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死亡(第 1 部分)

设计死亡(第 1 部分)

一、设计死亡(连载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牛志威[1](2018)在《晚清粤港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时期,粤港之地是小说创作出版中心上海之外,另一小说创作出版较为繁盛的地区。晚清粤港小说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报刊小说和单行本小说。经全面搜集,现见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共50家,刊载小说共506种;单行本小说出版机构共22家,出版单行本小说共48种。本论文从地域角度,对晚清粤港创作出版的小说进行整体研究。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部分组成,正文共五章。绪论说明选题缘起、明确研究对象、总结研究现状并拟定论文框架。第一章在全面搜集晚清粤港小说文献的基础上,对晚清粤港小说进行整体概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认识晚清粤港小说的发展态势与地域分布状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第二章研究晚清粤港小说的作家群体。首先,全面细致地考索粤港每篇小说的作者署名,尽可能多地弄清晚清粤港小说的作者及其生平。其次,从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身份共性较大的籍贯、创作时的年龄阶段、政治倾向等几个方面,认识小说家群体与小说整体面貌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章论述晚清粤港小说的主流思想——排满革命宣传及其表达途径。为达到宣传排满革命的目的,晚清粤港小说家对小说类型及小说主人公有一定的选择倾向。反抗异族统治及进行共和革命的历史演义小说、“革命+恋爱”模式的艳情小说、便于讲述道理的寓言体小说是小说家主要选择的小说类型。抗清人物与反清人物及其后代、晚清革命派人物、晚清保皇派人物是小说家主要选择或虚设的小说主人公,其中小说家对最后一类小说主人公是持批判嘲讽态度,对前数种小说主人公则是持赞扬歌颂态度。第四章全面论述晚清粤港小说排满革命宣传之外的其他主题,主要包括批判现实中的丑恶人物及丑恶现象、提倡实业、戒烟戒嫖、广博见闻、消闲娱乐等。第五章对晚清粤港小说家中成果丰富,但却一直未被学界关注的王斧、黄伯耀二人的小说创作进行个案研究,弄清他们创作的小说作品,并对其小说创作进行总体认识。结语总结晚清粤港小说的地域特色及历史意义。思想以宣传排满革命为主和内容以粤人粤事为主,是晚清粤港小说的两大特色。其中前者是因小说家大多是革命者而形成,后者是因小说家大多是粤籍人而形成。就其历史意义看,一方面,晚清粤港小说与同时期其他地域的小说互相影响,共同促成了晚清中国小说的繁荣,其对晚清南洋地区的华文小说创作影响尤大。另一方面,晚清时期是粤港小说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高峰时期,其形成的小说兴盛传统对粤港之后的小说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附录主要是对晚清粤港小说及小说家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是论文展开论述的基础。附录共五个: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简介表、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及其刊载小说统计表、晚清粤港单行本小说出版机构及其出版小说统计表、晚清粤港小说家小传、晚清粤港小说作品简介。

李向格[2](2019)在《“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大和战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秘密建造的巨型战舰,1941年建成服役,1945年日本战败前被美军战机击沉。战后,“大和战舰”被历史文本、文学文本以及各种艺术媒介多方讲述,在战后七十余年里,形成了关于“大和战舰”的话语系列。本论文重点考察了日本战后“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衍变历程。首先还原历史叙述中的大和战舰,其次,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大和战舰”话语方式,对以大和战舰为主题的跨越小说、漫画、动画片、电影等多种媒介的文本进行梳理和解读。通过细查这些貌似盘根错节的互文性文本修辞,发现其间的话语范式,分析这些话语范式对日本人的情感倾向与国民记忆的影响,进而揭示在这一反复讲述的过程中潜藏于话语构建背后的日本人的战争历史认知。本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还原作为历史事件的“大和战舰”。由“日本近代海军建设”、“大和战舰参战始末”两部分构成。该部分通过对日本近代海军史的回顾,追寻大和战舰相关的历史真相。第二章,战后“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初现”(1945-1973)。由“占领期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以及“儿童世界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三部分构成。将小说、电影等媒介中的“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1945-1973年,在这一时期的不同话语范畴中呈现的是“大和战舰”的“本来面目”,即历史中的大和战舰。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大和战舰的幸存者以及参与大和战舰的设计者对“大和战舰”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二次构建,形成了两种表述形态:悲情英雄主义的“大和”和代表先进技术的“大和”。“大和战舰”的书写由文本走向荧幕,其影响力也随之扩大。“大和战舰”的悲剧性结尾随着电影的热映被更多人了解的同时,荧幕上的“威武”的大和战舰也成为“国民热血沸腾的材料”。第三章,“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衍生”(1974-2000)。由“科幻动画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假想战记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以及“围绕《大和战舰的末日》的争论”三部分构成。将“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1974-2000年,划分标准是自《宇宙战舰大和号》系列出现伊始,“大和战舰”脱离现实,走向科幻化的道路。这一时期的“大和战舰”逐渐脱离历史文脉,或化身“宇宙战舰”遨游太空,或“穿越”历史重述战争,在早期的“大和战舰”话语基础上不断“衍生”。第一部以大和战舰为题材的小说《大和战舰的末日》历经数次改稿,但其最初版本直到1980年代初才重见于世,围绕改稿问题的争论及其历史动因也是这一时期的研究要点。第四章,新世纪“大和战舰”话语修辞的“扭曲”(2001-2019)。由“博物馆叙事中的‘大和战舰’”、“电影《男人们的大和/YAMATO》”、“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以及“‘亚文化’中的‘大和战舰’”四个部分构成。将“大和战舰”话语讲述出现时间限定在2005年以后,划分标准是进入新世纪后多种媒介特别是博物馆媒介等的介入令“大和战舰”话语修辞愈发多元、表达的价值观愈发扭曲。这一时期随着报纸、期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游戏等媒体的强势介入,“大和战舰”反复被重写成小说、电影、电视、动漫、漫画和游戏,在这一“热潮”中,“大和战舰”话语衍变愈发多元与复杂。第五章,“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由“‘大和战舰’话语作为‘集体文本’”、“‘大和战舰’话语的叙事策略”以及“‘大和战舰’的记忆功能与历史认知构建”三部分构成。将围绕“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视为“集体文本”,分析其叙事选择与叙事原则,从集体记忆的存储与重构功能出发,解读在其反复讲述中呈现的日本国民战争认知的生成与变迁。大和战舰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被文化符码化后转化为潜在的文学想象,与文学创作互为影响,同时多媒介的强势介入推动了其形象的衍变。通过对“大和战舰”话语修辞衍变的解读,寻觅日本战争文学、战争记忆的历史轨迹。七十余年来在作家与读者、评论者的积极参与下,“大和战舰”物语不断被再生产和转化,被赋予“神风大和”、“昭和时代的平家物语”、“技术大和”、“战后败北的文学”、“具有世界普遍性价值观的大和”等多元意义属性,进而成为日本民族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为民众“自然”接受。“记忆”立足“现在”再造“过去”,并以此为基础面向未来,“遗忘”与“回忆”均源自当今行动主体面向未来的志向,因此,“国民记忆”的存在方式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政治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过程为我们展示了“大和战舰”内化为日本国民记忆的漫长过程,然而,潜伏于其中的帝国民族主义的无意识能量无疑是巨大和恐怖的,时常为战后扭曲的战争观念与错误的历史认知推波助澜。

谢仁敏[3](2010)在《晚清小说低潮研究 ——以宣统朝小说界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这是一篇尝试“文学低潮期”研究的探索性论文,分析样本是宣统朝小说界,核心任务是勾勒“低潮期”小说界的运行状况及其演变轨迹,考察彼时的小说界为何陷入“低潮”,又如何为酝酿“高潮”作预前准备。论文主要分四大板块:导论——中国本土小说研究编(1—7章)——海外华文小说研究专编(末章)——附录。此外,若干章添设“附论”,为该章话题的延伸。导论,主要阐释基本研究思路,厘清基本概念,概述宣统朝小说界运行轨迹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例如,某些文学常规在宣统朝如何“走样变形”、评判晚清小说适用的价值标准、海外华文小说的独特参照价值等。“附论”包括前人研究评述、未来研究走向以及选题缘由,最后提出关于“文学低潮期”研究的命题。第1章,通过数理分析和文献考察得出结论:从宣统朝开始,晚清小说迅猛发展的势头被遏制,陷入一个约为时五年的“低潮期”。其原因是政局动荡、小说内部机制失衡,两者导致“小说界经济危机”,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本章重点是对中国小说史上爆发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进行考察,论证该命题成立的可能性。“附论”则进一步延伸,提出影响小说演变的“第三种力”命题,并以此考察《域外小说集》传播失利的原因,提出最新的看法。第2章,提出将三大小说载体区别对待、相互比照的命题并阐释其意义,讨论低潮期中单行本、期刊、日报三大载体小说的博弈、调适以及各自发展模式的最终确立。第3章,通过数理分析发现肇始于宣统朝前夜的一个特殊现象——翻译小说与自撰小说比例出现逆转,从小说发展驱动力角度切入,考察两者易位的深层原因,并勾勒其渐变过程。第4章,勾画晚清小说理论界的“三派一群”格局,重点讨论其在低潮朝如何演进和调适。大致情况是“社会派”勉力支撑场面,但疲态渐显;“美学派”几乎集体失语;“现代派”理论前卫新颖,但收效甚微;“消闲群”寻求“正当性”之呼声日高,但理论建设乏善可陈。第5章,考察低潮期中的作家众生相。“小说界经济危机”(低潮期)对作家生活、心理造成之冲击甚大,部分作家选择离开,部分选择留守。论文重点考察留守群体的文学选择及其生存状态,最后以陆士谔为样本进行个案考察。“附论”是关于陆士谔的一组考辨文字。第6、7章,作品研究专题。论文将宣统朝小说作品大致归纳为四大类型:旧小说、“新消闲小说”、“时闻小说”和“先锋实验”小说。论述各个类型作品的特征,重点考察其在低潮期中如何加速演变、调适及其未来走向,并将之置于传统旧小说与“五四”时期小说(包括新、旧小说)的历史坐标中,对其文学史地位作出大致描述。第8章,海外华文小说专编。论文将晚清华文小说大致划为四大板块:中国本土、东洋、南洋、北美。本章以中国本土为参照中心,通过联系和比照,重点勾描后三者小说界的发展历程、文史地位及其作品特征,并考察当时境况下各板块小说“本土性”的生成有无可能。附录,含统计表和“宣统朝小说编年”(合作),将披露一批最新的统计数据和新发掘的近代华文小说文献。

张桂珍[4](2014)在《英国短篇小说的空间研究》文中提出英国短篇小说拥有独特的写作传统,它以更为及时和瞬间的方式记录瞬息万变的社会文化现象,定格支离破碎的现代生活碎片,表达作者刹那间的一己感悟,从而成为诸多英国作家创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国内外研究现状表明,英国短篇小说研究仍然具有很大的缺憾,它或散落于欧美短篇小说的整体性研究之中,或湮没于英国短篇小说的历时性梳理之中,从而导致其丰富的空间体裁特征未能得到有效的凸显。鉴于此,本文从空间视角对英国短篇小说进行了探讨,试图揭示其丰富的体裁特征。本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短篇小说的概念范畴、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历史和短篇小说的空间研究维度等基本问题进行阐释,明确本文的相关研究范畴。接下来的三章分别从具体的媒介空间、抽象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审美的叙事空间等三个角度切入,分析不同的维度空间如何影响了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并塑造出其独特的体裁特征。首先,媒介空问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短篇小说,有助于其即时性、瞬间性和简洁性特征的形成。其次,英国短篇小说聚焦于缩微的、边缘的和他者的文化地理空间,打破了英国作为“日不落”帝国一贯秉持的广阔的、中心的、秩序的和主流的叙事空间和文化想象。第三,短篇小说对生活碎片的拾掇使其呈现出多种与传统线性叙述不同的空间叙述结构。结论部分强调英国短篇小说拥有丰富的空间体裁特征,而这些体裁特征的揭示对进一步研究英国短篇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朱桃香[5](2009)在《叙事理论视野中的迷宫文本研究 ——以乔治·艾略特与翁伯托·艾柯为例》文中提出叙事学对叙事结构、叙事现象进行研究,已经取得引人瞩目的学术成就。目前,它成为全球性的理论思潮,并且成为小说理论的子学科,在中外文论中备受关注。本论文在叙事理论视野中研究内涵丰富但尚未得到关注的迷宫文本现象。迷宫文本是博学通识型作家创作的高度复杂的文本,他们将庞大知识系统转化成好看的小说材料,来实现知识不断对接和叙事的无限可能性。论文在比较的视野和后结构主义叙事理论视野观照下,以乔治·艾略特与翁伯托·艾柯的理论策划为依托,用《米德尔马契》和《玫瑰的名字》作个案,从叙事形式结构入手,切入迷宫文本的研究。后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中的副文本理论、元叙事理论和叙事空间理论是进入迷宫文本的指南针。从过去的文本个案批评史和后来出现的迷宫文本来看,人们一直在作多角度的解读:批评史将迷宫文本作了网状阐释,使其内涵和意义一直向前延伸。艾略特基于固有关系的网状概念、艾柯“作为迷宫的百科全书”的构想为迷宫文本勾画了蓝图。他们在此蓝图上创作出两种形态的迷宫文本:网状叙事文本和环形叙事文本。艾略特用网状叙事在一群人中研究一个人和一种现象:艾柯用环形叙事在一串书中研究一本书和一个案件。连载小说周边的副文本显示出用点-线-面几何模式进行网状叙事的意图、用书名副文本作游戏则支撑起环形叙事框架。艾略特和艾柯还借人物和叙述者之口在叙事当中发表网状诗话和迷宫诗话,为迷宫文本确立身份和叙事合法性。他们的迷宫文本空间充满连线,联通故事,还联通故事之外的故事。对艾略特和艾柯典型迷宫文本个案所作的研究显示,从批评上来看,迷宫文本是永远解读不完的书:它是作家的策划;它使用合适叙事格式处理大量信息;它蕴含着这种格式的理论表达;它最终追求的是因特网式的知识无限连接。

亦夫[6](2018)在《被囚禁的果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正是自己灵魂的囚笼,非关他人……——题记1惠子死了。此刻,装着她遗体的棺椁正被一辆精美得有几分奢华的灵车载着,静静地行驶在车队的前列。告别式刚刚结束,真心想见或出于礼节应该来见她最后一面的人都已经散去。包括我在内,为数不多的亲戚正在送她

韦宝华[7](2019)在《后现代语境下网络耽美小说的“女性向”叙事研究 ——以晋江文学城为研究平台》文中提出后现代语境下,“大叙事”的诸多机能衰弱甚至崩解,消费社会的来临、女性主义的崛起、网络文化的诞生等现象在其中交相辉映。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中国耽美亚文化中的一个突出分支、根植于网络部落文化的“女性向”空间里的网络耽美小说,以它自身特有的实验性、革命性和包容性,将诸多后现代要素融合、消化并重新呈现。本文以网络耽美小说,尤其是中国第一大网络原创耽美小说聚集地——晋江文学城网站中的原创耽美小说为研究对象,以后现代视阈中的诸种理论作为理论资源,从三个角度对耽美小说的“女性向”叙事特点进行考察,进一步讨论这些叙事特点体现了当下耽美亚文化社群中的女性怎样的审美取向、情感取向和性别意识,并对网络耽美小说之于她们的意义——女性能够通过耽美小说明确自身的主体需求,实现对主体需求的主动追求,并藉由耽美小说建构起自我精神空间——做出澄明。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讨论了后现代语境下“大叙事”的“凋零”之后,网络小说以自身特质对传统文学批评中的“宏大叙事”和“日常叙事”进行了重新定义,进一步讨论耽美小说如何以“资料库式写作”重构日常叙事,如何以日常化的人物情感表现重构“宏大叙事”,而这样的重构,是女性以独有的情感需求建构独特的叙事范式的实践。第二章以消费文化理论分析了耽美小说以及其读者阅读偏好从“虐恋”到“甜宠”的情感叙事模式流变现象,从中一窥后现代式的、“女性向”式的新型范式对传统情感和性别范式的颠覆。第三章通过对耽美小说中“攻/受”性角色划分方式,以及“强攻强受”这一种性角色模型的分析,讨论了此种模式如何以后现代式的流动性身份表达了耽美小说在“网络女性主义”方面的实践。最后,本文认为,网络耽美小说以后现代式的方式表达了耽美亚文化社群中的女性对传统男权中心主义范式的抵抗和颠覆,她们通过耽美小说架构起了一个崭新的、自我主体性空前高涨的精神空间。

黄金[8](2020)在《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文中认为长久以来高度物质化的商业环境遏制了香港人文文化的发展,使香港一直无法摆脱“文化沙漠”的粗浅印象,大陆中心意识也导致香港文学在“九七”回归以前都不受重视,被形容为中国文学的“弃婴”、“边缘”。不过,这种边缘的处境同时也可以视作一种契机,香港作家由此努力探索文学的多元性与可能性,力图突破种种刻板的论述。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便是执掌旗帜行进其中的一支个性队伍。混杂着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中与西等多种文化特质,产生中心与边缘、都市与个人、物质与精神、商业体制与文学场域、区域与整体等多重权力关系与复杂矛盾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化领域中进行着带有差异性、异质性、颠覆性的文学实践。而消费文化语境的限定,不仅仅是把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和消费主义带来的种种问题当作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也是将商业语境作为一种境遇现实,观察消费文化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传播和接受产生的深刻影响。基于此,论文将从香港边缘状态的呈现、异化主题的延伸与小说的跨界实验三个角度出发,在消费文化语境中考察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精神思想及形态特征,并追寻其在香港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当中的意义与价值。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首先界定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梳理广义上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脉络、理论谱系、美学特色及相关主义之间的关联,简要讨论香港现代主义的关键特质及个中联系,并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选题价值、框架思路进行总括性的阐述。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前两章通过香港文学生态环境的探讨和地域文化的比较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进行外部研究,后三章结合文本细读展开文学的内部研究。第一章试图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生存空间与状态作出整体描述。从香港商业化的文学运行机制可以看到,奉行坚守严肃文学品性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一直以来都在以商业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城市环境中艰难生存。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也在不断调适自我,试图在文学理想、市场趣味和公共规则中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香港对现代与后现代的接受过程与西方同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存在一定时差,香港现代主义经过现代化、本土化、后现代化的影响,逐渐呈现现代与后现代的杂糅。因此,对于香港现代主义整体的内涵与性质便容许一定的模糊性和弹性理解。除此以外,中西文化交织的复杂文化环境赋予香港文学“混杂”的特质,在此情境中发展起来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文学既有借鉴吸收,也有批判反思。第二章从香港的“边缘”状态及其独特价值出发,探讨了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学互动交流。依据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发生的时间线索,可以得到一条完整、连续的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路线,而香港现代主义运动无疑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革命中的一次高峰。香港不仅在传统断裂的特殊时期接过了文学薪火,承担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在不同地区间发挥了不可小觑的转承枢纽作用。在此意义上,香港文学的意义不能仅以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对立作僵化论述,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存在相对性和变化性。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地理版图中,上海、香港、台湾三地的现代主义文学经验不尽相同,彼此之间既有继承和转化,也有文学内部的交融与碰撞,通过比较上海与香港、香港与台湾的异同,可以看到社会状况、政治体制、文化环境与风俗人情等文化因素对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学表现与个性。第三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进入到小说文本内部的分析,主要探索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在思想精神。从文学整体的发展脉络来看,不同代际的作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与特性,崛起于50年代的刘以鬯、昆南、马朗等是香港现代主义的先驱,之后的“资深一代”、“中生代”与“新生代”作家,每一代作家的书写都不同程度地对前代进行拓展延伸,也有反省和创造。章节内分别选取刘以鬯、西西、董启章、潘国灵作为四代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不同时期香港城市意识与历史精神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香港现代主义书写旨趣与方式的演变以及作家思想观念上的突围与超越。第四章围绕现代主义的“异化”主题,讨论都市人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挑战。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异化的现代城市,承受着由物质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人对城市产生强烈疏离感,但另一方面,香港也因其开放多元的历史传统而具有文化包容性。作为亲历异化的都市人,作家借助作家形象的塑造进入城市言说,同时还扮演叙述者的角色。他们群体性地在都会情境中经历迷失,也从中探求自我拯救之路。异化造就了香港独特的生活景观,从病态的市井男女到纷繁庞杂的物质,都可以见到现代文明病影响下人类的历史命运,以及物化逻辑之下“人”与“物”既互相对立又彼此和解的矛盾关系。此外还探讨了殖民环境影响下港人历史观念的异化问题,香港现代主义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区断裂的殖民记忆和疏离的历史意识。第五章主要讨论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以及对通俗文学的跨界影响。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很注重发掘个人的内在意识世界,表现人类颓废虚无、荒唐放纵等负面心理倾向,导致了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家的质疑和批评,并由此引起关于“真实”与“虚构”的争论。但从现代主义作家具体的创作主张与实践来看,他们不仅没有割裂写实与虚构的联系,还尝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现实存在与现代、后现代内容与形式的融汇。此外,香港现代主义很注重叙述形式、技巧和结构的实验性与先锋性,作家通过形式的创新和文体的越界探索了文学表达的多种可能。现代主义不仅在吸引着纯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作家也产生影响,从古龙小说可以看到存在主义与武侠文学的融合,这种尝试使通俗小说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结语部分重申了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并探讨了现代性的书写方向。从一般的现代性意义来说,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思想精神上,都在实现向传统反叛、与传统决裂的目标,从具体的实践成果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香港历史与城市文化的优势与缺失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构建起多元的审美思维和艺术风格,其现代性书写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接下来面对现代性书写如何继续进行下去的问题,无论是倡导回到“以人为本”的“多元现代性”理论,还是面向未来的“重写现代性”,都颇具启发作用,香港的现代性书写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程绚[9](2015)在《日本动漫对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动漫相关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分支,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关注和发展的重点。以出口动漫电影和电视动画片的方式打入西方市场之后,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播出的动画片,超过60%均由日本制作。在全球媒体市场上,日本动漫及其相关产品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并翻译成为超过30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漫迷们的动漫俱乐部也遍及世界各地。其传播现象极具跨文化传播典型性,日本政府给予了大力扶植并从中获得可观收益。研究日本动漫的对外传播发展模式对我国本土动漫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外文化传播和对外文化输出已成为目前亟需研究的课题。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日本动漫产业对外传播的本质规律,以求对处于转型和拓展中的中国动漫产业提供借鉴。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动漫的全球化策略,从其历史沿革切入,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国际化文化策略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对日本动漫在美国、中国和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渗透和传播,分析归纳日本动漫针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全球化市场策略与经验教训,探析其对受众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动漫的传播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遴选影响其传播力的因素,构建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制定动漫产业提升策略奠定基础。基于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启示,提出动漫产业的四大发展策略,以期对我国本土动漫文化产业起到一定推动作用。本研究首先主要对日本动漫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日本动漫的海外传播进行了述评。论文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年代分割法将其划分为六个阶段:在战争影响下的日本动漫萌芽期(20世纪60年代前)、科学时代的日本机器人动漫(20世纪60年代)、机器人动漫发展演变期(20世纪70年代)、动漫成为独立流派(20世纪80年代)、机器人动漫的回归与新动漫流派的热潮期(20世纪90年代),以及虚幻与真实交错的日本动漫(21世纪初至今)。然后探讨日本动漫的文化内涵和国际化文化可能性。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按照霍夫斯泰德的四个文化维度理论,剖析日本动漫的文化内涵,指出日本是一个权力差距比较大、集体主义、倾向于阳性社会、不确定规避非常高的国家。这些因素也体现在日本动漫中。第二部分探讨了日本动漫全球化所包含的多种文化可能性,主要从日本对动漫产品采取不受政府主义束缚的国际化策略、日本动漫中的西方主义论述特点、自我东方论述的国际化策略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借鉴了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和伊恩布鲁马的西方主义理论,辨析隐藏在日本动漫实现全球化背后的“日本特性”。第二章探析日本动漫在美国的成功渗透。分别以《科学小飞侠》、《战神金刚》、《太空堡垒》和《宠物小精灵》为例,评述日本动漫在美国的传播所经历的简单传播、本土化转化与融合等阶段以及日本动漫试图贴近甚至植根美国市场。日漫承载的“酷”文化成为美国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文化消费的重要组成。其对美传播过程客观上促进了美国文化产品的革新,同时又对美国大众群体产生影响。随后从产业角度解析了日本动漫在美国兴盛的原因,并详细介绍日本动漫在美国兴盛所带来的文化产品革新。然后对日本动画、漫画在美国市场发展现状及走势进行了分析。第三章着重介绍了日本动漫产业在欧洲市场的发展,主要以其在法国、意大利以及德国等国家的推广为例。以战败者姿态出现的日本动漫业,欧洲明显处于优势地位,欧洲各国忽视来自亚洲的日本文化价值形态对本土的影响。加之特定时期对于动漫作品的需求增加,物美价廉的日本动漫作品自然成为首选。当下,欧洲已成为日本动漫的第一大海外消费市场。日本动漫在法国的发展,体现了漫画与动画相互促进的动漫工业发展体系,也彰显了日本动漫的低成本市场拓展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时至今日,日本漫画在意大利市场拥有具足轻重的地位。以历史发展为切入点讲述了日本动漫在意大利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对民众的影响。日本动漫在意大利市场的逐步推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当地的法规条文。最后简单介绍了日本动漫在德国和其它欧洲国家如西班牙、俄罗斯市场的传播发展。第四章剖析了日本动漫在我国的发展及影响。本文主要从日本动画和漫画在中国传播的不同方式着眼,将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分为五个阶段,详细介绍了日本动漫在中国二十五年的传播轨迹。近年来,日本动漫企业在中国市场面临多重困境,日本动漫公司也别出心裁地通过其他途径拓展市场。其中一个新途径,就是拥有更高级别管理权限的日本电视台和中国国内中小型动漫制作公司联合开发。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日本流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渗透不断加快。尤其是日本动漫,深受我国年轻一族的追捧。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继80年代中国大陆引进日本动漫、90年代出现较为极端的“哈日族”之后的一种后续性现象。总体来看,从对日本动漫的热衷程度以及动漫消费边界切入,可以区分出“哈日族”和“日本动漫迷”两个群体。两者对日本动漫及文化的态度并不尽相同。第五章则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遴选影响其传播力的因素,如动漫产业占GDP总量比重、动漫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构建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网络分析法和超级决策软件赋予各指标权重,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日本动漫的对外传播力进行评价,锁定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动漫产业提升策略奠定基础。第六章基于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启示,提出了动漫产业的四大提升策略:(1)“传承、创新”:呼应式动漫文化创意构建;(2)“培养、孵化”:全程式动漫产业产业链设计;(3)“品牌、营销”:联动式动漫产业市场开拓;(4)“人才、资金”:无缝式保障体系搭建。结合此思路,随后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历史沿革、进入21世纪的动漫产业体系变革以及动漫产业“五位一体”发展路径进行了详细探析。力求通过政策推动和对原创的支持,打造成熟的动漫产业链: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创造一批具有中国风格和国际影响的动漫品牌。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文化品位,努力让既有自主价值取向、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原创、健康向上的动漫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并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走出一条动漫产业健康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结语部分全面分析了日本动漫全球化策略,长期不遗余力地市场开拓和因地因时制宜是日本动漫对外传播的王道所在。日本动漫对外传播的成功得益于其动漫文化的“混血”特质。日本动漫在国际化的伪装下加入了本国的民族文化并在全世界得到快速传播。综述日本动漫对外传播的历程之后对日本动漫产业的海内外市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总结了日本动漫海外传播的关键要素(内容取材广泛、受众年龄不拘;欧洲各国对美国文化产品持抵制态度,日本动漫“趁虚而入”;“入乡随俗”式的利用和改造外来资源)。随后评论了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最后总结道:充分挖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重塑中国动漫产业风格,创造传统文化与全球化文化融合呈现的全新动漫,兼顾民族文化传播与受众市场需求,让文化通过动漫进行分享,让动漫受众通过动漫交流学习,让中国动漫产业在竞争中走向壮大。

李俞霖[10](2020)在《亚文化资本视角下《海贼王》在华传播研究(1999-2019)》文中提出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迭代与发展,推动日本动漫作品的全球化传播。三十多年间,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的动漫作品有超过60%是由日本制作的,动漫产业也成为日本最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海贼王》是日本知名动漫IP,无论是在日本本土还是在全球范围都有极其庞大的粉丝群体,尤其是在中国,其围绕漫画内容为核心的一系列动漫产品形成了漫画、动画、电影、游戏、周边等协同传播的完整产业链,并借助互联网实现了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的跨文化视觉传播。究其原因:一是内容生产上,《海贼王》突破了动漫内容低幼化、思想简单化的设定,构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架空世界,创造出内容深邃、思想开放的动漫“世界观”。并且在剧情设定上将多国元素融合,包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嵌入,实现了跨文化层面的脱敏;二是传播路径上,门户时代就有中国“海贼迷”自发组建无偿汉化组,为其本土化传播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后,围绕《海贼王》所形成的网络社区,六度分隔似乎变成了四度分隔,在娱乐化和自由意志的驱动下,新旧“海贼迷”之间更易建立联系,形成地域分布广泛、年龄差距大、文化水平参差的“海贼迷”群体。这一本文以日本动漫《海贼王》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传播路径及其带来的影响。《海贼王》借助不断迭代的媒介向中国输出种种包含日本文化元素在内的视觉符号,不同代际的受众通过观看不同介质的《海贼王》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迷群符号和迷群文化,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资本”。“海贼迷”的自发性创造行为与围绕《海贼王》展开的一系列商业行为,不断扩大《海贼王》的影响力,“海贼迷”群体独有的“亚文化资本”也不断地增殖,拥有了可以转换为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条件。这一过程,彰显出日本动漫强大的突破代际差异的能力、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对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设计死亡(连载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计死亡(连载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粤港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一)关于“晚清”
        (二)关于“粤港小说”
    三、晚清粤港小说研究现状
        (一)晚清粤港部分小说家及部分小说作品的个案研究
        (二)晚清粤港小说某些局部的综合研究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晚清粤港小说概观
    第一节 晚清粤港小说创作出版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晚清粤港小说创作出版的地域分布
        一、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与出版小说机构的地域分布概况
        二、晚清粤港小说地域分布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 晚清粤港小说家队伍研究
    第一节 晚清粤港小说家队伍的构成概况
        一、晚清粤港小说作者考索面临的问题
        二、晚清粤港小说家队伍的构成成分统计
    第二节 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的构成成分及其对小说的影响
        一、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成员的籍贯分布及其对小说的影响
        二、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成员的年龄结构及其对小说的影响
        三、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成员的政治倾向及其对小说的影响
第三章 排满革命思想及其表达途径——晚清粤港小说的主题思想(上)
    第一节 排满革命与晚清粤港小说的类型选择
        一、反抗异族统治及进行共和革命的历史演义小说
        二、“革命+恋爱”模式的艳情小说
        三、便于讲述道理的寓言体小说
        四、大受读者欢迎的侦探小说
    第二节 排满革命与晚清粤港小说的主人公选择及情感倾向
        一、抗清、反清人物及其后代
        二、晚清革命派人物
        三、晚清保皇派人物
第四章 晚清粤港小说的主题思想(下)
    第一节 批判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和丑恶人物
    第二节 宣传戒烟(鸦片)
    第三节 提倡实业
    第四节 广博见闻和娱乐消闲
第五章 晚清粤港小说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王斧小说研究
        一、王斧小说考
        二、王斧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王斧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 黄伯耀的小说理论与小说创作
        一、黄伯耀的小说理论文章与小说作品考
        二、黄伯耀小说理论与小说创作的总体概貌
结语
    一、晚清粤港小说的地域特色
    二、晚清粤港小说的历史意义
附录
    附录一: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简介表
    附录二: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及其刊载小说统计表
    附录三:晚清粤港单行本小说出版机构及其出版小说统计表
    附录四:晚清粤港小说家小传
    附录五:晚清粤港小说作品简介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大和战舰”相关的中国学界研究现状
        (二)“大和战舰”相关的日本学界研究现状
        (三)日本战争历史认知相关的中国学界研究现状
        (四)日本战争历史认知相关的日本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作为历史真相的“大和战舰”
    第一节 日本近代海军建设
        一、从闭关锁国到“黑船事件”
        二、近代海军的创建
        三、对外扩张
    第二节 大和战舰参战始末
        一、“大舰巨炮主义”与“舰队决战思想”的确立
        二、大和战舰的设计与建造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和战舰
    小结
第二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叙述范式之“初现”(1945-1973)
    第一节 占领期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悲情大和”话语讲述之缘起
        二、“技术大和”话语讲述之缘起
    第二节 “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战记”热潮中的“大和战舰”
        二、作为“技术立国之基础”的大和赞美论
        三、“海军史观”之抬头
        四、大荧幕中的非主角的“大和战舰”
    第三节 儿童世界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自发特攻”的“大和战舰”
        二、“大和战舰”科幻物语之初作
        三、儿童世界中“战记读物”热潮的批判与退潮
    小结
第三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衍生”(1974-2000)
    第一节 科幻动画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电视媒介中的“大和战舰”
        二、“技术大和”话语之强化
        三、“正义大和”形象之构建
        四、“悲剧大和”之重现与质疑
        五、重回战争电影主角
    第二节 假想战记中的“大和战舰”话语修辞
        一、回归战场重新“开战”的“大和战舰”
        二、穿越未来时空的“超级战舰大和”
    第三节 围绕《大和战舰的末日》的争论
        一、文稿结尾部分之还原
        二、江藤淳之“批判”
        三、加藤典洋之“辩白”
    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之“扭曲”(2001-2019)
    第一节 博物馆叙事中的“大和战舰”
        一、博物馆成立始末
        二、博物馆展品所构建的历史记忆
        三、炫耀与受难并存的话语态度
    第二节 电影《男人们的大和/YAMATO》:重构历史记忆
        一、以“记忆传承”为目的的情节设置
        二、被构建的片面的“受害者”记忆
        三、“为守护而战”的战争逻辑传承
    第三节 动画电影《在这世界的角落》:在“日常”与“战争”之间
        一、战争中的日常
        二、日常中的战争
        三、通过日常描写表现战争的可能性
    第四节 “亚文化”中的“大和战舰”
        一、“重新起航”的“宇宙大和战舰号”
        二、假想战记中反复“战斗”的“大和战舰”
        三、拟人化的“大和战舰”
    小结
第五章 “大和战舰”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
    第一节 作为“集体文本”的“大和战舰”话语
        一、何谓“集体文本”
        二、大和战舰言说何以成为日本的“集体文本”
    第二节 “大和战舰”话语的叙事策略
        一、“大和战舰”话语的文化原型
        二、“大和”的科幻化言说——全球化语境下的宇宙“卫士”
        三、“大和”的技术化言说——日本人之“魂”的象征
    第三节 “大和战舰”话语的历史构建功能
        一、集体记忆的存储与建构
        二、“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与历史认知构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晚清小说低潮研究 ——以宣统朝小说界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附论 前人研究简评与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一章 宣统小说界:陷入低潮
    第一节 低潮来袭
    第二节 政局动荡冲击
    第三节 小说内部机制失衡
    第四节 "小说界经济危机"
    附论 试论推动晚清小说演进的"第三种力"
第二章 单行本·期刊·日报:小说发展模式的分化与确立
    第一节 不同载体对小说市场的回应
    第二节 载体差异与小说发展模式的分化
第三章 翻译·自撰:形势大逆转
    第一节 翻译小说驱动力的逐年消解
    第二节 改造翻译小说的尝试
    第三节 自撰小说驱动力的逐年增长
第四章 理论界嬗变:多声合奏,合而不和
    第一节 力撑场面的"社会派"
    第二节 旗偃鼓息的"美学派"
    第三节 蓄势潜行的"现代派"
    第四节 风头渐劲的"消闲群"
第五章 小说低潮期中的作家众生相
    第一节 作家的生存策略及其文学选择
    第二节 典型个案:"小说大家"陆士谔
    附论 陆士谔着作考辨及其他
第六章 旧小说复兴与新小说调适
    第一节 "革命"尚未成功:旧小说卷土重来
    第二节 启蒙与娱乐杂交:"新消闲小说"的勃兴
第七章 新文学因子的孕育与萌蘖
    第一节 新闻与小说联姻:"时闻小说"的渐兴及其意义
    第二节 艰难的"先锋实验":新小说的新选择
第八章 晚清海外华文小说研究
    第一节 东洋板块
    第二节 南洋板块
    第三节 北美板块
结语
附录一:中国近代小说发表量年度分布表
附录二:近代以"小说"命名的部分报刊
附录三:晚清中文报刊相关统计表
附录四:晚清出版机构小说出版量统计表
附录五:晚清单行本小说出版情况统计表
附录六:晚清报刊小说发表情况统计表
附录七:宣统朝小说编年
    上编 中国本土
        《白话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北京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北京新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北京醒世画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渤海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沧浪杂志》与小说相关编年
        《长春公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大公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大同白话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帝国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法政浅说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法政杂志》与小说相关编年
        《改良婚嫁会月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广粹旬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广东劝业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桂林官话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国民白话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国民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国事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汉口中西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杭州商业杂志》与小说相关编年
        《吉长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晋阳公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菊济画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两日画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疁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民视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南越报》附张与小说相关编年
        《女学生》与小说相关编年
        《七十二行商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浅说画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绍兴医药学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时事新报月刊》与小说相关编年
        《顺天时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四明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天铎》与小说相关编年
        《天铎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天趣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通问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图画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图画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图画新闻》与小说相关编年
        《吴声》与小说相关编年
        《厦门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笑林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新世界画册》与小说相关编年
        《新中华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醒华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学生杂志》与小说相关编年
        《羊城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医学世界》与小说相关编年
        《医学新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约翰声》与小说相关编年
        《浙江白话新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浙江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正宗爱国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中国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中华民国公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中外实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中西医学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下编 海外
        《槟城新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华字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叻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南洋总汇新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星洲晨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中西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中兴日报》与小说相关编年
参考文献
后记

(4)英国短篇小说的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为什么是“英国的”短篇小说?
        二、为什么是短篇小说的“空间研究”?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现状
        二、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内容、策略及意义
        一、研究内容及策略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英国短篇小说空间研究范畴和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短篇小说的概念范畴
    第二节 英国短篇小说的发展脉络
    第三节 英国短篇小说的空间研究维度
第二章 英国短篇小说的媒介空间
    第一节 报刊杂志的兴起和短篇小说的萌芽:18世纪至19世纪80年代
        一、报刊杂志的兴起与简短叙述的出现
        二、报刊连载小说与英国短篇小说
        三、作为版面“填充物”的短篇小说
    第二节 报刊杂志的繁荣和短篇小说的发展:19世纪80年代至1945年
        一、社会文化动因
        二、体裁特征的形成
        三、不同叙述风格的确立
    第三节 媒介空间的裂变和短篇小说的式微:1945年至目前
        一、报刊杂志的衰退
        二、新媒介空间的挑战
    第四节 从媒介空间看短篇小说的体裁特征
        一、横剖面聚焦性
        二、简洁性
        三、即时性
第三章 英国短篇小说的文化地理空间
    第一节 殖民世界漫游
        一、异域风情:英国短篇小说写作传统
        二、角落空间:安全感 & 囚禁感
        三、家宅空间:“失乐园”&“伊甸园”
        四、空间连接点:不安感 & 希望感
    第二节 都市边缘空间聚焦
        一、劳伦斯的矿区世界
        二、曼斯菲尔德的故乡“回望”
        三、乔伊斯和奈保尔的殖民世界
        四、孤立的城市生活碎片
    第三节 异度空间书写
        一、跨越生死界限的鬼魅空间
        二、超越虚实界限的幻想空间
    第四节 “行动着的”他者空间
        一、异域殖民空间的叙述功能
        二、都市边缘空间的叙述功能
        三、异度空间的叙述功能
第四章 英国短篇小说的叙事空间
    第一节 叙事结构
        一、嵌套式结构
        二、桔瓣式结构
        三、圆圈式结构
        四、其它结构类型
    第二节 叙事形式
        一、当下聚焦
        二、精神顿悟
        三、诗意叙述
        四、多重视角
    第三节 叙事空间感知
        一、整体结构俯瞰
        二、顺序阅读搁置
        三、反应参照关联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叙事理论视野中的迷宫文本研究 ——以乔治·艾略特与翁伯托·艾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叙事理论视野中的迷宫文本叙事现象研究
    第一节 迷宫文本叙事现象
    第二节 叙事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西方叙事理论的发展进程
        二、中国的叙事理论研究现状
    第三节 作家、作品及其作品批评概述
        一、乔治·艾略特与翁伯托·艾柯
        二、《米德尔马契》与《玫瑰的名字》研究综述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范围、价值和结构
第二章 叙事理论篇
    第一节 副文本理论
        一、阐释的门槛
        二、副文本研究的诗学价值
    第二节 元叙事理论
        一、叙事中的理论介入
        二、叙事程式的建构与解构
    第三节 叙事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概念与文学的契合和融通
        二、叙事空间的表现形式
        三、水平叙事轴和垂直叙事轴
    结语
第三章 作家理论篇
    第一节 永远解读不完的书
        一、人物-情节批评模式向形式-结构模式转向
        二、传统批评范式向叙事批评转向
    第二节 网状结构理论假设
        一、整体形式观
        二、关系群的联接
    第三节 开放作品理论
        一、作品形式
        二、"模范读者"
        三、批评策略
    第四节 阅读理论
        一、双重文本的阅读
        二、双重代码的阅读
        三、隐迹文本的阅读
    结语
第四章 叙述形式
    第一节 网状叙事
        一、两个故事的接驳
        二、众多故事的融通
    第二节 环形叙事
        一、环形层次
        二、"全书"和无限
    结语
第五章 正副文本
    第一节 网格式副文本
        一、从标题到题记
        二、从笔记到小说
    第二节 副文本游戏
        一、从名字到图画
        二、从空名到空名
    结语
第六章 叙事和元叙事
    第一节 叙事话网状
        一、网状语言
        二、网状语境
        三、网状故事
    第二节 叙事话迷宫
        一、语言的迷宫
        二、书籍的迷宫
        三、阐释的迷宫
    结语
第七章 空间结构
    第一节 网状空间
        一、连接现在的网
        二、伸向过去的网
    第二节 环形空间
        一、旅行之线
        二、知识之线
    结语
结语:迷宫文本,一个未尽的话题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7)后现代语境下网络耽美小说的“女性向”叙事研究 ——以晋江文学城为研究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状况
    3. 研究目的
第一章 “女性向”“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的构建
    1.1 网络小说中的“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
        1.1.1 网络小说中的“超长篇”与“宏大叙事”
        1.1.2 网络小说中的“日常叙事”
    1.2 “日常叙事”与“宏大叙事”的重构
        1.2.1 “日常叙事”与“资料库式写作”的不谋而合——以《袁先生总是不开心》为例
        1.2.2 “小格局”形态的“宏大叙事”——以《天宝伏妖录为例》
第二章 从耽美情感叙事模式看其对传统范式的颠覆
    2.1 耽美小说中的两种情感叙事模式
        2.1.1 “虐恋”的概念及其模式
        2.1.2 “甜宠”的概念及其模式
    2.2 耽美社群中女性阅读情感取向变化之启示
        2.2.1 从“虐恋”的流行到沉寂看传统经验秩序的衰弱
        2.2.2 愉悦感的“抱团”狂欢——以《AWM[绝地求生]》为例
第三章 性别气质与性别权力关系的想象与改造
    3.1 耽美小说性角色设定中的性别权力模式
        3.1.1 “强攻弱受”的概念及其模式
        3.1.2 “强攻强受”的概念及其模式
    3.2 耽美小说性角色设定中的性别实验
        3.2.1 “攻受”性角色设定中的性别实验:“强攻强受”与“站反'攻受'”
        3.2.2 “强攻强受”模式中性别实验的可能——以《镇魂》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本论文所涉网络小说一览表(按照文中提及的顺序排列)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未竟的现代
    一、“现代”的内涵与外延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动机、方法与框架思路
第一章 文学生态的多元发展
    第一节 严肃文学的绝境逢生:资本规则下文学的发生与承续
    第二节 文学转向的岔口:现代与后现代的交错并置
    第三节 文化心理的自省:于中西“之间”及“之外”的本土
第二章 “边缘”状态的复杂呈现
    第一节 一场悄然的中国“文学革命”
    第二节 香港的“边缘”之名
    第三节 香港对上海的文化反思与超越
    第四节 香港与台湾的文学互动与想象
第三章 曲折的回旋:价值观念的代际更迭与体认差异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呼喊:香港现代主义先驱的意识自省与欲望批判
    第二节 主体性的建构:资深一代作家的本土凝视与文化复归
    第三节 个人化的另类书写:中生代作家的压抑经验与末世情结
    第四节 重返存在的诘问:新生代作家的生存体悟与危机意识
第四章 抗争与认同:异化主题的基本架构与扩展延伸
    第一节 书写的起点:异化的城与人
    第二节 自我的指涉:从迷失到救赎
    第三节 “物质”的美学:“物化”与“化物”
    第四节 历史的焦虑:从断裂到自适
第五章 求新立异:形式文体的先锋实验与跨界探索
    第一节 理念的争论:写实与虚构的界限
    第二节 技艺的突破:文本的形式探险
    第三节 与俗文学的融合:存在与写意的武侠世界
结语 现代性的多重意义与重新书写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日本动漫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日本动漫产业沿革
    第一节 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概述
        一、日本动漫萌芽期(20世纪60年代以前)
        二、萌芽期的日本机器人动漫(20世纪60年代)
        三、机器人动漫发展演变期(20世纪70年代)
        四、动漫成为独立流派(20世纪80年代)
        五、机器人动漫回归与新动漫流派兴起(20世纪90年代)
        六、虚幻与真实交错的日本动漫(21世纪以来)
    第二节 日本动漫的海内外市场开拓
        一、日本动漫全球化的渊源及概况
        二、日本动漫的日本本土市场
        三、日本动漫海外市场分析
    第三节 从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解读日本动漫的文化内涵
        一、四个文化维度划分
        二、日本动漫文化内涵分析
    第四节 日本动漫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
        一、日本动漫中的国际化元素
        二、国际化的三种文化可能性
第二章 日本动漫在美国的成功渗透
    第一节 日本动漫在美国的传播历程
        一、首部登陆美国市场的科幻动画片--《科学小飞侠》
        二、机械装甲动漫在美国引起的轰动--以《战神金刚》与《太空堡垒》为例
        三、《宠物小精灵》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以及遭受的批评
    第二节 日本动漫在美国盛行所造成的影响
        一、日本动漫在美国的渗透及美国本土化的三个阶段
        二、从产业角度看日本动漫在美国兴盛的原因
        三、日本动漫兴盛所带来的文化产品革新
    第三节 日本动漫美国市场调查分析
        一、日本动画在美国的市场规模
        二、日本漫画在美国市场的走势分析
第三章 日本动漫产业的欧洲市场
    第一节 日本动漫在法国的发展
        一、日本动漫在法国传播的历程
        二、日本动漫的低成本与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三、法国观众喜欢日本动漫的心理成因
    第二节 日本动漫的意大利市场
        一、日本动画片在意大利发展概述
        二、日本漫画在意大利的活跃
        三、日本漫画在意大利出版市场的现状
        四、日本动漫对意大利业界的影响:意大利面式漫画的出现
    第三节 日本动漫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
        一、日本动漫在德国的发展
        二、日本动漫在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
第四章 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第一节 日本动漫在中国25年的传播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大量引进日本动漫
        二、20世纪90年代:日本漫画的黄金时期以及其引发的盗版问题
        三、新千年:日本动漫的稳固发展与线上动漫兴起
    第二节 “禁播令”政策下日本动漫的市场应对措施
        一、“禁播令”政策影响下国产动漫的大幅增长
        二、日本动漫产业在“禁播令”的影响下所采取的策略
        三、日本动漫公司进军中国市场的新方式
第五章 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动漫产业对外传播力评价体系分析框架
        一、动漫产业对外传播力评价体系构建的作用
        二、动漫产业对外传播力评价体系研究框架
    第二节 动漫产业对外传播力影响因素筛选
        一、调查问卷指标设计
        二、调查样本的选取
        三、调查问卷的实施和统计结果
        四、信度分析及影响因素确定
    第三节 基于ANP的动漫对外传播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二、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三、动漫对外传播力评价指标
        四、聚类分析建立指标体系
    第四节 动漫对外传播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赋予
        一、ANP方法的引入
        二、基于ANP的动漫对外传播力力评价指标权重的赋予
        三、评价指标解析
    第五节 日本动漫产业对外传播力评价实证分析
        一、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力有效性评价模型
        二、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力实证分析
        三、日本动漫对外传播力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四、主要研究结论
第六章 动漫对外传播的启示
    第一节 “传承、创新”:呼应式动漫文化创意展现
        一、突出民族特色,传承传统文化
        二、多元文化融合,增强作品原创力
    第二节 “培养、孵化”:全程式动漫产业链设计
        一、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动漫关联产业发展水平
        二、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动漫产业发展政策环境
        三、加强外部交流合作,延长动漫产业链
    第三节 “品牌、营销”:联动式动漫产业市场开拓
        一、动漫品牌塑造
        二、市场化营销路径设计
    第四节 “人才、资金”:无缝式保障体系搭建
        一、创新型动漫人才队伍建设
        二、多元化资金注入整合
    第五节 我国动漫产业对外传播路径探析
        一、中国动漫的历史沿革
        二、21世纪中国动漫体系变革
        三、我国动漫产业发展新模式和新方向
        四、中国动漫产业“五位一体”发展路径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亚文化资本视角下《海贼王》在华传播研究(1999-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亚文化研究:流派形成与视角变迁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从文化差异到文化脱敏
        三、日本动漫传播研究:从文化产业勃兴到“二次元”的网络实践
        四、迷与迷群研究:从抵抗中的狂欢到参与中的快乐
        五、《海贼王》研究:从跨文化到粉丝文化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理论范式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海贼王》IP产业链的形成与传播
    第一节 日本热血动漫发展历程
    第二节 《海贼王》IP产业链的推动因素
        一、日本动漫产业的良性循环生态链
        二、《周刊少年JUMP》漫画IP的运营模式
    第三节 《海贼王》的全产业链“神话”
        一、《海贼王》的综合影响力
        二、《海贼王》漫画单行本的“销量神话”
        三、《海贼王》动画的全球传播
        四、《海贼王》剧场版的票房成功
        五、《海贼王》衍生品畅销
第三章 《海贼王》入华的跨文化传播机理
    第一节 《海贼王》在华传播综述
        一、《海贼王》初入中国
        二、《海贼王》的中国热度
    第二节 《海贼王》中的中国元素
        一、自带中国基因的“熊猫人”
        二、中国“龙”元素
        三、孙悟空、李小龙与穿旗袍的“女帝”
    第三节 《海贼王》非冲突性文化符号的选择
        一、普适性主题:成长与蜕变
        二、对日本文化的自我圆融
第四章 “海贼迷”风格:亚文化资本表现形式
    第一节 推动亚文化资本形成的“鼠绘汉化组”
    第二节 “海贼迷”中的“共情”语辞
        一、梦想与努力:与“丧文化”共存的热血语辞
        二、友谊与忠诚:不可被侵犯的直白表达
    第三节 “海贼王”风格的具象化与亚文化资本进入日常
第五章 媒介的作用:“海贼迷”亚文化资本的运行
    第一节 聚集作用:跨时空的“海贼迷”网络社区
        一、海吧:900多万会员的“老”社区
        二、微博与微信中的“海贼迷”社区
    第二节 互动平台:参与性优质内容的生产
    第三节 明星效应:以人为媒介的传播
第六章 “海贼迷”群体的文化意义
    第一节 亚文化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
        一、趣缘群体中的身份认同
        二、跨越文化的平等认定
        三、创造新的职业
    第二节 亚文化资本转换为经济资本
        一、无偿“汉化组”向创收“漫画网”的转变
        二、论坛向“信息聚合站”的转变
        三、“海贼迷”个体向自媒体的转变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访谈对象信息
    附录二 访谈大纲
    附录三 1999-2019年日本漫画销量TOP统计表
    附录四 《海贼王》世界观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设计死亡(连载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粤港小说研究[D]. 牛志威.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2]“大和战舰”的话语修辞衍变与日本国民记忆构建[D]. 李向格.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晚清小说低潮研究 ——以宣统朝小说界为中心[D]. 谢仁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4]英国短篇小说的空间研究[D]. 张桂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2)
  • [5]叙事理论视野中的迷宫文本研究 ——以乔治·艾略特与翁伯托·艾柯为例[D]. 朱桃香. 暨南大学, 2009(09)
  • [6]被囚禁的果实[J]. 亦夫.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8(06)
  • [7]后现代语境下网络耽美小说的“女性向”叙事研究 ——以晋江文学城为研究平台[D]. 韦宝华. 广西大学, 2019(01)
  • [8]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D]. 黄金. 浙江大学, 2020(07)
  • [9]日本动漫对外传播研究[D]. 程绚. 山东大学, 2015(04)
  • [10]亚文化资本视角下《海贼王》在华传播研究(1999-2019)[D]. 李俞霖.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设计死亡(第 1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