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辆部门工伤原因及预防探讨

铁路车辆部门工伤原因及预防探讨

一、铁路某车辆部门工伤发生的原因与预防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海燕,李雪[1](2021)在《2000—2018年某铁路企业职工工伤事故调查》文中提出目的分析2000—2018年某铁路企业职工工伤的流行特征,为铁路职工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该企业工伤发生情况和分布规律。结果 19年间该企业共发生工伤事故406起,伤亡人数434人,年均工伤事故发生率36.64/10万、死亡率1.79/10万。伤亡人员中,男性占83.6%、女性占16.4%,平均年龄(40.9±9.8)岁;伤害时间以2月(10.14%)、5月(10.60%)略高,周三(17.97%)、周二(16.82%)较高,轮班分布以早班较多、占53.46%;伤害主要累及下肢、上肢及腰胸椎,骨折是最常见的伤害类型;车辆伤害、操作事故和高处坠落占比较高;车辆系统、工务系统的工伤事故比例较高;伤害原因以违反操作规程为主,其次为安全意识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工伤造成的误工天数合计199 193 d,直接经济损失总计1 257.89万元。结论个体因素是该企业工伤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企业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应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强化重点岗位操作技能培训,切实减少工伤事故的发生。

桂俊华[2](2021)在《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气化铁路是我国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畅通运营依赖于持续稳定、可靠的供电设备。为了确保供电设备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则需要开展安全有效的供电设备维修。在供电维修活动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管理为供电维修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风险管理是一种建立在风险控制理论基础上,具有系统化管理特征的科学管理方式,在2012年我国铁路全面推行风险管理后,历经多年发展已成为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风险管理在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对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及控制,对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过程安全有序具有重要作用。论文通过调研某供电段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现状,对供电维修管理及作业组织的所有环节进行梳理,通过工作危害识别等方法识别供电维修作业各个环节危害,运用头脑风暴法、风险矩阵评价方法开展风险评估,依据ALARP接受准则确定需要控制的危害,利用风险控制理论针对每一危害制定相适应的“人防”、“物防”或“技防”措施以控制风险,并采取定期评价的方式监督风险控制效果以不断提升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对有效控制供电维修组织及其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具有积极作用,对其他铁路供电设备管理单位开展设备维修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育红[3](2020)在《石化企业工伤情况分析及预防措施》文中研究说明职业伤害在我国一般简称为工伤,是指职业人群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职业性事故而引起的机体组织的突然性意外损伤。致死性工伤简称工亡,是指因职业伤害直接导致的死亡。工伤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造成了极大伤害和损失。本文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对某企业2013年-2019年期间发生的274起工伤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挖掘事故原因,探索事故预防措施,为企业工伤事故预防提供帮助。

张毅[4](2020)在《浅谈铁路企业在工伤保险工作中的几点做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工伤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发展完善,职工及企业利益得到了切实维护。铁路企业自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以来,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旨在通过总结铁路企业在工伤保险管理中的主要做法,阐述了用人企业在工作中应尽责任和义务,并指明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希望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杨思佳[5](2020)在《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文中指出人类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城市的发展建设,而安全性又是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点。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风险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不断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如何进行安全城市建设、如何不断提升城市安全水平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点、难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安全城市的概念,之后在明晰概念和内涵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建立评估模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明确安全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要点,更可以为城市规划布局、突发事件处理和风险管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不断提升安全城市建设和城市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在明确安全城市概念内涵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应评估模型,最后选取北京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运行系统”和“风险防范能力”为例进行了安全城市评估的实证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文章对风险和能力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二者与安全城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概念和内涵,为安全城市评估奠定基础;其次,本文选取了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国际知名度高、城市管理经验丰富的发达国家以及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经济学人智库(EIU)为研究对象,在列举它们各自的安全城市相关文件资料基础上,结合安全城市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为我国的安全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参考;之后,本文基于安全城市的概念与内涵以及前文理论研究,在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借鉴ISRS(国际安全评级系统)的理论思想,构建了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然后,针对评估体系不同部分的指标特点,文章运用G1法、相关性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安全城市评估模型,运用该模型结合经正向化和分级处理的指标数据可获得各级指标得分及相应的安全水平,从而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最后,以指标体系中的“城市运行系统”和“风险评估能力”为例,文章利用评估模型对北京市进行了安全综合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城市运行系统安全水平逐年递升,风险防范能力较好但仍存在不足,基于此本文结合具体评估情况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胡丹婷[6](2020)在《斯柯达汽车《可持续发展报告2017-2018》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项目《可持续发展报告2017—2018》是作者在大众汽车斯柯达部门实习期间就公司于2019年7月发表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达成的一项翻译服务。原材料旨在记录和阐述斯柯达汽车公司在2017—2018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公司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对该战略的实施情况。所译文本最终已于2020年提交给委托方并为其采用。在本报告中,笔者以翻译家彼得·纽马克(2001)的文本类型理论为依托,分析译者在翻译固定文本体裁时如何主动而有目的地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同时,由于本报告撰写作者为捷克公民,材料中出现众多无固定翻译捷克语,同时还有用词重复单一和文本连贯性欠佳等问题,笔者意欲在文本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将原本无固定翻译的词汇、语义模糊和表达不清的句子,或是段落衔接不畅的文本灵活地以目的语的行文习惯表达出来,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获得源语读者阅读文本时所获取的信息和感受,从而总结出翻译此类文本的经验和教训,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翻译实践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任正康[7](2020)在《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铁路轨道铺设工程的工程列车发生的事故即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屡屡见诸报端,其中不乏社会影响巨大,反响强烈的人身伤亡事故。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统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但是收效甚微,为改变当前工程线行车事故频发的局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交代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概述事故致因理论中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因果连锁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及系统安全理论,为探索工程线行车事故发生机理作好理论准备。其次,为了对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有直观了解,对铁路工程线概况及铁路工程线行车组织现状进行描述,与铁路营业线行车的异同点作了比较。以2010-2019年间某轨道铺设单位发生的行车事故及官方通报的工程线行车事故作为研究数据,从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事故责任人等不同方面进行探讨,并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对工程线行车安全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事故致因理论为依据,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铁路工程线行车的脱轨、挤道岔和人身伤害事故分别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重要度排序;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对具有代表性的人因事故进行分析,基于轨迹交叉理论对地铁工程线行车事故进行分析,基于现代因果连锁理论对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进行分析,发掘出事故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以此为依据,从工程线行车组织单位、线下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通过在铁路工程线行车管理过程中进行应用,以验证对策的效果,并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以期实现工程线行车安全和施工安全的目标。

金辉[8](2020)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文中提出宏观税负的高低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影响强国富民和稳定发展,是政府、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宏观税负高企,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税负畸高的主要原因:“分税制”以来,税权分配向中央集中并趋于规范,但事权划分改革止步不前,存在政府事权范围过大、政府间事权重叠严重、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事权划分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等问题,导致事权与支出责任不断下沉,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纵向失衡,使得地方财政产生巨大缺口,于是地方政府伸出攫取之手,通过土地财政、乱收费等方式增加收入,极大地推高了宏观税负。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将宏观税负约束至合理区间,并科学合理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是破解中国财政困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是切实降低宏观税负、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部分。首先,国际比较。在国家结构、经济水平差异的视角下,比较了美、英、俄、蒙四国的政府间事权划分模式,并将4国拓展到81个国家,归纳不同类型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共性和特性,提炼出若干经验启示;其次,历史、现状与比较。梳理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讨论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为事权划分改革指明方向;再次,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是在理论分析中,界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利用Barro模型分析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二是在实证研究中,利用熵值法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检验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使用Lind-Mehlum方法估算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最优值,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为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域下,结合国际经验、现实情况以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从四本预算分别展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部分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制定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可能的创新之处:1、借鉴国际经验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角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1)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以及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研究。已有文献中关于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研究,往往就划分而谈划分,这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支出责任定量划分难以深入。只能停留在事权定性划分的层面,无法深入到支出责任定量划分的层面,使得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划分处于割裂状态。二是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宏观税负畸高的问题。这是因为事权与支出责任的上划或下调,都无法改变总财政支出,进而无法降低宏观税负。因此,本文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先参考前人测度的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宏观税负合理区间,再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部分政府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划分各领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最终降低财政支出和宏观税负至合理区间。(2)较大拓展了国际比较的视野。其一,已有文献中的国际比较研究,往往利用国际数据库的二手数据或者样本国家的政策文件,进行定性分析或者政策解读。本文则从美、英、俄、蒙四国的财政部、统计局等网站,收集详细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二,已有文献注重案例研究,缺乏分类比较。本文依国家结构、经济水平的差异,将目标国家分为四类,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样本数量扩大至81国并进行分类比较。2、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的关系财政分权的已有文献,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理论分析中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利用Barro模型,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代际效用总和最大化,并纳入央、地两级财政支出,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θl*=γ/(β+γ)。财政支出分权水平过高不利于发挥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效益,过低则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信息优势,都将造成效率的损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中可能的创新之处。基于理论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其次,通过Lind-Mehlum方法进一步检验倒“U”型关系,并据此估算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最后,发现中国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过高,远高于其最优值,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时,注重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如在普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缺陷和事权划分的积弊,本文试图以此为背景开展相关研究。首先,界定事权范围。梳理已有文献、财政账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界定公共卫生事权的范围,明确相应支出内容。其次,现状分析。通过分析公共卫生领域的行政体系结构、详细数据,以及事权改革文件,探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改革。再次,开展理论分析,并找出改革方向。归纳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路径,并基于此找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要素和事权划分的重要方向。最后,提出政策建议。结合疫情防控和事权划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从责任分配、行政体系、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央与地方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政策建议。

高远[9](2020)在《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一直被视作事故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无论实践还是学术上,都有研究指出当前政府基于合规的监管机制是阻碍安全监管产生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反观西方发达国家深受罗本斯报告影响,多建立起一种基于框架性法律和员工参与的自律监管机制。完全的自律监管机制也存在其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并不能在中国完全适用。因此,探索两种监管机制的平衡点从而使其有效的结合,对于优化当前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预防重大事故,提升工业生产安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以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理论、社会性成本-效益分析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指导,提出采用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两种监管机制下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策略选择及收益关系进行研究。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分别建立合规监管机制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和两种监管机制的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求解,结果发现由于企业在法规制定过程的信息缺失普遍存在,降低法规的固有有效性,抑制了合规监管机制发挥效果。半定量结果显示在中国国情下,自律监管的收益小于合规监管机制。但纯策略下合规监管机制具有局部稳定性的均衡点所对应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是不确定的,说明合规监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2)基于社会成本-效益理论对博弈监管模型中的参数进行定量化设计和估算。结果表明在中国当前国情下,纯策略的合规监管机制所对应的均衡点收益为a-11389.16和a-31746.67,均大于完全自律监管机制的收益a-35248.07。混合策略下两种模式有效的结合表明当两种监管机制混同使用,且合规监管的比例置于[0.3796,0.5]区间内时,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的总收益在不断增加。3)将自律监管机制下的四种主要控制策略加入原有合规监管机制的博弈过程中后,对系统的均衡点收益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结果发现其中三种控制策略的实施都能使系统更加高效。4)基于SCORE项目,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设计并实施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的优化方案,阶段性的实施效果表明:将自律监管的一些实践措施与当前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相结合,有助于提升监管效率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张秋婷[10](2020)在《生产安全事故问责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风险和挑战依然较多,对于每一起生产安全事故,需要从中汲取深刻的经验教训,严格落实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以预防同类事故再次发生。然而在生产安全事故中,针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人员,对其失职渎职行为的问责,如何科学划分责任、严格依照规定的责任种类和责任幅度进行问责,在实践处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根据目前我国生产安全事故问责的相关规定以及在实践中责任划分的处理情况,分别从行政问责、刑事问责以及问责中的衔接机制进行探讨。通过文献分析、案例分析以及文本分析法,总结我国目前生产安全事故问责中存在的问题:在行政问责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问责主体较为单一、责任划分依据不明确、问责标准不明晰;刑事问责方面包括问责入罪标准模糊、问责因果认定不准确、法定刑规定不合理;在衔接机制上有移送标准不明确以及信息渠道不健全。针对以上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在行政问责方面应加强异体问责、明确问责标准与责任划分依据、明确职责范围与尽职免责情形;在刑事问责方面应明确刑事问责的入罪标准、正确认定行为与事故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完善刑事问责的量刑规定;最后在事故问责的衔接工作中,应当完善相关案件的移送机制以及信息共享机制。

二、铁路某车辆部门工伤发生的原因与预防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铁路某车辆部门工伤发生的原因与预防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2000—2018年某铁路企业职工工伤事故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调查内容
    1.3 伤害标准
    1.4 指标定义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工伤事故发生率
    2.3 工伤发生时间分布
    2.4 工伤部位、性质和类别分布
    2.5 工伤事故岗位分布
    2.6 工伤事故发生原因
    2.7 工伤事故误工天数与疾病负担分析
3 讨论

(2)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 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我国铁路安全风险管理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2.1 风险管理概念
    2.2 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
        2.2.1 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
        2.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3“流行病学”理论
        2.2.4 系统理论
    2.3 风险管理过程
    2.4 风险管理理论
        2.4.1 风险识别技术
        2.4.2 风险分析及评价方法
        2.4.3 风险应对方法
        2.4.4 风险监督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供电维修概述
    3.1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组织
    3.2 铁路供电维修作业内容
        3.2.1 铁路供电维修的基本形式
        3.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内容
        3.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内容
    3.3 本章小结
4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
    4.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4.1.1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范围
        4.1.2 铁路供电维修业务管理
        4.1.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范围
    4.2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
        4.2.1 铁路供电维修危害识别方法
        4.2.2 铁路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危害
        4.2.3 铁路供电设备维修作业危害
    4.3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评估
        4.3.1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评价模型
        4.3.2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接受准则
        4.3.3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价
    4.4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
        4.4.1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应对原则
        4.4.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4.5 铁路供电维修风险监控
        4.5.1 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监控方法
        4.5.2 铁路供电维修安全风险管理改进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和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供电设备检测监测作业、天窗内作业、天窗作业风险控制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石化企业工伤情况分析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近年工伤发生总体情况
2 各类工伤原因分析
    2.1 物体打击
    2.2 车辆伤害
    2.3 机械伤害
    2.4 灼烫、烧伤(含含化学烧伤、电击烧伤)
    2.5 高处坠落
    2.6 爆炸
    2.7 中毒窒息
    2.8 其他伤害
        2.8.1 摔伤、扭伤、拉伤
        2.8.2 碰撞受伤
        ①不安全状态:
        ②不安全行为:
        2.8.3 切伤、割伤、挤压伤
3 各类型工伤预防措施
    3.1 物体打击事故预防措施
    3.2 车辆伤害事故预防措施
    3.3 机械伤害事故预防措施
    3.4 高处坠落事故预防措施
    3.5 灼烫、烧伤(含电击烧伤)事故预防措施
    3.6 爆炸受伤事故预防措施
    3.7 中毒窒息事故预防措施
    3.8 摔伤、扭伤、拉伤、碰撞、切伤、割伤、挤压伤预防措施
4 结束语

(4)浅谈铁路企业在工伤保险工作中的几点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做好工伤事故预防,树立安全意识
    (一)整章建制,完善措施,建立健全有效防控机制
    (二)严谨排查,强化考核,努力消除事故隐患
    (三)及时分析,善于总结,防止事故连续发生
    (四)加强培训,广泛宣传,将工伤预防落到实处
    (五)找准规律,重点盯控,减少人身伤害的发生
二、落实企业应负责任,树立大局意识
    (一)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企业责任
    (二)严格考核,杜绝工伤事故漏报瞒报现象
    (三)统一标准,尽力帮助工伤职工返岗复工
三、规范工伤经办管理,树立法律意识
    (一)依法经办,规范工伤管理各项环节
    (二)解释政策,出现争议引导职工依法维权
    (三)完善制度,明确伤与非伤界定
四、关注工伤职工困难,树立服务意识
    (一)设立工伤职工走访慰问制度
    (二)进行工伤职工入户鉴定
    (三)开展健康知识巡讲
    (四)推进工伤康复工作

(5)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概述
    2.1 风险
        2.1.1 风险概念和内涵
        2.1.2 风险管理
    2.2 能力
        2.2.1 概念
        2.2.2 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的内涵
        2.2.3 具体能力
    2.3 风险、能力与安全城市的关系
        2.3.1 关系图
        2.3.2 内涵
    2.4 安全城市概念和内涵
        2.4.1 概念
        2.4.2 内涵
第三章 国外安全城市战略文件对比分析
    3.1 基本情况介绍
        3.1.1 美国
        3.1.2 英国
        3.1.3 日本—以东京为例
        3.1.4 经济学人智库EIU
    3.2 对比分析
        3.2.1 纵向对比
        3.2.2 横向对比
        3.2.3 特点与问题分析
第四章 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体系构建
    4.1 构建原则
        4.1.1 典型性原则
        4.1.2 客观性原则
        4.1.3 层次性原则
        4.1.4 可操作性原则
    4.2 ISRS概述
    4.3 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4.4 评估指标内容
        4.4.1 城市运行系统
        4.4.2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
        4.4.3 能力
第五章 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
    5.1 分级标准
        5.1.1 分级原理
        5.1.2 分级标准值
        5.1.3 指标分级
    5.2 基于G1法的权重赋值与综合评估
        5.2.1 基本原理
        5.2.2 群组判断的情形
        5.2.3 综合评估模型
    5.3 基于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的权重赋值与综合评估
        5.3.1 相关性分析
        5.3.2 主成分分析PCA
        5.3.3 综合评估模型
    5.4 安全城市指数计算模型
        5.4.1 指标权重计算
        5.4.2 指标评分计算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北京市综合概况
    6.2 北京市安全城市评估一: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综合评估与分析
        6.2.1 数据获取
        6.2.2 数据处理
        6.2.3 相关性分析
        6.2.4 主成分分析
        6.2.5 结果分析
    6.3 北京市安全城市评估二: 基于G1法的综合评估与分析
        6.3.1 权重计算
        6.3.2 数据获取
        6.3.3 数据处理及评分计算
        6.3.4 结果分析
    6.4 对策建议
        6.4.1 城市运行系统部分
        6.4.2 风险防范能力部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显着性检验的t分布临界值表
附录2 “风险防范能力”评分调查问卷
附录3 “应急准备能力”评分调查问卷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和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斯柯达汽车《可持续发展报告2017-2018》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项目简介
    2.1 项目概况
    2.2 项目深度分析
        2.2.1 源文本交际功能和意图
        2.2.2 源文本语篇特征及翻译策略选择
3.项目实施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背景知识储备
        3.1.2 查找相关专业术语
        3.1.3 翻译工具的准备
    3.2 译中环节
    3.3 译后审校
4.案例分析
    4.1 专有名词的翻译
        4.1.1 音译
        4.1.2 意译+原文
        4.1.3 释义+意译+原文
    4.2 标题的翻译
        4.2.1 增减字词,明确含义
        4.2.2 根据内容,补充信息
        4.2.3 拆分源语,整合译文
    4.3 语句翻译
        4.3.1 化解重复,丰富表达
        4.3.2 被动句翻译,语篇决定策略选择
        4.3.3 语序调整,舍形取意
    4.4 语篇翻译
        4.4.1 重选主语,加强连贯
        4.4.2 信息重组,译者主体
5.实践总结
    5.1 翻译心得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及译文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态
        1.3.1 国内外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状态
        1.3.2 国内铁路工程线及营业线行车安全管理研究状态
    1.4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典型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2.1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2 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2.3 轨迹交叉理论
    2.4 系统安全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工程线概况、现状及事故统计分析
    3.1 铁路工程线概况
        3.1.1 铁路工程线系统划分
        3.1.2 工程线及工程线行车事故的定义
        3.1.3 铁路工程线各参与单位概述
    3.2 铁路工程线现状
        3.2.1 铁路工程线行车组织现状以及与铁路营业线的异同点
        3.2.2 铁路工程线下施工单位现状
    3.3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统计分析
        3.3.1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统计
        3.3.2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
    4.1 铁路工程线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1 直接原因
        4.1.2 间接原因
        4.1.3 根本原因
    4.2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
        4.2.1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的分析方法
        4.2.2 脱轨事故分析
        4.2.3 挤道岔事故分析
        4.2.4 人身伤害事故分析
    4.3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进行分析评价
        4.3.1 基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人因事故分析与评价
        4.3.2 基于轨迹交叉理论的地铁工程线事故分析与评价
        4.3.3 基于现代因果连锁理论的铁路工程线事故分析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线安全管理对策
    5.1 铁路工程线行车管理单位对策
    5.2 线下施工单位对策
    5.3 建设单位安全管理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铁路工程线行车安全对策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工程线安全管理
        6.2.1 完善工程线行车安全管理体系
        6.2.2 “3E”对策应用
    6.3 铺架单位行车管理
    6.4 施工组织管理
    6.5 实践结果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2.1 论文的研究目标
        1.2.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难点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全口径宏观税负
        2.1.1 全口径宏观税负的概念界定与测度
        2.1.2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
        2.1.3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研究
    2.2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2.2.1 经济增长视角下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历程
        2.2.2 财政分权理论的新发展与现实困境——部分财政分权
        2.2.3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3 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与政府支出结构
        2.3.1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要素流动与政府间竞争
        2.3.2 政府间竞争与财政支出结构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支出
        2.3.3 政府间竞争与政府规模
    2.4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2.4.1 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2.4.2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国际案例
        2.4.3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中国案例
    2.5 简要评述
第三章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国际比较
    3.1 联邦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3.1.1 联邦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美国为例
        3.1.2 联邦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俄罗斯为例
    3.2 单一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3.2.1 单一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英国为例
        3.2.2 单一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蒙古为例
    3.3 各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3.3.1 美、俄、英、蒙四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3.3.2 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比较的拓展——基于81个国家的数据
    3.4 启示与借鉴
        3.4.1 划清政府、市场边界的启示与借鉴
        3.4.2 优化中央、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启示与借鉴
        3.4.3 划分中央、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启示与借鉴
        3.4.4 健全央、地两级财政法制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现状和比较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变迁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集权与分权的动荡变化时期(1950-1980年)
        4.1.2 改革开放背景下财政分权体系探索和建设时期(1980-2013 年)
        4.1.3 财政体制现代化改革时期(2014年至今)
    4.2 分税制改革后央、地间财政关系的总体现状——财政困境和思考
        4.2.1 财政现状之央、地间财政失衡的困境及其思考
        4.2.2 财政现状之转移支付体系不完善与地方财政缺口的困境及其思考
        4.2.3 财政现状之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困境及其思考
        4.2.4 财政现状之宏观税负畸高的困境及其思考
    4.3 各领域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比较
        4.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5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现状、比较的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5.1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5.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5.1.2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Barro模型的理论分析
        5.1.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5.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与测度
        5.2.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
        5.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指标权重计算——基于改进后的熵值法
        5.2.3 世界8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测度及排序
        5.2.4 可持续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序比较
    5.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5.3.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5.3.2 基准回归结果
        5.3.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5.3.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分权与人类发展指数
        5.3.5 进一步讨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维讨论
        5.3.6 基于Lind-Mehlum方法的最优央、地财政支出比例估计
    5.4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5.4.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5.4.2 基准回归结果
        5.4.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5.4.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结构与人类发展指数
        5.4.5 实证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6.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原则和思路
        6.1.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基础
        6.1.2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
        6.1.3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思路
    6.2 借鉴国际经验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6.2.1 一般公共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5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6.3 重构之后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6.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6.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6.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6.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6.3.5 重构之后的央、地两级财政支出总规模测算及重构方案的优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国际比较的研究结论
        7.1.2 历史、现状和比较的研究结论
        7.1.3 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政策启示
        7.2.2 具体的对策建议和方案
第八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1 本文的不足之处
    8.2 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件:Lind-Mehlum方法的Stata编程代码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基础理论
    2.1 监管与监管机制概述
        2.1.1 安全生产监管的内涵
        2.1.2 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内涵及发展
        2.1.3 存在的问题
    2.2 监管机制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博弈论概述
        2.3.1 博弈论及在监管问题研究中应用
        2.3.2 信号传递博弈模型
        2.3.3 演化博弈模型
        2.3.4 社会成本效益分析理论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博弈基本模型分析
    3.1 监管机制基本博弈模型的建立
    3.2 收益矩阵的确定与模型求解
    3.3 监管机制博弈基本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合规监管与自律监管机制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4.1 监管机制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4.2 模型的求解
        4.2.1 合规监管机制的收益分析
        4.2.2 自律监管机制的收益分析
    4.3 监管机制演化博弈均衡点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策略下监管博弈参数定量化求解与对比分析
    5.1 数据收集与参数处理
    5.2 监管博弈模型的收益函数的定量化求解
        5.2.1 收益参数的确定
        5.2.2 收益参数的计算
        5.2.3 监管收益对比及平衡点求解
    5.3 本章小结
6 混合策略下监管机制优化收益分析
    6.1 框架性法规机制的收益分析
    6.2 企业主体责任机制的收益分析
    6.3 员工参与机制的收益分析
    6.4 第三方参与机制的收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SCORE项目的监管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7.1 项目背景
    7.2 监管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7.2.1 政府层面的方案设计
        7.2.2 企业层面的方案设计
    7.3 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生产安全事故问责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生产安全事故问责相关概念
    2.1 生产安全事故
    2.2 生产安全事故问责
3 生产安全事故问责的方式
    3.1 生产安全事故的行政问责
    3.2 生产安全事故的刑事问责
    3.3 生产安全事故行政问责与刑事问责的衔接
4 生产安全事故问责存在的问题
    4.1 生产安全事故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
    4.2 生产安全事故刑事问责存在的问题
    4.3 生产安全事故问责的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5 生产安全事故问责的完善建议
    5.1 生产安全事故行政问责的完善建议
    5.2 生产安全事故刑事问责的完善建议
    5.3 生产安全事故问责的衔接机制的完善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铁路某车辆部门工伤发生的原因与预防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2000—2018年某铁路企业职工工伤事故调查[J]. 海燕,李雪. 疾病预防控制通报, 2021(06)
  • [2]基于风险管理的铁路供电维修安全管理研究[D]. 桂俊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3]石化企业工伤情况分析及预防措施[J]. 韩育红. 石化技术, 2020(08)
  • [4]浅谈铁路企业在工伤保险工作中的几点做法[J]. 张毅. 劳动保障世界, 2020(21)
  • [5]基于“风险-能力”的安全城市评估模型研究[D]. 杨思佳.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斯柯达汽车《可持续发展报告2017-2018》翻译实践报告[D]. 胡丹婷.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7]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 任正康.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D]. 金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7)
  • [9]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D]. 高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10]生产安全事故问责法律问题研究[D]. 张秋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铁路车辆部门工伤原因及预防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