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漢語方言詞汇調查研究的問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焱[1](2019)在《禄劝方言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昆明市下辖县之一,禄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滇中方言片。禄劝方言词汇具有云南方言的共性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地域色彩。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禄劝方言词汇的构词、造词、语义特点、熟语等方面展开系统的研究,尽可能全面地描写禄劝方言词汇,重点突出其特殊形态。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一共五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绪论分四个要点,一是说明禄劝县的地理人文概况,二是云南方言及禄劝方言词汇研究的概况,三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研究方法,四是语料来源及调查点概况。第一章主要描写禄劝方言的河外语音系统。第二章系统地分析禄劝方言词汇的构词。第三章将禄劝方言词汇的突出形态进行详细的描写和分析。第四章从禄劝方言词汇的理性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等方面研究禄劝方言词汇的语义特点。第五章对禄劝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熟语进行描写和分析。结语部分表明禄劝方言词汇与云南方言词汇就有一定的共性,但其个性特征从本文可见一斑,同时,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文章的创新点在于:基于对禄劝方言河外话片选点的田野调查,注重获取鲜活的第一手语料,进行穷尽式的词汇语料收集,共整理出3300多个条目,在充分尊重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描写并总结其特点和规律;强调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的联系性,重点探讨禄劝方言词汇形、音、义的特点;强调语言研究普遍性和特殊性、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统一,进行深入细致、系统化地描写。
龙国治[2](2017)在《汉语语音地理类型研究》文中提出语言类型学,必须以大量的语言材料为前提,因为从个别的语言材料是归纳不出类型来的。语言地理类型学,除了大数据的前提以外,还必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因为这些条件的限制,语言类型学,特别是语言地理类型学在中国会姗姗来迟。我有幸在上海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我的导师积二十几年的努力,建立了庞大的汉语方言数据库。他给我提供了1283个汉语方言音系库,可以做汉语方言语音的共时类型分析。又给我提供了1000个汉语方言字音库,每个库包括几千个汉字的读音,可以做汉语方言的音变类型分析。我导师完成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汉语方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又为我提供了研究平台,光是空间数据库就有四百多万个方言点的地理数据,使我有可能绘制精确的语言地图。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的新的音位观、音节理论、记音规范、历史层次分析、共演区概念、汉语方言的形成模式、从地理视时还原历史真时的方法,是本文最基本的理论框架。不过数据库的材料来源良莠不齐,各人的记音方法也各不相同,尽管我们做了几年的校对,规范,材料还会有不少的错误。不过,我们是在海量的材料当中,进行类型归纳、规则提取,本身就是一项大数据的分析,大数据的核心思想就是统计,以量的规模来弥补质的不足。本文最重要的创新。1、以音节为基本内容的语音类型学分析,这与西方以音位为基本内容的分析不太一样。2、引入音变类型的概念,从而使语音类型进入到历时的领域。3、首次公布了汉语方言的一些类型特征。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十章。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现有成果,研究方法、章节安排、材料来源以及使用符号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共时篇,从第二章到第五章。第二章是从音系理论上把汉语音系结构同西方音系学理论统一起来。第三到第五章分别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汉语语音的共时地理类型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历时篇,从第六章到第十章。第六章阐述音变类型及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化的同演区理论。第七章到第九章分别提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历时地理类型:百越语时期、三国时期、唐五代十国时期不同地理类型,并依据音变类型,得出它们的同演区,把它与历史行政区相比较,客观分析汉语方言形成的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张永哲[3](2016)在《关中方言词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系统调查研究关中方言的词汇,展现关中方言词汇的整体面貌和特征,改变目前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的薄弱局面。全文包含九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第二至六章对关中方言词汇整体上进行共时地描写比较,第七章历时地考察关中方言词语的发展演变,第八章为代词"人家"合音现象的个案研究,第九章为理论思考。文章以《关中方言词汇对照集》所收48个方言点的27类1622条常用词为准统计关中方言内部一致性词语、关中方言与普通话的一致性词语,计算一致性词语的数量和百分比。由统计数据得出两点结论:1.关中方言词汇内部一致性极高,其词汇特点可以概括为"大同小异";2.关中方言与普通话词汇一致性比较高,关中方言内部一致的词语大多数也与普通话相一致。同时,统计关中方言词汇差异的数量,考察词汇的地域差异。关中方言词汇以双音节词占主体,词汇的音节差异主要表现为双音节词与单音节或三音节词的不同。构词差异包括复合词的差异,派生词的差异,复合词、重叠词、派生词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合成词中修饰语、中心语的有无四个方面。词义差异主要有6类:1.词形相同,义项多寡不同;2.词形相同,词义不同,且互不包含;3.词形相同,词义一方包含另一方;4.词形相同,词义交叉;5.词项与义项的参差对应;6.词形相同,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关中方言存在8个重要的构词现象:变调构词,人称代词、亲属称谓词的声调类化,分音词,合音词,羡余词,脱落词,事物名词的人称化,畜禽性别词的多样性。人称代词的声调类化表现为三身代词"我、你、他"的单数、复数分别同调。亲属称谓词的声调类化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类化读阳平调,有44个点,为主流;一种是类化读去声调,仅有华阴、兴平2个点。分音词在长期的使用中与原词音、义发生分化,共时层面上二者多不对应。合音词在长期的使用中与原词音、义也会发生分化,语音对应参差不齐。有些合音词的词义受到磨损,被人们重新分析为类似原词中的某个语素,又与原词中的另一个语素构成新的合成词,形成叠床架屋的构词方式。有些合成词除独立使用外,还可以跟其他语素构成合成词。关中方言除用区别词"公、母"外,更多的用其他词语标示畜禽的性别,每个区别词的使用对象是固定的、有限的,不能泛化。区别词与动物的搭配具有较强的理据性。文章对关中方言内部137条同素逆序词的结构、词性、意义、用法等进行分析描写,逐条释义,适当举例,同时比较方言点之间的异同。对关中方言同素逆序词与普通话的异同也进行了比较。关中方言内部同素逆序词的结构一致性极高,结构类型以联合—联合式为主体;同素逆序词AB、BA词性大多相同,词性以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实词为主体。文章共列举关中方言中使用的古语词94条,每个词条内容包含词目、注音、释义、用法举例、文献例证,描写现实,追溯来源,将关中方言词语与扬雄《方言》词、古代汉语词进行比较,探讨词语的发展演变,同时将关中方言与外方言作比较,说明某个词语的共时分布情况。文章全面展示关中方言代词"人家"的各类语音形式,以宏观的视角和动态的语料揭示"人家"与"伢"的合音关系,并对一些现象进行解释。"伢"声母取自"人",韵母取自"家",声调或取自"人",或取自"家",以取自"家"占优势。共时层面上探讨"人家"与"伢"的合音关系之所以有难度,是因为"伢"形成后,韵母、声调发生了变化,与"人家"在发展演变上出现了不同步性。本文微观考察诸多语言现象,多角度探讨造成关中方言词汇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应加强普通话和强势方言对其他方言词汇的渗透过程研究。对词汇研究理论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闫淑惠[4](2020)在《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客家族群以对客家文化的坚守和传承及其突出的族群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著称,对自身族群文化有着高度认同感。客家方言是客家族群进行交际交流、维系族群情感的工具和纽带,被认为是客家族群界定的标志。客家方言对于客家族群而言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文化意义。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家族群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客家方言的使用与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客家方言对于客家族群认同的价值与意义也面临新的挑战。本研究以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客家方言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从客家族群居住区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入手,明确客家的形成时间、民族归属等问题,确立从族群视角看待客家的范式,梳理客家族群认同的形塑过程,分析客家族群认同的特点,指出客家族群认同突出表现在语言、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并以客家歌谣为例,阐释客家女性族群认同的表现与特征。以梅县方言为主要参考,归纳客家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特征,并依据这些特征提炼出体现客家方言特征的例字、例词、例句。根据客家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的特征,梳理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29条;根据词汇来源(古代汉语词、近现代汉语词、外来词)、使用范围(通用词汇、专用词汇、基本词汇)等梳理客家方言特征词汇82条;根据客家方言量词、形容词、词缀的特点,客家方言比较句、否定句、被动句等特殊的句式,提炼客家方言典型语法特征例句17条。选定江西赣州凤岗镇、四川成都洛带镇、福建龙岩下洋镇、广东连山龙口村四个调查点,对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进行调查。首先,对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内部机制进行调查,即对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客家方言特征词汇、客家方言特征语法与客家族群认同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特别是常用的语音特征字与客家族群认同各要素之间均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客家方言语音特征字在客家族群认同内部要素中发挥的作用之间也有联系;客家方言特征词汇与客家族群态度、族群归属、族群卷入方面有直接的关联;客家族群对于客家方言特征语法使用一致性程度比较高,客家族群对客家方言中特殊的词序、语序、句式特点表现出积极的族群态度与较强的族群归属感。接着,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外部机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家庭域、生活域中客家方言使用占优势,表现出明显代际差异;说客家方言时的语码转换比率相对较低;客家方言仍是客家区域人士第一习得语言,女性客家方言习得略占优势,女性客家方言能力较强;对客家方言“亲切”“有用”的评价高。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一步对客家方言与族群认同相关性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研究发现,家庭域中在与长辈交际时,被访者对于客家族群的自我认同意识和群体归属感较强、族群态度显著积极、族群卷入意识明显较高;从小语言习得为客家方言者族群自我认同、群体归属感强;客家方言能力强者族群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归属感强,族群卷入积极性最高。研究认为,客家方言使用、客家方言能力、客家方言态度与族群认同之间有着显著性影响作用,并进一步指出客家方言对于族群认同的意义主要在于彰显族群自我认同和群体身份、反映族群态度,折射族群卷入。客家方言通过家庭代际传承、学校方言教育、社会方言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影响族群认同。基于以上对客家方言族群认同内外机制的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主要有两种即语言内部具有区别性意义的语言特征形成的区别机制和语言外部由客家方言使用、客家方言能力、客家方言态度合力形成的传承机制。这两种机制互相渗透、共同发挥语言的交往理性作用影响客家族群认同。最后,本研究建议正确认识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保护客家方言、传承族群文化,完善族群认同理论,积极发挥方言机制在语言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中的作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金有景,金欣欣[5](2002)在《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的汉语方言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可以从以下10个方面概述:1.方言语音,2.方言语法,3.方言词汇,4.方言词典,5.综合研究,6.方言地图,7.方言分区,8.方言调查和方言概论论著,9.方言学的应用与方言研究的新领域,10.港台、海外的方言研究。
孔小丽[6](2013)在《应县方言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应县方言属于山西方言北区的一个方言点,是晋语,地处北区方言片大包片和五台片的交界地段,位置十分特殊。因此对应县方言词汇进行系统调查和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理论和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为指导,通过实地调查整理出4300多条应县方言词语,将应县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进行比较,找出二者在词形和词义方面的差异;然后将应县方言词汇与周边方言(怀仁方言、山阴方言、浑源方言、繁峙方言)词汇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音节多寡、构词语素等方面的差异;最后根据调查提取出应县方言特色词语,并对其进行描写和例释,展现出应县方言词汇的特点。研究显示应县方言词汇与山阴方言的关系最为密切,应县方言应归入山西方言大包片。
章黎平[7](2011)在《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论文用共时和历时比较的方法,以汉语方言中表示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以下简称人体词语)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在共时方面,比较研究方言与普通话间的异同、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探讨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间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结构的共性和差异的模式;尝试解释方言差异的原因;以及这种共性和差异表现出的区域类型特征及其在方言分区上的意义。在历时方面,比较方言人体词语在汉语史上的演变情况,分析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并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差异与方言分区之间的关系。论文采用多种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做到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全面研究。运用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原因;运用语义场理论,分语义场、分义位研究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和历时演变;运用词汇语义学理论,探讨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共时差异原因和历时演变类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词义引申的特点;运用认知编码理论,讨论方言人体词语的词义和词形关系;运用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解释方言人体词语同义聚合的问题。论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用统计、计算的结果来说明问题。论文分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中间部分是正文,分五章;最后一部分是结语。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方言学意义、词汇学和语义学意义、汉语史研究意义、宏观语言学意义),介绍了研究现状(方言词汇的研究现状、汉语词汇的普方古综合比较研究的现状、人体词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阐明了本文的题旨,介绍了本文研究所要采用的理论(语言结构观和系统观理论、语义场理论、词汇语义学理论、认知编码理论、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和方法(比较的方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并就本文的材料和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章是对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共时表现形式的比较。本章比较了人体义位在不同方言间词形、语素、构词形式等方面的异同。本章分四个小节。第一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形和主要语素情况,包括各方言中表示同一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的词形表现和其主要语素的异同,结论是汉语各方言人体词语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语素数目不同、主要语素的差异、有无词缀及使用不同的词缀。第二节比较了方言人体词语的词缀的异同,内容包括词缀形式、不同词缀的区域分布及使用情况。经过比较发现:不同方言人体词语中的词缀在使用数目、可否重叠、所处位置和虚化程度和意义上都有一些与普通话不同的情况。第三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构词形式的异同,内容包括重叠构词形式的方言特点、几个人体部位词语语素组合形式的异同,等等。第四节探讨了方言人体词语词形的共性与差异的原因,一是因为各方言对同义语素的选择不同,二是因为古汉语单音词在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为单音节语素、或方言区人们新创的语素参加构词的缘故,三是因为词义的模糊性使人们可能用表示人体相邻部位的语素来构词。此外,记录方言词语的书写形式不同、语序的不同也可能是一个原因。汉语方言人体词语存在共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汉语方言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有共同的历史基础;二是方言都不同程度地受不同历史时期共同语或强势方言的影响,而使得趋同性加强;三是相邻地区方言间的影响使得共同的成分可以跨方言存在;此外,因为各方言区人民有相同的认知基础,而使得造词法和构词方式方面有相似之处。造成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差异原因也很复杂,其中语素的差异、人体词语在不同方言中的演变不同步、方言自我创新词语或新语素的使用、造词法和构词法不同、认知基础或造词理据不同、编码情况不同等等原因都可能造成指称同一器官部位的人体词语的方言间差异。第二章是对汉语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比较。本章分五节。第一节是关于方言人体词语基本义的比较,包括基义比较、义域差异比较(包括含元大小、含元多少和使用范围)、陪义比较和语用差异比较。第二节是关于方言人体词语引申义的比较,提出了由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造成的词义引申的共性与差异实际上是语义认知结构的问题;方言地域文化等因素也会影响方言人体词语的意义变化;方言人体词语的词义引申是极其复杂的,有经过两次隐喻的引申,不少还要经过三次换喻引申,有时多次隐喻或换喻引申后,甚至还需要隐喻、换喻相结合、共同作用才能产生最后的结果;具体到各个方言点、各个人体义位,情况很不同,有的引申义只在某个、或某几个方言点出现;任何一个引申义、哪怕是与普通话一致的引申,也不会覆盖全国所有的方言;单音节词比多音节词语更容易产生引申义,且情况更为复杂。第三节讨论了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问题,包括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表现形式、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语义和语用差异、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来源等问题;研究中发现方言人体同义词语是很丰富的,同义词语在陪义、义域、语用方面都可以存在差异,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来源很复杂;语言异质论和语言叠置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方言人体词语的存在。第四节考察方言人体词语兼类情况。我们发现:单音节方言人体词更容易发生兼类,那些表示外在的、位置和作用比较凸显的人体器官部位的词语更容易发生兼类,兼类用法中以量词居多,兼类实际上还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语音、词义、语法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兼类的最终机制源于人类对自身认知的发展,其中相关关系引起的换喻和相似关系引起的隐喻是两种主要原因。第五节讨论了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编码情况,包括不同方言的人体词语的编码差异、编码度差异、编码方式差异、词化程度等方面差异;从中可以窥见汉语方言人体词语词形和词义的关系。第三章是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考察。讨论了主要人体义位的历史源流和方言分布及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等问题。本章分三节。第一节讨论了24个主要人体义位的方言表现形式的历史源流和方言分布情况;考察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传承、方言变异和方言创新情况,总结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来源类型、方言人体义位变异和方言人体创新词语的类型,并指出几乎所有的义位变异、多数方言创新也是在承传古汉语的基础上的,这更进一步证明了汉语各方言都对古汉语有承传且相互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第二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这部分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言及不同人体部位三个角度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给予了总结;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主要语素和方言人体同义词中的历史层次;分析了承传成分在相邻或相隔方言区的共时存现的原因。第三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的关系,考察了几个核心人体词语的历时替换情况,看那些在普通话中已经被彻底替换的古汉语人体词语今天是否还在方言中有保留、是依然以单音节词的形式还是以语素的形式保存在哪些方言中,计算了其方言保存率;并就新老派、城乡等差异中显示的词位演变情况、语素组合中显示的词位演变等情况,探讨了汉语人体词语共时差异中显示出的正在经历的变化;最后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的关系;我们认为共时的差异与历时的演变是有关系的,一些在共同语中已经被替换的义位,仍可能在南方方言中存在,而且汉语史不同时期产生的义位的今方言分布不同;如果以人体义位划同言线的话,历时的演变正好与共时的差异分布大致相符。一些方言说法差异的同言线恰好与中国地理上的南方、北方的分界线相合。除方言创新和方言义位变异等情况,几乎可以说离北方方言区越远的地区越是保留汉语古老的说法;越是晚近的说法,越是见于北方方言或受北方方言影响的中部方言里;人体义位的承传、演变、创新与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是有关系的,而且是极其错综复杂的。第四章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演变类型及原因。本章分两小节。第一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演变类型,从词义(词义扩大、词语缩小、词义转移)、词形(完全易名、部分易名)两方面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情况和类型。第二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演变原因,这包括语言外部原因(客体世界原因和主体世界原因)和语言原因。研究中发现,有些方言人体词语引申义的产生,明显看出是同时受客观世界、特别是物质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和人的主观认识的双重影响;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影响等等原因,都可以引起方言人体词语的产生、变化,还可能影响到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演变;人的心理会影响到人的联想:与隐喻有关的相似联想、与换喻有关的相关联想、邻接联想等等发展、变化,会引起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变化;另外,避俗求雅、喜新厌旧等心理,也会影响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语言原因涉及语言明晰性的需要、语言经济性的需要、汉语词汇复音化的结果及语音、语义、语法三者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另外语言的系统性和平衡性也会影响方言人体词语的演变。第五章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与方言分区等方面的问题。本章分三节。第一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的方言区域特征,计算了方言人体词语的相似度,结论是:官话方言与普通话的人体词语的相似度普遍比较高,闽语的相似度最低;还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的方言区域特征,并用方言区域特征尝试分析了方言间的亲疏关系。第二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从词形和词义、共时和历时不同角度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内容及其反映的方言特点。第三节讨论了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与方言分区的问题,内容包括: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的方言区域特征与方言分区的关系,方言人体特征词和特征语素与方言分区的关系,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与方言分区的关系,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及其反映出的方言特点与方言分区的关系。结论是: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域特征、方言人体词语中的特征词和特征语素、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都可以为方言分区作一定的参考,但想要准确地对汉语方言进行分类和分区,还应对各种因素、各种标准进行综合的考虑。第六部分是结语,这一部分对整个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还提出了一些研究中发现的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论文的创新点:1.论文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综合比较方法,研究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关系,丰富了汉语词汇学、汉语方言学、汉语史的研究内容。2.论文研究兼顾词形表现形式和词义两方面,比单纯研究方言词语的词形差异,内容要丰富。3.本论文将研究范围扩大到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已有的只是讨论普通话人体词语的语义发展和历史演变的研究成果,研究范围扩大了。比较的范围不是限于一区或一地的人体词语,扩大到42地方言和北京话,比较的规模扩大了。4.本论文不是单纯的比较、描写现象,还总结了一些规律,并且对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讨;在研究中还发现、并提出了不少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5.论文研究人体词语的共时表现形式的共性和差异,指出从人体词语一类词就可以看出汉语言的民族共性和方言个性是并存的。6.研究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承传、义位变异和方言创新情况,进一步证明了汉语各方言都对古汉语有承传、且相互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7.将研究扩大至应用,运用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情况,讨论方言分区的问题,使本文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8.论文采用多种理论,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做到对方言人体词语的全面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理论采用较全面;运用统计、计算和数字说明等定量方法,研究方法较新颖。
谷雨[8](2020)在《勉县方言词汇研究》文中提出勉县是陕西省南部汉中市的下辖县,勉县城区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本文以《方言调查词汇表》为依据,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勉县方言词汇从音节、结构、造词理据、词汇组成以及特殊副词五个方面展开考察,并与周边方言词汇进行对比,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对勉县方言词汇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勉县地理人文概况、方言研究概况、语音系统、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和发音合作人的情况。从勉县的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来看,勉县方言受到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的影响,造成勉县个别地方的音系划分存在争议的现象,也影响了勉县方言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从汉中方言研究概况来看,周边县的词汇和语法研究仍存在空缺。语音系统本文采用201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立项并验收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勉县点的调查结果,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和发音合作人的情况进行说明。第一章对勉县方言词汇的音节数量进行了计量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的结果得出勉县方言双音节词汇占比最多,三音节词汇占比次之的特点;第二章从语素的选择和构词方式两个方面对勉县方言词汇结构进行分析,语素的选择主要从同义语素和非同义语素两个方面展开。构词方式上,勉县方言词汇具有丰富的重叠式和附加式,这也是勉县方言词汇的一大特点;第三章对勉县方言词汇的造词理据从外形特征、气味、颜色、事物用途、组成材料以及时间处所、修辞手法和委婉命名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举例;第四章对勉县方言的词汇的组成,从基本词汇、古语词的继承以及方言特征词三个方面论述,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和稳固性以及能产性。古语词主要进行对勉县方言中存在的古语词进行释例,最后方言特征词从婚丧习俗词、劳动成果词以及饮食文化词三方面展开;第五章首先对勉县城关词汇与武侯镇词汇进行对比研究,从勉县方言和武侯镇方言词汇的差异度以及出现异和同的原因做出分析。其次对勉县城区方言和安康城区汉滨话进行了对比;最后一章对勉县方言中存在的独特副词进行了描写。
祁连会[9](2019)在《织金方言词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织金方言属于西南官话黔北片。由于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其方言语音、语义和贵州其他地方都有很大差异。本文以织金方言词汇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先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对织金方言词汇做详细的搜集整理、以便自己能更为准确地掌握织金方言词汇的全貌。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织金县的人文地理及历史沿革概况,织金方言的研究情况以及选题缘由及本文研究的价值及意义等进行描述;第一章:织金方言的语音系统。主要介绍了织金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声韵调配合情况以及织金方言的同音字情况。第二章:织金方言的构词方式研究。从复合式构词、附加式构词以及重叠构词三方面入手,对织金方言的构词方式做系统的描述;第三章:织金方言的虚词研究。对织金方言的副词、助词及介词几个词类进行重点的分析和研究,重点描述和分析与汉语普通话无论在语音、语义或者语法等方面存在区别的方言虚词。第四章:织金方言的固定语。从语言构成的结构类型及语义的特点、造词理据等方面入手,对织金方言的三音节固定语以及长音节固定语进行穷尽性的搜集整理以后,选取合适的语料对其进行详尽的描写分析。第五章:织金方言的民俗词语研究。从民俗活动出发,搜集整理织金民俗活动的相关词汇进行阐释,同时也可以窥探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色。结语:总结全文,并阐释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总之,本文对织金方言的词汇作了整体的概括。当然,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也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例如可能对词汇的搜集整理没有穷尽性的全面,分析不够透彻甚至可能存在误区等等,所以未来期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对织金方言进行关注,以期丰富和完善织金方言,以达到保护语言资源的目的。
陈欢欢[10](2019)在《在川留学生对四川方言词汇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国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就必定要处在方言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到一个与自己国家文化不同的地方,首先要了解的就是该地区的人们是怎样思想、交流和行动的,而所在方言地区的地域文化和词汇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交流和行为方式。因此,帮助外国留学生在合适阶段了解一些地域文化和词汇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很有必要。现目前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虽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却存在忽视留学生所在地地域文化和方言词汇对留学生学习汉语影响的问题。掌握留学生对所在地方言词汇的认知和了解情况,可以防止对外汉语教学界中一味重视普通话教学、轻视方言对对汉语教学工作的影响这一事实继续存在下去。清楚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点和现实需要,才可以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法和策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分析身处四川的留学生对四川方言词汇的认知情况、需求情况、使用情况,探讨在川留学生对四川方言词汇的认知情况及四川地域文化、方言词汇对外国留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力求对如何处理好方言词汇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提出一些思考、建议。同时也希望能引起对外汉语学界重视方言文化和词汇对汉语教学的影响。本论文分五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本论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第二部分:第一章介绍与四川地域文化相关的方言词汇分类,发音与构词特点;并总结归纳了四川方言词汇对在川留学生生活学习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第二章开展留学生对四川方言词汇态度和能力的问卷调查,通过对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统计出留学生对四川方言词汇态度和能力的认知情况。第四部分:第三章对四川方言词汇和对外汉语教学间的关系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第五部分:结语。地域文化和词汇是中国文化极具特色的一部分,汉语达到一定水平的来华留学生对所在地方言的了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当地的生活,减轻语言学习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關于漢語方言詞汇調查研究的問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關于漢語方言詞汇調查研究的問题(论文提纲范文)
(1)禄劝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绪论 |
第一节 禄劝县地理人文概况 |
一、地理与行政区位 |
二、人口和民族 |
三、历史沿革 |
四、语言概况 |
第二节 云南方言及禄劝方言研究概况 |
一、云南方言研究概况 |
二、禄劝方言的研究概况及选题依据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调查点概况 |
一、语料来源 |
二、调查点及调查对象 |
第一章 禄劝方言音系 |
第一节 声母及辅音系统 |
一、声母系统 |
二、辅音系统 |
第二节 韵母及元音系统 |
一、韵母系统 |
二、元音系统 |
第三节 声调系统 |
第四节 声韵配合规律及音节结构 |
一、声韵配合规律 |
二、音节结构类型 |
第二章 禄劝方言词汇的构词 |
第一节 语音手段构词 |
一、取声命名构词 |
二、拟声手段构词 |
三、变读手段构词 |
第二节 形态手段构词 |
一、附加式 |
二、复合式 |
三、重叠式 |
第三节 修辞手段构词 |
一、比喻构词 |
二、借代构词 |
三、婉曲构词 |
四、夸张构词 |
第三章 禄劝方言词汇的特殊形态 |
第一节 重叠式 |
一、名词重叠式 |
二、动词重叠式 |
三、形容词重叠式 |
第二节 四音格词 |
一、四音格词的结构 |
二、四音格词的语音特征 |
三、四音格词的修辞特色 |
第四章 禄劝方言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一节 词汇意义 |
一、词形相同意义不同 |
二、词形不同意义相同 |
第二节 语法意义 |
一、词的兼类 |
二、词的组合 |
第三节 色彩意义 |
一、感情色彩 |
二、风格色彩 |
三、形象色彩 |
四、地域色彩 |
五、民族色彩 |
第四节 描写义和状态义 |
一、生动的描写义 |
二、丰富的状态义 |
第五章 禄劝方言熟语 |
第一节 谚语 |
一、谚语的结构 |
二、谚语的语义类型 |
三、谚语的修辞 |
第二节 歇后语 |
一、歇后语的结构 |
二、歇后语的语义特征 |
第三节 惯用语 |
一、惯用语的结构 |
二、惯用语的语义特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著 |
二、期刊 |
三、硕士学位论文 |
四、工具书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汉语语音地理类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方言地理学在国内外研究综述 |
1.1.1 语言地理学的产生 |
1.1.2 语言地理学的发展 |
1.2 语音类型学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1.4 材料来源说明 |
1.5 符号的说明 |
1.6 绘图软件说明 |
1.7 章节安排说明 |
共时篇 |
第二章 汉语的音节结构 |
2.1 音节的起源及发展 |
2.1.1 西方音节音系学的发展 |
2.1.2 音节学说在中国的发展 |
2.2 西方语言音节结构 |
2.3 东亚语言音节结构 |
2.4 汉语的音节结构 |
第三章 汉语声母地理类型研究 |
3.1 汉语方言声母数 |
3.1.1 声母数量的分类 |
3.1.2 地理分布 |
3.1.3 讨论 |
3.2 汉语方言声母的发音部位类型 |
3.2.1 双唇音 |
3.2.2 唇齿音 |
3.2.3 齿间音 |
3.2.4 龈音 |
3.2.5 龈后音 |
3.2.6 卷舌音 |
3.2.7 前腭音 |
3.2.8 硬腭音 |
3.2.9 软腭音 |
3.2.10 喉音 |
3.2.11 零声母 |
3.3 特殊辅音音类 |
3.3.1 内爆音 |
3.3.2 音姿性辅音 |
3.4 汉语方言声母其他类型 |
3.5 浊音类型 |
3.5.1 双唇及软腭部位的浊爆发音 |
3.5.2 浊龈音 |
3.5.3 浊唇齿音 |
3.5.4 浊喉擦音 |
第四章 汉语韵母地理类型研究 |
4.1 汉语方言的主元音类型 |
4.1.1 主元音数类型 |
4.1.2 鼻化元音数类型 |
4.1.3 音节性辅音数类型 |
4.1.4 辅音元音比 |
4.2 主元音的地理类型 |
4.2.1 最高前圆唇元音 |
4.2.2 高元音 |
4.2.3 低元音 |
4.2.4 儿化音 |
4.3 汉语方言的介音和滑音 |
4.3.1 介音 |
4.3.2 滑音 |
4.4 汉语方言的韵尾类型 |
4.4.1 塞音韵尾 |
4.4.2 鼻音韵尾 |
4.4.3 元音韵尾 |
4.4.4 近音韵尾 |
4.4.5 边近音韵尾 |
4.5 汉语方言中的音节类型 |
4.5.1 音节数 |
4.5.2 音节类型 |
第五章 汉语方言声调地理类型研究 |
5.1 汉语的声调数 |
5.2 汉语的调形类型 |
5.2.1 平调 |
5.2.2 降调 |
5.2.3 升调 |
5.2.4 升降调 |
5.2.5 降升调 |
5.2.6 促调 |
历时篇 |
第六章 历时地理类型学基本理论 |
6.1 音变类型 |
6.2 语言接触与历史演化 |
6.2.1 音位的统计学概念 |
6.2.2 语言演化 |
6.3 克里奥语和同演区 |
第七章 百越语的底层 |
第八章 东吴同演区 |
第九章 唐五代的音变类型 |
第十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材料来源 |
致谢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3)关中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现状述评 |
1.1.1 建国前学者们对关中方言词汇的研究 |
1.1.2 建国以来学者们对关中方言词汇的研究 |
1.1.3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1.2 研究内容、价值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价值 |
1.2.3 研究方法 |
1.3 调查点与材料来源、调查合作人简况 |
1.3.1 调查点说明 |
1.3.2 材料来源 |
1.3.3 调查合作人简况 |
第2章 关中方言词汇的内部一致性 |
2.1 关中方言48个点相同的词语 |
2.2 关中方言半数或半数以上方言点相同的词语 |
2.3 启示 |
第3章 关中方言词汇的差异性 |
3.1 关中方言词汇的地域差异 |
3.1.1 关中东、西府之间的词汇差异 |
3.1.2 关中方言词汇的横向分段差异 |
3.2 关中方言词汇的数量差异 |
3.2.1 与完全一致说法叠置造成的差异 |
3.2.2 与大体一致说法叠置造成的差异 |
3.2.3 少数方言点与大多数方言点说法的差异 |
3.2.4 "两种差异"交错共存 |
3.2.5 关中内部不一致词语的差异 |
第4章 关中方言词汇差异的主要类型 |
4.1 词形差异 |
4.1.1 音节差异 |
4.1.2 构词差异 |
4.2 词义差异 |
4.2.1 词形相同,义项多寡不同 |
4.2.2 词形相同,词义不同,且互不包含 |
4.2.3 词形相同,词义一方包含另一方 |
4.2.4 词形相同,词义交叉 |
4.2.5 词项与义项的参差对应 |
4.2.6 词形相同,词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
第5章 关中方言中的几种重要的构词现象 |
5.1 变调构词 |
5.2 人称代词、亲属称谓词的声调类化 |
5.3 分音词 |
5.4 合音词 |
5.5 羡余词 |
5.6 脱落词 |
5.7 事物名词的人称化 |
5.8 畜禽性别词的多样性 |
第6章 关中方言中的同素逆序词 |
6.1 同素逆序词的界定 |
6.2 关中方言同素逆序词研究概况 |
6.3 关中方言同素逆序词的宏观考察 |
6.4 关中方言内部同素逆序词的具体表现与异同 |
6.4.1 关中各点共有的同素逆序词 |
6.4.2 关中半数或半数以上方言点具有的同素逆序词 |
6.4.3 关中少数方言点具有的同素逆序词 |
6.4.4 关中方言点各为一序,方言点之间互为同素逆序词 |
6.5 关中方言同素逆序词与普通话的异同 |
6.5.1 普通话没有的同素逆序词 |
6.5.2 关中方言与普通话表现完全相同的同素逆序词 |
6.5.3 关中方言与普通话表现有别的同素逆序词 |
6.5.4 关中方言为同素逆序词,普通话仅为BA一序 |
6.5.5 关中方言少数点和普通话各为一序,关中方言与普通话互为同素逆序词 |
6.5.6 普通话为同素逆序词,关中方言为一序 |
第7章 关中方言中的古语词 |
7.1 关中方言与《方言》词语 |
7.1.1 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的《方言》词语 |
7.1.2 西北方言常用的《方言》词语 |
7.1.3 具有关中方言特色的《方言》词语 |
7.2 关中方言与古代汉语词 |
7.2.1 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的古代汉语词 |
7.2.2 西北方言常用的古代汉语词 |
7.2.3 具有关中方言特色的古代汉语词 |
7.2.4 关中方言与晋语或闽语常用的古代汉语词 |
第8章 关中方言代词"人家"的合音现象 |
8.1 关中方言代词"人家"的合音表现 |
8.2 关中方言代词"人家"的词汇形式 |
8.3 关中方言"伢"音节的产生 |
8.4 关中方言"伢"与"人家"的声调关系 |
8.4.1 "人家"、"人伢"的连调模式 |
8.4.2 合音词"伢"的声调 |
8.4.3 "伢"与"人家"的声调关系和"伢"的声调来源 |
8.5 结语 |
第9章 关中方言词汇研究的几点思考 |
9.1 方言同形词词义差异产生的原因 |
9.1.1 本义、基本义、引申义的发展演变 |
9.1.2 词汇系统的变化和词义的调整 |
9.1.3 语言认知 |
9.2 方言同义词词形差异产生的原因 |
9.3 方言词汇的历史层次 |
9.4 影响关中方言词汇发展演变的主要力量 |
9.5 普通话和强势方言对方言词汇的渗透过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文献综述 |
第二章 客家与客家族群认同 |
第一节 客家居住区自然环境与人口分布 |
第二节 客家族群认同的形塑 |
第三节 客家族群认同的表现 |
第三章 客家方言特征及条目提炼 |
第一节 客家方言典型语音特征及条目提炼 |
第二节 客家方言典型词汇特征及条目提炼 |
第三节 客家方言典型语法特征及条目提炼 |
第四章 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内部机制调查 |
第一节 客家族群认同语音调查 |
第二节 客家族群认同词汇调查 |
第三节 客家族群认同语法调查 |
第五章 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外部机制调查 |
第一节 客家族群语言使用调查 |
第二节 客家方言使用调查 |
第三节 客家族群认同调查 |
第六章 客家方言与客家族群认同相关性 |
第一节客家方言与客家族群认同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客家方言之于族群认同的意义 |
第三节 客家方言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式与途径 |
第七章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 |
第一节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内部机制:区别机制 |
第二节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外部机制:传承机制 |
第三节 影响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的特点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应县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应县地理区划图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相关概述 |
三、应县的历史人文 |
四、本文研究概况 |
第一章 应县方言词汇调查及词目 |
第一节 应县方言音系特点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四、声韵配合规律 |
第二节 应县方言词汇调查情况 |
一、材料收集情况 |
二、体例说明 |
第三节 本文的词目 |
第二章 应县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 |
第一节 应县方言与普通话的词形比较 |
一、音节多寡 |
二、构词语素 |
三、有音无字 |
四、造词方式 |
第二节 应县方言与普通话的词义比较 |
一、形同义异 |
二、义同形异 |
三、修辞意义的差异 |
第三章 应县方言词汇与周边方言词汇比较 |
第一节 应县方言与周边方言词汇比较表 |
第二节 应县方言与周边方言词汇的差异分析 |
一、音节多寡 |
二、构词语素的差异 |
第三节 应县方言与周边方言词汇的比较结果 |
一、应县方言与周边方言词形比较 |
二、应县方言与周边方言亲疏关系分析 |
第四章 应县方言特色词语 |
第一节 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 |
一、汉语方言特证词的源起 |
二、汉语方言特征词的内容 |
第二节 应县方言特色词语 |
一、应县方言特色词语的界定 |
二、应县方言特色词语的提取方法 |
三、应县方言特色词语例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7)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方言学意义 |
二、词汇学、语义学意义 |
三、汉语史研究意义 |
四、宏观语言学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研究现状 |
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本文的题旨 |
第五节 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六节 材料来源及相关问题 |
研究材料 |
对相关问题的说明 |
第一章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时表现形式 |
第一节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词形和主要语素 |
一、身体 |
二、头部 |
三、面部 |
四、位于头、面部的器官 |
五、颈 |
六、躯干 |
七、四肢 |
八、毛发 |
本节小结 |
第二节 方言人体词语词缀的异同 |
一、词缀形式 |
二、区域分布 |
三、方言人体词语词缀使用的一些特点 |
四、与普通话语素形式一致的方言词缀的意义差异 |
第三节 方言人体词语构词形式的异同 |
一、方言人体词语重叠构词形式的异同 |
二、几个人体部位词语语素组合形式的异同 |
第四节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词形的共性与差异原因 |
一、共性与差异情况总结 |
共性与差异原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汉语方言人体词语词义的共时比较 |
第一节 基本义比较 |
基义比较 |
义域比较 |
三、陪义比较 |
四、语用比较 |
第二节 引申义比较 |
一、方言人体词语的隐喻引申与换喻引申 |
二、方言人体义位隐喻和换喻的共性和差异 |
三、方言人体词语语义认知结构的共性和差异原因 |
第三节 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共性和差异 |
方言人体词语同义聚合情况 |
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语义差别 |
三、方言人体同义词语的语用差别 |
四、方言人体同义词语来源 |
五、方言同义词是语言叠置的表现 |
第四节 方言人体词语兼类情况考察 |
一、方言人体词语兼类现象比较 |
二、方言人体词语兼类情况总结 |
第五节 方言人体词语编码情况 |
一、编码差异与编码度差异 |
二、词化程度的差异 |
三、语义区别下的编码方式差异 |
四、情形相似情况下的同形编码或比喻造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源流 |
方言人体义位的历史源流和方言分布 |
方言人体词语的变异、创新情况总结 |
三、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来源类型 |
第二节 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 |
与普通话代表性词位词形相同的核心人体义位的产生时间和共时分布 |
二、不同方言对汉语史上的人体词语的承传情况 |
三、汉语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 |
第三节 方言人体词语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的关系 |
核心人体词语的历时替换情况 |
二、被替换词位的今方言保存率 |
三、新老派、城乡等差异中显示的词位演变情况 |
四、语素组合中显示的词位演变情况 |
五、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方言人体词语演变类型及原因 |
第一节 方言人体词语演变类型 |
一、词义的变化 |
词形的变化 |
第二节 方言人体词语演变原因 |
语言外部原因 |
语言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和差异与方言分区 |
第一节 方言人体词语的共性与差异的方言区域特征 |
方言与普通话人体词语的相似度问题 |
二、方言人体词语的方言区域特征 |
三、方言特征词、特征语素 |
第二节 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与方言特点 |
一、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 |
二、区别特征与方言特点 |
第三节 方言人体词语与方言分区的关系 |
一、人体词语的方言区域特征与方言分区 |
二、从方言人体特征词看方言的分区 |
三、方言人体词语的历史层次与方言分区 |
四、方言人体词语的区别特征反映出的方言特点与方言分区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 |
主要引用资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勉县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勉县人文地理概况 |
一、勉县的地理和人口 |
二、勉县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勉县方言研究概况 |
一、勉县城关话归属及语音研究现状 |
二、汉中方言词汇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勉县方言语音系统 |
一、声母系统 |
二、韵母系统 |
三、声调系统 |
第四节 研究意义和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语料来源及发音合作人情况 |
一、语料来源 |
二、发音合作人情况 |
第一章 勉县方言词汇音节分析 |
第一节 音节数量 |
一、单音节词 |
二、双音节词 |
三、多音节词 |
第二节 音节特点 |
一、单音节语素构词能力强 |
二、双音节词占比最高 |
三、三音节词占比次之 |
第二章 勉县方言词汇结构分析 |
第一节 勉县方言词汇构词语素 |
一、同义语素 |
二、非同义语素 |
第二节 勉县方言词汇构词方式 |
一、复合式 |
二、重叠式 |
三、附加式 |
第三章 勉县方言的造词理据 |
第一节 直接命名 |
一、以外形特征命名 |
二、以气味特征命名 |
三、以颜色特征命名 |
四、以事物用途命名 |
五、以时间处所命名 |
六、以事物的组成材料命名 |
第二节 间接命名 |
一、修辞手法命名 |
二、委婉方式命名 |
第四章 勉县方言的词汇组成 |
第一节 勉县方言基本词汇 |
第二节 古语词的继承 |
第三节 方言特征词 |
一、婚丧习俗文化 |
二、劳动成果文化 |
三、饮食文化 |
第五章 勉县城区与周边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勉县方言词汇与武侯镇方言词汇比较 |
一、勉县方言词汇与武侯镇方言词汇差异度 |
二、勉县城区词汇与武侯镇词汇异同原因 |
第二节 勉县方言与安康方言词汇差异对比研究 |
一、共性特征 |
二、个性特征 |
第六章 勉县方言副词 |
第一节 频率副词 |
第二节 情状副词 |
第三节 语气副词 |
第四节 程度副词 |
第五节 范围副词 |
第六节 否定副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织金方言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中使用符号的说明 |
绪论 |
一、织金县人文地理及历史沿革概况 |
(一)织金县人文地理 |
(二)织金县历史沿革 |
二、织金方言研究概况 |
(一)贵州方言研究概况 |
(二)织金方言研究概况 |
三、选题说明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发音人简介 |
第一章 织金方言的语音系统 |
第一节 织金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四、织金方言声韵配合表 |
第二节 织金方言的语流音变 |
一、变调 |
二、合音 |
三、脱落 |
四、增音 |
五、文白异读 |
第二章 织金方言词汇构词法研究 |
第一节 复合式构词 |
一、联合式 |
二、偏正式 |
三、补充式 |
四、动宾式 |
五、主谓式 |
第二节 附加式构词 |
一、后缀 |
第三节 重叠构词 |
一、织金方言的名词重叠格式 |
二、织金方言的动词重叠格式 |
三、织金方言的形容词重叠格式 |
第三章 织金方言虚词研究 |
第一节 织金方言的副词 |
一、织金方言中表示程度的副词 |
二、织金方言中表示时间的副词 |
三、织金方言中表示范围的副词 |
四、织金方言中表示语气的副词 |
第二节 织金方言的助词 |
一、织金方言中的动态助词 |
二、织金方言中的语气助词 |
第三节 织金方言的介词 |
第四章 织金方言的固定语研究 |
第一节 织金方言的三音节固定语 |
一、织金方言三音节语的结构类型 |
二、织金方言三音节语的造词理据 |
第二节 织金方言的长音节固定语 |
一、织金方言歇后语的来源分类 |
二、织金方言歇后语的造词理据 |
三、织金方言固定语的语义表达特点 |
第五章 织金方言民俗文化词语研究 |
第一节 婚嫁民俗词语 |
第二节 生育民俗词语 |
第三节 丧葬民俗词语 |
第四节 迷信民俗词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织金方言分类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在川留学生对四川方言词汇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四川地域文化研究现状 |
(二)四川方言研究现状 |
(三)四川方言词汇教学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 |
(一)研究内容 |
(二)理论基础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与四川地域文化相关的方言词汇分类及特点分析 |
一、与四川地域文化相关的方言词汇分类 |
(一)与人物称谓相关的方言词 |
(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方言词 |
(三)与动物、植物相关的方言词 |
(四)与四川民俗相关的方言词 |
二、四川方言词汇具有的特点分析 |
(一)四川方言词汇的发音特点 |
(二)四川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 |
三、四川方言词汇对在川留学生生活学习的影响 |
(一)对留学生生活的影响 |
(二)对留学生学习的影响 |
第二章 对在川留学生四川方言词汇态度和能力的调查和分析 |
一、对在川留学生四川方言态度和能力的问卷调查设计 |
二、对在川留学生四川方言态度和能力的问卷调查实施 |
(一)调查方法 |
(二)调查对象 |
三、对在川留学生四川方言词汇态度的调查分析 |
(一)认知情况分析 |
(二)情感因素分析 |
(三)行为倾向分析 |
(四)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
四、对在川留学生四川方言词汇能力的调查分析 |
(一)与人物称谓相关的方言词汇能力 |
(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方言词汇能力 |
(三)与植物、动物相关的方言词汇能力 |
(四)与民俗相关的方言词汇能力 |
第三章 对在川留学生四川方言词汇认知情况的思考 |
一、明确以普通话教学为核心的理念 |
二、重视方言环境给留学生带来的影响 |
三、坚持把提高汉语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四、關于漢語方言詞汇調查研究的問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禄劝方言词汇研究[D]. 王焱.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2]汉语语音地理类型研究[D]. 龙国治.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3]关中方言词汇研究[D]. 张永哲.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4]客家族群认同的方言机制研究[D]. 闫淑惠. 扬州大学, 2020(01)
- [5]20世纪汉语方言研究述评[J]. 金有景,金欣欣.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 [6]应县方言词汇研究[D]. 孔小丽.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6)
- [7]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D]. 章黎平. 山东大学, 2011(12)
- [8]勉县方言词汇研究[D]. 谷雨. 陕西理工大学, 2020(09)
- [9]织金方言词汇研究[D]. 祁连会.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在川留学生对四川方言词汇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D]. 陈欢欢.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