的临床研究[D]. 操海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10]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选穴用药规律与临床观察[D]. 闫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复方麝香注射液肺俞穴注射治疗支气管哮喘217例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