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特网与民族企业的互动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马思妍[1](2021)在《21世纪以来中国缅甸研究的进展》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由于缅甸研究学者对传承与创新的坚持,以及缅甸研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日益凸显,中国缅甸研究主要通过"国别研究学科化"和"学科研究国别化"两条路径,在理论、方法、思想、国际化程度上实现了新突破,逐渐发展为相对规范、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别研究。但是,中国缅甸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整体研究水平不高、高水平研究人员不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应用不娴熟、对某些重大问题或领域缺乏关注、政策研究与基础研究结合不够密切,等等。鉴于此,有必要从内源和外力两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研究人员业务能力,着力培养复合型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才,提倡运用跨学科和比较区域研究的方法,同时,加强学界内外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做好缅甸研究还需具备天下意识与家国情怀,加强与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对话,巩固和提升中国缅甸研究的话语和地位,推动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建构。
李凯[2](2021)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话语权是指话语主体在“言语”和“说话”的行为和活动即话语实践过程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力量和效果等,包括其采用的话语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传播力,其话语内容对话语客体及其环体所产生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感染力等,是话语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完美结合所表现和反映出来的所有能量和力量。话语权具有实践性、社会性、弥散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话语的真理性是话语权的内在本质,社会实践是话语权的外在本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在话语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影响力,即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和感染力等。当前,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存在着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被消解等突出问题,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从机遇来看,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发展性、网络化、国际性机遇已经到来。从挑战来讲,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技术、信息、资本、话语等多重霸权不断冲击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在国内,多种不良思潮持续挤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即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坚持和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坚持和发展科学的指导理论;要遵循人民性原则,即坚持为了人民、坚持依靠人民、坚持人民评判标准;要遵循辩证性原则,即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坚持包容性与斗争性相统一、坚持时度效相统一。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围绕话语权内容体系、话语权传播体系、话语权环境体系三个主要路径精准发力:话语权内容体系建设要巧妙选取话语素材,灵活运用话语形式,恰当使用话语方法;话语权传播体系建设要全面把握传播方式,不断掌握传播规律,持续优化传播策略;话语权环境体系建设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臧璐[3](2021)在《当代大理白族服饰的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金[4](2021)在《电竞趣缘文化的戏谑风格研究 ——以2020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为例》文中认为
吴贵军[5](2021)在《LT公司环江县风情花海园旅游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邹炙林[6](2021)在《全媒体视阈下康巴藏语方言区县级融媒体融合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蒋卓宸[7](2021)在《互联网中人性善恶问题探析》文中研究指明
王一帆[8](2021)在《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反恐斗争已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通过采取多元化和立体化的综合治理手段,“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已基本丧失在中国境内的生存空间,反恐形势已发生质的变化。恐怖主义风险最高的中国新疆地区已连续四年多未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国家安全稳定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但是,部分“东突”恐怖主义势力仍在境外开展恐怖主义活动,受多重因素影响,土耳其已成为“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在境外的大本营和避难中心。“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在土耳其煽动反华舆论,筹措发展资源,扩大组织规模,集中训练恐怖活动人员,遥控指挥实施恐怖袭击。“东突”恐怖主义势力长期盘踞在土耳其,使中国无法从根源上铲除这一“毒瘤”。因此,与土耳其推进和深化反恐合作,对中国进一步开展反恐斗争和打击“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为限制“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在土耳其的活动与发展,中国与土耳其开展的反恐合作已启动多年,但是取得的成效不佳,缺乏实质化进展,亟需在多个关键环节进行突破。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土耳其关系的提升,政治互信日益增强,在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两国打击“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和推进反恐合作的共识也在逐步深化。因此,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面临重大机遇。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在论述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中国与土耳其开展反恐合作的战略价值、内外环境和制约因素,并提出推进和深化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具体对策。本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包括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和研究框架等内容。第二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演进和发展,详细梳理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历史演进,共经历了起源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入阶段。总结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具有的发展特征,主要包括进程阶段性、立场反复性、合作复杂性和目标长期性。第三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战略价值,深入剖析开展反恐合作对中国与土耳其以及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第四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推进反恐合作具有的可行性。第五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伊斯兰国”和“东突”等恐怖主义发展因素,缺乏互补性的反恐合作需求、存在差异化的反恐合作目标以及不确定和不统一的反恐标准等双方利益因素,美国和欧盟各国对“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态度等国际力量因素。第六章为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推进和深化,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的对策,包括巩固反恐合作共识,夯实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根基;完善反恐合作机制,提升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效率;优化反恐合作环节,拓宽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范围;加快推进全面合作,实现中国与土耳其关系发展突破等内容。
张恺怡[9](2021)在《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以来,中国语言使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语文改革运动,是这一历史性变化发生的主要动力之一。在任何一次语文改革运动中,出版都是推动改革的主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便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推动语文改革的最高领导机构,1956年文字改革委员会下设文字改革出版社。文字改革出版社作为官方出版社,在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书籍和期刊的出版工作,发起、落实、传播语文改革中的具体政策。本研究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切入点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的互动关系。通过收集整理文字改革出版社存续期间出版的与拼音问题有关的书籍和期刊,结合史料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录等资料,梳理和分析文字改革出版社在1956年至1985年三十年间在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以及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工作。通过研究理清以下问题:(1)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基本情况,如成立背景、人员构成、出版书籍和期刊概况等;(2)文字改革出版社为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所做的工作;(3)文字改革出版社的出版活动在推广“汉语拼音方案”等语文改革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最后,以此为基础总结文字改革出版社在当代中国语文改革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张坯[10](2020)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中国方案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新一代“5G”网络通信技术的突破,万物互联的智能物联网时代到来,必将给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空间带来革命性的变化。“5G”之下的网络空间其触角更将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明。“5G”将进一步激发各国在网络空间中新一轮的竞争与博弈高潮。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如何应对复杂的网络空间安全威胁、改革滞后的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变革不合理的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秩序等问题成为各国所关切的议题。中国作为网络空间治理中的后起之秀,愿意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贡献更大的力量。中国以坚持网络空间主权为治理原则,以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愿景,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搭5G快车推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本文以网络空间治理核心概念之界定为研究起点,明晰了何为网络空间、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又有何深意?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方案又有何内涵?阐释基本理论,明确了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与全球治理理论、国际机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在主体部分就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机制的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分类标准是多样的,本文试图从治理原则、行为主体、治理议题、治理平台等维度,将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划分为私营社群主导的治理机制、主导缺位的治理机制、主权国家主导的治理机制,通过对以上机制的比较详细分析,试图找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争议,通过研究发现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行为体和平台选择上。网络空间治理机制存在的矛盾如何化解成为各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必须解决与面对的难题。中国积极推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多边、民主、透明的方向发展。回顾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历程,发现中国参与具有全新的发展态势:中国参与网络空间治理的角色正在转变、网络空间主权意识觉醒、与发达国家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同时我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也面临着国际的挑战与自身的不足,必须正视国际挑战与自身不足,中国正是基于这一问题,从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尊重网络空间主权的主张与立场。从助力国际协商合作平台建设、推进技术标准制定与普遍性规则构建相协调、突出自身理念影响与各方治理原则相融合等具体路径,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实现民主平等、共享共治而继续发力。
二、因特网与民族企业的互动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因特网与民族企业的互动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以来中国缅甸研究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机构与学人:传承与创新共存 |
(一)缅甸研究机构 |
1. 实体性研究机构 |
2. 虚体性研究机构 |
3. 机构活跃程度及影响力 |
(二)缅甸研究学人 |
1. 前辈继续耕耘 |
2. 后学奋起接力 |
二新领域与新平台:学术与现实意义并举 |
(一)拓展缅甸研究新领域 |
1. 学科研究国别化下的案例研究 |
2. 国别研究学科化下的旧题新做 |
(二)圈内外合力搭建新平台 |
1. 构建学术共同体 |
2. 举办开放型研讨会 |
3. 扩大成果发表阵地 |
4. 争取更多国家级项目 |
三新成果与新突破:国别与学科研究融合 |
(一)缅甸研究新成果 |
1. 政治研究 |
2. 军事和安全研究 |
3. 经济研究 |
4. 民族社会问题研究 |
5. 文史研究 |
(二)理论、方法与思想创新 |
1. 国别研究理论自觉性上升 |
2. 利用多国文献重构重要议题 |
3. 破解缅甸学界“冤假错案” |
(三)“走出去”提升国际化程度 |
1.“回归日常政治” |
2. 开展公共外交 |
3. 与缅甸高校、智库合作开展社会调查 |
4. 国际化成果不断涌现 |
四进一步提升中国缅甸研究水平的思考 |
(一)研究主体的思想与能力 |
1. 提高国别研究能力与素质 |
2. 跨学科与比较区域研究 |
(二)学界合作、社会资源与机制体制 |
1. 密切学界合作与社会资源共享 |
2. 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体制 |
(三)天下意识与家国情怀 |
1. 巩固缅甸研究的地位 |
2. 推动“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建构 |
结语 |
(2)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手段 |
1.5 研究意义和价值 |
1.6 创新性和可行性 |
第2章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辨析 |
2.1 话语权 |
2.1.1 话语权的内涵 |
2.1.2 话语权的特征 |
2.1.3 话语权的本质 |
2.2 网络意识形态 |
2.2.1 意识形态的内涵 |
2.2.2 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 |
2.2.3 意识形态与网络意识形态的关系 |
2.3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
2.3.1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 |
2.3.2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型特征 |
2.3.3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根源 |
第3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问题、机遇与挑战 |
3.1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突出问题 |
3.1.1 有理说不出 |
3.1.2 说了传不开 |
3.1.3 传开被消解 |
3.2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机遇 |
3.2.1 发展性机遇:现实基础坚实 |
3.2.2 网络化机遇:传播效能释放 |
3.2.3 国际性机遇:外部环境改善 |
3.3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挑战 |
3.3.1 国际挑战:技术、信息、资本、话语等多重霸权冲击 |
3.3.2 国内挑战:多种不良思潮挤压 |
第4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原则 |
4.1 遵循科学性原则 |
4.1.1 坚持和完善党的科学领导 |
4.1.2 坚持和贯彻科学的发展理念 |
4.1.3 坚持和发展科学的理论指导 |
4.2 遵循人民性原则 |
4.2.1 坚持为了人民 |
4.2.2 坚持依靠人民 |
4.2.3 坚持人民评判标准 |
4.3 遵循辩证性原则 |
4.3.1 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
4.3.2 坚持包容性与斗争性相统一 |
4.3.3 坚持时度效相统一 |
第5章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主要路径 |
5.1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容体系,提升内容质量 |
5.1.1 巧妙选取话语素材 |
5.1.2 灵活运用话语形式 |
5.1.3 恰当使用话语方法 |
5.2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体系,增强传播效力 |
5.2.1 全面把握传播方式 |
5.2.2 发现遵循传播规律 |
5.2.3 持续优化传播策略 |
5.3 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环境体系,提供环境保障 |
5.3.1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5.3.2 绘就网上网下同心圆 |
5.3.3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 |
(8)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1.1 关于土耳其的研究现状 |
1.3.1.2 关于反恐合作的研究现状 |
1.3.1.3 关于中国与土耳其关系的研究现状 |
1.3.1.4 关于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2.1 在土耳其外交关系和对外政策方面 |
1.3.2.2 在土耳其库尔德问题和“库尔德工人党”方面 |
1.3.2.3 在地区和全球反恐合作方面 |
1.3.2.4 在中国与土耳其关系方面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跨学科研究法 |
1.4.3 学术访谈法 |
1.5 相关理论 |
1.5.1 合作论 |
1.5.2 国家利益论 |
1.5.3 国家安全理论 |
1.6 研究框架 |
2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演进和发展 |
2.1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历史演进 |
2.1.1 起源阶段 |
2.1.2 探索阶段 |
2.1.3 发展阶段 |
2.1.4 深入阶段 |
2.2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发展特征 |
2.2.1 进程阶段性 |
2.2.2 立场反复性 |
2.2.3 合作复杂性 |
2.2.4 目标长期性 |
3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战略价值 |
3.1 开展反恐合作对中国的战略价值 |
3.1.1 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新型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 |
3.1.2 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根本要求 |
3.1.3 参与中东地区安全治理和非传统安全合作的主要内容 |
3.1.4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选择 |
3.1.5 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维护海外利益的重要保障 |
3.1.6 打击“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根本出路 |
3.2 开展反恐合作对土耳其的战略价值 |
3.2.1 强化与中国外交关系的核心基础 |
3.2.2 深化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关键前提 |
3.2.2.1 土耳其国内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
3.2.2.2 土耳其与中国贸易不平衡加剧 |
3.2.3 维护国内政治和社会安全稳定的有效手段 |
3.2.4 改善国际形象和提升影响力的正确途径 |
4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内外环境 |
4.1 国际环境 |
4.1.1 中东地区力量格局转变为开展反恐合作提供战略契机 |
4.1.2 多元化的国际合作机制为开展反恐合作提供平台保障 |
4.1.3 世界各国的反恐立场为开展反恐合作提供舆论支持 |
4.2 国内环境 |
4.2.1 中国境内恐怖主义风险显着降低 |
4.2.1.1 预防打击恐怖主义 |
4.2.1.2 开展去极端化治理 |
4.2.1.3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
4.2.2 土耳其外交政策转变趋势日益明显 |
4.2.2.1 以更加积极自主的态度参与地区和全球事务 |
4.2.2.2 以更加丰富灵活的方式强化亚太区域的合作 |
4.2.3 中国与土耳其不断深化多领域的合作 |
4.2.3.1 经济领域合作 |
4.2.3.2 人文领域合作 |
4.2.3.3 其他领域合作 |
5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制约因素 |
5.1 恐怖主义发展因素 |
5.1.1 “伊斯兰国”的发展变化 |
5.1.1.1 调整武装活动策略,改变恐怖袭击方式 |
5.1.1.2 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寻求多方势力合作 |
5.1.1.3 积极开展跨国“圣战”,策划实施“回流”渗透 |
5.1.2 “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发展变化 |
5.1.2.1 以土耳其为政治和发展中心 |
5.1.2.2 以土耳其为指挥和活动中心 |
5.2 双方利益因素 |
5.2.1 缺乏互补性的反恐合作需求 |
5.2.2 存在差异化的反恐合作目标 |
5.2.3 不确定和不统一的反恐标准 |
5.3 国际力量因素 |
5.3.1 美国因素 |
5.3.1.1 土耳其与美国的关系 |
5.3.1.2 美国对“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政策 |
5.3.2 欧盟因素 |
5.3.2.1 土耳其与欧盟的关系 |
5.3.2.2 欧盟对“东突”恐怖主义势力的政策 |
6 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的推进和深化 |
6.1 巩固反恐合作共识,夯实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根基 |
6.1.1 坚持打击恐怖主义 |
6.1.2 坚持反对干涉他国内政 |
6.1.3 坚持反对反恐“双重标准” |
6.2 完善反恐合作机制,提升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效率 |
6.2.1 加强反恐问题磋商交流机制建设 |
6.2.2 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平台价值 |
6.2.3 争取第三方国家对反恐合作的支持 |
6.3 优化反恐合作环节,拓宽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范围 |
6.3.1 强化反恐情报交流共享 |
6.3.2 协调开展网络信息监管 |
6.3.3 探索反恐怖融资合作渠道 |
6.3.4 促进去极端化治理交流 |
6.3.5 推动引渡合作取得新进展 |
6.4 加快推进全面合作,实现中国与土耳其关系发展突破 |
6.4.1 持续增进政治互信 |
6.4.2 破解经济合作瓶颈 |
6.4.3 丰富人文交流形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范围和方法 |
2 文字改革出版社的人员构成和运行方式 |
2.1 成立背景 |
2.1.1 现实需求 |
2.1.2 成立条件 |
2.2 重要人物 |
2.2.1 负责人 |
2.2.2 主要作者 |
2.2.3 其他人员 |
2.3 出版工作概况 |
3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1956-1958) |
3.1 期刊出版 |
3.1.1 字母的选择 |
3.1.2 声调问题 |
3.1.3 隔音问题 |
3.1.4 体式、顺序和名称问题 |
3.2 文字改革出版社书籍 |
4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1958-1966) |
4.1 机构调整 |
4.2 拼音工作的重心 |
4.2.1 拼音教学 |
4.2.2 注音出版物 |
4.2.3 拼音的社会应用 |
5 停滞与复苏:“文革”期间的文字改革出版社(1966-1976) |
5.1 语文改革工作遭遇批判 |
5.2 语文改革工作的复苏 |
5.2.1 恢复推广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
5.2.2 汉语拼音基本式教学试验 |
6 国际化与信息化:“文革”后的拼音工作(1976-1985) |
6.1 文字改革出版社恢复活动 |
6.1.1 机构和人员组成变动 |
6.1.2 语文改革和出版工作的恢复 |
6.2 文字改革出版社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
6.2.1 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 |
6.2.2 中文的信息化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中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相关概念界定 |
一、网络空间 |
二、网络空间治理机制 |
三、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
第二节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理论基础 |
一、全球治理理论 |
二、国际机制理论 |
第二章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主要治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 |
一、机制复合体理论分析维度的评述 |
二、划分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指标与维度 |
第二节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分类 |
一、私营社群主导的治理机制 |
二、主导缺位的治理机制 |
三、主权国家主导的治理机制 |
第三节 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内在矛盾 |
一、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行为体之争 |
二、网络空间治理机制的平台选择之争 |
第三章 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创设的历程与挑战 |
第一节 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创设历程 |
一、加入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阶段 |
二、重塑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阶段 |
三、共建与独创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阶段 |
第二节 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创设的新态势 |
一、中国角色的转变与定位 |
二、网络主权逐渐觉醒 |
三、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 |
第三节 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创设面临的挑战 |
一、国际层面面临的挑战 |
二、自身层面存在的不足 |
第四章 构建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中国治理方案 |
第一节 建立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中国愿景 |
一、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
二、坚持尊重网络主权 |
三、尊重网络主权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辩证关系 |
第二节 加强网络主权理念输出推进治理机制改革 |
一、坚持网络主权原则实现网络空间治理多元主体参与 |
二、坚持网络主权原则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机制的有效性 |
三、坚持网络主权原则促进网络空间治理机制法治化 |
第三节 总结“中国经验”健全全球网络安全治理机制 |
一、强化政府主导全球网络安全治理 |
二、引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全球网络安全议题 |
三、众采各家模式之长共面全球网络安全挑战 |
第四节 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提升网络空间全球治理话语权 |
一、坚持互联网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赢得治理主动权 |
二、加快互联网产业发展促进非政府主体参与能力 |
三、加强网络文化治理树立良好的国家声誉与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因特网与民族企业的互动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以来中国缅甸研究的进展[J]. 马思妍. 云大地区研究, 2021(01)
- [2]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D]. 李凯.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3]当代大理白族服饰的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D]. 臧璐.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4]电竞趣缘文化的戏谑风格研究 ——以2020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为例[D]. 李金.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LT公司环江县风情花海园旅游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吴贵军. 广西大学, 2021
- [6]全媒体视阈下康巴藏语方言区县级融媒体融合困境与对策研究[D]. 邹炙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7]互联网中人性善恶问题探析[D]. 蒋卓宸.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中国与土耳其反恐合作研究[D]. 王一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12)
- [9]文字改革出版社与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运动 ——以“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为核心[D]. 张恺怡.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10]网络空间全球治理机制的中国方案研究[D]. 张坯.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