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优化技术在龙口发电厂低压省煤器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勇[1](2020)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改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锅炉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或其它热能加热水,以生产规定参数(温度、压力)和品质的蒸汽、热水的设备。作为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高温烟气的热能等形式,经过锅炉转换,向外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锅炉中产生的热水或蒸汽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所需的热能,也可通过蒸汽动力装置转换为机械能,或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锅炉是很多工业生产装置的关键设备,如何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使用寿命及其生产能力、经济效益等,是锅炉利用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论文针对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中的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和存在的热效率偏低、灰渣含碳量过高、过热蒸汽压力偏低和排烟温度过高等问题,对其节能技术改造方案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和部分实施等,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中的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原理及结构,以及对其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方案为:1)将现有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绝热式旋风分离器改为气冷式旋风分离器,将锅炉汽包过来的下降管在旋风分离器的进气道四周布置膜式壁并增加管排数为20排,其中心筒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0mm,从而提高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大幅降低飞灰的含碳量且提高锅炉的热效率。2)对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受热面系统(包含过热器和省煤器),拟将高、低温过热器的横向节距由105mm调整为95mm、横向排数由80排改为89排,高温过热器管径由?38调整为?42,省煤器纵向排数增加2圈,这样就可有效解决高、低温过热器区域烟速偏低造成尾部受热面积灰的严重问题,使其对流换热效果得到改善和增加省煤器受热面积。3)对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吹灰系统,拟将声波吹灰更改为蒸汽吹灰,从而能够很大程度改善其吹灰效果,排烟温度可有明显的变化,使烟气温度降低20°C左右。4)对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膛密相区系统,拟对炉膛床面进行改造,通过重新布置布风板风帽(钟罩式)将运行中的一次风量降低至总风量的45%左右,通过对二次风上下风入炉膛的接口位置进行改造而能够有效提高床温且同时增大二次风量,提高二次风对燃料的调节能力,从而以此优化炉膛燃烧、提高该锅炉燃烧效率、提高燃料的一次燃烬率、降低飞灰和底渣含碳量。(2)针对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拟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通过应用“西安交通大学车得福锅炉热力计算软件”由计算机对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按照拟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进行改造之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主要数据指标能够达到原设计值或有更佳的热效率和经济表现。此外,目前已按照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改造方案进行实施完成了该锅炉大部分的技术改造工作,经过对改造后锅炉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测,实测数据与计算软件分析数据基本一致,也验证了已实施完成的改造施工的有效性。通过对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中的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正在实施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方案,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解决长期困扰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生产运行的难题,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以较小的投入提高设备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并且保证生产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行,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晓东[2](2019)在《350MW锅炉烟气余热利用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锅炉排烟温度过高,会严重降低锅炉的效率,并影响下游设备的安全运行。因此,为了提高锅炉运行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有必要降低锅炉排烟温度。本文针对某350MW锅炉排烟温度过高的问题,提出了在锅炉尾部烟道加装低温省煤器的方案。确定了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的组成、主要设计参数、烟气冷却器的布置位置及其改造方案、一二次风空气加热器的布置位置及其改造方案、系统取水点及其回水点的接口位置等。一次风空气加热器将冷风加热至60℃,二次风空气加热器将冷风加热至70℃,烟气冷却器将烟气温度从165℃降低至90℃。该方案不仅增加发电量,而且改善了锅炉的燃烧效果,提高锅炉效率。分析了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的关键技术,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来相应的解决措施。分析了该350MW机组加装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的经济效益,设计工况下的年经济效益为493万元,还减少了SO2、CO2及烟尘等的排放量,环保效益相当显着。加装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的总投资为1460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为2.96年,动态投资回收期为3.4年。
马志浩[3](2018)在《二次再热机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热经济性研究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火电机组的热经济性,众多节能减排措施被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其中,二次再热、烟气余热利用是其中有效而应用普便的技术。然而,现有研究仅提出了相关烟气余热利用技术方案,并未对这些技术方案的热经济性进行充分的研究。另一方面,对相关技术的方案的优化还没有进行完全。因此,本文将对相关烟气余热利用方案进行全面的热经济性分析和进一步的优化。本文利用Visual Basic编写程序对无优化的参考系统、串联优化系统和并联优化系统的热经济性进行研究,串联优化系统和并联优化系统由相关文献提出。主要内容为计算各系统的煤耗和影响煤耗的相关热经济性参数。本文将系统分成锅炉侧和汽轮机侧,锅炉侧热力计算以空气预热器计算为核心,汽轮机侧热力计算采用等效焓降的方法。一方面,本文研究参考系统、串并联优化系统的变工况特性,变工况包括不同烟气再循环率、变一次风率、变一次风温度、变烟气冷却器功率分配,计算在这些参数发生变的情况下的机组热经济性。另一方面,本文研究了前置式液相介质空气预热器余热利用的效果和对热经济性提高的贡献,并对并联优化系统的汽轮机侧进行了优化,对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经过计算烟气再循环率影响,得出了参考系统、串联优化系统和并联优化系统在不同烟气再循环率下的热经济性参数。计算结果表明,串、并联优化系统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机组的热经济性,在100%负荷、12%烟气再循环率下,串、并联优化系统的煤耗要低于参考系统14.374g/kWh和17.425g/kWh。随着烟气再循环率的减小和负荷的降低,串、并联优化系统相比参考系统的节煤量在减小。这说明串、并联优化热经济性要优于参考系统。计算其他参数变工况计算,得出随着一次风率的提高,串、并联优化系统的煤耗都在增加,说明机组的热经济性都在降低。在一次风率增加20%的情况下,并联优化系统的煤耗增加最大不超过0.5 g/kWh,串联优化系统的煤耗增加最大不超过2 g/kWh。这说明串联优化系统的煤耗受一次风率变化影响更大,而并联优化系统的煤耗受一次风率变化影响较小。在一次风温度变化时,随着一次风温度的提高,串、并联优化系统的煤耗在增加,煤耗增加最大不超过1g/kWh。在烟气冷却器功率分配变化时,机组整体煤耗变化不超过0.2 g/kWh。说明改变烟气冷却器功率分配,对机组热经济性影响不大。并联优化设计中采用了前置式液相介质冷却器,保证了空预器的安全运行。经计算得,加设前置式液相介质冷却器之后,机组的余热利用功率增大、锅炉效率增加,进而机组热经济性提高。在100%负荷、0%烟气再循环率下,加设该设备比不加设煤耗要低4.18 g/kWh。随着烟气再循环率的增加和负荷的提高,节煤量在减少。这说明在低负荷、低烟气再循环率时,加设前置式液相介质空气预热器的热经济性提高更多。最后,对并联优化系统的汽轮机侧进行了优化,主要修改高压级汽水侧取水点和两级低省煤器的功率分配。计算结果说明,取水点越靠近抽汽压力高的加热器、省煤器功率分配给高压级越多,机组热经济越好。最后推荐的优化方法为不换高压级进口或换成3号高加入口,适当增大高压级的功率分配比。本文对现有的串、并联优化系统的热经济性进行了全面研究,同时对并联优化系统进行了优化,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张凯[4](2018)在《廊坊热电厂新型凝汽器余热回用经济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有效能源利用率水平较低,大量低品位有效能源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北方地区由于冬季供暖期的存在,如果利用技术,对现有供暖设备加以改进,不仅可以对余热废热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实现节能降耗,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对于低品位能量再利用的条件是必须提高其能量的品位。对于电厂,低品位能源较多,如冷源热量。将这些低品位能量加以利用,对电厂是有益的。通过利用热泵技术,可将这些低品位的能量加以提高,使之可以满足供暖要求。节能环保,又减少排放,社会效益较为明显。以廊坊热电厂350MW供热项目为例,开发适用于湿冷机组的新型余热回收型凝汽器,再通过热泵提高余热温度,保证在冬季采暖供热期电厂机组常规运行工况下,最大限度进行余热回收利用。论文通过对热泵类型、选型、热经济性计算理论、新型凝汽器及余热回用系统的介绍,确定了余热回用系统技术方案,主要设备类型,且与之相配合的各系统;基于热经济性计算,比较了两种供热系统(热网加热器、热泵+热网加热器)供热能力、综合效益及经济性,结果表明:热泵与热网加热器结合方案,可以实现即节能又环保,且减少了CO2、SO2的排放量;其总投资收益率约达12.43%,具有投资回收期短,经济性较好的特点。
王健行[5](2018)在《基于一次风加热凝结水的电站锅炉排烟余热利用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于燃烧水分较低且挥发分比较高煤种的锅炉,为了满足制粉系统的安全经济运行,必须通过掺入冷风的方式,降低磨煤机入口的一次风温。但这样会造成热一次风量减少,空气预热器换热效率下降,排烟温度升高,对电厂的经济性和安全运行都有不利影响。为充分利用空气预热器的换热能力,降低排烟温度,回收排烟余热,提出一种基于一次风加热凝结水的排烟余热利用系统。该系统利用热一次风加热汽轮机凝结水或者高压给水,通过一次风-凝结水/给水换热器将一次风富余的热量回收至回热系统,避免掺冷风,同时系统具有提高排烟余热利用的能级,节能效果好,一次风-凝结水/给水换热器不存在磨损和腐蚀等特点。以某典型超临界600 MW机组为例,对其使用的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进行设计,根据等效焓降的方法,对该系统的热经济性进行分析和技术经济性分析,并与传统的低压省煤器余热利用系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制粉系统可避免掺冷风,空气预热器换热量增加,排烟温度下降;由于热一次风温较高,可以排挤较高级汽轮机抽汽甚至是再热器冷端之前的汽轮机抽汽,使用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可使全厂供电标准煤耗率降低2.3 g/(kW·h),年可节省燃料7593 t,节能效果是低压省煤器的2.47倍。对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适用机组的燃料特性及空气预热器扩容的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不适用于燃烧高水分褐煤的机组,而对于燃烧低水分烟煤的机组热经济性最好;通过增加空气预热器的换热面积,将更多的排烟余热回收到热空气中,并将一次风中多余的热量回收至回热系统,随着排烟温度的降低,继续降低排烟温度需要消耗更多的空预器金属换热面积,在排烟温度为90℃左右时,系统经济性达到相对比较高的值,但此时空气预热器扩容面积较大,对于新建电厂,在设计时可以将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考虑在内,对于现有电厂改造,空气预热器扩容20%左右是可行的。将排烟温度由143.2℃降低至120℃,对一次风-凝结水/给水的布置方式进行了优化,提出五种布置方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一次风-凝结水/给水换热器与2#高压加热器并联布置,进水量为50 kg/s时的热经济性及经济性都是较优的,此时系统可以节省全厂供电标准煤耗率3.7 g/(kW·h)。
林威[6](2017)在《海勃湾电厂低压省煤器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火力发电是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大的行业之一,在机组发电的过程中,锅炉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损失,其中最大的一项是排烟热损失。锅炉效率的高与低取决于排烟温度的高与低。当锅炉的排烟温度过高时,机组会出现锅炉排烟热损失增大、除尘效率降低、除尘器寿命减少等一系列问题;排烟温度的升高还会造成湿法脱硫装置中喷水量大增的问题,使水资源白白的浪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电厂正常安全生产、经济效益都十分不利。因此,降低锅炉的烟气排放温度对于节能降耗、安全可靠生产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与作用。为了推进节能减排、保护布袋除尘器、提高机组效率,内蒙古蒙华海勃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4机组拟增设低压省煤器系统。低压省煤器与原回热系统采用并联的方式进行连接,在空气预热器与除尘器之间布置有双管圈H型翅片管的受热面,这些翅片管的布置方式为顺列逆流,取水点在1号低压加热器入口与3号低压加热器入口水混合至70℃的点,回水点取4号低压加热器的入口处,受热面全部采用ND钢制作。受热面本体阻力218Pa,烟气温度降低后引风机可降低出力250Pa,烟气侧新增阻力基本可以抵消,水侧阻力约0.15MPa。加装低压省煤器后机组减少的煤耗量为2.62 g/kw·h,年节省标煤3026.1吨,年节煤收益82.50万元,年节水量13.57万吨,年节水收益13.57万元,年总收益145.83万元,单台机静态投资为957.4万元,动态投资总价为982.48万元,两台机组的全部投资金额为1964.96万元。海勃湾电厂增设低压省煤器后运行过程安全可靠,并且投资合理,对锅炉的正常运行不产生不利的影响。考虑到内蒙古蒙华海勃湾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使用的机组容量为200MW,这个容量的机组在国内电厂被广泛使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参考意义。
王亮[7](2017)在《湿式电除尘余热回收装置换热特性及工程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能源形势严峻,环境污染严重,雾霾横行,这使国家和人民对节能减排更加重视。在当前环境下,我国提出了火力发电超低排放工作方案,对电厂的排放要求提出新的高度。本课题以该形势为契机,针对燃煤电厂低温湿饱和排烟进行进一步处理,欲引入一套燃煤电厂湿式电除尘余热回收系统,来达到更深层次的除尘降污,同时回收烟气中的凝结潜热,达到节能降耗,缓解环境污染的压力。该系统的引入也为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推行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电厂的排放形势以及电厂余热回收换热装置的研究进展,主要针对凝结换热方面的研究。本文以华电集团在天津军粮城电厂搭建的实验平台为研究主体,进行实验分析。在设计分析中,结合凝结换热的理论分析,对换热装置进行设计。以翅片管式换热器为参考模型,设计出新的换热装置,并计算换热装置的各个结构参数,同时对换热过程进行分析,计算不同烟气量对应的翅片效率以及不同水侧流速对应的流态变化。为了让水侧流动出现层流、紊流、过渡流三种不同流态,对实验管路进行简单改造,针对性的设计了不同的实验方式,最终共有3组实验数据,分别为4干管进水、2干管进水和1干管进水实验。通过对换热装置的换热测试,得出凝结换热装置的换热性能。同时,本文结合实验装置的分析,对章丘电厂一台30万湿冷发电机组进行实际余热利用以及全年不同运行工况进行设计计算。在系统设计中通过换热装置和吸收式热泵技术联合运行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回收余热量,来满足电厂对送风温度不低于15℃的预热要求,同时还合理的为周边10万m2建筑面积进行供暖。通过对采暖季和非采暖季的设计分析,得出在非采暖季,不需要运行热泵机组和二级预热器就能够满足送风的预热需求。在采暖季,当室外温度低于0℃时,需要引入热泵机组才能达到空气预热需求,同时当室外温度低于-11.5℃时,在满足送风温度的预热前提下,需要引入尖峰加热器来满足10万m2的供暖需求。该套系统运行后,通过对烟气侧凝结热的回收,预计年节省燃煤量折合成标煤为1930.4t。年可减少CO2排放量4812.49t,减少粉尘量1312.67t,减少SO2排放量为144.78t,减少NOx排放量为72.39t。
陈学科[8](2017)在《达拉特发电厂330MW机组低低温省煤器节能研究》文中认为低低温省煤器技术是在现阶段电站锅炉尾部烟气热量回收、节能利用的一项技术,针对当前电厂锅炉的排烟温度过高的问题,这项技术便成为近年来发电厂有效降低锅炉排烟温度的一项很实用的方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热平衡原理建立低低温省煤器优化设计模型,利用计算机编程来计算、优化,得到最优的设备参数。通过分析比较,选取低低温省煤器在烟气侧最优的布置位置及在水侧最优的连接方式。结合实际发电厂的工程项目,依据等效焓降法及余热利用理念,计算应用低低温省煤器后系统的热经济性指标。首先,考虑到低低温省煤器处在低温环境,经过对耐腐蚀材料和管型传热性能的分析和比较,得到了合适的管材和管型。选取低低温省煤器管相关参量作为决策变量,通过热平衡理论进行传热计算,设定相关约束条件,假设低低温省煤器出口烟气温度为变量,建立低低温省煤器的优化设计模型,经过程序计算和优化后得出最优结果。其次,结合达拉特发电厂330MW机组的实际工程,选取低低温省煤器在锅炉尾部最合理的布置方式。由煤种特性计算出烟气露点温度,控制低低温省煤器入口凝结水的温度,避免低温腐蚀的影响。对其水侧串并联系统进行热力分析,选取最优的串并联方式。通过低低温省煤器优化设计和相关参量确定后,利用等效焓降法及余热利用理念,分析加装低低温省煤器后的热力系统,计算标准煤耗量、煤耗率、机组热效率等热经济性指标。
黄智星[9](2016)在《节能效益分享型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决策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关键阶段,节能服务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合同能源管理是国际上被广泛采用和大力推广推行的市场化节能减排投资运作和服务促进机制。国内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政府、企业以及各类机构陆续引进该服务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示范、政策引导和试运行推广,节能服务市场和合同能源管理产业迅速发展升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节能改造的全部投资成本通过项目建成投产后的能源节约费用来支付以及获益。相比于国外领先的一系列研究进展和理论成果,国内对于合同能源管理的大量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系统性不够强,主要表现为偏经验总结而轻理论分析,投资评价和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等方面。因此,加快研究节能服务机制和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新模式相关理论,对于能源体制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工作创新,切实提高能源工业和节能服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各类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模式中,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具有其他模式不可比拟的诸多优势,比如可以享受国家政策优惠及补贴、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内在发展要求等。近年来的项目实践也表明,节能效益分享型的合同能源管理能够有效激发投资主体节能服务企业和项目资源方用能企业的项目运作积极性,故其成为节能市场和节能服务企业首选、也是最为广泛采用的项目投资运作方式。因此,本文以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为研究对象,按照“项目价值链研究——投资效益评价的确定性分析——投资决策行为影响的不确定性研究”的主线思路展开:(1)基于价值链分析方法,构建合同能源管理网链式结构的项目价值链,分析项目价值链的稀缺性、效率的经济学本质属性,同时分析价值链目的性、相关性、稳定性以及层次性的经济系统特征,并应用全寿命周期理论方法,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构建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的价值链范式。(2)充分考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特征,具体研究项目价值链的各项构成要素,同时将环境成本作为投资范式的要素加以考察,并给出价值链的函数关系表达。基于确定性投资评价分析框架,以财务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两个维度构建投资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试算插值法等给出评价指标的具体求解方法,研究了折旧方式、还款方式对项目投资决策产生关联影响,并辅以某火力发电厂锅炉余热利用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具体算例进行分析验证,旨在为节能服务企业提供最全面、合理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效益评价的理论支持。(3)应用实物期权理论,构建时间偏好指数折现模型和风险偏好决策分析模型,辅以算例分析,论证了节能服务企业的最优投资规模和最优投资时机与风险、瞬时期望增长率、瞬时波动率、无风险利率的关联关系,旨在为项目价值链估值、投资时机研判、投资风险识别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典型性投资行为提供决策参考,增大了节能服务企业根据趋势判断、修正投资策略的灵活性。(4)分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运作中存在的三类基本博弈关系:节能服务企业之间、节能服务企业与用能企业之间、节能服务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非合作关系。应用博弈理论,构建节能量产出博弈模型、投标交易博弈模型、招标交易博弈模型等相关分析模型,续以具体项目算例分析,研究博弈竞争的不确定性对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完全信息博弈框架的计算最优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投资额的思路,同时分析得到最优投资期望收益与竞争对手数量之间、与预期收益和成本的差额之间、与供应商数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并给出判断项目最合理的期望供应商参与数量区间的简便方法,以便于节能服务企业在参与项目竞争前更好地权衡项目投资风险,并且在获得项目后制定博弈规则,减少项目风险。本文针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价值链、项目投资决策评价以及企业投资决策行为影响等内容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决策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促使项目投资机制设计更加全面、合理。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新模式及其核心投资决策的理论研究,对于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创新节能减排方式,打造节能环保的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图19幅,表9个,参考文献244篇。
王妍飞[10](2016)在《电站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节能量检测方法研究及实施》文中研究指明对电站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进行节能量检测,不仅是用能单位衡量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技术能力的标准,也是节能服务公司评价节能项目的可盈利性的标准,特别是这还将直接影响到节能改造项目投运后合同能源管理双方的利益分成,因此节能量检测的准确计算对合同双方都至关重要。节能量的准确检测不仅能够使合同能源管理双方更好的进行节能收益的分享,更重要的是为节能效果的准确计算和合理评价提供了参考价值,这是关系到改造双方甚至多方经济利益的大问题,并且有利于节能措施最优的探索和推广。因此,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至关重要。针对电站锅炉余热利用的节能量检测问题,以河北南网某热电厂330MW机组烟气余热改造为例,提出了多变量参数分析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建立低压省煤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其与汽机、热网的接口参数如给水流量、给水进出口温度、烟气流量、烟气进出口温度的变化,以及采暖季的热网水流量和热网水温度变化对低压省煤器换热量影响的分析,即低压省煤器的变工况研究;其次,利用能效分布矩阵方程对机组进行了热经济指标的分析计算;最后,依托加装低压省煤器项目,对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进行了现场检测试验,并进行了试验参数的修正。通过对某热电厂四台330MW机组进行实例计算,得出了烟气余热改造后能够降低发电煤耗,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在部分工况下,对比典型方法和多变量参数分析法所得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多变量参数分析法有助于节能效果的准确计算和合理评价。
二、最优化技术在龙口发电厂低压省煤器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优化技术在龙口发电厂低压省煤器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改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锅炉的用途及其生产技术发展 |
1.1.1 锅炉的定义和分类 |
1.1.2 锅炉技术发展概况 |
1.2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国外发展概况 |
1.2.2 国内循环流化床锅炉装置概况 |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旋风分离器发展概况 |
1.3.1 第一代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绝热旋风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 |
1.3.2 第二代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水(汽)冷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 |
1.3.3 第三代循环流化床锅炉中采用的水冷方形分离器 |
1.4 国产现有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
1.5.1 论文选题依据 |
1.5.2 论文研究目标 |
第二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原理及结构 |
2.1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原理 |
2.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基本结构 |
2.2.1 锅筒 |
2.2.2 水冷系统 |
2.2.3 过热器 |
2.2.4 省煤器 |
2.2.5 空气预热器 |
2.2.6 燃烧系统 |
2.2.7 构架和平台扶梯 |
2.2.8 炉墙 |
2.2.9 锅炉范围内的管路布置 |
2.2.10 锅炉所配的安全附件 |
2.2.11 脱硫 |
2.2.12 锅炉的主要部件汇总一览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术改造方案研究 |
3.1 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改造的目的 |
3.1.1 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2 循环流化床锅炉现状的热效率分析 |
3.2 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术改造的目的 |
3.3 旋风分离器的技术改造 |
3.3.1 旋风分离器的结构与作用 |
3.3.2 影响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主要因素分析 |
3.3.3 旋风分离器结构改进方案的分析 |
3.3.4 技术改造中采取增加排气管即中心筒长度的方法 |
3.4 过热器的技术改造 |
3.4.1 过热器的工艺流程及工作原理 |
3.4.2 过热器结构的优化方案探讨 |
3.5 省煤器改造方案的探讨 |
3.5.1 省煤器的节能原理 |
3.5.2 省煤器节能效果的评价标准 |
3.5.3 省煤器提高效率的方法探讨 |
3.6 降低锅炉排烟温度的方案探讨 |
3.6.1 降低锅炉排烟温度方法 |
3.6.2 在本案例中选用增加受热面积的方法 |
3.7 省煤器防磨和防变形的措施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锅炉采取的技术改造方案及效果分析 |
4.1 锅炉原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有关数据 |
4.1.1 锅炉原设计的主要数据 |
4.1.2 燃料煤特性 |
4.1.3 掺烧化工废气规格 |
4.1.4 石灰石特性 |
4.1.5 锅炉点火及助燃燃料的特性 |
4.1.6 工质特性 |
4.1.7 公用工程 |
4.1.8 电源 |
4.1.9 现场条件 |
4.2 热力计算汇总表 |
4.3 锅炉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 |
4.3.1 旋风分离器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 |
4.3.2 受热面系统(包含过热器和省煤器)采取的改造方案 |
4.3.3 吹灰系统 |
4.3.4 炉膛密相区系统 |
4.4 锅炉采用技术改造方案的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论文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350MW锅炉烟气余热利用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必要性 |
2.1 机组简介 |
2.2 余热利用系统安装的必要性 |
2.2.1 锅炉排烟温度较高 |
2.2.2 节能政策要求 |
2.2.3 空预器与SCR脱硝装置的要求 |
2.2.4 脱硫装置的要求 |
2.2.5 低温除尘装置的要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改造方案 |
3.1 系统简介 |
3.2 系统组成 |
3.2.1 烟气冷却器 |
3.2.2 空气加热器 |
3.2.3 相应控制系统 |
3.3 主要设计参数 |
3.3.1 烟气冷却器设计参数 |
3.3.2 一次风空气加热器设计参数 |
3.3.3 二次风空气加热器设计参数 |
3.4 改造方案 |
3.4.1 烟道改造方案 |
3.4.2 空气加热器改造方案 |
3.4.3 管道改造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关键技术 |
4.1 关于受热面型式的选择 |
4.2 防止烟气冷却器低温腐蚀的技术措施 |
4.2.1 酸露点计算 |
4.2.2 受热面材料的选择 |
4.2.3 进口水温和出口烟温的确定 |
4.2.4 烟气冷却器低温腐蚀现场情况 |
4.3 防止烟气冷却器受热面磨损的技术措施 |
4.3.1 防止烟气冷却器受热面磨损的技术措施 |
4.3.2 烟气冷却器受热面磨损现场情况 |
4.4 防止烟气冷却器受热面积灰的技术措施 |
4.4.1 防止烟气冷却器受热面积灰的技术措施 |
4.4.2 防止烟气冷却器受热面积灰的技术措施 |
4.5 防止烟气冷却器受热面泄漏的技术措施 |
4.6 防止空气加热器冻裂的技术措施 |
4.6.1 设计方面 |
4.6.2 运行方面 |
4.7 对空气预热器的影响 |
4.8 烟温降低对电除尘、烟道、吸风机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
4.8.1 烟温降低对电除尘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
4.8.2 烟温降低对烟道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
4.8.3 烟温降低对吸风机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经济效益分析与投资估算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5.1.1 节煤效益计算 |
5.1.2 节水效益计算 |
5.1.3 环境效益计算 |
5.1.4 整体效益 |
5.2 投资及其回收期估算 |
5.2.1 投资概算 |
5.2.2 投资回收期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二次再热机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热经济性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火力发电厂余热利用意义与现状 |
1.2.1 提高机组效率的措施 |
1.2.2 烟气余热利用研究现状 |
1.2.3 其他提高机组经济性措施研究现状 |
1.3 本文工作 |
1.3.1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 |
1.3.2 本文主要工作 |
2 锅炉、热力系统的结构与优化 |
2.1 参考系统 |
2.1.1 锅炉部分 |
2.1.2 热力系统部分 |
2.1.3 燃料数据 |
2.2 优化系统 |
2.2.1 传统低温省煤器布置 |
2.2.2 前置式液相介质空气预热器 |
2.2.3 串联优化系统 |
2.2.4 并联优化系统 |
2.3 烟气再循环 |
3 计算原理与方法 |
3.1 计算框架 |
3.1.1 传统与串联系统计算框架 |
3.1.2 并联系统计算框架 |
3.2 前置式液相介质空气预热器计算 |
3.2.1 计算原理 |
3.2.2 计算规则 |
3.3 锅炉侧计算 |
3.3.1 锅炉侧计算原理 |
3.3.2 锅炉侧计算规则 |
3.4 汽轮机侧计算 |
3.4.1 汽轮机侧计算规则 |
3.4.2 汽轮机侧计算原理 |
3.5 验证 |
3.5.1 锅炉侧计算验证 |
3.5.2 热力系统计算的验证 |
3.5.3 总热耗计算验证 |
4 烟气再循环率影响研究 |
4.1 计算原理 |
4.2 相同负荷下不同烟气再循环率 |
4.2.1 空预器侧参数 |
4.2.2 锅炉侧参数 |
4.2.3 系统参数 |
4.3 相同烟气再循环率下不同负荷 |
4.3.1 空预器侧参数 |
4.3.2 锅炉侧参数 |
4.3.3 系统参数 |
4.4 本章小节 |
5 其他参数变化结果与分析 |
5.1 变一次风率 |
5.1.1 空预器侧参数 |
5.1.2 锅炉侧参数 |
5.1.3 系统参数 |
5.2 变一次风温度 |
5.2.1 空预器侧参数 |
5.2.2 锅炉侧参数 |
5.2.3 系统参数 |
5.3 变烟气冷却器功率分配 |
5.4 本章小节 |
6 前置式液相介质空预器的作用 |
6.1 计算原理 |
6.2 结果分析 |
6.2.1 锅炉侧参数 |
6.2.2 系统参数 |
6.3 本章小节 |
7 汽轮机侧优化 |
7.1 计算原理 |
7.2 结果分析 |
7.2.1 同取水点 |
7.2.2 同负荷 |
7.3 本章小节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结论 |
8.2 本文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廊坊热电厂新型凝汽器余热回用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热泵选型及热经济计算法 |
2.1 压缩式热泵 |
2.2 吸收式热泵 |
2.3 热泵选型 |
2.4 热经济计算理论 |
2.5 等效热降和抽汽效率 |
2.6 再热机组等效热降 |
2.6.1 定热量等效热降 |
2.6.2 变热量等效热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余热回用新型凝汽器系统及方案 |
3.1 余热回用新型凝汽器结构 |
3.2 余热回用系统 |
3.3 余热回用技术方案 |
3.3.1 设计初始参数 |
3.3.2 吸收式热泵参数 |
3.3.3 主系统的接口 |
3.3.4 专业附属设备 |
3.3.5 热泵站布置及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冷源余热回用经济性分析 |
4.1 工程背景 |
4.2 年采暖热负荷 |
4.3 供热参数及产能预测 |
4.4 综合经济性分析 |
4.5 经济性分析 |
4.5.1 基本条件及参数 |
4.5.2 经济效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一次风加热凝结水的电站锅炉排烟余热利用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燃煤电站锅炉排烟温度偏高的原因分析 |
1.2.1 煤质变化 |
1.2.2 漏风 |
1.2.3 受热面灰污 |
1.2.4 锅炉给水温度和冷风温度偏高 |
1.2.5 制粉系统掺冷风 |
1.3 电站锅炉排烟余热利用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1 降低排烟温度的方法 |
1.3.2 排烟余热利用于热力系统外部 |
1.3.3 排烟余热利用于热力系统内部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
第2章 系统设计及分析方法 |
2.1 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介绍 |
2.1.1 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概述 |
2.1.2 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的特点 |
2.1.3 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热平衡分析 |
2.2 空气预热器热力计算 |
2.2.1 计算方法 |
2.2.2 计算步骤 |
2.3 等效焓降法热经济模型 |
2.3.1 等效焓降法概述 |
2.3.2 抽汽等效焓降H_j及抽汽效率η_j |
2.3.3 纯热量进入回热系统的等效焓降计算模型 |
2.3.4 热经济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计算分析 |
3.1 机组参数 |
3.2 汽轮机组热力计算分析 |
3.2.1 计算方法 |
3.2.2 各级抽汽效率 |
3.2.3 热力系统计算结果 |
3.3 空气预热器热力计算 |
3.3.1 制粉系统干燥剂初温计算 |
3.3.2 空气预热器计算结果 |
3.4 一次风-凝结水/给水换热器设计及计算 |
3.4.1 换热器设计原则 |
3.4.2 换热器热力计算 |
3.5 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热经济性分析 |
3.5.1 对锅炉效率的影响 |
3.5.2 系统热经济性分析结果 |
3.5.3 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对辅助设备的影响 |
3.6 节水量计算 |
3.7 技术经济性分析 |
3.7.1 技术经济性分析模型 |
3.7.2 技术经济性分析结果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空气预热器扩容的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综合优化分析 |
4.1 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适用性分析 |
4.1.1 几种煤种所需干燥剂初温计算结果 |
4.1.2 不同煤种对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热经济性的影响 |
4.2 空气预热器扩容的一次风余热利用系统分析 |
4.2.1 空气预热器扩容面积对排烟温度的影响 |
4.2.2 锅炉效率随排烟温度的变化 |
4.2.3 系统节能收益随排烟温度的变化 |
4.2.4 系统经济性随排烟温度的变化 |
4.3 与低压省煤器对比 |
4.4 一次风-凝结水/给水换热器参数的选择 |
4.4.1 一次风-凝结水/给水换热器进水温度的选择 |
4.4.2 一次风-凝结水/给水换热器引出水位置选择 |
4.4.3 一次风-凝结水/给水换热器分水流量的选择 |
4.5 一次风-凝结水/给水换热器不同布置方案综合讨论 |
4.5.1 循环吸热量与冷源损失的变化 |
4.5.2 排挤平均抽汽效率对比 |
4.5.3 汽轮机效率变化对比 |
4.5.4 厂用电增量对比 |
4.5.5 节省供电煤耗对比 |
4.5.6 技术经济性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后续工作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海勃湾电厂低压省煤器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降低排烟温度的方法 |
1.2.2 低压省煤器理论研究 |
1.2.3 低压省煤器的应用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低压省煤器改造技术可行性分析 |
2.1 概述 |
2.2 海勃湾电厂简介 |
2.3 低压省煤器低温腐蚀的可行性分析 |
2.3.1 酸露点的计算 |
2.3.2 壁温的选取 |
2.4 传热管壁温的计算 |
2.5 积灰和磨损的可行性分析 |
2.6 烟道防腐及均流装置的可行性分析 |
2.7 引风机出力的可行性分析 |
2.8 低压省煤器泄漏的可行性分析 |
2.9 吹灰方式的选择 |
2.10 低压省煤器防冻的可行性分析 |
2.11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压省煤器改造方案 |
3.1 概述 |
3.2 进出口水温的选择 |
3.3 受热面布置方案的选择 |
3.4 低压省煤器系统连接方式及布置 |
3.5 低压省煤器改造方案汇总 |
3.6 低压省煤器控制方案 |
3.6.1 低压省煤器入口水温控制 |
3.6.2 低压省煤器出口烟气温度控制 |
3.6.3 低压省煤器的投运 |
3.6.4 低压省煤器的切除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加装低压省煤器后电厂经济效益分析 |
4.1 概述 |
4.2 改造后运行数据 |
4.3 节煤量分析 |
4.4 节水量分析 |
4.5 运行费用分析 |
4.6 环境效益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湿式电除尘余热回收装置换热特性及工程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电厂节能情况 |
1.1.2 国内电厂的超低排放形势 |
1.1.3 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概述 |
1.1.4 研究意义 |
1.2 烟气余热回收换热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凝结换热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凝结换热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凝结换热理论 |
2.1 凝结换热现象的概述 |
2.2 纯蒸汽凝结换热理论 |
2.3 影响凝结换热的因素分析 |
2.4 膜状凝结换热的强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装置及传热分析 |
3.1 实验系统介绍 |
3.1.1 实验装置布置 |
3.1.2 实验系统 |
3.2 换热器结构设计 |
3.3 换热器传热分析 |
3.3.1 传热计算 |
3.3.2 传热系数的分析 |
3.4 实验装置换热器参数及换热计算方法 |
3.4.1 换热器参数 |
3.4.2 换热器换热计算方法 |
3.4.3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4.1 实验现场 |
4.2 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 |
4.2.1 实验方法 |
4.2.2 实验工况 |
4.2.3 准备工作 |
4.2.4 实验步骤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不同烟气流量下翅片效率的取值 |
4.3.2 实验过程中不同流量对应雷诺数的变化关系 |
4.3.3 烟气侧和水侧Nu、h的计算 |
4.3.4 换热器传热系数分析 |
4.3.5 热损失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际工程节能设计分析 |
5.1 项目概况及热需求分析 |
5.2 一台30万湿冷发电机组节能设计 |
5.2.1 节能设计流程图 |
5.2.2 系统设计工况 |
5.2.3 换热器设计参数 |
5.2.4 节能系统设计参数计算 |
5.2.5 热泵机组的设计选型 |
5.3 节能减排与社会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录 |
(8)达拉特发电厂330MW机组低低温省煤器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低低温省煤器概述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应用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低低温省煤器连接方式 |
2.1 低低温省煤器联接方式 |
2.1.1 等效焓降法 |
2.1.2 新蒸汽焓降与抽汽效率的分析 |
2.1.3 回热抽汽系统的热力分析 |
2.2 低低温省煤器水侧系统热力分析 |
2.2.1 并联方式 |
2.2.2 串联方式 |
2.2.3 并串联方式 |
2.2.4 进出口水温的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低低温省煤器系统参量及工程布置选取 |
3.1 酸露点与低温腐蚀 |
3.1.1 酸露点分析 |
3.1.2 低温腐蚀的影响 |
3.1.3 设备管路及管材的选取 |
3.2 烟侧系统参量及烟道布置选择 |
3.2.1 烟气侧系统参量 |
3.2.2 烟气侧布置方案 |
3.3 低低温省煤器的设计优化 |
3.3.1 决策变量选择 |
3.3.2 数学模型建立 |
3.3.3 约束条件限定 |
3.3.4 程序计算 |
3.4 低低温省煤器动态分析 |
3.4.1 模型分析 |
3.4.2 动态计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330MW机组低低温省煤器节能研究 |
4.1 机组参数 |
4.2 工程简介 |
4.3 煤种特性分析 |
4.4 低低温省煤器节能分析 |
4.4.1 热力系统节能分析 |
4.4.2 热力试验数据 |
4.4.3 低低温省煤器的实际节能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9)节能效益分享型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结构 |
2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价值链研究 |
2.1 价值链构建 |
2.1.1 价值链分析方法 |
2.1.2 项目运行流程分析 |
2.1.3 价值链构建 |
2.2 价值链特征 |
2.2.1 经济学属性 |
2.2.2 经济系统特征 |
2.2.3 价值链机理和不确定性 |
2.3 价值链范式 |
2.3.1 论方法 |
2.3.2 狭义价值链范式 |
2.3.3 广义价值链范式 |
2.4 小结 |
3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评价研究 |
3.1 项目投资构成 |
3.1.1 价值链范式构成 |
3.1.2 价值链范式分析 |
3.2 项目投资评价 |
3.2.1 投资评价指标体系 |
3.2.2 投资评价影响因素 |
3.3 算例分析 |
3.3.1 项目概况及节能效益分析 |
3.3.2 投资评价决策 |
3.3.3 投资评价影响 |
3.4 小结 |
4 基于实物期权的合同能源管理投资决策研究 |
4.1 实物期权 |
4.1.1 实物期权概念 |
4.1.2 研究进展及特点 |
4.2 时间偏好条件下的投资决策行为 |
4.2.1 假设与模型 |
4.2.2 模型分析及结论 |
4.3 风险偏好条件下的投资决策行为 |
4.3.1 假设与模型 |
4.3.2 模型分析及结论 |
4.4 算例分析 |
4.5 小结 |
5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合同能源管理投资决策研究 |
5.1 非合作博弈 |
5.1.1 博弈相关概念 |
5.1.2 研究进展及特点 |
5.1.3 非合作博弈关系 |
5.2 节能服务企业间的投资决策行为 |
5.2.1 假设与模型 |
5.2.2 博弈行为分析 |
5.2.3 算例分析 |
5.3 节能服务企业和用能企业间的投资决策行为 |
5.3.1 假设与模型 |
5.3.2 博弈行为分析 |
5.3.3 算例分析 |
5.4 节能服务企业反向选择供应商的投资决策行为 |
5.4.1 假设与模型 |
5.4.2 博弈行为分析 |
5.4.3 算例分析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电站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节能量检测方法研究及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节能量检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研究 |
2.1 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2.2 低压省煤器系统 |
2.2.1 低压省煤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2.2.2 低压省煤器的联结方式 |
2.2.3 低压省煤器的安装位置 |
2.3 低压省煤器的节能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节能量检测方法研究及热经济性分析 |
3.1 节能量检测理论及方法 |
3.1.1 节能量检测理论 |
3.1.2 三种典型方法 |
3.1.3 工程节能量检测的瓶颈 |
3.2 多变量参数分析法 |
3.2.1 低压省煤器的数学模型 |
3.2.2 低压省煤器的变工况模拟结果 |
3.3 基于EEDM方程的机组热经济性分析 |
3.3.1 主系统能效分布矩阵(EEDM)方程 |
3.3.2 机组热力系统局部定量分析 |
3.3.3 适合于能效分布矩阵方程的虚拟热力系统基本概念及构建 |
3.3.4 辅助汽水的分类 |
3.3.5 实际热力系统的EEDM方程 |
3.3.6 辅助汽水成分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节能量检测试验验证及工程实例 |
4.1 试验机组概况 |
4.2 试验概述 |
4.3 试验测量仪表及测点布置 |
4.4 节能量检测试验要求 |
4.5 检测的试验步骤 |
4.6 试验结果的计算及修正 |
4.6.1 试验热耗率计算 |
4.6.2 试验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参数修正 |
4.7 工程实例 |
4.7.1 参数修正 |
4.7.2 应用实例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四、最优化技术在龙口发电厂低压省煤器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改方案研究[D]. 周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350MW锅炉烟气余热利用方案研究[D]. 刘晓东.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3]二次再热机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热经济性研究与优化[D]. 马志浩. 山东大学, 2018(01)
- [4]廊坊热电厂新型凝汽器余热回用经济性分析[D]. 张凯.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5]基于一次风加热凝结水的电站锅炉排烟余热利用系统设计研究[D]. 王健行.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6]海勃湾电厂低压省煤器应用研究[D]. 林威.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7]湿式电除尘余热回收装置换热特性及工程应用的研究[D]. 王亮.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8)
- [8]达拉特发电厂330MW机组低低温省煤器节能研究[D]. 陈学科.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9]节能效益分享型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决策研究[D]. 黄智星.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9)
- [10]电站锅炉烟气余热回收节能量检测方法研究及实施[D]. 王妍飞.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