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了解内蒙古准格尔旗黑岱沟矿区寒武系和奥陶系岩溶水特征及富集规律

初步了解内蒙古准格尔旗黑岱沟矿区寒武系和奥陶系岩溶水特征及富集规律

一、内蒙准格尔旗黑岱沟矿区寒武、奥陶系岩溶水特征及富集规律初步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刘嗣楷,张月华[1](1983)在《内蒙准格尔旗黑岱沟矿区寒武、奥陶系岩溶水特征及富集规律初步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本对准格尔煤田黑岱沟矿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水特征进行了叙述,并初步总结了该区岩溶水的分布规律.

李双慧[2](2021)在《准格尔煤田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准格尔煤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是我国主要煤炭资源开采基地之一,该地区矿井采掘主要位于石炭-二叠系,受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其下伏寒武-奥陶系岩溶水为直接充水层,岩溶水害对矿井安全生产的影响十分严峻。同时,受季风气候和地形地貌影响,研究区气候干旱,降雨量稀少,水资源短缺,岩溶水系统与该地区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业农业用水密切相关。水化学特征是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查明准格尔煤田寒武-奥陶系岩溶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阐明岩溶水系统在水循环中的意义,探讨岩溶水中水化学组分的来源,为进一步探查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提供一定依据,对研究区煤层底板岩溶水害防治和岩溶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准格尔煤田寒武-奥陶系岩溶水为研究对象,在充分收集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采集研究区岩溶水水样和岩溶含水层岩样,通过对岩溶水样基本物理性质、水化学离子组分和同位素数据计算分析,查明准格尔煤田岩溶水水化学组分特征,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水岩作用,判别岩溶水中主要阴阳离子来源,确定岩溶区“低矿化度、高氯离子”形成原因为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富含盐岩矿物的长期溶滤导致。分析了研究区岩溶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和黄河水侧向渗漏补给,并利用不同水体同位素特征定量分析大气降水与黄河水侧向渗漏补给岩溶水的比例关系。结合岩溶水水化学特征重新划分研究区岩溶水补给区、径流区、滞流区和排泄区范围,建立岩溶水水化学演化概念模型,掌握了岩溶水径流过程中水化学组分形成机制及演化规律。本研究对准格尔煤田各矿区矿井水源判别及水害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洁[3](2009)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天桥岩溶系统地质构造对地下水控制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桥岩溶地下水系统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晋陕蒙交接地带,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重要供水水源。其地下水系统具有以下特征:面积大(2×104km2),水量大(前人评价其可采资源量约140×104m3/d),水质好(矿化度小于600mg/L),排泄集中(集中排泄地段长度小于15km),单井出水量大(最大自流量5.64×104m3/d)。研究地质构造是研究天桥岩溶系统以上显着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基础和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回顾了构造控水理论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在总结天桥岩溶系统地下水勘查成果基础上,展望构造控水理论在天桥岩溶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就天桥岩溶系统区域地质构造概况、发展过程进行详细论述,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论述:然后结合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交叉研究,从地质构造对含水层形成、补径排控制影响等宏观层面进行分析,从断层、褶皱、节理等微观构造对地下水富集规律控制影响进行系统研究:最后在构造控水理论基础上利用均衡法及数值法对天桥岩溶系统地下水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本文取得了下列几点认识:1.加里东运动是天桥岩溶系统含水层沉积形成的控制因素,确定了该系统含水层厚度、岩性;2.燕山运动是天桥岩溶系统的改造动力因素,形成了该系统向西微倾的簸箕状形态,确定了地下水系统四周边界;3.新构造运动是天桥岩溶系统补径排决定要素,地壳的垂直升降、地层剥蚀作用造成了东部碳酸岩盐裸露地表,直接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黄河发育的下切作用,切穿了地下水含水顶板,形成了排泄基准面;4.岩层产状、局部断层、褶皱控制了岩溶系统径流方向,天桥背斜、晋西绕褶带、清水川地堑、水泥厂孙家沟地堑构成了地下水集中排泄段;5.排泄区内,断裂构造进一步控制了地下水富集规律,在高角度正断层附近,岩溶发育,泉眼密布,地下水富集;6.通过均衡法及数值法计算,评价天桥岩溶系统补给资源量为168.77×104m3/d,可采资源量为133.55×104m3/d,其中黄河西岸可采资源量为60×104m3/d。

刘嗣楷,张月华[4](1989)在《内蒙准格尔旗黑岱沟—榆树湾一带水文地质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在野外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钻探、物探、遥感技术、岩石镜下鉴定及水化学分析等手段,经过充分分析和研究,总结了黑岱沟—榆树湾一带区域水源类型,区域地质及勘探区地质特征、碳酸盐岩地层、地质构造及岩石特征,岩石的沉积环境、岩溶裂隙发育规律及地下水的运动规律。从而阐明该区的水文地质特征。 根据区域地下水渗流场的特征及地质构造特征,指出了区内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的富集部位及有利的赋水构造,是有希望的找水地段,对区内地下水进行了估算。

沈玉林[5](2009)在《鄂尔多斯中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及高效储层控制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层序界面识别,将鄂尔多斯中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层序组)、18个三级层序和50个体系域,建立了陆表海背景下的缓坡盆地边缘Ⅰ型和缓坡Ⅱ型、陆表海衰亡背景下的曲流河-浅水三角洲、辫状河-缓坡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曲流河-湖泊三角洲等5个二级层序充填模式。在层序格架内阐述了主要沉积相、古地理格局及演化特征。在研究区上古生界识别出了8沉积相、18沉积亚相和23沉积微相类型;晚石炭世主要为碳酸盐潮坪-障壁砂坝-泻湖-浅水三角洲沉积,海水主要来自E及NE方向;早二叠世早期形成以开阔陆表海沉积为主、曲流河-浅水三角洲-障壁砂坝-泻湖-碳酸盐潮坪共存的格局,海水改由SE方向侵入;早二叠世晚期以曲流河-浅水三角洲-近海湖泊沉积为主;中二叠世形成以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面貌;至晚二叠世晚期演化为曲流河-三角洲-湖泊共存的格局,结束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充填发育史。由此,将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分为受限陆表海、开阔陆表海、陆表海衰亡、近海湖盆和内陆湖盆等5个充填阶段。以活动论为指导,结合海西运动的幕式活动,探讨了古地理演化的动力机制;物源来自伊盟隆起,受板块碰撞作用影响,物源区差异性抬升明显,具东西分区的特征。研究区晚古生代古地理格局及演化、晚石炭世末海侵方向转变(相对于现今地理位置),主要是板块碰撞形式的转变所引发的区域古构造体制的改变、物源区的差异性隆升、古地貌特征的演变、基底断裂间歇性的拉张复活以及区域海平面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阶段及其与北部造山带的关系、物源特征、古气候等研究,建立了5种构造-沉积充填模式。双山地区太原组高效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构造格局及古地理,并与物源区母岩性质、海平面变化、成岩作用及板块碰撞引发的基底断裂间歇性活动等因素有关;伊金霍洛旗地区盒8段高效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母岩性质及古地理格局,同时受成岩作用和基底断裂后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张月华,刘嗣楷,左其亭[6](1989)在《内蒙准格尔旗一带岩溶水文地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准格尔旗东部地区,广布寒武—奥陶系石灰岩地层,岩溶较为发育,是我国北方岩溶水文地质特征的代表性地区之一。区内属中、低山及丘陵地貌类型。地下水埋藏深,富水性差,人、畜吃水困难,仅在局部地带岩溶水量丰富,水质较好,可做为开发矿区的供水水源。因此,研究该区的岩溶发育规律及岩溶水的地质特征,具有一定的实际和理论意义。

牛海青[7](2010)在《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论文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实际地质情况,从煤层气富集成藏核心内容出发,以已有的煤层气勘探资料为基础,以沉积学和煤层气地质学理论为指导、沉积相和聚煤规律研究为主线,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野外地质剖面观察、煤岩工业分析、显微组分鉴定及定量、扫描电镜、煤岩压汞试验等技术手段,对盆地主力煤层的聚煤规律、煤层气的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基本地质规律。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山西组及侏罗系延安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最主要的含煤层系。研究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系本溪组、太原组在陆表海障壁海岸相和浅水三角洲相的沉积背景之上发育了堡后泥炭坪、泻湖泥炭坪、潮坪泥炭坪、浅水三角洲泥炭坪、碳酸岩台地泥炭坪及浅海陆棚泥炭坪共6种聚海相泥炭坪聚煤环境,山西组在河流―三角洲相沉积背景上发育了冲积扇扇端泥炭沼泽、河流相河漫滩泥炭沼泽、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及湖滨泥炭沼泽4种陆相泥炭沼泽聚煤环境;侏罗系延安组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和湖泊相沉积相类型,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是其主要的聚煤环境,本文首次按成煤特点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并指出以中三角洲平原沼泽成煤环境最好。主力煤层的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作用显着,石炭―二叠系主力煤层厚度带集中在盆地东缘,侏罗系延安组主力煤层延8、延9煤层在盆地南部庆阳―黄陵地区发育,延7、延6煤层在盆地北部乌审旗地区富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炭―二叠系主力(本溪组8#煤和山西组5#煤)完全具备煤层气成藏的条件,煤系烃源岩厚度大,热演化程度高,以中高级变质的焦煤、瘦煤、贫煤为主,煤岩组分中以镜质组为主,煤储层裂隙发育,富煤中心确定,单层厚度大,生气和储气的物质基础雄厚;对煤层气成藏保存条件的系统分析研究指出,研究区煤层气成藏主要受构造、煤层顶底板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构造控制煤层气藏的形态,煤层顶底板制约煤层含气量,水文地质对煤层气藏的侧向封堵起关键作用。延安组煤层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雄厚,煤层厚度较大,分布范围广及巨厚的多煤层结构使得煤层气藏有较好的勘探前景,但是主力煤层煤岩热演化程度低,以长焰煤为主,生气量有限,煤岩、煤质特征不及石炭二叠系,也存在较高的勘探风险。对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成藏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形成之后经过多次抬升剥蚀,成藏过程复杂,“三史”(构造运动史、沉积埋藏史及热演化生烃史)之间的有效配置是该类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关键;侏罗系低煤阶煤层气藏成藏过程相对简单,保存条件的好坏是控制该类煤层气富集成藏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现今的构造特征和地下水的赋存状态更是控制煤层气藏的关键。并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三种不同地质背景下高、中、低煤阶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模式,并对每种煤层气藏的成藏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描述。在煤层气藏成藏基本地质条件、成藏保存条件及成藏过程分析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煤层气富集成藏的要素,主要包括煤层厚度、煤层埋藏深度、煤岩煤岩煤质特征、煤层热演化程度、煤岩储集性能、构造条件、煤层顶板岩性及水动力条件;总结了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基本地质规律,认为区域含煤区构造高点和直接盖层稳定的低角度构造斜坡是煤层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场所,构造热事件、泥岩―煤层―泥岩的岩性组合及封闭性好的浅层低煤阶厚煤层有利于煤层气富集成藏;并对主力煤层煤层气重点勘探区进行了煤层气富集成藏有利区优选,对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进一步的勘探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石松林[8](2014)在《内蒙古准格尔煤田晚古生代煤系富铝矿物特征及成因》文中认为本文综合运用矿物学、岩石学、煤岩学和煤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准格尔煤田晚古生代太原组6号煤层煤与夹矸中矿物质的种类、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并分析了它们的成因及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准格尔煤田6号煤与夹矸中富含高岭石和勃姆石等富铝矿物,煤层中富含的勃姆石主要是胶体成因,主要来自于陆源搬运的铝胶体;夹矸中富含的勃姆石除胶体成因外,也可由高岭石脱硅蚀变而来。受物源区碎屑物质供给的控制,煤中显着富集Li、Ga、Sr、Nb、Ta、W、Pb、Th、Zr、Hf和REE等元素。准格尔煤田6号煤及夹矸中的矿物质主要来自于阴山古陆加里东海西期的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细晶花岗岩,以及早期形成的本溪组铝土矿。

李宏杰,马君,姜鹏,黎灵,郝志鹏[9](2018)在《准格尔煤田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防治技术》文中指出岩溶水水害是影响准格尔煤田安全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掌握岩溶发育特征、水化学特征、渗流场特征及突水危险性,通过钻探、水文勘查及水化学试验等区域资料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溶裂隙、溶孔和溶洞是主要储水空间和地下水径流通道,陷落柱、断层是该区域重要的垂向导水通道;沿径流途径岩溶水质类型呈HCO3·Cl-Na→HCO3·Cl-Na·Ca(Ca·Mg)→Cl-Na的演化顺序,反应了在东部边界黄河水补给地下水,岩溶地下水总体向西运移,在煤田西部形成滞流区;煤田中东部6号、9号煤均处于非带压开采状态,中西部处于带压开采状态,滞流区边界附近突水系数较大。在岩溶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探测、预测及监测和治理与特殊开采等水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张月华,刘嗣楷,刘海源[10](1991)在《内蒙准格尔旗一带岩溶水文地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准格尔旗东部地区,广布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岩溶较为发育,是我国北方岩溶水文地质特征的代表性地区之一。区内属中、低山及丘陵地貌景观。地下水埋藏深,富水性差,人、畜吃水困难,仅在局部地带岩溶水量丰富,水质较好,可作为开发矿区供水水源。因此,研究该区的岩溶发育规律及岩溶水的地质特征,将具有一定的实际和理论意义。

二、内蒙准格尔旗黑岱沟矿区寒武、奥陶系岩溶水特征及富集规律初步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准格尔旗黑岱沟矿区寒武、奥陶系岩溶水特征及富集规律初步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2)准格尔煤田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1.2.2 同位素示踪地下水循环
        1.2.3 水文地球化学在矿区水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1.2.4 研究区以往工作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与水文
    2.2 地质条件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层分布特征与埋藏条件
        2.3.2 隔水层分布特征与埋藏条件
    2.4 岩溶发育特征
        2.4.1 可溶岩特征
        2.4.2 岩溶发育形态
        2.4.3 岩溶发育规律
    2.5 岩溶水系统及循环条件
        2.5.1 岩溶水系统
        2.5.2 岩溶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6 本章小结
3 岩溶地下水常规水化学特征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
    3.2 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特征
        3.2.1 地下水总体水化学组分特征
        3.2.2 岩溶水“低矿化度、高氯离子”水化学特征
    3.3 水化学类型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岩溶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特征
    4.1 氢氧同位素特征
        4.1.1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4.1.2 氚(3H)同位素特征
    4.2 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
        4.2.1 区域大气降水线
        4.2.2 岩溶水补给来源
    4.3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比例
    4.4 黄河侧向渗漏补给岩溶水
    4.5 本章小结
5 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形成作用及演化规律
    5.1 岩溶含水层矿物组分特征
    5.2 水化学特征形成机制
        5.2.1 岩溶水化学场空间变化规律
        5.2.2 Gibbs水化学形成机制
        5.2.3 水化学形成作用
    5.3 水化学作用的演化
        5.3.1 离子相关性与标准化
        5.3.2 基于主成分分析
    5.4 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
        5.4.1 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基础理论
        5.4.2 模拟路径的选取
        5.4.3 矿物饱和指数变化规律
        5.4.4 可能矿物相的确定
        5.4.5 水文地球化学反向模拟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准格尔矿区岩溶地下水循环规律
    6.1 岩溶水中主要阴阳离子来源
        6.1.1 钠和氯离子的来源
        6.1.2 钙、镁和重碳酸根离子的来源
        6.1.3 硫酸根离子的来源
    6.2 岩溶水水循环条件特征
    6.3 岩溶水水化学演化概念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天桥岩溶系统地质构造对地下水控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前人研究成果
        0.2.1 构造控水理论及其应用
        0.2.2 天桥岩溶系统研究成果
    0.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3.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0.3.4 论文创新点
第1章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
    1.2 气象水文
    1.3 地形
    1.4 地貌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概况
    2.2 区域地质构造发展过程
        2.2.1 元古代大陆边缘裂陷盆地演化阶段
        2.2.2 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阶段
        2.2.3 晚古生代华北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
        2.2.4 中生代板内凹陷盆地演化阶段
        2.2.5 新生代高原及周缘地堑演化阶段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1 边界条件
    3.2 补径排条件
        3.2.1 地下水补给
        3.2.2 地下水径流与排泄
    3.3 富水性特征
    3.4 水化学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质构造对含水层的控制
    4.1 地质构造对含水层形成影响
        4.1.1 形成期
        4.1.2 改造期
    4.2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系统补径排影响
        4.2.1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系统补给影响
        4.2.2 构造对地下水系统径流控制影响
        4.2.3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排泄控制影响
    4.3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富集规律控制
        4.3.1 地层岩性对地下水富水性影响
        4.3.2 断裂构造对地下水富水性影响
        4.3.3 新构造对地下水富水性影响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5.1 评价方法与原则
        5.1.1 评价原则
        5.1.2 水量计算与评价方法
    5.2 均衡法
        5.2.1 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5.2.2 岩溶水均衡分析
        5.2.3 岩溶水资源确定
    5.3 数值法
        5.3.1 开采方案
        5.3.2 区域模型预测
        5.3.3 水源地模型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鄂尔多斯中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及高效储层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现状
        1.2.2 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历程及成藏研究现状
        1.2.3 沉积相及古地理研究现状
        1.2.4 上古生界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1.2.5 晚古生代物源分析的研究现状
        1.2.6 成岩作用及高效储层控制因素的研究现状
        1.2.7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方法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岩石地层及岩性组合特征
    2.2 区域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2.2.1 构造格局
        2.2.2 盆地基底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2.2.3 构造演化
3 层序地层格架与对比
    3.1 鄂尔多斯中东部地区上古生界主要沉积相类型
    3.2 层序界面类型及特征
        3.2.1 层序界面的识别
        3.2.2 层序界面类型
        3.2.3 水泛面
    3.3 层序地层特征
        3.3.1 层序地层特点
        3.3.2 充填层序类型及特征
    3.4 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及层序充填模式
        3.4.1 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
        3.4.2 层序充填模式
    3.5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地层对比
        3.5.1 关键界面的约束
        3.5.2 近距离自旋回沉积对比
        3.5.3 古生物组合带的限定
        3.5.4 区域地层单元划分
    3.6 小结
4 晚古生代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4.1 SQⅠ古地理特征
        4.1.1 SQⅠ区域沉积背景
        4.1.2 SQⅠ古地理
    4.2 SQⅡ古地理特征
        4.2.1 SQⅡ区域沉积背景
        4.2.2 SQⅡ古地理
    4.3 SQⅢ古地理特征
        4.3.1 SQⅢ区域沉积背景
        4.3.2 SQⅢ古地理
    4.4 SQⅣ古地理特征
        4.4.1 SQⅣ区域沉积背景
        4.4.2 SQⅣ古地理
    4.5 SQⅤ古地理特征
        4.5.1 SQⅤ区域沉积背景
        4.5.2 SQⅤ(即SQ18)古地理
    4.6 晚古生代古地理演化
    4.7 小结
5 晚古生代古地理演化控制因素
    5.1 晚古生代研究区与内蒙古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5.1.1 华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与其北侧造山作用的关系
        5.1.2 内蒙古造山带板块作用控制晚古生代古地理演化阶段
        5.1.3 晚古生代沉积过程与造山作用间的响应
    5.2 物源研究
        5.2.1 物源区构造属性特征
        5.2.2 古流向及砂体展布特征
        5.2.3 主要轻矿物标型特征
        5.2.4 重矿物组合特征
        5.2.5 晚古生代物源探讨
    5.3 古气候
    5.4 晚古生代构造-沉积充填模式
        5.4.1 晚石炭世(SQⅠ)构造-沉积充填模式
        5.4.2 早二叠世早期(SQⅡ)构造-沉积充填模式
        5.4.3 早二叠世晚期(SQⅢ)构造-沉积充填模式
        5.4.4 中二叠世-晚二叠世早期(SQⅣ)构造-沉积充填模式
        5.4.5 晚二叠世晚期(SQⅤ)构造-沉积模式
    5.5 小结
6 含气单元解剖
    6.1 双山含气区太原组高效储层的发育受控于构造格局及古地理
        6.1.1 太原组砂质高效储层的分布及成岩作用特征
        6.1.2 高效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6.2 伊金霍洛旗含气区盒8 段高效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物源特征和古地理格局
        6.2.1 乌审召-伊金霍洛旗含气区盒8 段高效储层的分布及成岩作用特征
        6.2.2 高效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6.3 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国外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
        1.2.2 国内煤层气地质研究进展
        1.2.3 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勘探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煤层气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及盆地沉积演化
    2.2 构造特征及控煤作用
    2.3 煤系地层的分布及含煤特征
        2.3.1 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及煤层特征
        2.3.2 侏罗系含煤地层及煤层特征
第三章 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聚煤特征
    3.1 主要含煤岩系沉积相类型
        3.1.1 石炭―二叠纪沉积相类型
        3.1.2 侏罗纪延延安期沉积相类型
    3.2 主要含煤岩系沉积演化
        3.2.1 晚石炭世本溪期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3.2.2 早二叠世太原期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3.2.3 早二叠世山西期山2 段沉积期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3.2.4 侏罗系延安组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3.3 成煤环境类型及特征
        3.3.1 泥炭坪
        3.3.2 泥炭沼泽
    3.4 主力煤层聚煤特征分析
        3.4.1 主力煤层横向变化规律及聚煤中心演化
        3.4.2 主力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3.5 聚煤模式
        3.5.1 障壁海岸聚煤模式
        3.5.2 浅水三角洲聚煤模式
        3.5.3 河流―三角洲聚煤模式
第四章 煤层气气源岩特征
    4.1 煤层的岩石学特征
        4.1.1 煤层的煤岩类型及特征
        4.1.2 煤层的显微组分与分布特征
    4.2 煤层的化学特征
        4.2.1 石炭―二叠系主力煤层化学特征
        4.2.2 侏罗系延安组煤岩化学特征
    4.3 煤层煤级及煤类特征
        4.3.1 石炭―二叠系主力煤层热演化特征
        4.3.2 侏罗系延安组煤层热演化特征
    4.4 煤层气生成机制探讨
        4.4.1 煤层气生成过程
        4.4.2 生烃能力的影响因素
        4.4.3 煤生气性特征
第五章 煤储层储集性能评价及含气特征
    5.1 煤岩孔、裂隙系统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5.1.1 石炭―二叠系煤岩孔、裂隙系统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5.1.2 侏罗系煤岩孔、裂隙系统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5.2 煤岩孔隙特征及区域分布
        5.2.1 石炭―二叠系孔隙度特征及区域分布
        5.2.2 侏罗系延安组煤岩孔隙特征及区域分布
    5.3 煤岩脱吸附性能及含气量特征
        5.3.1 煤岩脱吸附性能
        5.3.2 煤层含气量特征
        5.3.3 含气饱和度特征
第六章 煤层气成藏类型及成藏保存条件分析
    6.1 煤层气藏类型
        6.1.1 煤层气藏的定义
        6.1.2 煤层气成藏的边界条件
        6.1.3 煤层气藏类型
    6.2 构造条件与煤层气成藏
        6.2.1 石炭―二叠系构造条件控气特征
        6.2.2 侏罗系延安组构造形态与控气特征
    6.3 主力煤层围岩控气特征
        6.3.1 石炭―二叠系主力煤层围岩控气特征
        6.3.2 延安组主力煤层围岩控气特征
    6.4 水文地质条件控气特征
        6.4.1 石炭―二叠系水文地质特征
        6.4.2 侏罗系水文地质特征
第七章 煤层气成藏过程分析
    7.1 “四场“互动特征与煤层气成藏
        7.1.1 地温场(热应力场)与煤层气成藏
        7.1.2 地压场与煤层气成藏
        7.1.3 地应力场(构造应力场)与煤层气成藏
        7.1.4 地下水化学场与煤层气成藏
    7.2 “五史”配置关系与煤层气成藏
        7.2.1 煤系沉积及埋藏史分析
        7.2.2 煤层热演化史分析
        7.2.3 煤层生烃史分析
        7.2.4 地下水活动史分析
        7.2.5 构造演化史与煤层藏的改造与定型
    7.3 煤层气成藏模式
第八章 煤层气成藏差异性及富集成藏规律
    8.1 煤层气富集成藏条件
    8.2 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
        8.2.1 煤层气富集成藏基本地质规律浅析
        8.2.2 煤层气富集成藏有利区域评价
    8.3 中高煤阶及低煤阶煤层气成藏差异性研究
        8.3.1 成藏条件的差异性
        8.3.2 成藏过程差异性
主要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8)内蒙古准格尔煤田晚古生代煤系富铝矿物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来源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1.5.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2 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
    2.3 构造演化
    2.4 岩浆活动
    2.5 含煤地层
    2.6 含煤岩系沉积环境
    2.7 本章小节
3 样品及测试方法
    3.1 采样点分布
    3.2 采样方法
    3.3 样品制备
    3.4 测试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煤质与煤岩特征
    4.1 煤质特征
        4.1.1 水分
        4.1.2 灰分
        4.1.3 挥发分
        4.1.4 硫分
        4.1.5 镜质组反射率与煤级
    4.2 煤岩特征
        4.2.1 煤岩组分分类
        4.2.2 研究区煤岩组分特征
        4.2.3 研究区煤相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高铝煤矿物学研究
    5.1 高铝煤炭定义
    5.2 煤中的矿物组成
        5.2.1 大饭铺煤矿
        5.2.2 黑岱沟
        5.2.3 哈尔乌素
        5.2.4 魏家峁
    5.3 煤中矿物赋存状态及成因
    5.4 高铝煤红外分析
    5.5 高铝煤差热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高铝煤夹矸的矿物学研究
    6.1 夹矸中矿物组成
        6.1.1 全岩矿物组成
        6.1.2 粘土矿物组成
    6.2 煤夹矸红外光谱分析
    6.3 煤夹矸差热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铝煤夹矸的岩石学研究
    7.1 岩石类型及特征
    7.2 高岭石和勃姆石共生关系
    7.3 本章小结
8 地球化学研究
    8.1 煤中的元素
        8.1.1 煤中常量元素特征
        8.1.2 煤中微量元素特征
        8.1.3 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模式
        8.1.4 煤中稀土元素特征
        8.1.5 煤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模式
    8.2 夹矸中的元素
        8.2.1 夹矸中常量元素特征
        8.2.2 夹矸中微量元素特征
        8.2.3 夹矸中稀土元素特征
    8.3 本章小结
9 高铝煤炭资源分布规律
    9.1 我国高铝煤炭资源时空分布
    9.2 研究区高铝煤炭分布规律
        9.2.1 研究区 6 号煤层特征
        9.2.2 研究区 9 号煤层特征
        9.2.3 平面分布规律
        9.2.4 垂向分布规律
        9.2.5 深部勘探区预测
        9.2.6 优势勘探区划分
    9.3 本章小结
10 煤系富铝矿物成因探讨
11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9)准格尔煤田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准格尔煤田岩溶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1.1 岩溶发育特征
    1.2 岩溶水化学特征
    1.3 岩溶地下水补给和径流及排泄特征
2 准格尔煤田突水危险性评价
    2.1 底板隔水性能分析
    2.2 突水危险性评价
3 准格尔煤田水害防治技术
4 结论

四、内蒙准格尔旗黑岱沟矿区寒武、奥陶系岩溶水特征及富集规律初步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准格尔旗黑岱沟矿区寒武、奥陶系岩溶水特征及富集规律初步认识[J]. 刘嗣楷,张月华.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1983(04)
  • [2]准格尔煤田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研究[D]. 李双慧.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3]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天桥岩溶系统地质构造对地下水控制分析研究[D]. 刘洁. 西北大学, 2009(08)
  • [4]内蒙准格尔旗黑岱沟—榆树湾一带水文地质特征[J]. 刘嗣楷,张月华.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 1989(00)
  • [5]鄂尔多斯中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及高效储层控制因素研究[D]. 沈玉林.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3)
  • [6]内蒙准格尔旗一带岩溶水文地质的研究[J]. 张月华,刘嗣楷,左其亭. 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1989(04)
  • [7]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研究[D]. 牛海青.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1)
  • [8]内蒙古准格尔煤田晚古生代煤系富铝矿物特征及成因[D]. 石松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02)
  • [9]准格尔煤田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防治技术[J]. 李宏杰,马君,姜鹏,黎灵,郝志鹏. 煤矿安全, 2018(09)
  • [10]内蒙准格尔旗一带岩溶水文地质的初步研究[J]. 张月华,刘嗣楷,刘海源. 中国岩溶, 1991(02)

标签:;  ;  ;  ;  ;  

初步了解内蒙古准格尔旗黑岱沟矿区寒武系和奥陶系岩溶水特征及富集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