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2年分类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侯碧清[1](2006)在《株洲市城市植物造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造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当前景观生态学、园林树木学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热点,选择一个城市化过程中景观破碎化和污染较严重的典型的工业城市整体作为植物造景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植物造景作为有生命的景观元素集合,对于改善城市生态、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塑造城市景观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和综合效益。当前,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自然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大量天然植被被破碎化或不复存在,人工植物群落结构功能效益较低,违背自然规律的“大树风”、“草坪风”、“大密度风”泛滥,影响城市景观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生命的植物景观作为城市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并实现格局功能和生态过程的和谐统一,对实现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株州市城市绿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及城市问题入手,结合城市植物造景国内外动态、现状,城市绿地系统植被景观及相关研究进展,论述了城市化过程中植物造景概念的发展过程,城市生态建设中植物造景的功能、特征、作用、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了植物造景的概念应与时俱进,赋予新的内涵,其理论应注重多学科的整合,其方法要借助于3S技术手段与景观生态的方法,科学地从宏观上对植物造景进行了生态性、地带性、整体性、景观性的定性与定量,从微观上对“斑块—廊道—基质”植物造景进行功能性、文化性、多样性、协调性、风格性统一的定位与整合。并应用植物学、生态学、群落学、景观生态学、3S技术,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对植物造景的发展过程、理论基础、方法体系以及株州市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联系城市性质,对城市植物造景的定性、定位、总体布局、格局特色、典型斑块、廊道的植物造景配置、城市植物选择进行了研究,并对特色植物多样性与植物群落模拟应用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对正在开展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章理论研究部分,包括前言以及文章1章,在这一部分,首先对文章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研究区范围进行简单介绍和界定。从区域和城市发展的角度,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历年地方文献资料,采用归纳和总结的方法,研究城市的现状和特征,结果表明:株洲市城市的基本特征是绿色环抱,跨江发展的丘陵城市,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城市,长株潭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对外交通主导型格局城市,外来人口占多数的移民城市。城市自’然地形和现状用地布局,导致基础设施投资成本较高,是株洲城市发展的主要“门槛”;城市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特征表现为“一核两次,一纵三横”的网络状空间形态。基本职能结构由市域中心城市、市域次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五级构成。城市的基本功能类型有“综合型”、,“工矿型”、“工贸型”、“商贸型”、“旅游型”、“城郊型”和“农贸型”7个基本类型。这些特征是株洲市城市园林植物造景网络构型的基础。接着,文章对植物造景作了理论综述,拓展了植物造景新内涵,概述了国内外植物造景研究的新进展,分析了植物造景的未来发展和研究趋势,并对城市整体景观与局部景观景观基质—廊道—斑块植物造景进行了专门论述。然后,文章讨论了植物造景理论基础,认为景观生态理论是认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与低维护成本是方向论基础,中外植物造景的方法与3S技术是方法论基础,植物造景是建立在上述三大理论上的一种生态学与3S技术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文章还总结了植物造景的发展阶段、理论框架、方法体系、规划层次、基本问题。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原始实用性园圃种植)—第二阶段(观赏实用性庭院种植)—第三阶段(观赏性园林种植)—第四阶段(大地景观种植);植物造景理论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除了传统的植物学、生态学、地植物学、群落学、美学外,还要引入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3S技术、大众行为心理学等,以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植物造景的方法集中外之大成,包括:中国传统、日本、欧洲、美英、俄罗斯几大流派;植物造景规划层次: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分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控制性规划→城市绿地详细规划→城市各类绿地规划→园林植物规划→植物造景。植物造景上层次规划有七个层次控制,因此,首先,要从规划入手,联系城市性质,表达城市景观个性化特色;文章还论述了植物造景的基本问题:科学性与艺术性、功能性与实用性、景观性与生态性、质量性与效益性之间的非协调性。论述了植物造景要遵循的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四个基本特征原则。第二部分是株州市城市绿地景观要素特征分析与评价,包括文章2、3两章。首先,利用3S技术与景观生态的方法,对城市绿地系统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城市化过程中自然景观呈破碎化趋势,人工景观网络度、环境度较差,植物景观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欠丰富。接着,对野生植物及其群落、人工植物及其群落、野生草坪草及地被植物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首次利用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对株洲市城区进行调查,共区划了15385个绿地小班,即嵌块体。其中荷塘区5801块,芦淞区2681块,天元区1646块,石峰区5257块;至2002年11月,三大指标分别为:人均公园绿地5.99M2/人、绿地率32.87%、绿化覆盖率36.03%。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株洲市城区绿地分布不均衡,树种单一,群落结构欠合理,灌木比例小,灌木比例最大的天元区只有2.3%。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对绿化概念理解的偏一,对生态理论的生搬硬套,缺少横向的植物造景地域性问题的考虑,缺少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等。(2)株洲产种子植物73科,187属,500余种,地带性代表天然植物群落16个。总体上物种多样性、丰富度不高。由于株洲地理位置特殊,属于典型中亚热带气候区,生物多样的特点是:地理起源复杂,成分多样,但以泛热带和北温带分布区的成分为主,是地带性植被的主要成员,从而也表现出植物区系上的过渡性,东亚特有成分占有显着地位,表明株洲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调查结果还显示:株洲市区共有古树名木36株,均为被子植物,所属5科5属;其中100-299年的古树30株,300-500年的古树4株,500年以上的古树2株,100年以上的古树树种共有5科、5属、5种。这些资源不仅是株洲市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同时也为城市绿化树种选择提供了依据。(3)株洲市园林栽培植物494种,隶属于102科、285属(附名录)。主要有苏铁、银杏、雪松、铁坚油杉、江南油杉、L]本五针松、湿地松、马尾松、水杉、柳杉、金钱松、罗汉松、日本扁柏、日本花柏、广玉兰、白玉兰、火力楠、乐东拟单性木兰、含笑、木莲、马褂木、重阳木、复羽叶栾树、合欢、石榴、石楠、女贞、粉单竹、扶芳藤、结香、麦冬、风尾兰等,将株洲市城市人工植物群落归纳为45个配置,隶属于3类,8型,19配置组。(4)通过自然群落与人工群落比较分析:城市人工植物群落生态的演替过程被忽视,潜在植被未充分发挥,缺乏物种丰富度与均匀度的结合,导致群落结构的单一和单调;树木种植密度大,群落结构的缺陷;“一次成型”的绿化模式导致绿化用地成本越来越高;绿地植物群落的问题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瓶颈”。(5)株洲市现有可利用的草种和地被植物40个,隶属于20个科37个属。暖季型草种是株洲市的主体草种,野生草坪草种的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6)从研究中可以看出:按连接度指标从好到差排序,依次为株洲电力机车厂炎帝广场、响石广场、南方动力机械公司、长江广场、红旗广场、新华东路--东环路口、中心广场。株洲市的绿化网络连接度较差,一方面是因为株洲市的城市布局结构,带状分布的城市难于形成环;另一方面作为以多个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株洲工业城,城市道路系统本身就不发达,城市景观以相对隔离的群团状分布厂矿企业为主,城市绿化网络没有有效的和单位附属绿地连接。石峰区环度几乎没有,应重点布局环状隔离带;建议在未来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旧城区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考虑绿化网络的作用。(7)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要预留好绿地,尊重城郊边缘自然景观: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角度,要将各类绿地用绿线或廊道联系成网络系统,加强绿线管理;从植物造景的角度,要运用地带性植物,模拟自然顶极群落,设计人工自然顶极群落,寻求有限空间内生物量最大、生产力最高的目标。最后,文章应用模糊综合法与景观生态评价法分别对城市绿地植被景观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株洲市城市植被景观建设、完善和发展,应在逐年提高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的同时,以湘江为轴线,建宁、白石、枫溪、霞弯、小白石港等五条港和庆云、神农、石峰山三山为节点,城市快速干道绿化带和环城防护林及生产绿地为绿色廊道,形成类型多样、优势明显、城乡一体的绿化网络格局。株洲市绿地布局为城市外围绿地较多,中心绿地匮乏,城市西部多于东部,与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分布恰恰相反。在今后的布局中应结合城市规划结构,形成城市中心、城市东南部、城市西北部、高新开发区4个绿色景观核心区,提高绿地景观均匀度,并使绿化布局趋向合理化。文章讨论了绿地景观特征指标与植物造景的关系,佐证了解决城市及城市问题的方法-进行植物造景是改善城市生态必然选择的结论。文章第三部分是植物造景的对策与结论,这是本文的重点,包括第4、5章,针对自然景观破碎化,人工景观无序化的严峻形势,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指导下,就株州市城市植物造景整体景观定性定位、目标、格局、特色、基质植物选择,局部典型景观廊道、斑块、特色植物多样性与典型群落应用分析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策。(1)通过对株洲市的绿地现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合株洲市自然地理、生态资源和工业城市空间布局的特点,以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指数为参照,将株洲市园林植物造景整体布局为“一江、二圈、三山、四港、五轴、六带”。这个布局构架有利于保护市域自然山体和水体的完整性、景观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森林涵养水源和减轻对湘江下游水质的污染和生态安全。同时确定株洲市城市植物景观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景观特色;并选择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乡土阔叶树为城市绿化的基调和骨干树种。建议选择樟树为市树,红檵木为市花,采用自然与规则相结合的植物造景方法,营造城市绿地植物景观,从而达到将株洲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适宜人安全生产与健康生活的现代宜居工业城市的目的。(2)采用AHP法对株洲市城市道路30种观赏园林植物进行定性与定量选择分析,结果顺序为猴樟、银杏、樟树、乐昌含笑、复羽叶栾树、重阳木、鹅掌楸、秃瓣杜英、楠木、白玉兰、红花荷、栲树、桂花、山杜英、广玉兰、木荷、越南山龙眼、金叶白兰、无患子、雪松、乐东拟单性木兰、火力楠、阔瓣含笑、水杉、铁坚杉、池杉、红花木莲、喜树、刨花楠、叶萼山矾。针对株洲市空气污染严重的特点和现有行道树种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城市污染物区划与树种区划相结合,并落实到地块,设计了市区代表性主干道相应的植物配置方案。(3)选择株洲炎帝广场、石峰公园和湘江生态经济带作为斑块与廊道的研究对象,根据这些绿地类型的不同性质和功能特点,分别阐述植物造景的原则、植物选择与配置的方案。这不仅对于典型绿地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其他同类绿地植物造景也具有示范参(4)对株洲市特色植物造景进行分析表明:株洲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丰富的秋色叶植物资源,但目前除少数秋色叶树木已被利用外,大都处于野生或无意识的利用状态。对部分利用价值较高的秋色叶树木及其造景作用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水生植物、化感植物,特别是精气植物进行了论述,并结合株洲的实际,首次从精气植物分析定量提出了马尾松、樟树;枫香、闽楠;乐东拟单性木兰、枫香;侧柏、樟树;圆柏、枫香;日本扁柏、樟树;竹柏、九里香;柑桔、刺楸、山鸡椒;柳杉、深山含笑;台湾杉、白玉兰等精气植物造景群落配置方式,供应用参考。通过对株洲市草坪草和地被植物的研究:筛选出40个野生草种和地被植物供城市绿化应用,指出要重视野生草种和地被植物生态配置。借鉴地带性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和演替规律,进行部分特色植物群落的示范研究,探讨基于生物多样性的植物群落构建技术,从种植结构和绿地建设的源头出发,提高绿地自身的功能和抗逆性,构建具有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自然生态多样性、多功能、高稳定和低维护的新颖绿地植物群落,维护绿地生态系统内在的复杂过程和相互关系,丰富株洲绿地景观的形式和功能。总结论文研究的基本特点为:选择一个解放后兴建的地级工业城市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利用3S技术支持,把城市放在区域的整体景观基质中进行系统诊断;再对城市绿地景观元素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提出城市整体景观格局,在城市整体景观与局部景观结合的层面,构建斑块—廊道—基质相结合的城市绿地景观网络结构,合理选择城市绿化基调、骨干植物和一般植物,表现地带性植物景观特色,从规划层次与大地景观结构层次提出城市各类绿地植物造景的原则和配置方案,应用了先整体后局部,先诊断后下药的论证方法。植物景观的基质与当地的城市性质、气候特征、城市风格相一致,植物景观斑块的功能与城市分区的功能相适应,斑块之间应用生物廊道连接成景观网络,在植物群落内部强调配置合理,生物量最大,单位体积生态效益最高,实现低维护成本,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文章强调植物造景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密切结合,注重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的比较研究,突出植物功能和城市功能区的有机联系,城市污染物区划与树种规划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选择道路绿化树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配置精气植物群落。强调城市内外空间层次相互渗透和自然过渡,中外文化的交融,自然群落的模拟、野生乡土植物的开发利用、野生草种与地被植物的生态配置。
王飞华[2](2005)在《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对比语言学研究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汉英语语气系统的对比性研究及其成果不是很多。因此本文拟对汉英语两种语言的语气系统以陈述和疑问为基础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对语气的定义及其所含内容做了研究及界定。首先详尽地分析了国内外语气和情态的定义的历时发展变化,指出了中西方在语气和情态定义、理解、研究上的差异。并在些基础上界定了本文所研究的语气:它以汉语语法研究所定义的语气为基准,涵盖了西方语气和情态两方面的内容。最后确定了研究方向和方法。 第二章分别从汉语传统小学、现代汉语语法、英语、汉英对比几方面对有关语气情态的研究成果做了简要介绍,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研究之处。 第三章从宏观上对比了汉英语气系统,归纳出一些较有概括力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汉英语气系统的共性特征有:二者都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语气,表达手段的重合度较高,双方共用的语气表达手有语调、语序、情态动词、副词、叹词等等;二者的功能语气类别,共同的也比较多,如陈述、疑问、祈使;二者均为有层次的系统,均可实现不同语气的同句共现;从语用上来看,两种语言都能利用隐喻手段达到同一语用意义在不同语气间的转换;两种语言都能在语用表达上进行相似的语用功能扩展;两种语言的语气表达的主要手段从类型学来看都符合距离象似动因;在语气表达的历史发展上,两种语言都朝着分析型为主的方向在发展。 两种语言类型上的本质不同也使它们具有极大的个性差异:英语语气表达更注重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区分,而汉语的语气表达更注重对交际对象的关照;英语的语气与时体等其它语法范畴紧密纠结,而汉语的语气与时体等相互疏离;英语是分析及综合并重,以动词为中心的语气表达,汉语则是纯粹分析型、以语气词为中心的语气表达;汉语语气的表达是柔性的,更为灵活多变一些,而英语语气的表达是刚性的,规定性多一些;英语是时突显的语言,汉语是体突显的语言,但是从GOSP(语法化、强制性、遍布性及系统性)来看,汉语也很可能是语气突显的语言甚至更可能是语气突显的语言。 第四至七章以陈述和疑问语气为基础,进行了的具体语气表达手段的对比。 第四章比较了汉英(情态)助动词,二者共性如:都可后接动词,都可单独回答问题,都可以构成否定的表达,都可以表达“情态类”意义,都可以与功能语气兼容。差异如:汉英情态动词情态义分布的参差不齐与规整对称;导致这一
王绍祥[3](2004)在《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是前英国驻华外交官、着名汉学家、剑桥大学第二任汉学教授。终其一生,翟理斯都在为广泛传播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而努力。他撰写了第一部英文中国文学史、第一部中国绘画史、第一部英文中国人物传记词典。他所编撰的《华英字典》影响了几代外国学生,经他修改和确立后的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方案风行80余年而不衰。此外,他还有大量译着与语言教材行世。由于资料匮乏,中国大陆学术界尚未见对翟理斯深入、系统的研究;而海外学者的既有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憾。是为本文选题的缘起。本文在占据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波得雷安图书馆档案等原始资料和海内外学者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解读法、跨学科研究法、比较法、翻译法、综合分析法、整合描述法等研究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阐述翟理斯的生平及汉学造诣。本文的总体结论是,翟理斯好斗的性格注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却造就了他独树一帜的汉学成就。翟理斯以其独辟蹊径的广泛研究、精彩的译笔、独到的批评,对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的中学西渐,尤其是中国文学的西传,和英国汉学研究的崛起产生过重大影响,做出过重要贡献。
贺迎芳[4](2002)在《基于PCI总线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PCI总线的66MHz、64位的高速大量数据的传输和接收技术。 在简要介绍了PCI总线的特点、PCI总线的信号、命令和操作规范、PCI总线的配置空间以及有关最新PCI总线规范PCI2.3里的一些新增和修改的内容之后,本文概述了PLX公司的PCI总线专用控制器PCI9656结构和功能,并介绍了PCI9656的发起者、从设备、DMA三种工作模式以及M、C、J三种局部总线接口方式。然后介绍了本课题的主要内容——高速视频数据的传出和导入模块设计;这部分主要包括课题的背景介绍,设计的指标要求,基于66MHz、64bit高速、高性能PCI总线的硬件电路设计以及可编程逻辑控制模块功能的仿真,这其中着重介绍了FPGA的设计,针对不同功能、工作模式的设计结构。然后总结了整个设计模块所完成的功能特点,提出了PCB板设计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有关进一步改进的设计构想。 论文最后介绍了利用PLX产品软件开发包PLXSDK进行Windows 2000环境下的的PCI接口卡的驱动程序开发和插入卡上PCI9656的配置EEPROM的设置。
二、《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2年分类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2年分类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株洲市城市植物造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城市植物造景研究综述 |
1.1 城市及城市问题 |
1.1.1 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1.1.2 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景观与植物造景 |
1.2 城市植物造景概述 |
1.2.1 植物造景概念 |
1.2.2 我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历史概述 |
1.3 城市植物造景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植物造景研究的动态 |
1.3.2 国内园林植物造景研究的现状 |
1.3.3 园林植物造景相关研究进展 |
1.3.4 城市绿地系统植被景观研究进展 |
1.4 城市植物造景的规划层次结构 |
1.5 城市植物造景原则 |
1.5.1 科学性 |
1.5.2 实用性 |
1.5.3 艺术性 |
1.5.4 文化性 |
1.6 城市植物造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
1.6.1 植物造景理论的发展阶段 |
1.6.2 植物造景理论框架 |
1.6.3 城市植物造景的方法 |
1.7 城市植物造景基本问题 |
1.7.1 科学性与艺术性 |
1.7.2 功能性与实用性 |
1.7.3 生态性与景观性 |
1.7.4 质量性与效益性 |
1.7.5 数量性与立体性 |
1.7.6 多样性与文化性 |
1.8 主要研究方法与内容 |
1.8.1 方法 |
1.8.2 主要内容 |
1.9 小结 |
2 株洲市城市绿地景观要素特征研究 |
2.1 目的意义 |
2.1.1 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客观需要 |
2.1.2 城市品质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 |
2.1.3 提升城市品质与城市竞争力的必要 |
2.2 研究区概况 |
2.2.1 自然状况 |
2.2.2 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 |
2.2.3 城市特征、结构和功能类型概述 |
2.3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株洲市城市绿地景观结构特征分析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分析 |
2.3.3 结论和讨论 |
2.4 株洲市城市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分析 |
2.4.1 研究方法 |
2.4.2 植物多样性及其区系特征分析 |
2.4.3 天然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
2.4.4 植物群落次生演替分析 |
2.4.5 古树名木调查分析 |
2.4.6 结论与讨论 |
2.5 株洲市野生草坪草与地被植物特征分析 |
2.5.1 材料与方法 |
2.5.2 坪用性状和功能分析 |
2.5.3 结论与讨论 |
2.6 株洲市城市园林栽培植物特征分析 |
2.6.1 材料与方法 |
2.6.2 园林栽培植物人工群落分析 |
2.6.3 结论与讨论 |
2.7 小结 |
3 株洲市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综合评价 |
3.1 模糊综合法评价 |
3.1.1 基本原理 |
3.1.2 评价指标及方法 |
3.1.3 结果分析 |
3.1.4 结论与讨论 |
3.2 景观生态综合评价 |
3.2.1 评价方法 |
3.2.2 结果分析 |
3.2.3 结论与讨论 |
3.3 小结 |
4 株洲市城市植物造景对策分析 |
4.1 株洲市城市植物造景总体格局 |
4.1.1 株洲市城市植物造景定性定位 |
4.1.2 株洲市城市植物景观特色 |
4.1.3 株洲市城市建成区植物造景 |
4.1.4 株洲市城乡交错带植物造景 |
4.1.5 株洲市城市大环境植物造景 |
4.1.6 株洲市城市植物造景整体植物选择 |
4.2 株洲市城市局部典型景观植物造景 |
4.2.1 株洲市城市典型景观斑块植物造景 |
4.2.2 株洲市城市景观廊道植物造景 |
4.2.3 株洲市城市典型特色植物多样性应用 |
4.2.4 株洲市城市典型植物群落模拟研究 |
4.3 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有待完善的工作 |
5.3.1 景观生态方法研究有待深入 |
5.3.2 自然群落模拟与精气植物群落构建还需进一步的验证 |
参考文献 |
附录APPENDIX |
A 附图PICTURES |
B 植物名录DIRECTORY OF PLANTS |
附录1 株洲市城市园林观赏植物栽培名录 |
附录2:株洲市区野生草坪草种及观赏地被植物名录 |
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2)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汉语研究中对于语气的认识、定义及分类 |
1.2 西方语言研究中对于语气、情态的认识、定义及分类 |
1.3 本文对语气及其表达手段的界定 |
1.4 研究目标、论文框架、研究意义及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论文框架 |
1.4.3 研究意义 |
1.4.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汉英语气研究成果述要 |
2.1 汉语中语气研究的历史回顾及简评 |
2.1.1 传统小学研究阶段有关语气的研究 |
2.1.2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对语气的研究 |
2.2 西方语气(情态)研究历史回顾及简评 |
2.3 汉英语气(情态)对比研究历史及简评 |
第三章 汉英语气系统宏观对比 |
3.1 汉英语气系统的共性表现 |
3.1.1 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表达语气,表达手段重合度较高 |
3.1.2 在(功能)语气类别的概括上,存在较多的共同类别 |
3.1.3 均为有层次的系统;均可实现不同语气的同句共现 |
3.1.4 共有的语气隐喻手段用于不同语气间语用意义的转换 |
3.1.5 相似的语用表达功能扩展 |
3.1.6 语气的表达都符合距离象似动因 |
3.1.7 语气表达的历史发展相似 |
3.2 汉英语气系统的个性体现 |
3.2.1 交际关照的语气与现实关照的语气 |
3.2.2 与其它语法范畴的相互纠缠与相互疏离 |
3.2.3 以动词为中心的分析及综合并重型与以语气词为中心的分析型 |
3.2.4 汉语语气的柔性与英语语气的刚性 |
3.2.5 时突显的语言与体、语气突显的语言 |
第四章 (情态)助动词对比 |
4.1 汉英语情态动词:名称及鉴别 |
4.2 语气与情态的关系 |
4.3 汉英语情态动词语气表达之同 |
4.4 汉英语情态动词语气表达之异 |
第五章 汉语语气词及英语中替代手段的双向互译对比 |
5.1 汉语语气词是汉语中极为重要的语气表达手段 |
5.2 中国古代典籍英译时处理语气词的替代手段及其翻译失误例析 |
5.2.1 中国古代典籍英译时处理语气词的替代手段 |
5.2.2 中国古代典籍英译时语气词翻译失误例析 |
5.3 英译汉时对汉语语气词的利用 |
第六章 副词对比 |
6.1 汉英表语气的副词及其研究 |
6.2 汉英语气(情态)副词之同 |
6.2.1 类别共性:同为意义、作用多样而又有较多共同意义的类 |
6.2.2 分布共性:灵活性、主要分布位置相似性、位置及组合制约的相似性 |
6.2.3 功能共性:高位和低位表述功能;评价功能和强调、聚焦功能;连接功能 |
6.2.4 汉英语语气(情态)副词有相似的语气类型选择要求 |
6.3 汉英语气(情态)副词之异 |
6.3.1 现实性与非现实性vs.意义的多样而广泛 |
6.3.2 在与句中其它副词的排序上,共性之中有差异 |
6.3.3 表达功能上的差异:汉语语气副词表达功能更为多样化 |
第七章 余论:其它语气表达手段对比 |
7.1 汉英语调的语气表达功能 |
7.1.1 汉英语调结构形式对比 |
7.1.2 汉英语调表达功能对比 |
7.1.3 汉语语调的对外汉语教学 |
7.2 汉英语序等其它手段的语气表达功能 |
第八章 结语 |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8.2 论文不足及尚待研究之处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参考语料: |
后记 |
(3)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文人之子:翟理斯来华前的经历(1845-1866) |
第一节 童年纪事 |
第二节 多事之秋 |
第三节 未卜前程 |
第二章 外交生涯:英国驻华领馆外交官(1867-1893) |
第一节 首次入华 |
第二节 领馆生活 |
第三节 伞中之王 |
第四节 会审风波 |
第三章 执教剑桥:剑桥第二任汉学教授(1897-1932) |
第一节 全票当选 |
第二节 汉学事业 |
第三节 “硕果仅存” |
第四章 亦敌亦友:与汉学家的是非纷争 |
第一节 与威妥玛之争 |
第二节 与理雅各之争 |
第三节 与韦利之争 |
第五章 筚路新天:汉学的人性化探索 |
第一节 着译概览 |
第二节 选译《聊斋志异》 |
第三节 《华英字典》 |
第四节 一部《中国文学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汉译名对照表 |
附录2: 翟理斯生平着译年表 |
附录3: 翟理斯领馆任职情况简表 |
附录4: 翟理斯的领事报告 |
附录5: 《聊斋志异》英、汉篇名对照表 |
附录6: 威妥玛式、威妥玛-翟理斯式与汉语拼音对照表 |
附录7: 翟理斯的老照片 |
附录8: 翟理斯的手稿 |
中文摘要 |
(4)基于PCI总线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课题背景 |
二、 课题研究关键点 |
第一章 PCI总线规范与特性 |
1.1 PCI总线规范 |
1.2 PCI配置空间 |
1.3 66MHz、64位PCI总线接口 |
1.4 PCI接口控制器的实现 |
第二章 PCI总线控制器PCI 9656简介 |
2.1 PCI 9656总线控制器简介 |
2.2 PCI 9656工作方式 |
2.3 局部总线操作模式 |
第三章 高速数据传输PCI接口卡设计及实现 |
3.1 方案描述 |
3.2 器件的选用 |
3.3 电路设计 |
3.4 系统的改进和提高 |
第四章 使用PLX SDK进行开发设计 |
4.1 PLX软件开发包(SDK)的内容和特点 |
4.2 使用SDK安装和完成插入卡配置 |
4.3 创建PLX芯片的设备驱动程序 |
4.4 开发用户应用程序 |
4.5 应用PLX器件调试工具--PlxMon |
4.6 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1992年分类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株洲市城市植物造景研究[D]. 侯碧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01)
- [2]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 王飞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3]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 王绍祥. 福建师范大学, 2004(04)
- [4]基于PCI总线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的设计与实现[D]. 贺迎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