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态分布拟合优度检验法在医药科研资料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泽谦[1](2021)在《多模型融合的水文集合概率预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准确、可靠的水文预报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如何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同时准确量化或表征预报的不确定性,是现阶段水文预报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集合概率预报以概率或区间的形式表征预报的不确定性,是未来水文预报的重点发展方向。因此,开展水文集合概率预报研究,对于科学指导水库运行调度,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以汉江上游黄金峡水库入库径流集合概率预报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多个单一预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型随机组合的径流集合概率预报方法(SCMM)。将SCMM方法与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进行对比,以论证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搭建了涵盖线性与非线性,白箱与黑箱,物理概念与数据驱动的多种径流预报模型。采用多方法筛选预报因子,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支持向量机模型(SVM)、随机森林模型(RF)、极限学习机模型(ELM)、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RBF)、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TPWB)7种单一确定性预报模型,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纳什效率系数(NSE)、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百分比误差(MAPE),以及拟合优度系数(R2)作为确定性预报评价指标以评定预报结果。结果表明:7种模型在检验期中NSE均在0.65以上;拟合优度系数R2在0.80以上,其中SVM、ELM的NSE最优、TPWB的NSE最差。ELM检验期的RMSE、MAE、MAPE分别为81.5m3/s、49.3m3/s、0.41%,综合误差最小;TPWB分别为102m3/s、72.2m3/s、0.8%,综合误差最大。(2)构建了基于BMA方法的径流集合概率预报模型。采用MCMC-DREAM抽样算法计算模型参数的后验分布,通过DREAM算法估计模型的最佳参数。采用平均相对区间宽度、区间覆盖度和连续排位概率评分作为集合概率预报结果的评价指标,对比了基于同参数方差正态分布、异参数方差正态分布以及伽马分布三种分布作为后验分布的BMA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同参数方差正态分布构造的BMA模型RMSE最高;异参数方差正态分布构造的BMA模型在三个模型中RMSE最低。相较于确定性预报模型中最优的ELM模型,BMA模型的RMSE、MAE略低于ELM,但拟合优度系数R2优于ELM。(3)构建了基于SCMM方法的径流集合概率预报模型。对单一确定性模型进行组合,并以随机加权方式建立集合预报模式,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率定集合预报成员模型权重的上下限,最终得到预报样本和能够量化预报不确定性的预报区间。结果表明:SCMM模型的区间覆盖度为95%,高于BMA模型(80%),且SCMM模型的预报区间在低流量时较小,在高流量时较大,更能真实地反映预报的不确定性,SCMM模型的区间预报性能更优;SCMM模型的连续概率评分为4.37,BMA模型的为53.7,SCMM模型的概率预报性能更优。SCMM均值预报的RMSE为22.4 m3/s,BMA均值预报的RMSE为85.7 m3/s,SCMM模型的均值预报误差远小于BMA模型。尽管SCMM模型预报平均区间宽度高于BMA模型,但考虑到该集合预报方法结构简单、参数较少,区间及概率预报性能更优。因此,所提出的SCMM方法在实际作业预报中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刘馨然[2](2021)在《设计洪水不确定性来源量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水文频率分析中,是洪水频率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关于不确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选择和参数估计方面,而对样本不确定性方面的研究较少。如何定量评价洪水频率计算过中数据和模型因子来源对水文频率分析推断不确定性的影响,提出可靠的设计洪水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以泰晤士河为例,考虑洪水样本容量的不确定性和概率分布的模型不确定性,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建立五种样本容量情景与八种概率分布组合的两因子多水平正交实验,将洪水频率计算获得的200年一遇的设计流量做为响应值,通过因子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识别模型因素和数据因素不确定性对设计流量的影响,识别不同设计值和不同设计区间响应对因子不确定性来源的变化特征,并揭示数据因子和模型因子对设计洪水不确定性影响中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定量计算数据和模型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等来源对设计流量影响的显着性,明晰了不同因子来源对设计值和设计置信区间长度的影响规律。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年最大日流量总样本进行再抽样,通过线型矩估计不同样本容量和不同分布线型组合的参数,K-S检验方法评价参数估计结果均通过检验,拟合优度评价指标绝对值误差和拟合系数结果均较小,表示样本预测值和实测值差异较小,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表现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广义极值分布(Gev)、广义逻辑斯谛分布(Glo)、广义正态分布(Gno)、广义帕累托分布(Gpa)、P-Ⅲ型分布(Pe3)、三参数对数正态分布(LN3)、伽马分布(Gam)和耿贝尔分布(Gum)等概率分布模型均可拟合泰晤士河日最大流量子样本。(2)样本因子和模型因子对设计流量和设计区间不确定性存在影响。在相同样本容量条件下,各线型模型预测的设计流量值的表现不同。研究表明Gum线型不论在非异常极值区间长度、四分位距长度、设计流量中位数方面表现均优秀,是描述泰晤士河年最大日流量的最优线型。在相同的线型模型条件下,研究表明随样本容量增加不确定性减少。各线型的非异常极值和四分位距长度减少,设计流量中位数的波动也随之减小。(3)方差结果量化了不同因子来源对设计值和设计区间不确定性的影响。样本因子、模型因子及其交互作用来源对不确定区间和设计值的影响结果均显着(P<0.01,设计均值样本主效应除外)。线型因子来源即频率分布对设计值的贡献率占主导,样本因子来源即样本容量对设计值不确定区间的贡献率占主导。在设计值的贡献率划分中,频率分布线型的贡献率较大,超过95%;在设计区间的贡献率划分中,样本容量对设计区间长度变化的贡献率较大,贡献率接近80%。
常浩浩[3](2021)在《基于Johnson分布系统的水文频率计算研究》文中指出四参数Johnson分布族函数(简称Johnson分布)于1949年被提出,它包含三种正态变换形式。该分布具有多参数、多类型的特征,通过对样本拟合可推断和表达总体分布特征。Johnson分布是一种具有参数方法特点的非参数统计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实测偏态数据的统计特性来确定选用Johnson分布族函数变换形式,通过参数估计方法求解参数,推求给定设计频率的标准正态分布的设计值(分位数),通过Johnson分布逆变换反推原分布对应频率的设计值。Johnson分布具有较强的拟合能力,对于标准连续型分布模型,可以通过调整参数选择合适的类型来逼近该模型。四参数Johnson分布的4个参数在赋予分布灵活统计特性以及强大通用性的同时,也给参数估计带来了许多困难。四参数Johnson分布的参数估计方法包括矩法、分位数法、极大似然法以及最小二乘法。目前,在水文学领域,我国探讨应用该模型较少。因此,开展基于Johnson分布的水文频率计算研究,研究该模型在我国应用的普适性,对于丰富水文统计学理论,为研究区水资源规划和评价提供依据等具有显着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鉴于Johnson分布具有多种变换形式,能够通过复杂的变换曲线,实现良好的曲线拟合能力。本文探讨了矩法、分位数法、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权重最小二乘法(WLS)和对角权重最小二乘法(DWLS)5种Johnson分布参数估计方法,并将Johnson分布与P-Ⅲ分布的适线拟合效果进行对比。选取陕西和宁夏35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黄河流域8个水文站的径流资料以及小浪底、三门峡等10个水文站的洪水资料,选择Johnson分布,应用5种参数估计方法分别对研究区水文气象序列的频率曲线参数进行估计。综合对比各参数估计方法和现行P-Ⅲ分布的拟合效果,研究取得以下结论:(1)研究了四参数Johnson分布特性,参数γ可以用来描述分布的不对称程度,参数δ可以用来刻画分布密度曲线的峰型阔狭特征,详细介绍了矩法、分位数法的参数估计方法原理,在OLS法的基础上,引入非线性加权最小二乘法。(2)根据四参数Johnson分布的5种参数估计方法,对研究区降水、径流和洪水序列的拟合情况进行了评估。拟合结果表明,降水、径流和洪峰序列频率分析中,DWLS法拟合效果最佳,其次为矩法、OLS法、WLS法和分位数法。(3)Johnson分布的5种参数估计方法下,通过拟合优度评价,对降水、径流和洪水序列的拟合情况做出了定量评价。分析结果表明,Johnson分布普遍优于P-Ⅲ分布。(4)综合5种参数估计方法和拟合优度评价,Johnson分布可以用于水文序列频率计算,且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拟合效果,虽然包含一些复杂的参数计算,但可借助计算机编程实现水文频率计算,因此Johnson分布也是水文频率可选的线型。
吴兆智[4](2021)在《基于虚拟激励法对车桥耦合系统共振响应的研究》文中提出“高桥占比”是我国高速列车平稳运行的重要措施和保障,然而,列车所致桥梁振动以及桥上行车安全平稳性影响不断凸显的原因是列车的行车速度的不断提高,尤其加载频率与桥梁的自振频率相同时会导致桥梁共振,很大程度会危及行车安全和桥梁结构安全。同时,作为常见的随机激励的轨道不平顺会使桥梁发生共振时的响应具有随机性。研究该问题若使用单一轨道不平顺空间域样本会给计算结果带来的不确定性,而多样本计算虽比前者精确但是低效。选用虚拟激励法进行单次求解即可对车桥耦合系统共振响应进行精确高效的研究,对保障行车和结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点展开:1构建随机振动方法以及相关理论,主要从随机过程理论和虚拟激励法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在已知随机激励功率谱密度的前提下,虚拟激励法是一种对于平稳随机激励构造平稳简谐的虚拟激励采用复频响函数求解稳态虚拟响应,对于非平稳激励结合调制函数构造非平稳的简谐激励采用精细积分求解非稳态虚拟响应,最终得到系统响应功率谱和响应标准差的方法。2建立了车桥耦合系统振动方程,推导出荷载的节点形函数分解时程函数,进行了基于虚拟激励-精细积分法(PEM-PIM)的全过程迭代求解流程分析,验证虚拟激励法精确高效的特点。3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对桥梁的荷载-响应的理论均值进行时频分析,明确了桥梁共振-非共振下荷载-响应的时频演变规律,得到了荷载致桥的共振敏感频率分量与桥梁自振频率相等且能量较高时桥梁共振响应程度最大的结论。研究车桥耦合系统的振动响应概率分布的特征,推导出桥梁位移、动力系数、列车响应和轮重减载率的理论概率分布的数学模型,给列车安全过桥和保障桥梁结构安全稳定提出建议。
蔡国涛[5](2021)在《基于正态变换的干旱区河流水文频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文频率计算是水文领域内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主要探究流域内水文变量的随机过程,分析其中隐含的统计特征,并根据统计结果计算指定重现期的水文极值事件,为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随着水文学科的发展,逐渐产生了新的水文频率计算方法。为了及时丰富计算理论,需要将新方法进行应用研究和总结。因此,本文采用非参数正态变换方法在玛纳斯河(以下简称玛河)展开水文频率研究,并对比传统方法(P-Ⅲ型分布)研究了该水文模型的优劣性和适应性;以玛河肯斯瓦特水库为例,进行正态变换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正态变换方法在新疆干旱区玛河的适应性良好,可以用于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校核等环节。研究结论具体如下:(1)对玛河年径流序列和洪水序列进行非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年径流序列在1996年发生变异,洪水序列在1993年发生变异,两种水文变量序列的主要变异形式均为跳跃变异。(2)两种正态变换方法均能显着降低玛河样本序列的偏态性,且Johnson变换对样本偏态性的改善效果始终优于Box-Cox变换。(3)基于正态变换方法和P-Ⅲ型分布对玛河进行水文频率研究,结果表明Box-Cox变换的单参数结构特点使其在水文序列高水端不稳定时的拟合更有优势,Johnson变换的多参数结构特点使其在水文序列的整体部分拟合度更佳。并且,原始偏态水文序列经过正态变换后序列的正态性越好,水文频率计算的精度越高;当变换后序列的正态性相差不大时,Johnson变换不如Box-Cox变换。(4)选取玛河1999发生的洪水作为典型洪水过程,基于正态变换方法对该洪水过程进行设计;将其作为入库洪水进行调洪演算,最终得到两种正态变换下水库的防洪风险率分别为0.018%和0.017%,即水库处于安全状态。结果表明,正态变换可以用于洪水设计和工程特征水位的校核,且水文频率计算结果的精度会直接影响水库设计洪水过程线和调洪计算。因此,综合利用多种计算方法来提高水文频率计算精度是保证工程安全的必要措施。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新疆干旱区流域水文频率计算理论系统,并为其它流域开展该模型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陈得方[6](2021)在《基于多项式正态变换的水文频率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文频率计算旨在利用现有的水文资料,分析和计算水文设计值与重现期之间的定量关系,为水资源规划利用、水利工程设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多项式正态变换(PNT)法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水文频率计算方法,该法在分析计算时不需要假设原始水文变量的分布线型,变换方法简洁有效,具有良好的通用性。目前常用于PNT法的参数估计方法主要有矩(PM)法、L-阶线性矩(LM)法、最小二乘(LS)法和Fisher-Cornish(FC)不对称展开法4种。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比分析了PNT法与部分水文频率计算方法的整体性能差异,但缺乏对PM、LM、LS和FC 4种参数估计方法在实际洪水频率计算研究中的应用对比,且这4种方法在计算时需推导大量公式,计算步骤需依据不同变量逐步进行,计算效率不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总结了PNT法4种传统参数估计方法对连续样本和含历史洪水的不连续样本的频率计算公式,并引入粒子群(PSO)算法、差分进化(DE)算法和遗传(GA)算法3种智能优化算法,建立智能优化算法-多项式系数求解模型。选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16个水文站的年径流序列以及30个水文站的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为研究对象,选取均方根误差准则(RMSE)、离差绝对值和最小准则(ABS)、赤池信息量准则(AIC)、概率点距相关系数准则(PPCC)以及相关系数(R-square)5种误差评价标准,系统分析了7种参数估计方法下PNT法对经验点据的正态转化效果和拟合情况,并与P-Ⅲ分布和GEV分布进行对比,综合评价了PNT法在研究区水文频率计算分析中的适用情况。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依据4种传统参数估计方法原理,研究了PNT法对连续样本和含历史洪水不连续样本的参数估计公式以及设计值计算公式。在详细介绍GA、DE和PSO 3种智能优化算法原理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GA算法-多项式系数求解模型、DE算法-多项式系数求解模型、PSO算法-多项式系数求解模型。(2)通过蒙特卡洛试验,系统分析了4种传统参数估计方法的统计性能和设计值精度。结果表明:PNT法的4种传统参数估计方法中,LS法的无偏性和有效性最优,FC法的无偏性仅略次于LS法,但其有效性低于LM法,PM法的无偏性和有效性最差。(3)基于PNT法对年径流序列进行频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NT法的4种传统参数估计方法中,LS法的正态性检验结果最优,拟合效果最好。智能优化算法中GA法和PSO法的正态性检验结果最优,拟合效果最好。总体而言,采用PNT法所得的年径流频率曲线对经验点据各部分的拟合效果均较好,但其两类参数估计方法中,智能优化算法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优于传统估计方法。(4)基于PNT法对考虑历史洪水的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进行频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NT法的4种传统参数估计方法中,仍为LS法的正态性检验结果最优,拟合效果最好。智能优化算法中GA法和PSO法的正态性检验结果均较优,但经GA法求得的稀遇洪水设计值与其他方法差异度较大,稳定性不如PSO法。综合而言,PSO法的拟合效果更优。采用PNT法所得的年最大洪峰流量频率曲线对经验点据中部的拟合效果较好,但其参数估计方法中LS、GA和PSO法对经验点据上部更好,所求稀遇洪水设计值对水利工程的安全性更有利。总的来说,PNT法的两类参数估计方法中,智能优化算法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均优于传统估计方法。(5)综合分析蒙特卡洛试验、正态性检验、拟合分析和误差分析的结果可知,PNT法对水文设计值的估计精度较高,其拟合效果优于P-Ⅲ分布和GEV分布,当样本组成复杂或总体分布难以确定时,PNT法将是一种性能优良的估计方法。
李晓恩[7](2020)在《超阈法-Copula函数在极端水位重现期值计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重现期水位是重要的海洋水文参数,合理计算重现期高水位是海岸防护标准制订和海洋工程设计的基础,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规范中计算重现期水位的方法是以每年最大值作统计样本的年极值法,该方法数据利用率不高,需要足够长的连续样本才能保证结果的精度,若有其中一年最大值缺失就不能应用;另外年极值法直接处理天文潮和随机增水联合作用后组合形成的水位数据,作为单变量的频率分析方法,计算过程中没有体现各变量对水位变化的影响。本文针对传统重现期水位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基于分组取样方法和复合极值理论,探讨了重现期增水计算的复合分布模型;利用Copula函数构建天文潮和随机增水的联合分布并推求重现期水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在常用分组方法时间窗口法和双阈值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增水数据处理的基于小阈值的时间窗口分组法。该方法步骤明确,操作性强,能快速得到满足超阈模型要求的独立样本。(2)基于小阈值的时间窗口取样法和复合极值理论,得到了重现期增水计算的P-GP(泊松-广义帕累托)复合分布法。在取阈过程中引入了变点理论,改进了平均寿命图取阈值的方法。复合分布法的重现期增水与年极值法进行了比较验证,证明该方法推求增水重现期增水可行。(3)利用Copula函数构建年极值水位系列和年极值增水系列的联合分布,对四类Archimedean Copula函数作参数估计和拟合优度评价,最终得到用Frank Copula函数拟合的年极值水位系列的联合分布和G-H Copula函数拟合的年极值增水系列联合分布。与传统二维分布模型相比,利用Copula函数处理构建联合分布简单,没有边缘分布必须相同的限制,同时拓宽了 P-GP分布一类超阈模型的作为边缘分布处理多变量问题的适用范围。(4)基于Copula函数构建的天文潮和随机增水联合分布探讨了重现期高水位计算方法,并与传统方法进行了比较。对年极值水位系列的联合分布,以联合概率法求出重现期高水位;对年极值增水系列的联合分布,用条件概率法求出重现期高水位。本文方法克服了单因素年极值法中不同拟合分布得到的重现期高水位相差较大等缺点,对比其他方法,计算结果稳定。本文的成果表明,超阈法-Copula函数求重现期高水位的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资料利用率高、联合分布构建灵活、计算结果稳定等优势,在水文资料年限较短或资料缺失的情况下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叶剑锋[8](2020)在《基于分区线性矩法的石羊河-黑河流域极值降雨频率分析》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受洪水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洪水主要来源于极端降水。对极端降雨事件发生频率的研究可以为强降雨事件应急响应方案制定、水利工程设计标准确定提供依据,也是人工影响天气研究中的一部分。在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大背景下,中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强度和发生频率均呈现增加趋势,为自然灾害的防控带来巨大的挑战,然而当下水文频率分析技术并未得到及时更新。过去几十年,基于分区线性矩法的极值降雨频率分析在我国取得了成功应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文章详细介绍了线性矩理论和基于线性矩法的分区频率分析相关原理和流程,以我国西北地区石羊河、黑河流域内乌鞘岭、武威、民勤、祁连等20个气象站1968-2016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将分区线性矩法应用于研究区内极值降雨频率分析中,最终得到各站一整套不同重现期下最大一日、最大三日降雨量的设计值并对设计值结果进行了定量的误差分析。文章主要工作包括:(1)通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明确了各项观测数据长时间变化的趋势,对分区频率分析方法的前提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所有站点的年均气温序列都通过了95%置信度检验,在1968-2016年间呈现显着上升趋势;绝大数站点的最大一日和最大三日降雨量序列未表现明显趋势。(2)以聚类分析为主要手段,选取经纬度、海拔、年均降雨等作为聚类因子,经过调整最终将研究区划分为三个水文——气象一致性区域。(3)采用分区线性矩法对各水文-气象一致性区域进行极值降雨频率分析,通过拟合优度检验确定了三个分区各站最大一日和最大三日降雨量序列拟合最好的频率分布线型,确定了各站各重现期对应的设计值,插值后得到了可视化的极值降雨风险图。结果表明:风险区位置处于祁连山东段、石羊河流域中上游一带。(4)引入蒙特卡洛模拟通过生成模拟样本对设计值的误差进行了定量分析。
刘巧斌[9](2020)在《加速试验方法与智能算法在车用橡胶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橡胶材料是性能优良、成本较低、生产工艺相对成熟且可回收和重复利用的环保型合成材料,广泛应用于隔振、密封和绝缘等领域。由于使用环境中的热源、液体、湿汽、臭氧、盐雾和辐射等因素的作用,橡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疲劳和老化等现象,导致其力学性能指标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对橡胶材料的老化和疲劳等可靠耐久性能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评估,有助于在设计阶段对橡胶件的力学行为进行预测,从而为橡胶件的可靠性优化设计和更换维护周期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以车用天然橡胶的可靠性评估为研究目标,引入加速试验方法,探讨人工智能方法在橡胶可靠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论文的研究引入了加速试验方法,采用宏微观结合的技术手段,着重在加速因子的识别、老化本构关系建模、自然老化评估、考虑分散性的建模和人工智能方法在橡胶疲劳寿命预测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加速试验及加速因子识别方法研究。为获得加速应力相对常用应力下的加速因子,在时温等效平移原理的基础上,将各加速试验样本点平移至参考应力下,对平移后的所有样本点进行退化轨迹的非线性拟合,以最小化拟合结果的平均相对分散系数为目标,引入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加速因子进行识别,有效解决了传统加速因子识别方法精度不足且效率不高的弊端。在提出的加速因子识别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橡胶恒定热应力加速老化预试验数据,对步进应力和步降应力加速试验进行了设计,验证了所提出的试验计划能够满足预期的退化轨迹需求,并通过实测步进(降)应力加速试验数据分析,验证了步进(降)加速试验可以有效提高橡胶可靠性的评估效率。(2)橡胶老化评价指标及老化微观机理研究。在自由状态下对不同硬度的哑铃型橡胶试片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不同时间的老化试验,获得不同老化程度的样件,在电子拉力试验台上测量应力应变数据、扯断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并通过Ahagon图验证了加速机理的一致性。发现橡胶试样的扯断伸长率的性能衰退服从阿累尼乌斯定律,而拉伸强度的性能衰退规律性较差。提出采用Peck-Yeoh模型用于描述温度、硬度和老化时间对本构关系的影响。在对不同老化程度的样件进行扫描电镜试验分析后,结合表面形貌变化和热重分析,从表观活化能变化的角度对橡胶老化的微观机理进行了阐释。(3)自然环境老化橡胶可靠性评估。在考虑不同样件衰退轨迹差异的前提下,采用伪寿命法获得了样件在不同温度老化条件下的伪寿命分布,引入威布尔分布建立橡胶寿命分布的可靠性模型,针对自然环境下橡胶的变温可靠性寿命评估问题,提出了温度幅变系数的概念,大大提升了自然环境下橡胶老化的可靠性评估效率。(4)考虑分散性的橡胶老化建模。考虑硬度分散性对橡胶老化寿命的影响,在建立不同初始硬度胶料的退化轨迹方程的基础上,发现退化轨迹方程中的衰退速度与温度、硬度相关,提出了采用Peck模型建立不同应力下的加速模型。在对胶料初始硬度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正态分布对初始硬度进行拟合,引入Monte-Carlo方法对室温下初始硬度服从正态分布的橡胶试样的衰退轨迹进行仿真,采用核密度分布建模的方法获得了伪失效寿命的概率分布曲线。考虑轨迹分散性的橡胶老化建模,引入了维纳过程、伽玛过程和逆高斯过程这三种典型的随机过程模型,采用贝叶斯方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识别,获得了考虑胶料轨迹分散性的伪寿命概率分布曲线。(5)人工智能方法在橡胶疲劳寿命预测中的应用。为了对有限样本量下的橡胶高温疲劳寿命进行预测,提出了采用改进的引力搜索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对多因素影响下的橡胶高温疲劳数据进行训练,并与BP神经网络模型对比,验证了所提出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应用随机森林模型建立了考虑应变幅值、应变均值和应变比影响下的恒幅载荷作用下的橡胶疲劳寿命模型,结合非线性疲劳损伤理论对变幅载荷作用下的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并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准确性。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车用天然橡胶的老化和疲劳寿命预测问题,在加速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算法,重点在可靠性数据处理、寿命预测、分散性影响分析和高温、变幅疲劳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橡胶材料的可靠性评估理论体系,丰富了加速试验方法的工程实践,拓展了智能算法在可靠性中的应用,为车用橡胶件的性能评估、设计优化和定寿延寿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祁少博[10](2020)在《球面网壳外爆荷载概率模型及失效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恐怖袭击爆炸事件及日常生产生活中由于违规操作导致的各种意外爆炸事故频发。大跨空间结构常作为一个区域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如果遭遇爆炸,将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设施损坏,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该种结构在服役期间需具备一定的抗爆防护能力。因此,开展大跨空间结构抗爆性能和防护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当前对大跨空间结构在爆炸作用下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存在着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在爆炸荷载方面,缺少可靠的试验数据作为分析复杂曲面结构上爆炸荷载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异性特征的依据,适用于指导大跨空间结构设计的外爆荷载模型还是空白;在结构动力响应方面,对大跨空间结构在外爆下动力响应模式及失效机理的揭示还存在不足;在数值仿真技术方面,目前已提出多种数值方法在得出的结果和计算效率两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差异,缺少针对性的校核试验以建立高效、可靠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因此,本文基于可靠性的抗爆设计思想,以单层球面网壳为研究对象,综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场地试验等手段,从概率的角度研究结构抗爆过程中荷载和结构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揭示结构的外爆响应机理,建立结构的外爆响应概率模型,以上成果可为构建和发展大跨空间结构抗爆防护理论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本文主要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工作:1.球壳表面测压试验及荷载特性研究设计并开展了外爆下不同下部支承高度、不同矢跨比的球壳表面测压试验,考察了爆炸距离、炸药量等爆炸参数对结构上爆炸荷载时空分布的影响,获得了可靠的爆炸荷载时空分布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爆炸冲击波在平面靶体和曲面靶体上反射行为的差异性,并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外爆下球壳上爆炸流场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基于参数化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爆炸参数和球壳结构相关几何参数对结构上爆炸荷载分布规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于描述球壳结构上外爆荷载的方法;结合外部地爆下球壳表面上爆炸荷载时空分布特性和结构上爆炸荷载相似率原则,建立了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球壳外爆荷载模型。2.球壳表面外爆荷载不确定性及概率模型研究针对带有下部支承的刚性球壳模型进行了6种工况、共计120次独立采样爆炸场地试验,获得了与反射超压、正冲量、正相持时和衰减指数等爆炸荷载参数相关的480个样本。通过对爆炸荷载各参数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优选相应的概率描述模型,发现正态分布是各爆炸荷载参数的最优分布;通过计算爆炸荷载样本的均值和变异系数统计量,建立了球壳上外爆荷载概率分布模型。基于分位数,提出了球壳结构上具有一致保证率的外爆荷载模型;对基于平面靶体反射的CONWEP法预测球壳结构上爆炸荷载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估,发现CONWEP法较大程度低估了迎爆面爆炸荷载,且无法给出具有一致保证率的球面爆炸荷载分布,不适用于球面壳体抗爆设计。3.单层球面网壳外爆试验及失效机理研究为了考察球面网壳结构在外爆下的失效模式,设计并制作了小尺寸的Kiewitt-6型单层球面网壳试验模型,开展了一系列弹性和破坏性场地试验,获得了三种典型的响应模式。将多种数值仿真方法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基于球面上爆炸荷载模型的单向耦合法在研究外爆下单层球面网壳响应中的优越性。基于大量的参数化分析,探讨了单层球面网壳在外部地面爆炸下的响应规律,总结并定义了外爆下网壳结构的四种响应模式,从能量分配和吸收的角度揭示了外爆下单层球面网壳的失效机理。通过大量的多重响应全荷载域时程分析,归纳出单层球面网壳在外爆下可能发生动力失稳和强度破坏两种倒塌方式。4.网壳结构外爆动力响应不确定性分析首先采用局部灵敏度法,考察了构件的几何和材料参数以及爆炸参数的不确定性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发现杆件截面面积和各爆炸参数为响应的高敏感因子。在此基础上,基于Sobol’全局灵敏度分析法和拉丁超立方抽样法,考察了高敏感输入参数不确定性与结构响应不确定性间的传递规律,建立了单层球面网壳外爆下动力响应概率模型。评估了多种确定性的响应研究方法的保证率,发现CONWEP法不适合用于球面网壳的响应求解;而基于提出的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球面中位值荷载法所得的结果可作为响应的中位值解,适用于求解外爆下球面网壳的动力响应;1.2倍质量增长因子法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工程结构快速预判可靠性的方法。
二、正态分布拟合优度检验法在医药科研资料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态分布拟合优度检验法在医药科研资料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模型融合的水文集合概率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确定性水文预报 |
1.2.2 水文集合概率预报研究进展 |
1.2.3 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 汉江流域概况及研究基本资料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入库径流单一确定性预报模型研究 |
2.1 预报因子的筛选方法 |
2.1.1 相关系数法 |
2.1.2 逐步回归方法 |
2.1.3 互信息法 |
2.1.4 最大信息系数法 |
2.2 单一确定性径流预报模型研究 |
2.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2.2.2 BP神经网络模型 |
2.2.3 支持向量机模型 |
2.2.4 极限学习机模型 |
2.2.5 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 |
2.2.6 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 |
2.2.7 随机森林预测模型 |
2.3 预测结果评价指标 |
2.4 单一确定性径流预报分析 |
2.4.1 优选预报因子 |
2.4.2 各模型预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的径流集合概率预报方法研究 |
3.1 BMA基本原理 |
3.1.1 高斯混合模型-期望最大化算法 |
3.1.2 MCMC-DREAM抽样算法 |
3.2 集合概率预报评价指标 |
3.3 BMA模型参数率定 |
3.4 BMA集合概率预报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模型随机组合的径流集合概率预报方法研究 |
4.1 组合预报模型 |
4.2 基于多模型随机组合的集合概率预报模型 |
4.2.1 组合权重多目标优化 |
4.2.2 多属性决策优选权重 |
4.3 SCMM集合概率预报结果 |
4.4 SCMM与 BMA预报结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设计洪水不确定性来源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传统水文频率分析的研究进展 |
1.2.2 洪水频率计算中不确定性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4.1 设计洪水计算结果规律的研究 |
1.4.2 设计洪水来源不确定性的识别 |
1.4.3 设计洪水来源不确定的量化和划分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水文气象条件 |
2.1.3 地质和植被条件 |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2.1 数据来源 |
2.2.2 数据预处理 |
2.3 本章小结 |
3 构建基于因子分设计洪水不确定性分析框架 |
3.1 水文频率分析计算方法 |
3.1.1 设计洪水计算的数据处理方法 |
3.1.2 考虑样本容量因子不确定性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
3.1.3 考虑线型类型因子不确定性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
3.2 因子分析的原理和研究方法 |
3.2.1 析因设计 |
3.2.2 因子效应分析 |
3.3 方差分析 |
3.3.1 基本概念和原理 |
3.3.2 方差分析的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4 设计洪水频率计算结果分析 |
4.1 设计洪水频率实例分析 |
4.1.1 数据处理 |
4.1.2 样本抽样 |
4.1.3 参数估计及拟合优度检验 |
4.2 设计洪水不确定性的识别研究 |
4.2.1 构建水文风险分析基础 |
4.2.2 线型模型对设计流量影响研究 |
4.2.3 样本容量对设计流量影响研究 |
4.2.4 样本容量变化和不同线型对设计流量影响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设计洪水来源不确定性研究 |
5.1 设计洪水来源不确定性识别研究 |
5.1.1 设计流量中位数不确定性分析 |
5.1.2 设计流量平均值不确定性分析 |
5.1.3 设计流量极差不确定性分析 |
5.1.4 设计流量四分位距不确定性分析 |
5.1.5 因子主交互效应小结 |
5.2 设计洪水来源不确定性量化研究 |
5.2.1 设计流量来源不确定性方差分析 |
5.2.2 设计流量来源不确定性贡献率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3)基于Johnson分布系统的水文频率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文频率计算 |
1.2.2 Johnson分布系统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Johnson分布系统原理 |
2.1 Johnson分布线型 |
2.2 Johnson分布识别 |
2.3 Johnson分布概率密度函数 |
2.4 参数估计 |
2.4.1 矩法 |
2.4.2 分位数法 |
2.4.3 最小二乘法参数估计 |
2.4.4 极大似然法-最小二乘法参数估计 |
2.5 拟合优度评价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Johnson分布的年降水量频率计算研究 |
3.1 资料的选取与审查 |
3.1.1 资料选取 |
3.1.2 资料审查 |
3.1.3 统计特征计算 |
3.2 参数估计 |
3.3 年降水量频率曲线绘制 |
3.4 与P-Ⅲ分布对比 |
3.5 拟合优度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Johnson分布的年径流频率计算研究 |
4.1 资料的选取与审查 |
4.2 参数估计 |
4.3 年径流频率曲线绘制 |
4.4 与P-Ⅲ分布对比 |
4.5 拟合优度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Johnson分布的洪水频率计算研究 |
5.1 资料的选取与审查 |
5.2 参数估计 |
5.3 洪水频率曲线绘制 |
5.4 与P-Ⅲ分布对比 |
5.5 拟合优度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虚拟激励法对车桥耦合系统共振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车桥耦合问题研究现状 |
1.3 国内虚拟激励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
第2章 随机振动方法以及理论分析 |
2.1 随机过程理论分析 |
2.1.1 随机过程理论概述 |
2.1.2 量化随机过程的理论分析 |
2.1.3 概率分布检验指标的研究 |
2.2 虚拟激励法理论分析 |
2.2.1 基本单自由度系统的虚拟激励法理论分析 |
2.2.2 基本多自由度系统的虚拟激励法理论分析 |
2.2.3 虚拟激励法在车桥耦合振动研究的应用 |
2.3 精细积分法理论推导 |
2.4 短时傅里叶变换理论分析 |
第3章 车桥耦合系统振动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
3.1 列车子系统模型和振动方程的建立 |
3.1.1 车辆模型的基本假定 |
3.1.2 二维列车动力学模型及其振动方程的建立 |
3.2 桥梁子系统模型和振动方程的建立 |
3.2.1 桥梁模型的基本假定 |
3.2.2 二维桥梁动力学模型及其振动方程的建立 |
3.3 车桥耦合系统的荷载形式 |
3.3.1 列车子系统荷载形式 |
3.3.2 桥梁子系统荷载形式 |
3.4 列车和桥梁子系统的耦合与求解 |
3.4.1 车桥系统耦合条件 |
3.4.2 全过程迭代流程求解思路 |
3.5 基于虚拟激励法的车桥耦合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
3.5.1 Monte Carlo法对轨道不平顺的抽样与求解 |
3.5.2 轨道不平顺虚拟激励的构造与求解 |
3.5.3 基于Simulink平台精细积分求解模型搭建 |
3.5.4 车桥耦合系统算例参数以及求解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车桥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响应研究 |
4.1 轨道不平顺概率分布特征研究 |
4.1.1 轨道不平顺谱的确定 |
4.1.2 高低不平顺轨道概率分布特征 |
4.2 桥梁随机振动分析 |
4.2.1 桥梁荷载-响应时频分析 |
4.2.2 桥梁位移响应时程分析 |
4.2.3 桥梁加速度响应时程分析 |
4.3 列车随机振动分析 |
4.3.1 车体加速度响应时程分析 |
4.3.4 列车轮重减载率时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正态变换的干旱区河流水文频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基于正态变换的玛河年径流频率计算研究 |
3.1 玛河年径流资料的“三性审查”及修正 |
3.2 玛河年径流样本序列正态性检验及正态变换研究 |
3.3 基于正态变换的玛河年径流频率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正态变换的玛河洪水频率计算研究 |
4.1 洪水资料处理 |
4.2 玛河洪水资料的“三性审查”及修正 |
4.3 玛河洪水样本序列正态性检验及正态变换研究 |
4.4 基于正态变换的玛河洪水频率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玛河肯斯瓦特水库的正态变换应用研究 |
5.1 肯斯瓦特水库概况 |
5.2 防洪风险率 |
5.3 肯斯瓦特水库防洪风险率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基于多项式正态变换的水文频率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单变量水文频率分析 |
1.2.2 多变量水文频率分析 |
1.2.3 非一致性水文频率分析 |
1.2.4 多项式正态变换(PNT)法 |
1.2.5 智能优化算法 |
1.2.6 研究中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传统方法的多项式正态变换参数估计原理 |
2.1 连续样本的多项式系数估计 |
2.1.1 矩法 |
2.1.2 L-阶线性矩法 |
2.1.3 最小二乘法 |
2.1.4 Fisher-Cornish不对称展开法 |
2.2 不连续样本的多项式系数估计 |
2.2.1 矩法 |
2.2.2 L-阶线性矩法 |
2.2.3 最小二乘法 |
2.2.4 Fisher-Cornish不对称展开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多项式正态变换参数估计原理 |
3.1 遗传算法 |
3.1.1 标准遗传算法 |
3.1.2 自适应遗传算法 |
3.1.3 遗传算法求解多项式系数模型 |
3.2 差分进化算法 |
3.2.1 标准差分进化算法 |
3.2.2 自适应差分进化算法 |
3.2.3 混沌差分进化算法 |
3.2.4 差分进化算法求解多项式系数模型 |
3.3 粒子群算法 |
3.3.1 标准粒子群算法 |
3.3.2 压缩因子粒子群算法 |
3.3.3 离散粒子群算法 |
3.3.4 粒子群算法求解多项式系数模型 |
3.4 水文频率分布参数优化目标函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项式正态变换法统计性能评价 |
4.1 评价标准 |
4.2 方案设计 |
4.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应用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黄河流域 |
5.1.2 长江流域 |
5.1.3 资料收集与审查 |
5.2 多项式正态变换法在年径流频率计算中的应用 |
5.2.1 参数估计 |
5.2.2 正态性检验 |
5.2.3 拟合分析 |
5.2.4 误差分析 |
5.3 多项式正态变换法在年最大洪峰流量频率计算中的应用 |
5.3.1 参数估计 |
5.3.2 正态性检验 |
5.3.3 拟合分析 |
5.3.4 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超阈法-Copula函数在极端水位重现期值计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单变量频率分析研究现状 |
1.2.2 多变量频率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统计理论和数据 |
2.1 极值分布理论 |
2.1.1 极值分布类型 |
2.1.2 广义Pareto分布理论 |
2.2 超阈模型理论 |
2.2.1 GPD模型 |
2.2.2 PDS模型 |
2.2.3 复合分布模型 |
2.3 基本数据概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重现期增水的超阈模型方法 |
3.1 超阈法分组研究 |
3.1.1 传统分组方法概述 |
3.1.2 基于小阈值的时间窗口法 |
3.1.3 分组方法验证 |
3.2 取阈方法研究 |
3.2.1 传统取阈方法 |
3.2.2 基于变点理论的阈值确定方法 |
3.2.3 变点取阈法验证 |
3.3 参数估计和拟合检验 |
3.3.1 点估计 |
3.3.2 拟合优度检验 |
3.4 重现期增水计算结果 |
3.4.1 超阈量拟合 |
3.4.2 增水的复合P-GP分布 |
3.5 滑动取样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opula函数的天文潮增水联合分析和重现期水位计算 |
4.1 Copula函数理论 |
4.1.1 Copula函数定义 |
4.1.2 Copula函数分类 |
4.1.3 Copula函数参数估计方法 |
4.1.4 Copula函数选择 |
4.2 确定边缘分布 |
4.3 Copula函数参数估计 |
4.4 拟合优度评价 |
4.5 重现期水位计算 |
4.5.1 联合概率法 |
4.5.2 条件概率法 |
4.6 基于Copula函数的重现期水位计算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
4.6.1 年极值法 |
4.6.2 等效二维分布 |
4.6.3 计算结果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分区线性矩法的石羊河-黑河流域极值降雨频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水文频率分析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进展 |
1.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说明 |
1.3.1 研究区概况 |
1.3.2 数据说明 |
1.4 文章内容构成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和原理介绍 |
2.1 流域区域化方法和相关原理介绍 |
2.1.1 常用的流域区域化方法 |
2.1.2 聚类分析分类 |
2.1.2.1 划分聚类 |
2.1.2.2 层次聚类 |
2.1.3 聚类结果评估方法 |
2.1.3.1 间隔统计量法 |
2.1.3.2 轮廓系数 |
2.2 线性矩的定义及在频率计算中的应用 |
2.2.1 概率权重矩与线性矩的关系 |
2.2.2 线性矩的特性 |
2.2.3 样本线性矩计算方法 |
2.2.4 常用频率分布曲线的线性矩 |
2.2.5 线性矩系数图 |
2.3 水文-气象分区线性矩法 |
2.3.1 水文-气象分区线性矩法的原理和相关假设 |
2.3.2 对分区线性矩法前提和假设的检验方法 |
2.3.2.1 平稳性检验方法 |
2.3.2.2 水文-气象一致性区域划分合理性检验方法 |
(1)不和谐性检验方法 |
(2)异质性检验方法 |
第3章 基于水文-气象分区线性矩法的石羊河-黑河流域极值降雨频率分析 |
3.1 分区频率分析步骤 |
3.2 气象要素空间分布可视化分析及平稳性检验 |
3.2.1 气象要素的可视化分析 |
3.2.2 流域各气象因子平稳度检验 |
3.3 基于聚类分析的研究区水文-气象一致性区域划分 |
3.3.1 聚类指标选取 |
3.3.2 样本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3.3.3 聚类算法的实现和聚类结果 |
3.3.3.1 K-Means聚类结果 |
3.3.3.2 层次聚类结果 |
3.3.4 分区的不和谐性检验与异质性检验 |
3.3.4.1 不和谐性检验结果 |
3.3.4.2 异质性检验结果 |
3.4 分区频率分布线型选取及拟合优度检验 |
3.4.1 待选分布线型确定 |
3.4.2 拟合优度检验 |
3.4.2.1 最大一日降雨量序列 |
3.4.2.2 最大三日降雨量序列 |
3.5 各站不同重现期极值降雨设计值估计 |
3.5.1 确定各区域增长曲线 |
3.5.2 确定各重现期对应降雨量设计值 |
3.5.2.1 最大一日降雨量设计值 |
3.5.2.2 最大三日降雨量设计值 |
3.6 极值降雨风险可视化图 |
第4章 研究区各站极值降雨量设计值误差分析 |
4.1 传统精度评价的局限性 |
4.2 引入蒙特卡洛模拟的设计值精度评价方法 |
4.3 设计值误差分析结果 |
第5章 总结展望 |
5.1 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加速试验方法与智能算法在车用橡胶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加速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智能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3 橡胶可靠性及其应用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橡胶加速试验与加速因子识别方法 |
2.1 引言 |
2.2 橡胶老化加速试验方法 |
2.2.1 恒定应力试验 |
2.2.2 步进应力试验 |
2.2.3 步降应力试验 |
2.3 时温等效叠加原理 |
2.4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加速因子识别 |
2.4.1 粒子群算法及其改进 |
2.4.2 目标函数的确定 |
2.4.3 参数识别流程 |
2.5 加速因子识别实例 |
2.6 步进/步降加速退化试验设计 |
2.6.1 试验设计流程 |
2.6.2 恒定应力加速退化预试验 |
2.6.3 加速因子识别与外推 |
2.6.4 步进应力试验设计 |
2.6.5 步降应力试验设计 |
2.7 实测步进和步降应力加速试验数据分析 |
2.7.1 步进应力试验数据分析 |
2.7.2 步降应力试验数据分析 |
2.7.3 自然老化数据对比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橡胶加速试验性能衰退评估指标及其内在机理分析 |
3.1 引言 |
3.2 拉伸性能衰退指标 |
3.2.1 老化橡胶的单轴拉伸性能试验 |
3.2.2 Ahagon图与机理一致性验证 |
3.2.3 橡胶拉伸性能衰退轨迹建模与寿命预测 |
3.2.4 拉伸性能指标预测寿命结果 |
3.3 本构关系指标 |
3.3.1 橡胶的本构关系模型 |
3.3.2 老化橡胶本构关系模型的选择 |
3.3.3 老化橡胶Peck-Yeoh模型的训练与测试 |
3.3.4 基于Peck-Yeoh本构模型的参数影响分析 |
3.4 表面形貌组织的变化 |
3.4.1 扫描电镜试验设备及试样制备 |
3.4.2 不同硬度天然橡胶的形貌对比 |
3.4.3 不同老化程度天然橡胶的形貌对比 |
3.5 热重分析与热重点斜法寿命预测 |
3.5.1 热重分析与活化能计算 |
3.5.2 热重点斜法寿命预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然环境下橡胶老化的可靠性评估 |
4.1 引言 |
4.2 橡胶加速老化寿命分布建模 |
4.2.1 橡胶加速老化数据处理及伪寿命求解 |
4.2.2 伪失效寿命值的威布尔分布拟合 |
4.3 加速机理一致性验证 |
4.4 自然环境下老化性能衰退预测 |
4.5 可靠性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分散性的橡胶可靠性评估方法 |
5.1 引言 |
5.2 考虑硬度分散性的橡胶可靠性评估 |
5.2.1 考虑硬度分散性的橡胶加速老化试验 |
5.2.2 加速试验数据处理 |
5.2.3 建模流程 |
5.2.4 结果与讨论 |
5.3 考虑轨迹分散性的橡胶可靠性评估 |
5.3.1 典型随机过程模型 |
5.3.2 橡胶恒定应力加速老化试验 |
5.3.3 模型参数识别与拟合优度检验 |
5.3.4 橡胶老化性能退化可靠性评估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人工智能方法在车用隔振橡胶疲劳寿命预测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橡胶疲劳分析的理论和试验体系 |
6.2.1 橡胶疲劳试验与载荷谱编制 |
6.2.2 连续介质力学与橡胶裂纹萌生 |
6.2.3 断裂力学与橡胶疲劳裂纹扩展 |
6.3 MGSA-SVM模型与橡胶高温疲劳寿命预测 |
6.3.1 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 |
6.3.2 改进的引力搜索算法 |
6.3.3 MGSA优化参数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
6.3.4 BPNN回归模型 |
6.3.5 MGSA-SVM和 BPNN模型的对比 |
6.4 随机森林方法与变幅载荷下橡胶疲劳寿命预测 |
6.4.1 恒幅载荷作用下的橡胶疲劳寿命预测 |
6.4.2 疲劳损伤线性累计模型 |
6.4.3 疲劳损伤非线性累计模型 |
6.4.4 变幅载荷作用下的橡胶疲劳寿命预测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内容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申请的发明专利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球面网壳外爆荷载概率模型及失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大跨空间结构上的爆炸荷载研究 |
1.2.2 爆炸荷载作用下大跨空间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球壳表面测压试验与荷载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爆炸波反射及相似率 |
2.2.1 空气冲击波的反射 |
2.2.2 结构上爆炸波相似律 |
2.3 球面壳体外爆测压试验 |
2.3.1 试验目的及内容 |
2.3.2 试验装置概况 |
2.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
2.4 球壳外爆荷载数值仿真方法及验证 |
2.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4.2 网格收敛性分析 |
2.4.3 典型球壳表面爆炸波传播过程 |
2.5 球壳外爆荷载特性及荷载模型 |
2.5.1 球壳外爆流场分析方法 |
2.5.2 球壳外爆流场参数分析 |
2.5.3 球壳外爆荷载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球壳外爆荷载不确定性分析及概率建模 |
3.1 引言 |
3.2 球壳外爆荷载重复性试验 |
3.2.1 试验目的及方案 |
3.2.2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3 爆炸荷载数理统计 |
3.3 球壳外爆荷载概率建模 |
3.3.1 概率模型的检验和选取 |
3.3.2 外爆荷载概率模型及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网壳结构外爆响应试验及数值建模 |
4.1 引言 |
4.2 网壳结构外爆响应试验设计 |
4.2.1 试验模型设计及制作 |
4.2.2 试验加载方案及数据采集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弹性试验 |
4.3.2 破坏性试验 |
4.4 外爆响应分析的数值方法 |
4.4.1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4.4.2 数值方法方法的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外爆下网壳结构响应分析与概率建模 |
5.1 引言 |
5.2 外爆下单层球面网壳的响应模式 |
5.2.1 数值分析模型 |
5.2.2 响应模式一——小幅振动 |
5.2.3 响应模式二——局部凹陷 |
5.2.4 响应模式三——严重破坏 |
5.2.5 响应模式四——整体倒塌 |
5.3 不同响应模式的机理分析 |
5.4 外爆下单层球面网壳的倒塌机理及倒塌模式判别 |
5.4.1 单层球面网壳的倒塌模式 |
5.4.2 外爆下单层球面网壳倒塌模式的判别 |
5.5 结构动力响应参数灵敏度分析 |
5.5.1 结构随机参数概率统计模型 |
5.5.2 结构局部灵敏度分析 |
5.5.3 结构全局灵敏度分析 |
5.6 网壳结构响应概率模型及经验法保证率评估 |
5.6.1 结构上荷载概率模型及评估 |
5.6.2 结构的响应概率模型及评估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球壳上爆炸荷载各参数试验及预测结果 |
附录B 重复性试验中球壳上爆炸荷载时程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正态分布拟合优度检验法在医药科研资料分析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型融合的水文集合概率预报方法研究[D]. 赵泽谦.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设计洪水不确定性来源量化研究[D]. 刘馨然.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Johnson分布系统的水文频率计算研究[D]. 常浩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虚拟激励法对车桥耦合系统共振响应的研究[D]. 吴兆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基于正态变换的干旱区河流水文频率研究[D]. 蔡国涛. 石河子大学, 2021
- [6]基于多项式正态变换的水文频率计算方法研究[D]. 陈得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7]超阈法-Copula函数在极端水位重现期值计算中的应用研究[D]. 李晓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分区线性矩法的石羊河-黑河流域极值降雨频率分析[D]. 叶剑锋.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加速试验方法与智能算法在车用橡胶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刘巧斌. 吉林大学, 2020(08)
- [10]球面网壳外爆荷载概率模型及失效机理研究[D]. 祁少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