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能见度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黄健,吴兑,黄敏辉,李菲,毕雪岩,谭浩波,邓雪娇[1](2008)在《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利用珠江三角洲5个城市气象观测站(广州、深圳、台山、惠州、高要)的长期能见度观测资料,采用累积百分率、Ridit分析法和烟幕/霾日频率3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能见度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珠江三角洲城市能见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能见度的下降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80—90年代初进一步恶化,90年代中期之后虽然能见度变化趋于平缓,但能见度下降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珠江三角洲能见度与当地的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对西部下风向城市能见度也有很大影响。珠江三角洲能见度未得到有效改善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细粒子污染,尤其是二次粒子前体物如SO2和NOX等的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
王继康,张恒德,桂海林,饶晓琴,张碧辉[2](2019)在《能见度与PM2.5浓度关系及其分布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相对湿度、能见度和PM2.5质量浓度观测数据,针对不同相对湿度下,建立了消光系数与PM2.5质量浓度之间线性关系,并分析了相关关系的全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在一定相对湿度区间内均可建立线性相关关系,而且相关性较好,相对湿度40%~90%区间内的平均相关系数高于0. 75,其中北京相关系数高达0. 9.北京、长三角和四川等地的PM2.5单位质量消光效率在同等相对湿度下明显大于其他地区.不同地区湿度对能见度影响程度不同,北京等地在相对湿度大于90%时相对湿度对能见度作用大于PM2.5,而广州在相对湿度大于80%时相对湿度的作用明显增强.利用能见度反算北京地区PM2.5浓度可知,1980~1996年,PM2.5浓度年际变化不大,受采暖方式影响冬季PM2.5浓度显著较高; 1997~2009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2010~2012年呈现上升趋势. 1980年以来,全国的PM2.5浓度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华北地区,PM2.5浓度始终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黄俊,王超群,周宝琴,潘蔚娟,王春林[3](2020)在《广州PM2.5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文中提出基于2014—2016年广州PM2.5浓度逐时观测数据,研究了广州PM2.5污染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确定了影响广州大气能见度的PM2.5浓度阈值。结果表明:(1)2014—2016年广州PM2.5质量浓度平均为32.7μg/m3,广州1月PM2.5污染最重,轻度、中度、重度污染频率合计达20.16%;(2)PM2.5浓度与风速、降水、气温、能见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气压呈正相关;(3)广州地区在南风的条件下PM2.5浓度最低,风速小于2m/s的偏北风下易出现污染;(4)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共同影响广州能见度的变化,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PM2.5浓度的敏感阈值不断减小,通常当PM2.5高于37.3μg/m3时,控制PM2.5对改善城市能见度成效相对缓慢,而当PM2.5浓度低于此阈值时,降低PM2.5将显著提高大气能见度。
吴兑,廖碧婷,陈慧忠,吴晟[4](2014)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灰霾天气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气溶胶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内较早开展灰霾天气研究的地区,从灰霾标准、科学概念、长期变化趋势、细粒子污染本质、水平输送和垂直扩散能力以及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和物理化学特性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气溶胶云一年四季都出现,且长期稳定存在,重污染区位于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洲西侧。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粗颗粒气溶胶污染、硫酸盐+粗颗粒气溶胶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硫酸盐和粗颗粒气溶胶的复合污染时期。雾和轻雾造成的低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没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经济发展影响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珠江三角洲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关系比较大,PM10有一半年份的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浓度限值(70μg m–3),而细颗粒物(即PM2.5)各年都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35μg m–3),尤其是有些年份年均值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2倍,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近年细颗粒物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57%79%,黑碳气溶胶浓度非常高,月均值达到5.09.1μg m–3,黑碳气溶胶污染严重。和20余年前的资料相比较,细粒子在气溶胶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有机碳和硝酸盐、铵盐的占比增加,而硫酸盐占比略有减少,钙占比明显减少。区域气流停滞区的形成是发生严重灰霾天气的主要气象条件,垂直输送能力不足也是加重灰霾天气的气象条件之一。
谭吉华[5](2007)在《广州灰霾期间气溶胶物化特性及其对能见度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迅猛,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不断增加,大气能见度和空气质量也日益恶化。灰霾天气作为一种新的气象问题和环境灾害性现象频频出现广州地区,给广州市民的人体健康和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研究气溶胶的物化特性对于表征广州市灰霾天气的特点、灰霾天气的影响评估和进一步制定预防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现场观测、采样分析和统计学方法等,分析了广州市区能见度的时间变化规律,探讨了大气气溶胶化学组分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化学组分对能见度的影响。对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粒径分布、昼夜分布、时变化分布、周期变化模式及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同时还探讨了广州市灰霾天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正构烷烃、有机酸、水溶性无机离子、有机碳、元素碳和无机元素等大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及通过化合物的诊断参数来进行大气污染物的源解析。能见度统计结果显示广州市区的大气能见度较差,能见度主要分布在2-6公里之间,其中6公里以下能见度占统计总数的61.6%,且能见度恶化主要发生于秋冬季节。根据能见度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三种不同的灰霾周期变化模式:夏季午前型、冬季不规则波动型和冬季稳定型。夏季午前型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有十几个小时,而冬季不规则波动型和冬季稳定型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都有几天到十几天,污染较重。实验表明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污染比较严重,颗粒物浓度急剧增加,而且积聚态颗粒物在TSP中占的比例明显比粗颗粒物高;而非灰霾采样期,颗粒物浓度低,且积聚态颗粒物在TSP中所占比例与粗颗粒物少。广州市冬季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灰霾天气较非灰霾天气高很多,BEQ(苯并(a)芘等效毒性)值为13.0。不同化合物之间的比值判断显示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是广州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冬季灰霾天气较低的Cmax、CPI和BghiP/BeP值以及较高的IcdP/(BghiP+IcdP)值,说明冬季灰疆大气中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机动车使用量和化石燃料的增加。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NO3-、SO42-、NH4+和Ca2+是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组成部分,占总离子浓度的75%,灰霾天气中PM10中水溶性无机盐浓度高于通常状况下4-10倍,其中NO3中浓度升幅最大,灰霾期间NOx向NO3-的转化率是非灰霾期间的3.6倍。广州灰霾天气二次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增加,非灰霾和灰霾天气二次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夏季分别为34%和56%,而冬季大约为14.2%和65%。灰霾天气二次有机碳所占比例较高,可能主要是由于灰霾逆温天气较多,气溶胶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长导致的;而非灰霾天气大气对流强烈,气溶胶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较短。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PM10化学组分以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碳和元素碳为主,灰霾天气有机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元素碳的浓度分别为非灰霾天气的4.7、3.7、9.7、3.2和2.3倍。灰霾期间富集率为2.3,平均转化率为1.7,说明灰霾的形成造成了大气污染物的富集。通过大气能见度与气象条件和空气污染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灰霾天气期间总碳和硝酸盐对能见度的降低起主要影响作用;非灰霾天气总碳和硫酸盐是造成大气能见度降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白永清,祁海霞,刘琳,陈城,林春泽,李武阶[6](2016)在《武汉大气能见度与PM2.5浓度及相对湿度关系的非线性分析及能见度预报》文中研究表明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高湿度代表城市,大气污染严重,霾天气多发,但有关该地区大气能见度与PM2.5浓度及相对湿度(RH)的定量关系尚不明确。利用2014年9月—2015年3月武汉地区逐时能见度、相对湿度及颗粒物质量浓度观测数据,研究分析了武汉大气能见度与PM2.5浓度及相对湿度的关系,并进行能见度非线性预报初探,得到以下结论:武汉霾时数发生比例高,霾的发生和加重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能见度降低伴随大量细粒子产生和累积,这是武汉大气能见度恶化的重要诱因。细颗粒物浓度与相对湿度共同影响和制约大气能见度变化,高湿高浓度时能见度显著下降,湿情景下(RH≥40%),能见度恶化主要是由湿度增高诱使细颗粒物粒径吸湿增长导致其散射效率增大造成的。当RH>90%时,能见度随湿度升高成线性递减,相对湿度每升高1%,武汉平均能见度降低0.568km。而干情景下(RH<40%),能见度迅速降低的关键因素是PM2.5质量浓度升高。在城市大气细粒子污染背景下,能见度与相对湿度成非线性关系,这主要与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及吸湿性颗粒物的散射效率变化有关。PM2.5浓度与能见度成幂函数非线性关系,80%≤RH<90%湿度区段下相关性最强。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敏感阈值是随着湿度升高而减小的,干情景下能见度10km对应的PM2.5浓度阈值为70μg/m3,湿情景下该阈值为18—55μg/m3。当PM2.5质量浓度低于约40μg/m3时,继续降低PM2.5可显著提高武汉大气能见度。预报试验表明,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大气能见度非线性预报模型是可行的,预报能见度相关系数为0.86,均方根误差为1.9km,能见度≤10km的TS评分为0.92。网络模型具有较高预报性能,对霾的判别有较高准确性,为衔接区域环境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建立大气能见度精细化动力统计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邓涛,吴兑,邓雪娇,谭浩波,李菲,廖碧婷[7](2014)在《广州地区一次严重灰霾过程的垂直探测》文中研究表明利用激光雷达和微波辐射计在广州地区一次严重灰霾过程进行探测,采用小波变换协方差方法反演边界层高度,从热力和动力的角度分析边界层气象因子和能见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边界层高度有明显的日变化过程,和地面能见度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在清洁过程,边界层高度超过1 km,发生严重灰霾时,最高仅为500 m.50100 m的温度梯度滞后30 h和能见度相关性更加显著,相关系数达到0.77.高层能见度(255 m)和下层稳定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清洁日负相关系数最大达?0.76,灰霾日负相关系数最大达?0.49.在相关的边界层气象因子中,地表通风系数和地面能见度成线性关系,相关系数最高,达0.88.边界层高度、地面风速、相对湿度和地面能见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67和?0.77.各气象因子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此次灰霾过程的主控气象因子为地表通风系数,在没有边界层高度探测的地区可利用地面能见度和风速估算边界层高度.
吴兑,刘啟汉,梁延刚,毕雪岩,李菲,谭浩波,廖碧婷,陈慧忠[8](2012)在《粤港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灰霾天气形成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研究珠三角地区细粒子气溶胶的环境效应,使用粤港地区长期气象资料和珠三角大气成分站网高分辨率资料,结合卫星遥感AOD结果,分析了珠三角地区由于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形成灰霾天气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气溶胶云一年四季都可以出现,且长期稳定存在,重污染区位于珠江口以西的珠江三角洲西侧.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4月.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粗颗粒气溶胶污染、硫酸盐+粗颗粒气溶胶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硫酸盐和粗颗粒气溶胶的复合污染时期.雾和轻雾造成的低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没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经济发展影响带来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珠江三角洲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关系比较大,PM10有一半年份的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70μg·m-3),而PM2.5年均值全部年份都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年均值限值(35μg·m-3),尤其是有些年份的年均值浓度超过标准限值的2倍,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近年PM2.5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51%~79%,黑碳气溶胶浓度非常高,月均值达到5.0~9.1μg·m-3.和20余年前的资料相比较,细粒子在气溶胶中的比重有明显增加.因而在目前粤港地区的气溶胶污染中,主要是细粒子的污染,尤其是黑碳气溶胶污染严重.
杨毅红,瞿群,刘随心,李雄,钟佩仪,陶俊[9](2015)在《夏季珠江三角洲地区PM2.5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文中提出于2010年夏季在珠三角主要城市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珠海以及广州郊区从化同步采集PM2.5样品,利用热光反射碳分析仪和离子色谱分别分析样品中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离子浓度,并同步收集能见度和气象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珠三角主要城市大气PM2.5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IMPROVE方程重建大气消光系数,探讨PM2.5的主要化学组分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观测期间珠三角地区PM2.5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广州、佛山和东莞浓度较高,珠海和深圳浓度较低.(NH4)2SO4、有机物(OM)、EC和NH4NO3对夏季珠三角大气消光系数贡献率分别为39%、31%、12%和13%.
戴永立,陶俊,林泽健,谢绍东,曹军骥,张仁健[10](2013)在《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文中认为收集了2006~2009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能见度等气象因子以及SO2、NO2和PM10等环境空气质量资料,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上述4个超大城市霾天气频率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和成都霾天气频率季节最高值分别为夏季、冬季、春季和秋季.北京和广州霾天气频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而上海和成都呈现逐渐上升趋势.PM10和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或霾天气频率关键因子.北京能见度变化对相对湿度比较敏感,而上海和广州对PM10浓度变化比较敏感,成都对相对湿度和PM10浓度敏感程度相当.
二、广州能见度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能见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2)能见度与PM2.5浓度关系及其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典型城市能见度和PM2.5相关性分析 |
2.2 能见度和PM2.5相关性分布特征 |
2.3 1980年以来PM2.5变化趋势 |
3 结论 |
(3)广州PM2.5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及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PM2.5污染等级频率 |
2.2 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月变化 |
2.3 PM2.5浓度日变化 |
2.4 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
2.4.1 PM2.5浓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2.4.2 风向、风速对PM2.5浓度的影响 |
2.4.3 PM2.5浓度与能见度、相对湿度的相关分析 |
3 结论 |
(5)广州灰霾期间气溶胶物化特性及其对能见度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 灰霾基本知识 |
1、能见度及消光系数的定义 |
2、灰霾的定义及分类 |
2.1、夏季午前型 |
2.2、不规则波动型 |
2.3、冬季稳定型 |
3、灰霾与雾的区别 |
4、灰霾的成因 |
5、灰霾的危害 |
5.1、灰霾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影响 |
5.2、灰霾对人体健康影响 |
5.3、灰霾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
5.4、灰霾对水陆空交通的影响 |
6、全球著名的灰霾事件 |
二 气溶胶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三 灰霾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方案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思路 |
3、实验方案 |
4、样品采集 |
4.1、采样点的选择 |
4.2、样品的采集 |
4.2.1、全年采样 |
4.2.2、MOUDI采样 |
4.2.2.1、仪器简介 |
4.2.2.2、样品采集 |
4.2.3、日内变化采样 |
4.2.4、灰霾连续采样 |
5、完成工作量 |
6、本研究创新之处 |
7、研究流程 |
8、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第二章 广州市灰霾天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 |
第一节 背景点介绍 |
第二节 广州市灰霾天气及能见度变化规律 |
一、广州市灰霾天气的变化规律 |
二、广州市能见度的变化规律 |
1、广州市能见度的月变化 |
2、广州市能见度的日变化 |
3、广州市低能见度分析 |
第三节 广州市气象特点 |
第四节 广州市大气能见度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 |
一、能见度与风向和风速的关系 |
二、能见度与温度的关系 |
三、能见度与湿度的关系 |
四、气团轨迹图 |
第六节 结论 |
第三章 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
一、广州市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 |
二、灰霾期间颗粒物日变化模式 |
三、广州灰霾期间颗粒物昼夜变化 |
四、广州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灰霾期间PM10中有机物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 |
第一节 前言 |
一、多环芳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来源 |
二、正构烷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来源 |
三、有机酸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来源 |
四、有机碳和元素碳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来源 |
五、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样品分析 |
一、多环芳烃及正构烷烃 |
1、样品前处理 |
2、分析条件及定量 |
三、有机碳和元素碳分析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一、灰霾期间多环芳烃的变化规律 |
1、灰霾期间多环芳烃的污染水平 |
2、灰霾期间多环芳烃的相对分布特征 |
3、灰霾天气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评价 |
4、灰霾天气PAHs的源解析 |
二、灰霾期间正构烷烃的变化规律 |
1、可吸入大气颗粒物中的正构烷烃污染水平 |
2、灰霾期间PM10中正构烷烃的分布 |
3、正构烷烃的参数比值 |
三、灰霾期间有机酸的变化规律 |
1、采样期间气象条件和颗粒物污染 |
2、有机酸的浓度水平和变化趋势 |
四、有机碳和元素碳 |
1、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污染水平 |
2、OC和EC在PM10中的分布特征 |
3、二次有机碳估算 |
4、灰霾天气PM10中OC和EC的日变化特征 |
5、冬季稳定型灰霾PM10中OC和EC变化特征 |
第四节 结论 |
第五章 广州市灰霾期间气溶胶中的无机化合物分布特征 |
第一节 前言 |
一、水溶性离子 |
二、无机元素 |
第二节 实验分析 |
一、水溶性离子 |
二、无机元素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一、水溶性离子 |
1、广州市灰霾天气水溶性离子污染水平 |
2、硝酸盐、硫酸盐的转化率 |
3、气溶胶的酸碱性 |
二、无机元素 |
1、PM10中元素的分布特征 |
2、灰霾天气标识性元素分析 |
3、PM10中化学元素的富集因子 |
第四节 结论 |
第六章 灰霾期间大气化学组成及与能见度的相关性 |
第一节 灰霾期间大气颗粒物化学组成 |
第二节 灰霾期间化学成分与能见度的相关性 |
一、能见度与大气颗粒物之间的关系 |
二、能见度与SO2、NOX之间的关系 |
三、能见度与气象条件和空气污染的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武汉大气能见度与PM2.5浓度及相对湿度关系的非线性分析及能见度预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低能见度诱因初步分析 |
4 能见度与PM2.5浓度及相对湿度的关系 |
4.1 能见度与PM2.5质量浓度的非线性关系 |
4.2 能见度与相对湿度的非线性关系 |
5 能见度非线性预报初探 |
6 结论与讨论 |
(8)粤港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灰霾天气形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Introduction) |
2 资料来源与处理说明 (Data sources and treatment instructions) |
4 气溶胶细粒子的分布特征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ine particles) |
5 结论 (Conclusions) |
(9)夏季珠江三角洲地区PM2.5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 1采样地点 |
1.2样品采集 |
1.3样品化学成分分析 |
1.4其它数据收集 |
1.5数据分析方法 |
1.5.1PM2.5质量重建 |
1.5.2消光系数重建 |
2结果与讨论 |
2.1珠三角地区PM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
2.2主要化学成分空间分布特征 |
2.2.1碳组分空间分布特征 |
2.2.2水溶性离子空间分布特征 |
2.2.3PM2.5质量重建 |
2.3大气消光系数重建及其主要贡献因子 |
3结论 |
(10)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收集 |
1.2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超大城市霾天气现状 |
2.2 超大城市霾天气影响因子识别 |
2.3 超大城市霾天气主要影响因子权重分析 |
四、广州能见度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J]. 黄健,吴兑,黄敏辉,李菲,毕雪岩,谭浩波,邓雪娇. 应用气象学报, 2008(01)
- [2]能见度与PM2.5浓度关系及其分布特征[J]. 王继康,张恒德,桂海林,饶晓琴,张碧辉. 环境科学, 2019(07)
- [3]广州PM2.5污染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J]. 黄俊,王超群,周宝琴,潘蔚娟,王春林.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0(02)
- [4]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灰霾天气研究进展[J]. 吴兑,廖碧婷,陈慧忠,吴晟.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02)
- [5]广州灰霾期间气溶胶物化特性及其对能见度影响的初步研究[D]. 谭吉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7(04)
- [6]武汉大气能见度与PM2.5浓度及相对湿度关系的非线性分析及能见度预报[J]. 白永清,祁海霞,刘琳,陈城,林春泽,李武阶. 气象学报, 2016(02)
- [7]广州地区一次严重灰霾过程的垂直探测[J]. 邓涛,吴兑,邓雪娇,谭浩波,李菲,廖碧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10)
- [8]粤港细粒子(PM2.5)污染导致能见度下降与灰霾天气形成的研究[J]. 吴兑,刘啟汉,梁延刚,毕雪岩,李菲,谭浩波,廖碧婷,陈慧忠. 环境科学学报, 2012(11)
- [9]夏季珠江三角洲地区PM2.5化学组分特征及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J]. 杨毅红,瞿群,刘随心,李雄,钟佩仪,陶俊. 环境科学, 2015(08)
- [10]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 戴永立,陶俊,林泽健,谢绍东,曹军骥,张仁健. 环境科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