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术的和谐观

论武术的和谐观

一、试论武术的和谐观(论文文献综述)

胡平[1](2019)在《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是伴随着竞技武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出现丰富了国内和国际武术竞赛活动的内容。论文中研究的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是来自于双人太极拳中的混合双人太极拳自选套路。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极具欣赏性,它的发展与创新为大众所喜爱,是太极拳与时代接轨在新的技术领域的表现。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与艺术领域相关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人们对其艺术性的认知相对浅显。因此在全面搜集和整理有关竞技双人太极拳与艺术美学相关的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技术动作的艺术形态分析,以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演练的评判标准为指导,挖掘和研究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审美文化内涵以及它所具备的艺术特质。论文从艺术美学的视角,以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特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竞技双人太极拳的艺术特征展开研究,通过对竞技双人太极拳艺术审美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的综合分析,结合艺术学重要理论,对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一、竞技双人太极拳具备丰富的艺术审美文化内涵,其内在艺术审美文化核心有太极哲理、儒释道文化,外在艺术审美文化建构在竞技体育文化的基础上,并带有明显的“水文化”色彩。二、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表现分为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现内容两个方面,其艺术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套路结构程式、动作风格以及与音乐、服装、舞台相结合的动作编排,艺术表现内容包含有技击意识、写意化的艺术追求以及运动员的气质。三、竞技双人太极拳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象性特征,表现为“圆”的形态:圆和大美、圆流周转;“流”的过程:行云流水、节奏鲜明;“情”的传达:形影相随、表情达意:二是主体性特征,表现为“韵”的精髓:气韵生动、因韵传神;“意”的内核: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悟”的空灵:独具一格、风格迥异;“美”的体验:因人而异、各有其感;三是审美性特征,表现在它是完整的艺术作品,创造了和谐观和意象观的审美价值。

王洪杰[2](2007)在《论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社会》文中研究表明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对和谐的追求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是千百年来人类长期向往的生活目标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和谐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价值选择、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当前,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任务,太极拳文化应该发挥其独特功能,为国策服务,为时代造福。我们知道太极拳文化根植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沃土,吸收了诸多文化的滋补与营养,承载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导倾向,是一个底蕴丰厚、主旨鲜明的优秀文化体系。作为太极拳文化载体的太极拳,要求形、神、意、气的统一,修身与技艺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体现了讲究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和谐”观。和谐作为太极拳文化的核心,是太极拳长盛不衰的主动力。对中国传统太极拳文化中蕴涵的丰富的和谐思想进行挖掘、整理与阐述,构筑太极拳文化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的联系,从文化的维度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可以更加有效地传播太极拳文化的和谐理念,有助于太极拳为现代社会创造价值,有助于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一研究符合时代的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对于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太极拳的深层理解,弘扬太极拳文化的育人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有益的理论依据。同时,太极拳文化强调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与逻辑分析法对集健身、防身、修身于一体的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社会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根据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及其蕴涵的文化内涵,对太极拳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论证了太极拳文化在身体机能和个人心理两个层次实现了人的身心和谐,在武术伦理——武德层面实现了人际和谐,在自身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方面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揭示了弘扬太极拳文化和谐思想,对于实现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于建立新的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以及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杨洋[3](2016)在《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和中华魂的塑造》文中指出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这个民族的哲学思想肯定是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中华武术的拳理就是中国传统哲学在武术技术中的反映,这种传统哲学思想也延伸到武术之内容和伦理规范的形成之中。本文以中华武术哲学及其伦理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哲学思辨法、史论结合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从哲学、伦理学、文化学、艺术学、体育学、审美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出发,对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及其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华魂之塑造作用,进行学理上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并试图对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的理论和功能定位作一个初步的建构。本文围绕“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对中华民族精神塑造的重大意义”这一学术论点,从“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的概念及演变”、“中华武术伦理精神概论分析”、“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和中华魂的时代解读”以及“中华武术伦理精神与当代中华魂塑造”等四个部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论述。本研究旨在对“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塑造”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一次学术探讨和“补白”,以及对中华武术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和探索,这就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各个章节中,导论部分着重分析学术界对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及其衍生文化的研究现状。梳理并定义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的概念与范围,这在学术上尚处于一个相对的空白点,也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在此考虑下,本文大胆选择了“中华武术伦理精神”作为研究的突破点,并侧重研究武术伦理精神在几千年的形成过程中,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华魂)的塑造有着怎样的育成与反哺意义。同时在文中概述了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的总体特征和当前学界现状,并简要论述了本论文的大致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是在总结和借鉴诸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初步确定了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的概念,并详细考证和论述其起源、发展等一系列演变过程,从时间的纵向上分析对中华武术伦理精神产生巨大影响的诸家中华传统学说,并从空间的横向上探讨了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在中华各地之差异和逐步走向融合的过程。第二章主要是从伦理学的理论上对中华武术伦理精神进行具体分析,指出中华武术伦理精神主要包含了“天人观”、“生死观”、“人道观”、“纲常观”、“胜负观”、“义利观”和“家国观”等一系列概念,并为下文探讨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对中华魂的塑造作用作好铺垫与衬托。第三章主要从实践上分析了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的“忠勇仁义信”五个方面的意义,及其对中华魂的塑造作用。除了大力颂扬传统的“忠”、“信”、“仁”、“义”四德之外,本文高度肯定了“勇”德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明确指出,在当今多元文化的新时代,传统武术伦理精神中的“勇德”——也就是“尚武精神”,是从古到今中华民族脊梁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塑造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魂”的核心思想,这是本论文的重大创新之处。第四章主要是谈了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及中华魂思想,对中华民族和世界华人的凝聚与鼓舞作用。大力提倡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和忠勇精神,能够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把握文化交融上的主导权,增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利千秋、谋万世的大智慧,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与保证。结束语部分,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武术伦理精神的结构特征及地位作了总结分析,以冀从整体上、宏观上阐明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对维护中国社会秩序,乃至塑造新时代中华魂的重要意义。全文希望通过上述的研究与探索,来揭示制度化的中华武术伦理和中国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问题,由此来增进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特征和形成过程的理解,达到从文化整体观的高度来观照中华武术伦理精神与华夏民族人格精神,以初步完成对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的整体性研究,力求能从中华武术的哲学和伦理中提炼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气象,以此对中华武术文化和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的研究作出一些微薄的贡献。

姚亚行[4](2009)在《武术和谐价值观形成的文化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武术和谐价值观的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影响武术和谐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探析。结果:在微观上,中国文化的"以人为本"、"贵和尚中"的精神理念是武术和谐思想发展的精神动力;从宏观上看,武术和谐价值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结论:武术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为以人为中心的、多元和谐的价值观。

吴松[5](2011)在《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中国武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从文化学、艺术学、审美学的研究视角,对中国武术的艺术属性进行学理的讨论与分析,试图对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进行初步的建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中国武术定位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范畴之内,围绕“艺术属性是中国武术固有的属性”这一学术观点,对“中国武术的艺术本质”、“中国武术的艺术本体”、“中国武术的艺术特征”以及“中国武术的艺术功能”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较为系统地论述。本研究旨在对中国武术研究中艺术理论研究这一领域进行一次学术“补白”,改变当前武术学界对中国武术艺术研究欠缺整体性、系统性的现状,实现对中国武术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1.中国武术的本质是以生产劳动为前提,以满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需求和情感需求为目的而发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艺术在本质上存在共同之处,即都是以人类的生产劳动作为发生的前提,通过模仿的方式从自然和现实世界中获取构成的要素,具有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双重特性。这种共同之处,意味着中国武术在本质上形成了艺术的属性,中国武术艺术属性的存在是中国武术本质的重要内容。2.“武术意象”是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它是对武术“物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化表现,是建立在再现“物的模样”基础上的对“物的形象”的表现。“武术意象”既向人们展示出了武术的艺术化的表现方式,也向人们表明了武术艺术化表现的目的所在。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形象,对于审美主体而言,“审美意象”是审美主体对中国武术这一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的开端,是审美主体获得审美体验的本元。3.中国武术以“情景交融”、“虚实创构”作为“武术意境”创生的方式,使得中国武术表现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象中寓意”的武术形象超越了具体化的技术技法、超越了形式化的物象,超越了现实的世界,使得审美主体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艺术的想象空间,进行着对武术技术技法的认知,进行着对武术所塑造出的形象的再创造,进行着对武术所蕴含的思维与逻辑的体会,进行着对武术审美情趣的体味。4.武术中的各种技术技法,是中国武术的艺术“程式”,其表明中国武术是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艺术样式。武术套路,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表明中国武术无论是形态特征上还是表现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艺术的范式。“程式”和“程式化”的存在,为中国武术渲染上显著的艺术色彩,使其流露出浓郁的艺术气息。5.中国武术具有“写意化”的艺术特征,它通过“观物取象”和“立象尽意”这两种“写意”的艺术表现方式实现了对中国武术“形式层”和“意蕴层”的表现,实现了对武术技术技法的从“现实”到“理想化”的转变。“写意化”的中国武术是对实战技击技术的表现,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格斗、搏击行为或现象的艺术化再现。6.“传神的神韵”与“感性的形象”构成了中国武术“气韵生动”的艺术特征。“传神的神韵”在中国武术中表现为神采之韵、节奏之韵,它赋予中国武术可以“传神泄情,表现生命”的艺术韵味。“感性的形象”在中国武术中表现为直观、可感的技术技法,它作为中国武术表达情感体验的载体,体现出中国武术对“似与不似”这一审美特征的追求。“气韵生动”这一特征,是对中国武术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和形象作出的审美界定和评价,反映出中国武术对生命精神和生命韵律的艺术追求。7.中国武术源于现实中格斗技击生活,但是又有别于现实生活中的格斗技击。它注重的是对技击的表现,而并非是对格斗技击的再现。中国武术运用了“虚拟”的艺术手法向审美主体表现武术技击的“真实性”,实现对“真实性”的展现。“虚拟化”的武术技击景象、武术技击对手、武术技击技法使得审美主体产生艺术的想象,实现着对武术现实之象到艺术之象的超越,使得审美主体能够获得审美体验,感受艺术的美感与快感。8.中国武术自身审美特征的存在,使得中国武术具有怡悦性情的功用,其也成为了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态。在武术的审美活动中,这种艺术的审美功能体现为使人形成直观的审美感知,获得自觉的审美体验,实现自由的审美创造,并可以抒发感性的审美情感。无论是对于武术演练者还是观赏者,都可以对于武术的艺术美予以感知和体验,都可以通过参与武术这一审美实践活动获得精神的愉悦,从而实现对精神需求以及审美需求的满足。9.中国武术的教育功能表现为,通过对各种武术艺术美的本质与形式的认知和理解,以及对各种武术美的形象、美的意象、美的意境的感受和体悟,令参与武术的人对美能够“形成较强的敏感能力和完形知觉能力”,激发人们对美的热爱与追求,进而内化为一种美的意识,使人们的道德、情操、精神等诸多方面得到不断地升华,实现“真”、“善”、“美”的相互统一,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的目的。10.中国武术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所“隐喻”的“源像”是对各种技击生活的描述,它能够使人在参与和观赏的过程中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以“道法自然”为文化内核的中国武术,可以使人获得对自然规律和现象的认知;以“美感于心”为审美追求的中国武术,可以使人获得各种“美”的形式和内容的认知;以“尚武崇德”为道德规范的中国武术,可以使人获得对“善”的理念和行为的认知。11.中国武术是具有传统审美属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其自身所具备的“表演性”与“审美性”使得人们在武术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无论是作为武术表演者还是作为观赏者,他们都可以通过武术活动进行审美创造,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并在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体味到武术的艺术美感的真实存在,从而最终在对武术美感的享受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

陆小黑[6](2015)在《中国武术精神要义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中国武术精神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跨学科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主要从文化学研究视角,运用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审美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核心思想,试图建构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中国武术精神”理论体系。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在借鉴和汲取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武术精神”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合理的假设与论证,对其做出了较为科学、较为严谨的理论界定;其次,运用文化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武术精神”的特征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概括与提炼;再次,从“哲学”、“道德”、“审美”三个维度,归纳和推理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高度“合理性”的词条来诠释“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并对其价值进行了提炼;最后,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对“中国武术精神”在当代社会中能够发挥出的当代功能进行了较为详实的分析与讨论。通过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1.中国武术精神,是指在中国武术漫长的社会实践与发展中,经过长期凝结、提炼、积淀而成并仍在发展的,为历代习武群体和个人广泛认同接受和尊崇奉行的,综合反映中国武术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信仰等思想内涵,对维系中国武术存在和推动中国武术发展具有决定力的核心价值观集合。2.“中国武术精神”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中国武术哲学精神”、“中国武术道德精神”和“中国武术审美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⑴中国武术哲学精神,是中国武术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集合中直观反映优秀传统哲学思想内涵的观念、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其具体体现为:①“体察自然”的体认精神;②“持中贵和”的和合精神;③“阴阳互度”的思辨精神;④“革古鼎新”的会通精神。⑵中国武术道德精神,是对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集合中直观反映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涵的观念、信仰和理想的概括和总结。其具体体现为:①“舍生取义,惟义是从”的爱国精神;②“宽容仁爱,诚信待人”的处世精神;③“明辨是非,嫉恶行善”的侠义精神;④“孝亲尊师,敬老慈幼”的伦理精神。⑶中国武术审美精神,是对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审美情趣和审美范式的整体性描述,是对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集合中直观反映优秀传统审美文化思想内涵的观念、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其具体体现为:①“形美感目,神美感心”的感性精神;②“源于真实,超越真实”的虚拟精神;③“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写意精神;④“怡情养性,愉悦身心”的娱乐精神。3.“求真”、“求善”、“求美”是“中国武术精神”的价值体现。⑴“求真”,是中国武术的哲学精神价值所在。通过武术技艺的修行,去感知宇宙、自然的规律与法则,并将其运用在个体行为和实践活动之中,从而获得对真理的把握。简而言之,即为:由技入道,求道求真。⑵“求善”,是中国武术道德精神的价值所在。中国武术的道德精神从“以人为本”出发,施以道德理想、道德意志、道德规范的教化,倡导追求高尚品质的理想化人格,倡导道德的自律与自觉,引导人积极“向善”、积极“从善”简而言之,即为:修德立善,以德求善。⑶“求美”,是中国武术审美精神的价值所在。中国武术遵循美的规律来塑造充满感性的形象,以“形神之美”作为美的标准,以“立象尽意”作为美的表达方式,以“虚实创构”作为美的创构方式,以“娱乐身心”作为美的功能,无不反映出对“美”的憧憬和诉求。4.“中国武术精神”具有并表现出“内隐性”、“内省性”、“稳定性”、“适用性”、“动力性”、“济世性”的特征。⑴“内隐性”是指中国武术精神所指向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信仰等这些内容,无论是在中国武术的物质层面,还是在中国武术的制度层面都有所反映,它是以一种核心的指导思想的方式内隐其中,并且对它们产生着深刻影响和积极的作用。⑵“内省性”,是指中国武术精神是习武者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作用下,通过不断的思考与实践而后形成的核心价值观集合,它是习武者在武术实践过程中通过内省的方式获得的认知与体验。⑶“稳定性”是指中国武术精神是中国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精华、思想结晶,这些内容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凝结而成的,并被历代的习武者沿袭、继承和发展,传承至今。⑷“适用性”是指中国武术精神作为历代习武者所尊崇、奉行和沿袭的一种核心价值观集合,对于习武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指导、规范和约束的作用。⑸“动力性”是指中国武术精神作为中国武术诸多思想内涵的综合反映和集中概括,其自身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价值信仰等精神要素,能够发挥出“精神的物化功能”,对武术实践活动和武术发展具有显著的精神推动力。⑹“济世性”是指中国武术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其优秀的思想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价值追求等内容,不仅对于当下世人具有积极的教化功能,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而言,也能够引发强烈的反思与正确的启示。5.“中国武术精神”的功能体现为:⑴对于社会的基本构成——人而言,中国武术精神具有“修身”的功能,即通过自身所内涵的各种道德思想、道德理想以及道德信仰去教化人、引导人,培养“善性”,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够以“向善”、“求善”作为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最终实现个体人格境界的完善。⑵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中国武术精神对建构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和推动作用,一方面通过倡导道德的自我修养,引导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努力成为有道德的公民;另一方面在社会关系中,提倡“仁爱”的处世原则来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最终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⑶对于国家发展的而言,大力提倡和弘扬中国武术精神,就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就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对于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兴旺体现为一种积极的正能量,并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这也是中国武术精神功能的最高层次的表现。

阳家鹏,向春玉[7](2011)在《中华武术与人的全面发展》文中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武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功能两方面诠释了武术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武术体现的"天人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武术所追求"人际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武术的身心和谐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武术所追求的"真、善、美"及其所蕴含的价值功能与人的全面发展极度契合。

金涛[8](2013)在《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特征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版块上一个独特的文化客体,它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因素,她已自己独有的文化品格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数百年,并扎根于中国文化之沃土。若我们从审美文化角度来研究中国武术,不仅可以探明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及艺术特征,而且还可以看到中国审美文化对中国武术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同样,对竞技武术套路来讲,亦是如此。竞技武术套路之所以能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这与竞技武术套路动作中所蕴含的审美意境、审美文化观是密不可分的。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内外兼修”之审美意境和“整体意识”的精神意境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再加之竞技武术套路中体现着的阴阳辩证观、整体观等等众多传统哲学思想,这些都为中国武术和竞技武术套路得以进入艺术殿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但凡能创造出审美意象的,都是具备艺术的特征,而审美意象的创造即是要创造出一个极具意蕴的感性世界。而竞技武术套路动作中蕴含的哲学意境及其表现出来的意蕴,正为习武之人创造审美意象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本文针对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特征进行探究,以期为竞技武术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徐春毅,虞定海[9](2008)在《高校武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目标及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剖析现代化含义及教育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武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武术教育观念现代化、武术教育民族化、武术教育国际化、武术师资队伍现代化。从内部视角提出生命观、和谐观构建目标,终身体育观构建目标,道德观塑造目标;从外部视角提出民族精神培育目标。指出大教育观是实现高校武术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吕笑容,骆红斌[10](2016)在《“中国武术丝路行”传播机制研究——基于“一带一路”的文化学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一带一路"战略的构想与建设是党和国家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经济发展、加快文化"走出去"从而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而制定的重大战略部局。文章在客观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之上,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丝路行"所内涵的文化力量进行探析,认为它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迈出的关键一步;"中国武术丝路行"必将为中国武术的世界传播、国际化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然后对"中国武术丝路行"的传播机制进行了思考,认为中国武术丝路行"的开展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确定其目标追求、文化立场、路径选择以及传播机制,以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实体等为载体,多元综合的方式创扬,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与发展,更好地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打下坚实有效的现实基础。

二、试论武术的和谐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武术的和谐观(论文提纲范文)

(1)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大众对太极拳的高审美需求
        1.1.2 竞技双人太极拳具备显著的艺术属性
        1.1.3 人们对竞技双人太极拳的艺术认知薄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竞技双人太极拳的概述
    1.4 文献综述
        1.4.1 有关艺术与艺术特征概念的研究
        1.4.2 太极拳套路与艺术美学的相关研究
        1.4.3 竞技太极拳套路的艺术审美表现相关研究
        1.4.4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与艺术关系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逻辑分析法
        2.2.3 比较研究法
        2.2.4 录像分析法
        2.2.5 访谈法
    2.3 研究思路
3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审美文化内涵
    3.1 内在艺术审美文化核心:太极哲理、儒释道文化
        3.1.1 太极哲理对竞技双人太极拳的影响
        3.1.2 儒家文化对竞技双人太极拳的影响
        3.1.3 道家思想对竞技双人太极拳的影响
        3.1.4 佛家思想对竞技双人太极拳的影响
    3.2 外在艺术审美文化形态:水文化
    3.3 外在艺术审美文化架构:竞技体育文化
4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表现
    4.1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表现形式
        4.1.1 套路结构程式:技术技法程式、动作结构程式
        4.1.2 动作编排:与音乐、服装、舞台的结合
        4.1.3 动作风格:高飘稳美、双人呼应
    4.2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表现内容
        4.2.1 技击意识
        4.2.2 写意化的艺术追求
        4.2.3 运动员的气质
5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特征
    5.1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形象性特征
        5.1.1 “圆”的形态:圆和大美、圆流周转
        5.1.2 “流”的过程:行云流水、节奏鲜明
        5.1.3 “情”的传达:形影相随、表情达意
    5.2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主体性特征
        5.2.1 “韵”的传神:气韵生动、因韵传神
        5.2.2 “意”的内核: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5.2.3 “悟”的空灵:独具一格、风格迥异
        5.2.4 “美”的体验:因人而异、各有其感
    5.3 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审美性特征
        5.3.1 完整性:协调配合、浑然一体
        5.3.2 意象观:立象尽意、超然物外
        5.3.3 和谐观:由合生美、以和为美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2)论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逻辑分析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社会概论
        4.1.1 太极拳文化的“和谐”观
        4.1.2 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4.2 太极拳文化与人的身心和谐
        4.2.1 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总体和谐的基础
        4.2.2 太极拳文化促进人的身心和谐
    4.3 太极拳文化与人际和谐
        4.3.1 人际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
        4.3.2 太极拳文化蕴涵的伦理思想促进人际和谐
    4.4 太极拳文化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4.5 太极拳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4.5.1 人与自然的关系
        4.5.2 太极拳文化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
5 结论
6 致谢
7 注释
8 参考文献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和中华魂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的选题缘起
    二、本文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的概念及演变
    第一节 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的概念
    第二节 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的历史溯源
        一、先秦诸子的信仰
        二、宗教思想的熏陶
        三、宋明理学的促进
        四、文学作品的渲染
    第三节 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的演变
第二章 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内容
    第一节 中华武术伦理精神之“天人关系论”
        一、自然之道
        二、天人合一
    第二节、中华武术伦理精神之“人道观”与“纲常观”
        一、尊重个体生命
        二、追求自由发展
        三、传承伦理纲常
        四、师徒关系伦理
        五、门派宗族化
    第三节、中华武术伦理精神之“生命观”
        一、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生命观的哲学背景
        二、中华武术伦理精神的整体动态养生模式
    第四节、中华武术伦理精神之“家国侠义观”
        一、身落草莽而不污
        二、事在济民谓之义
        三、尽心为国是为忠
        四、见义敢为方称勇
    第五节、中华武术伦理精神之“胜负观”与“义利观”
        一、善战不怒、以德服人
        二、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第六节、中华武术伦理精神与“中华魂”民族精神的养成
        一、精进无畏的尚武精神
        二、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
第三章 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和中华魂的时代解读
    第一节 忠——忠者尽心也,乃为人之本
    第二节 勇——勇者云气也,乃民族之魂
    第三节 仁——仁者亲爱也,乃人性之光
    第四节 义——义者正气也,乃浩然威棣之气
    第五节 信——信者心诚也,乃立身之基
第四章 中华武术伦理精神与当代中华魂塑造
    第一节 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倡导的“忠勇仁义信”与当代中华魂的塑造
        一、有利于弘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有利于弘扬见义勇为的社会正气
        三、有利于培育国民谦虚有礼的精神人格
        四、有利于促进崇德扬善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第二节 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对华人世界的影响
结束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4)武术和谐价值观形成的文化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和谐价值观形成的政策因素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谐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因素
    (一) 修身
    (二) 齐家
    (三) 治国、平天下
三、实践的理论———和谐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因素
四、武术和谐思想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的品质
五、结语

(5)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论研究现状
        二、各种传统艺术的理论研究现状
        三、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假设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假设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观点
        一、研究中的基本概念
        二、研究的基本观点
    第六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武术的艺术本质
    第一节 从艺术的源起审视艺术的本质
        一、艺术起源的“模仿说”
        二、艺术起源的“游戏说”
        三、艺术起源的“巫术说”
        四、艺术起源的“劳动说”
    第二节 从中国武术的源起审视中国武术的本质
        一、中国武术起源的“生产劳动说”
        二、中国武术起源的“武舞同源说”
        三、中国武术起源的“宗教巫术说”
        四、中国武术起源的“军事起源说”
    第三节 艺术学视野下中国武术的艺术本质
        一、“艺术范式”的模仿:中国武术艺术属性的根坻
        二、“生产劳动”的创造:中国武术艺术属性的衍生
        三、原始时期的“武舞”:中国武术艺术属性的表现
第三章 中国武术的艺术本体
    第一节 艺术本体的解析
    第二节 武术意象: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
        一、“意象”的本质解析
        二、武术意象:“再现”基础上的“表现”
        三、武术意象:“意在象外”的“表意之象”
        四、武术意象: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
    第三节 武术意境:一种艺术的想象空间
        一、“意境”的本质解析
        二、武术意境:“情”与“景”的交融
        三、武术意境:“虚”与“实”的创构
        四、武术意境:一种艺术的想象空间
第四章 中国武术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程式化”的中国武术
        一、“程式”与“艺术程式”
        二、“程式化”:中国传统艺术的标识
        三、中国武术的“程式化”:中国武术形式的艺术化体现
        四、中国武术的“程式化”:中国武术范式的艺术化体现
    第二节 “写意化”的中国武术
        一、何谓“写意”?
        二、“写意化”:传统审美文化创生的艺术观
        三、中国武术“写意化”的特征的表现
        四、中国武术的“写意化”:中国武术艺术化的表现观
    第三节 “气韵生动”的中国武术
        一、“气韵生动”:传统艺术的审美理念
        二、传神的韵味:中国武术艺术之“气韵”
        三、感性的形象:中国武术艺术之“生动”
        四、“气韵生动”:中国武术的艺术精髓
    第四节 “虚拟化”的中国武术
        一、“虚拟性”:中国传统艺术的艺术特性
        二、中国武术中“虚拟化”特征的表现
        三、“虚拟化”的中国武术:对技击“真实性”的艺术化超越与创造
第五章 中国武术的艺术功能
    第一节 中国武术的艺术审美功能
        一、艺术审美功能的解析
        二、中国武术以“精神的愉悦”作为艺术审美的核心
        三、中国武术的艺术审美功能之体现
    第二节 中国武术的艺术教育功能
        一、艺术教育功能的解析
        二、中国武术以“美化心灵”作为艺术教育的主旨
        三、中国武术的艺术教育功能之体现
    第三节 中国武术的艺术认知功能
        一、艺术认知功能的解析
        二、中国武术以“感知生活”作为艺术认知的目的
        三、中国武术的艺术认知功能之体现
    第四节 中国武术的艺术娱乐功能
        一、艺术娱乐功能的解析
        二、中国武术以“美感的享受”作为艺术娱乐的诉求
        三、中国武术的艺术娱乐功能之体现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致谢

(6)中国武术精神要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中国武术肩负着当代中国“文化兴国”的文化使命与文化担当
        二、中国武术具有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节 选题依据与意义
        一、中国武术承载的文化精神有助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与传播
        二、继承和弘扬中国武术精神能够传播和展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三、探讨和解析中国武术精神能有效提升中国武术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武术精神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观点
        一、研究的基本概念
        二、研究的基本观点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假设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假设
    第七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武术精神之概念
    第一节 中国武术精神概念的词源学考析
        一、“中国武术”概念的考析
        二、“精神”内涵的解析
    第二节 中国武术精神概念的使用和界定
        一、“中国武术精神”概念的使用
        二、“中国武术精神”概念的界定
第三章 中国武术精神之内涵
    第一节 中国武术之哲学精神
        一、中国武术哲学精神之内涵
        二、中国武术哲学精神之内容
        三、中国武术哲学精神之价值
    第二节 中国武术之道德精神
        一、中国武术道德精神之内涵
        二、中国武术道德精神之内容
        三、中国武术道德精神之价值
    第三节 中国武术之审美精神
        一、中国武术审美精神之内涵
        二、中国武术审美精神之内容
        三、中国武术审美精神之价值
第四章 中国武术精神之特征
    第一节 中国武术精神之“内隐性”和“内省性”
        一、内隐性
        二、内省性
    第二节 中国武术精神之“稳定性”和“适用性”
        一、稳定性
        二、适用性
    第三节 中国武术精神之“动力性”和“济世性”
        一、动力性
        二、济世性
第五章 中国武术精神之功能
    第一节 关乎个人之修身:中国武术精神功能的基本表现
    第二节 关乎社会之和谐:中国武术精神功能的社会效应
    第三节 关乎国家之兴旺:中国武术精神功能的最高层次
第六章 结论
    一、“中国武术精神”之概念
    二、“中国武术精神”之内涵
    三、“中国武术精神”之价值
    四、“中国武术精神”之特征
    五、“中国武术精神”之功能
第七章 余论
参考文献
附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致谢

(7)中华武术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的全面发展之哲学思考
2 武术的终极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
    2.1 武术体现的“天人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
    2.2 武术所追求“人际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
    2.3 武术的身心和谐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
3 武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3.1 健身养生
    3.2 攻防技击
    3.3 审美艺术武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4结束语

(8)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研究评述
        2.1.1 关于武术美学特征的研究现状
        2.1.2 关于竞技武术套路美学的相关研究
        2.1.3 艺术视野下的武术套路研究
3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分析法
        3.2.2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的具体内容
    4.1 相关概念界定
        4.1.1 武术
        4.1.2 艺术
        4.1.3 武术套路
        4.1.4 竞技武术套路
    4.2 竞技武术套路的特征分析
        4.2.1 竞技武术套路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4.2.2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艺术体现
        4.2.3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意境”
    4.3 竞技武术套路中的审美文化观
        4.3.1 “和谐”观
        4.3.2 “意象”观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武术丝路行”传播机制研究——基于“一带一路”的文化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中国武术丝路行”内涵的文化力量解读
2“中国武术丝路行”的现实意义阐释
3“中国武术丝路行”传播机制的构建
    3.1 目标诉求:传播中华文化,彰显中国魅力
    3.2 文化立场:坚守主体意识,践行中国道路
    3.3 路径选择:规避单向宣传,加强双向立体多维互动
    3.4 制度建设:完善顶层设计,引导基层探索
4 结语

四、试论武术的和谐观(论文参考文献)

  • [1]竞技双人太极拳套路的艺术特征研究[D]. 胡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2]论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社会[D]. 王洪杰. 河南大学, 2007(06)
  • [3]中华武术伦理精神和中华魂的塑造[D]. 杨洋.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4]武术和谐价值观形成的文化机制[J]. 姚亚行. 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 2009(04)
  • [5]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D]. 吴松. 苏州大学, 2011(06)
  • [6]中国武术精神要义研究[D]. 陆小黑. 苏州大学, 2015(10)
  • [7]中华武术与人的全面发展[J]. 阳家鹏,向春玉.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1(S2)
  • [8]竞技武术套路的艺术特征研究[D]. 金涛. 山西师范大学, 2013(S1)
  • [9]高校武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目标及途径[J]. 徐春毅,虞定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8(04)
  • [10]“中国武术丝路行”传播机制研究——基于“一带一路”的文化学视角[J]. 吕笑容,骆红斌. 浙江体育科学, 2016(04)

标签:;  ;  ;  ;  ;  

论武术的和谐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