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杨陵考古新发现(1996-1998)

汉景帝杨陵考古新发现(1996-1998)

一、汉景帝阳陵考古新发现(1996年—1998年)(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通[1](2021)在《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文中认为《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等传世文献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汉代职官的设置情况,同时,在玺印、封泥、简牍等出土文献中亦存在着大量的汉代职官材料,这些内容对於研究汉代职官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广泛搜1整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职官材料,与《百官表》进行比照,并讨论相关问题。论文分爲上下编:上编爲研究篇。绪论介绍了出土文献中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已有研究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分爲五节,将出土文献中所见高祖至吕后时期、文景时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的职官与《百官表》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之中央职官。经过对比发现《百官表》所述职官体系至文景时才开始颇具雏形,至西汉中期方形成,而西汉晚期是“省减”期,注重机构的裁撤与省并。第二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分爲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侯国及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三节。汉承秦制,但其实刘邦称帝前後都部分继承了楚制,因此这一部分着重追溯职官至战国时期,并对其职能进行概括总结。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侯国即已存在侯家吏和上属於中央的两套行政系统。第三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分二节:第一节爲郡职官,第二节爲县职官。重点梳理了西汉早期和西汉中晚期的郡县属吏,通过梳理发现,西汉早期郡守以军事职能爲主,属吏设置相对简单。西汉中晚期,郡属吏设置增多。且少数民族地区可能亦存在汉廷所辖职官与少数民族职官两套行政系统。第四章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本章分爲工矿商业类、军事类、农林水利类、畜牧类、仓储类五节,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都水官、工官等秩比县令长的职官进行了考察。下编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编,将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汇集成五个表格,分别是: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王国、郡、县、侯国职官表,其中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分爲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和未见於《百官表》职官两个表格。

赵化成[2](2021)在《汉代“横葬制墓”的起源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俞伟超先生在他的《汉代诸侯王与列侯墓葬的形制分析》一文中指出:商周秦汉的埋葬习俗,可以汉武帝前后为界限,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的成熟形态即通常所谓的"周制","汉制"是后一阶段的典型形态。"晋制"的出现,又标志着另一种新形态的最终形成。①俞伟超先生关于"周制"、"汉制"、"晋制"三阶段的划分,以高屋建瓴的宏大视角,开启了中国古代埋葬习俗与制度研究的新思路。

张瀛陆[3](2021)在《陕西出土秦汉瓦当文字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 ——以《中国瓦当艺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董莉莉[4](2021)在《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兴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梁,它将古代世界几大文明中心连接了起来,无论对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丝绸之路这一课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开展,探讨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对于今天“一带一路”的发展来说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兴盛的关系作系统性的研究。重点探讨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存续在促进汉王朝的兴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更为宏大的世界图景进入了汉王朝的视野,促使汉王朝改变了其在边疆地区的战略布局,并致力于开拓丝绸之路。其一,对匈奴方面的策略,汉王朝由最初的击退匈奴、解除边疆威胁向消除匈奴在西北边疆以及西域的势力转变。其二,对于西域,汉王朝开始开拓与经营西域,使其“威德遍于四海”,造就“四夷来献”的政治盛景,构建更为广大的“天下秩序”。基于此,汉王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军事战争、边疆建设。其结果是,丝绸之路得以开拓的同时,匈奴势力消退,汉王朝控制了西域地区,映照出了汉王朝的崛起。其次,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汉王朝经济的繁荣。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中原地区种植的葡萄树、胡桃树、胡麻、胡葱等皆由这一时期引进。这些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还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一些经济作物还因其药效价值而促进了内地医药学的发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异域诸国对国内丝绸、漆器等的需求是促进国内相关产业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丝织业为例,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内地丝织品的生产数量是开通之前的数百倍,其中原因除了国内本身的需求外,异域诸国的需求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再次,丝绸之路的存续促进了汉王朝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异域文明的不断输入为汉王朝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元素,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时期的百戏就是在吸收中国古代各类艺术的前提下,融入异域元素而形成的。社会上兴起了胡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另外,佛教的传入为汉代原有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汉代的既有信仰。最后,丝绸之路将欧亚大陆连接了起来,在这部新的世界史中,汉王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步展现出其国际影响力。其一,汉王朝对中亚、西亚尤其是帕提亚帝国的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帕提亚帝国政局的变动与遥远的汉王朝的兴衰息息相关。匈奴西迁,在欧洲引起了民族大迁徙以及罗马帝国的消亡,是汉王朝的西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其二,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畅销商品来自汉王朝,彰显了汉王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在中西交往中,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

刘明[5](2020)在《西汉长安首都圈研究 ——以空间布局和层次功能为视角》文中提出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就是其发源地之一。中国早期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西周城市已具有一定规模。春秋战国,由于社会变动以及经济的大发展,大量城市出现。秦朝建立后,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首都郡县制城市体系初步形成。西汉时期,在秦的基础上,对一些城市进行了修复与扩建,首要的城市就是首都长安。它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必须依靠区域、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项要素的综合支撑,因此就需要较大的地域范围,这个地域就是首都圈。它可以分为近郊区和外围区两部分,因其距离的不同,应有不同的分工与作用。对于西汉长安首都圈而言,其近郊区就是包括陵县和上林苑等周边地区,外围区就是三辅其他县邑,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利于认识古代首都圈的发展方式。本文的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引言。包括文章选题缘由、意义、首都圈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对前人研究西汉长安首都圈成果进行评述。第二部分是西汉长安首都圈的演变过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首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二是结合西汉所处的政治、经济及军事背景,对西汉长安首都圈发展的历史沿革和选址营建进行了陈述分析。第三部分是西汉长安首都圈近郊区。分为首都长安、卫星城——陵县和皇家园林——上林苑三部分。首先阐述了首都长安的城市形制、内部布局,进而分析了其功能。其次通过对陵县设置原因、布局管理和人口构成以及上林苑建造过程、空间范围和管理方式的研究分析,来探讨其对首都长安所承担的功能。第四部分是西汉长安首都圈外围区。主要论述了外围区内的辖区变化、行政设置及人口规模和城市等级类型划分,以及长安首都圈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要素——交通体系,进而阐释外围区对首都长安所承担的功能。第五部分是西汉长安首都圈的影响。包括长安首都圈对后世都城的影响,以及对关中地区开发的影响。第六部分是结语。综论上述各部分研究,重点对首都圈圈层结构和圈层内各部分对首都长安所起的功能作用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西汉统治者定都长安是统治者根据当时综合形势分析所决定的,建都后对长安附近及三辅地区的规划,使首都长安的安全得以保障,并最终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而且这种规划布局对现在关中地区城市群的建设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杨岐黄[6](2020)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文中指出玉璧贯穿了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全过程,是古代玉器发展演变及玉文化滥觞繁盛的实践者与见证者,在玉文化的发展演变及考察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玉璧承载了近万年来人们对自然、社会、人伦的观察,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生死观、伦理观、等级观、价值观等意识观念,可以说玉璧的演变史就是古代玉文化发展的缩影。本文以全国范围内新石器至汉代的考古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玉璧为对象,兼以部分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征集、采集标本,以时代为序,从形制、制作工艺、使用、功能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历史文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玉璧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厘清玉璧在形制、制作工艺、功能、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玉璧的起源、定名、所蕴含的观念等相关问题进行多维思考与探讨。玉璧的形制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经历了数次演变,大型圆璧逐渐成为主要玉璧种类,多孔璧及其他造型的单孔壁,如牙璧、璜联璧、有领璧等衰落。纹饰璧替代素面璧成为玉璧主要类型。玉璧的形制变化逐步由器物形态的差异,转变为玉璧纹样的差异。玉璧在出现伊始的制作方式承袭新旧石器时代石器加工方法。切割、管钻技术的应用,是玉璧制作的第一次技术提升,为玉璧的量化、器形规范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两种制作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应该还有赖于旋转工具的辅助。春秋时期铁质砣具的出现与使用是玉璧的制作又一次技术提升,从技术层面促成了东周时期及汉代玉璧的大量出现,纹饰玉璧比例的大幅提高,并且纹样更为丰富、复杂。璧的出现基于先民原始的、朴素的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观察与模仿。玉璧的概念在发展中不断变化与完善,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改变。各时期的流行观念与思想对玉璧的功能衍生与转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玉璧的使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使用制度与等级制度在西周时形成,并在汉代完备。璧的承载形式逐渐多样化,玉璧的地位也随着时代与功能的改变而得到逐步提升。通过对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可将这一阶段玉璧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是玉璧的起源及定型阶段,规范玉璧的形制;第二阶段为商周时期,是玉璧的延伸发展阶段,规范玉璧的功能;第三阶段为汉代,是玉璧的鼎盛发展阶段:玉璧的形制及功能完备。玉璧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政权组织形式的演变,三个发展阶段与我国文明演进的古国、王国、帝国阶段大致相合。玉璧作为被选中的权力象征物,随着社会结构复杂化,接纳、赋予自身更多的功能与意义以适应权力拥有者的需求,在古人对玉器种类不断的摒弃、调整、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发展。其背后所蕴藏的动因是玉璧研究的意义所在。

孙玮琪[7](2020)在《两汉随葬公印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存世玺印,尤其是公印的一个重要来源是随葬品。在二十世纪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事实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发展,出土玺印资料丰富起来,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知道使用公印随葬的现象至迟在战国时期出现,两汉时愈发多见,并形成了一定的制度。而这些随葬公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明器,它们与实用印通常有些不同。只有认识到明器与实用印有所区别,才能正确理解玺印所传达出来的信息;而明确这种区别才能更好地将明器与实用印区别开来。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研究一直空白,直到90年代才有学者进行总结分析。近三十年来,新出土材料和新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有必要对随葬公印重新进行整理研究。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以两汉这一公印随葬制度形成时期为基点,对随葬公印进行整理和研究。本文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三节。第一节是对研究对象的说明,指出本文关注的对象是明确出土于两汉墓葬的公印,并对本文使用的“公印”和“随葬印”概念进行阐释。“公印”指印文有公印特点的玺印,公私合文印也包括在内;“随葬印”指墓葬出土玺印,包括明器和随葬的实用印。第二节是对研究目的说明,阐述本文选题的由来和研究的意义。第三节是对学术史的回顾。第二部分讨论公印随葬的制度依据,包括三节。第一节讨论两汉公印管理制度。两汉有严格规范的公印管理制度,公印的制作、颁发、使用、回收都有相应规定,各等级官爵用印形制有所区分,公印不可越制,亦不可随意随葬。第二节讨论公印随葬制度及其形成过程。在公印管理制度基础上,一些贵族和高级官吏墓葬中出现了合法的公印随葬现象,并在东汉时形成了制度。但这一制度只覆盖贵族和高等级官吏。第三节讨论随葬公印来源。通过对制度依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两汉随葬公印的四种来源:制度性随葬、特赐随葬、私制明器随葬和特殊情况下以原印随葬。不同来源的随葬公印各有其适用范围和特点,其中数量最多的私制明器印与原实用公印必然有所区别,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三部分是对两汉随葬公印的整理和考释,包括两节。第一节是两汉随葬公印出土情况梳理,第二节是考释。笔者整理了发表时间截至2020年3月的资料,共收集玺印198枚,根据前一章讨论中的四级公印形制分为帝后印、金印、银印和待考印五部分,略作考释。在考释的过程中,除了解释印文内容,更注意分析玺印的明器或实用印性质。同时也对几例不甚明确的印章形制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讨论各类随葬公印特点,并得出一般性鉴别方法。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本章将两汉随葬公印分为实用印、特赐明器印和私制明器印三类,其中实用印和特赐明器印形制相同,而私制明器的情况比较复杂。笔者从“质”、“形”、“文”三个方面总结了私制明器与实用印不同的若干要素。从有无使用痕迹、玺印的形制是否符合规范、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等几个方面,可以划分随葬公印的类别。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对其他存世公印进行初步鉴别。实际情况可能比文中分析的复杂得多,要辩证看待。第五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同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某些问题本文未能得出确切答案,仅提出阶段性看法,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金烨欣[8](2020)在《江苏邗江甘泉东汉墓出土错银铜牛灯断代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80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双山甘泉二号东汉墓出土的错银铜牛灯。四十年来其年代一直被定为东汉初期,并被认为是一件汉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广陵思王刘荆的宫中御用之物。遗迹与遗物的年代错位问题,在考古学中表现的相对突出。当面对一件精美耐久的孤品时,如何更进一步精确其制造年代,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全文以造型、纹饰、工艺三个角度,依托大量的考古材料所建立起的相对年代谱系和框架,就其具体的图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器形结构、图像纹饰、部件组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笔者最后通过考察与对比,认为邗江错银铜牛灯的制造年代,整体属于战国晚期风格在西汉早期的延续,具体时段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但不会晚到武帝亲政之后。而更有可能是一件战国晚期,融汇了楚、齐两国风格的器物。

赵堉燊[9](2020)在《近三十年西汉简牍与政区地理研究综理》文中研究说明近三十年西汉简牍的大量发现与公布,爲研究西汉政区地理提供了新的材料。不少学者撰文考证,成果丰硕。但是,这些成果暇瑜错陈,尚未有论着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基於此点,本论文在全面收集西汉简牍所见地名资料的基础上,疏理、总结近三十年学者利用西汉简牍研究政区地理的相关成果,希望体现近年学者利用简牍研究政区地理的最新成果,爲以後的研究提供参考经验。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西汉简牍的出土、着录情况以及相关简牍所属年代,对西汉简牍与政区地理的研究现状概述,并说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和意义。本文主体部分共有四章节。第一章从简牍所见汉郡的分布、辖域变迁、置废时间等方面例举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第二章分西汉简牍与汉县、汉邑、汉道三节。汉县部分,分爲简牍所见县的地名地望和隶属变迁两方面来梳理学者的研究观点;汉邑、道两部分,主要从学者结合简牍研究汉邑、道的数目及分布来展开论述。第三章分西汉简牍与王国和侯国两节。王国部分主要涉及简牍所见王国辖域变迁;侯国部分重点论述学者结合简牍研究侯国迁徙、侯国别邑等问题。以上分类是基於简牍所提供的信息决定的,其中西汉简牍与汉郡、县、侯国的研究是学者关注的焦点。第四章是对前人在论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虽然西汉简牍爲政区地理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但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亦有疏误,颇有警示作用。本章总结了利用西汉简牍研究政区地理时,需要注意简牍地名释读的准确性、简牍所载地名排列的规律性、地名的“同名异地”和“异地同名”现象等方面内容,希望对以後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胡岩涛[10](2019)在《秦汉都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汉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从分裂走向统一,由王国迈入帝国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都城发展的关键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秦都咸阳、西汉长安城、东汉洛阳城考古发掘工作的持续进行,历经半个多世纪,出土大量物质文化遗存,极大丰富人们对秦汉文明的认知。《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语道出军事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学术界虽在秦汉都城方面的成果层出不穷,但与军事相关的探讨却非常薄弱,专门性的研究更是鲜见。秦汉都城防御体系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空间大范围、多层架构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根据考古现有的成果和材料,结合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地理学,采用“多重证据法”,在跨学科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以此达到相得益彰的研究效果,从而实现对秦汉都城防御体系的历史构建和多元化、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本研究分别对秦都咸阳、西汉长安城、东汉洛阳城的军事防御设施及相关的考古材料进行信息提炼、梳理及阐释,使之具有启迪利用其它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思路,并通过这些材料来透视人类行为和研究需要提出的问题与假设。针对单方面利用考古材料无法解决秦汉都城防御体系的诸多问题,结合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第一,秦汉都城防御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圈层特征明显,层次分明,分为城区军事防御、周边军事防御和外围军事防御。以都城宫城为核心,城区军事防御为中心,三个圈层之间各个要素互相影响、联系紧密、互动强烈,共同形成对大一统国家政权的有效保护。虽然每个圈层在军事防御设施、军事地位、地理环境、社会形势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在都城防御体系中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各个圈层的对都城的军事防御意义都极为重要。第二,秦汉都城防御体系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络,以都城为中心,都城周围一些扼守交通要道、物资丰富、等级较高的城邑,地处军事要地的离宫别馆,对都城具有防护作用的战略要地、驻军营地、关隘等等,是这张庞大网络上的节点,如众星拱日般环卫都城。直道、驰道、栈道及其他各类型的道路,桥梁、漕渠,烽燧、邮、亭、驿等,在这张网络中起到着连线与通讯的作用,一旦有进犯之敌,朝廷可以迅速调兵遣将、运送军需、下达军令。兵器作坊、武库、仓储是重要的后勤保障设施在战时情形紧张之际,能够极大提升军队战斗力,支撑战争进行。第三,山川形胜、河流池泽在秦汉都城防御体系中也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它们是阻挡敌人进攻都城的天然屏障。尽管秦都咸阳、西汉长安城与东汉洛阳城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但这三座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在构建防御体系过程中,都因地制宜,对地形地势进行充分的利用,特别是高度重视周边和外围关隘的军事战略地位。第四,秦汉都城防御体系及内部设施、结构的发展演变,在漫长的时间里,既存在着合理的成分,也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很大关系,背后凸显出大一统王朝在历史进程中的沧桑巨变。总之,本文以秦汉都城防御体系为研究对象,但因考古材料、文献记载各自存在一定的欠缺及军事防御空间的广阔,所以本研究必然要采用“多重引证法”。利用考古材料自下而上、文献资料自上而下的重建和历史地理学的空间大范围审视,围绕着古代都城为核心问题,重点考察了历史时期秦汉都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增补了当前学术界对秦汉都城研究在军事领域的不足。

二、汉景帝阳陵考古新发现(1996年—1998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景帝阳陵考古新发现(1996年—1998年)(论文提纲范文)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研究史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考述
    第一节 高祖至吕后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二节 文景时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三节 西汉中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四节 西汉晚期中央职官对比
    第五节 未见於传世文献且无法判断归属的中央职官
第二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及侯国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王国职官
        二、汉初之异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三、汉初之同姓诸侯王王国职官
        四、西汉中晚期之王国职官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考述
        一、楚汉之际侯国职官
        二、自刘邦称帝至武帝时侯国职官
        三、自武帝时至西汉末侯国职官
    第三节 未见於《百官表》且无法判断归属的王国职官
第三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县职官考述
    第一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考述
        一、边郡管理系统
        二、内郡管理系统
    第二节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职官考述
        一、西汉早期县职官设置
        二、西汉中晚期县职官设置
第四章 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特种官署考述
    第一节 工矿、商业类
        一、工类
        二、矿业类
        三、商业类
    第二节 军事类
    第三节 农林、水利类
        一、农林类
        二、水利类
    第四节 畜牧类
    第五节 仓储类
下编
    一、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出土文献中未见於《百官表》的西汉中央职官表
    二、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王国职官表
    三、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郡职官表
    四、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侯国职官表
    五、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县道邑职官表
引用谱录简称
参考文献
职官索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4)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兴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学术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及构架
第一章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变迁
    第一节 丝绸之路开通前的汉王朝形势
        一、汉王朝国力的提升
        二、汉王朝的边疆形势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
        一、早期丝绸之路
        二、张骞“凿空”与汉王朝新局面的打开
    第三节 丝绸之路的拓展
        一、丝绸之路的经营与维护
        二、丝绸之路对河西和西域地区的连通
        三、丝绸之路对欧亚大陆诸文明的连通
第二章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西北边疆的构建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河西地区的经略
        一、丝绸之路的开拓对匈奴战略的转变
        二、汉王朝对河西地区的政治经营
        三、汉王朝在河西地区的屯田开发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拓展
        一、张骞“凿空”与汉王朝西域战略的转变
        二、从军事开拓到西域诸国的“东向”
        三、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构建
        四、丝绸之路与汉王朝对西域地区屯田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丝绸之路与两汉王朝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西方作物的引进对汉王朝经济的促进
        一、西部世界经济作物的输入
        二、西方“善马”的引入
    第二节 外来生产技术的传入对汉王朝经济的影响
        一、西方毛纺织技术的东传
        二、两汉医药学中的异域因素
        三、西方铠甲具装技术的引进
        四、西方建筑技术的引进
    第三节 丝绸之路开通后外向需求对内地生产的影响
        一、官方贸易的需求
        二、民间贸易的需求
        三、外向需求影响下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丝绸之路与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丝绸之路与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四章 丝绸之路与两汉王朝思想与文化的繁荣
    第一节 异域文化艺术的传入对汉王朝文化的影响
        一、异域乐器、乐舞及杂技的传入
        二、绘画以及雕刻风格的变化
    第二节 佛教传入对汉代精神世界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方僧人的东来
        二、佛教在东汉王朝的传播
        三、佛教对汉王朝既有信仰的影响
    第三节 “胡风”传入对汉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畅通与汉代“胡风”的盛行
        二、“胡风”与汉代社会新风尚
第五章 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第一节 丝绸之路对中亚、西亚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对中亚地区的影响
        二、丝绸之路对帕提亚帝国的影响
    第二节 丝绸之路开拓的递进影响
        一、匈奴西迁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贵霜帝国南下印度
    第三节 丝绸之路对国际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汉王朝国际贸易主导地位的确立
        二、长安、洛阳国际商贸中心地位的确定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西汉长安首都圈研究 ——以空间布局和层次功能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首都圈的相关概念
        1.都城概念
        2.首都圈的概念
        3.卫星城概念
        4.近郊区、外围区概念
    (三)研究成果综述
        1.首都圈研究
        2.卫星城陵县与园林区研究
        3.外围区研究
        4.研究成果总结与分析
一、西汉长安首都圈的兴起与发展
    (一)首都圈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
        2.地貌与水文
        3.气候与资源特征
    (二)首都圈历史沿革与发展
        1.西汉以前关中城市发展概况
        2.首都的选址与首都圈的形成
二、西汉长安首都圈的近郊区
    (一)中心城市——首都长安
        1.首都长安的城市形制
        2.首都长安的内部布局
        3.首都长安的主要功能
    (二)卫星城——陵邑
        1.陵邑设置的原因
        2.陵邑的布局管理
        3.陵邑的人口类别
        4.陵邑的主要功能
    (三)皇家园林——上林苑
        1.上林苑的营造过程
        2.上林苑的范围管理
        3.上林苑的主要功能
三、西汉长安首都圈的外围区
    (一)外围区的辖区变化及行政建置
        1.从秦内史到汉三辅
        2.特殊行政区划与官职
    (二)外围区的人口规模和城市规模
        1.人口数量估测
        2.城市等级划分
    (三)首都圈联系的基础——四方并臻的交通体系
        1.首都长安与卫星城的联系
        2.以长安为中心的道路网
    (四)外围区对首都长安所起的作用
        1.防卫与信息传递功能
        2.祭祀与经济功能
        3.确保关中优势地位
四、西汉长安首都圈的影响
    (一)西汉长安首都圈对后世都城的影响
        1.都城继承性
        2.行政区划发展
        3.文化区域性
    (二)西汉长安首都圈对关中地区开发的影响
        1.生态环境影响
        2.农作物及土地开发
        3.经济发展方式多样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时空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研究
    2.1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2.2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2.2.1 东北北部地区
        2.2.2 燕辽地区
        2.2.3 海岱地区
        2.2.4 长江中游地区
        2.2.5 长江下游地区
        2.2.6 中原地区(黄河中游地区)
        2.2.7 甘青地区(黄河上游地区)
    2.3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型式分析
        2.3.1 单孔壁
        2.3.2 联璧
    2.4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制作方式
        2.4.1 成坯
        2.4.2 钻孔及成形
        2.4.3 修整成器
    2.5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使用
        2.5.1 玉璧的出土位置
        2.5.2 玉璧的出土组合
        2.5.3 玉璧的使用方式
    2.6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功能愈用途
        2.6.1 佩饰
        2.6.2 身份、地位的象征
        2.6.3 沟通天地、神灵的法器
        2.6.4 财富货币
        2.6.5 随葬
        2.6.6 乐器
    2.7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分期与特征
第三章 商代玉璧研究
    3.1 商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3.2 商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3.2.1 商文化地区
        3.2.2 四川地区
        3.2.3 湘江与资江下游地区
        3.2.4 赣鄱流域
        3.2.5 闽粤地区
    3.3 商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3.3.1 圆璧
        3.3.2 有领璧
        3.3.3 牙璧
        3.3.4 有领牙璧
    3.4 商代玉璧制作工艺
    3.5 商代玉璧的使用
        3.5.1 商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3.5.2 商代玉璧出土位置
        3.5.3 商代玉璧出土组合
        3.5.4 商代玉璧使用方式
        3.5.5 商代玉璧的等级关联
    3.6 商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3.6.1 祭祀用器
        3.6.2 财富宝货
        3.6.3 身份地位象征
        3.6.4 纳贡之物
        3.6.5 随葬用器
        3.6.6 乐器
    3.7 商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3.7.1 商代玉璧的分期
        3.7.2 商代玉璧的分区
第四章 西周玉璧研究
    4.1 西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4.2 西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4.2.1 周原地区
        4.2.2 丰镐地区
        4.2.3 洛邑及周边地区
        4.2.4 晋及其周边地区
        4.2.5 燕及其周边地区
        4.2.6 鲁及其周边地区
        4.2.7 其他诸侯国
        4.2.8 四川地区
        4.2.9 湖湘地区
    4.3 西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4.3.1 圆璧
        4.3.2 有领璧
        4.3.3 牙璧
        4.3.4 璜联璧
    4.4 西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4.5 西周玉璧的使用
        4.5.1 西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4.5.2 西周玉璧出土位置
        4.5.3 西周玉璧出土组合
        4.5.4 西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4.6 西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4.6.1 礼仪用器
        4.6.2 祭祀用器
        4.6.3 宾赠用器
        4.6.4 丧葬用器
    4.7 西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4.7.1 西周玉璧的分期
        4.7.2 西周玉璧的分区
第五章 东周玉璧研究
    5.1 东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5.2 东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5.2.1 成周及其周边地区
        5.2.2 晋及其周边地区
        5.2.3 齐鲁及其周边地区
        5.2.4 秦及其周边地区
        5.2.5 吴越及其周边地区
        5.2.6 楚及其周边地区
        5.2.7 燕及周边地区
        5.2.8 滇及其他地区
    5.3 东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5.3.1 圆璧
        5.3.2 出廓璧
        5.3.3 有领璧
        5.3.4 牙璧
        5.3.5 双联璧
    5.4 东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5.5 东周玉璧的使用
        5.5.1 东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5.5.2 东周玉璧出土位置
        5.5.3 东周玉璧出土组合
        5.5.4 东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5.6 东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5.6.1 礼仪用器
        5.6.2 祭祀用器
        5.6.3 盟誓用器
        5.6.4 宾赠用器
        5.6.5 丧葬用器
        5.6.6 财富货币
        5.6.7 佩饰
        5.6.8 陈设用器
    5.7 东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5.7.1 东周玉璧的分期
        5.7.2 东周玉璧的分区
第六章 汉代玉璧研究
    6.1 汉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6.2 汉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6.2.1 陕西地区(关中地区)
        6.2.2 河南地区
        6.2.3 河北、山西地区
        6.2.4 山东地区
        6.2.5 江苏地区
        6.2.6 两湖地区
        6.2.7 云贵地区
        6.2.8 福建、两广地区
        6.2.9 其他地区
    6.3 汉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6.3.1 圆璧
        6.3.2 出廓璧
        6.3.3 有领璧
        6.3.4 其他玉璧种类
    6.4 汉代玉璧的制作工艺
    6.5 汉代玉璧的使用
        6.5.1 汉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6.5.2 汉代玉璧出土位置
        6.5.3 汉代玉璧出土组合
        6.5.4 汉代玉璧使用方式
        6.5.5 汉代玉璧的使用制度
    6.6 汉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6.6.1 礼仪用器
        6.6.2 祭祀用器
        6.6.3 丧葬用器
        6.6.4 财富货币
        6.6.5 馈赠用器
        6.6.6 佩饰
        6.6.7 陈设用器
        6.6.8 建筑装饰用器
    6.7 汉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6.7.1 汉代玉璧的分期
        6.7.2 汉代玉璧的分区
第七章 相关问题探讨
    7.1 玉璧的起源问题探讨
    7.2 玉璧形器的定名
    7.3 玉璧的形制演变
    7.4 玉璧制作工艺的发展脉络
    7.5 玉璧的使用习俗与制度
    7.6 玉璧功能的发展演变
        7.6.1 玉璧的出土位置与玉璧功能的关联
        7.6.2 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基础功能的转化
        7.6.3 各时期的流行观念对玉璧功能的影响
    7.7 玉璧承载形式的转变
    7.8 玉璧在玉器中的地位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两汉随葬公印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一章 两汉公印随葬的制度依据
    第一节 两汉公印管理制度
        一、公印的授予、回收、使用和制作
        二、各等级玺印形制
    第二节 两汉公印随葬制度
    第三节 两汉随葬公印的来源和特点
第二章 出土两汉随葬公印考释
    第一节 两汉随葬公印出土情况
        一、陕西帝陵出土
        二、徐州楚国贵族墓出土
        三、两广南越国墓葬出土
        四、湖南墓葬出土
        五、朝鲜乐浪墓葬出土
        六、扬州、天长广陵国故地出土
        七、其他零散出土
    第二节 考释
        一、帝后印
        二、金印
        三、银印
        四、铜印
        五、待考印
第三章 两汉随葬公印的分类和鉴别
    第一节 实用印及特赐明器印
    第二节 私制明器印及其特点
        一、私制明器的“质”
        二、私制明器的“形”
        三、私制明器的“文”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考古报告
    三、专着
    四、期刊
    五、学位论文
附表:出土两汉随葬公印一览表(按音序排列)
致谢

(8)江苏邗江甘泉东汉墓出土错银铜牛灯断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错银铜牛灯的发现与相关研究
    二 东汉说的界定依据与影响
    三 关于错银铜牛灯的新看法
    小结
第一章 造型
    第一节 牛形灯座
        一 为何选择牛作为灯的主体造型
        二 牛灯的形象塑造
    第二节 其他部件
        一 釭与罩
        二 板与盘
    小结
第二章 装饰
    第一节 主体装饰——龙纹
        一 为何选择龙作为灯的主体装饰
        二 考古材料所提供的龙纹序列
    第二节 辅助装饰——漩涡、鸟纹、柿蒂、云气
        一 牛身其他装饰
        二 釭上装饰
        三 灯罩装饰
    小结
第三章 技术
    第一节 釭灯部件与组配关系
        一 西汉鼎形釭灯的历史与分布
        二 结构与组配方式
    第二节 原料与生产
        一 原料
        二 生产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近三十年西汉简牍与政区地理研究综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研究西汉政区地理的新材料——西汉简牍
    二、二十世纪以来西汉简牍的出土及着录概况
    三、西汉简牍地名资料所反映的年代
    四、西汉简牍与政区地理研究概况
    五、本论文的写作缘由和意义
第一章 西汉简牍与汉郡研究
    (一)简牍所见汉郡的分布及辖域范围
    (二)简牍所见汉郡的辖域变迁
    (三)简牍所见汉郡的置废时间
第二章 西汉简牍与汉县、邑、道研究
    一、西汉简牍与汉县研究
        (一)简牍所见汉县的地名地望
        (二)简牍所见汉县的来源及变迁
    二、西汉简牍与汉邑研究
    三、西汉简牍与汉道研究
第三章 西汉简牍与王国、侯国的研究
    一、西汉简牍与王国研究
    二、西汉简牍与侯国研究
        (一)简牍所见侯国的地名地望
        (二)简牍所见侯国别邑
第四章 利用西汉简牍研究政区地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简牍识字的准确性
    二、注意简牍所载地名排列的规律性
    三、注意地名的“同名异地”与“同地异名”现象
        (一)“同名异地”现象
        (二)“同地异名”现象
结语
引用书目简称表
附录:西北汉简所见郡国县邑乡里表
参考文献
致谢

(10)秦汉都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对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古代城邑军事防御思想
        二 秦汉都城军事防御设施
        三 学术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四节 城区、周边和外围的层次划分
第一章 秦都咸阳军事防御设施
    第一节 咸阳宫、渭南宫殿区、望夷宫
        一 咸阳宫
        二 渭南宫殿区
        三 望夷宫
    第二节 都城周围的城邑、关隘
        一 都城周围的城邑
        二 关隘
    第三节 道路、烽燧
        一 道路
        二 烽燧
    第五节 与军事防御相关的设施
        一 兵器作坊
        二 武库、仓储
第二章 西汉长安城军事防御设施
    第一节 郭城、宫城、甘泉宫
        一 郭城
        二 宫城
        三 甘泉宫
    第二节 都城周围的城邑、关隘
        一 都城周围的城邑
        二 关隘
    第三节 渭桥、漕渠
        一 渭桥
        二 漕渠
    第四节 与军事防御相关的设施
        一 武库
        二 仓储
第三章 东汉洛阳城军事防御设施
    第一节 郭城、宫城
        一 郭城
        二 宫城
    第二节 都城周围的城邑、关隘
        一 都城周围的城邑
        二 关隘
    第三节 与军事防御相关的设施
        一 武库
        二 太仓
第四章 秦汉都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秦都咸阳防御体系的构建
        一 选择形胜之地作为都城
        二 通过对争夺周围城邑扩大防御地带
        三 依托山河险峻御敌于外围关隘之外
        四 不断完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防御体系
    第二节 西汉长安城防御体系的构建
        一 建造城防设施与组建卫戍部队
        二 重视周边重要城邑与战略要地
        三 强化北部、西部外围地区的防御力度
        四 扩大东部外围地区的防御范围
        五 都城周围其他城邑、关隘的军事防御
    第三节 东汉洛阳城防御体系的构建
        一 加强城区军事防御建设
        二 以八关之险遏控周边交通
        三 利用四邻郡国拱卫都城
        四 建立黎阳营、雍营、长安营
第五章 秦汉都城军事防御体系相关问题
    第一节 宫城、都城周围城邑、武库的防御问题
        一 宫城
        二 都城周围的城邑
        三 武库
    第二节 霸上、棘门、细柳的防御地位
        一 霸上
        二 棘门
        二 细柳
    第三节 汉武帝“广关”及相关举措
        一 “广关”出现的直接原因
        二 新安函谷关军事防线
        三 新安函谷关与长安城防御体系东拓
        四 京师仓对新安函谷关的军事意义
    第四节 渭桥、漕运与西汉长安城防御体系
        一 渭桥
        二 漕运
    第四节 东汉洛阳城城垣曲折与军事防御
        一 城垣曲折的军事防御意义
        二 东汉洛阳城城垣的军事防御规划
第六章 秦汉军事防御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 秦汉都城防御体系的共性
    第二节 秦汉都城防御体系的差异性
        一 城区军事防御的差异性
        二 周边军事防御的差异性
        三 外围军事防御的差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汉景帝阳陵考古新发现(1996年—1998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出土文献所见西汉时期职官材料整理与研究[D]. 孔令通. 吉林大学, 2021(01)
  • [2]汉代“横葬制墓”的起源与发展[J]. 赵化成. 古代文明(辑刊), 2021(00)
  • [3]陕西出土秦汉瓦当文字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 ——以《中国瓦当艺术》为例[D]. 张瀛陆.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兴盛[D]. 董莉莉. 山东大学, 2021(11)
  • [5]西汉长安首都圈研究 ——以空间布局和层次功能为视角[D]. 刘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D]. 杨岐黄. 西北大学, 2020(07)
  • [7]两汉随葬公印整理研究[D]. 孙玮琪. 南京大学, 2020(02)
  • [8]江苏邗江甘泉东汉墓出土错银铜牛灯断代研究[D]. 金烨欣.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1)
  • [9]近三十年西汉简牍与政区地理研究综理[D]. 赵堉燊. 吉林大学, 2020(08)
  • [10]秦汉都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 胡岩涛. 西北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汉景帝杨陵考古新发现(1996-199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