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起重要高能天体物理现象被观测到(论文文献综述)
刘剑宇,张帆[1](2021)在《Thorne-?ytkow Objects观测和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期,引力波探测揭示了诸多超乎意料的双星并合事件,显然对于"双星演化"这个最基础的天体物理问题的理解仍然有很大欠缺。弥补这个缺陷的努力不能仅局限于依赖双星并合这样的稀缺瞬时事件,必须同时寻找其他独立的、更适合长时间观测的线索和现象。Thorne-?ytkow Objects (简称T?O)作为假想的、在红巨星或红超巨星内部沉入一个衰退的中子核的奇妙天体,即是能够帮助理解双星演化的一个绝佳研究对象。首先从理论上统述大质量T?O的结构与演化;然后主要介绍大质量T?O在观测上的相关发现,尤其是在小麦哲伦星云中的HV2112;最后主要对当前的相关工作进行总结和展望。
何小刚[2](2021)在《李政道先生和现代中微子物理》文中指出一、引言本文是应《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邀请为纪念李政道先生95寿辰所编辑的特刊中关于介绍李先生对中微子物理的开拓性杰出贡献而撰写。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七七级在校生于1981年入选李政道先生倡导和促成的中美联合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的学生,这是一极为荣幸的机会。我非常高兴能为此特刊撰文纪念李政道先生95寿辰。
张硕,崔伟,金海,陈六彪,王俊杰,伍文涛,吴秉骏,夏经铠,宋艳汝,杨瑾屏,翁祖谦,刘志[3](2021)在《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低温X射线能谱仪兼具高能量分辨率、高探测效率、低噪声、无死层等特点,能量分辨率与X射线入射方向无关,在暗弱的弥散X射线能谱测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基于同步辐射及自由电子激光的先进光源线站、加速器、高电荷态离子阱、空间X射线卫星这类大科学装置的快速发展对X射线探测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低温X射线能谱仪被逐步引入到APS, NSLS, LCLS-II, Spring-8, SSNL, ATHENA, HUBS等大科学装置与能谱测量相关科学研究中.本文从低温X射线能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分类、能谱仪系统结构、主要性能指标以及国内外大科学装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作简要综述.
蔡铁权,谢佳莹[4](2021)在《现代物理学成就与物理课程改革——从21世纪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谈起》文中研究表明对21世纪初2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仔细的梳理,提炼出现代物理学发展成就对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包括:引入了课程新内容、引起了课程内容的新变革、引发物理观念与科学思想的改变、引进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变化、启发学生感悟物理本质和激发学生钟爱物理学习等方面。
袁为民[5](2021)在《作为宇宙信使的X射线》文中研究表明60年前,里卡多·贾科尼团队用探空火箭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系以外的X射线辐射,从此打开了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全新的窗口。与我们所熟悉的可见光天空不同,在"看不见"的X射线宇宙,明亮的发光天体涵盖了黑洞、中子星、白矮星等致密天体,星系团和星系中弥漫的大量不可见的高温气体,以及各种剧烈的灾变事件。它们代表着宇宙中最为奇特的天体和极端的物理条件,如极强引力场、极强磁场和极高温。文章重点介绍最有代表性的X射线源,包括中子星和黑洞X射线双星、超大质量黑洞和活动星系核、星系团,以及伽马暴、超新星和潮汐瓦解恒星事件等爆发天体。
石国柱[6](2021)在《极端丰质子核26,27P与27S的奇特衰变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远离β稳定线奇特核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一直处于核物理的前沿领域,它们通常有较大β衰变能和较小的粒子分离能,更多β延迟粒子发射的衰变道被打开,其缓发粒子将成为重要的实验观测量,而近滴线核的奇特衰变研究不仅为核内有效相互作用与基本对称性、核结构及天体核合成等关键问题提供重要的信息,也是人们对原子核稳定存在极限的一种探索。深入研究极端条件下的奇特核结构及其衰变性质不仅有助于检验、修正和发展现有的理论模型还将不断深化对物质微观结构、宇宙演化及元素起源的认识与理解。本论文工作是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放射性束流线(RIBLL)上开展了极端丰质子核26P,27P与27S的β衰变实验,能量为80.6 Me V/u的主束32S16+通过轰击1581μm厚的9Be初级靶发生弹核碎裂反应产生感兴趣的目标核素,碎片及反应产物经RIBLL1在束分离和净化,利用磁刚度–能损–飞行时间(Bρ–ΔE–To F)方法对次级束粒子进行鉴别。在连续束模式下将一定比例目标核注入厚度分别为142μm、40μm和304μm的三块双面硅条探测器(DSSDs)中,以兼顾对带电粒子的低能探测阈值与高能探测效率实现优势互补,并测量随后衰变信号的能量、位置和时间关联信息。在束流上下游分别放置不同厚度的四分硅探测器(QSDs)实现各种重离子、轻粒子以及电子的符合测量,管道外安装五个Clover型的HPGe探测器测量γ射线。同时采用循环酒精冷却、前沿定时甄别、双面硅条探测器的正背面符合等一系列测量技术提高信噪比,实现在高探测效率、低探测能量阈值下对衰变事件的直接精确测量。本次26P实验中,获得了符合已有文献的实验结果,包括半衰期、带电粒子能谱、衰变分支比、log ft、Gamow-Teller跃迁强度、γ射线谱与衰变纲图等。其中给出26P的半衰期43.6±0.3 ms与文献值符合较好。基于p-γ射线符合测量鉴别各种衰变成分,并结合注入硅探测器的26P粒子总数可计算其衰变分支比。对前人工作中部分质子的衰变路径进行重新指认,确认了26Pβ延迟发射的两质子峰1998(2)ke V,4837(7)ke V对应的新初末态能级。首次发现来自26Pβ延迟衰变的能量为4205(11)ke V和7842(6)ke V两个新质子峰。其中能量为7842(6)ke V质子远高于从子核26Si的同位旋相似态(IAS)布居至25Al基态发射的质子能量,确认此峰源于IAS之上的激发能级发射的质子。而基于p-γ符合表明能量为4205(11)ke V质子峰可与1367 ke V的γ射线符合,进而指认它是来自26Pβ延迟质子衰变至24Mg第一激发态[Ex=1369(1)ke V,Jπ=2+]发射的双质子。通过计算子核26Si的激发能发现两个质子峰来自同一激发能级,其激发能为Ex=13357(12)ke V,分支比和log ft值为0.78(5)%和3.78(6),其log ft值在容许Gamow-Teller跃迁中是非常小的,深入理解强跃迁的来源将具有重要意义。与以往观测布居至到IAS的Fermi延迟双质子发射不同,一种新的衰变模式Gamow-Teller延迟双质子发射被确认。利用多种哈密顿量的壳模型计算结果,新观测的激发态的分支比出乎意料的强。通常情况下单质子发射比双质子发射具有更大的衰变能,实验上却得到比单质子发射大许多的双质发射分支,超强的G-T跃迁概率和大分支比均表明目前的理论可能在全部核区内低估了GT2p发射的概率,将为今后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并合作开展了一些壳模型理论计算,更详细的定量分析正在进行中。本次实验中27P与26P伴随产生,由于27P具有极低的β延迟质子衰变分支以及在低能区较强的β叠加本底,将会对低能质子的信噪比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此次实验并未观测到可识别的质子峰。而连续束模式下有足够时间长度扩大拟合范围以准确地进行半衰期拟合,利用指数衰减加常数本底的方式拟合27P衰变时间谱得到比之前文献更精确的半衰期263.1±10.9 ms。并计算了27P与镜像核27Mg相似能级跃迁的δ值,在误差范围内未发现27P与27Mg存在同位旋对称性破缺。同时本论文为研究27S的β2p发射机制开展了双质子角关联的测量工作。在5 Me V以上27S衰变带电粒子谱上发现一个由27P的IAS跃迁至25Al基态的能量为6372(15)ke V,分支比为2.4(5)%的双质子峰,在实验上首次得到了双质子发射的角关联。基于实验结果和Monte Carlo模拟对比,发现27S的β2p发射的主要为级联发射机制。
马静璠[7](2021)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挑战理论极限》文中研究指明公元1054年,天空上出现了一颗明亮的星,持续23天,这个现象被宋朝司天监记录为“客星”,是第一个被证认的具有清晰历史观测记录的超新星遗迹;公元2021年,稻城海子山上的中国科学家们对“这颗星”进行重新测量。宋史记载的“天关客星”是一次怎样的超新星爆发?千年之后对?
谭灿[8](2021)在《耀变体喷流物理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活动星系核(AGN)的中心核区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研究AGN就可以进一步了解黑洞。耀变体(blazar)是AGN最极端和最强大的子类,也就成为了 AGN研究的重点子类之一。本文第1章介绍了 AGN和blazar的观测特征、统一模型以及分类。第2章介绍通过观测blazar喷流得到SED图以及光变曲线的特征和作用。第3章具体介绍解释SED图中双峰结构的喷流模型,包括轻子模型下的同步辐射过程和IC过程,以及强子模型的简述。耀变体喷流的粒子加速机制和γ射线辐射区的位置还没有确定的结论,所以这两个点也是研究者们的重点。因此,第4章介绍耀变体喷流中粒子加速机制原理。第5章介绍研究耀变体喷流辐射区的位置的意义以及确定辐射区位置的几种方法。第6章,通过拟合60个Fermi-4LAC FSRQ的(准)同时性SED图,研究了粒子加速机制、辐射区位置等物理性质。得到的主要结果为:(1)同步峰的峰值频率与电子能量分布的曲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根据前人的研究,这种相关性的最佳线性拟合方程的斜率与统计加速的值一致,属于部分加速度增益波动的统计加速机制;(2)γ射线耗散区位于距超大质量黑洞0.1到10 pc的范围内,并且位于宽线区(BLR)以外和尘埃环(DT)以内;(3)几个功率之间存在关系:Pe~PB ≤ Pr<Pp。其中Pe~PB表明,拟合SED得到的参数使磁场能量和相对论电子能量之间接近于均分。Pe≤Pr表明相对论电子的大部分能量被EC辐射耗散掉。(4)我们发现喷流功率Pjet与电子的拐折洛伦兹因子γpeak存在反相关,这个结果与耀变体序列的预测一致。
鄢盛丰[9](2020)在《原初扰动和宇宙演化的现象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odern cosmology is now established on mature theoretical grounds and preci-sion observational probes.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grows as we make new discoveries.On the one hand,som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are waiting to be confirmed,or falsified,by experiments:Inflation as a paradigm for the very-early Universe,pri-mordial black holes as candidate for dark matter,and much more.On the other hand,some observations still require a consensual explanation,such as the two dark clouds of dark energy and dark matter.These two hands form one path that one can explore from each sides.One way to test our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is to design specific phe-nomenological predictions to be confronted to observations.Meanwhile,new physics beyond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 are to be explored if we want to unravel the yet mysterious facets of the Universe.This thesis i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ese two directions.Ei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ffective theories,or from the ’bottom-up’,we will scrutiny certain peculiar aspects of our Universe,building a bridge between observations and theory.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wo axes.First,for the first-order scalar perturbation dur-ing inflation,a special parameterization cs2=1-2ξ[1-cos(2k*τ)]of its propagation speed is given.The propagation speed of this perturbation has a slight time-dependent oscillatory term.Through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equation of motion,it is found that,under the de Sitter approximation,the equation is actually a Mathieu equation,that is,the equation of parametric resonance in mechanics.Under the governing of this equa-tion of motion,the perturbation mode function near the characteristic scale k.*will be exponentially amplified to close to unitary within the Hubble radius,and converted into curvature perturbation outside the Hubble radius.Such a sharp and narrow curva-ture perturbation can trigger the formation of the primordial black hole during radiation domination.We found that the mass spectrum of primordial black holes produced by the perturbations is also narrow and sharp,which can be limited by current observations,which in turn can limit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sound speed resonance.Based on this model-independent sound speed resonance mechanism,we calculated the energy spec-trum of induced gravitational waves in Chapter 4.There is a nonlinear coupling term of scalar-scalar-tensor for second-order tensor perturbations and primordial scalar pertur-bations at second-order perturbations theories.Since the scalar perturbations near k*are exponentially amplified by the sound speed resonance mechanism during inflation,we find that both in the radiation domination and during inflation,an induced gravitational wave signal with a sufficiently high energy spectrum is generated.In addition,we have calculated the induced gravitational waves in radiation domination,inside the Hubble radius and outside the Hubble radius during inflation,and found that the spectrum dur-ing inflation is dominated by it produced inside the Hubble radius,and that produced outside the Hubble radius will be suppressed by slow-roll parameter.And the superim-posed energy spectrum can fall within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range of LISA or PTA.By the signals of induced gravitational waves,we can indirectly constrain the formation of primordial black holes,and we can use multi-messenger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that combine primordial black holes and induced gravitational waves to constrain and filter the sound speed resonance mechanism.Second,we also study the realization of an effective model with torsional gravity,and how it alleviates cosmological tensions.First,we constructed an effective action based on the effective field theory of teleparallel torsional gravity and selected a normal parameterization f(T)=-T-2∧/Mp2+αTβ and reconstructed it with observational data.Then it can alleviate H0 tension and σ8 tension simultaneously,hence,offers an additional argument in favor of gravitational modification.
张悦[10](2020)在《伽玛射线暴辐射机制及快速射电暴爆发过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伽玛射线暴(以下简称为伽玛暴)是一种发生在宇宙学尺度上的高能爆发现象,它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了极高的能量。爆发的瞬时辐射阶段能量主要集中在伽玛射线波段,所以称之为伽玛暴。人们在20世纪60年代末偶然发现了这种现象;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之后,对伽玛暴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通过对爆发后持续时间较长的多波段余辉辐射的观测和研究,学者们建立了伽玛暴余辉辐射的标准模型,大大加深了对伽玛暴物理起源、辐射机制、中心引擎的性质、周围环境的结构等认识。长伽玛暴与超新星成协的观测结果帮助人们建立了长暴的大质量恒星塌缩模型;2017年观测到的短伽玛暴与引力波事件成协则表明双中子星的并合过程至少是部分短伽玛暴的起源。伽玛射线暴及其余辉的相关研究综合了伽玛射线、X射线、紫外线、光学、红外线、毫米波、射电等电磁波段的观测途径。此外,人们也相信伽玛射线爆发过程也能产生一些非电磁波信号,包括引力波、宇宙射线和中微子等。伽玛暴的相关研究在高能天体物理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刚刚开启、方兴未艾的“多信使天文学”时代,相信这种极端天体物理现象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近年来,Fermi/LAT卫星对伽玛暴的观测表明,在伽玛射线暴的瞬时辐射阶段,存在着能量高达Ge V的光子。大多数人认为伽玛暴瞬时辐射能谱的主要成分是由同步辐射贡献的,但简单的同步辐射模型难以解释观测到的高能光子。一般认为,能量如此之高的光子的产生过程与逆康普顿散射息息相关。本文主要研究了伽玛射线暴瞬时辐射阶段高能辐射的逆康普顿散射起源,讨论其产生的条件与可观测性,也简要讨论了另一种宇宙中特殊爆发现象快速射电暴的起源问题。本文的具体组织结构如下:本文的第一章作为引言,主要介绍了伽玛暴相关研究的历史和观测性质。伽玛暴根据持续时长可以划分为长暴和短暴,而这两者大致能对应大质量恒星塌缩和双致密星并合这两种天体物理起源。在伽玛暴的瞬时辐射中,人们发现瞬时辐射的能谱中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成分,包括分段幂律形式的Band谱、(准)热成分谱和额外的幂律形式的高能谱。本文也介绍了这部分额外的高能谱在时间上的一些特征,包括高能光子的延迟到达等。在这一章的最后,我们简要介绍了另一种宇宙学距离上、同样可能和致密星相关的特殊爆发现象:快速射电暴。第二章则讨论了伽玛暴瞬时辐射物理起源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伽玛暴中相对论性电子的加速机制和瞬时辐射的物理机制。电子加速机制目前主要有内激波模型和Poynting流主导喷流模型两种。伽玛暴瞬时辐射的辐射机制,由于所谓“快冷却问题”的存在,变得比较复杂。由于伽玛暴低能能谱比快冷却情形下要更“硬”,因此瞬时辐射的产生过程不太可能是简单的幂律形式分布电子在恒定磁场中冷却的形式。我们介绍了前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相关工作,包括考虑磁场随半径的增加而衰减带来的影响以及辐射区域内逆康普顿散射的作用,指出把这些现象考虑进来的必要性。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在同时把逆康普顿散射和磁场的衰减考虑在内的情况下,伽玛暴瞬时辐射能谱中逆康普顿散射的高能光子成分能否被观测到。我们计算了若干组典型参数下电子谱和相应的能谱及它们随时间的演化,发现能够被观测到额外的逆康普顿散射成分的情况下,低能能谱谱指数相对较低;最后则讨论了计算和观测的一些对比,以及计算过程有待改进之处。第三章则介绍了我们提出的快速射电暴的一种可能的产生机制。有假说认为,现在观测到的一部分中子星可能实际上是奇异星。由于奇异夸克物质本身的性质,奇异星表面可能会存在一个由正常重子物质组成的壳层。当壳层的质量超过临界值的时候,壳层会塌缩,转化为奇异物质。如果奇异星本身具有很强的磁场并且在自转,奇异物质转化过程中释放能量的一部分可能诱发相干辐射,从而产生快速射电暴。第四章中,我们对文章的工作做了总结,也对未来此领域的发展做了展望。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观测结果、更好的理论研究,来揭开伽玛暴瞬时辐射的神秘面纱。
二、两起重要高能天体物理现象被观测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起重要高能天体物理现象被观测到(论文提纲范文)
(5)作为宇宙信使的X射线(论文提纲范文)
1 来自“看不见”的宇宙的信使 |
2 天体的X射线辐射和探测 |
2.1 天体X射线辐射的产生 |
2.2 探测技术和手段 |
2.3 重要的X射线天文卫星 |
2.3.1 早期X射线卫星 |
2.3.2 近代的X射线卫星 |
2.3.3 在轨运行的X射线卫星 |
3 极端宇宙的信使 |
3.1 致密天体——X射线双星 |
3.1.1 中子星X射线双星 |
3.1.2 黑洞X射线双星 |
3.2 超大质量黑洞和活动星系核 |
3.3 宇宙X射线背景辐射 |
4 炽热宇宙的信使 |
5 动态宇宙的信使 |
6 未来展望 |
(6)极端丰质子核26,27P与27S的奇特衰变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放射性核束物理的发展及意义 |
1.2 奇特核的衰变 |
1.3 β衰变的特性 |
1.3.1 β衰变的基础知识 |
1.3.2 β延迟质子发射 |
1.3.3 同位旋对称性破缺 |
1.3.4 注入-衰变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核素的研究综述 |
2.1 ~(26)Pβ衰变研究 |
2.1.1 M.D.Cable的研究(1982) |
2.1.2 J.Honkanen的研究(1983) |
2.1.3 M.D.Cable的研究(1984) |
2.1.4 J.C.Thomas的研究(2004) |
2.1.5 D.Perez-Loureiro的研究(2016) |
2.1.6 RIBLL合作组的研究(2020) |
2.2 ~(27)Pβ衰变研究 |
2.2.1 J.Aysto的研究(1985) |
2.2.2 T.J.Ognibene的研究(1996) |
2.2.3 Y.Togano的研究(2011) |
2.2.4 E.McCleskey的研究(2016) |
2.3 ~(27)Sβ衰变研究 |
2.3.1 V.Borrel的研究(1991) |
2.3.2 G.Canchel的研究(2001) |
2.3.3 (?).Janiak的研究(2017) |
2.3.4 RIBLL合作组的研究(2020)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装置与探测器刻度 |
3.1 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 |
3.1.1 装置综述 |
3.1.2 结构和特点 |
3.1.3 RIB的粒子鉴别 |
3.2 探测器阵列 |
3.3 电子学设置与数据获取系统 |
3.4 HPGe探测器的刻度 |
3.4.1 能量刻度 |
3.4.2 探测效率刻度 |
3.5 硅探测器的刻度 |
3.5.1 低增益信号的刻度 |
3.5.2 高增益信号的刻度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6)P数据分析与结果 |
4.1 次级束离子的鉴别 |
4.2 衰变时间谱 |
4.3 带电粒子能谱 |
4.4 衰变分支比 |
4.5 γ射线谱 |
4.6 衰变纲图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7)P的数据分析与结果 |
5.1 次级束离子鉴别 |
5.2 衰变时间谱 |
5.3 带电粒子能谱 |
5.4 γ射线谱 |
5.5 同位旋非对称性参数的计算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27)S数据分析与结果 |
6.1 带电粒子能谱 |
6.2 双质子发射角关联的计算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挑战理论极限(论文提纲范文)
对话科学家 |
相关链接: |
(8)耀变体喷流物理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耀变体简介 |
1.1 活动星系核 |
1.1.1 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 |
1.1.2 活动星系核的分类 |
1.2 耀变体 |
第2章 耀变体的观测 |
2.1 耀变体的能量谱分布 |
2.2 耀变体的光变 |
第3章 耀变体喷流的模型 |
3.1 轻子模型 |
3.1.1 同步辐射 |
3.1.2 逆康普顿散射 |
3.2 强子模型 |
第4章 粒子的加速机制 |
4.1 二阶费米加速 |
4.2 一阶费米加速 |
4.3 加速率 |
4.4 扩散系数 |
4.5 加速过后形成的能谱 |
4.6 判断粒子加速机制的一种方法 |
第5章 耀变体喷流的辐射区位置 |
5.1 γ射线辐射区位置的远近 |
5.2 拟合SED法 |
5.3 B'-R关系 |
5.4 时间延时(The time lags) |
5.5 SF (seed factor)法 |
第6章 Fermi-4LAC FSRQ物理性质的研究 |
6.1 样本 |
6.2 结果和讨论 |
6.2.1 粒子的加速机制 |
6.2.2 γ-ray辐射区的位置 |
6.2.3 FSRQ的其他物理性质 |
6.3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原初扰动和宇宙演化的现象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宇宙学简介 |
1.2 黑洞与原初黑洞 |
1.3 引力波 |
1.4 修改引力理论与宇宙晚期演化 |
第二章 暴胀与扰动理论 |
2.1 暴胀宇宙学的背景演化 |
2.1.1 传统热大爆炸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
2.1.2 暴胀的动力学 |
2.1.3 常见的暴胀模型 |
2.2 宇宙学扰动理论 |
2.2.1 经典扰动 |
2.2.2 量子涨落 |
2.3 永恒暴胀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声速共振机制及其产生的原初黑洞 |
3.1 声速共振机制 |
3.1.1 力学中的参数共振 |
3.1.2 暴胀期间的声速共振 |
3.2 原初黑洞的形成 |
3.3 声速共振机制下的原初黑洞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声速共振机制产生的诱导引力波 |
4.1 一阶和二阶引力波 |
4.2 辐射为主时期的诱导引力波 |
4.3 暴胀时期的诱导引力波 |
4.3.1 超视界的扰动 |
4.3.2 视界内的扰动 |
4.3.3 暴胀期间产生的诱导引力波谱 |
4.4 声速共振机制产生诱导引力波的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挠引力和宇宙演化 |
5.1 有挠引力及其有效理论 |
5.1.1 平行等价引力(Teleparallel gravity)和f(T)理论 |
5.1.2 平行等价引力和f(T)引力的有效理论 |
5.2 有挠引力应用到宇宙演化 |
5.2.1 模型无关的分析 |
5.2.2 基于f(T)理论的分析 |
5.2.3 拓展到f(T,B)引力的尝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伽玛射线暴辐射机制及快速射电暴爆发过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伽玛射线暴的观测历程 |
1.2 伽玛射线暴瞬时辐射的观测性质 |
1.2.1 光变曲线 |
1.2.2 持续时长与分类 |
1.2.3 瞬时辐射的典型能谱 |
1.3 伽玛暴的高能辐射 |
1.3.1 高能辐射的能谱 |
1.3.2 高能辐射的时间特征 |
1.4 快速射电暴 |
1.4.1 距离与色散量 |
1.4.2 亮温度 |
1.4.3 偏振及旋转量 |
1.4.4 理论模型 |
第二章 伽玛暴瞬时辐射中的逆康普顿散射 |
2.1 伽玛暴瞬时辐射的物理起源 |
2.1.1 瞬时辐射的产生机制 |
2.1.2 瞬时辐射的辐射机制 |
2.1.3 额外高能成分及其物理起源 |
2.2 逆康普顿散射谱的数值求解 |
2.2.1 电子的冷却与辐射 |
2.2.2 参数空间与数值结果 |
2.2.3 总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快速射电暴的理论模型:奇异星壳层的塌缩 |
3.1 奇异星壳层的塌缩过程 |
3.2 辐射机制 |
3.3 其它波段的对应体 |
3.4 总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与科研成果 |
四、两起重要高能天体物理现象被观测到(论文参考文献)
- [1]Thorne-?ytkow Objects观测和研究进展[J]. 刘剑宇,张帆. 天文学进展, 2021(04)
- [2]李政道先生和现代中微子物理[J]. 何小刚. 现代物理知识, 2021(Z1)
- [3]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J]. 张硕,崔伟,金海,陈六彪,王俊杰,伍文涛,吴秉骏,夏经铠,宋艳汝,杨瑾屏,翁祖谦,刘志. 物理学报, 2021(18)
- [4]现代物理学成就与物理课程改革——从21世纪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谈起[J]. 蔡铁权,谢佳莹. 物理教学, 2021(09)
- [5]作为宇宙信使的X射线[J]. 袁为民. 物理, 2021(08)
- [6]极端丰质子核26,27P与27S的奇特衰变实验研究[D]. 石国柱. 兰州大学, 2021(01)
- [7]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挑战理论极限[N]. 马静璠. 四川科技报, 2021
- [8]耀变体喷流物理性质的研究[D]. 谭灿.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原初扰动和宇宙演化的现象学研究[D]. 鄢盛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10]伽玛射线暴辐射机制及快速射电暴爆发过程的研究[D]. 张悦. 南京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