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务院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姜丹,陈晓玲,王维[1](2022)在《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内容分析》文中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称"双创")政策是科技创新政策中最具活力和代表性的一个类别,一方面激励一切民众和企业的创新活力并予以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受众最多、最广的创新政策。通过开展对国家、地方双创科技政策的收集与挖掘,通过对政策中涉及的内容、适用群体进行分析和分类,最后总结出我国双创政策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马翠萍[2](2021)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探索与效果评价——以全国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为例》文中指出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变迁始终围绕着土地转让权合法性演进,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交织互动的结果。首批中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地区的实践显示,各地对入市范围、入市途径、入市主体等制度安排较为一致,制度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方面。总体来看,试点地区调节金征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土地用途,其次是地块区位因素。调节金计征基数以土地净增值额为主,但各地计征比例差异较大,且对商服用地征收比例高于工业用地,出让方式征收比例高于出租、出资入股方式。首批试点地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是,对入市地块存量范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改革效果,配套制度建设的滞后影响了土地入市改革进程,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没有充分调动起地方政府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应从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适当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在农民内部的分配机制等方面破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困境。
朱晓艳,杜磊[3](2021)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对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风起云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力量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并带来了新一轮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落后,科技力量薄弱的现实国情,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要不要发展高科技研究、高科技要不要实现产业化,以及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与思考。以1992年前后中央决定成立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标志,中共正式确立了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个战略方针的确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我国后期经济的高速增长奠定了重要基础。我国高新科技产业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充分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具有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互动的变革特征,并体现了中共作为执政党所具有的前瞻意识。
黄宝印[4](2021)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0年》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萧冬连[5](2021)在《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考察中国经济增长和体制转轨的一个重要事件。究竟有哪些因素推动了乡镇企业出乎意料的高速发展?本文从历史和机制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概括地说,乡镇企业的兴起是农民对城乡二元体制的自我突围;财政分权体制下基层政府有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长期短缺的经济和局部市场的形成以及国际市场的开拓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机会;计划体制的松动和双轨制的形成为乡镇企业从市场获取生产资料和融资提供了条件;充足而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是乡镇企业独有的两大资源优势;独特的经营机制和产权结构使乡镇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优势。上述各种因素的耦合,包括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结构性因素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机遇,成就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景观。
王琼[6](2021)在《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文中指出分配是劳动者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方式,而薪酬分配作为分配活动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则是劳动者获取经济收入的基本方式,其不仅直接关系劳动者物质利益的实现程度,决定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同时公正的薪酬分配也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的标志,是整个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说过:“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就对薪酬分配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并坚持以人民为发展中心,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有效提升劳动者的薪酬水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薪酬分配制度已经确立,有序合理科学的薪酬分配秩序已经逐步形成。薪酬分配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劳动者薪酬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成果共享度也日益提升。但是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阶级矛盾逐步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各项改革已经不断深入推进,劳动者薪酬分配的方式和公正性也暴露出新问题。不同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劳动者群体之间的薪酬差距依然不合理,部分劳动者尤其是一线职工和低收入劳动者薪酬增长缓慢,劳动者对提高薪酬的需求与用人单位用工成本提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各生产要素的分配中劳动力要素所占比重严重不足,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健全劳动法制度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薪酬分配法律机制。学界一直致力于关于薪酬分配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和深化。一是需要拓展和夯实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西方资本主义的分配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正义的理念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社会分配的精华部分,并非相互对立、互不认同,相反,可以将三者相互融通、有机结合,深化和完善适应我国当代国情的薪酬分配理论体系,以指导具体薪酬分配问题的有效解决。二是需要探寻契合时代发展主题和背景的法律机制。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少有从法学视角关注薪酬分配的问题,对于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问题更是涉及甚少。在我国践行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大背景下,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不仅需要经济政策的支持,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劳动者权益,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实现薪酬分配公正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三是需要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提出解决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原则和方法。这既具有完善我国新时期分配正义的理论价值,又有破解当代劳资矛盾的现实意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薪酬分配体系可以有效维护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底层劳动者的切身权益,保障整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运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等方法,构建法学视角下的劳动者薪酬分配及其公正性问题的研究框架体系。以分配正义、矫正正义构成的哲学维度和以人权保障原则、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构成的法学维度共同支撑起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回应、得所应得的强化、差别原则的考量和深化改革的要求这四个层面体现了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必要性。本着批判继承的原则,对中国传统分配正义思想的演进进行总结,为实现当代中国薪酬分配公正提供历史和文化经验。从薪酬分配公正的评判标准来看,经济学的评判标准主要为基尼系数和要素价格,法学的评判标准由“三个程度”构成,即劳动报酬请求权的实现程度、同工同酬的实现程度和劳动薪酬集体协商的实现程度。通过上述标准,可以基本判断出某个国家在某段时期内劳动者的薪酬分配是否公正或者趋近于公正。通过纵向比较总结出当今世界的几种薪酬分配的典型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典型的薪酬分配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瑞典的多种政策措施并用控制收入差距的模式、美国的以税收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对分配进行调节的模式和巴西的以政府公权力为主导维护分配公正的模式。这三种典型模式可以为我国劳动者薪酬分配模式的完善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为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需要完善和优化由权力保障机制、权利实现机制和社会支撑机制构成的、保障薪酬分配公正的制度体系。一是权力保障机制。通过分析权力配置的原则和结构,影响权力运行的因素,以及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困境,总结出我国权力配置的运行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薪酬分配公正的国家责任,即司法公正的型塑、薪酬分配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基于新冠病毒带来的变化和困顿,尝试提出疫情背景下薪酬分配公正对权力行使的新要求;二是权利实现机制。以人本理念和劳资共赢理念构建起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观,以劳资共决权、同工同酬权和劳动报酬请求权为内容,构成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实现机制。这三项权利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虽不尽相同,但各有侧重,多效并举,共同促进薪酬分配公正之实现;三是社会支撑机制。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是我国劳动法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两大社会化组织,在确保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有其特定的角色和作用。工会代表权和维权手段的强化保障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决策权和监督建议权的强化保障,是这两个社会化组织有效履行职责和充分发挥保障职能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社会化支撑机制完善的关键之所在。
张清勇,刘守英[7](2021)在《宅基地的生产资料属性及其政策意义——兼论宅基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和逻辑》文中研究表明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认识宅基地的生产资料属性,理解历史上宅基地集体化的过程和逻辑,是推动下一步宅基地制度改革取得突破的基础。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的属性认定以及对土地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论述,分析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宅基地政策的制定过程。研究发现:当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宅基地相关政策时将宅基地看作生产资料,这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非农业用地视为一般生产资料是一致的;1956年组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没有将宅基地集体化,不是缘于现有研究所指出的"宅基地是生活资料",而是因为组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中心问题是将耕地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体化,而宅基地作为一般生产资料,并不在主要生产资料之列;人民公社强调进一步提高公有化程度、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这开启了作为一般生产资料的宅基地的集体化进程;宅基地集体化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这一进程始于1958年,到1963年完成,期间各地政策差异较大。这些发现为厘清宅基地的生产资料属性、明确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提供了重要启示。
邹红,彭争呈,陈建[8](2021)在《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体制机制变迁》文中研究说明居民消费体制机制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国内市场循环的重要制度基础。文章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出发,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为主线,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消费体制机制的变迁。我国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体制机制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探索阶段,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恢复、起步、发展和深化阶段。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适时调整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用改革推动发展,将自上而下变革与自下而上变革相结合,走符合国情的消费之路,是我国居民消费体制机制变迁的重要经验。面对消费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仍需要通过制度供给侧改革增强内需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基点作用。
宋洪远,张益,江帆[9](2021)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文中提出依据《中国共产党简史》关于历史时期的划分,本文以1949年、1978年、1989年、2002年和2012年为节点,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史划分为6个时期。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作出的相关重大决策部署,以"三农"重要事件为主线,以政策实践探索为主题,通过梳理相关重要会议和领导讲话、所出台的相关文件和决定、所实施的相关规划和法律等,客观陈述并评价历史事实。研究表明,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改造传统农业到建设现代农业、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到加强农村社会建设、从增加农民经济利益到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为"三农"政策的学理分析和理论阐释提供了史实依据;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创新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理论指引与"三农"实践探索相结合、坚持借鉴国际经验与立足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发展阶段确定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注重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未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经验启示。
李长娟[10](2021)在《央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难点及对策分析》文中指出科技成果转化一直被形容为"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可见其重要程度,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成功与否。在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且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不断明朗细化,可操作性越来越高,赋予转化主体和科研团队的权限也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放宽、落实。但是,作为科研投入主要力量的央企,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难点,本文就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二、国务院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家双创科技政策现状 |
2 地方双创科技政策现状 |
2.1 政策内容分析 |
2.1.1 创新体制机制 |
2.1.2 优化财税政策 |
2.1.3 搞活金融市场 |
2.1.4 扩大创业投资 |
2.1.5 发展创业服务 |
2.1.6 创新创业平台 |
2.1.7 激发创造活力 |
2.1.8 加强统筹协调 |
2.2 政策适用群体 |
2.2.1 科技人员 |
2.2.2 高校毕业生 |
2.2.3 农民工 |
2.2.4 退役军人 |
2.2.5 失业人员 |
2.2.6 小微企业 |
3 结语 |
(2)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探索与效果评价——以全国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
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形成及其入市制度变迁 |
(一)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迅速扩张,集体土地流转被绝对禁止 |
(二)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严格管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供给,禁止流转 |
(三)2000-2012年: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让权流转进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双向探索时期 |
(四)十八大以来: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 |
三、首批试点地区的主要制度探索及效果评价 |
(一)首批试点地区较为一致的制度安排 |
(二)首批试点地区差异化的制度探索 |
1. 政府视角下的土地增值收益调节金。 |
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视角下的入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
3. 农户视角下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 |
(三)首批试点实践的政策效果评价 |
1. 试点地区制度建设的积极效果评价。与改革前相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如下几个方面发挥了作用: |
2. 试点地区差异化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
3. 试点地区有待完善的制度建设。 |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启示及建议 |
(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践启示 |
(二)加速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几点建议 |
(3)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对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初期对是否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讨论(1978~1986) |
二、中共对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推动(1987~1990) |
三、高新科技产业战略方针的最终确立(1990~1992) |
(4)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0年(论文提纲范文)
首个专业学位研究小组 |
首个专业学位类别 |
首次按专业学位类别授予学位 |
首次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
首次颁布专业学位设置办法 |
首次开展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工作 |
首次开展专业学位水平评估 |
首次召开全国专业学位教育工作会议 |
首次制定专业学位教育专门文件 |
首次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 |
首次增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
首次制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
首次制定专业学位发展总体方案 |
首次颁布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 |
首次颁布专业学位目录 |
首次一次性新增19种专业学位类别 |
首次单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
首次专门部署构建专业学位就业服务体系 |
首次印发普通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资助办法 |
首次开展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
首次开展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试点 |
首次开展专业学位高质量认证 |
首次编写专业学位类别基本要求 |
首次印发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专门文件 |
首次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授予数大体相当 |
首次成立全国专业学位案例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
首次发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 |
(5)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缝隙中生长 |
二、调整压力下的发展 |
三、加速度发展的契机 |
四、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地区差异 |
五、解释“异军突起”之谜 |
(6)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预期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薪酬分配公正及其法律实现的理论阐述 |
第一节 薪酬分配公正的概念阐释 |
一、薪酬概念的理论阐析 |
二、劳动者概念的理论阐析 |
三、公正概念的理论阐析 |
第二节 薪酬分配公正的理论基础 |
一、哲学维度 |
二、法律维度 |
第三节 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现实必要性 |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回应 |
二、得所应得的强化 |
三、差别原则的考量 |
四、现实国情的呼唤 |
第四节 中国传统分配公正理论的历史演进 |
一、传统分配公正思想的演进 |
二、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
第二章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评判标准 |
第一节 经济学的评判标准 |
一、基尼系数 |
二、要素价格理论 |
第二节 法学的评判维度 |
一、劳动报酬请求权的实现程度 |
二、同工同酬的实现程度 |
三、劳动薪酬集体协商的实现程度 |
第三章 薪酬分配公正法律实现的模式借鉴 |
第一节 当代薪酬分配法律实现的典型模式 |
一、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型——瑞典 |
二、市场主导型——美国 |
三、政府主导型——巴西 |
第二节 对当代中国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借鉴意义 |
一、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应与时俱进 |
二、破除阻碍市场机制运行的壁垒 |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归位 |
四、建立公平且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
五、完善薪酬配套政策体系 |
第四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力保障机制 |
第一节 权力配置基本要义 |
一、权力配置原则 |
二、权力配置结构 |
三、影响权力运行的因素 |
四、实现薪酬分配公正过程中的权力运行困境 |
第二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国家责任 |
一、司法公正的型塑 |
二、薪酬分配制度的完善 |
三、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三节 疫情下薪酬分配公正与政府权力行使 |
一、政府权力在疫情保障中的行使方式 |
二、疫情背景下的薪酬分配 |
三、薪酬分配公正对权力行使的新要求 |
第五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实现机制 |
第一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观 |
一、人本理念下的权利观 |
二、劳资共赢理念下的权利观 |
第二节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权利支撑 |
一、群体公正的实现——劳资共决权 |
二、个体公正的实现——同工同酬权 |
三、现实公正的实现——劳动报酬请求权 |
第六章 实现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社会支撑机制 |
第一节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工会角色定位及其实现 |
一、工会的角色定位 |
二、工会在薪酬分配中的作用 |
三、工会的代表权保障 |
四、工会的维权手段保障 |
第二节 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中职工代表大会角色定位及其实现 |
一、职工代表大会的角色定位 |
二、职工代表大会在薪酬分配中的职能 |
三、职工代表大会的决策权保障 |
四、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建议权的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宅基地的生产资料属性及其政策意义——兼论宅基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和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回顾 |
(一)宅基地的属性 |
(二)宅基地为什么被集体化 |
(三)基于“宅基地是生活资料”的改革设想 |
三、宅基地集体化的理论来源 |
四、宅基地集体化的过程和逻辑 |
(一)高级社为什么没有将宅基地集体化? |
(二)1958-1963年宅基地的集体化 |
五、“宅基地是生产资料”的政策意义 |
六、结论 |
(8)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体制机制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改革开放前居民消费体制机制的探索 |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居民消费体制机制发展 |
(一)恢复阶段(1979~1991):恢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目标 |
(二)转变阶段(1992~1997):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居民消费制度的基础 |
(三)发展阶段(1998~2007):发展居民消费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内容 |
(四)深化阶段(2008~2019):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 |
四、居民消费体制机制发展的历史经验 |
五、结论与启示 |
(9)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
1. 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
2. 根据地土地改革。 |
3. 乡村改造运动。 |
4. 大生产运动。 |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 |
1. 开展农村土地改革。 |
2. 建立粮食统购统销制度。 |
3.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
4. 建立人民公社体制。 |
5. 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 |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1989年) |
1.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
2. 改革粮食等农产品流通体制。 |
3.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
4. 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 |
5. 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
五、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1989-2002年) |
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2.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4. 开展八七扶贫攻坚。 |
5.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
六、党的十六大以后(2002-2012年) |
1.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4.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
5.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七、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2021年) |
1. 打赢脱贫攻坚战。 |
2.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4.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
5. 强化农业农村法治保障。 |
6.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
八、结语 |
(10)央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难点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策背景 |
1. 政策发展沿革 |
2. 现行主要政策 |
3. 央企适用政策 |
二、央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难点 |
1. 技术开发资本化问题 |
2. 收益分配比例问题 |
3. 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问题 |
4. 成果转化的容错机制问题 |
三、央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实施难点的对策分析 |
1. 落实技术开发环节资本化管理 |
2. 明确收益分配比例及条件 |
3. 细化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
4. 建立成果转化的容错机制 |
四、国务院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内容分析[J]. 姜丹,陈晓玲,王维.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01)
- [2]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探索与效果评价——以全国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为例[J]. 马翠萍. 中国农村经济, 2021
- [3]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对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 朱晓艳,杜磊.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21(05)
- [4]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30年[J]. 黄宝印. 中国研究生, 2021(10)
- [5]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J]. 萧冬连. 中共党史研究, 2021(05)
- [6]劳动者薪酬分配公正的法律实现[D]. 王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7]宅基地的生产资料属性及其政策意义——兼论宅基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和逻辑[J]. 张清勇,刘守英. 中国农村经济, 2021(08)
- [8]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体制机制变迁[J]. 邹红,彭争呈,陈建. 消费经济, 2021(04)
- [9]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J]. 宋洪远,张益,江帆. 中国农村经济, 2021(07)
- [10]央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难点及对策分析[J]. 李长娟.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14)
标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集体建设用地; 薪酬结构; 社会改革; 农村建设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