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来主动雷达导弹制导的研究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杨健,朱剑,张如飞[1](2016)在《反舰导弹制导技术发展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反舰导弹是打击水面舰船目标的利器,制导系统是反舰导弹实现作战任务的核心。首先从装备角度,介绍了世界先进的现役反舰导弹,特别介绍了以新型远程反舰导弹项目为代表的新一代反舰导弹最新进展;然后从技术角度,论述了反舰导弹弹道机动控制、精确制导、智能化制导等制导技术发展现状;最后以智能化为主线,梳理出在线弹道规划与重规划、智能规避与主动突防、复杂环境下自主目标识别、精确协同探测与攻击等反舰导弹制导技术发展动向,为新型反舰导弹研制启发思路,可为反舰作战提供有价值的技术参考。
樊会涛,崔颢,天光[2](2016)在《空空导弹70年发展综述》文中认为回顾了空空导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70年四代空空导弹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空战需求和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空空导弹产生和不断更新换代的观点;详细分析了空空导弹作战应用的演变过程——从空战的辅助武器到空战力量的决定性因素,阐明了空空导弹的发展主线——始终以满足空中优势作战为目标,从尾后攻击到全向攻击,从近距格斗到中远距拦射;最后对空空导弹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空空导弹"六化"的发展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六个支配性主题。
王海宏[3](2019)在《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战争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就是精确制导武器的出现,国外学者称之为一次“军事技术革命”,与我们熟知的工业技术革命相呼应。本文首先透过技术史的视角,阐述了19世纪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系列影响,以及20世纪初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工业发展、军事技术的发展,从而引出航空制导炸弹的产生。然后通过历史的脉络,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第二次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和近代反恐战争等世界性或局部性的战事的历史,理出航空制导炸弹从早期简单制导到无线电制导、激光制导、卫星加惯性制导,一直到近代的各种复合制导和小尺寸炸弹等的发展历程。并根据这个发展历程,总结出两条航空制导炸弹的发展规律,根据此两条发展规律,结合当前国际形势推断了未来航空制导炸弹的三个发展趋势。通过对美国、俄国的航空制导炸弹数据的收集、整理,给出了美国和俄国基本所有航空制导炸弹的相关数据,然后分别绘制出美国和俄国航空制导炸弹的型谱,并分别加以分析、对比,得出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和俄国航空制导炸弹的特点,以及两者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对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的现状进行简单阐述,给出了所有我国现役航空制导炸弹的型号。并分析我国航空制导炸弹与美俄的差异和美俄对我国航空制导炸弹发展的启示,指出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当前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前沿技术的阐述,并结合之前对美俄航空制导炸弹的型谱分析,对未来的航空制导炸弹发展进行展望。最后,通过我国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优势,乐观展望未来我国走在世界航空制导炸弹发展前列的可能。
毕文豪[4](2018)在《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是建立在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发展基础之上,与信息化、网络化作战理念相互适应,满足现代战争军事需求,与新一代战斗机同步发展的新型分布式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本论文立足于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基础研究,结合目前先进的体系结构思想和技术,构建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模型,研究支撑该体系模型的体系架构、关键技术。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在分析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了传统的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和网络中心战下的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指出了它们无法适用于信息网络时代的原因,阐述了信息化、网络化下新一代战斗机对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军事需求,提出了一种信息环境下以信息完全共享、分布式的一体化网络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概念,构建了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体系架构,研究了其组成和特征,并介绍了相关的关键技术。2)针对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信息表达和处理问题,建立了多源传感器智能信息融合系统的功能模型、结构模型、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证据理论的智能信息融合算法。首先针对D-S证据理论不能有效处理冲突证据的问题,研究了国内外典型文献提出的各种改进方法,分析了现有的证据冲突衡量方法的不足,然后提出了新的证据冲突衡量方法——证据相似性测度,并利用证据相似性测度对各传感器提供的证据信息进行加权修正,最后用Demspter组合规则进行融合。算例证明该算法扩展了证据理论在决策级信息融合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处理不确定信息,降低了冲突信息对最终融合结果的影响,提高了融合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而且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3)针对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改变了传统固定链路“烟囱式”的系统构架,各个传感器、武器、目标的火力通道可以灵活配置的问题,建立了传感器、武器、目标调度决策的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分配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首先为了对传感器资源进行合理科学分配,建立了表征传感器单元综合探测性能的能力函数,然后针对存在多约束条件的传感器单元、武器和目标的分配问题,为了避免传统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建立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优化模型,设计了带有交叉、变异算子的改进的遗传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仿真算例表明,与传统算法相比,算法收敛速度更快,全局寻优能力更强。4)针对信息环境下制导武器的协同控制问题,重点研究了协同制导过程中的制导权交接策略、交接流程和交接算法。首先分析了协同制导的必要条件和协同制导样式,然后根据己方飞机对导弹的态势优势、己方飞机对目标的探测能力和己方飞机受到的威胁度建立制导优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改进拍卖算法的协同制导制导权分配算法,最后详细研究了中制导制导权交接的原则、方法和流程,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制导信息、制导律的交接算法。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有效可行,能够实时地计算制导优势和进行制导权分配,有效地完成多机协同制导;同时能够平滑中制导交接引起的导弹非正常过载突变,确保交接过程弹道稳定,为协同制导作战的研究和作战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樊会涛,闫俊[5](2015)在《相控阵制导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相控阵制导技术是一项改变战场"游戏规则"的新技术,在反隐身和抗干扰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体制优势,成为近20年国内外精确制导技术研究的热点,并已在某些导弹型号研制中得到应用。首先,分析了相控阵制导系统的技术特点;其次,总结了相控阵制导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论述了相控阵制导系统工程应用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最后,展望了未来可能的技术发展方向。可以预见,随着相控阵制导技术的深化研究和普及应用,必将带动精确制导武器性能的大幅提升。
高晓冬,王枫,范晋祥[6](2017)在《精确制导系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文中提出针对未来防空反导导弹精确制导系统面临的挑战和难题,结合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对精确制导系统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提出精确制导系统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的发展途径。根据威胁环境和作战目标、作战使命等的发展变化,分析了精确制导系统面临的挑战;概述了精确制导系统智能化概念,并分析了精确制导系统智能化所面临的挑战。基于精确制导系统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分析了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趋势,认为精确制导系统为适应未来复杂战场环境作战需求和打击群目标及低成本目标的需求,将向高维度高分辨率探测、智能化、网络化和低成本几大方向发展。针对提高复杂战场环境中目标探测、识别能力、复杂战场适应性的需求,提出了发展多维、多谱、多极化(多偏振向)、多模的高维度精确制导探测技术,发展智能化信息处理与发掘技术的发展思路;针对实现精确低成本化的目标,提出了传感器组网与资源综合利用、多弹协同寻的制导、发展低成本寻的制导技术的途径。
蔡德龙,陈斐,何凤梅,贾德昌,匡宁,苗蕾,邱海鹏,王洪升,徐念喜,杨治华,于长清,张俊武,张伟儒,周延春[7](2019)在《高温透波陶瓷材料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透波陶瓷材料已成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天线罩、天线窗等部件的关键候选材料。因此,如何有效提升透波陶瓷材料的耐温、透波、承载等特性是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对透波陶瓷材料的技术要求,阐述了透波陶瓷材料的发展历史,着重对现有透波陶瓷材料体系及其透波特性测试方法和原理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回顾,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为未来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宗睿[8](2016)在《导引头天线罩误差及相控阵导引头波束指向误差在线补偿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雷达导引头总体技术需求为依托,针对导引头天线罩误差及导引头隔离度对导弹制导系统性能影响与在线补偿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研究成果将为我国相应导弹的雷达导引头及其制导系统总体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分析了导引头天线罩误差的产生机理,建立了天线罩寄生回路模型,分别研究了天线罩寄生回路的时域、频域性能以及稳定性条件,并分析了寄生回路对制导系统稳定性、制导性能参数的影响,引入初始速度指向误差、目标常值机动、目标闪烁噪声、接收机噪声、褪色噪声以及目标随机机动等六种误差源,利用伴随法对天线罩误差作用时的脱靶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线罩误差及其寄生回路不仅会严重恶化制导系统稳定性,还增大了制导系统脱靶量,尤其当天线罩误差斜率在导弹制导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对制导精度的影响更为严重。针对传统速度追踪制导律及具有落角约束的弹道成型制导律,构造了具有可比性的比例导引与速度追踪制导系统模型、比例导引与弹道成型制导系统模型,研究了天线罩误差对不同类型制导系统的寄生回路稳定性、制导回路稳定性以及制导精度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速度追踪对应的寄生回路及其制导回路稳定域要大于比例导引,且速度指向误差和闪烁噪声输入时,天线罩误差引起的速度追踪制导系统脱靶量要远小于比例导引,但目标随机机动输入时,速度追踪的脱靶量要大于比例导引;弹道成型制导律对应的天线罩寄生回路与制导系统稳定性条件与比例导引近似等价,但天线罩误差影响下的弹道成型制导系统脱靶量要大于比例导引。目前工程中常采用的工艺控制、增加制导滤波器、负反馈偏置以及地面标定等方法对天线罩误差的补偿效果十分有限,为了降低天线罩误差对制导系统的影响,分别提出了基于多模型、EKF和极点配置自校正等三种不同的天线罩误差在线补偿方法,并对其在不同应用条件下的在线补偿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上述方法设计的天线罩误差在线补偿方法均能够有效在线抑制天线罩误差对制导系统的影响,提高制导精度。基于全捷联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工作原理分析了隔离度产生的原因,建立了包含天线罩误差在内的全捷联相控阵雷达导引头隔离度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导引头隔离度对制导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分别提出了基于多模型和EKF的全捷联相控阵雷达导引头隔离度在线补偿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导引头波束指向误差和天线罩误差斜率是引起全捷联相控阵雷达导引头隔离度寄生回路的主要因素,将严重影响导弹制导系统稳定性及其制导精度,且寄生回路正反馈时影响更为恶劣;所提出的在线补偿方法可对波束指向误差与天线罩误差斜率引起的隔离度作为整体进行在线补偿,在制导过程中有效抑制了隔离度对视线角速度和脱靶量的影响,提升制导系统性能。最后,针对平台式雷达导引头隔离度问题,建立了包含天线罩误差在内的平台式雷达导引头隔离度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导引头隔离度对制导系统稳定性与制导精度的影响,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UKF的导引头隔离度在线补偿方法,并与EKF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弹簧力矩、阻尼力矩及天线罩误差斜率是引起平台式雷达导引头隔离度的主要因素,经对比分析,正天线罩误差斜率对制导系统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小,阻尼力矩、弹簧力矩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而负天线罩误差斜率的影响最为严重;所提出的基于UKF的平台式雷达导引头隔离度在线补偿方法能够在制导过程中实现对隔离度的有效估计与在线抑制,提高了制导精度,且相比于EKF,UKF算法具有更高的估计精度和更好的在线补偿效果。
方洋旺,程昊宇,仝希[9](2018)在《网络化制导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网络化制导在协同作战方面显示了其潜力和优势。网络化制导技术主要包括基于多平台传感器网络信息的导弹制导技术和基于多导弹编队的网络化协同制导技术。本文重点论述了这两方面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单导弹的时空配准方法以及制导权移交策略和制导律切换方法等;对面向多导弹编队的网络化制导方法进行了描述,讨论了面向多飞行器网络化协同的时间一致性方法、空间一致性方法以及编队策略。分析了基于多飞机平台协同的单导弹以及多导弹编队的半主动制导和主动制导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未来网络化制导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网络化制导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刘箴,张宁,吴馨远[10](2019)在《多模复合导引头发展现状及趋势》文中指出主要介绍了世界上研制、升级以及装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多模复合制导武器,涉及多模复合制导导弹和采用三模导引头的复合制导炸弹,包括美国的联合空地导弹、英国的双模硫磺石导弹、以色列的长钉系列反坦克导弹、法国的MMP反坦克导弹、美国的AGM-88E反辐射导弹、欧洲的反辐射导弹以及美国的GBU-53 SDB-Ⅱ小直径制导炸弹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多模复合导引头的发展现状,总结了多模复合导引头的技术特点,并讨论了未来多模复合导引头的发展趋势。
二、未来主动雷达导弹制导的研究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主动雷达导弹制导的研究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反舰导弹制导技术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内外反舰导弹发展现状 |
2. 1 现役反舰导弹 |
2. 2 美军新型远程反舰导弹 |
2. 3 其它在研反舰导弹 |
3 反舰导弹制导技术发展现状 |
3. 1 弹道机动控制技术 |
3. 2 精确制导技术 |
3. 3 智能化制导技术 |
4 反舰导弹制导技术发展动向 |
4. 1 在线弹道规划与重规划 |
4. 2 智能规避与主动突防 |
4. 3 复杂环境下自主目标识别 |
4. 4 精确协同探测与攻击 |
5 结束语 |
(2)空空导弹70年发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空战需求催生空空导弹 |
2空空导弹四代发展历程 |
2. 1第一代空空导弹 |
2. 2第二代空空导弹 |
2. 3第三代空空导弹 |
2. 4第四代空空导弹 |
3空空导弹的作战应用 |
3. 1空战进入导弹时代 |
3. 2空空导弹成为主要空战武器 |
3. 3超视距空战时代来临 |
3. 4信息化空战的新阶段 |
4空空导弹的发展主线 |
4. 1从尾后攻击到全向攻击 |
4. 2从近距格斗到中远距拦射 |
4. 3从定轴发射到离轴发射 |
4. 4从简单环境到复杂环境 |
5空空导弹发展展望 |
5. 1空空导弹的需求展望 |
( 1) 远程化 |
( 2) 自主化 |
( 3) 网络化 |
( 4) 小型化 |
( 5) 跨域化 |
( 6) 多用化 |
5. 2空空导弹的技术展望 |
( 1) 从串行设计到一体化设计 |
( 2) 从单模导引到多模导引 |
( 3) 从单机制导到网络制导 |
( 4) 从单一气动控制到异构多执行机构控制 |
( 5) 从能量固定到能量管理 |
( 6) 从独立制导引信到制导引信一体化 |
6结束语 |
(3)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分析 |
2.1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历程 |
2.1.1 早期简单制导航空炸弹 |
2.1.2 电光制导航空炸弹 |
2.1.3 激光制导航空炸弹 |
2.1.4 卫星制导航空炸弹 |
2.1.5 复合制导航空炸弹 |
2.2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图谱及启示 |
2.2.1 航空制导炸弹发展图谱 |
2.2.2 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的启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研究 |
3.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 |
3.1.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概述 |
3.1.2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构建及分析 |
3.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 |
3.2.1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概述 |
3.2.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构建及分析 |
3.3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对比分析 |
3.3.1 美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分析 |
3.3.2 俄国航空制导炸弹型谱分析 |
3.3.3 美俄航空制导炸弹型谱之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俄对我国的启示及未来发展展望 |
4.1 美俄型谱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4.1.1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现状 |
4.1.2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与美俄的差异 |
4.1.3 我国航空制导炸弹发展方向 |
4.2 航空制导炸弹未来发展展望 |
4.2.1 与航空制导炸弹相关的前沿技术 |
4.2.2 未来航空制导炸弹发展方向展望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与常用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2.1 信息化环境下作战研究现状 |
1.2.2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2.2.1 智能信息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
1.2.2.2 资源分配技术研究现状 |
1.2.2.3 协同制导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总体研究 |
2.1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概述 |
2.1.1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的基本概念 |
2.1.2 航空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发展阶段 |
2.2 传统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2.3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军事需求分析 |
2.4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2.4.1 传统的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
2.4.2 网络中心战下的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
2.4.3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
2.4.4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的特征 |
2.5 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改进的证据理论的智能信息融合算法研究 |
3.1 智能信息融合的不确定性分析 |
3.2 智能信息融合模型的建立 |
3.2.1 智能信息融合的功能模型 |
3.2.2 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 |
3.2.3 智能信息融合的数学模型 |
3.3 D-S证据理论 |
3.3.1 证据模型 |
3.3.2 证据合成规则 |
3.4 D-S证据理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
3.4.1 证据理论存在的问题 |
3.4.2 改进方法 |
3.4.2.1 修改证据理论的经典组合规则 |
3.4.2.2 预先修正冲突证据 |
3.4.3 证据合成的一般框架 |
3.5 现有的证据冲突衡量算法 |
3.5.1 冲突系数 |
3.5.2 证据距离 |
3.5.3 Pignistic概率距离 |
3.5.4 余弦相似度 |
3.5.5 关联系数(relative coefficient) |
3.6 新的证据冲突衡量算法—相似性测度 |
3.7 基于相似性测度的加权证据融合方法 |
3.7.1 D-S证据理论用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方法 |
3.7.2 算法流程 |
3.8 仿真算例及分析 |
3.8.1 算例一 |
3.8.2 算例二 |
3.8.3 算例三 |
3.8.4 算例四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DPSO的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研究 |
4.1 概述 |
4.2 异类传感器组合优化 |
4.2.1 传感器分析 |
4.2.2 传感器单元的能力函数 |
4.2.2.1 信息效益值 |
4.2.2.2 信息代价值 |
4.2.2.3 协同系数 |
4.3 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的约束优化问题模型 |
4.3.1 模型建立 |
4.3.2 目标函数 |
4.3.3 分布式集中火力联盟的约束条件 |
4.4 优化算法 |
4.4.1 粒子群算法 |
4.4.2 离散粒子群优化算法 |
4.4.3 粒子群优化算法与遗传算法结合的优势 |
4.5 GDPSO算法设计 |
4.5.1 编码策略 |
4.5.2 粒子更新 |
4.5.3 算法流程 |
4.6 仿真算例及分析 |
4.6.1 算例一 |
4.6.2 算例二 |
4.6.3 算例三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协同制导制导权交接决策及交接流程研究 |
5.1 概述 |
5.2 协同制导模式分析 |
5.3 制导优势模型 |
5.3.1 己方飞机对导弹的态势优势 |
5.3.2 己方飞机对目标的探测能力 |
5.3.3 己方飞机受到的敌方飞机威胁度 |
5.3.4 己方飞机制导优势函数 |
5.4 协同制导制导权分配算法 |
5.4.1 拍卖算法 |
5.4.2 改进的拍卖算法 |
5.4.3 改进的拍卖算法的具体步骤 |
5.5 协同中制导交接分析 |
5.5.1 制导权交接原则 |
5.5.2 制导权交接方法 |
5.5.3 中制导权交接流程设计 |
5.5.3.1 交接准备 |
5.5.3.2 交接实施 |
5.5.3.3 交接结束 |
5.5.4 交接律算法 |
5.5.4.1 目标信息交接律 |
5.5.4.2 制导律交接律设计 |
5.6 仿真算例及分析 |
5.6.1 协同制导分配算例 |
5.6.2 协同制导交接仿真算例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获得的奖励 |
致谢 |
(5)相控阵制导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相控阵制导技术特点 |
1.1大功率孔径积,作用距离远 |
1.2无惯性扫描,中末制导交班能力强 |
1.3结构紧凑尺寸小,有利于全弹性能提升 |
1.4宽工作带宽,全数字化抗干扰 |
1.5柔性降级,工程应用高可靠 |
2相控阵制导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
3相控阵制导系统的关键技术 |
3.1捷联波束稳定与跟踪技术 |
3.2相控阵天线波束指向精度 |
3.3相控阵天线高密度集成与散热技术 |
3.4低成本T/R组件技术 |
4相控阵制导系统的发展展望 |
4.1多通道相控阵雷达导引技术 |
4.2大功率相控阵雷达导引技术 |
4.3双波段相控阵雷达导引技术 |
4.4共形相控阵雷达导引技术 |
4.5双/多目标制导跟踪技术 |
4.6制导引信一体化技术 |
4.7相控阵制导所需的基础技术 |
5结束语 |
(6)精确制导系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精确制导系统面临的挑战 |
3 精确制导技术发展方向 |
3.1 精确制导系统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 |
3.2 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趋势 |
3.2.1 高维度、高分辨率探测 |
3.2.2 智能化 |
3.2.3 网络化 |
3.2.4 低成本 |
4 提高复杂战场环境中目标探测能力的对策 |
4.1 高维度、高分辨率精确制导探测技术 |
4.1.1 多波段/多光谱红外成像制导技术 |
4.1.2 激光主动成像制导技术 |
4.1.3 相控阵雷达制导及自适应空时处理技术 |
4.1.4 高分辨率微波毫米波成像制导技术 |
4.1.5 多模复合制导技术 |
4.1.6 分布式协同组网精确制导技术 |
4.2 智能化信息处理、发掘与决策技术 |
5 防空反导导弹精确制导低成本化的技术途径 |
5.1 传感器组网与资源的综合利用是精确制导低成本化的重要途径 |
5.1.1 综合利用体系内多传感器资源可降低末制导系统目标识别的难度 |
5.1.2 综合利用体系内多传感器资源, 降低对末制导系统作用距离要求 |
5.2 多弹协同寻的制导是精确制导低成本化的可行途径 |
5.3 低成本精确寻的制导技术是精确制导低成本化的基础 |
6 结束语 |
(7)高温透波陶瓷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
1.1透波基本概念和科学技术内涵 |
1.2透波材料的选材与设计方法 |
1.2.1透波材料的选材与分类 |
1.2.2天线罩/窗对新型透波材料的需求 |
1.2.3 新型热透波材料种类 |
1.3高温透波陶瓷材料发展历史及现状 |
1.3.1国外天线罩/窗材料研究概况 |
1.3.2国内天线罩/窗材料研究进展 |
1.4新型耐高温透波陶瓷材料的发展趋势 |
2均质陶瓷透波材料及制备技术 |
2.1熔融石英及其复合陶瓷 |
2.1.1熔融石英陶瓷的性能特点 |
2.1.2熔融石英陶瓷的制备技术 |
2.2氮化硼及其复合陶瓷 |
2.2.1 h-BN的基本结构及性能 |
2.2.2氮化硼及其复相陶瓷高温透波材料 |
2.3多孔氮化硅陶瓷 |
2.3.1 Si3N4的晶体结构特征以及性能 |
2.3.2多孔氮化硅透波材料的制备 |
2.3.3多孔氮化硅透波材料的性能 |
2.4多孔硅酸钇陶瓷 |
2.4.1硅酸钇的结构及性能 |
2.4.2多孔硅酸钇成型工艺及性能 |
3纤维增强透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
3.1高温透波陶瓷材料编织结构 |
3.1.1纤维编织方式 |
3.1.2复合材料成型技术 |
3.2石英纤维透波隔热复合材料 |
3.3石英纤维/石英复合材料 |
3.4氧化铝纤维增强氧化物复合材料 |
3.5氮化物纤维/氮化物复合材料 |
4透波陶瓷涂层材料 |
4.1透波陶瓷涂层材料种类及制备方法 |
4.2国内外研究现状 |
5频率选择表面 |
5.1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研究意义 |
5.2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研究现状 |
5.3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制备工艺 |
5.3.1软刻蚀技术 |
5.3.2柔性膜转移技术 |
5.3.3数字化机械铣削加工技术 |
5.3.4激光直接刻蚀技术 |
5.4 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的测试 |
5.4.1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透波率测试 |
5.4.2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天线罩透波测试 |
5.4.3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反射率测试 |
5.5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发展趋势 |
6宽频透波陶瓷材料 |
6.1宽频透波天线罩结构形式 |
6.2宽频透波天线罩壁结构设计现状 |
6.3宽频透波天线罩材料研究现状 |
6.4宽频天线罩研究制备存在的问题 |
7透波性能测试设备及测试原理 |
7.1高Q腔法 |
7.1.1测试原理 |
7.1.2变温校准 |
7.1.3相关测试设备 |
7.2带状线法 |
7.2.1测试原理 |
7.2.2相关测试设备 |
7.3微扰法 |
7.3.1测试原理 |
7.3.2相关测试设备 |
7.4带状线谐振腔法 |
7.4.1测试原理 |
7.4.3变温校准方法 |
7.4.2相关测试设备 |
7.5终端短路波导法 |
7.5.1测试原理 |
7.5.2高温校准方法 |
7.5.3相关测试设备 |
7.6准光光腔法 |
7.6.1测试原理 |
7.6.2相关测试设备 |
7.7自由空间法 |
7.7.1测试原理 |
7.7.2相关测试设备 |
8结束语及展望 |
(8)导引头天线罩误差及相控阵导引头波束指向误差在线补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导引头天线罩误差问题研究进展 |
1.2.2 平台式雷达导引头隔离度问题研究进展 |
1.2.3 全捷联相控阵雷达导引头隔离度问题研究进展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2 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第2章 导引头天线罩误差对导弹制导系统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天线罩误差问题概述 |
2.3 天线罩寄生回路分析 |
2.3.1 天线罩寄生回路建模 |
2.3.2 天线罩寄生回路稳定性分析 |
2.3.3 天线罩寄生回路的频域性能 |
2.3.4 天线罩寄生回路的时域性能 |
2.4 天线罩寄生回路对制导系统性能的影响 |
2.4.1 对制导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2.4.2 对制导性能参数的影响 |
2.5 天线罩寄生回路对导弹制导精度的影响 |
2.5.1 影响导弹制导精度的典型误差源 |
2.5.2 伴随法简介 |
2.5.3 确定性误差输入对制导精度的影响 |
2.5.4 随机性误差输入对制导精度的影响 |
2.5.5 误差输入时天线罩误差斜率变化对制导精度的影响 |
2.5.6 多误差源输入对制导精度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导引头天线罩误差对不同制导律性能的影响研究 |
3.1 引言 |
3.2 天线罩误差影响下比例导引与速度追踪制导性能对比 |
3.2.1 速度矢量驾驶仪建模 |
3.2.2 天线罩寄生回路特性对比 |
3.2.3 制导系统稳定性对比 |
3.2.4 脱靶量对比 |
3.3 天线罩误差影响下比例导引与弹道成型制导性能对比 |
3.3.1 弹道成型制导律推导与建模 |
3.3.2 天线罩寄生回路特性对比 |
3.3.3 制导系统稳定性对比 |
3.3.4 脱靶量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导引头天线罩误差在线补偿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多模型的导引头天线罩误差在线补偿方法研究 |
4.2.1 多模型算法设计 |
4.2.2 滤波模型的建立 |
4.2.3 天线罩误差斜率估计与在线补偿效果分析 |
4.2.4 不同应用条件对天线罩误差斜率估计与补偿效果的影响 |
4.2.5 小结 |
4.3 基于EKF的导引头天线罩误差在线补偿方法研究 |
4.3.1 EKF滤波模型的建立 |
4.3.2 天线罩误差斜率估计与在线补偿效果分析 |
4.3.3 不同应用条件对天线罩误差斜率估计与补偿效果的影响 |
4.3.4 小结 |
4.4 多模型与EKF在线补偿方法对比分析 |
4.4.1 估计快速性对比 |
4.4.2 估计精度与脱靶量补偿效果对比 |
4.4.3 综合应用性能对比 |
4.5 基于极点配置自校正的导引头天线罩误差在线补偿方法研究 |
4.5.1 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原理 |
4.5.2 递推阻尼最小二乘法 |
4.5.3 在线补偿算法设计 |
4.5.4 在线补偿效果分析 |
4.5.5 不同应用条件对自校正在线补偿效果的影响 |
4.5.6 小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天线罩误差的全捷联相控阵雷达导引头隔离度影响与在线补偿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全捷联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工作原理 |
5.2.1 相控阵雷达波束控制原理 |
5.2.2 基于全捷联相控阵雷达导引头的制导信息提取方法 |
5.3 考虑天线罩误差的全捷联相控阵雷达导引头隔离度影响 |
5.3.1 隔离度模型的建立 |
5.3.2 隔离度寄生回路分析 |
5.3.3 制导回路稳定性对比分析 |
5.3.4 对制导精度的影响对比分析 |
5.4 考虑天线罩误差的全捷联相控阵雷达导引头隔离度在线补偿 |
5.4.1 基于多模型的在线补偿方法 |
5.4.2 基于EKF的在线补偿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考虑天线罩误差的平台式雷达导引头隔离度影响与在线补偿方法研究 |
6.1 引言 |
6.2 考虑天线罩误差的平台式雷达导引头隔离度影响 |
6.2.1 平台式雷达导引头隔离度模型的建立 |
6.2.2 隔离度寄生回路分析 |
6.2.3 制导回路稳定性对比分析 |
6.2.4 对制导精度的影响对比分析 |
6.3 考虑天线罩误差的平台式雷达导引头隔离度UKF在线补偿 |
6.3.1 UKF滤波模型的建立 |
6.3.2 隔离度估计与在线补偿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网络化制导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于多平台传感器网络信息的导弹制导技术 |
1.1 基于飞机平台协同的半主动制导技术 |
1.2 基于飞机平台协同的网络化主动制导技术 |
1.2.1 时间配准算法 |
1.2.2 空间配准算法 |
1.2.3 数据融合算法 |
1.2.4 网络化信息处理方法 |
2 多导弹编队网络化协同制导技术 |
2.1 针对多枚导弹攻击空间的协同制导 |
2.2 针对多枚导弹攻击时间的协同制导 |
2.3 兼顾多枚导弹攻击角度和攻击时间的协同制导 |
2.4 针对多导弹攻击队形的协同制导 |
2.4.1 队形保持问题 |
2.4.2 队形变换问题 |
2.4.3 队形问题在导弹编队避障中的应用 |
3 智能化网络化制导技术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3.1 基于多飞机平台协同的半主动制导 |
3.1.1 多目标探测能力的平台制导权移交问题 |
3.1.2 非理想情况下半主动自适应制导技术 |
3.1.3 复杂战场环境下半主动智能制导技术 |
3.2 基于多平台传感器网络协同的网络化主动制导 |
3.2.1 传感器系统误差快速变化情况下的空间配准方法 |
3.2.2 复杂战场环境下多传感器智能空间配准方法 |
3.2.3 网络拓扑结构可变情况下的分布式信息融合快速方法 |
3.2.4 复杂战场环境下分布式智能信息融合算法 |
3.2.5 非理想目标信息情况下网络化主动制导技术 |
3.3 多导弹编队网络化协同制导 |
3.3.1 非理想目标信息的多导弹编队攻击时间协同主动制导技术 |
3.3.2 非理想目标信息的多导弹编队攻击时间空间协同主动制导技术 |
3.3.3 复杂战场环境下多导弹编队协同的智能主动制导技术 |
4 结论 |
(10)多模复合导引头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代表性的多模复合制导武器及多模复合导引头发展现状 |
1.1 多模复合制导导弹 |
1.1.1 联合空地导弹 |
1.1.2 双模硫磺石导弹 |
1.1.3 长钉(Spike)系列反坦克导弹 |
1.1.4 MMP反坦克导弹 |
1.1.5 复合制导的反辐射导弹 |
1.2 多模复合制导炸弹 |
2 多模复合导引头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
3 结束语 |
四、未来主动雷达导弹制导的研究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反舰导弹制导技术发展综述[J]. 刘永,杨健,朱剑,张如飞. 计算机仿真, 2016(02)
- [2]空空导弹70年发展综述[J]. 樊会涛,崔颢,天光. 航空兵器, 2016(01)
- [3]航空制导炸弹技术发展与型谱分析[D]. 王海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信息环境下智能火力与指挥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毕文豪.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5]相控阵制导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 樊会涛,闫俊. 航空学报, 2015(09)
- [6]精确制导系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高晓冬,王枫,范晋祥. 战术导弹技术, 2017(06)
- [7]高温透波陶瓷材料研究进展[J]. 蔡德龙,陈斐,何凤梅,贾德昌,匡宁,苗蕾,邱海鹏,王洪升,徐念喜,杨治华,于长清,张俊武,张伟儒,周延春. 现代技术陶瓷, 2019(Z1)
- [8]导引头天线罩误差及相控阵导引头波束指向误差在线补偿方法研究[D]. 宗睿.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7)
- [9]网络化制导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方洋旺,程昊宇,仝希. 航空兵器, 2018(05)
- [10]多模复合导引头发展现状及趋势[J]. 刘箴,张宁,吴馨远. 飞航导弹,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