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免疫双扩散试验诊断猪水泡病(论文文献综述)
H.G.Pereira,况乾惕[1](1977)在《用免疫双扩散试验诊断猪水泡病》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叙述了用免疫双扩散(DID)对猪水泡病进行诊断和血清学检查,并以血清中和试验(SNT)作结果比较。
况乾惕[2](1976)在《用免疫双扩散(Ouchterlony)试验诊断猪水泡病》文中指出本文叙述了用免疫双扩散(DID)对猪水泡病进行诊断和血清学检查,并以血清中和试验(SNT)作结果比较。
R.S.Hedger,周育彪[3](1977)在《猪水泡病的血清学》文中研究表明 几种技术,包括血清中和、放射免疫扩散和免疫双扩散已经用于研究猪水泡病。所有这些技术对于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的研究价值已被证实。但是,在个别情况下,则是根据试验方法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定量或定性资料的要求以及技术特点,如操作简便、结果迅速等,来选择某些试验方法。
况乾惕[4](1977)在《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文中研究表明 自1966年10月Nardelli氏等报道了一种临床上与口蹄疫难以区分的猪病在意大利Lombardy地区发生以来,1968年,意大利Brescia市兽疫实验室预备研究所与英国Pirbright动物病毒研究所的工作者,最早描述了该病是由一种肠道病毒引起,而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和水泡疹相区别。嗣后,1971年在香港、1972年以后本病在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相继出现,因而引起了国际有关部门和许多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和研究单位的深切关注。
蒋韬[5](2012)在《免疫层析技术在口蹄疫POCT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即时检验(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指接近病患进行的一种快速检测分析技术,它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判定快速,标本用量少、试剂稳定且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用于临床检测。口蹄疫是全球最重要的动物疫病之一,其大规模流行给畜牧业生产和进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准确的检测是防制口蹄疫的重要环节。口蹄疫的检测技术中病毒分离、ELISA和RT-PCR等方法要求有熟练的试验操作人员、特定的试验室和专用仪器设备,因而检测费用高。发展新型的POCT技术作为口蹄疫诊断方法的有益补充,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必将是未来诊断技术发展的方向。在现有的POCT技术中,以免疫层析技术为依托的快速诊断试纸条是最为快速简便、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方法。纳米技术和传统技术如免疫层析试纸条技术融合后,试纸条在POCT领域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本研究利用胶体金、胶乳微球等标记物,分别开展针对口蹄疫病原、抗体、核酸诊断的新型免疫层析技术研究,开发相应的快速诊断试纸条的产品,对未来口蹄疫诊断在POCT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1.建立口蹄疫病毒O、A、Asia1型定型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关于口蹄疫病原诊断的报道,大部分集中在口蹄疫与其临床症状相似的病原的鉴别诊断,对其血清型分型检测非常少。本研究利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颗粒,口蹄疫标准毒株O/AV99(L)、A/AV88(L)、Asia1/YN/BSh/58/B及流行株O/China99,A/AF72和Asia1/China05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分别作为胶体金标记捕获抗体和硝酸纤维素膜上检测抗体,分别喷涂于玻璃纤维与硝酸纤维素膜,制备形成O、A、Asia1三种型别试纸条,三种试纸条组合形成定型诊断试剂盒。结果显示:试剂盒可检测到7.8×104LD50(1:128倍稀释乳鼠毒)的病毒量;对与口蹄疫临床症状相似疫病的病原,如猪水泡病(SVD)、水泡性口炎(VS)、猪水泡疹(VES)等抗原无交叉反应;对已知O、A、Asia1型和阴性样本的符合率分别为92.45%、91.66%、92.75%、100%定型准确率94.58%。这是国外及国内首个可同时鉴别口蹄疫三种血清型的试纸条,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建立口蹄疫病毒口蹄疫O、Asia1分型彩色胶乳免疫层析方法建立为满足有限样品在一个反应中实现多重分析的要求,利用彩色胶乳微球做为标记物,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平台,研制口蹄疫O、Asia1分型彩色胶乳检测试纸条。选择两种不同颜色的单分散胶乳,用纯化的Asia1/XJ/AKT/03流行毒株兔抗体制备蓝色免疫胶乳;将纯化的O/GD/NX/92流行毒株兔抗体制备红色免疫胶乳。将两种免疫胶乳分别喷涂于不同玻璃纤维上,晾干叠加制成彩色胶乳反应垫。再分别将纯化的Asia1/YN/BSh和AV(99)L标准毒株的豚鼠抗体固定于同一硝酸纤维素膜的不同区域上作为两条检测带。最后组装成口蹄疫O、Asia1分型彩色胶乳试纸条。通过对阳性质控样品的检测,显示试纸条可检测到3.9×104LD50病毒含量;在检测与口蹄疫临床症状相似病原时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不同批次间、同一批次内的试纸条,在检测阴、阳性参考样品时,结果完全一致;试纸条对检测已知血清型的74份田间样品的符合性实验中,O型、Asia1型样品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5.24%,96.30%,阴性样品符合率为100%。本试验研发的口蹄疫O、Asia1型分型彩色胶乳试纸条具有很好的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和符合性,而且可以通过不同颜色进行定型检测,适合国内流行的口蹄疫病原型别的分型检测。3.建立口蹄疫O型抗体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国内已报道的O型免疫抗体的试纸条,仅能进行猪血清中O型抗体免疫合格水平的定性检测,无法对牛、羊等其它免疫动物进行检测。本实验分别选用牛源和猪源两种O型疫苗株的146s抗原,利用双抗原夹心法原理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应用于胶体金垫和硝酸纤维膜上,可检测猪、牛、羊血清中的O型免疫抗体。同时研究通过试纸条显色强度建立了比色卡,可根据显色的强弱对应LPB-ELISA抗体效价,使试纸条对血清抗体水平评价从定性提高到半定量。敏感性试验中O型抗体试纸条对O型阳性血清检出率为95.3%;特异性试验中对于Asia1、A型阳性血清及阴性血清的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91.4%、93.3%和100%。通过与保护力试验的比较,待检血清在1:8稀释度时,试纸条显示阳性性结果,说明血清O型口蹄疫抗体达到免疫保护;出现阴性结果,说明该O型口蹄疫抗体未达免疫保护水平。该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并进入复审。4.建立适用于PCR产物检测的核酸免疫层析方法。在POCT检测中,核酸检测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其可以直观反映疾病感染状况及病原感染的严重程度,该试验的开展为胶体金快速试纸条应用于一个全新的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试验利用PCR方法获得口蹄疫病毒3D核苷酸片段,在引物上标记了生物素和地高辛核酸探针,因此使扩增产物结合了生物素和地高辛。胶体金标记链霉亲和素可与PCR产物中的生物素结合。硝酸纤维素膜上端标记生物素化羊抗兔抗体作为质控条带,下端标记地高辛抗体以捕获PCR产物中的地高辛。组装形成试纸条后进行系列评价试验显示其可以准确检测口蹄疫病料样品为模板的PCR产物,可检测到0.4-1pg/mL DNA含量的模板,8.28μg/mL的PCR产物,敏感性高于核酸电泳,有较好的特异性,与其它病原扩增产物无交叉反应,对48份临床样品的符合率试验表明,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90%和100%。
钟金栋[6](2007)在《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猪水泡病(SVD)又名猪传染性水泡病,是由猪水泡病毒(SVDV)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以口和蹄部产生水泡性损伤为特征,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FMD)极为相似,不容易区别,严重阻碍我国畜牧业和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际兽医局(OIE)将这疫病列为A类传染病。在国际贸易中,多数国家对SVD采取严格的检疫和控制措施已成为一种技术性贸易保护壁垒。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VSV)及口蹄疫临床症状相似,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因此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安全和可靠的诊断方法对于猪水泡病、水泡性口炎、口蹄疫的控制和出入境检验检疫至关重要。本研究应用基因克隆、基因表达等技术,对猪水泡病病毒外壳蛋白抗原(VP1)编码基因进行了克隆,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高效表达目的蛋白,应用表达产物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建立了猪水泡病RT-PCR、多重RT-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相关病毒核酸的鉴别检测,其主要内容和结果为:1.以猪水泡病病毒核酸为模板,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获得849bp的VP1基因,通过T-A克隆,将VP1基因片段克隆至pMD18-T克隆载体质粒中,构建SVDV VP1基因重组质粒,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确定其基因的正确性。再将片断插入pBAD/Thio TOPO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筛选获得VP1基因正向插入、有正确读码框的阳性克隆,成功构建了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重组表达载体。经L-Arabinose诱导表达,可稳定、高效地表达VP1蛋白抗原。SDS-PAGE结果表明,以终浓度为0.002%的L—阿拉伯醛糖进行诱导,5h后表达可达到高峰,表达蛋白为融合蛋白,分子量为47.13kDa,表达产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6%。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诱导的蛋白能与猪水泡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应用该重组抗原建立了检测猪水泡病的间接ELISA方法,以重组的猪水泡病病毒VP1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了以重组VP1蛋白为抗原检测SVDV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2.根据基因库中的猪水泡病病毒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了与SVDV互补的特异性引物,成功地建立了RT-PCR检测方法,扩增出251bp和366bp特异性条带,本试验能稳定、高效、快速地检测出猪水泡病病毒。通过检测FMDV、VSV、BHK21细胞等,对照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证明该方法可特异性扩增目的基因。对SVDV RNA进行10倍系列稀释后检测,结果SVDV RNA在10-4稀释度时仍能检测到阳性,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敏感性。3.应用RT-PCR技术,建立了多重PCR同时检测鉴别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方法。根据基因库中的口蹄疫病毒、猪水泡病病毒和水泡性口炎病毒各基因的序列,设计了与FMDV、SVDV、VSV互补的3对特异性引物,对样品中的cDNA模板进行了多重RT-PCR扩增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结果同时得到与设计相符合的3条特异性条带,分别为189bp、125bp和300bp。用这3对引物对病毒样品cDNA模板进行多次扩增,均能稳定得到与设计相符合的3条特异性条带。本试验能同时特异、敏感、快速地鉴定FMDV、SVDV和VSV。4.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方法。根据基因库中的SVDV高度保守的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TaqMan探针,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VDV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实时荧光TaqMan RT-PCR可检测到每个反应相当于1×102copies病毒RNA;与FMDV、VSV等其它水泡性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制作的标准曲线中各浓度范围内有极好的线性关系且线性范围宽,相关系数为0.993;与常规的RT-PCR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快速、特异、敏感、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等优点。可对样品中微量SVDV进行准确检测,是一种SVDV检测的良好方法。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表达了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应用表达产物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建立了猪水泡病RT-PCR、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核酸检测方法。该检测体系对于猪水泡病的预防和控制、出入境检验检疫以及社会公共安全显得至关重要,为我国猪水泡病的诊断和动物检疫提供了技术支撑。
王彬,汤德元,李春燕,曾志勇,张晓杰[7](2010)在《猪水疱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猪水疱病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蹄部和口、鼻等出现水疱或溃烂为特征。猪水疱病的流行对畜牧业生产和国际经济贸易构成严重威胁,由于在临诊症状方面与口蹄疫难以区别,因而对本病的防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因而对该病的准确诊断极其重要。本文中主要从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核酸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对猪水泡病诊断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为猪水泡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以期为科学防制提供参考。
蒋韬,任维维,梁仲,智晓莹,祁光宇,刘湘涛,才学鹏[8](2011)在《口蹄疫O、Asia 1分型彩色胶乳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为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直观的口蹄疫O、Asia 1分型彩色胶乳免疫层析的方法,作者选择2种不同颜色的单分散胶乳,将纯化的Asia 1/China/05流行毒株兔抗体制备蓝色免疫胶乳;将纯化的O/China/99流行毒株兔抗体制备红色免疫胶乳。将2种免疫胶乳分别喷涂于不同玻璃纤维上,晾干叠加制成彩色胶乳反应垫。再分别将纯化的Asia 1/YN/BSh/58/B和AV99(L)标准毒株的豚鼠抗体固定于同一硝酸纤维素膜的不同区域上作为2条检测带。最后组装成口蹄疫O、Asia 1分型彩色胶乳试纸条。通过对阳性参考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试纸条有很好的灵敏度,可检测到病毒含量为3.90×104 LD50;在检测与口蹄疫临床症状相似病原,如猪水泡病病毒(SVDV)、水泡性口炎(VS)、水泡性疹(VES)抗原时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好;不同批次间、同一批次内的试纸条,在检测阴、阳性参考样品时,结果完全一致,说明试纸条重复性好;试纸条对检测已知血清型的74份田间样品的符合性试验中,O型、Asia 1型样品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5.24%、96.30%,阴性样品符合率为100%。本试验研发的口蹄疫O、Asia 1分型彩色胶乳试纸条具有很好的灵敏度、特异性、重复性和符合性,而且可以通过不同颜色进行定型检测,适合国内流行的口蹄疫病原型别的分型检测。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9](1976)在《猪水泡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水泡病,俗称“猪烂脚瘟”,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发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病猪蹄部间或鼻端皮肤和口腔、舌面粘膜形成水泡或烂斑。 本病在临床症状上与猪口蹄疫难于鉴别。血清学、生物学和病原学试验证明,与已知的七个口蹄疫病毒血清型无关,但和科赛奇B5病毒(Coxsackie B5 Virus)能发生血清交互中和反应,生物学和病原学特性等亦与之颇为相似。
朱宏杰[10](2006)在《病毒性软化病病原(桐乡株)的分离鉴定及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文中指出家蚕病毒性软化病是家蚕四种病毒病之一,对蚕业生产造成非常严重损失的病害。日本学者Yamazaki等在1960年最早报道家蚕软化病毒,其后该病毒在日本得到广泛的研究。Ayuzawa(1972)首次应用超速离心法从家蚕获得该病的病原一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Bombyx mori infectious flacherie virus,BmIFV)。Kawase等(1980)研究表明该病毒(家蚕软化病坂城株病毒)为细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mavirus)科病毒。Isawa等(1998)测定了坂城株BmIFV的全基因组序列,对核苷酸序列的比较(2C、3C和3D等)表明该病毒类似于哺乳动物和植物的细小核糖核酸病毒,但对其基因组结构和系统进化的推测研究表明该病毒与昆虫和植物的细小核糖核酸病毒有进化关系,因此将其定为类似细小核糖核酸病毒。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蚕国,即具有BmIFV最大的可寄生群体,但有关该病毒的分离研究、在我国蚕桑地区的流行状况,以及危害程度等至今未见报导。本文对从中国浙江桐乡蚕区分离的一株疑似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的非包含体病毒进行了研究。从浙江桐乡收集的具有典型家蚕软化病症的病蚕,解剖取中肠,加磷酸盐缓冲液(pH=7.2)破碎匀浆。用氯仿抽提去除杂蛋白,40%硫酸铵(25℃)饱和度溶液盐析,10700r/min离心30min(4℃)去除杂质,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40%、30%、20%、10%的梯度,55000×g,2h),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吸收峰特征,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为非包涵体无囊膜,大小约为26nm的球形粒子。从分离纯化的病毒粒子提取病毒核酸,核酸的地衣酚反应呈阳性,二苯胺反应为阴性。将病毒核酸分别用DNase I和RNase A降解,经甲醛变性凝胶电泳分析病毒核酸能为RNase降解,而不被DNase降解,实验表明病毒核酸为RNA。分离纯化的病毒,经12%的分离胶SDS电泳分析,可见该病毒有4个主要蛋白及3个次要蛋白条带与已发表的BmIFV相似,但未见VP4。利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2株分泌抗家蚕软化病毒抗体的细胞株4E12、3G3,并对他们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做了初步的鉴定。用辛酸—硫酸铵方法纯化的单克隆抗体4E12和3G3的腹水蛋白质浓度分别为:2.252mg/ml和2.438mg/ml;抗体类型及亚类鉴定结果表明,4E12和3G3的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Gl;2株单克隆抗体腹水的间接ELISA效价均达10-6以上。TAS-ELISA测定表明,2株单抗仅对BmIFV有特异性反应,而与家蚕浓核病毒(BmDNV)无特异性反应。用Western blotting对2株细胞分泌的单抗鉴定,表明它们的靶蛋白都是BmIFV的结构蛋白VP1(35kD)。利用制备的单抗建立了抗原包被的间接ELISA检测BmIFV方法,对浙江省桐乡蚕区的病蚕样本检测表明,该病在该区感染流行较为普遍。本文首次从中国浙江省桐乡市蚕区分离和初步鉴定了一株家蚕病毒性软化病病毒(BmIFV-CHN001),建立了基于免疫学的检测方法,并对该病毒引起的病害流行状态作了初步的调查,这些研究也将为深入研究该病毒的特征,以及养蚕生产中控制该病害的流行等提供基础。
二、用免疫双扩散试验诊断猪水泡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免疫双扩散试验诊断猪水泡病(论文提纲范文)
(5)免疫层析技术在口蹄疫POCT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综述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口蹄疫病原检测——口蹄疫病毒定型诊断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血清与样品 |
1.2 试剂与材料 |
1.3 仪器 |
1.4 口蹄疫多抗血清的纯化 |
1.5 胶体金的制备 |
1.6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
1.7 标记物工作浓度的确定(以 O 型为例) |
1.8 试剂盒的制备 |
1.9 使用方法与结果判定 |
1.10 评价实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测定提纯抗体纯度、蛋白含量及效价 |
2.2 胶体金鉴定 |
2.3 胶体金标记 IgG 浓度检定 |
2.4 FMDV O、A、Asia 1 型抗体最适 pH 确定 |
2.5 标记物工作浓度的确定(以 O 型为例) |
2.6 敏感性试验 |
2.7 特异性试验 |
2.8 重复性试验 |
2.9 保存期间实验 |
2.10 符合率试验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口蹄疫病原检测-口蹄疫分型彩色胶乳检测试纸条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毒种、病毒样品 |
1.2 试纸条 |
1.3 试剂 |
1.4 仪器 |
1.5 146S 抗原的制备 |
1.6 高免血清的制备 |
1.7 高免血清的纯化 |
1.8 免疫彩色胶乳的制备 |
1.9 免疫彩色胶乳反应垫的制备 |
1.10 NC 膜的制备 |
1.11 彩色胶乳试纸条的的组装 |
1.12 使用方法与结果判定 |
2 结果 |
2.1 146S 含量的测定 |
2.2 抗体纯度及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 彩色胶乳的检定 |
2.4 确定抗体标记最适浓度 |
2.5 0.1MPBS 洗涤次数对非特异反应(特异性)的影响 |
2.6 免疫彩色胶乳最适浓度的搭配 |
2.7 确定 O、Asia 1 型标准毒株抗体检测带的最适浓度 |
2.8 敏感性试验 |
2.9 特异性试验 |
2.10 重复性试验 |
2.11 符合性试验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口蹄疫抗体检测-O 型口蹄疫抗体金标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 |
1.1 毒种猪 O 型疫苗株,牛 O 型疫苗株 |
1.2 血清样品 |
1.3 试剂与材料 |
1.4 主要材料和仪器 |
2 方法 |
2.1 抗原 |
2.2 兔抗 O 型口蹄疫抗体 |
2.3 胶体金的制备 |
2.4 免疫胶体金的制备 |
2.5 NC 膜的制备 |
2.6 O 型抗体试纸条的制备 |
2.7 O 型口蹄疫抗体金标检测试纸比色卡的建立 |
2.8 使用方法和结果判定 |
2.9 评价试验 |
3 结果 |
3.1 纯化抗原含量的测定 |
3.2 纯化抗体 |
3.3 胶体金浓度的测定 |
3.4 O 型口蹄疫抗原最适标记量及最佳 pH 值的选择 |
3.5 NC 膜标记的检测线和质控线的最佳标记量 |
3.6 O 型口蹄疫抗体试纸比色卡建立的结果 |
3.7 敏感性试验 |
3.8 特异性试验 |
3.9 保存期试验 |
3.10 批内批间重复性试验 |
3.11 符合率试验 |
3.12 保护力试验 |
4 讨论 |
第五章 口蹄疫核酸检测-口蹄疫核酸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PCR 产物鉴定 |
2.2 敏感性检测 |
4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猪水泡病研究进展 |
1.1 SVDV病原学 |
1.1.1 病毒分类与特性 |
1.1.2 基因组结构 |
1.1.3 病毒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1.1.4 SVDV的抗原结构 |
1.2 SVDV流行病学 |
1.2.1 流行与危害 |
1.2.2 病毒的繁殖与复制 |
1.2.3 SVDV的传播 |
1.3 SVDV诊断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1.3.1 动物试验 |
1.3.2 血清抗体检测方法 |
1.3.3 核酸诊断 |
1.4 SVD的控制和预防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策略 |
第二章 猪水泡病病毒VP1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2.2.2 主要试剂配制 |
2.2.3 引物设计 |
2.2.4 技术路线 |
2.2.5 病毒基因组RNA的提取 |
2.2.6 cDNA的反转录 |
2.2.7 SVDV-VP1基因的PCR扩增 |
2.2.8 PCR产物的小量胶回收 |
2.2.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10 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1 重组表达质粒在TOPO10E.coli细胞中的诱导表达 |
2.2.12 SDS-PAGE分析表达蛋白 |
2.2.13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2.14 重组蛋白的小批量生产和纯化 |
2.3 试验结果 |
2.3.1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
2.3.2 SVDV VP1基因的亚克隆及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
2.3.3 SVDV核蛋白表达重组质粒的序列分析 |
2.3.4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2.3.5 表达产物的Western blotting检测 |
2.3.6 重组基因表达产物的纯化 |
2.4 讨论 |
2.4.1 VP1基因的选择 |
2.4.2 基因表达系统的选择 |
2.4.3 VP1基因表达 |
2.4.4 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三章 猪水泡病检测技术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病毒株、细胞和主要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试剂配制 |
3.2.4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2.5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2.6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2.7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3.3 结果 |
3.3.1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3.2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3.3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3.4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3.4 讨论 |
3.4.1 猪水泡病病毒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3.4.2 多重PCR检测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性口炎的研究 |
3.4.3 实时荧光定量TaqMan RT-PCR检测猪水泡病病毒的研究 |
3.4.4 应用重组抗原建立检测猪水泡病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口蹄疫O、Asia 1分型彩色胶乳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毒种、病毒样品 |
1.2 试纸条 |
1.3 试剂 |
1.4 材料及仪器 |
1.5 免疫抗原的制备 |
1.6 高免血清的制备 |
1.7 高免血清中抗体的纯化 |
1.8 免疫彩色胶乳的制备 |
1.8.1 彩色胶乳的预处理 |
1.8.2 FMDV/O/China/99流行毒株兔抗体最佳标记量的选择 |
1.8.3 FMDV/Asia 1/China/05流行毒株兔抗体最佳标记量的选择 |
1.8.4 免疫彩色胶乳最适浓度的搭配 |
1.9 免疫彩色胶乳反应垫的制备 |
1.9.1 红色 (O型) 、蓝色 (Asia 1型) 反应垫的制备 |
1.9.2 彩色胶乳反应垫的制备 |
1.10 NC膜的制备 |
1.10.1 检测带的最适浓度确定 |
1.10.2 最终NC反应膜的制备 |
1.11 彩色胶乳试纸条的的组装 |
1.12 样品的检测及结果判定 |
1.12.1 待测样品的处理 |
1.12.2 样品检测 |
1.12.3 结果判定 |
1.13 试纸条适用性的评价 |
1.13.1 敏感性试验 |
1.13.2 特异性试验 |
1.13.3 重复性试验 |
1.13.4 符合率试验 |
2 结 果 |
2.1 免疫抗原146S含量及抗体效价的测定 |
2.2 彩色胶乳的鉴定 |
2.3 免疫彩色胶乳的制备 |
2.4 NC反应膜检测带的制备 |
2.5 试纸条适用性的评价 |
3 讨 论 |
4 结 论 |
(10)病毒性软化病病原(桐乡株)的分离鉴定及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小RNA病毒概述 |
2 昆虫小RNA病毒研究概况 |
2.1 昆虫小RNA病毒的分类 |
2.2 昆虫小RNA病毒的复制与翻译机制 |
2.3 昆虫小RNA病毒的系统发育学分析 |
3 家蚕软化病毒的研究 |
3.1 家蚕软化病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
3.2 家蚕软化病毒基因组结构 |
3.3 家蚕软化病毒的蛋白结构 |
3.4 家蚕软化病毒的增殖复制 |
3.5 家蚕软化病毒的病理学 |
3.6 家蚕软化病毒的流行规律 |
3.7 家蚕软化病毒和其他小RNA病毒的比较 |
4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4.1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 |
4.1.1 单克隆抗体在免疫学上应用 |
4.1.2 单抗在诊断与监测防病上的应用 |
4.1.3 单抗在临床疾病治疗的应用 |
4.1.4 单克隆抗体在病毒学上的应用 |
4.2 单克隆抗体技术研究进展 |
4.2.1 基因工程抗体 |
4.2.2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1 家蚕软化病毒的增殖纯化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生物材料 |
1.1.2 试剂与仪器 |
1.1.3 家蚕软化病毒的增殖 |
1.1.4 家蚕软化病毒的纯化 |
1.2 结果与讨论 |
2 家蚕软化病病毒部分生化特性的鉴定 |
2.1 病毒核酸的提取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结果与讨论 |
2.2 病毒基因组核酸类型的分析 |
2.2.1 地衣酚与二苯胺反应 |
2.2.2 病毒核酸的酶降解试验 |
2.3 BmIFV蛋白SDS-PAGE |
2.3.1 电泳用试剂及配制 |
2.3.2 主要仪器设备 |
2.3.3 SDS-PAGE操作法 |
2.3.4 结果与讨论 |
3 家蚕软化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
3.1 BmIF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3.1.1 材料 |
3.1.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 |
3.2 单克隆抗体的初步鉴定 |
3.2.1 单克隆抗体腹水效价测定 |
3.2.2 单克隆抗体类型及亚类鉴定 |
3.2.3 单抗的特异性反应试验 |
3.2.4 Western blotting鉴定两株单抗的靶蛋白 |
3.3 BmIFV多抗血清的制备及与BmDNV的交叉反应 |
3.4 间接ELISA检测BmIFV的初步应用 |
3.4.1 多抗血清建立的琼脂双扩散法检测病蚕样本 |
3.4.2 单抗建立的间接ELISA法检测病蚕样本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细胞融合率、阳性率与细胞克隆 |
3.5.2 腹水制备、效价测定、抗体类型及亚类鉴定 |
3.5.3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鉴定 |
3.5.4 Western blotting鉴定两株单抗的靶蛋白 |
3.5.5 BmIFV多抗血清的效价及与BmDNV的交叉反应 |
3.5.6 间接ELISA法检测病蚕样本 |
4 论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四、用免疫双扩散试验诊断猪水泡病(论文参考文献)
- [1]用免疫双扩散试验诊断猪水泡病[J]. H.G.Pereira,况乾惕.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2]用免疫双扩散(Ouchterlony)试验诊断猪水泡病[J]. 况乾惕. 兽医科技资料, 1976(04)
- [3]猪水泡病的血清学[J]. R.S.Hedger,周育彪.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4]猪水泡病国外科研动态[J]. 况乾惕.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2)
- [5]免疫层析技术在口蹄疫POCT中的应用研究[D]. 蒋韬. 甘肃农业大学, 2012(11)
- [6]猪水泡病毒VP1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D]. 钟金栋.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2)
- [7]猪水疱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王彬,汤德元,李春燕,曾志勇,张晓杰. 猪业科学, 2010(04)
- [8]口蹄疫O、Asia 1分型彩色胶乳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J]. 蒋韬,任维维,梁仲,智晓莹,祁光宇,刘湘涛,才学鹏. 畜牧兽医学报, 2011(06)
- [9]猪水泡病[J]. 甘肃省兽医研究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6(01)
- [10]病毒性软化病病原(桐乡株)的分离鉴定及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D]. 朱宏杰. 浙江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