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山东省土地整理的潜力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陶源[1](2021)在《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果园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化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在促进农作物产量提高、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长期过量且低效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空气质量酸化等农业面源污染和环境质量衰退问题十分普遍,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阻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切实加强环境污染防治,适当减少化肥等物质要素的投入势在必行。农户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和经营决策的实施者,其生产行为对面源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农户减施化肥行为机理是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因素分解、随机前沿、结构方程、双变量Probit、二元Logit、二阶段IV Probit、内生转换和博弈等模型,在分析化肥施用现状及减量潜力的基础上,以山东省苹果种植户为例,研究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并阐明农户减施化肥行为的激励机理。同时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提出农户减施化肥的政策建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990-2018年间,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在2016年首次出现减少的态势,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时间特征来看,我国的化肥施用强度变化趋势与施用总量类同;从空间分布来看,整体上我国化肥施用强度相对较大,基本处于中度化肥施用水平之上。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显着,主要表现为华南、黄淮海地区和个别省份(江苏省、陕西省)存在更大的施用强度;从不同农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来看,除大豆外,其他农作物都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同时,依据我国12种农作物平均施用强度的中位数468.93千克/公顷界定高耗肥农作物和低耗肥农作物。此外,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发现,种植结构偏向水果、蔬菜和化肥利用效率低共同促进了化肥施用强度的增加。因此,减施化肥的重点应该放在水果和蔬菜等农作物上。进一步研究苹果等高耗肥农作物的化肥投入技术效率与化肥减量潜力对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可知,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为0.8645,但化肥投入技术效率仅为0.3873。这意味着在保持产量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条件下,还能够节约61.27%左右的化肥施用量。换言之,当前苹果生产中超过一半的化肥投入是无效率的,减少化肥的投入量并不会对苹果产量造成负面影响。并且不同主产省间差异显着,但整体水平有所提升。苹果生产化肥最优施用量为21.35千克/亩,过量施用程度为63.16%,远高于粮食作物,存在较大的化肥减量潜力。不论从化肥投入技术效率还是化肥过量施用程度方面,都表明苹果生产中存在远高于粮食作物的化肥减量潜力,在农作物种植中需要着重加强对其化肥施用管理。因此,苹果生产的化肥减量增效势在必行。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逻辑遵循“认知—意愿—行为”的基本路径,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直接影响其采纳意愿,行为态度对采纳意愿的影响较大,路径系数为0.394;主观规范对采纳意愿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247;知觉行为控制不仅对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还直接作用于农户的采纳行为,对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80和0.119,并且对采纳行为的标准化总效应,大于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效应之和。对于水肥一体化技术而言,农户的采纳意愿在其认知与行为之间具有中介效应,是促进农户采纳行为顺利实现的关键点。此外,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仅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影响较小,并且未能达到预期的显着性水平。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节肥增收的目的。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样本农户能够节约化肥施用量11.79%-20.98%,提高农产品收入8.15%-9.07%,并且不同规模农户的水肥一体机技术节肥增收效应存在显着差异。对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的规模户而言,其化肥减量作用强度明显高于小规模农户。与此同时,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采纳只对规模户的农产品增收有明显作用。实际调研中,47.83%的农户施用有机肥具有替代化肥的作用,但在52.17%农户的施肥行为中,出现了施用有机肥后仍不减施化肥的现象,与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常规关系发生“悖离”。从风险感知和社会信任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影响中可以看出,风险感知对农户有机肥替代行为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信任对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且社会信任在农户风险感知对有机肥替代行为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有机肥替代行为的负向影响。此外,风险感知和社会信任在不同农户群组中的作用差异较大。相较于种植规模,风险感知在家庭总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农户间作用差异更为显着。其中低收入与低学历农户的有机肥替代行为更容易受到风险感知和社会信任的影响;对高收入、大规模和高学历的农户而言,制度信任不仅能够降低风险感知程度而且有利于有机肥替代行为的发生。农户有机肥替代行为与化肥施用量和农产品收入相关。总体来看,农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基本实现了节肥增收的目的。施用有机肥替代后,样本农户能够节约化肥施用量7.91%-10.55%,但仅提高农产品收入2.11%-2.27%,从中可看出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效应优于提高农产品收入的效应,对农户收益的改善幅度并不大。农户减施化肥行动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农户和政府,通过对农户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主要说明政府应该根据农户合理需求给予补偿,降低农户减施化肥的额外成本,从而提高在政府主导下农户积极主动减施化肥的有效性。在基于政府补偿的激励机理分析中,为避免逆向选择行为发生,政府应该按照不同的农户类型设计不同的补偿标准。对于低效率农户而言,政府提供的补偿标准应该小于农户的边际努力产值,以此降低高效率农户效仿低效率农户的概率;对于高效率农户而言,政府设计的补偿标准应满足向农户支付一定的超额补偿来促使农户付出较高的努力程度。这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双方能够实现的最优结果,能够保障政府在节约监督成本的同时激励农户在减施化肥行动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为避免道德风险行为发生,补偿标准的设计应使农户在不努力时获得负效用,且当农户从不努力向努力转变时能够获得正的效用增加值,从而激励农户在减施化肥行动中付出最优努力水平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使政府和农户形成双赢的局面。依据农户节肥型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和基于政府补偿的激励机理分析,提出农户减施化肥的政策建议。从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的政策建议来看,应当构建水肥一体化技术社会化服务机制;规范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行为控制;创建有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土地规模条件;合理有效运用“助推”机制。从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政策建议来看,应该实施降低风险感知程度的多元化推进机制;营造有利于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社会认同机制;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和有效供给;实施满足异质性农户需求的差异化激励政策;完善市场流通机制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从实现外部性内部化补偿的政策建议来看,应该构建利益诉求响应补偿表达机制;设立多渠道的化肥减量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构建异质性动态补偿标准。
杨忍,刘芮彤[2](2021)在《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衔接与融合》文中指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增强两者的互动关系和集成效应。文章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解析及趋势研判入手,构建两者的衔接与融合机制,并以广东省为例,探索基于生态修复规划分区的土地综合整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对传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继承与更新,前者具有生态转向而后者突显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②土地综合整治的问题与生态修复的目标相衔接,内嵌于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内,并通过耕地与农田网络、宅基地与民居建筑等要素一一对应。③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在权属明晰、权利激励、市场平台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及价值转化的过程中相互融合,最终达成两者之间的收益循环。④广东省内珠三角生态区、海岸带及北部屏障区的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应各有侧重,服务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
杨滨键[3](2020)在《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评价与减排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指出,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的13.5%。种植业在整个农业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农业的基础。我国种植业生产面临着生产资料高投入、产量与效益偏低、资源过度利用、生态退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山东省是我国的种植业大省,种植业经济发展良好,外向度较高,据山东省海关统计,自2001年起山东省对外农产品进出口额连续18年位居我国第一,其稳定发展,一方面,对我国种植业而言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和导向价值,另一方面,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碳排放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几乎是第二名美国碳排放量的两倍,但是需要肯定的是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为全球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国种植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过度使用,对土壤与水资源都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更加大了种植业碳源的排放量。鉴于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与国内种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种植业低碳的研究是顺应时代潮流所需的必然前进方向。种植业低碳绩效能够很好的衡量与评价种植业低碳的发展程度,但如何去测度种植业低碳绩效水平?影响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因素是什么?制定减排政策如何合理的进行成本控制?减排政策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价?显而易见的是,只有以上问题得到解答,才能促进种植业的低碳发展。所以本文将对种植业低碳绩效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为其走低碳发展之路构建减排政策体系,这将对种植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本文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低碳农业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所涉及的概念以及理论进行了总结与界定,以确保研究理论根基扎实;第二,对山东省种植业发展的现状、生产投入现状以及农业低碳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量与碳汇量进行了科学的测算,并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分析了其发展趋势、结构、密度以及强度的变化与地区差异。接着在种植业碳排放与碳汇测度基础上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了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同时,进行了种植业碳汇空间集聚特征分析,由此全面系统的掌握了山东省碳排放、碳汇的时间与空间发展规律以及区域差异,一方面,为减排政策体系构建指出了任务细分方向,完善了政策体系构建的成本模块,另一方面,为接下来进行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本部分首先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投入变量与产出变量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 DEA-Malmquist模型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水平进行了测度,接着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对种植业低碳绩效开展了分析与评价,并对种植业低碳绩效与种植业传统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为后文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第四,为了研究种植业低碳绩效水平在时空存在差异的原因,本部分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进行了空间效应研究,首先运用了全域自相关性检验和局域自相关性检验,对山东省区域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局域空间自相关性的时空跃迁路径进行刻画和分析。接着运用了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了固定效应的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杜宾模型(SEM)估计,从经济因素、制度因素、规模因素以及技术因素出发分析了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效应。通过本部分研究,系统的掌握了各因素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影响效应,使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减排政策体系的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第五,本部分运用了 PVAR模型研究了低碳驱动与约束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动态影响效应。首先通过GMM参数估计分析了低碳约束目标与低碳驱动手段在滞后一期的情况下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影响作用,接着运用脉冲函数分析了低碳约束目标与低碳驱动手段变量对种植业低碳绩效影响的发展趋势变化,并且通过方差分解测算了低碳约束目标与低碳驱动手段变量对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影响贡献度。该部分的研究为减排政策体系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第六,本部分首先对种植业低碳绩效进行了现有情景仿真分析,接着设定了低碳政策情景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对低碳政策开展了决策评价分析。最后,综合了前文研究结论,系统的构建了山东省种植业减排政策体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推动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张广宁[4](2020)在《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以山东省M镇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与耕地利用问题加剧了耕地保护难度,切实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力度,科学评价耕地质量是必经之路。国内外学者已对耕地质量评价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上述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前提下,借鉴土壤肥力、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山东省M镇2017年土地整理项目区自然状况、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土地利用现状,将项目区按照空间位置分为A、B、C、D、E、F6个单元进行评价研究。本文在充分分析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内容如最基础的土地平整工程、改善路网的田间道路工程、完善灌排设施的水利设施工程等对耕地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工程实施对项目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土壤方面3个,地质地貌方面2个,水利方面2个,土壤方面有障碍层次、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含量,地质地貌方面有地形坡度和表层土壤质地,水利方面有排水条件和灌溉保证率。利用专家多轮打分的特尔斐法确定组建适合项目区各评价因素的权重。通过上述指标体系应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法对项目区近邻耕地与项目区工程实施后耕地质量进行评价对比。结果表明:项目区整理后的耕地与近邻耕地地块的自然质量等、利用等、经济等相比都提高了1~3个级别。通过评价可得出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耕地质量,与项目区邻近耕地相比能够明显改良项目区土壤质量、完善灌排设施和地形坡度等生产条件;根据评价指标建立方法可组建适合周边乡镇的自然质量等评价体系,为其他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评估提供可参考的指标体系;耕地自然质量影响因素和修正系数的计算可准确反映本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特征、工程实施产生的土地利用和经济效果,评价结果也能更贴近实际地反映项目区耕地质量。因此,土地整理工程对耕地质量的提升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本文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进行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后的耕地质量评价是可行的,对山东省开展各种耕地质量评价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作用。
姬光明[5](2019)在《企业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运作研究 ——以平邑县基本烟田项目为例》文中认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我国在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上投入的资金量巨大、整治规模大、新增耕地效果显着。但是随着土地整理任务的不断增加,资金保障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必须积极探索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理的模式,吸引社会企业、团体和其他金融机构参与土地整理,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和企业管理优势。笔者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的土地整理发展和企业投资参与土地整理项目运作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平邑县域开展土地整理的基本条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平邑县基本烟田整理项目的案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评估,提出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引入烟草种植龙头企业和烟农专业合作社参与的PPP模式改进方案。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县域土地整理项目调研与理论分析,揭示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项目及实施特征。县域的土地整理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拨款,十分注重占补平衡指标和建设用地指标的获取,并且具有明显的山区丘陵地区特色,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的特点,存在投资强度低、新增耕地质量偏低、规模化运营程度低的问题,在整理项目的策划布局时必须结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综合型、生态友好型土地整理工作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2)通过烟田整理项目运作过程剖析,归纳出企业投资土地整理项目限制因素及运作对策。企业投资参与土地整理项目运作可以发挥企业的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强了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提高了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效率,保障了工程建设的质量,有效的控制了项目预算成本,弥补了政府投资项目的不足;(3)通过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组织,以PPP模式参与土地整理运作,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投资不足和项目后期管护运营效果不佳的问题。对土地进行集中流转,统一运营管理,对土地整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十分关键,并能够提高区域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投资企业和农户收益,进一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
张溪[6](2019)在《精明收缩:应对快速城镇化的乡村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乡村萎缩空心、人口流失、资源闲置等现象日益显着。对此,国内已有很多乡村振兴、乡村复兴、美丽乡村等旨在进行乡村激活与整治的规划实践,但部分乡村地区问题仍旧十分突出。因此,本文尝试借鉴“精明收缩”的理论,转换乡村发展思路,对发展困境严重的地区采取主动收缩的策略,探讨人口、空间、土地等规划要素的退出机制和优化重组,从而防止这部分乡村出现被动的、无序的衰败问题。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总结和分析我国目前乡村发展的现状与探索,以及国外乡村主动收缩的策略与实践(第二章);其次,梳理“精明收缩”规划理论的发展历程与研究动态(第三章);再次,在乡村发展潜力评估基础上,定位需要收缩发展的村庄(第四章);第四,在现行规划制度法规框架内,尝试讨论“精明收缩”理论指导下乡村规划的主要实施措施(第五章);最后,结合各地近期乡村改革动向和零星尝试,探讨乡村“精明收缩”所需的政策环境及其未来发展趋向(第六章)。由于国内对于“精明收缩”规划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且受限于现有规划管理体制和法规政策,尚不能据此为理论依据来指导具体的乡村规划实践,因此国内并无现实的典型案例可供调研与参考。本文的研究目的仅是从宏观的理论层面,就当前国内乡村规划实践和主流规划理论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益的反思和尝试性的探索。
苏媛媛[7](2017)在《农民上楼 ——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动员》文中提出本文以文献研究和田野工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从社会动员的视角对当代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农民上楼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社会动员在农村社会仍然发挥着效力,是共产党执行公共政策所依附的重要手段。尽管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动员仍然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动员发生了若干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社会动员中科学话语的使用、市场力量的直接参与和对各方利益的重视与调节。社会动员已经从党和政府发动和实施、主要由党和政府的分支机构参与动员转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农民上楼的推进离不开国家科层制的运作,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社会动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动员一旦进入实践环节,参与动员的主体即变得多元化。市场力量的壮大使它成为党和政府认可的社会动员主体,在农民上楼中资本以强势姿态下乡参与农村建设,直接参与了社会动员。同时,本土内生的市场力量也在不断引导着社会动员舆论的转变。乡土社会中的精英人士、权威人物都在有意无意间参与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社会动员。多元主体在社会动员中的和谐共存是建立在利益共享基础上的,在农民上楼的社会动员中各行为主体通过农民上楼都力图实现自身的利益。社会动员是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各种资源发动群众的过程。在农民上楼的社会动员中,动员手段既包括党和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科学话语建构,也包括经济利益诱导、经济资源调配、组织资源协调和重组,还包括利用乡土社会的关系开展情理动员。同时,适当的体制压力和任务分配也被应用于动员之中。此外,在开展动员的过程中,动员主体建设性地采取典型宣传、参观引导、制定响亮的口号等直观的方式开展动员。社会动员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动态过程。农民上楼的社会动员首先由党和政府自上而下发动,但作为动员对象的农民并不是被动的参与者,他们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做出积极的回应,通过自己的方式对动员做出反馈,以自己的姿态来讨价还价保障自己的最大利益。同时,国家的稽查机制、媒体的社会反馈等都使得社会动员过程成为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过程。权力是社会动员的引擎,它在农民上楼中作用的发挥与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中的项目制运作和科层运动化趋向密不可分。农民上楼本身就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作为国家自上而下推进的项目运作,它需要对体制内进行广泛的动员,同时要落实到基层,也离不开对农民的社会动员以使其接受外部资源带来的社会变迁。其次,农民上楼具有运动式治理的特征,但又依赖科层制来实现,因此农民上楼的社会动员表现出科层运动化的趋向。
徐红娟[8](2013)在《基于城镇地籍调查的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以10个居民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10年度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试点的通知》和《山东省2010年度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初稿)的要求,胶州市将胶北镇岳头屯、后柏兰村、柏兰村、被赵家村、小沟底、瓦屋庄、李家村、袁家村、王家村、北于家村10个农村居民点作为试点单位。本文对10个农村居民点进行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按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三种类型进行划分,10个农村居民点农用地面积为77353.98m2,占总用地面积的8.73%;建设用地面积为791103.61m2,占居民点总用地面积的89.33%;未利用土地面积为17169.36m2,占农村居民点总用地面积的1.94%。通过城镇地籍调查数据计算可知,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42.28m2/人;户均宅基地面积为276.81m2/户;均超过了山东省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标准规定的100m2/人与166m2/户的标准。10个农村居民点的平均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分别为0.45和0.44,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贯彻《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角度来看,土地利用强度有待提高。另外,除岳头屯外,其它农村居民点均有一定量的闲置地,总面积达到17169.36m2,占农村居民点总用地面积的1.94%,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从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强度两个方面分析农村居民点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有一定的挖掘潜力。从土地利用结构方面来看,一方面10个农村居民点以166m2/户的户均宅基地面积计算,10个农村居民点的潜力值为173865.47m2,其整理潜力系数为19.63%。另一方面,各农村居民点存在耕地、园地、设施农用地和空闲地的散闲土地,这也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途径,10个农村居民点散闲土地面积为80189.92m2,整理潜力系数为9.05%。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总潜力为254055.39m2,整理潜力系数为28.68%。从土地利用强度方面来,为贯彻《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将0.5及0.8做为建筑容积率的低目标及高目标。10个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面积分别为78167.45m2(低目标)和380964.76m2(高目标),潜力系数为8.83%和43.02%。无论从土地利用结构还是土地利用强度方面,农村居民点都具有较大的整理潜力,说明了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欠合理。本文最后提出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问题及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存在问题有:户均宅基地超标比重大,存在一户多宅现象;人均建设用地普遍偏大;土地利用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点内存在闲置土地。针对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对策: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科学合理进行村庄建设规划;加快中心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土地利用潜力研究成果在“增减挂钓”项目中的应用;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法律法规及加强体制建设,严格执法管理。
徐慧[9](2012)在《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文中认为农户作为盐碱地土地利用的主体,其行为选择对土地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黄河三角洲、松嫩平原西部、伊犁河谷地区为研究区域,在理解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盐碱地产权安排为切入点,从农户决策行为入手,借鉴相关计量经济学模型,讨论了盐碱地产权制度安排、农户行为响应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全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盐碱地产权安排与农业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分析。在对土地产权理论、可持续农业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界定了农地产权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内涵,并根据国内外实践和研究成果,提出了本研究的前提假设,并进一步分析了盐碱地产权与农业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2)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作行为响应分析。基于Tobit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土地经营行为响应模型。从区域整体分析:①盐碱地产权安排对农户土地经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权的稳定性、流转安全性以及由产权制度安排所引起的土地细碎化程度和人地资源协调度等方面。产权稳定性每提高1个单位,将会使农户流入耕地面积占家庭经营总面积的比例(以下简写为y1)增加15.8%;流转安全性指标每提高1个单位,y1绝对值将会增加0.156;农户家庭人均责任田耕地面积每增加1%,y1会降低16.8%;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责任田田块数量每降低1%,则会引起y1增加的绝对量为0.198。②影响y1的农户自身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户收入结构>户主年龄>耕种意愿>劳动力数量>教育水平。其中,农户收入结构、劳动力数量、农户对盐碱农用地耕种意愿、户主教育水平等因素与y1正相关,而户主年龄与之负相关。③农业保险与yl正相关,而土壤盐碱化程度和农业补贴等因素与y1负相关。从区域差异性分析:①垦利县、镇赉县土地种植结构单一、复种指数低,分别为单季棉和单季稻。察布查尔县熟化盐碱地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种植结构相对多样,而新增盐碱地以水田为主,撂荒现象严重。总体看来,以耐盐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规模种植为主,特种耐盐植物、耐盐饲草等先锋作物比重很低。②垦利县农户盐碱地规模经营最明显,镇赉县次之,察布查尔县最低。维护产权稳定、减少田块数量、增加单个地块面积有利于提高垦利县农户耕作意愿。镇赉县宜通过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推广,通过货币、政策、实物等多样化的技术补贴,提高农户耕种规模。察布查尔县则宜根据盐碱地改良的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步进式补贴方式。(3)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分析。基于有序Probit函数,在田块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模型。分析表明:①从整体样本数据分析,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以下简称为y2)的盐碱地产权因素按照其显着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产权类型>产权的稳定性>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农户盐碱地产权抵押的意愿。盐碱地产权越稳定,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越高,农户土地抵押意愿越强,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与责任田和转包地相比,农户更倾向于在自家开荒地上进行盐碱地土壤改良投资。除了盐碱地产权因素之外,是否有肥料补贴、农户种地意愿强度、盐碱地改良技术及配套程度、田块土地利用类型等农业政策及服务体系、农户特征和土地利用特征与y2关系均较为密切。②根据分区县样本分析,盐碱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差异较大。第一,在垦利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按照显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产权安全性>土地调整频率>产权类型>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等;其次,田块面积与y2正相关,而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则与y2负相关。第二,在镇赉县,影响y2的产权指标主要有产权类型和产权抵押意愿2个指标。而田块指标和农户自身特征对因变量影响突出,其中,土地盐碱化程度、户主受教育水平、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等指标与y2负相关,家庭耕种土地总面积与y2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在察布查尔县,农地产权因素对y2的影响并不明显,而肥料补贴、土地利用类型、农户盐碱地农业开发及耕种意愿、农户对产权的认知水平以及盐碱农用地利用技术及配套完备程度等则是主要驱动因素。根据回归结果,信贷的便利性以及土地产权抵押意愿也是影响y2的重要因素,但与之负相关。(4)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函数,在农户层次上,建立了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模型。以农户是否采取盐碱地农业水资源利用行为为因变量(以下简称y3),区分农田水利设施是否涉及耕地占用和调整两种情形(如果是,记为情形Ⅰ;如果否,记为情形Ⅱ),分别进行定量模拟。分析表明,①全部样本数据模拟结果中,盐碱地资源利用及产权因素、水资源利用因素、农户特征及政府补贴等外部支持因素对y3均有密切影响。第一,耕地规模与y3正相关,并且在情形Ⅱ下,影响程度显着增强:土地越细碎化,土地调整越频繁,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弱。第二,水资源保证率越低,水费在农业生产总投入的比重越大,农户合理性灌溉行为选择意愿越强,并且在情形Ⅱ下,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备度也成为影响y3的因素之一,并与之正向关联。第三,家庭劳动力和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等农户特征与y3负相关,而政府对于水资源利用方式和农田水利设施投入的补贴则对农户的行为选择起到了催化作用。②在情形Ⅰ下,分县样本数据模拟结果表明,在垦利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贴≥土地产权稳定性≥耕地规模>水资源短缺程度>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政府补贴越多、盐碱地产权越稳定、水资源越短缺、水利工程设施越完备、农户经营耕地规模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镇赉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地块数量>户主教育水平>水资源短缺程度>政府补贴,水田面积比重越大、地块总数量越少、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水资源越短缺、政府补贴比例越高,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合理性灌溉行为;察布查尔县影响y3的因素按照显着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类型>水利工程设施的完备程度≥劳动力数量>耕地总面积。③在情形Ⅱ下,方程拟合优度较好,但各地区影响农户灌溉行为选择的因素显着性不明显,并且区域间差异较大。(5)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根据公共政策供给与需求理论,结合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利用实践,以盐碱地产权制度为切入点,区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新增土地和存量土地,按照盐碱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思路,提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方案。①针对新增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政府主导的开发与整治方式,采用市场主导的经营方式;②针对存量国有盐碱农用地建议在遵循原经营主体意愿的前提下,采用政府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改良与经营;③针对新增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村集体主导方式进行开发整治与经营;④针对存量集体盐碱农用地建议采用中低产田改造等国家立项与村集体主导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采取补贴、信贷、保险等措施,促进盐碱地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对垦利县、镇赉县和察布查尔县等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从盐碱地开发、农业利用与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方案和保障体系。
林寿彤[10](2011)在《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文中认为土地空间综合利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拓展有效空间,扩大利用范围,二是实现土地资源空间的优化配置。这两个层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即根据特定规划目标,依靠一定技术手段,系统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强度和功能,得到由点、线、面、网组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佳的土地空间格局。本文重点围绕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参照土地空间立法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提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思路和具体对策,主要做了如下工作:第一、在借鉴我国各沿海经济区政策支持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扶持政策,包括产业支持、财政金融、土地利用、海域使用、海洋经济、港口发展、城乡一体化与人才支撑等,对于土地利用政策进行了重点描述。第二、分别从发展阶段、功能导向等角度对多个国家的土地空间利用战略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一定的启示。第三、对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蓝色经济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利用之间的关系。第四、对蓝色经济区土地空间利用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首先建立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及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模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实际数据代入模型得到了评价结果。其次,建立了土地综合利用分区评价模型,应用此模型对蓝色经济区各区块进行了评价。最后,基于上述评价与分析提出了蓝色经济区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二、浅谈山东省土地整理的潜力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山东省土地整理的潜力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果园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户化肥施用行为的研究 |
1.2.2 关于化肥投入技术效率及最优施用量的研究 |
1.2.3 关于农户节肥型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
1.2.4 关于农户技术采纳效应研究 |
1.2.5 关于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政策研究 |
1.2.6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化肥施用强度 |
2.1.2 化肥投入技术效率 |
2.1.3 水肥一体化技术 |
2.1.4 有机肥替代化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
2.2.3 计划行为理论 |
2.2.4 外部性理论 |
2.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现状分析 |
3.1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量的变化趋势 |
3.1.1 化肥施用总量变化分析 |
3.1.2 化肥施用强度变化分析 |
3.2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的区域特征 |
3.3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的农作物结构特征 |
3.3.1 不同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差异分析 |
3.3.2 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区域化肥施用强度差异的耦合关系 |
3.3.3 种植结构对化肥施用强度的驱动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4 农户化肥投入技术效率与减量潜力分析 |
4.1 农户化肥投入技术效率分析 |
4.1.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
4.1.2 化肥投入技术效率测算 |
4.2 农户化肥减量潜力分析 |
4.2.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
4.2.2 化肥减量潜力测算 |
4.3 本章小结 |
5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行为及其效应分析 |
5.1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决策机理分析 |
5.1.1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技术属性分析 |
5.1.2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路径分析 |
5.1.3 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需求分析 |
5.1.4 农户响应水肥一体化技术行动分析 |
5.2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与行为分析 |
5.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
5.2.2 数据来源、样本分析与模型构建 |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节肥增收效应分析 |
5.3.1 理论分析 |
5.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农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及其效应分析 |
6.1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机理分析 |
6.1.1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动机 |
6.1.2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特征 |
6.1.3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模式 |
6.1.4 农户特征与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 |
6.2 风险感知、社会信任与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悖离分析 |
6.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
6.2.2 样本分析与模型构建 |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 农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节肥增收效应分析 |
6.3.1 理论分析 |
6.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农户减施化肥行为的激励机理分析 |
7.1 农户减施化肥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7.1.1 农户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取向 |
7.1.2 政府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取向 |
7.2 农户与政府的利益博弈分析 |
7.2.1 博弈模型构建 |
7.2.2 博弈均衡分析 |
7.3 信息不对称下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机理分析 |
7.3.2 逆向选择下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机理分析 |
7.3.3 道德风险下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机理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 |
8.2.2 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 |
8.2.3 实现外部性内部化补偿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东省苹果种植户减施化肥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评价与减排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可能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种植业碳排放 |
2.1.2 种植业碳汇 |
2.1.3 低碳种植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业低碳经济理论 |
2.2.2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
2.2.3 农业绿色发展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山东省种植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山东省农业低碳发展现状 |
3.1.1 山东省农业低碳发展的实践 |
3.1.2 制约山东省农业低碳发展的难题 |
3.2 山东省种植业发展时空特征分析 |
3.2.1 种植业发展时序特征分析 |
3.2.2 种植业发展空间特征分析 |
3.3 山东省种植业生产资料投入使用的分析 |
3.3.1 种植业生产资料投入使用时序特征分析 |
3.3.2 种植业生产资料投入使用空间特征分析 |
3.4 山东省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分析 |
3.4.1 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时序特征分析 |
3.4.2 种植业投入产出效率空间特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山东省种植业碳排放/碳汇测算与特征分析 |
4.1 种植业碳排放测算 |
4.1.1 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
4.1.2 种植业碳排放时序演变特征分析 |
4.1.3 种植业碳排放区域比较分析 |
4.2 种植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测度 |
4.2.1 理论方法 |
4.2.2 模型构建 |
4.2.3 种植业碳排放边际减排成本结果分析 |
4.3 种植业碳汇的测算 |
4.3.1 数据来源与测算方法 |
4.3.2 种植业碳汇时序演变特征分析 |
4.3.3 种植业碳汇区域比较分析 |
4.4 种植业碳汇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
4.4.1 研究方法 |
4.4.2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测度与评价 |
5.1 种植业低碳绩效测度研究方法 |
5.1.1 研究方法 |
5.1.2 模型设定 |
5.2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
5.2.1 种植业投入变量 |
5.2.2 种植业产出变量 |
5.2.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
5.3 种植业低碳绩效测度与时空比较分析 |
5.3.1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时序特征分析 |
5.3.2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空间差异分析 |
5.3.3 种植业低碳绩效与传统绩效比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 |
6.1 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效应检验 |
6.1.1 空间效应理论 |
6.1.2 空间自相关检验理论 |
6.2 区域种植业低碳绩效空间效应检验 |
6.2.1 全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6.2.2 局域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6.3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
6.3.1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介绍 |
6.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6.4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6.4.1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
6.4.2 空间面板回归分析 |
6.4.3 实证结论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低碳驱动与约束对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的影响效应分析 |
7.1 低碳驱动与约束动态影响效应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
7.1.1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
7.1.2 变量选取 |
7.2 低碳驱动与约束影响效应实证检验 |
7.2.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7.2.2 滞后阶数确定 |
7.2.3 GMM参数估计及稳定性检验 |
7.3 低碳驱动与约束影响效应实证分析 |
7.3.1 格兰杰因果关系研究 |
7.3.2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7.3.3 方差分解分析 |
7.3.4 实证结论与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政策情景仿真分析 |
8.1 山东省种植业现有情景仿真分析 |
8.1.1 系统动力学介绍与分析 |
8.1.2 系统的边界和变量 |
8.1.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8.1.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
8.1.5 现有情景仿真模拟分析结果 |
8.2 低碳政策情景设定与仿真分析 |
8.2.1 低碳政策情景设定 |
8.2.2 不同政策情景下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仿真结果分析 |
8.3 政策可行评估分析 |
8.3.1 内联指数决策法介绍 |
8.3.2 数据预处理 |
8.3.3 IDMI值计算及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9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减排政策体系构建 |
9.1 种植业减排政策体系的框架构建 |
9.1.1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9.1.2 减排政策工具 |
9.1.3 减排体系构建思路 |
9.2 种植业减排政策体系的制度构建 |
9.2.1 区域减排任务细分制度构建 |
9.2.2 政策落实监督制度构建 |
9.3 山东省种植业低碳发展的减排政策 |
9.3.1 制定种植业低碳法律法规 |
9.3.2 聚力提升种植业经济发展水平 |
9.3.3 财政支农助推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
9.3.4 确立科研核心战略地位 |
9.3.5 打造农村宜居宜业环境 |
9.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以山东省M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土地整理 |
2.1.2 耕地质量 |
2.1.3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 |
2.1.4 土地整理项目后耕地质量管理 |
2.1.5 农用地分等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土壤肥力理论 |
2.2.2 区域差异理论 |
2.2.3 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章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
3.1 评价总体思路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3.2.2 评价指标因素的选取 |
3.2.3 评价指标因素权重 |
3.3 划分评价单元 |
3.3.1 划分评价单元的原则 |
3.3.2 划分评价单元的方法 |
3.4 自然质量等评价 |
3.4.1 评价有关参数 |
3.4.2 自然质量等计算 |
3.5 耕地利用等评价 |
3.5.1 确定土地利用系数 |
3.5.2 计算指定作物土地利用等指数 |
3.5.3 计算耕地利用等指数 |
3.5.4 确定利用等 |
3.6 耕地经济等评价 |
3.6.1 土地经济系数的确定 |
3.6.2 计算指定作物经济等指数 |
3.6.3 计算耕地经济等指数 |
3.6.4 确定经济等 |
第4章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案例研究 |
4.1 项目区概况 |
4.1.1 项目区自然状况 |
4.1.2 社会经济条件 |
4.1.3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
4.1.4 项目区项目实施前基础设施条件 |
4.2 项目实施概况 |
4.2.1 土地平整工程 |
4.2.2 田间道路工程 |
4.2.3 灌溉与排水工程 |
4.3 运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法进行耕地质量评价 |
4.3.1 自然质量等评价 |
4.3.2 耕地利用等评价 |
4.3.3 耕地经济等评价 |
4.4 结果分析 |
4.4.1 土地整理实施后地类数量变化 |
4.4.2 土地整理后土地质量变化 |
4.5 土地整理工程实施及耕地质量评价的建议 |
4.5.1 土地整理工程实施方面的对策建议 |
4.5.2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方面的对策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企业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运作研究 ——以平邑县基本烟田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土地整理 |
2.1.2 企业投资 |
2.1.3 基本烟田 |
2.1.4 PPP模式 |
2.2 理论基础 |
2.2.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
2.2.2 系统理论 |
2.2.3 土地供给理论 |
2.2.4 成本-收益理论 |
第3章 县域土地整理现状与趋势 |
3.1 县域土地整理基本条件 |
3.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3.1.2 开展土地整理的自然条件 |
3.1.3 开展土地整理的社会经济条件 |
3.2 县域土地整理发展历程 |
3.2.1 土地整理项目 |
3.2.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
3.2.3 工矿废弃地复垦 |
3.3 县域土地整理的发展趋势 |
3.3.1 县域城市发展定位和目标 |
3.3.2 县域土地整理的发展趋势 |
3.4 小结 |
第4章 基本烟田整理项目企业投资运作 |
4.1 项目运作 |
4.1.1 项目概况 |
4.1.2 项目实施与运行程序 |
4.1.3 项目资金来源和管理 |
4.1.4 项目投资企业角色 |
4.1.5 项目实施效果 |
4.2 投资主体行为影响分析 |
4.2.1 企业投资目的 |
4.2.2 企业投资驱动因素 |
4.3 烟草企业参与整理项目的优势和问题 |
4.3.1 企业投资运作的优势 |
4.3.2 项目运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
4.4 项目运作问题的对策 |
第5章 企业投资基本烟田整理项目运作模式优化 |
5.1 引入烟草种植龙头企业的PPP模式 |
5.1.1 实施流程 |
5.1.2 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职责 |
5.1.3 参与主体收益分析 |
5.2 引入烟农专业合作社的PPP模式 |
5.2.1 实施流程 |
5.2.2 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职责 |
5.2.3 参与主体收益分析 |
5.3 两种PPP运作模式的比较 |
5.3.1 实施流程比较 |
5.3.2 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职责比较 |
5.3.3 参与主体收益比较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精明收缩:应对快速城镇化的乡村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镇化 |
1.1.2 乡村振兴 |
1.1.3 乡村转型与空间重构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精明收缩研究综述 |
1.3.2 乡村收缩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查阅 |
1.4.2 案例研究 |
1.4.3 实地调研 |
1.4.4 科学评价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章 乡村发展困境与探索 |
2.1 国内乡村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
2.1.1 人口流失,结构失衡 |
2.1.2 空间闲置,资源荒废 |
2.1.3 农业下降,经济放缓 |
2.1.4 设施匮乏,环境污染 |
2.2 国内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2.2.1 农民脱贫,保障收入 |
2.2.2 空间重构,用地整合 |
2.2.3 发展产业,提升经济 |
2.2.4 环境整治,设施建设 |
2.2.5 国内乡村建设实践总结 |
2.3 国外乡村收缩的策略与实践 |
2.3.1 日本合村运动 |
2.3.2 韩国新村运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精明收缩理论发展与实践 |
3.1 城市收缩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3.1.1 城市衰败原因及模式研究 |
3.1.2 城市收缩理论及政策研究 |
3.1.3 应对城市收缩的发展策略 |
3.2 精明收缩理论的产生与实践 |
3.2.1 精明收缩理论的产生 |
3.2.2 精明收缩的规划实践 |
3.3 精明收缩的理论内涵与适用性 |
3.3.1 精明收缩的理论内涵 |
3.3.2 精明收缩理论的适用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乡村发展潜力评价体系 |
4.1 构建分析框架 |
4.1.1 准则层因子 |
4.1.2 方案层因子 |
4.2 确定项目权重 |
4.2.1 准则层权重 |
4.2.2 方案层权重 |
4.3 制定评分标准 |
4.3.1 人口 |
4.3.2 土地 |
4.3.3 房屋 |
4.3.4 基础设施 |
4.3.5 产业 |
4.3.6 经济 |
4.3.7 环境 |
4.4 村庄类型与发展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乡村精明收缩的规划策略 |
5.1 总量收缩 |
5.1.1 建设用地 |
5.1.2 建设规模 |
5.2 用途管制 |
5.2.1 用地分类 |
5.2.2 功能混合 |
5.3 强度控制 |
5.3.1 开发强度 |
5.3.2 弹性指标 |
5.4 结构调整 |
5.4.1 功能布局 |
5.4.2 空间肌理 |
5.5 设施引导 |
5.5.1 公共服务设施 |
5.5.2 基础服务设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乡村精明收缩的政策措施 |
6.1 减量规划 |
6.1.1 人口迁移 |
6.1.2 宅基地退出 |
6.2 空间整合 |
6.2.1 功能用途整合 |
6.2.2 宅基地的整理 |
6.3 资源盘活 |
6.3.1 农用地经营权流转 |
6.3.2 建设用地多元开发 |
6.3.3 宅基地使用权转让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7.1.1 主要结论 |
7.1.2 创新点 |
7.2 不足与展望 |
7.2.1 理论框架尚待完善 |
7.2.2 实证检验尚需扩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2014) |
附录2-评价体系判断矩阵 |
附录3-农村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7)农民上楼 ——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动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民上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方法 |
三、丰峪镇:研究个案概述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社会动员的概念辨析 |
二、社会动员的相关研究 |
三、社会动员:功能主义或冲突论视角 |
第三章 动员的生成与发展 |
一、自上而下的层级动员 |
二、体制内的资源动员 |
三、信息反馈机制 |
第四章 动员的基层实践 |
一、县-乡-村的层级动员与宣传动员 |
二、基层的资源动员与利益诱导 |
三、行政动员的使用 |
四、乡村的情理动员与关系动员 |
第五章 “无形之手”的有形参与 |
一、企业介入带来的动员效果 |
二、乡村内生市场力量的非正式动员 |
三、拆迁公司的直接动员 |
第六章 农民的回应 |
一、农民的态度与考量 |
二、行为支持与变通 |
三、农民的维权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一、社会动员的路径依赖与时代变迁 |
二、社会动员的现实基础 |
三、未竟的城镇化,铁打的社会动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城镇地籍调查的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以10个居民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1.3.2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方法 |
1.3.3 数据来源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
2.1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
2.2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2.3 土地区位理论 |
2.4 土地报酬规律 |
2.5 景观生态学理论 |
3. 研究区概况 |
3.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3.2 研究区经济概况 |
4.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4.1 土地利用总体结构 |
4.1.1 农村居民点农用地 |
4.1.2 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 |
4.1.3 未利用土地 |
4.2 土地利用结构 |
4.3 土地利用强度 |
4.3.1 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 |
4.3.2 土地闲置率 |
5.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潜力 |
5.1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结构潜力 |
5.1.1 农村居民点宅基地整理潜力 |
5.1.2 散闲土地整理潜力 |
5.1.3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总潜力 |
5.2 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潜力 |
6.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与对策 |
6.1 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
6.1.1 户均宅基地超标比重大、存在一户多宅现象 |
6.1.2 人均建设用地普遍偏大 |
6.1.3 土地利用强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6.1.4 农村居民点内存在闲置土地 |
6.2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
6.2.1 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确保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顺利实施 |
6.2.2 大力开展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6.2.3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科学合理进行村庄建设规划 |
6.2.4 加快中心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
6.2.5 加强土地利用潜力研究成果在“增减挂钓”项目中的应用 |
6.2.6 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法律法规 |
6.2.7 加强体制建设,严格执法管理 |
7. 创新与不足 |
7.1 创新之处 |
7.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9)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中文图名索引 |
英文图名索引 |
中文表名索引 |
英文表名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农业利用潜力巨大 |
1.1.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
1.1.3 现行盐碱地产权制度对盐碱地利用主体采用持续利用行为激励功能减弱 |
1.2 研究进展 |
1.2.1 农地产权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
1.2.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农户行为 |
1.2.3 盐碱地产权制度改革 |
1.2.4 研究方法 |
1.2.5 述评 |
1.3 研究意义与切入点 |
1.3.1 丰富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体系 |
1.3.2 为盐碱农用地高效持续利用产权制度设计提供决策依据 |
1.3.3 拓展行为地理学应用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1.5.3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章节安排及逻辑关系 |
第2章 盐碱地产权与持续利用:作用机理和分析框架 |
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2.1.1 盐碱地产权理论 |
2.1.2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理论 |
2.1.3 盐碱农用地利用农户行为理论 |
2.1.4 研究假设 |
2.2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行为特征 |
2.2.1 集体行动的合作性 |
2.2.2 个体行动的外部性 |
2.3 盐碱农用地利用中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农户特征因素 |
2.3.2 自然环境因素 |
2.3.3 经济社会环境 |
2.3.4 盐碱农用地利用制度与政策 |
2.4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机理 |
2.4.1 盐碱地产权在农业利用系统中的功能 |
2.4.2 盐碱地产权与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耦合机理 |
2.4.3 盐碱地产权对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作用途径 |
2.5 分析框架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
3.1 研究区域范围 |
3.2 盐碱土形成机理 |
3.2.1 垦利县 |
3.2.2 镇赉县 |
3.2.3 察布查尔县 |
3.3 盐碱农用地利用 |
3.3.1 垦利县 |
3.3.2 镇赉县 |
3.3.3 察布查尔县 |
3.4 盐碱地产权安排 |
3.4.1 垦利县 |
3.4.2 镇赉县 |
3.4.3 察布查尔县 |
3.5 研究区域差异分析 |
第4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经营行为响应及分析 |
4.1 农户持续性经营行为界定 |
4.2 研究区域农户经营行为分析 |
4.2.1 农户基本概况 |
4.2.2 农户盐碱农用地利用状况 |
4.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耕种行为响应 |
4.3.1 影响农户耕种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
4.3.2 建立模型 |
4.3.3 数据模拟 |
4.4 结果分析及政策启示 |
4.4.1 结果分析 |
4.4.2 政策启示 |
第5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培肥行为响应及分析 |
5.1 盐碱地农户土壤培肥行为类型 |
5.2 研究区域农户盐碱地改良性培肥行为概述 |
5.2.1 研究区域现状 |
5.2.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响应 |
5.3.1 影响农户改良性培肥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
5.3.2 建立模型 |
5.3.3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
5.4 政策启示 |
第6章 盐碱地产权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及分析 |
6.1 盐碱地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类型 |
6.2 研究区域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概述 |
6.2.1 研究区域现状 |
6.2.2 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统计分析 |
6.3 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响应 |
6.3.1 影响农户水资源利用行为选择的指标体系 |
6.3.3 建立模型 |
6.3.4 数据模拟及结果分析 |
6.4 政策启示 |
第7章 基于产权安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 |
7.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路线 |
7.1.1 基本原则 |
7.1.2 集成路线 |
7.2 基于产权视角的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需求与供给 |
7.2.1 我国典型地区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的政策需求 |
7.2.2 现行产权制度安排下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实践及评价 |
7.3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集成 |
7.3.1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政策手段及评价 |
7.3.2 管理方式集成 |
7.3.3 不同地区管理方式优化 |
7.4 盐碱农用地持续利用管理方式运作的保障体系设计 |
7.4.1 法律手段 |
7.4.2 行政手段 |
7.4.3 经济手段 |
7.4.4 社会手段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情况 |
(10)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主要内容 |
1.2.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
2.1 概念简述 |
2.2 国外研究的主要观点及成果 |
2.3 国内研究的主要观点及成果 |
2.3.1 开发区、经济区土地利用研究 |
2.3.2 土地资源优化研究 |
第三章 沿海经济区政策支持研究 |
3.1 各沿海经济区的政策支持与发展经验 |
3.1.1 各种“先行先试权” |
3.1.2 政策性支持 |
3.1.3 各省关于沿海经济区的政策支持 |
3.1.4 各沿海经济区的政策特点 |
3.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扶持政策 |
3.2.1 产业支持政策 |
3.2.2 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
3.2.3 土地利用政策建议 |
3.2.4 海域使用政策 |
3.2.5 海洋经济政策 |
3.2.6 沿海港口发展政策 |
3.2.7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 |
3.2.8 科技人才开发政策 |
第四章 国内外土地空间利用战略及启示 |
4.1 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空间利用战略 |
4.2 不同功能导向的土地空间利用战略 |
4.3 不同国家或地区土地利用战略启示 |
第五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
5.1 区域土地综合利用状况与面临形势 |
5.1.1 土地资源禀赋与综合利用现状 |
5.1.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
5.1.3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特点 |
5.1.4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面临的形势 |
5.2 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综合利用 |
5.2.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
5.2.2 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关系 |
5.2.3 区域经济增长及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
5.2.4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目标与重点 |
第六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地空间综合利用评价及对策建议 |
6.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 |
6.1.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
6.1.2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 |
6.1.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问题 |
6.2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与空间战略 |
6.2.1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的原则与依据 |
6.2.2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过程 |
6.2.3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结果及用地方向 |
6.2.4 土地综合利用空间战略 |
6.3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
6.3.1 完善空间立法与规划,加强土地空间管制 |
6.3.2 发掘土地潜力,拓展利用空间 |
6.3.3 制定约束门槛,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
6.3.4 开拓海陆一体空间,实现海陆联动发展 |
6.3.5 加强土地储备,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浅谈山东省土地整理的潜力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果园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例[D]. 陶源.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2]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衔接与融合[J]. 杨忍,刘芮彤. 现代城市研究, 2021(03)
- [3]山东省种植业低碳绩效评价与减排政策研究[D]. 杨滨键.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评价研究 ——以山东省M镇为例[D]. 张广宁. 青岛大学, 2020(01)
- [5]企业投资土地整理项目运作研究 ——以平邑县基本烟田项目为例[D]. 姬光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6]精明收缩:应对快速城镇化的乡村发展策略研究[D]. 张溪. 天津大学, 2019(06)
- [7]农民上楼 ——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动员[D]. 苏媛媛. 南京大学, 2017(05)
- [8]基于城镇地籍调查的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以10个居民点为例[D]. 徐红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9]盐碱地产权安排的农户行为响应研究[D]. 徐慧. 南京大学, 2012(06)
- [10]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D]. 林寿彤. 天津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