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及东西毗邻地区畜牧业气候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及东西毗邻地区畜牧业气候分析

一、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毗邻地区畜牧气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茹[1](2021)在《内蒙古牧区冬旱监测及黑灾预警》文中指出在中高纬度牧区,冬旱是导致“黑灾”的主要因子,以有无地表积雪为特征。在无水草场或缺水草场上发生时演变成黑灾,草场牲畜难以得到水源,传染病易发,且易影响翌年草场的返青期,故对牧区草场及牲畜造成重大损害,对牧民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故对牧区冬旱及黑灾监测、预警可对有效提高牧民规避黑灾风险意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33个纯牧业旗为研究区,利用时空分辨率较高的MODIS积雪产品MOD10A1,提取地面无积雪信息,运用累计无积雪日数对内蒙古牧区近20年冬季干旱进行监测,并近一步识别和提取黑灾信息对内蒙古牧区近20年内的黑灾情况监测,在对内蒙古牧区黑灾监测的基础上,以内蒙古通辽市三个纯牧业旗(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为研究区,以2018年10月15日至2019年4月15日为时间序列,以天气预报数据与MOD10A1为重要参数建立短期黑灾预警模型,对通辽市牧区进行黑灾预警并检验其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以累计无积雪日数监测近20年内蒙古牧区冬旱,其发生情况基于空间格局和时间序列的起伏都较大,在年际时间序列上2001-2002年、2018-2019年冬旱较为突出,年内冬旱发生主要集中在二月与三月,空间格局上内蒙古西部牧区整体地区包括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和内蒙古东部牧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南部较为干旱,空间变化中近20年显着增加和显着减少的面积极少,不显着增加的面积比例大于不显着减少的面积比例,不显着减少的面积基本分布在内蒙古牧区中部偏南及内蒙古牧区东部偏北地区。(2)基于连续无积雪日数通过国家黑灾划分等级标准识别监测近20年内蒙古牧区黑灾,其发生情况与冬旱较为一致,重度黑灾在2007-2008年发生的面积最大,占比高达46%,中度黑灾在2005-2006年发生面积最大,占比高达34%,轻度黑灾在2009-2010年发生面积最大,占比高达62%。近20年重度黑灾发生频次最多为25次,高频次重度黑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西部及东部南侧,中度黑灾发生频次最多为21次,高频次重度黑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中部牧区锡林郭勒盟地区。轻度黑灾发生频次最多为41次,高频次轻度黑灾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整个中部牧区和东部牧区东侧。(3)本文建立的短期黑灾预警模型对通辽市牧区进行预警模拟并验证,其中轻度黑灾预警出现的频次最多,面积检验精度为71.55%,重度黑灾预警出现频次较少,面积检验精度为63.68%,中度黑灾的面积检验精度为92.28%,其中对重度黑灾预警效果不太理想,但整体面积精度为74.81%,仍具有一定可行性。

贺俊杰,那顺陶格陶,李慧融[2](2019)在《内蒙古主要家畜地理分布气候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内蒙古191个气象站1950—1959年的气象观测和主要家畜存栏数据,采用家畜生态适应指数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内蒙古主要家畜的生态特征、畜种结构、家畜生态适应指数与关键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内蒙古主要家畜地理分布气候模式,揭示了家畜地理分布对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的响应,为草原畜牧业生产区家畜合理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斯日贡[3](2016)在《基于气候因子的内蒙古牧区五畜地域结构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牧区“五种家畜”是经过长期自然演化过程中适宜草原环境的土种家畜,保持五畜有机结构完整性是草原生态系统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五畜的地理分布格局,反映了生态环境对家畜的影响及不同畜种对环境的适应程度,揭示了特定地域的五畜生态特征及合理的畜种结构。从系统的角度则可看成是气候分布规律的反映。80年代末开始,随着畜牧业生产水平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刺激改变了牧区原有的草原畜牧业发展规律,使牧区草原五畜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变化。本论文首先分析近65年来内蒙古牧区五畜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特征。其次分析五畜分布与气候条件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建立了五畜地理分布气候模式,并在GIS软件的支持下,建立了五畜地理分布模拟。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内蒙古牧区进行地域划分并且建立了各地域的五畜结构类型,从而对内蒙古牧区五畜地域结构特征模拟分析。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近65年来,内蒙古牧区五畜变化总趋势及其年增长速率变化有波动性和阶段性。从长期总趋势来看,时序变化特点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5)五畜总数量逐渐增加,增长速率较快;第二阶段(1965-1982)五畜增长速率有波动性,总头数基本保持稳定;第三阶段(1983-2000)五畜增长率快,总头数迅速增加趋势;第四阶段(2001-2013)五畜总数量逐渐下降,下降速率较快。(2)内蒙古牧区80年代以前五畜结构比较稳定,受人为因素微小,这时的五畜分布状况、自然规律符合五畜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这一自然规律。东部以牛、马、绵羊主;中部以绵羊、牛、马为主;西部以山羊、绵羊为主的分布特点。近30年来,小畜比重上升,大畜比重下降,五畜结构有单一化趋势,各旗县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3)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五畜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关系密切,五畜地理分布状况取决于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建立了五畜分布气候模式和五畜适应性分布模型,较好地反映五畜地理分布规律。(4)内蒙古牧区地域类型划分得出了东部型,中部型,中西部型区和西部型等四个不同五畜地域结构类型。从而对基于气候因子的内蒙古牧区五畜地域结构类模型分析。

刘寿东,王赛,郭泓麟[4](2015)在《内蒙古牧区家畜死亡率与气象灾害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利用畜牧业统计资料及其气象资料,选择适用的灾害标准,分析了内蒙古牧区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了不同气象灾害与家畜死亡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春旱、夏旱、黑灾主要出现在内蒙古中西部牧区,出现的概率多,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重。白灾主要发生在内蒙古荒漠草原牧区、典型草原偏北牧区和草甸草原牧区,以中部偏北牧区发生概率较高,危害程度重。寒潮则是全区性灾害,但以中部牧区遭受寒潮侵害的次数最多,危害的程度最重,其次是东部牧区,西部牧区最少。(2)内蒙古牧区家畜死亡率随着时间推移具有十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各类气象灾害灾情指数的下降趋势并不明显,说明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草地畜牧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家畜死亡率降低。

刘洪,郭文利,郑秀琴[5](2011)在《内蒙古天然草地资源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内蒙古107个气象站资料,利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推算出内蒙古自治区气候数据的千米网格数据图形。根据内蒙古实际草原类型和畜种结构的分布规律,确定了内蒙古5类草原类型、6个产草量等级和5类主要放牧家畜地理分布的气候区划指标。利用气候区划指标,对栅格点气候数据进行分级,绘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天然草原草地类型、产草量和主要放牧家畜地理分布的区划图,并分区进行评述。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区域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刘洪,郭文利,权维俊[6](2011)在《内蒙古畜牧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文中认为根据内蒙古107个气象站资料,利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推算出内蒙古自治区千米网格的气候数据。根据内蒙古畜种结构地理分布规律,确定了内蒙古五类主要放牧家畜地理分布的气候区划指标。利用气候区划指标,对栅格点气候数据进行分级,得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放牧家畜地理分布的区划图,并分区进行评述。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区域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刘洪,郭文利,权维俊[7](2011)在《内蒙古草地类型与生物量气候区划》文中提出根据内蒙古自治区1961—2007年107个气象站资料,利用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推算出内蒙古自治区湿润度的千米网格数据图形。结合内蒙古实际植被类型的分布规律,确定了内蒙古5种草原类型和6个产草量等级的气候区划指标。利用得到的气候区划指标,对湿润度栅格数据进行分级,绘制了内蒙古自治区天然草原草地类型和产草量地理分布的区划图。应用2007—2009年65个野外考察样点数据和2004 2008年49个生态观测站点的数据,对气候区划结果进行了可靠性验证,分析表明:内蒙古草原类型区划结果和实际的草原类型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用于内蒙古草原气候区划。针对各分区进行评述,并提出了合理布局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结构调整及畜牧业生产优化布局提供参考。

乌云达赖[8](2010)在《锡林郭勒盟四旗三次特大自然灾害比较研究 ——以1962、1977、2000年雪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是我国的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长期不合理利用使该地区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牧区人地关系发生变化,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制约着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呈现加剧之势,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牧区巨大经济损失和牧民贫困化严重等问题。因此,研究和减少自然灾害及其损失已成为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以内蒙古牧区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雪灾为研究对象,选取锡林郭勒盟1962年、1977年、2000年三次特大雪灾,并选择典型的四个牧业旗作为研究区。通过采访法、实地调查法和文献法获取雪灾的基本信息,采用均值法、纵向比较法和横向比较法对锡林郭勒盟三次雪灾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对锡林郭勒盟雪灾牲畜损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对国内自然灾害状况和内蒙古自然灾害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雪灾是制约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和减灾措施。第二,论述本文研究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概况,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三,首先,概述三次特大雪灾基本情况;其二,采用对比分析法对三次雪灾进行纵向比较研究,总结雪灾牲畜损失与致灾因子牧草高度的关系最密切;其三,采用对比研究法对三次特大雪灾进行横向比较,得出三次雪灾不同研究区的牲畜损失原因并进行分析研究;其四,总结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的结果。第四,通过分析结果提出锡林郭勒盟雪灾减灾对策:(1)恢复游牧生产,改善孕灾环境;(2)利用游牧有效避灾防灾;(3)通过调整畜群结构减轻灾害;(4)建立雪灾的监测、预测、预警评估系统;(5)建立政府和牧民合作的减灾体系。第四,得出结论,一、内蒙古传统草原畜牧业脆弱性“理论”没有事实根据;二、内蒙古牧区制度安排和选择畜牧业发展道路,应当首先考虑生态效益因素,而不应当是简单的“建设养畜”道路;三是,内蒙古牧区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牲畜损失与草原生态环境状况、牧草高度、管理决策和生产制度等因素有密切联系。

王娜仁图雅[9](2009)在《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畜牧业生产与气候关系初探 ——以正蓝旗桑根达赖镇为例》文中指出草原畜牧业是指以天然草原为放牧地、以草原植被为主要饲料源的家畜放牧饲养业。草原畜牧业在畜牧业生产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牧区畜牧业的主体。草原畜牧业生产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一种生物性再生产,除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水平影响外,同时也受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条件的制约。气候因子与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关系密切,了解气候因子的变化与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关系对发展草原畜牧业有着促进作用。本文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正蓝旗桑根达赖镇为例,利用研究区近47年的气候数据,分析区域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和规律以及研究区草原畜牧业现状,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关联度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气候因子与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1)近47年气候因子变化情况:气温从60年代开始呈阶梯式跳跃增加。年均气温和四季气温都有明显地上升,其中增温最明显的季节是冬季。从60年代开始,降水量一直减少。降水量变化中,春季、秋季、冬季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而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蒸发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为减少,但变化不是很明显。积温有增加,积温累计天数也相应增加。大风日数有增加趋势,干燥度也呈上升趋势。(2)草原畜牧业现状:研究区从1990年~2007年间牲畜总头数减少,各牲畜头数也有减少。其中头数变化最明显的牲畜是绵羊和马。1990~1999年之间牲畜总头数变化不大,但马和绵羊的头数有减少。2000~2007年之间牲畜总头数有明显减少,其中数量减少数量大的牲畜是绵羊和山羊。(3)研究区草原畜牧业生产中的牲畜头数与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人为因素中,总人口数和牧业人口数的正载荷高,而草地面积的负载荷高,表明这些因素对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大。草原畜牧业生产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大于气候因素。研究区草原畜牧业生产中的影响因素具有多面性和综合性,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在草原畜业生产过程中共同影响、共同作用,是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动力。当然,气候是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因素。(4)研究区草原畜牧业生产中牲畜头数与气候因子的关联度分析中,关联度最大的是降水量,其次是大风日数和干燥度;关联度最小的是气温。不仅年总降水量的变化,而且各月和季节降水量的变率和分配变化情况都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降水量的变化不仅仅影响牲畜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影响牲畜的食物—牧草,制约草原畜牧业生产。牧草和牲畜的关系是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表明牧草与牲畜的相互关系密切,牧草是草原畜牧业生产的重要部分。牧草生长指标的变化与降水量的相关性高,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它气候因子:如大风不仅影响牲畜的饮食,而且影响牧草。研究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对草原畜牧业生产中的牧草和牲畜气温的需求能满足,所以气温的影响小。各气候因子不同程度地影响草原畜牧业生产,气象灾害也对草原畜牧业生产产生影响。

赵俊芳,郭建平[10](2009)在《内蒙古草原生长季干旱预测统计模型研究》文中提出选取蒸降差作为草原干旱指标,利用内蒙古自治区的20个站点1971-2004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和相关的土壤水分及牧草产量资料,建立生长季4-9月逐日统计预测模型,并进行了30年的回代检验和4年的试报检验,结果表明:各月逐日统计预测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出草原蒸降差的变化趋势,其中4-8月统计预测模型(R2≥0.96),回代检验和试报检验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准确率均在90%以上,有较强的实用性,9月逐日统计预测模型相关系数较低,模拟偏差较大,这可能与对异常气候事件、大气环流、未来气候背景、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等与草原干旱的因果关系考虑的不够深入有关。

二、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毗邻地区畜牧气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毗邻地区畜牧气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牧区冬旱监测及黑灾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监测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黑灾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干旱预警模型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草原黑灾发生概况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2.2.1 遥感数据
        2.2.2 气象数据
        2.2.3 数据预处理
第三章 内蒙古牧区冬旱时空特征分析
    3.1 内蒙古牧区冬旱时间变化特征
        3.1.1 内蒙古牧区冬旱年际时间变化特征
        3.1.2 内蒙古牧区冬旱年内时间变化特征
    3.2 内蒙古牧区冬旱空间变化特征
        3.2.1 内蒙古牧区冬旱年际空间变化特征
        3.2.2 内蒙古牧区冬旱年内空间变化特征
第四章 基于冬旱时序监测的黑灾识别与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4.1 内蒙古牧区黑灾时间变化特征
    4.2 内蒙古牧区黑灾空间变化特征
        4.2.1 内蒙古牧区黑灾空间分布特征
        4.2.2 内蒙古牧区黑灾热点变化特征
第五章 内蒙古黑灾预警方法研究
    5.1 黑灾预警原理
    5.2 黑灾预警模型构建
    5.3 黑灾预警模型模拟与精度验证
        5.3.2 模拟结果分析
        5.3.3 精度验证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内蒙古主要家畜地理分布气候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蒙古主要家畜资源概况和分布特点
    2.2 内蒙古家畜生态适应指数
    2.3 内蒙古主要家畜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2.4 内蒙古主要家畜地理分布气候模式
3 内蒙古主要家畜生态适应区分布图
4 结论与讨论

(3)基于气候因子的内蒙古牧区五畜地域结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进展
        1.2.1 草原畜牧业方面研究状况
        1.2.2 家畜方面研究状况
    1.3 理论基础
        1.3.1 人地关系理论
        1.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3 系统理论
    1.4 概念界定
        1.4.1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
        1.4.2 草原畜牧业
        1.4.3 草原五畜
        1.4.4 草原“五畜”的起源与特征
2 研究区概况与方法
    2.1 内蒙古牧区基本概况
    2.2 内蒙古牧区气候特点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路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图
3 内蒙古牧区五畜时空演变特征
    3.1 内蒙古牧区近65年草原五畜总数量变化
        3.1.1 1949年—1965年五畜总头数变化特征
        3.1.2 1966年—1982年五畜总头数变化特征
        3.1.3 1983年—2000年五畜总头数变化特征
        3.1.4 2001年—2014年五畜总头数变化特征
    3.2 内蒙古牧区五畜空间分布规律
        3.2.1 内蒙古牧区五畜空间分布动态分析
        3.2.2 内蒙古牧区五畜空间分布静态分析
    3.3 小结
4 基于气候因子的五畜地理分布模型的建立
    4.1 研究数据及因素的选取
    4.2 内蒙古牧区五畜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4.2.1 五畜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
        4.2.2 五畜地理分布气候模式的建立
    4.3 五畜地理分布模型
5 内蒙古牧区五畜地域结构类型特征分析
    5.1 内蒙古牧区五畜结构地域划分
        5.1.1 划分指标
        5.1.2 地域划分结果
    5.2 内蒙古牧区五畜地域结构类型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内蒙古牧区家畜死亡率与气象灾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资料来源与方法
2结果及分析
    2.1历年灾情评定及分析
    2.2气象灾害与家畜死亡率关系分析
        2.2.1家畜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
        2.2.2气象灾害与家畜死亡率关系分析
3结论与讨论

(5)内蒙古天然草地资源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1 气象资料
    1.2 植被资料
        1.2.1 内蒙古草地类型
        1.2.2 内蒙古草地生物量
    1.3 畜种资料
2 气候区划方法与指标
    2.1 草地气候区划的目的和原则
        2.1.1 草地气候区划的目的
        2.1.2 草地气候区划的原则
    2.2 千米网格气候数据的推算
    2.3 气候区划方法与指标
        2.3.1 气候区划因子和方法
        2.3.2 气候区划指标
        (1) 草地类型气候区划指标
        (2) 草地产草量气候区划指标
        (3) 畜牧区划指标
3 内蒙古天然草地气候区划
    3.1 草地气候区划结果
    3.2 气候区划结果验证
4 分区评述及合理布局的对策建议
    4.1 分区评述
        (1) 呼伦贝尔温凉半湿润牛、马、羊气候区
        (2) 锡林郭勒温凉半干旱草原草场牛、马、羊气候区
        (3) 鄂尔多斯温暖半干旱羊、牛、马气候区
        (4) 鄂尔多斯西部温暖半干旱绵羊、山羊、骆驼气候区
        (5) 阿拉善温热干旱山羊、骆驼气候区
    4.2 合理布局的对策建议
        (1) 呼伦贝尔温凉半湿润牛、马、羊气候区
        (2) 锡林郭勒温凉半干旱草原草场牛、马、羊气候区
        (3) 鄂尔多斯温暖半干旱羊、牛、马气候区
        (4) 鄂尔多斯西部温暖半干旱绵羊、山羊、骆驼气候区
        (5) 阿拉善温热干旱山羊、骆驼气候区
5 结论与讨论

(6)内蒙古畜牧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划资料收集与整理
2 畜牧气候区划方案
    2.1 畜牧气候区划方法及相关气候模式
    2.2 畜牧区划指标
3 区划结果
4 分区评述
    4.1 温凉半湿润草甸草地牛、马、羊气候区
    4.2 典型草原草地牛、马、羊气候区
    4.3 荒漠草原草地羊、牛、马气候区
    4.4 草原化荒漠草地绵羊、山羊、骆驼气候区
    4.5 荒漠草地山羊、骆驼气候区
5 合理布局的对策建议
    5.1 温凉半湿润草甸草地牛、马、羊气候区
    5.2 典型草原草地牛、马、羊气候区
    5.3 荒漠草原草地羊、牛、马气候区
    5.4 草原化荒漠草地骆驼、山羊气候区
    5.5 荒漠草地山羊、骆驼气候区
6 结论

(7)内蒙古草地类型与生物量气候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
    1.1 气象资料
    1.2 植被资料
        1.2.1 内蒙古草地类型
        1.2.2 内蒙古草地生物量
2 方法与指标
    2.1 湿润度计算方法
    2.2 利用湿润度提取草地类型气候区划指标
    2.3 利用湿润度方法和草地产草量确定的气候区划指标
    3.1 草地类型和产草量气候区划结果
    3.2 气候区划结果验证
        3.2.1 草地类型气候区划结果验证
        3.2.2 产草量气候区划结果验证
4 分区评述
    4.1 温凉半湿润草甸草原
    4.2 温性典型草原
    4.3 温性荒漠草原
    4.4 温性草原化荒漠
    4.5 温性荒漠
5 小结

(8)锡林郭勒盟四旗三次特大自然灾害比较研究 ——以1962、1977、2000年雪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自然灾害理论研究
        1.2.2 自然灾害实证研究
        1.2.3 自然灾害研究评述
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1.3 生态环境现状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资料、研究区及研究方法
        2.3.1 资料的获取
        2.3.2 选择研究区和研究时间段
        2.3.3 研究方法
    2.4 技术路线
3 锡林郭勒盟三次特大雪灾比较分析
    3.1 锡林郭勒盟三次特大雪灾概况
    3.2 锡林郭勒盟三次特大雪灾纵向比较分析
    3.3 锡林郭勒盟三次自然灾害横向比较分析
        3.3.1 研究区1962 年雪灾横向比较分析
        3.3.2 研究区1977 年雪灾横向比较分析
        3.3.3 研究区2000 年雪灾横向比较分析
    3.4 分析结果
4 锡林郭勒盟雪灾减灾对策
    4.1 恢复游牧生产,改善孕灾环境
    4.2 利用游牧有效避灾防灾
        4.2.1 游牧到沙地进行防灾减灾
        4.2.2 游牧到丘陵、山地进行防灾减灾
    4.3 通过调整畜群结构来减轻灾害
    4.4 建立雪灾的监测、预测、预警评估系统
    4.5 建立政府和牧民合作的减灾体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畜牧业生产与气候关系初探 ——以正蓝旗桑根达赖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气候与农业有关的理论概述
        1.2.2 气候与草原畜牧业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浑善达克沙地概况
    2.1 浑善达克沙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区划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1.4 生态环境状况
    2.2 研究区的选择与概况
        2.2.1 研究区的选择
        2.2.2 研究区概况
3 研究区气候的变化特征分析
    3.1 研究资料及方法
        3.1.1 资料
        3.1.2 处理方法
    3.2 研究区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3.2.1 研究区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3.2.2 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
        3.2.3 研究区季节气温变化特征
    3.3 研究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3.3.1 年代际降水量变化特征
        3.3.2 研究区历年年降水量的年变化
        3.3.3 研究区季节降水量变化分析
    3.4 其它气候因子的变化分析
        3.4.1 蒸发量变化分析
        3.4.2 其他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分析
    3.5 小结
4 研究区气候与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关系研究
    4.1 关联度分析与因子分析原理与方法
        4.1.1 因子分析原理与方法
        4.1.2 关联度分析原理与方法
    4.2 研究区草原畜牧业现状
    4.3 草原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气候因素的作用分析
    4.4 草原畜牧业生产与气候的关联度分析
        4.4.1 关联度运算过程
        4.4.2 草原畜牧业生产与气候的关联度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内蒙古自治区及其东、西毗邻地区畜牧气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牧区冬旱监测及黑灾预警[D]. 李梦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内蒙古主要家畜地理分布气候模式[J]. 贺俊杰,那顺陶格陶,李慧融. 草食家畜, 2019(01)
  • [3]基于气候因子的内蒙古牧区五畜地域结构特征分析[D]. 斯日贡.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4]内蒙古牧区家畜死亡率与气象灾害关系研究[J]. 刘寿东,王赛,郭泓麟. 内蒙古气象, 2015(03)
  • [5]内蒙古天然草地资源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J]. 刘洪,郭文利,郑秀琴. 自然资源学报, 2011(12)
  • [6]内蒙古畜牧精细化气候区划研究[J]. 刘洪,郭文利,权维俊. 草业科学, 2011(08)
  • [7]内蒙古草地类型与生物量气候区划[J]. 刘洪,郭文利,权维俊. 应用气象学报, 2011(03)
  • [8]锡林郭勒盟四旗三次特大自然灾害比较研究 ——以1962、1977、2000年雪灾为例[D]. 乌云达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04)
  • [9]浑善达克沙地草原畜牧业生产与气候关系初探 ——以正蓝旗桑根达赖镇为例[D]. 王娜仁图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06)
  • [10]内蒙古草原生长季干旱预测统计模型研究[J]. 赵俊芳,郭建平. 草业科学, 2009(05)

标签:;  ;  ;  ;  ;  

内蒙古自治区及东西毗邻地区畜牧业气候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