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效唑和表油菜素内酯对小麦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孟宁[1](2021)在《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种子活力是在广泛的环境下,衡量发芽率可接受的种子批的活性和表现的相关种子特性的综合表现。种子活力是决定种子或种子批在发芽和出苗期间的活性水平和行为特性的综合表现。种子活力是衡量种子播种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活力种子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生产潜能,对农业生产意义重大。种子处理技术可以提高种子活力,刺激种子萌发,促进幼苗的生长。植物生长调节剂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果蔬等领域,能够提高产量、改善作物品质,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试剂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应用多为叶面喷施,直接应用于种子且对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发芽率为90%左右的玉米种子为材料,采用拌种这一种子处理技术,通过不同浓度的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拌种处理玉米种子,基于对种子活力等相关指标的分析,明确三种试剂单一处理的适宜浓度范围和三种试剂复配组合的最佳方案,并通过对代谢酶和保护酶等酶活性的测定,解析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处理提高种子活力的生理机制,以期为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种子处理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单一试剂拌种处理,在最适浓度条件下均可以提高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但苗干重、根干重,苗长、根长等幼苗形态指标表现参差不齐,其中DA-6拌种处理(药种比1:70)最适浓度范围为100mg/L~200 mg/L;复硝酚钠拌种处理最适浓度范围为100 mg/L~200 mg/L;油菜素内酯拌种最适浓度范围为1.0 mg/L~2.0 mg/L;而三种试剂复配相比单种试剂最佳处理显着提高了种子的活力指标和幼苗形态指标等各项相关指标,复配拌种处理最佳组合浓度分别为150 mg/L、100 mg/L、1.5 mg/L。2.150 mg/L DA-6、100 mg/L复硝酚钠和1.5 mg/L油菜素内酯复配拌种显着提高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单株干重、苗长、根长等相关指标,促进根系生长,有利于苗强苗壮,但与根条数无显着关系。3.拌种处理方便简单易操作,利于后期田间的推广应用;在最适复配组合处理条件下,测定种子萌发的不同时间段内的相关代谢酶(α-淀粉酶、蔗糖合成酶和脱氢酶)和保护酶(SOD、POD)的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三种试剂复配处理显着提高了测定酶的酶活水平,即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处理促进了种子内物质的分解和转化,提高了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的转化能力,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
张贝贝[2](2021)在《小麦种子干旱胁迫下萌发成苗调控技术》文中提出高活力种子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生产潜力,生产供应高活力的种子对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小麦种子萌发期遭遇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成苗产生不利影响。播种前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种子预处理,可以增强种子活力。目前,有关小麦活力方面近十几年已经取得了相对较大的研究进展,但是对于如何有效提高干旱胁迫下小麦种子活力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选用GABA、DA-6等调节剂,进行小麦浸种和拌种处理,筛选促进小麦种子干旱胁迫下萌发成苗的适宜处理方式,探究外源调节剂促进小麦干旱胁迫下萌发成苗的生理基础。为小麦萌发成苗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成苗的调控作用用GABA、DA-6和油菜素内酯三种生长调节剂并设置不同浓度梯度,对山农23号种子进行浸种、浸种-回干、拌种处理,随后进行标准发芽试验,结果表明,1.5 mM GABA浸种、1.5 mM GABA浸种-回干、125 mg/L DA-6拌种处理能显着提高小麦种子活力。随后用筛选出的适宜处理方式对不同小麦品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GABA浸种处理显着提高了山农16、济南17号、山农23号的发芽力和活力,其中山农16和济南17号GABA浸种的适宜浓度为0.5 mM~1.5 mM,对于山农23号,1.5 mM GABA是最适宜的处理浓度。DA-6拌种处理显着提高了山农23号、山农16、济南17号的发芽力和活力,不同小麦品种DA-6拌种的适宜处理浓度略有不同,125 mg/L DA-6对三个小麦品种都适宜。2.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成苗的调控作用用三种适宜的处理方式分别处理山农23号和山农27号种子,在正常条件和干旱条件下发芽,测定发芽活力指标。结果表明:三种处理方式均可显着提高山农23号种子正常条件下的发芽活力指标,在干旱条件下,GABA浸种和GABA浸种-回干处理均显着提高了山农23号种子的发芽活力,而DA-6拌种处理对种子活力无显着影响。对于山农27号种子,GABA浸种处理显着提高正常条件下的发芽指数和根长,但GABA浸种、DA-6拌种处理分别导致单株干重、活力指数显着降低;在干旱条件下,GABA浸种处理显着提高了山农27号种子发芽活力。3.生长调节剂促进干旱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成苗的生理基础用筛选出的三种处理方式(1.5 mM GABA浸种、1.5 mM GABA浸种-回干、125 mg/L DA-6拌种)处理山农23号和山农27号种子,进一步测定α-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结果表明:对于山农23号种子,三种处理方式在正常条件和干旱条件下萌发72h的α-淀粉酶活性都显着高于对照;对于山农27号种子,GABA浸种处理在正常条件下萌发72h的α-淀粉酶活性、GABA浸种和GABA浸种-回干处理在干旱条件下萌发72h的α-淀粉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对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表明,对于山农23号,三种处理方式在正常条件下种子萌发24h、48h,干旱条件下萌发48h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对于山农27号种子,三种处理在正常条件下萌发48h、72h、干旱条件下萌发24h、48h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表明这些处理促进了种子中贮藏物质的分解转化,进而促进种子萌发成苗。总之,三种处理方式不论在正常水分条件下还是干旱条件下,都显着提高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可溶性总糖含量,同时发芽率、活力指数也显着提高,表明1.5 mM GABA浸种、125 mg/L DA-6拌种是小麦种子萌发成苗的有效调控方式,能不同程度的促进种子贮藏物质的分解转化,最终促进种子萌发成苗。
王鑫[3](2021)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核桃花芽分化和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核桃(Juglans regia L.)是重要的食用坚果和木本油料树种。近年来,核桃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诸多问题,如产量不高、品质不优等,直接影响核桃的经济效益。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核桃生长和结实有重要的影响,但具体如何影响尚不清楚。本试验以‘清香’核桃为试材,利用多效唑(PP333)、油菜素内酯(BR)和苄氨基嘌呤(BA)3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在核桃花芽分化关键期时进行处理。油菜素内酯、苄氨基嘌呤采用叶面喷施法,多效唑采用叶面喷施、土壤浇施和树干注射方式。调查树体生长、花芽分化、果实发育等指标。通过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果实发育时期叶片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3)、玉米素(ZT)、脱落酸(ABA)、水杨酸(SA)含量,探究3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其不同施用方式对核桃树体生长、花芽分化、果实发育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为核桃花期调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多效唑处理后新梢的生长受到了抑制。而叶面喷施油菜素内酯20mg/L和苄氨基嘌呤40mg/L,可明显促进新梢粗和叶面积的生长。喷施油菜素内酯10mg/L和苄氨基嘌呤40mg/L,雌花数和果数增多。喷施3次多效唑、树干注射1.2g/株时,雌、雄花数均减少。苄氨基嘌呤40mg/L时,雄花数增多。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干周、果实三径、青皮、核仁重和出仁率无显着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主成分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为BA3>Y2>BR1>C3>BA2>BAck>Y3>BRck>Yck>C2>Y1>Cck>BR2>BR3>Tck>Zck>BA1>C1>Z3>T3>Z1>Z2>T2>T1。效果最佳的处理为BA3(喷施苄氨基嘌呤50mg/L)和Y2(喷施多效唑1000mg/L),主成分得分达到46.06和32.83。(2)核桃植株内源ZT含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平稳”的趋势,GA3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IAA含量大致呈现“下降”趋势,SA含量与IAA含量变化基本相同,ABA含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多效唑处理核桃植株后,除土壤浇施外,叶面喷施和树干注射多效唑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清香’核桃内源ZT、GA3、和IAA、SA的含量,增加ABA的含量。喷施苄氨基嘌呤可降低内源IAA、ABA含量,提高ZT、GA3含量,SA变化不明显。而喷施油菜素内酯能使内源ZT、GA3、IAA、SA含量升高,ABA含量降低。
郭臣臣[4](2021)在《油菜素内酯对半夏块茎膨大、珠芽形成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半夏(Pinellia ternate)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和珠芽是其主要收获器官。半夏用途广泛,使得对半夏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量挖掘造成其野生资源逐渐匮乏。半夏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不断上涨,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人们扩大种植面积。然而,人工栽培技术还不够成熟,并且半夏生长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胁迫发生倒苗,限制了产量的提高。本论文以河北安国和甘肃天水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半夏种球为材料,探究不同品种和不同粒径半夏对油菜素内酯(BR)响应的差异以及BR生物合成抑制剂丙环唑(Pcz)对半夏的影响。初步揭示油菜素内酯对半夏块茎膨大及珠芽形成的影响机制,以及明确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为半夏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支持。结果如下:1.BR处理对不同粒径半夏的影响。在半夏三叶全展开后喷施6个浓度的BR(0、0.05、0.10、0.50、1.00和2.00 mg/L)。结果表明,0.50 mg/L BR处理后第105天,两种大小种球块茎产量和小种球珠芽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67、22.66和69.23%。处理后105天,与对照相比,只有0.05 mg/L BR处理后使小种球块茎主成分综合得分增加了167.29%,0.05和0.50 mg/L BR处理使大种球珠芽PCA综合得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45.66和252.97%。BR和种球大小对半夏产量和品质有显着的交互作用。2.BR处理对不同品种半夏的影响。在半夏三叶全展开后喷施6个浓度的BR(0、0.05、0.10、0.50、1.00和2.00 mg/L)。结果表明,BR处理提高了两个品种半夏的产量和品质。处理15天后,BR处理均提高了两个品种半夏块茎中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总黄酮、抗坏血酸和可溶性糖含量。BR处理后第105天,桃叶形半夏相比于柳叶形有更高的产量以及块茎和珠芽中总生物碱、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而柳叶形半夏有着较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以及块茎和珠芽中总黄酮和可溶性糖含量。3.BR处理后对半夏不同时期的影响。待半夏叶片全展开后喷施六个浓度BR(0、0.05、0.10、0.50、1.00和2.00 mg/L)。结果表明,BR处理后第15、45、60、75、90和105天,半夏块茎产量分别在0.10(0.65 g)、0.50(1.97 g)、0.50(1.98 g)、1.00(2.37g)、1.00(2.84 g)和2.00 mg/L(3.76 g)BR处理时达到峰值。综合分析表明最佳收获时期是0.10、0.50和1.00 mg/L BR处理后第75天,此时BR处理不仅显着提高了半夏块茎和珠芽的产量,半夏块茎中总生物碱(20.89、5.37和13.44%)、总黄酮(17.66、16.26和12.74%)和β-谷甾醇(25.26、16.65和0.62%)含量以及半夏珠芽中总生物碱(9.74、20.42和13.62%)和总黄酮(52.63、12.79和38.69%)含量都高于对照。4.探讨BR生物合成抑制剂Pcz对半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半夏三叶全展开后喷施6个浓度Pcz(0、0.1、0.5、1、5和10μM)。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Pcz处理降低了半夏株高和珠芽产量,0.1、0.5和10μM Pcz处理显着降低了半夏块茎产量。处理后第15天,Pcz处理降低了半夏块茎中生物碱、β-谷甾醇、黄酮、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处理后第105天,Pcz处理降低了半夏块茎中活性成分、珠芽中生物碱和营养成分含量。综合分析表明,半夏内源BR生物合成受到抑制后降低了其产量和品质。
陈锡[5](2020)在《复合抗旱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干旱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环境胁迫因素,抗旱剂可有效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响应面试验,以2,4-表油菜素内酯(EBR)等为主要成份研制复合抗旱剂,并研究复合抗旱剂对玉米抗旱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单因素试验,分析抗旱剂主要成份对玉米苗期抗旱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干旱条件下,玉米苗期分别喷施EBR、氯化钙、混合微量元素,能显着提高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三者作用的最佳浓度分别为0.15 mg/L、20mmol/L和160 mg/L。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通过测定玉米幼苗生长各项指标,确定复合抗旱剂的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表明:苗期干旱条件下,喷施不同的复合抗旱剂,对玉米苗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同。复合抗旱剂的最佳配方为,EBR浓度0.15 mg/L,氯化钙浓度20.92 mmol/L,混合微量元素浓度162.95 mg/L,此时,玉米苗鲜重4.65 g/株,干物质重0.30 g/株,苗长42.11cm,根系长27.79cm,玉米苗长势最好。3.利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喷施复合抗旱剂对玉米穗部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正常供水还是干旱胁迫,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喷施复合抗旱剂,均能显着增加玉米穗长、穗粗、穗行、行粒数、百粒重,减少秃尖长,提高玉米经济系数和产量。苗期干旱胁迫,先玉335、熙园1301、美玉808分别减产9.15%、11.4%、21.2%,喷施复合抗旱剂,三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分别恢复到正常供水的98.96%、96.37%、86.37%;拔节期干旱胁迫,上述品种分别减产27.9%、26.9%、23.7%,喷施复合抗旱剂,三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分别恢复到正常供水的93.94%、99.52%、105.43%;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上述品种分别减产39.6%、39.2%、44.9%,喷施复合抗旱剂,三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分别恢复到正常供水的81.42%、84.52%、87.05%。4.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田间自然生长条件下,喷施不同抗旱剂,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自制复合抗旱剂A、市售抗旱剂B和C,均显着促进玉米生长,增加玉米穗长、穗粗、百粒重,减少秃尖长,提高玉米产量。其中,自制复合抗旱剂A增产效果优于市售抗旱剂B和C,可使先玉335、熙园1301、美玉808分别增产37.06%、24.85%和34.04%。因此,所研制的复合抗旱剂可以提高玉米抗旱能力,在自然和人工干旱条件下,均能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
张哲[6](2020)在《油菜素内酯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一种禾本科刚竹属的乔木状禾本科植物,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竹子品种。毛竹具有速生的特性,其茎秆的生长速度最快可达每天1米。已有研究表明,多种植物激素参与到毛竹快速生长的调控过程中。相较于其他的植物激素,油菜素类酯(Brassinosteroids,BRs)在调控植物细胞伸长、细胞分化、维管发育、育性以及生物及非生物胁迫响应等多个生命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目前油菜素内酯如何调控毛竹生长发育特别是快速生长尚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外源施加的油菜素内酯及其特异生物合成抑制剂丙环唑(Propiconazole,PPZ),观察毛竹实生苗幼苗阶段以及毛竹笋速生阶段的表型响应,对毛竹幼苗的地上部与地下部分别进行了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并对典型的差异基因进行了克隆与功能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100μM PPZ、1μM 2,4-表油菜素内酯(EBL)处理快速生长时期的竹笋。观察到对竹笋发育极为重要的苞叶在EBL和PPZ处理下表现出显着的差异反应。EBL处理促进了苞叶的伸长和弯曲角度的增加,相对应的PPZ处理抑制了苞叶生长,而且这一抑制表型能通过施加EBL得到梯度的恢复。可见油菜素内酯对毛竹笋苞叶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2)为了检测BR在毛竹幼苗时期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PPZ施加在土壤中生长10天的毛竹实生幼苗。与对照处理组相比,50μM与100μM PPZ处理组显着降低了毛竹整体株高和节间长度,并且显着减小了毛竹幼苗的叶夹角角度,这一表型同样能通过施加BR恢复。以上证据表明,BR对毛竹幼苗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对PPZ和BR处理后的毛竹幼苗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别进行了RNA-Seq转录组分析。分析表明PPZ处理中毛竹变化基因主要集中在细胞壁组织或生物合成、细胞对氧化应激的反应、过氧化氢分解代谢过程和苯丙醇代谢过程,而受BR处理影响的变化基因则集中在细胞壁组织生物合成和过氧化氢分解代谢过程的通路中,并对特征基因进行了验证。这些结果表明BR主要通过调节毛竹的细胞壁合成和细胞氧还反应等相关基因进程调控毛竹的生长发育。(4)PPZ和BR处理显着调节生长素信号转导通路的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PPZ处理导致3个生长素响应因子(Pe ARFs)表达量上调,13个ARF相互作用的负调控因子AUX/IAA(Pe IAAs)都下调。与生长素处理的毛竹变化基因相比,本研究发现有48.6%(67/138)同时响应BR和PPZ的基因同时受到生长素的调节。实验数据证明在毛竹实生苗幼苗的生长进程中,BR与IAA途径之间存在着相对复杂的交叉调控作用。(5)通过对毛竹幼苗处理BR响应基因的分析,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到功能尚未知晓的基因,并将其命名为参与响应BR调控的毛竹基因Bamboo BR regulate genes(BBRGs)进行后续研究。其中一个BR负调控的基因BBRG14,编码一个定位于线粒体的蛋白,而且毛竹快速生长的节间中具有特异的组织定位分布。过量表达BBRG14的拟南芥出现了包括分生组织变小,细胞长度减少等在内的生长抑制现象,并负调控BR的合成基因及其他下游基因。通过对BBRG14基因的功能研究,暗示BR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蛋白的表达,协调毛竹的细胞伸长,为揭示油菜素内酯在毛竹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的实验依据。
孙可心[7](2020)在《五谷丰素对南宁水稻品种“百香139”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水稻作为广西省主要农作物,其产量占广西省粮食产量的2/3以上。近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控来解决水稻生产中单产低的问题。本试验选用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五谷丰素(WGF),并设置3种不同浓度梯度分别为30mg/L(WGF30)、50mg/L(WGF50)和70mg/L(WGF70),清水作为空白对照(CK),以两种复配调节剂WBM(内含复硝酚钠等多种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复硝酚钠含量:0.5%。)和CBM(内含芸苔素内酯等多种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芸苔素内酯含量:0.009%。)为阳性对照,试验采用浸种的方式,以“百香139”为供试品种,系统的研究了WGF浸种对南宁水稻品种“百香139”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调查分析平皿催芽试验中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育秧试验中水稻秧苗素质以及田间栽培试验中水稻植株各生育时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等方面的调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在平皿催芽试验中,不同调节剂处理均有调控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作用,即处理后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芽长均显着优于CK,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后对增加水稻种子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及芽长效果最好,优于其他处理组,发芽势较CK显着提高了5.02%,较阳性对照WBM和CBM分别提高了2.33%和0.72%;发芽率较CK显着提高了3.97%,较阳性对照WBM和CBM分别提高了2.26%和0.31%;根长较CK显着提高了31.84%,较阳性对照WBM和CBM分别提高了17.37%和1.73%;芽长较CK显着提高了24.27%,较阳性对照WBM和CBM分别提高了13.87%和0.86%。2、在育秧试验中,不同调节剂处理后均显着增加了水稻秧苗成秧率,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效果最佳,较CK、WBM和CBM分别显着增加了12.81%、11.75%、6.73%;除WBM外,不同调节剂处理下的叶龄、株高、苗基宽、根长及根条数与CK均达到显着水平,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下达各处理组最大值,叶龄较CK增加了18.27%、株高较CK增加45.52%、株高较WBM和CBM分别增加了32.69%和8.80%、苗基宽较CK增加了52.34%、根长较CK增加了26.40%、根条数较CK增加了42.44%,根条数较WBM和CBM均增加了18.22%;除WGF70处理外,其余各处理均增加了水稻壮秧指数,WGF50、WBM和CBM处理组壮秧指数较CK均增加了10%以上;除WBM处理降低了水稻秧苗充实度外,其余各处理组均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水稻秧苗充实度,处理组间无显着差异,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下充实度较CK增加了9.58%;各处理均促进了水稻秧苗鲜重及干物质量的积累,随着生物量积累的增加水稻秧苗根冠比也随之增加,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下处理效果最好且达各处理组最大值。3、在田间栽培试验中,各处理组均增加了水稻植株分蘖期时鲜重、干物质量的积累及根冠比,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下与CK相比地上部鲜重增加了11.64%、地下部鲜重增加了36.07%、地上部干重增加了13.95%、地下部干重增加了51.05%;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下根冠比相比CK增加了32.56%、相比WBM增加了1.84%,相比CBM增加了1.39%。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分蘖期株高,CBM处理下显着增加了水稻植株抽穗期、齐穗期及成熟期株高,相比CK株高在抽穗期增加了9.61%,齐穗期增加了9.62%,成熟期增加了4.33%;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对增加水稻植株分蘖期至成熟期茎基宽作用效果最好;抽穗期至成熟期时不同调节剂处理后对水稻植株剑叶长及剑叶面积均有增加效果,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下剑叶长与剑叶面积均与CK差异显着且优于其他各处理组;此外,除WBM处理后降低了成熟期时水稻植株分蘖数外,其余处理组各生育时期均能促进水稻植株分蘖,分蘖数先增加后降低,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效果最佳。因此,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下对水稻各时期农艺性状影响效果最显着,促进了水稻植株生物量的积累,并有效增加了水稻分蘖数,从而增加了水稻有效穗数,提高了水稻穂长、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及结实率,最终达到增加产量的效果,相比CK理论产量增加了31.5%,相比CK实际产量增加13.9%;相比WBM理论产量增加了32.63%,相比WBM实际产量增加了16.35%;相比CBM理论产量增加了13.38%,相比CBM实际产量增加了1.84%。4、除WBM处理组外,其余各处理组均增加了水稻籽粒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但与CK差异不显着,其中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对增加稻米加工品质效果最好;各处理组均对水稻籽粒营养品质及食味品质有增加作用,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增加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及食味值效果最好,较CK分别增加了14.89%、7.47%和3.75%。综上,五谷丰素在50mg/L浓度(WGF50)处理后优于其他各处理组,提升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同时提升了水稻秧苗素质,优化了水稻植株不同生育时期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最终达到了增产及改善稻米品质的目的。
许静雯[8](2020)在《EBL调控4℃胁迫下及恢复后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的生长与再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温是暖季型草坪草的主要胁迫因子之一。为了提高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L.)Merr.)植株的抗寒性,利用体细胞无性系突变技术进行新品种的选育和遗传改良是一大研究方向。而针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抗寒性提升和抗寒再生植株筛选的研究尚属空白,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本文对通过体细胞无性系筛选来提高愈沟叶结缕草抗寒性进行了试验和探讨。油菜素甾醇(BRs)广泛作用于植物生长调节和抗逆性提升,结合BR处理可以进一步了解BR对愈伤组织抗氧化酶体系的调节作用。试验通过测定和分析愈伤组织及再生植株在各浓度表油菜素内酯(EBL)处理下的生理和表观指标,对EBL提高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耐寒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4℃低温胁迫明显抑制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和再生,降低其生物量增长。(2)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具有一定耐寒性。胁迫早期愈伤组织对低温环境的生理响应迅速,其保护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有较明显的动态变化。其中对继代培养的胁迫早期,其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先降后升,呈现一致性;过氧化物酶(POD)持续下降;MDA持续上升。对再生培养的胁迫早期,CAT、POD、SOD均为先降后升;MDA持续上升。(3)冷胁迫恢复期间,愈伤组织体内抗氧化酶迅速上升,MDA含量持续下降。而随着恢复持续,抗氧化酶活性开始下降,植物进入正常生长发育阶段。(4)EBL通过调控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抗氧化酶体系来缓解逆境伤害,一定浓度区间(0.01~0.1mg/L)的EBL显着提高愈伤组织CAT、POD、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促进愈伤组织继代和再生的生长态势。(5)EBL通过调控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抗氧化酶体系调节胁迫后的恢复情况,促进愈伤组织恢复继代增殖与再生分化。浓度范围在0.01~0.1 mg/L的EBL处理显着提高愈伤组织继代恢复,提高鲜重和直径增长,而0.5 mg/L EBL起抑制作用;浓度范围在0.01~0.05mg/L的EBL处理显着改善愈伤组织恢复再生情况,提高再生率,降低褐化率,其中0.05mg/L的EBL是改善再生恢复的最优浓度,而0.1mg/L及以上浓度的EBL对愈伤组织恢复再生起反作用。
李丽楠,刘震宇,周明园,蔡泽洲,梁潘潘,徐景丽,陈源,张祥,陈德华[9](2020)在《水稻化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认为化控技术已在水稻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培育壮苗、促进水稻光合作用、增强抗倒伏能力以及提高产量等方面都有显着效果。随着化控理论与技术研究的深入,调节剂对水稻生长发育、器官建成、株型及产量构成的调节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本文通过总结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生产上的研究新进展及提高产量原理,以期为化控技术在水稻上更好地应用并进一步促进水稻产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张丽霞[10](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是根据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经人工提取、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它在促进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作物,决定PGR能否在中药材中推广使用的重要前提是评价其对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无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壮根灵”类PGR或含PGR的农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盲目使用,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基于此,本研究在开展道地药材PGR应用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材中多种PGR残留联合检测技术,并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进行了 PGR残留检测分析;筛选生产中PGR使用最普遍的大宗道地药材麦冬和三七,开展了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和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两种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为PGR在中药材中的科学使用、中药材中PGR限量标准的制订、中药材使用PGR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限制使用PGR的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摸清了 9种道地药材PGR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根茎类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PGR或含PGR的农肥。通过对四川、云南、山西、甘肃、河南、宁夏、广西等7个道地产区包括12个县市9种道地药材的实地调查,发现麦冬、三七、当归、党参、地黄、黄芪等根茎类药材中普遍使用PGR,如麦冬栽培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达15年以上,三七栽培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也达15年之久等。特别是“壮根灵”一类的PGR或含PGR的农肥在根茎类药材中应用更是广泛。“壮根灵”类药剂在生产中多以农肥形式登记,基本不标示有效成分。显着的增产效果使该类药剂备受种植户青睐,但“以肥代药”的不规范问题又给种植户带来潜在风险,使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PGR或含PGR农肥的盲目使用已导致原本道地药材的质量含义失去了意义。2.建立了基于HPLC-MS/MS法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的多残留联合检测技术。通过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的检测,发现中药材中PGR残留普遍。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高通量的可同时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和12种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简化的一步萃取法和稀释预处理,基于HPLC-MS/MS法进行测定。将其应用到从全国11个中药材市场和5个道地产区收集的34种480批次中药材样品中的PGR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材中均检测出多种PGR,尤其是麦冬、三七、党参、当归、地黄、白术、川芎、西洋参等根茎类药材检出PGR种类较多(7~10种)。480批次中药材中共检出14种PGR,其中5-硝基愈创木酚钠(73.75%)、4-硝基苯酚钠(53.12%)、矮壮素(40%)和烯效唑(39.58%)等PGR检出率较高。麦冬药材中检出PGR种类最多,达10种,其中多效唑的检出率为100%,且大部分样品中残留量较高。此外,对中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的14种农用化学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登记为农肥的样品中均检出多种PGR。以上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应用PGR。3.首次发现使用芸苔素内酯会改变三七药材中多种皂苷成分如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Rd、Re、Rg1含量的比值。三七栽培过程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以促进三七提苗快速生长。通过研究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发现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有效成分调控方面,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皂苷R1含量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其它4种皂苷成分影响不显着。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喷施芸苔素内酯后三七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比值发生了变化,这对三七的质量和药效是否会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在三七生产中喷施芸苔素内酯的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首次发现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会发生显着变化。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等麦冬皂苷的含量。麦冬栽培过程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以促进麦冬药材增产。系统研究评价了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中4种麦冬皂苷、5种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及麦冬黄烷酮C的含量,特别是对麦冬皂苷D影响最大,其含量降低50.92%~79.09%。进一步采用UPLC-ESI/Q-TOF-MS/MS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有8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17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降低,包括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C等多种麦冬皂苷,进一步证实了使用多效唑会影响麦冬皂苷含量积累。多效唑残留分析结果表明,麦冬样本、土壤样本和水样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效唑残留,且部分麦冬药材中的残留超过了GB2763-2019规定的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2倍以上。综上,多效唑对麦冬药材有效成分的负调控可能影响药效,且多效唑残留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麦冬生产中限用多效唑。
二、多效唑和表油菜素内酯对小麦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效唑和表油菜素内酯对小麦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及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种子活力研究 |
1.1.1 种子活力的定义 |
1.1.2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
1.2 种子处理技术概述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活力影响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计 |
2.2.1 拌种试验设计 |
2.2.2 三种试剂复配影响种子活力的生理机制分析 |
2.3 实验方法 |
2.3.1 种子发芽活力指标测定 |
2.3.2 α-淀粉酶的测定 |
2.3.3 脱氢酶的测定 |
2.3.4 SOD、POD活性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种试剂拌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1 DA-6拌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2 复硝酚钠拌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1.3 油菜素内酯拌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 两种试剂复配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1 DA-6与油菜素内酯复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2 DA-6与复硝酚钠复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2.3 油菜素内酯与复硝酚钠复配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 三种试剂复配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3.3.1 三种试剂复配处理对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3.3.2 三种试剂复配处理对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单试剂处理和复配处理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
4.2 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处理对种子活力的作用机理 |
5 结论 |
5.1 明确了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拌种处理最佳组合 |
5.2 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拌种处理促进种子萌发的表现 |
5.3 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拌种处理提高了代谢酶和保护酶的活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小麦种子干旱胁迫下萌发成苗调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种子活力的定义 |
1.2 种子活力的重要性 |
1.3 种子活力的形成与保持 |
1.4 小麦种子萌发成苗调控 |
1.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生理作用 |
1.4.2 种子处理 |
1.5 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成苗的影响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 试验设计 |
2.2.1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成苗的调控作用 |
2.2.2 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成苗的调控作用 |
2.2.3 生长调节剂促进干旱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成苗的生理基础 |
2.3 试验方法 |
2.3.1 DA-6、GABA、油菜素内酯处理方式 |
2.3.2 种子发芽活力指标测定 |
2.3.3 胚根突出率测定方法 |
2.3.4 α-淀粉酶活性、可溶性总糖含量测定 |
2.3.5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成苗的调控作用 |
3.1.1 不同生长调节剂浸种处理对小麦种子发芽活力的影响 |
3.1.2 不同生长调节剂拌种处理对小麦种子发芽活力的影响 |
3.1.3 生长调节剂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萌发成苗的调控作用 |
3.2 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成苗调控作用 |
3.2.1 GABA浸种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萌发成苗的作用 |
3.2.2 DA-6 拌种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萌发成苗的作用 |
3.3 生长调节剂促进干旱胁迫下小麦萌发成苗的生理基础 |
3.3.1 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干旱条件下小麦种子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3.3.2 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干旱条件下小麦种子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生长调节剂处理与种子活力的关系 |
4.2 生长调节剂处理与干旱胁迫下种子活力的关系 |
4.3 生长调节剂处理促进正常水分和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成苗的生理作用 |
5 结论 |
5.1 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小麦萌发成苗的调控作用 |
5.2 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干旱胁迫下小麦萌发成苗的调控作用 |
5.3 生长调节剂促进干旱胁迫下小麦萌发成苗的生理基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核桃花芽分化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核桃花芽分化研究进展 |
1.1.2 雌雄异熟性的激素调控研究 |
1.1.3 植物激素对花芽分化的调控作用研究 |
1.2 研究内容 |
1.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核桃树体生长指标的差异研究 |
1.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核桃花芽分化的影响 |
1.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核桃果实生长发育的差异研究 |
1.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研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核桃树体、花芽及果实的影响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测定分析方法 |
2.2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树体生长的影响 |
2.3.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核桃雌雄花、座果率的影响 |
2.3.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核桃果实生长的影响 |
2.4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核桃植株生长发育及果实的综合评价 |
第三章 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对核桃内源激素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内源激素的提取及测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树干注射多效唑对核桃内源激素的影响 |
3.2.2 叶面喷施多效唑对核桃内源激素的影响 |
3.2.3 土壤浇施多效唑对核桃内源激素的影响 |
3.2.4 叶面喷施油菜素内酯对核桃内源激素的影响 |
3.2.5 叶面喷施苄氨基嘌呤对核桃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 小结 |
3.3.1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多效唑对核桃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油菜素内酯对核桃内源激素的影响 |
3.3.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苄氨基嘌呤对核桃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外源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施用方式及种类对核桃树体生长的影响 |
4.1.2 外源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施用方式及种类对核桃雌雄花、座果率的影响 |
4.1.3 外源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施用方式及种类对核桃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4 外源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施用方式及种类对核桃内源激素的影响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油菜素内酯对半夏块茎膨大、珠芽形成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半夏研究现状 |
1.1.1 半夏药用活性成分研究 |
1.1.2 环境因素对半夏生长的影响 |
1.2 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1 油菜素内酯可以提高植物对环境胁迫的耐受性 |
1.2.2 油菜素内酯对植物产量的影响 |
1.2.3 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对油菜素内酯的响应 |
1.3 植物体内油菜素内酯生物合成抑制剂的研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标 |
第二章 试验设计和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1.1 试验材料 |
2.1.2 BR处理 |
2.2 试验仪器与方法 |
2.2.1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
2.2.2 块茎和珠芽产量 |
2.2.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2.4 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
2.2.5 β-谷甾醇含量的测定 |
2.2.6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2.7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2.2.8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2.9 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 |
2.2.10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2.2.11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
2.2.12 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油菜素内酯对不同粒径半夏块茎及珠芽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
前言 |
3.2 试验结果 |
3.2.1 BR处理和种球大小对半夏块茎和珠芽产量的影响 |
3.2.2 BR处理和种球大小对半夏块茎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
3.2.3 BR处理和种球大小对半夏珠芽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
3.2.4 BR处理和种球大小对半夏块茎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5 BR处理和种球大小对半夏珠芽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
3.2.6 BR处理和种球大小对半夏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影响 |
3.2.7 BR处理两种大小种球对半夏块茎主成分综合得分的影响 |
3.2.8 BR处理两种大小种球对半夏珠芽主成分综合得分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油菜素内酯对不同品种半夏块茎及珠芽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
前言 |
4.2 试验结果 |
4.2.1 BR处理对两个品种半夏块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2.2 BR处理对两个品种半夏珠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2.3 主成分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半夏不同生长期对油菜素内酯的响应 |
前言 |
5.2 试验结果 |
5.2.1 BR处理后不同时期对半夏块茎产量的影响 |
5.2.2 主成分的提取 |
5.2.3 BR处理后不同时期的PC1-PC2 评分 |
5.2.4 BR处理后不同时期的PC3-PC4 评分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丙环唑对半夏块茎及珠芽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
前言 |
6.2 试验结果 |
6.2.1 Pcz处理对半夏形态上的影响 |
6.2.2 Pcz处理对半夏生物碱、β-谷甾醇、黄酮含量的影响 |
6.2.3 Pcz处理对半夏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6.2.4 Pcz处理对半夏抗坏血酸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影响 |
6.2.5 Pcz处理对半夏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 |
(5)复合抗旱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 |
1.1.1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1.1.2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1.2 抗旱剂提高作物抗旱性的原理及应用 |
1.2.1 提高作物抗旱性的途径 |
1.2.2 抗旱剂的作用机制 |
1.2.3 抗旱剂的种类及应用 |
1.3 提高作物抗旱性的外源物质 |
1.3.1 2,4-表油菜素内酯 |
1.3.2 钙 |
1.3.3 微量元素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单一抗旱剂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2,4-表油菜素内酯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
2.2.2 钙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
2.2.3 混合微量元素对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响应面法研制玉米复合抗旱剂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播种育苗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玉米幼苗苗长影响因素的响应面分析 |
3.2.2 玉米幼苗根系长影响因素的响应面分析 |
3.2.3 玉米幼苗鲜物质量影响因素的响应面分析 |
3.2.4 玉米幼苗干物质量影响因素的响应面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抗旱剂在控水条件下对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2.2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3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2.4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
4.2.5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
4.2.6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抗旱剂在自然条件下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5.2.2 复合抗旱剂对穗部性状的影响 |
5.2.3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产量相关因素的影响 |
5.2.4 复合抗旱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油菜素内酯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竹亚科植物组学的研究进展 |
1.1.3 毛竹快速生长的相关研究进展 |
1.1.4 油菜素内酯影响植物生产的主要作用 |
1.1.5 油菜素内酯的生物合成途径与信号通路 |
1.1.6 油菜素内酯与其他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1.1.7 油菜素内酯在毛竹中的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油菜素内酯处理快速生长时期毛竹笋的形态学分析 |
2.1 取样地概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处理流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原地浇灌处理快速生长时期毛竹笋的形态学分析 |
2.3.2 原地注射处理快速生长时期毛竹笋的形态学分析 |
2.3.3 浸没处理实验毛竹笋的形态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油菜素内酯处理毛竹实生苗的形态学分析 |
3.1 取样地概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油菜素内酯处理毛竹实生苗的转录组分析 |
4.1 取样地概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植物培养条件 |
4.2.2 植物处理流程 |
4.2.3 总RNA提取 |
4.2.4 文库建立和高通量测序 |
4.2.5 转录组数据的功能富集分析 |
4.2.6 测序数据的q-RT PCR验证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毛竹幼苗总RNA结果分析 |
4.3.2 转录组测序数据比对统计与评估 |
4.3.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4.3.4 PPZ与BR响应的变化基因分析 |
4.3.5 毛竹根部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4.3.6 毛竹地上部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4.3.7 毛竹地上部不同条件BR处理的验证与分析 |
4.3.8 油菜素内酯与生长素共调节的差异基因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毛竹中受油菜素内酯调控的基因筛选与验证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2.1 差异基因的筛选 |
5.2.2 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 |
5.2.3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5.2.4 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克隆与转化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5.3.2 基因转化的表型鉴定与分析 |
5.3.3 PSBR1亚细胞定位的鉴定与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BR显着影响毛竹竹笋期和幼苗期的生长 |
6.1.2 外源施加BR主要影响毛竹油菜素内酯合成基因的改变 |
6.1.3 BR在毛竹发育过程中主要调节细胞伸长和氧化还原稳态相关基因 |
6.1.4 BR与IAA共同参与调节毛竹的生长发育 |
6.1.5 PSBR1作为植物生长的负调节因子受到BR的抑制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7)五谷丰素对南宁水稻品种“百香139”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稻种植现状及措施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概况、作用机理及使用方法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的影响 |
1.2.4 植物生长调剂对水稻的影响 |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药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3 数据统计 |
3 结果分析 |
3.1 WGF对平皿催芽试验中水稻种子各项发芽指标的影响 |
3.2 WGF对育秧试验中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对水稻秧苗成秧率的影响 |
3.2.2 对水稻秧苗地上形态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3 对水稻秧苗根系形态生长指标的影响 |
3.2.4 对水稻秧苗鲜重及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 |
3.2.5 对水稻秧苗根冠比、充实度及壮秧指数的影响 |
3.3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中水稻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对水稻植株分蘖期鲜重及干物质量积累的影响 |
3.3.2 对水稻植株分蘖期根冠比的影响 |
3.3.3 对水稻植株不同生育时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 WGF对田间栽培试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
3.4.1 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3.4.2 对水稻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的影响 |
3.5 WGF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
3.5.1 对水稻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
3.5.2 对水稻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
3.5.3 对水稻籽粒外观品质的影响 |
3.5.4 对水稻籽粒食味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植株生长发育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调节剂WGF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EBL调控4℃胁迫下及恢复后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的生长与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文献综述 |
1.1 绪论 |
1.2 沟叶结缕草再生体系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1.2.1 草坪草的再生体系建立 |
1.2.2 草坪草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1.2.3 沟叶结缕草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定向筛选 |
1.3 草坪草抗寒性研究 |
1.3.1 低温胁迫对草坪草的影响与抗寒性鉴定 |
1.3.2 沟叶结缕草抗寒性研究进展 |
1.4 油菜素甾醇(BR)在植物生长调节中的研究 |
1.4.1 BR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性的影响研究 |
1.4.2 BR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研究 |
1.5 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EBL对4℃胁迫下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继代生长与再生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4 ℃胁迫1~4周,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理指标的动态影响 |
2.2.2 4 ℃胁迫8周,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理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4 ℃胁迫1~4周,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理指标的动态影响 |
2.3.2 4 ℃胁迫8周,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理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
2.4 结论 |
2.4.1 4 ℃胁迫1~4周,EBL调控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的动态生理响应 |
2.4.2 4 ℃胁迫8周,EBL调控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的生理和形态指标 |
3 EBL对冷胁迫恢复下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继代与再生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25℃恢复1~4周,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理指标的动态影响 |
3.2.2 25℃恢复8周,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理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25℃恢复下,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理生化水平的影响 |
3.3.2 25℃恢复下,EBL对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生长与再生的影响 |
3.4 结论 |
3.4.1 25℃恢复1~4周,EBL调控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的动态生理响应 |
3.4.2 25℃恢复8周,EBL调控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的生理和形态指标 |
4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水稻化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控对水稻生长发育的调节机制 |
1.1 化控对水稻内源激素的影响 |
1.2 化控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 化控对水稻根系的影响 |
1.4 化控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1.5 化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2 化控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
2.1 油菜素内酯 |
2.2 “吨田宝” |
2.3 抗倒酯 |
3 化控技术在水稻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3.1 存在问题 |
3.2 前景及展望 |
(10)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 |
1.5 展望 |
2 芸苔素内酯应用研究概况 |
2.1 芸苔素内酯概述 |
2.2 芸苔素内酯的应用 |
2.3 芸苔素内酯的安全性评价 |
2.4 展望 |
3 多效唑应用研究概况 |
3.1 多效唑概述 |
3.2 多效唑的应用 |
3.3 多效唑的安全性评价 |
3.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道地药材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调查 |
1 调查产地及药材品种 |
2 调查方法 |
2.1 药材种植地调查 |
2.2 农药销售店调查 |
2.3 相关人员调查 |
3 调查结果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调查 |
3.2 道地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4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5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测定 |
2.3 皂苷含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药材皂苷成分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第一节 多效唑的残留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4 样品测定 |
5 讨论 |
第二节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指标测定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多效唑对麦冬株高性状的影响 |
3.2 多效唑对麦冬块根性状的影响 |
3.3 多效唑对麦冬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的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4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第四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代谢物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
2.5 代谢物定性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麦冬代谢图谱的建立 |
3.2 代谢组学数据评估 |
3.3 麦冬药材代谢物的鉴定 |
3.4 鉴定过程及裂解途径的推测 |
3.5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代谢物差异分析 |
4 讨论 |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表S1 道地药材栽培中PGR应用调查 |
表S2 480批中药材样品PGR和农药残留测定结果 |
表S3 中药材PGR残留分析方法学实验数据 |
表S4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样品中代谢物的峰面积 |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多效唑和表油菜素内酯对小麦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DA-6、复硝酚钠和油菜素内酯复配对玉米种子活力的影响[D]. 孟宁.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小麦种子干旱胁迫下萌发成苗调控技术[D]. 张贝贝.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核桃花芽分化和产量的影响[D]. 王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油菜素内酯对半夏块茎膨大、珠芽形成及品质的影响[D]. 郭臣臣. 河北大学, 2021(09)
- [5]复合抗旱剂的研制及其对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D]. 陈锡.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油菜素内酯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张哲.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7]五谷丰素对南宁水稻品种“百香139”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 孙可心.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EBL调控4℃胁迫下及恢复后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的生长与再生[D]. 许静雯. 浙江大学, 2020(07)
- [9]水稻化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J]. 李丽楠,刘震宇,周明园,蔡泽洲,梁潘潘,徐景丽,陈源,张祥,陈德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20(06)
- [10]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D]. 张丽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