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期权激励机制的几种试行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胡淑婷[1](2021)在《S家电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日益突出,股权激励在解决双方冲突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6年开始中国证监会陆续出台股权激励相关政策,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采取股权激励对员工进行长效激励,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同公司的实施效果大相径庭。因此,研究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对上市公司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S家电公司是一家于200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炊具研发制造公司,2007年S家电公司被外资收购,产权性质由民营企业转变为外资企业。本文从S家电公司产权性质变更前后的四期股权激励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S家电公司不同阶段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运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及非财务指标分析法,从各个角度综合探究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对股权激励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及股权激励制度等影响因素,分析各因素对股权激励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认为,S家电公司在民营企业产权背景下,股权激励更倾向于福利制度,帮助高管及家族成员谋取利益。在外资企业阶段,企业出于吸引和保留核心人才的目的,将激励范围扩大至中级管理层以及核心技术人员,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和较低的授予价格,更符合公司长远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企业设计行权条件和考核指标方面提出四条改进建议:合理选择激励对象;设置合理的授予价格;适当延长激励有效期;设定适宜的行权指标数值,引入非财务指标。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S家电公司在今后设计股权激励方案和提升激励效果方面有所启发。
王振[2](2021)在《ZH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的中国已经走向时代发展的前列,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固有模式的管理策略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这个变化万千的时代,任何一家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有其独有的技术和适应时代变化的能力。如今的企业所有者将更多的权力授予企业管理者,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管理层更看重企业的短期利益,而所有者更看重企业的长期发展,这就使得双方之间产生一定的利益冲突。为了解决存在的冲突,我国引进了国外实行的股权激励,并且在我国一些企业有了很好的实施效果。为了研究股权激励对国内企业的影响效果,本文以一家已经实施过两期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ZH公司为例,对该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和研究。在分析与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采用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模型来分析股权激励对于短期市场的反应,通过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来判断其影响程度;其次从财务绩效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主要从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经营增长状况、企业成长能力和杜邦分析进行研究;接着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对ZH公司实施效果进行定性分析,主要从股价、企业市值分析、盈余管理行为、经营行为与分红行为、人才的吸引和创新研发能力六方面进行研究;最后对ZH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详细地表述。通过各方面的分析研究所得,股权激励的实施整体对ZH公司的业绩有了更好的提高;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股权激励方案的漏洞使得ZH公司在一些方面略有不足。基于上述的分析研究,本文对所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促进股权激励实施的完善,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
徐菀潞[3](2021)在《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国际市场情况难以预测,我国与美国在经济贸易上的矛盾持续恶化,从美国对于我国中兴与华为的发展限制,能够发现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国为了对产业创新予以支持,出台了许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很多企业受到不小的冲击,国家为了稳经济,继续推进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展开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高新技术行业在我国政策补助的帮助下,发展十分迅速,企业形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最关键的过程就是进行税务筹划,高新技术类企业利用对税务筹划工作进行强化,致力于将固有优势持续扩张,有助于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高新技术企业自身需对我国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积极回应,在税务筹划过程中确保其合理性,将我国这项优惠政策的优势从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用这些优惠资金进行进一步的研发生产,促进创新科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帮助企业提升吸引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提高企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便是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方面的税务筹划,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特点,同时具备人才密集型、高投入、高创新等,需要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出台了针对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方面的优惠税收政策,于是高新技术企业着眼于这两方面的税务筹划,不仅有利于公司实现税负最优化安排,而且也可以进行相关的税务风险管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本文以此为研究点,选取了高新技术两家企业关于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案例,根据不同企业发展特点以及税收政策的不同,设计不同的筹划方案,同时分析了在进行相关税务筹划时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并就此提出风险管理措施。本文的研究在当前减税降费和鼓励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对高新技术企业安排税务筹划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及时性。
崔雨晨[4](2021)在《HK公司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股权激励制度作为近些年来备受国内企业青睐的公司治理的方式之一,其通过授予企业员工一定比例的股权,使得企业与员工利益共享、风险同担,进而调动职工的自身工作积极性与热情,使得公司价值与职工目标达成一致,有效地降低了委托代理成本。我国在股权激励制度方面不断完善,最先于2005年4月开始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国对股权激励的重视不断加强,又相继颁发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与配套制度,并在2018年9月15日对该办法进行了修订。在2020年,我国又对创业板股权激励制度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最大的亮点在于授予价格的放开,以正式文件方式准许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低于市场参考价的50%,在上层设计上进一步帮助企业建立独立灵活的激励定价机制。在2020年年初,因为全球疫情的影响,对我国企业冲击较大,为了留住人才以及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众多企业实施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本文选取的HK公司是我国安防行业中的典型企业,曾在2012年与2014年实施了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在近几年全球安防50强中,HK公司连续五年排名第一。本文利用一系列研究方法,针对HK公司实行的具有对折买股的特点,结合前两期股权激励与后两期股权激励计划内容与实施情况,对HK公司进行横向、纵向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计划的内容来看,HK公司已从初期高速成长阶段进入了稳定发展阶段,更为重视对相关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指标的完善;在财务指标上,HK公司无论与自身相比还是与同行业比较,其前两期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激励效果都更加显着。其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也在前两期中呈现明显增强态势,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稳定;在非财务指标上,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不仅降低了人才流失率,还帮助企业吸收了新鲜血液,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同行业绩效表现比较来看,HK公司前两期股权激励计划评分远高于其他企业且优于后续两期的评分。最后,通过分析HK公司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发现虽然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效果较好,但是在后续过程中企业增长能力有所减缓。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在实施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时,还应利用股权激励的多样性来持续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另外对业绩考核指标应根据市场变化与自身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希望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时,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以此实现预期激励目标。本文希望通过对HK公司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案例分析,为其自身的发展完善和其他上市企业提供借鉴与经验。
谢婷[5](2021)在《伊利集团股权激励方式选择动因及其效应研究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文中提出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2020年发布的股权激励计划较2019年增长了32.94%,达到448个,其中,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一直保持着股权激励主力股的地位,实施多期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数量较2019年也增长了38.82%,达到208个,刷新了历史记录。此种趋势一方面表明了后疫情时期企业凝心聚力的需求愈发强烈;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和相关利好政策的支持为股权激励提供了发展基础。未来我国的股权激励市场将逐步扩大,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激励完善公司治理、提升企业价值和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将逐渐形成常态化趋势。但是,尽管如此,真正去实施激励计划并且达到激励目的的公司却少之又少,因此,对已经实行了激励计划并有一定成效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企业特色的股权激励方案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选取伊利集团的股权激励计划作为研究案例,原因如下:1.伊利集团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时间点与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关键点相吻合;2.伊利集团推出的股权激励计划数量和种类多,并都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研究结论比较可靠;3.伊利集团作为行业龙头,其激励计划的推行有利于带动整个行业对人才进行现代化管理并加强企业内部中长激励机制的建立。股权激励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面对外部市场的不断变化、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以及行业周期的变化等不确定因素时,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必须及时做出调整,而这些调整和改变就需要公司员工的执行,因此,股权激励机制在公司战略层面的重要性不言而语。公司的战略目标包括财务、运营、品牌等,这些指标根据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也会有所变化,伊利集团自2006年第一次推出股权激励计划时,就将其激励机制与企业战略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其战略目标的确定也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由此,本文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为视角,探究伊利集团股权激励方式选择的背后动因及其实施效果。通过分析比较伊利集团成长期、壮大期和成熟期共四次激励计划的方案设计和方式选择,并辅以战略目标为参考,本文发现总体上看伊利集团的股权激励产生了一定的激励效应,具体表现在:1.稳定了管理团队,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2.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行业地位实现质的飞跃;3.帮助企业实现各阶段战略目标的完成,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但是,在首期激励方案和最近一期的激励方案推出后,市场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说明伊利集团在方案的设计上仍存在亟待完善的地方,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会进一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对这些问题会给企业带来的负面效果做出说明,以为其它想要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提供经验。
赵嘉琪[6](2021)在《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中期股权激励最初被美国公司用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随着经济的进步,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对股权激励的深入研究,认识到其还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效果。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初利用股权分置改革推动企业更高效地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愈来愈多的公司利用股权激励来获取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然而,由于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一些公司在实施过程中未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在管理方法层面也不能对知识型员工进行高效的管理及制约。因此,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地找出并弥补原有的管理方式的短板。基于此,探讨美的集团股权激励计划的设置目的和对其实施效果评价,对于帮助企业更好地达成股权激励计划的目标,获取最优化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结合股权激励相关理论,在介绍美的集团各阶段股权激励计划内容和计划实施情况后,引出美的集团股权激励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其次,基于美的集团股权激励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以及股价变动分析评价,得出美的集团股权激励财务绩效总体提升、非财务绩效明显提高、股价稳定上涨的结果。最后,对方案存在业绩考核指标不够完善、行权价格设置与期望值偏差较大、激励模式的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并提出相关改善意见。所以本文的研究对已开展及即将开展股权激励的有关企业有一定借鉴参考价值,能够帮助其管理层更为科学合理地制定股权激励计划并科学地评价其实施效果,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韦欢欢[7](2021)在《创业板BIM行业限制性股票激励绩效追踪研究》文中提出创业板可以看作是主板的重要补充,板块里涵盖的多是高科技类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等。建筑业是中国最需要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行业,互联网和建筑信息技术结合才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大势所趋。创业板建筑信息行业的上市公司基本属于成长后期的、较为成熟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将员工利益与公司捆绑,可以充分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从而推动企业快速发展。2019年创业板公司的股权激励程度居于第二,公告数量为119个,占总公告数量的35.31%。同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数最多的行业仍然是制造业,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仅次于制造业,发布了31个股权激励公告,占比9.20%,是推动股权激励业务的第二大行业。从股权激励的形式上看,2019年A股市场限制性股票激励是58.75%,股票期权为26.11%,复合型激励工具为15.13%,限制性股票激励稳居第一。本文的目标公司正属于创业板公司的建筑信息技术服务业(以下简称BIM行业),与软件服务行业具有高度的重合性。该行业股权激励盛行,但因为成长期间短暂,很多公司掌握不到股权激励的规律,而他们又属于急需要通过股权激励方式留住人才、提高业绩的类型。因此,本文在前辈们的基础上,通过找两家对照组,一家是规模类似的同行业公司——北京银信长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信科技),另一家是同行业的龙头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联达),对比银信科技和K公司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后的业绩情况,分析股权激励是否能够提高公司业绩,如果激励效果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又因为K公司和银信科技的行业环境和规模特征都很相似,所以可以利用银信科技两次实施股权激励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K公司接下来的业绩情况,进而借鉴银信科技找出K公司在股权激励方案中的不足。然而,这种对比得出的结论:股权激励方案是否能够提高公司业绩,如果没有提高业绩,那么为什么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以及该如何设计等等并不全面,两家公司显然都是经营一般,规模一般,股权激励效果也不突出的企业,且K公司的绩效很差,对比缺乏研究的典型性,会失去本文的研究意义,即难以对创业板市场类似公司的限制性股票激励提供借鉴。故,笔者再次对比广联达股权激励方案,分析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再试图从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实施前的动机到实施后的长期效果这整个流程研究K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时机是否合适,激励方案内容是否欠缺,又应该如何借鉴龙头企业方案的可取之处。本文研究的行业——BIM行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大数据时代中,建筑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也顺应时势,龙头企业广联达正在引领建筑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K公司、银信科技也在积极进行战略转型,全力迎合“十四五”,限制性股票激励是保留人才资源的重要举措,无论是正在实施激励方案的企业,还是激励已完成或是开始二次、多次激励的企业,研究限制性股票激励对他们的绩效影响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目标公司的首次股权激励,因为首次发布权激励计划更能反映股权激励的市场反应,也便于突出业绩效果,从而得出研究结论:限制性股票激励的确能提高创业板公司的绩效,并且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设计除了考虑公司自身情况外,最好考虑类似公司和龙头公司的设计方案,他们具备可比性和典型性。另外,公司也要注重限制性股票激励实施的时机不一定非要是公司发展良好的时候,也可以是盈利能力相对于长期增长前景不确定,需要保持核心人才稳定性的时机,在追求相关多元化战略的公司中。
杜晗[8](2021)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员工持股计划激励效应研究 ——以中联重科为例》文中提出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批准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文件是十分具有前瞻性和时代性,这个文件的通过意味着国家大力支持企业进行股改,并可以从多方面和多渠道实施股权多元化。员工持股计划可以作为公司对于企业实现股权分配多元化的方法之一,又进入大众的视野。2014年6月20日,证监会颁布了《关于上市实施公司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员工持股计划进入了试点工作。自颁布此文件以来,许多上市公司都开始着手准备员工持股计划,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许多上市公司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甚至导致公司的经营业绩受到不良的影响。在我国众多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占比接近80%,其中进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占比已经超过70%,因此国有企业在未来几年内进行混改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发展趋势。在这样复杂的背景环境下,对国有上市公司如何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和实施的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选取中联重科2017年9月30日公布的员工持股计划进行研究。首先,以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先是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国企混改和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文献,随后介绍了国企混改的概念与途径、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模式与实施方案以及现代国企混改下的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依据,此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现代知识产权理论和激励理论。其次,对混改下员工持股计划进行案例介绍,选取中联重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概括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背景环境,介绍公司2017年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方案以及实施过程,并分析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动因。随后,本文对中联重科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效应进行分析。采用事件分析研究法,对2017年中联重科公告《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的前后15天的短期市场绩效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了基于同行业对比的财务绩效分析,包括盈利能力、成长水平和行业竞争力,之后对非财务绩效进行分析,包括混改成果、股权结构、技术人才和创新能力,这些指标多方面地探讨了中联重科员工持股计划的激励效应,最后以中联重科为样本,分析混改下员工持股计划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对中联重科员工持股计划激励效果进行了研究,持有观点主要有:一是,员工持股计划给公司带来了良好的短期市场效应,股价也随之走势上升,向外部的投资者和公司传递了良好的投资信息,进而也大大提升了其股东的价值;二是,员工持股计划可以促进企业盈利水平大幅度的提升,成长水平强劲以及在行业中获得更好竞争力;三是,员工持股计划使得混改后企业的股权结构和成果进一步巩固,股权结构得到了不断完善和优化,同时确保了骨干及相关技术人员得以留职,并不断地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最后也进一步提升了混改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四是,证实员工持股计划不会流失国有资本,也能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并促进企业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本文对于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施或将要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大型国有混改公司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结论,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员工持股计划能够为国有混改公司提供创新思路,可以将其作为国有混改公司的一种创新方式;二是,将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使得全体员工和公司成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相互推动着它们的进步和发展;三是,员工持股计划可以提升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最后给予混改企业制定员工持股计划方案相关启示:一是,要做到将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充分结合国企混改政策导向;二是,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就要求保证拥有较为完备的公司内部治理体系;三是,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适合本企业的员工持股计划方案,以便达到预期效果。本文主要是通过将中联重科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了我国国企混改与员工持股计划之间的关联性,对员工持股计划的现有文献进行了扩充,同时对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提供了理论和案例指导,也对国有企业进行混改的方式提供了创新意见。
熊彪[9](2021)在《民营企业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 ——基于研发能力与融资约束中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坚持创新作为其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使得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得到强化。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未来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创新的水平的提升,并且未来发展壮大也离不开创新的推动。公司治理中的股权激励能有效地将企业所有者利益和企业代理者的利益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长效的制度保障,极大提升企业创新积极性。那么,民营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是否会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股权激励又通过何种传导机制来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不同的激励方式、不同的技术水平、不同的企业规模以及不同的行权期的激励效果是否会产生差异?本文在利用2006—2015年期间成功股权激励的395家民营上市公司作为实验组研究样本的基础上,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逐年一对一匹配,进而得到与之接近的395家没有成功实施股权激励的民营上市企业作为对照组研究样本。然后,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民营企业中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其技术创新水平有何影响。研究发现,民营企业中股权激励的实施会显着地提升其技术创新水平,并且这种关系在发明创新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其次,建立中介效应模型,从研发能力和融资约束两个方面,对民营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如何影响技术创新做进一步分析,发现股权激励的实施会提高民营企业研发技术人员占比,从而以提升研发能力方式来推动技术创新;同时股权激励也能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从外界吸收更多的研发资金用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再次,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民营企业使用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是比采取限制性股票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要高;与非高新技术企业做对比,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对其创新水平提升效果更强;相对于小规模民营企业,如果民营企业规模越大,那么股权激励的正向促进效应越强;如果股权激励的行权期越长,创新的促进效应越明显。最后,本文实行稳健性检验,采取替换被解释变量、替换解释变量、滞后被解释变量以及增加可能的遗漏变量的方式来检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邢雅娇[10](2021)在《YK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动因及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企业规模不断的壮大,资本市场发展快速,人才竞争严峻的形势,管理权所有权分离,企业为留住核心人才的传统薪酬制度已经不在适用。股权激励的出现恰好能解决这个矛盾,使股东和管理者在同一角度,提高了管理者的积极性。不同于国外股权激励的发展,我国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起步较晚,很多上市公司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各异,对于股权激励是否能够真正留住核心人才,能否降低代理成本,达到企业绩效的提升,还有待实践验证。本文选取YK公司为案例研究对象,以其四次股权激励的方案实施过程为研究重点,分析四次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动因、具体契约条款,以及股权激励实施后的效果。研究发现:YK公司的股权激励对企业的绩效有正面影响。表现为四次股权激励实施后YK公司的财务绩效有了提高,主要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都有所提升。同时,公司的员工生产率、创新能力也所提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YK公司的股权激励在条款设计时,相关设计因素存在一些问题,股权激励对象选择范围不清晰、绩效评价指标较少、业绩要求不合理、股权激励设置期限较短,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二、企业期权激励机制的几种试行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期权激励机制的几种试行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S家电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股权激励的概念及类型 |
2.1.1 股权激励的概念 |
2.1.2 股权激励的类型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管理激励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三章 S家电公司概况及股权激励实施背景 |
3.1 S家电公司概况 |
3.1.1 S家电公司基本情况 |
3.1.2 S家电公司组织结构 |
3.1.3 S家电公司股权结构 |
3.2 S家电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的背景 |
3.2.1 股权激励政策不断完善 |
3.2.2 控股股东变更 |
3.2.3 行业竞争激烈 |
第四章 S家电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分析 |
4.1 S家电公司四期股权激励计划 |
4.1.1 2006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
4.1.2 2012年股票期权及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
4.1.3 201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
4.1.4 2017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
4.2 S家电公司不同背景下股权激励的特点 |
4.2.1 民营背景下股权激励的特点 |
4.2.2 外资背景下股权激励的特点 |
4.3 S家电公司不同背景下股权激励计划合理性分析 |
4.3.1 民营背景下的股权激励计划合理性分析 |
4.3.2 外资背景下的股权激励计划合理性分析 |
4.4 S家电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
4.4.1 未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变化 |
4.4.2 行权条件设计不完善 |
4.4.3 激励力度不足 |
第五章 S家电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分析 |
5.1 市场反应分析 |
5.1.1 市场反应的界定 |
5.1.2 股价与交易量变动 |
5.1.3 超额收益率及累计超额收益率分析 |
5.2 财务指标分析 |
5.2.1 盈利能力分析 |
5.2.2 营运能力分析 |
5.2.3 偿债能力分析 |
5.2.4 发展能力分析 |
5.2.5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综合财务指标变化分析 |
5.3 非财务指标分析 |
5.3.1 研发创新能力 |
5.3.2 核心人才流失 |
5.3.3 多元化发展与品牌形象分析 |
5.4 S家电公司四次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对比 |
第六章 S家电公司股权激励影响因素分析 |
6.1 内部环境因素对股权激励的影响 |
6.1.1 产权性质的改变 |
6.1.2 董事会结构的独立性 |
6.2 外部环境因素对股权激励的影响 |
6.2.1 宏观经济和行业竞争 |
6.2.2 资本市场类型 |
6.2.3 上市公司类型 |
6.3 股权激励制度设计对股权激励的影响 |
6.3.1 行权条件 |
6.3.2 激励期限 |
6.3.3 激励对象 |
6.3.4 授予价格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优化建议及保障措施 |
7.2.1 股权激励的优化建议 |
7.2.2 股权激励实施的保障措施 |
7.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ZH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 |
2.1 股权激励的定义 |
2.2 股权激励的模式与关键因素 |
2.2.1 股权激励的模式 |
2.2.2 股权激励的关键要素 |
2.3 股权激励的动因理论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人力资本理论 |
2.3.3 激励理论 |
2.4 股权激励的相关政策 |
2.5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理论分析 |
2.5.1 股权激励的正效应分析 |
2.5.2 股权激励的负效应分析 |
第三章 ZH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现状分析 |
3.1 ZH公司概况 |
3.1.1 ZH公司简介 |
3.1.2 ZH公司主营业务 |
3.1.3 ZH公司股权结构 |
3.2 ZH公司股权激励动因分析 |
3.2.1 快速扩展智能化设备覆盖面积 |
3.2.2 弥补股权结构的缺陷 |
3.2.3 企业战略的转型 |
3.2.4 提升行业竞争力 |
3.3 ZH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过程 |
3.3.1 首期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情况 |
3.3.2 第二期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情况 |
3.3.3 第三期股权激励方案 |
第四章 ZH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 |
4.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资本市场变化 |
4.1.1 定义事件、事件日、事件窗 |
4.1.2 估计正常收益率 |
4.1.3 估计异常收益率和累计异常收益率 |
4.1.4 实证结果解释与评价 |
4.1.5 资本市场反应过程的评价 |
4.2 股权激励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4.2.1 盈利能力状况 |
4.2.2 资产质量状况 |
4.2.3 经营增长状况 |
4.2.4 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
4.2.5 杜邦分析 |
4.3 股权激励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
4.3.1 股价与企业市值分析 |
4.3.2 盈余管理行为 |
4.3.3 经营行为和分红行为 |
4.3.4 人才结构稳定性分析 |
4.3.5 创新研发能力 |
4.4 ZH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成功之处 |
4.4.1 股权激励计划的及时推出 |
4.4.2 股权激励规模适宜 |
4.4.3 企业价值增加 |
4.4.4 提升行业竞争力 |
4.5 ZH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不足之处 |
4.5.1 股权激励后劲不足 |
4.5.2 资本市场无法全面反映企业价值 |
4.5.3 企业绩效考核不健全 |
4.5.4 企业售股条件不明确 |
第五章 ZH公司股权激励实施的改进建议和案例启示 |
5.1 ZH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改进建议 |
5.1.1 设置科学的方案期限,可持续发展 |
5.1.2 加强监督体制,杜绝人为控制 |
5.1.3 选择多元化的业绩指标 |
5.1.4 增强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
5.1.5 完善售股条件 |
5.2 ZH公司股权激励案例启示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研究 |
二、国内文献研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第四节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点 |
第一章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相关概念 |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及认定条件 |
二、税务筹划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理论基础 |
一、创新理论 |
二、有效税务筹划理论 |
三、管理理论 |
第三节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动因分析 |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特点 |
二、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动因分析 |
第二章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筹划思路与相关现状 |
第一节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
一、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基本思路 |
二、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主要方法 |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相关现状 |
一、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的现状 |
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入股的现状 |
第三章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政策分析 |
第一节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分析 |
第二节 股权激励的税务筹划政策分析 |
一、股票期权的税收政策梳理 |
二、限制性股票税收政策梳理 |
三、股权激励税务筹划可行性分析 |
第三节 技术入股税务筹划的政策分析 |
一、技术入股的税收政策梳理 |
二、技术入股税务筹划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的案例分析 |
一、烽火通信公司概况 |
二、烽火通信三次股权激励情况 |
三、股权激励税务筹划方案分析 |
四、案例总结 |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入股税务筹划案例分析 |
一、技术入股双方公司概况 |
二、技术入股涉税分析 |
三、技术入股税务筹划方案分析 |
四、案例总结 |
第五章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管控 |
第一节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点 |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风险 |
二、股权激励的税务筹划风险点 |
三、技术入股税务筹划的风险点 |
第二节 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管理措施 |
一、树立综合税务筹划理念 |
二、做好税务筹划对象尽职调查 |
三、做好税务筹划的事前认证 |
四、事前做好税务筹划备案库 |
五、提高公司税务筹划人员素养 |
六、建立健全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 |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HK公司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股权激励实施动因 |
1.2.2 关于限制性股票实施效果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股权激励 |
2.1.2 对折买股 |
2.1.3 股权激励方式 |
2.2 相关理论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2.3 股权激励效果评价 |
2.3.1 财务指标评价 |
2.3.2 非财务指标评价 |
3 我国对折买股式股权激励制度背景 |
3.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演变 |
3.2 我国对折买股式股权激励发展现状 |
4 HK公司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实施背景介绍 |
4.1 HK公司概况 |
4.1.1 HK公司简介 |
4.1.2 HK公司的股权结构 |
4.2 HK公司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实施动因 |
4.2.1 政策助力行业发展,规范引导股权激励的实施 |
4.2.2 市场竞争激烈,抢占市场份额 |
4.2.3 建立长效激励机制,留住核心人才 |
4.3 HK公司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内容分析 |
4.3.1 限制性股票激励实施内容对比 |
4.3.2 股权激励实施情况 |
5 HK公司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实施效果分析 |
5.1 财务指标对比分析 |
5.1.1 偿债能力分析 |
5.1.2 营运能力分析 |
5.1.3 盈利能力分析 |
5.1.4 成长能力分析 |
5.2 非财务指标对比分析 |
5.2.1 员工成分构成 |
5.2.2 研发投入分析 |
5.2.3 市场地位分析 |
5.2.4 被激励对象离职率 |
5.3 与同行业横向激励绩效对比分析 |
5.3.1 选取对比对象 |
5.3.2 指标对比分析 |
6 研究结论及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有助于壮大人才队伍 |
6.1.2 能够提高企业业绩 |
6.1.3 能够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
6.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伊利集团股权激励方式选择动因及其效应研究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股权激励方式的研究 |
1.2.2 关于股权激励效应的研究 |
1.2.3 关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 |
1.2.4 关于生命周期理论与股权激励的研究 |
1.2.5 关于公司发展战略与股权激励的研究 |
1.2.6 关于生命周期与公司战略的研究 |
1.2.7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框架 |
2 股权激励理论概述 |
2.1 股权激励的定义与生命周期的划分 |
2.1.1 股权激励的定义 |
2.1.2 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
2.2 股权激励方式及其选择的影响因素 |
2.2.1 股权激励方式 |
2.2.2 股权激励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2.3 股权激励效果评价 |
2.3.1 股权激励效果评价方法 |
2.3.2 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 |
2.4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2.4.2 激励理论 |
2.4.3 人力资本理论 |
2.4.4 生命周期理论 |
3 伊利集团股权激励方式介绍 |
3.1 伊利集团概况 |
3.1.1 伊利集团基本情况 |
3.1.2 伊利集团战略规划 |
3.1.3 伊利集团员工情况 |
3.2 伊利集团基于生命周期的四次股权激励 |
3.2.1 伊利集团成长期的股权激励方案 |
3.2.2 伊利集团壮大期的股权激励方案 |
3.2.3 伊利集团成熟期的股权激励方案 |
4 伊利集团不同生命周期下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动因 |
4.1 伊利集团成长期股票期权激励方式的选择原因 |
4.1.1 伊利面临内外部双重危机,稳定的管理团队能稳定“军心” |
4.1.2 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能够降低员工的行权风险 |
4.1.3 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现金压力 |
4.2 伊利集团壮大期员工持股计划的选择原因 |
4.2.1 响应国家政策支持,品质消费时代迎来新需求 |
4.2.2 员工持股有利于企业业绩和员工行为的长期绑定 |
4.2.3 员工持股计划为企业全产业链管理“保驾护航” |
4.2.4 员工持股计划传递积极信号,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
4.3 伊利集团成熟期复合型激励方式的选择原因 |
4.3.1 企业进入成熟期发展减缓,转型关键期需要新的突破点 |
4.3.2 复合激励方式降低企业激励体系转型风险,稳定股权结构 |
4.3.3 复合型激励方式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激励成本 |
4.4 伊利集团成熟期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的选择原因 |
4.4.1 行业进入成熟期竞争加剧,伊利转型大健康食品领域 |
4.4.2 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机制能避免员工短期行为,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
4.4.3 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推动员工持续助力企业战略转型 |
5 伊利集团不同生命周期下股权激励效果评价 |
5.1 伊利集团成长期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 |
5.1.1 伊利集团成长期的市场表现 |
5.1.2 伊利集团成长期战略绩效的实现情况 |
5.1.3 伊利集团成长期公司治理的情况 |
5.2 伊利集团壮大期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 |
5.2.1 伊利集团壮大期的市场表现 |
5.2.2 伊利集团壮大期战略绩效的实现情况 |
5.2.3 伊利集团壮大期公司治理的情况 |
5.3 股权激励成熟期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 |
5.3.1 伊利集团成熟期的市场表现 |
5.3.2 伊利集团成熟期战略绩效的实现情况 |
5.3.3 伊利集团成熟期公司治理的情况 |
6 伊利集团股权激励方式选择的研究结论和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成长期激励方式稳定公司管理团队,但福利效应过大 |
6.1.2 壮大期员工持股计划助力企业承接过去,迈向未来 |
6.1.3 成熟期激励方式更加多样化,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需求 |
6.2 启示 |
6.2.1 基于生命周期视角,股权激励方式的选择各有偏重 |
6.2.2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股权激励创造良性循环 |
6.2.3 基于资本市场视角,“松绑”政策的力量仍待加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和国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股权激励 |
2.1.2 股权激励模式 |
2.1.3 股权激励计划 |
2.1.4 股权激励效果的界定 |
2.2 股权激励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 股权激励效果评价的重点、方法和指标 |
2.3.1 评价重点 |
2.3.2 评价方法 |
2.3.3 评价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方案概况 |
3.1 美的集团简介 |
3.1.1 公司概况 |
3.1.2 公司发展历程 |
3.1.3 公司员工构成情况 |
3.1.4 股权变动状况 |
3.2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背景 |
3.2.1 美的集团实施股权激励动机 |
3.2.2 美的集团实施股权激励环境 |
3.3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计划制定情况 |
3.3.1 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
3.3.2 合伙人持股计划 |
3.3.3 限制性股票计划 |
3.4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计划实施状况 |
3.4.1 首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施 |
3.4.2 二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施 |
3.4.3 三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实施 |
3.5 本章小结 |
4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 |
4.1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维度与指标体系 |
4.1.1 评价目标 |
4.1.2 评价维度 |
4.1.3 评价指标体系 |
4.2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财务指标评价 |
4.2.1 盈利能力 |
4.2.2 营运能力 |
4.2.3 偿债能力 |
4.2.4 发展能力 |
4.3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非财务指标评价 |
4.3.1 创新能力 |
4.3.2 人才保留与吸引 |
4.3.3 市场份额 |
4.4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股价变动评价 |
4.4.1 短期股价变动 |
4.4.2 长期股价变动 |
4.5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评价结论 |
4.5.1 财务绩效持续增长显着 |
4.5.2 非财务绩效全面提升 |
4.5.3 股价稳定上涨 |
4.6 本章小结 |
5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应持续完善的建议 |
5.1 美的集团股权激励需持续完善的目标 |
5.1.1 业绩考核指标结构相对单一 |
5.1.2 行权价格设置与期望值存在偏差 |
5.1.3 激励模式的匹配度略显欠缺 |
5.2 美的集团进一步完善股权激励的建议 |
5.2.1 不断完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 |
5.2.2 科学调整行权条件 |
5.2.3 提高股权激励方案匹配度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创业板BIM行业限制性股票激励绩效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4 创新和不足之处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动机的研究综述 |
1.3.2 影响股权激励机制的因素和设计的研究综述 |
1.3.3 限制性股票激励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
1.3.4 股权激励对企业相关影响的研究综述 |
1.3.5 文献评析 |
2 股权激励基础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股权激励 |
2.1.2 限制性股票激励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双因素激励理论 |
2.3 股权设计基本原则和流程 |
2.3.1 股权设计基本原则 |
2.3.2 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授予基本流程 |
3 相关背景和行业状况 |
3.1 相关背景 |
3.1.1 股权激励发展背景 |
3.1.2 限制性股票激励发展趋势 |
3.2 行业状况 |
3.2.1 BIM行业的相关概念 |
3.2.2 BIM行业的特征 |
3.2.3 股权激励在各行业的应用情况 |
4 K公司薪酬机制及激励缺口 |
4.1 K公司薪酬机制现状 |
4.1.1 K公司概况 |
4.1.2 K公司薪酬机制 |
4.2 K公司薪酬激励机制的缺口分析 |
4.2.1 薪酬激励机制不全面 |
4.2.2 晋升机制缺乏力度 |
4.3 K公司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动因分析 |
4.3.1 必要性 |
4.3.2 可行性 |
5 典型案例对比分析 |
5.1 K公司与银信科技对比分析 |
5.1.1 银信科技公司概况 |
5.1.2 银信科技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案主要内容 |
5.1.3 K公司和银信科技激励计划绩效对比分析 |
5.2 K公司与广联达对比分析 |
5.2.1 广联达的公司概况 |
5.2.2 广联达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案主要内容 |
5.2.3 K公司和广联达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绩效对比分析 |
5.3 经验借鉴 |
5.3.1 存在的问题 |
5.3.2 方案的优点 |
6 K公司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及效果预测 |
6.1 K公司实施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案 |
6.2 K公司股权激励后的业绩效果 |
6.2.1 财务分析 |
6.2.2 非财务分析 |
6.3 K公司推出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方案效果预测 |
6.4 K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的不足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公司治理 |
7.2.2 管理层权力 |
7.2.3 限制性股票激励方案合理有效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员工持股计划激励效应研究 ——以中联重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 |
1.2.2 关于员工持股计划的研究 |
1.2.3 关于员工持股计划影响国企混改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概述 |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念、路径与实施效果 |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念 |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路径 |
2.1.3 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效果 |
2.2 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模式与方案 |
2.2.1 员工持股计划的概念 |
2.2.2 员工持股计划实施模式 |
2.2.3 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方案 |
2.3 国企混改下员工持股计划的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人力资本理论 |
2.3.3 现代产权理论 |
2.3.4 激励理论 |
3 混改下中联重科员工持股计划案例介绍 |
3.1 中联重科员工持股计划背景环境 |
3.1.1 中联重科公司概况 |
3.1.2 工程机械行业基本状况 |
3.1.3 中联重科混改情况 |
3.2 中联重科2017 年员工持股计划方案介绍 |
3.2.1 授予对象和方式 |
3.2.2 股票来源和发行价格 |
3.2.3 持股期间和行权条件 |
3.2.4 股份权益的处置办法 |
3.3 混改下中联重科员工持股计划实施过程 |
3.3.1 董事会制定并公布方案 |
3.3.2 股东大会及证监会审核 |
3.3.3 激励对象认购 |
3.3.4 持有人会议对购入股份进行期间管理 |
3.3.5 解除限售条件达成后激励股票上市流通 |
3.4 中联重科员工持股计划动因分析 |
3.4.1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
3.4.2 保持同行业的竞争力 |
3.4.3 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
3.4.4 优化企业的股权结构 |
3.4.5 推进企业的研究开发 |
4 中联重科员工持股计划激励效应分析 |
4.1 短期市场绩效分析 |
4.1.1 确定研究事件日与事件期 |
4.1.2 计算超额报酬率与累计超额报酬率 |
4.1.3 短期绩效分析 |
4.2 基于同行业对比的财务绩效分析 |
4.2.1 盈利能力大幅提高 |
4.2.2 成长水平不断强劲 |
4.2.3 行业竞争获得提升 |
4.3 非财务绩效分析 |
4.3.1 企业混改成果不断巩固 |
4.3.2 企业股权结构得到优化 |
4.3.3 确保技术人才长期留任 |
4.3.4 企业技术创新大幅提升 |
4.4 混改下员工持股计划的作用机制 |
4.4.1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
4.4.2 降低企业代理成本 |
4.4.3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
4.4.4 建立长期激励机制 |
5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1.1 员工持股计划为国企混改提供新思路 |
5.1.2 员工持股计划促进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
5.1.3 员工持股计划持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
5.1.4 员工持股计划提升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
5.2 启示 |
5.2.1 正确结合国企混改的政策导向是制定员工持股计划的前提 |
5.2.2 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混改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保证 |
5.2.3 科学的员工持股计划方案是混改企业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
5.2.4 建立有效的约束和监督管理机制是国企混改下的必要手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民营企业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 ——基于研发能力与融资约束中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1.3.1 研究创新点 |
1.3.2 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股权激励相关研究 |
2.1.1 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
2.1.2 股权激励的其他实施效果 |
2.2 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2.1 技术创新的宏观影响因素 |
2.2.2 技术创新的微观影响因素 |
2.3 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相关性研究 |
2.3.1 正相关性 |
2.3.2 负相关性 |
2.3.3 非线性相关性 |
2.4 文献评述 |
3 理论分析 |
3.1 概念界定 |
3.1.1 股权激励 |
3.1.2 技术创新 |
3.2 假设提出 |
3.2.1 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 |
3.2.2 股权激励、研发能力与技术创新 |
3.2.3 股权激励、融资约束与技术创新 |
4 研究设计 |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定 |
4.3.1 基准模型 |
4.3.2 中介效应模型 |
4.3.3 异质性分析模型 |
4.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 实证分析 |
5.1 倾向得分匹配 |
5.2 双重差分回归分析 |
5.3 中介效应分析 |
5.3.1 基于研发能力 |
5.3.2 基于融资约束 |
5.4 异质性分析 |
5.4.1 基于不同股权激励方式 |
5.4.2 基于不同技术型企业性质 |
5.4.3 基于不同企业规模特征 |
5.4.4 基于不同股权行权期 |
5.5 稳健性检验 |
5.5.1 替换被解释变量 |
5.5.2 替换解释变量 |
5.5.3 滞后被解释变量 |
5.5.4 可能的遗漏变量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YK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动因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法 |
1.5.2 案例研究法 |
1.5.3 比较分析法 |
1.6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人力资本理论 |
2.1.3 激励理论 |
2.1.4 双因素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股权激励的实施动机 |
2.2.2 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 |
2.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我国股权激励实施的制度背景 |
3.1 股权激励试行阶段(2005-2007) |
3.2 股权激励规范阶段(2008-2009) |
3.3 区域性股权激励新政试点阶段(2010-2014) |
3.4 股权激励成熟阶段(2016-) |
第四章 YK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方案 |
4.1 YK公司简介 |
4.1.1 公司背景 |
4.1.2 YK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4.2 YK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动因 |
4.3 YK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情况 |
4.3.1 YK公司四次股权激励具体条款 |
4.3.2 股权激励行权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YK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 |
5.1 YK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财务绩效 |
5.1.1 盈利能力 |
5.1.2 偿债能力 |
5.1.3 营运能力 |
5.1.4 成长能力 |
5.1.5 YK 公司与同行业比较 |
5.2 YK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非财务绩效 |
5.2.1 员工整体素质 |
5.2.2 创新研发能力 |
第六章 YK公司股权激励实施中的问题与优化对策 |
6.1 YK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存在的问题 |
6.1.1 股权激励对象选择范围不清晰 |
6.1.2 绩效评价指标较少 |
6.1.3 业绩要求不合理 |
6.1.4 股权激励设置期限较短 |
6.2 YK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优化对策 |
6.2.1 扩大股权激励范围 |
6.2.2 增设考核指标 |
6.2.3 制定合理的业绩条件 |
6.2.4 适当延长激励有效期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企业期权激励机制的几种试行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S家电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 胡淑婷.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ZH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 王振.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高新技术企业税务筹划研究[D]. 徐菀潞.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HK公司对折买股式限制性股票激励实施效果研究[D]. 崔雨晨.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5]伊利集团股权激励方式选择动因及其效应研究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D]. 谢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美的集团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 赵嘉琪.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7]创业板BIM行业限制性股票激励绩效追踪研究[D]. 韦欢欢.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8]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员工持股计划激励效应研究 ——以中联重科为例[D]. 杜晗.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民营企业股权激励与技术创新 ——基于研发能力与融资约束中介分析[D]. 熊彪.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10]YK公司股权激励实施动因及效果研究[D]. 邢雅娇.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