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

高等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

一、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李晨[1](2021)在《光合作用“绿巨人”蓄势待发》文中研究指明光合作用是地球生物安全高效地获取太阳能量的主要途径。在植物中,运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膜有着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北京时间12月9日,《自然》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植物所)匡廷云院士团队与浙江大学张兴团队联合完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王君贤[2](2021)在《新疆大长沟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油页岩系精细分析及古环境重建》文中研究说明大长沟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发育有油页岩、烛藻煤和腐殖煤等多种富有机质沉积岩,是精细分析含油页岩系有机质富集机制和古环境重建的的良好载体。本论文基于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有机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理论与方法,对大长沟盆地含油页岩系古沉积环境、古气候、有机质来源与富集机制,及沉积有机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进行了精细研究。根据岩心、露天矿剖面和测井数据,本区识别出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湖泊和三角洲相,并进一步划分为半深湖-深湖、浅湖、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4种沉积亚相和8种沉积微相,油页岩和烛藻煤发育在半深湖-深湖环境中,腐殖煤形成于三角洲平原河道间的沼泽环境。根据岩心和测井资料将八道湾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通过沉积演化分析认为层序II沉积时期物源供给方向稳定,主要物源区为盆地东北方向。厚层油页岩主要在层序II高水位体系域(HST)时期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中发育,烛藻煤与之共生。岩心及剖面样品所揭露油页岩具有整体较高的有机碳含量(TOC)(平均为13.0 wt.%)和生烃潜力(平均为77mg/g)。腐殖煤和烛藻煤均具有高的TOC含量(平均为51.6 wt.%),但烛藻煤的生烃潜力S1+S2(平均为242 mg/g)要高于腐殖煤(平均为178 mg/g)。油页岩与烛藻煤具有相似的氢指数(HI)(平均值分别为531和551 mg HC/g TOC),腐殖煤HI明显低于前二者(平均为268 mg HC/g TOC)。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I型和II1型,烛藻煤为II1型,腐殖煤为II2型。Tmax(平均439℃)和Ro(0.37~0.43%)测定结果显示八道湾组有机质成熟度较低,处于未熟-低熟阶段。工业分析表明,烛藻煤具有最高的含油率(最高达24.4%,平均为18.3%),高于腐殖煤(最高为13.1%,平均为12.2%)和油页岩(最高达12.7%,平均为7.4%)。油页岩灰分(平均为75.8%)要高于两种煤(平均为36.9%)。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机显微组分和有机碳同位素对油页岩、烛藻煤和腐殖煤的有机质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油页岩中有机质来源以藻类体为主,其次为内源挺水植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烛藻煤和腐殖煤皆以高等植物为主要有机质来源,但前者具有相对较高的藻类体含量。分析认为烛藻煤中的陆源有机质经历了搬运和分选作用,使富氢组分沉积于较深水体,从而导致了烛藻煤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腐殖煤中有机质则为高等植物近源或原地沉积。通过微量元素富集系数EF、黄铁矿化度替代指标(DOPT)、生标参数植烷和姥鲛烷比值(Pr/Ph)以及重排甾烷相对含量对水体的氧化还原性进行分析,结合岩相学特征,认为八道湾组油页岩沉积环境为贫氧环境,烛藻煤沉积于贫氧-还原环境。结合Sr/Ba,Ca/Mg元素比值和伽马蜡烷指数(GI)对盐度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油页岩沉积时期水体为淡水环境,烛藻煤沉积时期水体为半咸水-咸水环境。利用元素比值C-value和Sr/Cu、有机碳同位素、孢粉和粘土矿物组成等多种古气候代用参数,认为油页岩和烛藻煤共同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下,但烛藻煤是相对湿热气候背景下的产物,较高的蒸发量使沉积环境盐度增高,同时高等植物输入量增加,有利于烛藻煤的形成。层序I和层序II的HST时期气候最为温暖湿润,致使湖泊内源生产力提升,增加了藻类输入,促进了厚层油页岩的形成。由此表明,古气候是控制层序地层格架内不同沉积时期的沉积物类型和油页岩展布特征的首要因素。长链正构烷烃(nC27,29,31)单体碳同位素的的垂向变化趋势可以较好的反映沉积时期古大气CO2浓度变化。根据C3植物碳同位素构成对环境CO2浓度的协变关系,计算了油页岩主矿层沉积时期对应的大气CO2浓度为593-2546 ppm,平均为1172 ppm(+279,-135ppm),整体较高并具有较大的波动范围。油页岩沉积初期伴随着相对较高的大气CO2浓度及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导致了大规模的湖侵,并诱发了生物生产力的提高。该阶段的大气CO2与较高的惰质体含量对应,是在高CO2浓度背景下火灾发生频率较高所致。烛藻煤与CO2高值点具有一定耦合性,即CO2浓度的升高有利于高等植物的发育,也提高了湖泊的生物生产力,促使了湖相烛藻煤的形成。

孙文瑄[3](2021)在《钌基配合物敏化g-C3N4复合钴基催化剂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文中认为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不仅消耗了有限的环境资源,而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环境状况更加恶化。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是至关重要的。在可用的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是最丰富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利用人工模拟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利用的有机小分子燃料是一条理想的途径。然而,二氧化碳的稳定性较高,需要很高的能量才能将其还原。于是开发高效的光催化剂是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主要研究方向。g-C3N4由于容易制备、无毒、廉价等特点备受关注,但可见光的利用率低、比表面积小、光生电子-空穴对易复合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基于以上的研究背景,本文针对g-C3N4的缺点进行改性,首先将g-C3N4进行剥离增加其活性位点,并将常见光敏剂三联吡啶钌用羧基基团固定在g-C3N4上以提高对可见光的利用率,再将比表面积较大的MOFs材料Co-MOF-74与之进行复合,制备了一系列Ru L2L’@x C3N4/MOF(x,g-C3N4用量:100,200,400 mg)光催化剂,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通过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实验可知,Ru L2L’@200C3N4/MOF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效率,光照3 h能够产生4688μmol/g的一氧化碳和727μmol/g的氢气,选择性高达86.6%。并通过光电化学、紫外-可见漫反射以及荧光光谱证实了Ru L2L’@200C3N4/MOF比Ru L2L’@100C3N4/MOF和Ru L2L’@400C3N4/MOF有更好的电子-空穴分离能力以及更快的电子传输能力。此外,在钌基配合物敏化g-C3N4的基础上,将分子催化剂二连吡啶钴用羧基基团与三联吡啶钌共吸附在g-C3N4上,结果表明,当Ru2+:Co2+=10:1时,光照4 h可产生一氧化碳233μmol/g以及氢气68.1μmol/g,其中一氧化碳的选择性为77.4%。并通过实验推测了光催化二氧化碳反应路径。

刘娜[4](2021)在《外源褪黑素缓解黄瓜幼苗吡虫啉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在设施栽培生产中,高温高湿的环境造成黄瓜(Cucumis sativus L.)植株病虫害频发,在防治过程中农药施用量大、种类多,严重影响作物生长,污染环境,甚至通过食物链富集,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褪黑素(Mel)作为一种新型的植物调节物质,在响应逆境胁迫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目前,关于Mel在植物农药降解代谢方面鲜有研究。为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外源Mel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IMD)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As A-GSH循环、氮代谢、营养元素吸收以及转录组学的影响,探究外源Mel对IMD胁迫下黄瓜幼苗的生理和分子调控机制,为设施黄瓜栽培中减轻IMD药害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2.75mM-IMD显着抑制了黄瓜植株净光合速率(Pn)和叶绿素含量(Chl),影响了黄瓜幼苗的正常生长;外源根施50μM Mel显着提高了黄瓜幼苗气孔开放程度,降低了MDA含量,增加了叶绿素含量,有效缓解了IMD胁迫对植株造成的光合与膜损伤,并增加了黄瓜幼苗根系和叶片中的Mel含量,加速了IMD的降解。2.外源Mel显着提高了IMD胁迫下黄瓜幼苗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 L)及光系统II实际光量子产额(ΦPSII)。同时,外源Mel处理有助于修复IMD胁迫对叶片叶绿体结构造成的损伤,显着减少了嗜锇颗粒数量,维持了类囊体结构的相对完整。此外,外源Mel使叶片中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和果糖1,6-二磷酸酶(FBP)活性显着提高2.4%和38.9%,减轻了IMD胁迫对叶片造成的光合损伤;并通过降低果糖、蔗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生物合成,维持黄瓜幼苗正常的碳代谢和渗透调节过程。3.外源Mel显着抑制了IMD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O2·-)的积累,提高了叶肉细胞中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催化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还原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再生成;同时,Mel还增强了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接受GSH生成的电子,使脱氢抗坏血酸(DHA)还原生成抗坏血酸(As A),提高了As A-GSH循环系统清除自由基的效率,增强了黄瓜幼苗的ROS清除能力,进而缓解了IMD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另外,Mel显着诱导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及其编码基因GST1、GST2、GST3的表达,从而促进IMD的降解代谢,维持了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稳态。4.外源Mel明显改善了IMD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氮同化过程中的相关酶—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的活性,维持了植株对养分的正常吸收。同时,外源Mel促进了IMD胁迫下黄瓜幼苗根、茎、叶中大量元素(氮、磷、钾),中量元素(钙、镁),微量元素(锌、铁、锰)的吸收,且在根系中的促进效果最为显着。5.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共有3042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在处理后的黄瓜叶片中得到鉴定。其中与IMD-Mel+IMD对比组合中有523个差异基因上调表达,118个下调表达。Gene Ontology(GO)分析表明大多数DEGs被注释到过渡金属离子结合、膜组件和次生代谢过程。Kyoto Encylopeid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主要涉及谷胱甘肽代谢、MAPK信号通路-植物、苯丙氨酸代谢、植物激素转导和植物-病原互作。对GO和KEGG项中DEGs进一步分析发现,外源Mel可能通过调控漆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呼吸爆发氧化酶同源蛋白、细胞色素P450基因、WRKY转录因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乙烯响应因子、b HLH转录因子和MYC2转录因子等基因的表达促进黄瓜幼苗体内IMD降解。综上所述,外源Mel通过维持黄瓜幼苗光合系统稳定、调控氧化还原稳态、促进养分吸收以及诱导抗逆基因的表达,提高黄瓜幼苗对IMD的耐受性。本研究为设施黄瓜栽培中减轻农药药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超男[5](2021)在《外源独脚金内酯调控辣椒幼苗低温耐受性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辣椒(Capsicum annuum L.),作为一种典型的喜温性蔬菜,其生长和产量容易受到低温环境的限制。独脚金内酯(SLs),一种类胡萝卜素衍生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物与非生物胁迫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以低温敏感型‘航椒4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叶片外源喷施独脚金内酯人工合成类似物(rac-GR24,SL)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Tis108,Tis),分析不同处理植株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防御和内源激素水平在低温胁迫下的变化,并利用转录组测序进一步分析差异基因表达模式,探索SL关于辣椒幼苗抵抗低温胁迫的效用,阐明独脚金内酯调控辣椒低温耐受性生理与分子机制。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独脚金内酯能够缓解低温胁迫对辣椒生长的抑制,减轻低温伤害,提高辣椒的低温耐受性。低温胁迫后,各处理植株生长(鲜重、干重和根系形态)受到抑制,叶片组织和生物膜系统发生损伤,可溶性糖、蛋白、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积累增加;SL预处理辣椒植株的生长抑制、叶片组织和膜系统的损伤程度较单独低温处理辣椒轻,并进一步增加了以上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Tis预处理则加重了辣椒生长抑制与上述损伤程度,并降低了渗透调节物质积累。(2)独脚金内酯能缓解低温胁迫下辣椒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Pn)的下降。同时,SL预处理增加了气孔在低温胁迫前期(24 h)的闭合程度,导致气孔导度显着低于单独低温处理植株,但在低温胁迫后期(72 h)降低其闭合程度,导致气孔导度高于单独低温处理植株;Tis预处理效果与之相反。(3)施用SL缓解了低温下光合电子从OA到QB传递的抑制(VJ,φEo),保护了PSI受体侧的末端电子受体(φRo),优化了单位截面与单个活性反应中心的能量分配,抑制了ATP损失,并维持了卡尔文循环的正常进行,从而增加了辣椒在低温下对过剩激发能[(1-q P)/NPQ]的消耗,最终缓解了初始低温胁迫对辣椒幼苗的光抑制程度(Fv/Fm),提高了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Tis预处理效果与之相反。(4)长期低温胁迫(120 h)下,SL预处理通过提高叶黄素、玉米黄质、环氧玉米黄质和紫黄质积累,增加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的活性,推进了叶黄素循环的脱环氧化[(Z+A)/(Z+A+V)]进程,从而增加辣椒在长时间低温胁迫后的能量耗散(NPQ),以减少PSII反应中心的过剩激发能[(1-q P)/NPQ],最终缓解了长期低温胁迫对辣椒幼苗的光抑制程度(Fv/Fm)。(5)低温胁迫下,经SM(硫酸链霉素,D1蛋白合成抑制剂)处理植株的Fv/Fm均小于未经SM处理的植株,但施用SL和Tis植株的Fv/Fm在SM存在的低温条件下仍分别显着高于和低于未施用SL和Tis的植株,表明独脚金内酯对PSII的保护不依赖于D1蛋白的周转。(6)低温胁迫下,SL上调了Ca Cu/Zn-SOD、Ca Fe-SOD、Ca CAT、Ca APX、Ca DHAR、Ca MDHAR和Ca GR的表达,伴随相应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以及与As A/DHA和GSH/GSSH比值的增加,从而减少了O2.-和H2O2的积累。同时,SL降低了生长素(IAA)水平,进一步提高细胞分裂素(ZT)、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水平,动态改变脱落酸(ABA)水平。(7)对正常对照(NT)、单独低温胁迫(LT)、SL预处理植株低温胁迫(SL_LT)、Tis预处理植株低温胁迫(Tis_LT)四种处理辣椒叶片构建了12个c DNA文库,测序共获得77.19 Gb的Clean reads,三种低温处理组间筛选到8776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4473(51.0%)个上调表达基因和4303(49.0%)个下调表达基因。GO功能表征发现,基于NT处理的基因表达水平,Tis_LT显着富集到细胞组分的term多与光合作用相关(光系统、光系统II、光系统I、光合膜、类囊体、类囊体膜),且都是下调表达;基于LT处理的基因表达水平,SL_LT和Tis_LT也显着富集到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细胞组分term中,但分别上调和下调表达。KEGG通路注释发现,Tis_LT vs NT显着注释到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SL_LT vs LT主要注释到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通路;Tis_LT vs LT显着注释到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SL_LT vs Tis_LT显着注释到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光合作用,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卟啉与叶绿素代谢,碳代谢,以及氮代谢等KEGG通路。对低温胁迫下卟啉与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天线蛋白、光合作用,光合生物的固碳作用和类胡萝卜素合成通路进一步分析,分别注释到18、21、29、31和15个差异表达基因,基本上均在SL_LT处理下高表达,LT处理下中度表达,Tis_LT处理下低表达。

赵海宏[6](2021)在《土壤施用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的碳效应及促生作用》文中提出碳素是植物体内的主要营养物质,也是植株代谢的主要能量物质。靠天补碳,不能够满足作物对于碳的需求,早在19世纪已有苏联学者提出碳酸铵可以作为无机碳素肥料对作物进行补碳,但关于含碳素无机肥料对作物的补碳促生仍缺乏广泛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在保证氮素供应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盆栽试验,探索土壤施用含碳无机肥料尿素和碳酸氢铵对作物碳氮及碳产物、光合特性、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含碳无机肥料尿素和碳酸氢铵对作物的碳效应和促生作用。主要结果有:1、土壤施用含碳无机肥料促进作物地上部植株的碳氮代谢能力。对小麦和青梗菜的碳含量均有增加趋势,显着增加全碳累积、全氮含量和全氮累积量,其中对全碳氮累积量的增幅最大达到56.61%、62.64%,碳氮的综合施用促进植株的碳累积能力,并显着提高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影响植株的碳氮代谢,改变了碳氮比值。2、土壤施用含碳无机肥料显着促进作物的光合特性。对青梗菜的光合作用中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有增加作用较大,其最大增幅为19.1%、9.29%,增加青梗菜和小麦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SPAD值,同时降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促进青梗菜叶片光合关键酶的活性,影响作物的光合碳同化能力。3、土壤施用含碳无机肥料促进作物碳产物的转化和累积。对小麦和青梗菜地上部整株蔗糖含量均有增加趋势,对小麦最大增幅为35.85%,对小麦和青梗菜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显着性增加,其中对小麦的最大增幅为35.55%,提高植株体内碳产物的生成。4、土壤施用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生长有促生作用。增加小麦株高;显着增长了青梗菜的叶面积,最大增长7.54cm2;对小麦和青梗菜的生物量有显着增加作用,鲜重最大增幅31.47%,干重最大增幅50.19%,影响干物质含量和含水量;提高作物品质,增加小麦含糖量、淀粉含量、降低粗蛋白,提高青梗菜含糖量、维生素C等,影响可溶性蛋白含量,促进作物产量的增长。5、土壤施用含碳无机肥料尿素和碳酸氢铵对作物的影响表现为在相同的氮素水平下,施碳量越大对作物的碳效应及生长发育影响越大,施碳量相同时尿素的作用效果较优于碳酸氢铵,对青梗菜的施肥效果较优于小麦。综上所述,土壤施用含碳无机肥料尿素和碳酸氢铵促进了作物的碳效应及生长发育,可以实现对植株的促生作用;含碳无机肥料的施用对作物产生碳效应,促进碳氮代谢能力,增强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产量提升,改善蔬菜及籽粒的品质。因此,土壤施用的含碳无机肥料是可以对作物的生长提供一定的碳营养,并且促进植株的光合同化能力,进一步了解尿素和碳酸氢铵作为含碳素无机肥料中碳素的作用。且在相同碳氮肥料下,尿素肥料的作用效果较优于碳酸氢铵。

黄鑫浩[7](2021)在《苦楝光合作用对Zn胁迫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锌(Zn)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须的微量营养元素,具有调节光合作用、参与叶绿素合成等重要功能。光合作用是植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基础,对重金属胁迫反应敏感,过量的Zn不但对植物产生毒害,而且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破坏生理过程,阻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木本植物以生物量大、生长周期长,兼具主导植被恢复的功能,近年来在植物修复技术中引起极大的关注并得到大量的应用。在重金属Zn污染土壤中生长的木本植物,其光合作用过程是如何响应Zn胁迫,以及对Zn胁迫的适应机理仍不清楚。为此,本文以亚热带常见的生态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苦楝(Melia azedarach)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从光合电子流传递途径、光系统活性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了 Zn胁迫下苦楝叶片光合过程的响应,分析了 Zn胁迫下苦楝叶片光合响应机理;并进一步从热耗散、环式电子等光保护途径以及抗氧化水平等多角度阐明光合作用对Zn胁迫的适应机制。本研究期望从光合作用角度揭示重金属胁迫下树木生长的适应性,同时为重金属污染修复木本植物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Zn胁迫的第30天,苦楝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性不显着;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在Zn胁迫的第60天受到显着影响且下降趋势显着。苦楝的生长和叶绿素含量均与Zn在苦楝体内的吸收积累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从Zn在苦楝叶片亚细胞组分的分布可以看出,在Zn胁迫的第30天,Zn被区隔化于细胞壁组分(F1)和可溶性组分(F4)中;在Zn胁迫的第60天,大量的Zn从F1进入到叶绿体组分(F2),对苦楝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造成显着影响。(2)苦楝气体交换参数在Zn胁迫的第30天并未受到显着影响,而在长期Zn胁迫处理后变化趋势显着。在Zn胁迫的第60天,3个不同Zn处理水平下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Ls)和羧化效率(CE)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 16.62-57.78%、41.67-67.21%、14.46-36.71%和 22.78-59.52%,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较对照而言上升了 15.92-26.83%,说明气孔和非气孔限制是导致Zn胁迫下苦楝叶片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气孔导度限制(SL)、叶肉导度显着(MCL)和生化限制(BL)是三个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因子。3个因子随着Zn处理浓度和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Zn胁迫下第30天,苦楝光合作用受SL、MCL和BL的限制均较小,但在Zn胁迫的第60天,在L1和L2浓度下,SL是主要的限制净光合速率的因子,而在L3浓度时,BL成为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3)Zn胁迫对苦楝造成了光损伤。虽然在Zn胁迫的第30天,苦楝叶片光系统Ⅰ和Ⅱ电子传递速率(ETR Ⅰ和Ⅱ)、光化学效率(Fv/F m)和光化学猝灭(qP)在L3处理与对照相比显着下降,但PS Ⅰ和PS Ⅱ光化学活性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表明此时光合机构未受明显影响;在Zn胁迫的第60天,苦楝叶片的光系统性能、电子传递速率、光能分配、PSⅠ和PS Ⅱ的能量平衡均受到显着的抑制。类囊体膜上的相关功能蛋白和基因表达的结果显示,Zn胁迫下第30天,膜蛋白D1、D2、PsbO、Lhcb1、PsaA和ATP-β和相关编码基因PsbA、PsbD、PsbO、Lhcb-1、PAsaA和TP-β的表达与对照相比受Zn胁迫的影响不显着;而第60天表达量显着下降。以上结果表明Zn显着作用于苦楝的PS Ⅱ和PS Ⅰ反应中心,且PSⅠ受Zn影响更大,使得光合电子传递受阻,光能分配失衡,最终表现光合作用受到抑制。(4)Zn胁迫下第30天,苦楝叶片ROS中仅仅只有H2O2含量与对照相比显着升高,但膜脂过氧化程度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表明此时的H2O2可能作为信号传导分子对苦楝的生理功能进行适应性调控;但随胁迫时间的增加,苦楝叶片中出现“ROS爆发”,同时MDA含量也显着升高,此时ROS可作为主要毒性分子使光系统产生氧化损伤。研究发现Zn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显着高于对照,表明苦楝通过上调抗氧化系统来耐受Zn引起的氧化胁迫。而在高浓度Zn胁迫下SOD和GR酶的活性下降,但POD、CAT、GR活性依然持续上升,说明高浓度Zn胁迫下苦楝抗氧化酶系统并没有因胁迫而完全被破坏,只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抗氧化系统依然可以清除部分ROS。(5)Zn胁迫下苦楝光化学活性下降造成光能的过剩,为防止电子传递链被过度还原,增加了热耗散(NPQ)和环式电子传递(CEF),虽然在第60天高浓度Zn胁迫下,NPQ和CEF的产生有所下降,出现了光损伤,但是较高的NPQ和CEF有利于维持Zn胁迫下的光合作用,是苦楝叶片光合机构适应Zn胁迫的重要光破坏防御机制。(6)Zn胁迫使苦楝的热耗散、环式电子和抗氧化系统被诱导激发,以保护苦楝的光合作用过程,以减轻其受损害的程度,提高对Zn胁迫的适应性。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显示,热耗散和环式电子对PS Ⅱ光化学活性和功能的保护效应高于抗氧化系统;环式电子最有助于保护PS Ⅰ光化学活性和功能;抗氧化系统对PS Ⅱ光化学活性和光合速率和碳同化的保护效应高于对PSⅠ光化学活性的保护。另外,以上结果也表明,Zn胁迫下苦楝光合作用虽受到影响,但苦楝仍可作为Zn污染土壤理想修复树种使用。

郭王彪[8](2021)在《微藻三维亚微结构解析及扰流锥闪光反应器研制促进烟气CO2减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微藻减排烟气CO2国际学术前沿,研究突破高效固碳藻种、光生物反应器和固碳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微藻细胞内三维亚微结构不清晰,跑道池反应器内藻细胞闪光频率低,传统曝气器CO2利用效率低等瓶颈问题限制了微藻固碳产业发展。本文揭示了核诱变蛋白核小球藻的高分辨率三维亚细胞器结构,研制了交错排列扰流锥跑道池反应器强化微藻细胞闪光效应促进生长固碳,开发多孔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将气态CO2转化为液态HCO3-离子革新了微藻固碳技术工艺。为了解决微藻细胞内三维亚微结构不清晰、导致无法直接观测核诱变微藻细胞器结构差异的科学问题,采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获得蛋白核小球藻原位状态下的三维高清细胞器结构形态,采用冷冻聚焦离子束连续切割技术及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获得蛋白核小球藻细胞高分辨率的三维亚细胞器结构。核诱变蛋白核小球藻的细胞体积和表面积分别提高了 1.2倍和70%,这主要归因于Rub i s c o酶的表达量大幅上调以及光合代谢互作网络增强。为了解决传统跑道池反应器垂直流速低导致微藻细胞闪光频率低、漩涡流场发展弱导致光传输距离短、混合传质差导致CO2利用率低的技术难题,设计了交错排列扰流锥跑道池光生物反应器。采用流体力学CFD计算模拟扰流锥反应器内漩涡流场以及微藻颗粒的运动轨迹,实验测试了气液混合传质和CO2气泡生成演变规律。当扰流锥的相对间距为3.0、相对高度为0.6时,涡量和湍动能分别增加了 6和14倍,气泡生成时间减少了 26%,气液传质系数增加了 34%,藻细胞的闪光频率提高了 1倍。交错排列扰流锥跑道池反应器内的螺旋藻平均实际光化学效率提高了 13%,螺旋藻光合生长速率提高了 40%。为了解决烟气CO2通过传统曝气器直接通入光生物反应器中的气泡停留时间短导致微藻细胞接触概率低,CO2反应压力小导致HCO3-目标产物的转化效率低,CO2容易大量逸出导致利用效率低经济性差的工程难题,研制了鼓泡式碳酸化反应器和多孔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将气态CO2分子转化为液态HCO3-离子革新了微藻固碳技术工艺。使得CO2分子向HCO3-离子的转化效率提高至80%,螺旋藻生物质固定CO2速率提高了 1.1倍,Rubisco酶表达量提高了 3.5倍。将实验室研制的交错排列扰流锥和碳酸化反应器应用于660 m2跑道池中,试验发现扰流锥跑道池内螺旋藻固定CO2速率提高了 42%,采用碳酸化反应器培养螺旋藻使其生长速率提高了 25%。为微藻减排烟气CO2技术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助力国家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张雨斯[9](2021)在《内蒙古荒漠草原C3、C4植物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征分析》文中认为气候影响及人为因素导致内蒙古草原荒漠化加剧,使得其植被退化严重。光合作用通常指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和释放氧气的过程,是生物界获取食物、能量和氧气最基本的途径。依据光合作用过程中CO2固定途径的差异,植物可分为C3和C4两类。叶绿素含量是植物的基本生理特征,其含量直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及光合生产能力。高光谱数据包含地物连续光谱信息,蕴含着丰富的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特征。叶绿素荧光(Chlorophyll Fluorescence,Ch F)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能够直接反应C3植物和C4植物的生理状态,且不受其它环境反射光的干扰。本研究以内蒙古荒漠草原的C3和C4植物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叶绿素含量反演方法;分别使用高光谱数据、叶绿素含量数据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征数据分析C3、C4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并评价环境因素对C3、C4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为区域生态保护及内蒙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为:(1)以试验地内蒙古荒漠草原常见牧草C3植物针茅、沙葱和冷蒿,C4植物小藜为材料,在野外使用Field Spec?Hand Held?2(HH2)地物光谱仪和CCM-300叶绿素含量仪监测牧草高光谱反射率及叶绿素含量,筛选出敏感的波段,建立牧草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反演模型决定系数从大到小为针茅R2=0.71>冷蒿R2=0.55>沙葱R2=0.33>小藜R2=0.29,C3植物反演模型决定系数均大于C4植物。(2)四种植物的原始光谱表现出独特的植物光谱反射特征。C4植物整体光谱反射率高于C3植物,这与C3、C4植物细胞结构不同,可能是与C4植物存在花环结构相关。(3)C3植物叶绿素含量范围广且稍高于C4植物,降雨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使得C3、C4植物的叶绿素含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C3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改变幅度大于C4植物,即可能对于C3植物本身水分增加促进叶绿素含量增加效应高于C4植物。(4)使用OS5P+叶绿素荧光仪和PSP32叶绿素荧光仪中的8个探头,监测C3、C4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Y(Ⅱ)、ETR、NPQ、Fv/Fm等),并且通过连续观测,得到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趋势。总体来看C4植物的Y(Ⅱ)、ETR、Fv/Fm和NPQ值均高于C3植物,而Y(NPQ)、Y(NO)值低于C3植物,说明C4植物叶片吸收和传递光能的能力均较强,光能利用效率和转化效率较高,光过剩时能够及时将光能转化成热能耗散出去,抵抗光损伤能力强于C3植物。即在内蒙古荒漠草原中C4植物相较于C3植物更适合在胁迫条件下生存。

王儒情[10](2021)在《作物光合复合物的比较分析与高光效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地球上几乎所有生命体离不开光合作用。在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收获指数已接近极限且耕地面积难以增加的严峻时期,作物高产稳产是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国家种业安全的关键,而光合作用的改良不仅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作物抗逆性的重要途径。尽管植物高光效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很大改良空间。本研究提出如下科学问题:(1)不同类别作物光合蛋白复合物差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如何提高光反应过程光能转化效率?(3)猜想同时改良光反应和暗反应是否可以大幅整体提升光合能力?本课题主要借助类囊体膜分离技术和蛋白免疫在生化分子水平解析C3型与C4型、单子叶与双子叶、二倍体与多倍体不同作物其光合复合物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从类囊体膜四大复合物的调控因子角度出发,筛选了10个高光效候选基因,通过农杆菌转化法获得过表达植株并鉴定纯合体,从PSII活性、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PSI互补量子产量光合参数、基因相对表达量和稳态蛋白水平等多方面对高光效基因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9种代表性植物为材料,发现光合复合物及其相应代表性亚基在蛋白丰度和组成形式等方面具有显着不同。与C3、双子叶、二倍体相比,C4、单子叶和多倍体作物中光系统II/PSII核心蛋白D1在复合物中的含量分别升高;水稻中Cyt b6f含量最高,不同作物之间Cyt b6f核心亚基Cyt f丰度差异较大;玉米中光系统I/PSI核心亚基Psa A的含量显着高于其他作物且C4高于C3;单子叶植物中ATP酶复合物核心亚基CF1β含量显着高于双子叶。(2)对于筛选到的高光效基因Psb28,与野生型相比,psb28突变体具有黄化、弱小表型,进一步研究表明Psb28基因影响PSII功能。NPQ升高,q L降低,暗示热耗散在突变体中占据较大比例并且质体醌库处于氧化态较多。高光处理后,Psb28_OE3-3和Psb28_OE40-19的Fv/Fm、ΦPSII和ETR都高于野生型。叶绿素荧光分析表明Psb28影响PSII功能。(3)Psb28影响QA到QB电子传递并且过表达Psb28后可以有效地在高光条件下提高从QA到QB电子传递。(4)与野生型相比,在正常光、高光处理1小时和高光处理5.5小时条件下,psb28突变体中[Y(I)]显着低于野生型和过表达材料,但是野生型和过表达家系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Psb28基因的突变降低了PSI活性,但过表达Psb28无法缓解高光对拟南芥PSI的光抑制。(5)在正常光下,与野生型相比,OE3-3和OE40-19过表达家系中所有光合复合物几乎无明显差异,高光处理后PSII复合物含量更高。二向BN/SDS-PAGE电泳进一步说明色素蛋白复合物含量的变化主要由PSII核心亚基的含量变化引起的。高光处理后过表达家系中D1、CP43和CP47的含量均有所增加,而PSI、PSI天线、PSII天线、Cyt b6f、ATPase等复合物的核心亚基和Rbc L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因此,Psb28蛋白主要影响PSII复合物及其核心亚基含量。该项研究对不同植物间光合蛋白复合物差异的比较以及高光效基因的初步鉴定为改良作物的光合性状和提高光合效率、提高抗逆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光合作用“绿巨人”蓄势待发(论文提纲范文)

解析“大块头”的精细结构
揭示环式光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
为提高光合效率提供新思路

(2)新疆大长沟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油页岩系精细分析及古环境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特征及对比
第3章 沉积及层序地层特征
    3.1 沉积相分析
    3.2 层序地层分析
    3.3 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的展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油页岩系富有机质岩特征分析
    4.1 样品选取
    4.2 研究手段与实验方法
    4.3 富有机质岩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油页岩系古环境重建及有机质富集机制
    5.1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古环境演化
    5.2 含油页岩系有机质富集环境要素
    5.3 油页岩与湖相烛藻煤成因机制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及古环境意义
    6.1 有机碳同位素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机理
    6.2 有机碳同位素重建古大气CO_2可行性分析
    6.3 C_3植物碳同位素计算古大气CO_2浓度
    6.4 碳同位素偏移的古环境意义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钌基配合物敏化g-C3N4复合钴基催化剂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人工模拟光合作用
    1.3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进展
    1.4 g-C_3N_4的研究进展
        1.4.1 g-C_3N_4 的结构与性质
        1.4.2 形貌调控
        1.4.3 金属和非金属掺杂
        1.4.4 缺陷工程
        1.4.5 与半导体形成异质结
        1.4.6 分子催化剂耦合g-C_3N_4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思路
2 RuL_2L’@C_3N_4/MOF三元复合物光催化CO_2还原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化学药品和分析仪器
        2.2.2 光催化剂RuL_2L’@xC_3N_4/MOF的制备
        2.2.3 光催化剂的表征
        2.2.4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实验
        2.2.5 电化学测试
        2.2.6 荧光光谱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催化剂的表征
        2.3.2 RuL_2L’@C_3N_4/MOF的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性能
        2.3.3 光催化剂RuL_2L’@200C_3N_4/MOF的稳定性
        2.3.4 光催化反应机理的探讨
    2.4 本章小结
3.Co(Ⅱ)和染料Ru(Ⅱ)共吸附g-C_3N_4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41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化学药品和分析仪器
        3.2.2 光催化剂RuL_2L’@C_3N_4/CoLL’的制备
        3.2.3 光催化剂的表征
        3.2.4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实验
        3.2.5 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催化剂的表征
        3.3.2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性能分析
        3.3.3 光催化反应机理的探讨
    3.4 本章小结
4.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摘要
    4.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外源褪黑素缓解黄瓜幼苗吡虫啉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概述及其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1 农药的概念与分类
        1.1.2 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
        1.1.3 农药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1.1.4 农药对作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1.5 吡虫啉的危害
    1.2 农残的降解及植物解毒机理研究现状
        1.2.1 农残控制与预防
        1.2.2 环境中农药降解的技术与方法
        1.2.3 农药在植物中的代谢降解过程
        1.2.4 谷胱甘肽结合解毒途径
    1.3 褪黑素(Mel)的合成与含量
        1.3.1 Mel的生物合成
        1.3.2 植物内源Mel含量及影响因素
        1.3.3 Mel对植物生物胁迫的影响
        1.3.4 Mel对植物非生物胁迫的影响
    1.4 转录组学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中的研究
        1.4.1 转录组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1.4.2 转录组测序在褪黑素响应非生物胁迫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吡虫啉对黄瓜幼苗的影响及不同褪黑素浓度的缓解作用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浓度吡虫啉对黄瓜幼苗光合参数Pn、Tr、Ci、Gs的影响
        2.2.2 外源施用褪黑素对黄瓜幼苗叶片和根系中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2.2.3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吡虫啉残留的影响
        2.2.4 不同浓度的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MDA的影响
        2.2.5 不同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2.6 不同浓度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7 外源褪黑素对黄瓜幼苗吡虫啉降解的影响
    2.3 讨论
第三章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能力及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2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2.3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3.2.4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5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淀粉与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氧化还原稳态及解毒关键酶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O_2~(·-)及H_2O_2含量的影响
        4.2.2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As A、DHA、GSH和 GSSG含量的影响
        4.2.4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APX和 AAO活性的影响
        4.2.5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MDHAR、DHAR、GR活性的影响
        4.2.6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GST活性的影响
        4.2.7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解毒基因的影响
        4.2.8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降解中的作用模型
    4.3 讨论
第五章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氮代谢和营养元素积累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NR、Ni R活性的影响
        5.2.2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GS和 GOGAT活性的影响
        5.2.3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大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5.2.4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中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5.2.5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外源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幼苗转录组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设计
        6.1.3 样品制备
        6.1.4 RNA提取和纯化
        6.1.5 RNA样本质量检测
        6.1.6 mRNA文库的建立和测序
        6.1.7 测序数据处理
        6.1.8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6.1.9 qRT-PCR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黄瓜叶片总RNA质控分析
        6.2.2 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分析
        6.2.3 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6.2.4 褪黑素对吡虫啉胁迫下黄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6.2.5 黄瓜叶片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功能注释
        6.2.6 qRT-PCR(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6.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外源独脚金内酯调控辣椒幼苗低温耐受性的生理与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
        1.1.1 低温抑制植物生长
        1.1.2 低温破坏植物光合作用
        1.1.3 低温诱导植物氧化损伤
    1.2 植物对低温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1.2.1 渗透调节物质积累
        1.2.2 光合作用保护机制启动
        1.2.3 抗氧化防御能力增强
        1.2.4 植物激素对低温的响应与调控
    1.3 独脚金内酯功能概述
        1.3.1 独脚金内酯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1.3.2 独脚金内酯与植物的非生物胁迫
        1.3.3 独脚金内酯与植物的生物胁迫
    1.4 转录组学在植物低温胁迫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独脚金内酯缓解辣椒幼苗的低温损伤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外源应用rac-GR24和Tis108 对辣椒叶片独脚金内酯含量的影响
        2.2.2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生长的影响
        2.2.3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2.2.4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根系形态的影响
        2.2.5 独脚金内酯减小低温下辣椒幼苗的膜系统损伤
        2.2.6 独脚金内酯增加了低温下辣椒的渗透调节物质
    2.3 讨论
第三章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幼苗光合机构的保护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3.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2.2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2.3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气孔形态的影响
        3.2.4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
        3.2.5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幼苗线性电子传递的影响
        3.2.6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幼苗叶绿体ATPase活性与ATP含量的影响
        3.2.7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幼苗卡尔文循环酶活性的影响
        3.2.8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幼苗D1 蛋白周转、叶黄素及叶黄素循环的影响
    3.3 讨论
        3.3.1 独脚金内酯有效缓解低温下辣椒幼苗光合色素的降解
        3.3.2 独脚金内酯显着改善低温下辣椒幼苗的光合性能
        3.3.3 独脚金内酯通过增加低温下吸收光能的消耗和耗散减轻了辣椒幼苗PSII的光抑制程度
第四章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叶片抗氧化能力与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4.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叶片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4.2.2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3 独脚金内酯对编码抗氧化酶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4.2.4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叶片As A-GSH循环的影响
        4.2.5 独脚金内酯对低温下辣椒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独脚金内酯调控辣椒幼苗低温耐受性的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培养条件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2.1 转录组测序数据与比对情况分析
        5.2.2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3 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5.2.4 KEGG通路注释分析
        5.2.5 叶绿素合成代谢通路分析
        5.2.6 光合代谢通路分析
        5.2.7 类胡萝卜素代谢通路分析
        5.2.8 q RT-PCR验证
    5.3 讨论
        5.3.1 RNA测序和响应低温胁迫的DEGs
        5.3.2 DEGs的功能表征
        5.3.3 KEGG通路注释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土壤施用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的碳效应及促生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植物体内碳营养的来源
        1.1.2 含碳无机肥料及碳效应
        1.1.3 补碳对作物碳氮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目标、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小麦盆栽试验
        2.2.2 青梗菜盆栽试验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作物碳氮含量及碳产物的测定
        2.3.2 光合性能测定
        2.3.3 作物生长指标测定
        2.3.4 品质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碳氮的影响
        3.1.1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全碳的影响
        3.1.2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全氮的影响
        3.1.3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碳氮比的影响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3.2.1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2.2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蒸腾速率的影响
        3.2.3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气孔导度的影响
        3.2.4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3.2.5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瞬时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2.6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3.2.7 含碳无机肥料对青梗菜光合关键酶的影响
        3.2.8 讨论
        3.2.9 小结
    3.3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碳产物的影响
        3.3.1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蔗糖含量的影响
        3.3.2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3 讨论
        3.3.4 小结
    3.4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的促生作用
        3.4.1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株高的影响
        3.4.2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叶面积的影响
        3.4.3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3.4.4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3.4.5 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3.4.6 讨论
        3.4.7 小结
4 总结
    4.1 主要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4.3 有待改进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苦楝光合作用对Zn胁迫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重金属与重金属污染
        1.1.1 Zn的物理化学性质
        1.1.2 土壤中Zn的来源
        1.1.3 Zn在土壤中的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1.2 Zn对植物的生理影响
        1.2.1 Zn对植物的营养功能影响
        1.2.2 过量Zn对植物的伤害
    1.3 过量Zn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3.1 影响光合作用色素
        1.3.2 影响光系统Ⅱ(PSⅡ)到光系统Ⅰ(PSⅠ)的电子传递速率
        1.3.3 影响PSⅠ和PSⅡ的活性和功能
        1.3.4 PSⅡ和PSⅠ的光抑制与修复
    1.4 植物光合系统的光破坏防御机制
        1.4.1 叶绿体运动
        1.4.2 热耗散
        1.4.3 环式电子传递
        1.4.4 光呼吸
        1.4.5 水水循环
        1.4.6 活性氧的产生与清除
    1.5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1.5.1 传统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1.5.2 Zn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1.5.3 苦楝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Zn胁迫下苦楝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响应特征以及吸收积累
    2.1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1 材料与处理
        2.1.2 供试材料
        2.1.3 试验设计方案
        2.1.4 试验周期
    2.2 试验方法
        2.2.1 生长指标的测量
        2.2.2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2.2.3 叶片Zn的亚细胞分布测定
        2.2.4 植物样品Zn含量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Zn对苦楝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影响
        2.4.2 Zn在苦楝不同器官中的分布
        2.4.3 Zn在苦楝叶片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
    2.5 讨论与小结
3 苦楝叶片光合过程对Zn胁迫的响应及其机制
    3.1 试验材料与培养处理
    3.2 试验方法
        3.2.1 光合参数的测定
        3.2.2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3.2.3 类囊体膜蛋白提取和Western杂交分析
        3.2.4 总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分析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苦楝叶片气体交换、光呼吸对Zn胁迫的响应
        3.4.2 苦楝光系统Ⅰ和Ⅱ的激发能分配、光化学活性和量子产量对Zn胁迫的响应
        3.4.3 苦楝叶片类囊体膜蛋白编码基因的表达对Zn胁迫的响应
    3.5 讨论与小结
4 苦楝叶片活性氧代谢对Zn胁迫的响应
    4.1 试验材料与培养处理
    4.2 试验方法
        4.2.1 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_2O_2)、超氧自由基(O_2~-)和羟自由基(OH-)含量测定
        4.2.2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4.2.3 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测定
    4.3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苦楝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对Zn胁迫的响应
        4.4.2 苦楝叶片活性氧(ROS)对Zn胁迫的响应
        4.4.3 苦楝叶片膜脂过氧化对Zn胁迫的响应
        4.4.4 苦楝叶片抗氧化系统对Zn胁迫的响应
        4.4.5 Zn胁迫下苦楝ROS代谢和生理生化的关系
    4.5 讨论与小结
5 苦楝叶片光保护机制对Zn胁迫的响应
    5.1 试验材料与培养处理
    5.2 试验方法
        5.2.1 P515/535信号变化测定
        5.2.2 暗弛豫测量及不同NPQ组分的计算
        5.2.3 环式电子传递的测量
    5.3 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苦楝叶片非荧光猝灭(NPQ)对Zn胁迫的响应
        5.4.2 苦楝叶片环式电子(CEF)和跨膜质子动力势(pmf)对Zn胁迫对的响应
        5.4.3 Zn胁迫下苦楝叶片光保护NPQ和CEF的光保护作用
    5.5 讨论与小结
6 Zn胁迫下苦楝光合作用适应性机制研究
    6.1 试验材料与培养处理
    6.2 试验方法
    6.3 结构方程理论模型建模及数据准备
        6.3.1 模型基本原理
        6.3.2 建模数据的准备
    6.4 Zn胁迫下苦楝光保护效应与光合功能的模型分析
        6.4.1 建模数据信度检验和效度分析
        6.4.2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6.4.3 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6.4.4 结构方程模型结果与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8)微藻三维亚微结构解析及扰流锥闪光反应器研制促进烟气CO2减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藻减排燃煤烟气CO_2的背景意义
    1.2 微藻细胞三维亚微结构研究现状
    1.3 微藻光生物反应器研究现状
        1.3.1 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
        1.3.2 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1.3.3 贴壁式光生物反应器
        1.3.4 各种反应器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1.4 微藻减排CO_2技术工艺研究现状
        1.4.1 光生物反应器内的CO_2原位直接补碳
        1.4.2 碳酸化反应器内的CO_2离位间接补碳
    1.5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本文研究目的
        1.5.2 本文研究内容
2 仪器设备及实验计算方法
    2.1 实验材料:固碳藻种和培养基
    2.2 实验计算仪器设备
        2.2.1 冷冻三维大体量全尺寸细胞器结构测试系统
        2.2.2 原位冷冻高分辨三维亚细胞器结构测试系统
        2.2.3“天河二号”模拟计算系统
        2.2.4 涡流闪光反应器内三相流动混合传质测试系统
        2.2.5 涡流闪光反应器内CO_2气泡生成演变在线测试系统
        2.2.6 微藻细胞生长过程光合效率动态测试系统
    2.3 试验过程方法
        2.3.1 冷冻三维大体量全尺寸微藻细胞器结构测试方法
        2.3.2 冷冻三维原位高分辨微藻亚细胞器结构测试方法
        2.3.3 核诱变微藻蛋白及代谢组学定量测试方法
        2.3.4 涡流闪光反应器内混合传质系数测试方法
        2.3.5 反应器内CO_2气泡生成直径及停留时间测试
        2.3.6 微藻细胞生长过程中PSII光合参数测试
        2.3.7 藻液中碳氮磷营养盐浓度测试
3 核诱变小球藻冷冻原位亚细胞器的高分辨三维结构解析
    3.1 引言
    3.2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揭示核诱变后小球藻细胞体积增大
    3.3 冷冻电子断层扫描技术发现诱变后藻细胞类囊体膜间距增大
    3.4 蛋白组及代谢组学揭示诱变后藻细胞光合路径加强
    3.5 小结
4 设计模拟扰流锥强化跑道池漩涡流场提高微藻细胞闪光频率
    4.1 引言
    4.2 设计交错排列扰流锥结构建立三维计算模型
        4.2.1 设计交错排列扰流锥结构
        4.2.2 微藻细胞和CO_2气泡存在下光传输数值计算模型
        4.2.3 水平及垂直方向的漩涡流场模型建立
        4.2.4 光暗循环闪光频率计算
    4.3 交错排列扰流锥强化跑道池内漩涡流场的数值计算
        4.3.1 扰流锥增大漩涡直径提高漩涡中心位置
        4.3.2 扰流锥增大流场涡量和湍动能
        4.3.3 扰流锥在跑道池内产生自旋流和漩涡流
    4.4 扰流锥跑道池内光强分布数值计算
        4.4.1 增加藻细胞浓度加剧光衰减速度
        4.4.2 增大CO_2气泡直径减小体积分数提高光区占比
        4.4.3 提高入射光强促进光传输能力
        4.4.4 扰流锥增强跑道池内微藻细胞的光区分布及闪光频率
    4.5 交错排列扰流锥促进螺旋藻固定高纯浓度CO_2速率
    4.6 小结
5 研制交错排列扰流锥促进跑道池混合传质提高光化学效率
    5.1 引言
    5.2 交错排列扰流锥跑道池研制及测试方法
        5.2.1 构造交错排列扰流锥跑道池测试系统
        5.2.2 跑道池内 ζ 电位及表面张力测试
        5.2.3 藻细胞形态测试
    5.3 加强扰流锥跑道池内混合传质促进CO_2气泡生成停留
        5.3.1 降低混合时间增加气液传质系数
        5.3.2 降低气泡生成直径增加气泡停留时间
    5.4 强化扰流锥跑道池内微藻细胞实际光化学效率
        5.4.1 提高螺旋藻细胞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
        5.4.2 提高小球藻细胞光暗适应后的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
    5.5 促进扰流锥跑道池内藻液营养盐吸收提高微藻生长固碳速率
        5.5.1 提高藻液表面张力和 ζ 电位
        5.5.2 藻液内HCO_3~-和氮磷营养盐吸收速率增加
        5.5.3 增大螺旋藻藻丝螺距和小球藻细胞直径
        5.5.4 交错排列扰流锥促进蛋白核小球藻固定烟气CO_2速率
    5.6 小结
6 研制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提高微藻固定烟气CO_2效率
    6.1 引言
    6.2 研制鼓泡式和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
        6.2.1 研制鼓泡式碳酸化反应器
        6.2.2 研制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
        6.2.3 数值模拟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内组分分布
        6.2.4 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内CO_2转化效率计算
    6.3 研制鼓泡式碳酸化反应器转化气态CO_2为液态HCO_3~-
        6.3.1 碳酸化效率随反应时间逐渐增加
        6.3.2 碳酸化效率随反应压力逐渐增加
        6.3.3 碳酸化效率随Na_2CO_3底物浓度先增后减
        6.3.4 碳酸化效率随填料高度比逐渐减小
    6.4 研制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提高微藻固定烟气CO_2效率
        6.4.1 优化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提高烟气CO_2固定效率
        6.4.2 数值计算泡沫镍碳酸化反应器系统CO_2气体分布
        6.4.3 微藻细胞生长过程中光化学效率及电子传递速率强化
        6.4.4 微藻细胞光合及碳代谢通路加强
    6.5 小结
7 交错排列扰流锥及碳酸化反应器应用于 660m~2跑道池工程现场
    7.1 引言
    7.2 微藻固碳产业化工程的现场条件
        7.2.1 交错排列扰流锥应用于螺旋藻固定烟气CO_2工程现场
        7.2.2 碳酸化反应器系统应用于螺旋藻固定烟气CO_2工程现场
        7.2.3 微藻固定烟气CO_2效率测试计算
    7.3 扰流锥在 660 m~2跑道池螺旋藻固定烟气CO_2工程现场应用
        7.3.1 扰流锥跑道池提高螺旋藻的藻丝长度及固定CO_2速率
        7.3.2 扰流锥跑道池促进碳氮磷等营养盐吸收
    7.4 碳酸化反应器系统在 660 m~2跑道池中促进微藻固碳速率
        7.4.1 碳酸化反应器系统提高螺旋藻固定烟气CO_2速率
        7.4.2 高光强、高温和高pH值提高Na_2CO_3/NaHCO_3质量比
    7.5 小结
8 全文总结和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内蒙古荒漠草原C3、C4植物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内蒙古荒漠草原
        1.2.2 C3、C4 植物
        1.2.3 叶绿素含量
        1.2.4 植被高光谱遥感
        1.2.5 植被叶绿素荧光
        1.2.6 植被叶绿素荧光参数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2.3.1 光谱反射率的测定
        2.3.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与估算
        2.3.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2.3.4 气象、土壤数据获取
    2.4 试验设计
第3章 荒漠草原C3、C4 植物叶绿素含量分析
    3.1 植被光谱特征与原始光谱数据
    3.2 微分变换与植被光谱反射率特征
    3.3 叶绿素含量估算精度评价
    3.4 叶绿素含量实测值特征
    3.5 环境因子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6 结果与分析
第4章 荒漠草原C3、C4 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动态分析
    4.1 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
        4.1.1 Y(Ⅱ)---光系统Ⅱ(PSⅡ)有效光量子光化学产额
        4.1.2 NPQ非光化学淬灭
    4.2 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动态比较
        4.2.1 Y(Ⅱ)---PSⅡ有效光量子光化学产额
        4.2.2 Fv/Fm暗适应测量最大光量子产额
    4.3 环境因子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4 结果与分析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5.2.1 叶绿素反演模型
        5.2.2 光谱反射特征
        5.2.3 叶绿素含量特征
        5.2.4 叶绿素荧光特征
    5.3 创新点
    5.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作物光合复合物的比较分析与高光效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光合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
        1.1.1 PSII的结构与功能
        1.1.2 Cyt b_6f的结构与功能
        1.1.3 PSI的结构与功能
        1.1.4 ATPase的结构与功能
    1.2 暗反应:卡尔文循环
    1.3 改良光合作用的必要性
    1.4 光合作用的改良靶点
        1.4.1 光能捕获
        1.4.2 光能转换
        1.4.3 CO_2的摄取
        1.4.4 CO_2的同化
    1.5 植物高光效研究进展
        1.5.1 优化电子传递效率
        1.5.2 C_3作物中引入非植物CO_2浓缩体系
        1.5.3 优化Rubisco
        1.5.4 优化光呼吸通路
        1.5.5 C_3植物C_4化
        1.5.6 同时改良光反应和暗反应
    1.6 油菜高光效研究进展
    1.7 光合复合物分离技术
    1.8 课题目的与意义
    1.9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目的基因的克隆
        2.2.2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测序
        2.2.3 载体双酶切
        2.2.4 目的片段重组转化大肠杆菌
        2.2.5 质粒的小量提取
        2.2.6 农杆菌的转化与鉴定
        2.2.7 农杆菌法转化油菜下胚轴
        2.2.8 CTAB法提取植物叶片基因组DNA
        2.2.9 植物总RNA的提取
        2.2.10 RNA反转成cDNA
        2.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2 最大光量子产量测定
        2.2.13 PSⅡ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2.2.14 PSⅠ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2.2.15 OJIP曲线的测定
        2.2.16 拟南芥叶片全蛋白的提取
        2.2.17 蛋白质免疫印迹
        2.2.18 类囊体膜蛋白样品的制备
        2.2.19 Blue-native PAGE电泳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蓝绿温和胶电泳技术制备植物类囊体膜复合物方法的优化
    3.2 一向电泳比较分析不同作物类囊体膜复合物的差异特征
    3.3 一向免疫印迹比较分析不同作物类囊体膜复合物的差异特征
    3.4 免疫印迹分析类囊体膜四大复合物及其组成亚基
    3.5 二向SDS-PAGE分离各复合物亚基
    3.6 农杆菌转化获得过表达基因拟南芥和油菜
    3.7 Psb28 基因过表达拟南芥纯合体的表型与鉴定
    3.8 Psb28 过表达对拟南芥叶片PSII活性的影响
    3.9 Psb28 过表达对拟南芥PSII受体和供体两侧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3.10 Psb28 过表达拟南芥PSI互补量子产量分析
    3.11 Psb28 对拟南芥稳态蛋白水平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BN-PAGE是一种高效的蛋白复合物分离技术
    4.2 光合蛋白复合物的差异性为光合作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4.3 Psb28对于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4.4 Psb28对于PSⅡ功能维持的必需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的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光合作用“绿巨人”蓄势待发[N]. 李晨. 中国科学报, 2021
  • [2]新疆大长沟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油页岩系精细分析及古环境重建[D]. 王君贤. 吉林大学, 2021(01)
  • [3]钌基配合物敏化g-C3N4复合钴基催化剂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D]. 孙文瑄.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外源褪黑素缓解黄瓜幼苗吡虫啉胁迫的生理和分子机制[D]. 刘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5]外源独脚金内酯调控辣椒幼苗低温耐受性的生理与分子机制[D]. 唐超男.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6]土壤施用含碳无机肥料对作物的碳效应及促生作用[D]. 赵海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7]苦楝光合作用对Zn胁迫的响应和适应机制研究[D]. 黄鑫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8]微藻三维亚微结构解析及扰流锥闪光反应器研制促进烟气CO2减排研究[D]. 郭王彪. 浙江大学, 2021
  • [9]内蒙古荒漠草原C3、C4植物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征分析[D]. 张雨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作物光合复合物的比较分析与高光效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D]. 王儒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标签:;  ;  ;  ;  ;  

高等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