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冯正和,汪海勇[1](2013)在《微波分会成立五十周年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了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五十年的发展历史,回顾了老一辈学者在中国微波事业和微波分会发展中做出的重要贡献及中国微波100年走过的历程和电磁理论从诞生到广泛应用的150年;最后对微波技术和电磁场理论的未来进行展望。
叶立剑[2](1983)在《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文中提出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年会于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在南京召开,历时四天.出席本届年会的有四十五个单位,近百名代表,发表论文八十余篇.真空电子学着名专家吴鸿适,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沈宜春、电子学界老前辈单宗肃等同志参加了本届年会.毫米波亚毫米波技术涉及到的专业学科多,范围广,在国防、国民经济建设等方面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传输线、远红外激光、固体器件、电真空器件以及天文学、遥感等领域,毫米波亚毫米波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本届年会的论文报告,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首届年会,这充分说明了毫米波亚毫米波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杨建,娄国芳[3](1984)在《亚毫米波天文述评》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从天文角度对亚毫米波天文观测和技术的目前进展作简要述评,介绍亚毫米波段大气的吸收与发射,观测站址情况,仪器现状和发展计划,地面、飞机、气球和空间观测,以及天文研究课题等,说明亚毫米波天文的重大科学意义。
沈克彬[4](1982)在《中国首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年会于1981年10月17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毫米波、亚毫米波技术是当前开拓和利用电波资源最为活跃的频段.此频段具有测量精度高、信息容量大、抗干扰性能好、多普勒效应灵敏度高、装备体积小等优点,并且有可穿透等离子体和特殊的大气传输特性.因而在制导系统、大容量卫星通讯、保密通讯、受控热核反应、遥感技术以及低空防御火炮控制系统和低仰角跟踪系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迅速的应用,国际上每年均有这方面的技术交流会.当前国内对毫米波、亚毫米波频段的开拓已是迫在眉睫.为此,由真空电子学会倡议和筹备召开了第一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年会.
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学会[5](1983)在《第二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会议征文启事》文中提出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学会决定第二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年会于1983年4季度在南京召开.会议内容包括:国内外毫米波亚毫米波技术的进展与展望,毫米波亚毫米波的获得、传输及应用,毫米波亚毫米波波段新型元器件的设计、制造、测试应用等.
黄振起[6](1986)在《第三届全国毫米波、亚毫米波会议在上海召开》文中研究说明第三届全国毫米波、亚毫米波会议于1986年3月10日至15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研究所和工厂的代表共170余人,交流论文134篇.会上还举办了毫米波、亚毫米波技术Workshop及小型展览会,出版载有116篇论文的专集.此次会议人数之多,涉面之广为上两届所远不及.学部委员林为干、刘盛纲和我国微波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沈宜春、胡汉泉、鲍家善、陈涵奎、林贻堃、吴鸿适、李嗣范、吴万春教授等参加了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
黄伟嘉[7](1992)在《1962—1992微波学会卅年记事》文中研究说明 1988 1.5月在成都召开微波结构与工艺第二届全国年会。人数28人,论文30篇。 2.9月在北京与真实电子学学会等联合召开第四届全国毫米波、亚毫米波会议,人数80人,论文83篇,出版了论文集。这次会议已发展由三个学会共同召开。会上一篇毫米波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得到与会的青睐。 3.11月在泉州召开全国第三届微波集成电路CAD及工艺学术交流会,出席84人,论文
黄宏嘉[8](1983)在《中国微波三十年》文中认为本文扼要叙述三十年来国内微波科学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然后,本文将尝试描述我国微波发展现状的轮廓.在叙述中,将强调若干典型的微波系统、微波固态器件和集成电路,强调我国微波工作者为扩展频率范围到毫米波与亚毫米波、从而敷盖整个电磁频谱而付出的努力,同时还强调那些看来有吸引力、并有潜力的一些新的微波应用.从本文的叙述将看到,三十年来,我国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困难时期,但在微波的研究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很显着的.然而,在微波领域的许多方面,要达到世界上—些科学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我国的微波科学工作者还需付出很多年的艰苦努力.
黄伟嘉[9](1992)在《1962—1992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学会记事——庆祝微波学会成立卅周年!》文中认为 1962 6月是中国电子学会成立,同时也成立了中国电子学会微波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黄宏嘉,副主任委员:林为干、鲍家善、陈涵奎,学术秘书:范果健。 1964 首届微波学术年会4月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其300余人,论文110篇,中国电子学报出
黄伟嘉[10](1992)在《1962—1992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学会成立卅周年记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91 1.1月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微波能应用信息发布会,有80人参加。五位专家分别就微波能应用的不同领域作了国内外应用的信息发布。会议出版了发展动态及应用手册二种资料。微波能在高科技领域应用,微波化学以及微波凝固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注意。初步显示微波能应用开始向纵深发展趋势。由于出席的有应用和设备研制单位共同参加,洽谈合作意向,得到很好经济及社会效益。会上正式将微波应用学组扩大为微波能应用专业委员会。会上提出了加强行业管理。有重点地推广微波能应用的建议。
二、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微波分会成立五十周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五十年史料 |
1分会成立的背景、成立的时间、专业覆盖的范围 |
2历史沿革、历届委员会主要成员 |
(1) 中国电子学会微波专业学会第一届委员会 (1962~1978) |
(2) 中国电子学会微波专业学会第二届委员会 (1979.3~1985.2) 共43人 |
a.委员会主要成员及挂靠单位 |
b.《微波学报》编辑委员会及挂靠单位 |
(3) 中国电子学会微波专业学会第三届委员会 (1985.3~1989.3) 共35人 |
a.委员会主要成员及挂靠单位 |
(4) 中国电子学会微波专业学会第四届委员会 (1989.4~1993.3) 共45人 (其中荣誉委员5人) |
b.《微波学报》编辑委员会及挂靠单位 |
c.工作部 (中心) 及专业学组 (委员会) |
(5) 中国电子学会微波专业学会第五届委员会 (1993.4~1996.11) 共49人 (其中荣誉委员5人) |
a.委员会主要成员及挂靠单位 |
b.《微波学报》编辑委员会及挂靠单位 |
c.工作委员会及专业委员会 |
(6) 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第六届委员会 (1996.12~2001. |
a.委员会主要成员及挂靠单位 |
b.《微波学报》编辑委员会及挂靠单位 |
c.工作委员会及专业委员会 |
(7) 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第七届委员会 (2001.10~2005.1 1) 共63人 |
a.委员会主要成员及挂靠单位 |
b.《微波学报》编辑委员会及挂靠单位 |
c.工作委员会及专业委员会 |
(8) 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第八届委员会 (2005.12至2013.4) 共69人 |
a.委员会主要成员及挂靠单位 |
b.《微波学报》编辑委员会及挂靠单位 |
c.工作委员会及专业委员会 |
3重要活动和事件及其影响 |
(1) 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
(2) 国内学术交流会议 |
(3) 《微波学报》编辑出版与发行 |
(4) 微波毫米波新产品新成果展览会 |
四、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波分会成立五十周年回顾与展望[J]. 冯正和,汪海勇. 微波学报, 2013(Z1)
- [2]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J]. 叶立剑.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1983(04)
- [3]亚毫米波天文述评[J]. 杨建,娄国芳. 天文学进展, 1984(02)
- [4]中国首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J]. 沈克彬.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1982(01)
- [5]第二届毫米波亚毫米波学术会议征文启事[J]. 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学会.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1983(02)
- [6]第三届全国毫米波、亚毫米波会议在上海召开[J]. 黄振起.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1986(02)
- [7]1962—1992微波学会卅年记事[J]. 黄伟嘉. 微波学报, 1992(03)
- [8]中国微波三十年[J]. 黄宏嘉. 应用科学学报, 1983(02)
- [9]1962—1992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学会记事——庆祝微波学会成立卅周年![J]. 黄伟嘉. 微波学报, 1992(01)
- [10]1962—1992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学会成立卅周年记事[J]. 黄伟嘉. 微波学报, 1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