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改革中临床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护理教育改革中临床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护理教育改革中临床带教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11)在《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系统总结分析护理教育等相关状况的基础上,探寻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方法:文献挖掘;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专家咨询;数据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中医护理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和规律趋势;通过对11所中医药院校802份调查问卷以及6所院校中医护理相关教学计划的分析,认为应围绕四年制本科主流层次,构建特色突出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结论:提出了六位一体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从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保障体系建设、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新的观点,为构建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策略支撑。

余剑珍[2](2008)在《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等护理教育起始于1920年北京协和医院高等护士学校,到1950年解放初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上决定将护理教育列为中等专业,从而停止了高等护理教育的继续和发展。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对护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完全由中专学校培养护理人才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1979年卫生部发出《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为了提高护理质量,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加强和发展护理教育。”并对护理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大力加强和整顿现有护理教育,恢复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等系列指示。对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1980年首先在上海、南京恢复了高等护理(专科)教育。高等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培养能在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从事保障人民健康工作的应用型护理人才的教育类型。它受卫生与教育发展的双重影响,当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时,卫生服务模式也随之改变。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职护理教育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什么样的高职护理教育模式,能适时适量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是本文着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等职业护理教育为研究对象,以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切入口,采取文献检索、历史研究、现状调研、国外比较、理论分析等途径,系统深入地研究目前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通过理论指导,重构了高职护理教育模式。论文正文分六章,第一章导论,阐述了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研究背景,提出与卫生体系改革、健康服务模式改变、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护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对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评价体系,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并进行研究。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国内外纵向和横向两个视角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分析,从历史的回顾到国内外比较和现状分析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通过护理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揭示护理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关系,医学护理模式转变与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历程。通过对四国护理教育分析,总结了发达国家护理教育的体制、机制和主要模式及共同特征。通过对上海6所护理院校、护理学会、医院的专家、教师、护士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以及国内部分地区教改的成果分析,揭示了现行培养模式是一种学科性的、缺乏护理特色的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仍未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素质人才的特色。因此,提出了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为重建高职护理教育模式奠定了历史与现实的基础。第五章是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分析了高职护理教育的核心内涵、基本特征和构成要素,揭示了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职业特性、本质特征与规律,分析了对护理教育改革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若干理论,为重建高职护理教育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六章,是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重构研究,按照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要求,针对现行护理教育模式的弊端,借鉴国外培养的共性,遵循高职教育规律,按照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思路,重建了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和情感行为培养的专业素质人才教育模式,并提出了若干保障条件。

唐红梅[3](2012)在《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护理是一门“以人的健康服务”为主的专业,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健康观念的更新、疾病谱的变化、卫生保健体制革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护士队伍从以中专为主体转向中专、大专、本科多层次教育的方向发展。然而,现存护理教育4个培养层次(即,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之间尚未实现无缝衔接的教育体系,由于培养目的、课程设置等原因,高职专科毕业生通过考试、职业资格准入等的学习上升路径被阻断,高职专科护理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这不.仅阻碍了我国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造成了重复性培养的资源浪费,也不利于集约行业及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但是,护理人员职业流动性大、护理队伍结构层次参差不齐、护理教育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科学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从护理教育体系角度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策略指导的文章十分有限。为了科学合理地对护理教育发展给出政策性、策略性指导,并保证护理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效率,需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和解决护理岗位人才需求和护理教育之间的矛盾,把他们转换成有力的支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护理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点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国内外护理教育制度和模式比较;了解典型区域护理队伍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我国护理教育层次体系、规模与质量、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差距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促进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路。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阐述健康的内涵和社会价值、界定护理的概念、护士角色定位和护理教育的起源、探讨了护理教育的特征。2、护理教育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是保证我国护理发展的制度基础。在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保障下,学者开始关注护理教育的科学性发展,对现有护理教育研究进行了分类归纳。3、借鉴美、英、日、澳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经验,从培养目标、教育制度、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四个环节出发,对护理教育发展进程进行剖析,并探讨了四国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4、选取全国东中西部20个省市37所开办高职护理专业的院校以及相对应300家教学医院,分别进行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以便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5、从护理教育层次体系、人才培养与需求适应机制和构建贯通课程体系等三个维度对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形成标本兼治之策。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护理不再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转向“整体人”,涵盖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健康需求,护士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护理的实施者,拓展为教育者、咨询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等。护理模式转变可以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2、医疗改革过程中,护理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涉及医疗机构管理、妇幼与社区、医院感染管理、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等),给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从国家层面上指明了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发展方向。而有关护理教育的研究内容也有所拓宽,如护理法律、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培养,各热点领域的研究视角更加贴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操作层面,更加有利促进护理教育体系的建立。3、尽管美、英、日、澳四个国家护理教育发展各具特色,但均形成了完善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各层次之间的无缝衔接成为其发展的共同趋势。培养目标多元化、教育制度体系化、课程改革市场化和质量监督健全化等共同构筑了西方护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4、分析调研数据发现,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存在差距:护理教学尚无统一规范;培养规模大、质量不高;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课程设置偏重学科性质与岗位细化不符;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忽视;缺乏科学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和体系。5、为实现“三层多元”的护理教育体系,使护理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类型教育,而非学历终结教育,论文提出了“建立以护理程序为主线、实施全面整体护理为教学标准、相互衔接可持续发展的护理教育层次结构体系。既有高端学术型教育、中间层次技术型教育,还有基础实用型教育,配合各种人文素质培养和在职继续教育,以培养护理行业的决策层、管理者和实施人”的策略思路,并列举了相应的措施:①治标之策: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②标本兼治之策: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曾兢[4](2014)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临床实践是决定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MNS)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MNS研究生今后能成为某一专科或专病领域的高级实践护士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MNS教育刚起步,国内尚无可供借鉴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招收MNS的院校各自按照对MNS临床实践培养的理解,在临床教学安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实施存在较大差距,有的甚至与本科生实践教学无明显差异,导致我国MNS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为此,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国情和护理人才发展规律的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是我国MNS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的:了解和分析国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情况,找出我国目前MNS临床实践培养环节存在的不足,探讨MNS的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探索临床实践培养环节的组成及运行规律;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并验证模式中提出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为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提供较为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促进我国MNS教育质量的提升。研究内容与方法:1.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的比较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对中美4所大学护理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的临床实践培养进行深入剖析,了解各院校临床实践的具体实施情况。应用比较研究法从临床实践各环节要素出发,对专业方向、临床实践目标、临床实践安排、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指导、临床实践评价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MNS临床实践培养与国外的异同及存在差距,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提供依据及方向。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构建研究:①应用文献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②应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制定相关的调查问卷,调查全国15所护理院校的MNS研究生,了解学生期望通过临床实践学习达到的实践能力及对临床实践过程的看法;通过对我国6所大学护理学院及临床附属医院的13位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专家的深度访谈,初步了解专家对MNS研究生应具备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实践内容、实践方式等的看法,为构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奠定基础。③应用文献研究法、模式研究法,提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构建MNS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3.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策略研究: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法,对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中提出的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该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科学性及有效性。结果:1.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内涵及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概念,即MNS研究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以医学、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指导,全面考虑服务对象包括个体、家庭、社区的健康需求,有效地解决临床或专业服务范畴内的复杂护理问题,并为其提供适宜、经济及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和行动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内涵,是由多种能力要素构成的集合体;灵活运用系统知识的能力;侧重于在多变的护理工作情境中有效解决临床复杂护理问题的能力。MNS临床实践能力的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的运用是植入到不同的临床工作情境之中,具有情境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体,具有动态性特征:MNS临床实践能力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具有可评价性特征。2.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核心价值,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MNS临床实践培养目标建立的理论指导,能力本位教学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原则,个性化教育思想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构建提供了基本要求,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为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学习环境提供了基本理念。3.MNS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临床实践动机、临床一般实践能力、临床专业实践能力、临床情境实践能力4个基本构成要素组成。其中临床实践动机包括实践兴趣、成就动机、实践压力;临床一般实践能力包括护理基本操作技能、交流沟通与协作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临床专科实践能力包括专科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专科护理操作技能;临床情境实践能力包括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力、临床执行力。4.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由临床实践培养目标、临床实践内容、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临床实践考核、临床实践保障机制5个实践环节要素构成。各环节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临床实践培养目标是导向性要素,临床实践教学过程是进程性要素,临床实践评价是检验性要素,临床实践保障机制是依托性要素。根据我国生源不同的特点,形成了适用于两类不同生源的临床实践模块。5.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教学策略研究证实:该策略有助于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激发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兴趣和调动MNS研究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教学策略的应用模型。结论:1.界定了MNS临床实践能力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提出了MNS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各理论在模式中的逻辑关系,丰富了MNS教育的理论研究。2.建立了由4个要素及15个次要素组成的MNS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为制定MNS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3.构建了由5个临床实践环节要素组成,且体现不同生源特色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为开展MNS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运行框架。4.验证了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性,该策略可作为MNS临床实践教学的优选教学策略之一。

赵红姬[5](2005)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研究回顾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教育学和护理学相关理论为指导,总结分析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关于高等护理教育的研究进展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高等护理教育经验,提出了新世纪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的思路,为今后的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笔者查阅了《中华护理杂志》(1983年-2004年),《实用护理杂志》(1985年-2004年),《护士进修杂志》(1986年-2004年),《护理学杂志》(1986年-2004年),《护理研究》(1988年-2004年),从中检出有关高等护理教育的研究论文209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历史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20年来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临床实习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高等护理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停顿了30余年,使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严重地滞后于发达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对生命的日益重视和对良好生存质量的追求,使健康的自我护理成为人类需要的趋势。开展高等护理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随着我国加入WTO,高等护理教育亦将融入国际教育市场,直接参与国际教育的竞争,走上与国际接轨的道路。为此,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必须坚持教育本土化,弘扬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只有创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护理教育发展模式,逐步形成成熟的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系统工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杨瑞[6](2003)在《临床护理带教的现状与展望》文中指出

吕岩[7](2004)在《我校本科护生临床实习情况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调查本科护生和本科带教教师对目前临床实习情况的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比较本科护生与本科带教教师对目前临床实习情况的评价结果;根据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临床实习方法、提高实习效果的具体措施。 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对中国医科大学1998级护理本科生25名、1999级护理本科生19名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二院本科带教教师共84名进行问卷调查。共有两份问卷:高等护理教育临床生产实习阶段实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学生和高等护理教育临床生产实习阶段实习情况的问卷调查--教师。两份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基本相同,只是根据调查对象(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此调查表由研究者根据文献检索,并参考临床生产实习大纲自行设计,拟定初稿后,经护理学院从事护理教育、护理管理和护理科研的4位专家多次修改和校订,最后综合各位专家的意见而形成。调查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闭合式问题,由五部分内容组成,分别为计划、临床教师的带教、学生的参与与实践、护士长的监督与管理和效果及评价。其中,临床教师的带教又分为教师的教学能力行为、人际关系行为和人格特质行为三个方面。第二部分为开放式问题,由实习学生和带教教师提出实习过程和带教过程中较好的经验和所发现的问题。调查表各部分内容的信度Cronbach’α均大于0.7。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计划:本科带教教师认为实习计划不存在问题,而45.7%的护生认为实习内容并不能有效衔接,存在不必要的重复;61.1%的护生认为实习内容的先进性不突出,不能反映各专科的护理发展前沿; (2)临床教师的带教:学生的评价结果中有2项均值高于4分,教师的自评结果中有22项均值高于4分。师生评价结果有25项存在差异,教师自评结果高于护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二者对教师行为特质的评价顺序有一致性的看法(r二00549,p二0.002)。 (3)学生的参与与实践:护生的自评结果中有4项均值高于4分,教师的评价结果中有5项均值高于4分。师生评价结果有9项存在差异,二者的评价顺序有一致性的看法(r二0.789,p=.000)。 (4)护士长的监督与管理:护生的评价结果中仅有一项均值高于4分,认为护士长对临床教学工作达到中等程度的重视;教师的评价结果中各项均值均高于4分,认为护士长对临床教学工作达到高度重视。师生对所有项目的评价结果均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 (5)效果及评价:护生的评价结果中有2项均值高于4分,教师的评价结果中有4项均值高于4分。总体而言,二者均认为实习效果达到高等水平。师生评价结果中3项存在差异。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临床实习计划仍不完善,带教教师在教学能力行为、人际关系行为及人格特质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仍需加强护士长对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视,护生在实习过程中难于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且专业思想不牢固。所以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临床实习质量。

程梅[8](2017)在《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数据挖掘分析》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数据挖掘分析,用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展示近十五年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的现状,比较中国与美国护理教育的研究热点,并预测我国护理教育发展趋势,为我国护理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研究对象:以中美护理教育研究文献作为研究对象:?美国数据来源为“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以下简称“WOS”)数据库中2001-2015年有关护理教育(nursing education)的文献。应用主题检索。利用《医学主题词表》(Me SH)作为主题词检索工具。首先将中文词“护理教育”输入英文电子版字典中,得到对应英文词语“Nursing Education”。将其输入到Pub Med数据库的Me SH主题词框查找对应主题词,获得7个相关主题词:Education,Nursing;Nursing Education Research;Education,Nursing,Continuing;Education,Nursing,Graduate;Education,Nursing,Baccalaureate;Education,Nursing,Associate和Education,Nursing,Diploma Programs。应用布尔逻辑运算符构建检索表达式,检索式如下:(TS=”Education Nursing”OR”Nursing Education Research”OR”Education Nursing Continuing”OR”Education Nursing Graduate”OR”Education Nursing Baccalaureate”OR”Education Nursing Associate“OR”Education Nursing Diploma Programs”)检索时间段为2001年至2015年,国家/地区限定为美国(USA),文献类型限定为研究论文(Article)和综述(Review)。?国内研究对象为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2001-2015年有关护理教育的文献。应用主题检索。在CNKI高级检索中检索:主题=“护理教育”,模糊检索,检索时间段为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来源期刊为全部期刊,检索时间为2016年10月20日。在万方数据库高级检索中检索:主题=“护理教育”,检索时间段为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选择期刊论文,检索时间为2016年10月20日。为了解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的纵向变化,分别对中美研究文献进行分阶段分析(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此外,再对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进行整体比较(2001-2015年)和分阶段横向比较。研究方法:2.可视化方法利用美国费城Drexel大学陈超美(Chaomei Chen)教授开发的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绘制中美护理教育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2.词频分析法利用关键词或主题词在论文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频次越高的关键词或主题词表明被该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程度越高,所代表的文献内容便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3.比较法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比较的目的在于借鉴,当代美国护理教育是世界先进的典型代表,改革和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具有典型意义。通过比较法,分析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发现美国护理教育的可借鉴之处,预测中国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4.文献研究法对中美护理教育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结果进行二次文献检索,深入剖析文献研究结果中热点关键词的中心思想,从定性角度对某些有代表性的文献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论证。研究结果:WOS数据库共检出文献9957篇。剔除重复及不相关的文献,最终共纳入文献9232篇。将文献格式转换后导入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中,得到关键词节点141个,连线571条。分阶段研究显示,2001-2005年文献共1539篇,关键词节点102个,连线231条;2006-2010年共2929篇,关键词节点80个,连线212条;2011-2015年共4764篇,关键词节点87个,连线205条。CNKI共检出文献12104篇,万方数据库共检出文献11422篇,剔除重复、会议、新闻、与主题不相关文献后,最终共纳入文献9937篇。将文献格式转换后导入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中,得到关键词节点159个,连线87条。分阶段研究显示,2001-2005年文献共1828篇,关键词节点103个,连线208条;2006-2010年共3829篇,关键词节点94个,连线206条;2011-2015年共4280篇,关键词节点93个,连线205条。对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结果进行二次文献检索,剖析热点关键词的中心思想,结果显示2001-2005年美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为课程和教学内容(社区教育、正念减压、护理信息学、遗传学),教学模式(混合教学、人类患者模拟器、网络教育),症状管理,循证护理实践;2006-2010年研究热点为课程和教学内容(环境卫生课程、护理课程整合质量和安全内容、沟通技能教育),教学模式(以学习为中心、高保真模拟、团队学习),护士职业倦怠,临床护理教学(养老院作为实践教学场所、带教师资培养);2011-2015年研究热点为博士教育,教学内容(跨文化能力),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远程在线教育),临床护理专家,护士短缺,护士继续教育。2001-2005年中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为有关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的研究,包括: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和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2006-2010年研究热点为:临床护理教学(护生能力培养),护理本科生(专业行为与态度、职业发展),护理课程和教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客观结构化考试、隐形课程),循证护理的研究和社区护理;2011-2015年研究热点为:临床护理教学(师资培养),护理课程和教学(高仿真模拟、情景模拟、灾害护理),能力研究(核心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其他研究热点(社区护理、循证护理、老年护理、研究生)等。2001-2015年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整体比较显示,美国护理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节点141个,关键词连线571条,关键词节点连线密集,研究合作性强;中国护理教育研究关键词节点159个,关键词连线87条,关键词节点连线较少,研究独立性强,成体系研究缺乏。分阶段比较显示美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由护理教学和基本技能到护士职业发展,再到护士继续教育和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中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由关注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到临床护理教学再转向护理教育研究和发展等层面。中国护理教育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中,通过Cite Space软件探测出中国护理教育文献中关键词的突现情况,对突现节点关键词的历史被引折现图进行总结,得出我国护理教育渐强型研究前沿为护理本科生、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最新研究前沿为:核心能力、人才培养。结论:美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以护理教学和基本技能到护士职业发展,再到护士继续教育和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价值观,各研究间存在较强联系。中国护理教育研究主题独立性较强,合作性和研究间的关联性较弱,同时也说明国内在护理教育研究方面,成体系的研究还有所欠缺。在侧重点方面,中国由关注高等护理教育改革到临床护理实践再转向护理教育研究和发展等层面。我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主题在总体趋势上与美国护理教育相比,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在慢慢变小。中国护理教育在未来将会以明确的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以及注重能力培养的临床护理教学为主要发展趋势。

顾丹凤[9](2016)在《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护理本科实习生带教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护理本科生实习带教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对照法,纳入2014-2016年在某三甲综合性医院实习的所有护理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2014年6月-2015年4月在院实习的所有护理本科生,实验组为2015年6月-2016年4月在院实习的所有护理本科生。对照组实施传统临床带教管理模式,实验组实施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临床带教管理模式,从教师—学生—管理三方面进行干预。采用“本科护理实习生核心能力问卷”、“本科护理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问卷”、“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对比两组实习生核心能力及带教老师带教质量的变化。结果:1、两组本科护理实习生在实习前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核成绩、核心能力自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带教老师基本理论知识及临床工作能力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本科护理实习生在实习后核心能力差异有计学意义(P<0.05),在人际沟通、评判性思维、临床护理、专业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4、两组本科护理实习生在实习中期对带教老师带教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本科护理实习生在实习结束时对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本科护理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带教管理模式提高了本科实习护生的核心能力。2、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带教管理模式提高了师生对临床教学的满意度,发挥了临床带教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学相长。

徐志芳[10](2010)在《新疆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新疆高校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现状及师生、护理教育专家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和建议,探索多民族地区护理本科教育发展规律,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基线调查,实地收集护理本科教学计划,了解分析课程设置情况;第二阶段采用自设问卷调查不同民族护理本科实习生124名、专业课任课老师42名、护理本科带教老师156名、护理教育专家10名,分析其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和建议。结果:⑴现况:平均总学时数2794学时,公共基础课占平均总学时数27.39%,医学基础课占25.61%,人文社会课程占28.35%,护理专业课占46.99%;理论与实践的比值平均为1∶0.38,必修与选修课比值平均为1∶0.22。⑵课程结构:66.26%的汉族实习生和48.57%的少数民族实习生希望增加实践课,46.99%的汉族学生希望增加选修课,53.01%的汉族学生希望增加人文社会课程,60.00%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临床实习周数偏多。⑶教学效果:带教老师对学生的职业态度、动手能力给予肯定评价,对论文撰写、法律意识评价较低。同时,认为学生掌握较好的课程是基础护理学、基础医学等,掌握较差的是护理科研、护理管理、法律知识等。⑷课程评价:学生一致认为重要的课程是英语、计算机、体育、药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内、外、妇、儿科护理等,建议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和任课老师对中医护理和护理社会学的评价较低,对护理管理学重要性的评价和康复护理开设形式的建议有差别(P<0.05)。⑸建议:57.50%的任课老师和40.00%的专家认为应采取渐进式课程设置模式;87.50%的任课老师和80.00%的专家认为应边理论边实习。结论:⑴课程设置较为合理;⑵实习生临床能力好,但需强化专业认知、管理、法律及科研意识的培养;⑶适当增加实践课、选修课、人文社会课程;⑷评价较高的几门课程作为主干课程重点建设;⑸整合得分较低的课程,缩减课程门数;⑹采取早期接触临床,边理论边实习的学习形式。

二、护理教育改革中临床带教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理教育改革中临床带教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古近代中国护理思想及教育研究
    第一节 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
        一、中医护理学溯源
        二、中医护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三、中医护理学在中医学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医护理教育与中医教育
    第二节 中国传统护理思想研究
        一、"医乃仁术"的护理道德观
        二、"未病先治"的预防护理观
        三、"天人合一"的整体护理观
        四、"相因相宜"的辨证护理观
        五、"形神共养"的情志护理观
        六、"阴阳中和"的和谐护理观
    第三节 中国古代护理教育探析
        一、先秦中医护理教育
        二、师承式中医护理教育
        三、官办式中医护理教育
    第四节 近代护理教育探寻
        一、中国近代护理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发展
        三、近代护理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现代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外护理教育模式的比较
        一、培养层次比较
        二、培养目标比较
        三、课程体系比较
        四、教学方法比较
        五、教育评价比较
        六、思考与对策
    第二节 国内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国内现代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展
        二、国内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进展
        三、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第三节 构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是为适应医学模式的变革发展规律
        二、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是保持中医护理特色优势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成为推动学科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三章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质量控制
        四、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二、中医护理人才培养的问卷调查结果与中医护理课程设置现状的文献分析结果
    讨论
        一、问卷调查部分
        二、文献分析部分
第四章 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研究
    第一节 模式构建相关概念界定
        一、培养模式
        二、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置
        四、课程结构
        五、课程内容
        六、实践教学
        七、教育评价
    第二节 模式构建基本思路和主要原则
        一、基本思路
        二、主要原则
    第三节 模式框架设计
        一、框架构想
        二、具体内涵
    第四节 模式的具体构建
        一、培养目标确立
        二、课程体系建设
        三、实训体系建设
        四、保障体系建设
        五、评价体系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论文摘要

(2)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现状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内容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内容安排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护理教育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护理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护理教育的孕育与起步
        二、我国护理教育的形成
        三、护理教育的历史变化
    第二节 护理模式及其护理教育
        一、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及其护理教育模式(生物医学模式)
        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及其护理教育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及其护理教育模式(健康医学模式)
    第三节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历史演变
        一、高等护理教育的起步(1921——1950年)
        二、高等护理教育的停办(1950——1980年)
        三、高等护理教育的恢复与探索(1980——1995年)
        四、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5——目前)
第三章 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际视野中的护理教育模式
        一、英国的护理教育模式
        二、澳大利亚的护理教育模式
        三、新西兰的护理教育模式
    第二节 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
        一、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概况
        二、美国盐湖社区学院护理教育模式
        三、美国的护理教育评估
    第三节 国际高等护理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一、护理教育理念明确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三、培养方式重视对学生个性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护理课程体系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五、教学方法多样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六、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第四章 我国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剖析
    第一节 国内高职护理教育培养模式的面面观
        一、"三、一制"医学护理教育模式
        二、"2+1"学校—医院合作护理教育模式
        三、"两段制"护理教育模式
        四、3+2分段制及五年一贯制护理教育模式
    第二节 上海市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类型与实施
        二、6所高校护理教育模式的调研结果
        三、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结果描述
    第三节 高职护理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一、现行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二、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对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
第五章 我国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内涵、基本特征及构成要素
        一、高职护理教育的内涵
        二、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三、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特征与规律
        一、护理职业特征
        二、护理人才培养本质特征
        三、护理人才培养的主要规律
    第三节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通识教育
        二、职业专业教育
        三、素质教育
第六章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重建研究
    第一节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重建
        一、构建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
        二、重建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原则
        三、高职护理教育培养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的具体构建
        一、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二、护理教育培养制度
        三、课程体系
        四、护理教育人才培养途径
        五、质量评价
    第三节 高职护理教育模式推行的保障条件
        一、转变思想、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二、护理教育改革的政策保障
        三、改善办学条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1.2.1 界定护理教育的社会价值
        1.2.2 了解护理教育发生发展过程中政策的推动作用
        1.2.3 比较国外护理教育的模式、实践和发展趋势
        1.2.4 调查分析护理队伍现状和护理教育发展现况
        1.2.5 我国护理教育与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分析
        1.2.6 提出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思路
    1.3 研究方法
        1.3.1 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1.3.2 统计工具与方法
        1.3.3 主要分析方法
        1.3.4 质量控制
        1.3.5 技术路线
2 护理教育的社会价值
    2.1 健康及其社会价值
        2.1.1 健康的内涵
        2.1.2 健康的价值
    2.2 护理及其社会价值
        2.2.1 护理的概念界定
        2.2.2 护理的社会属性
        2.2.3 护理专业受到社会认可并具有社会地位
    2.3 护理教育及其社会价值
        2.3.1 护理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2.3.2 护理教育的特征
        2.3.3 社会发展与健康转型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2.4 护理教育发展的社会功能
        2.4.1 实现护理模式转变,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发展
        2.4.2 顺应社会发展,实现护理教育自身发展
        2.4.3 影响初级卫生保健,落实“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
3 我国护理教育政策环境分析与研究现状
    3.1 护理教育相关政策回顾
        3.1.1 新中国成立之初
        3.1.2 改革开放至今
    3.2 护理教育研究现状
        3.2.1 资料与研究方法
        3.2.2 结果
        3.2.3 反思与讨论
    3.3 护理教育政策环境分析和研究现状小结
        3.3.1 政策制度促进护理教育发展
        3.3.2 护理教育研究进一步聚焦
4 国外护理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
    4.1 美国的护理教育概况
        4.1.1 美国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4.1.2 美国的护理教育制度
        4.1.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4.2 英国护理教育概况
        4.2.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4.2.2 英国的护理教育制度
        4.2.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4.3 日本护理教育概况
        4.3.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4.3.2 日本的护理教育制度
        4.3.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4.4 澳大利亚护理教育概况
        4.4.1 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4.4.2 澳大利亚的护理教育制度
        4.4.3 护理教育的课程改革和质量监督
    4.5 各国护理教育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4.5.1 各国护理教育特点
        4.5.2 护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5 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5.1 护理队伍现状和需求分析
        5.1.1 资料来源与方法
        5.1.2 护理队伍与人才需求调查结果与分析
        5.1.3 护理队伍与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5.2 高职护理教学现状
        5.2.1 资料来源与方法
        5.2.2 高职护理教学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5.2.3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现状调研小结
    5.3 我国护理教育与专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分析
        5.3.1 护理教育规模和层次结构与学生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5.3.2 护理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之间的差距
        5.3.3 护理教育教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问题
6 促进我国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思路
    6.1 策略思路模型
        6.1.1 目标是完善护理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体系
        6.1.2 核心是建立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
        6.1.3 重点是构建体现护理理念的贯通课程体系
    6.2 治标之策
        6.2.1 科学制定护理教育“十二五”规划
        6.2.2 明确护理专业层次性培养目标
        6.2.3 对接岗位任务设置护理课程
        6.2.4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6.2.5 建立护理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6.3 标本兼治之策
        6.3.1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
        6.3.2 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
        6.3.3 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
        6.3.4 参照国际理念制定中国护理教育标准
        6.3.5 积极营造促进护理教育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方案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 学位论文架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概况及比较
    2.1 美国护理硕士层次的高级实践护士临床实践培养研究
    2.2 国内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情况研究
    2.3 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环节要素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3.1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础构成
    3.2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模式的理论及内部逻辑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研究
    4.1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能力的理论研究
    4.2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能力的实证研究
    4.3 建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能力构成要素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环节要素研究
    5.1 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5.2 全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需求的调查
    5.3 全国护理专家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看法的质性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
    6.1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模式构建原则
    6.2 初步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7.1 临床教学策略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模式中的地位
    7.2 研究背景分析
    7.3 认知学徒制
    7.4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实证研究
    7.5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教学策略的研究启示
    7.6 构建基于认知学徒制的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策略应用模型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学研究情况
致谢

(5)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研究回顾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研究的必要性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第一章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研究回顾
    1.1 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
    1.2 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1.3 高等护理教育的教学方法
    1.4 高等护理教育的临床实习
    1.5 高等护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1.6 高等护理教育的其他问题
第二章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研究状况的分析
    2.1 不同时期高等护理教育研究的文献分析
    2.2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研究进展分析
    2.3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展望
    3.1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成果
    3.2 国外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3.3 新世纪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的思路
参考文献
致谢

(6)临床护理带教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带教的现状与问题
    1.1 管理体制不健全
        1.1.1 缺乏科学的临床带教评价系统
        1.1.2 缺乏科学的信息反馈系统
    1.2 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落后
        1.2.1 缺乏整体的思想
        1.2.2 缺乏循证护理的思想
    1.3 师资力量薄弱
        1.3.1 师资不足
        1.3.2 带教教师的学历层次与知识结构不合理
        1.3.3 缺乏带教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1.4 带教方法与模式落后, 带教内容单一
        1.4.1 带教方法落后
        1.4.2 带教模式落后
        1.4.3 带教内容单一
    1.5 教育层次区分不清
    1.6 法律观念不强
2 提高临床带教质量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临床带教的管理体系
    2.2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2.2.1 树立整体的思想
        2.2.2 树立循证护理理念
    2.3 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2.3.1 打破资格框架, 竞聘带教教师
        2.3.2 通过多种渠道优化带教教师的学历和知识结构
        2.3.3 加强培养临床带教教师的专业素质
        2.3.4 提供带教教师优惠条件, 减少师资流失
    2.4 改革临床带教的方法与模式
        2.4.1 改革带教方法
        2.4.2 改革带教模式
    2.5 丰富临床带教的内容与形式
        2.5.1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
        2.5.2 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2.6 分清教育层次, 按层施教
        2.6.1 护理研究生的临床带教
        2.6.2 护理本科和大专生的临床带教
    2.7 增强临床带教中的法律意识
        2.7.1 对带教教师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
        2.7.2 对护生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
        2.7.3 对违规情况的观察与处理
3 临床带教的前景

(7)我校本科护生临床实习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论文主体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四、 本研究新见解
五、 参考文献
六、 致谢
七、 附表一
八、 综述
九、 个人简介
十、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获奖等题目

(8)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数据挖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近十五年美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3 近十五年中国护理教育研究热点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结果
    3.3 讨论
4 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比较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结果
    4.3 讨论
5 中国护理教育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5.1 我国护理教育前沿主题分析
    5.2 中国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护理本科实习生带教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二、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质量控制
    2.5 效果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线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本研究创新之处
七、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10)新疆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护理本科实习生
        1.2 护理本科带教老师
        1.3 专业课任课老师
        1.4 新疆部分护理教育专家
    2. 调查工具
        2.1 调查问卷
        2.2 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3. 调查方法
    4. 质量控制
        4.1 设计阶段
        4.2 调查阶段
        4.3 资料整理阶段
    5. 数据分析与处理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护理教育改革中临床带教若干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刘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2]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研究[D]. 余剑珍.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3]促进护理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D]. 唐红梅. 浙江大学, 2012(09)
  • [4]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研究[D]. 曾兢. 第三军医大学, 2014(05)
  • [5]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研究回顾及展望[D]. 赵红姬. 延边大学, 2005(03)
  • [6]临床护理带教的现状与展望[J]. 杨瑞. 护理研究, 2003(22)
  • [7]我校本科护生临床实习情况调查分析[D]. 吕岩. 中国医科大学, 2004(03)
  • [8]中美护理教育研究热点的可视化数据挖掘分析[D]. 程梅. 山西医科大学, 2017(02)
  • [9]基于护士核心能力的护理本科实习生带教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D]. 顾丹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3)
  • [10]新疆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D]. 徐志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10(05)

标签:;  

护理教育改革中临床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