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东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思想初探

毛泽东东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思想初探

一、毛泽东关于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思想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新华社[1](2021)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序言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

郝时远[2](2021)在《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中研究说明以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民族问题"新办法"所昭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综合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立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着力点,结合相关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修订自治条例的实证做出分析,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使这项制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制度优势等论断。

刘静涵[3](2021)在《东北抗联国际主义精神研究》文中指出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的国际主义精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战场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不仅涉及中国军民的奋勇抗战,更涉及与朝鲜共产主义者、苏联远东军的并肩作战。中朝苏三国军民合力抗日,并肩作战,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联合,不仅提升了中朝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更充分体现了中朝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中所建立的友好关系,有效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协助了朝鲜的独立解放,牵制了日军向苏联进犯的侵略行动,对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王欢[4](2021)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幼年走向成熟、从低谷走向高峰的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发展,对外交往更是在这幅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彰显了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处理国际国内关系的能力,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直至新中国的建立,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竞争与合作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梳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总结历史经验,阐释当代启示,会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大有裨益。论文以此为核心,首先从日本侵华导致中国外部民族矛盾激化、内部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大背景,以及封闭落后的社会背景出发,阐明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对实现抗日救亡,建立新中国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意义。继而通过梳理,明确了马列主义的外交思想是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理论渊源,近代西方和中国传统外交思想是文化渊源,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交往则是对外交往的实践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主旗帜,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人民革命的利益与要求。为实现争取外援,为抗日战争胜利创造有利国际环境;反对外来干涉,为建立新中国提供外部保障这两大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认识和探索外部世界,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大指导原则:一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同党内教条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并逐渐完善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二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中国革命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需要国际力量的援助。在处理中国革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中国共产党奉行“以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力更生是内因,争取外援是外因,只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才能赢得更多的外援;而更多的外援反过来又会促进自力更生。三是利用矛盾,为我所用。这项原则的提出和逐步贯彻到中共中央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过程中,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教条主义束缚,走向成熟。以上对外交往的指导原则形成了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对外交往的战略方针。论文将其概括为三点,分别是: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反美的“中间地带[1]”战略;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2]”战略。首先,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苏联对外政策和共产国际七大策略路线的转变,契合了中国共产党转变对外政策的自身需求。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一直以来“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思想桎梏,决定通过联合英美、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来克服民族危机,解决国共问题。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构想虽已提出,实施起来却是一波三折。英美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对日绥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国共关系紧张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共产党一度抛弃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重回“反对一切帝国主义”。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迅速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美国此时已成为对中国政局影响力最大的国家,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重提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国际统一战线战略的实质就是联合美国,其实施也主要是围绕对美政策所展开,但中国共产党始终视苏联为中国革命最可靠的盟友这一立场从未改变。其次,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战后人民渴望和平,苏美寻求妥协,国民党内战准备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中国经历了短暂的和平民主新阶段。但只要蒋介石国民党武力灭共的阶级本性不改变;美国扶蒋反共,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和附庸的对华政策的本质不改变,内战爆发就不可避免。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他指出:“美国和苏联之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非、亚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以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3]”。毛泽东认为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应是“中间地带”的国家与美帝国主义及其附庸之间的矛盾,具体到中国就是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据此,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着名论断。“中间地带”战略将斗争矛头直指美帝国主义,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战后欲突破美苏两个大国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垄断,走独立自主道路的诉求。再次,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冷战爆发并加剧后,中国共产党支持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暂时放弃“中间地带”理论,提出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表明了在美苏冷战中,中国共产党支持苏联的坚定立场。在以上对外交往原则和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进行了既合作又斗争的对外交往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揭露和反对“远东慕尼黑”阴谋,采取坚持抗战的长期战略方针援助苏联卫国战争,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等行动践行了独立自主原则。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努力从美、英、苏等国寻求外援。通过利用美日、美蒋矛盾,处理“皖南事变”;利用美苏与国民党矛盾,化解第三次国共危机;利用美苏与苏蒋矛盾,争夺东北,践行了利用矛盾,为我所用原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接待埃德加·斯诺等国际友人和国际团体、组织,教育日本士兵成为反战勇士的“民间外交”,以及接待美军观察组派驻延安的“半官方外交”践行了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突破“中间地带”,与美蒋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冷战加剧后,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支持苏联。通过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所取得的成就,把对外交往的历史经验归纳为四条: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二是坚持以民为本,壮大自身力量;三是坚持开放包容的胸襟,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四是求同存异,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全面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成就和经验,对继承发扬对外工作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厘清新形势下做好外交工作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启示意义。论文最后探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当代启示,即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不动摇;重视开展民间外交;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何成宁[5](2020)在《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始终都是最重要的精神武器。抗战时期,毛泽东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在其以往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中华民族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潮流之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在其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所体现,伴随毛泽东的一生。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在此背景下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集中迸发,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引领了整个抗日战争,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有了新的内容指向。毫无疑问,在任何时期爱国主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都需要大力弘扬。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宝库,对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大的意义。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是在毛泽东以往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在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关键时刻的历史背景下得以迸发和进一步发展的。其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理论,它是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思想的源泉。其二是中国爱国主义传统及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与抗争精神都是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其三是世界反法西斯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是各个国家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尊严源源不竭的动力。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反对投降主义和卖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抗战时期,毛泽东以我国传统爱国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爱国理论以及反法西斯国际主义为来源,结合抗战的具体实践升华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全新的表达。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抗日救国、实现民族复兴;爱国主义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团结抗战的强大凝聚力。这个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抗日救国、实现民族复兴。在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使得抗战救国、实现民族复兴成为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使命,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救国就要坚决抗战、持久抗战,在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同时,抗战胜利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将抗战胜利和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相结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第二,爱国主义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是关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就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主体作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人民力量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在抗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第三,爱国主义是团结抗战的强大凝聚力。首先,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各阶级、党派的共同选择。其次,用爱国主义团结中华各民族共同抗战。最后,用爱国主义调动全民共同抗战。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救国力量,批驳卖国主义和汉奸言论,推动抗战不断取得胜利。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在抗战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爱国主义理论。其二,启迪和滋养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理论。其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抗战时期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第一,高举新时代爱国主义旗帜,挖掘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第二,发扬爱国奋斗精神、努力追逐中国梦。第三,始终重视爱国主义在民族复兴中的精神动力作用。第四,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第五,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总之,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李国亮[6](2020)在《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遏制和最后击败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在反对国际绥靖主义、争取苏联及世界人民援助、推动英美加入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发展东方各民族反侵略统一战线等的过程中形成的统一战线思想。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指导下,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思维及中国国内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后,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国际统战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统一战线的理论是其理论内核、根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则是其内在气质、文化土壤。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统战工作的经验、教训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此外,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动及相互作用下,它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瓦窑堡会议召开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其思想具体表现为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到苏德战争爆发,其思想表现为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从苏德战争爆发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其思想体现为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于英法在远东均有保全殖民地的意图,美日在经贸上又有密切往来,这些国家对日本的侵略扩张皆采取了妥协与绥靖的态度。从批评美国孤立主义者“不应隔岸观火”、批评英国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就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到揭露英日东方慕尼黑阴谋是完全损人利己的“坐山观虎斗”,再到揭穿、反对日美策动的东方慕尼黑新阴谋、严密关注美日谈判进程,奉劝美国不应与日本订立任何妥协,上述一系列实践均体现了毛泽东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期望各国能够同舟共济,反对以邻为壑。抗战时期,毛泽东正确处理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首先,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中共党内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得以树立和巩固,其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关系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尽管这种弱化并不妨碍双方继续保持基于相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特殊关系)。其次,毛泽东也极为关注苏德战局的发展,并根据苏德战况灵活调整国共关系。抗战时期的国、共、苏、美三国四方是处在一种相互咬合的链条关系中。这一链条包含三个要素:欧战态势、日苏关系、国共关系。作用机制则为:欧战态势影响日苏关系,日苏关系又进而影响国共关系。因此,毛泽东关注苏德战况就是关注中共自身的生存、发展状况。再次,毛泽东在对苏联及共产国际开展的国际统战活动中突出体现了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在苏德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其提供了情报和军事等方面的援助。最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经历了由苏到美、由美到苏的转换过程,表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战思想并非缺乏现实主义的逻辑。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美国的认知随局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对美国的形象认知实现了由帮凶到盟友的转变。皖南事变后,美国在调解国共冲突上的举动一度给毛泽东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由此他逐渐将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置于美国,不仅主动邀请中外记者团及美军观察组来延,而且在军事、政治上与之展开密切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中共七大期间,随着美国对华政策日趋反动,毛泽东的对美统战策略也随之发生转变,即由刚开始的团结为主、斗争为辅转为斗争为主、团结为辅。抗战时期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揭示出中国民族解放经验对其他国家革命具有重要引领、示范作用。此外,他还关心、支持、指导在华日本人民开展反战斗争,不仅阐述了运动的必要性、可能性、发展规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并大力援助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抗战时期毛泽东关注国际政治、军事局势乃是一种常态,他的很多决策都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三个极富代表性的案例来对此进行分析。第一,认同、支持同盟国的反法西斯世界战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社会舆论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过数次论战,借此可管窥这三种声音在当时社会的横向互动、竞争。此外,本文在论证毛泽东对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的关注时,特别就中共“今年打垮德国,明年打垮日本”口号的出台、调整、废止,中共中央与各根据地的互动过程作了详细考察,揭示出了抗战时期中共决策、执行机制的复杂性。第二,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抗战时期,面对同盟国间的高层互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沉默,其在关注、评论的同时,于决策层面也给出了相应的应对之策。第三,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本文通过考察毛泽东对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评价,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对联合国创建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面对国际形势剧变,毛泽东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经验、原则灵活运用到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实施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具体而言,其方法论原则可概括为: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毛泽东通过建立、驾驭抗日国际统一战线,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发展及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纵横捭阖、折冲尊俎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具体而言,其历史意义可概括为: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积累了经验、培育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新时代条件下,争取有利外部环境的共同诉求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成为必要。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中蕴含的外交智慧及方法论原则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也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更为当前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因此,回顾研究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为新时代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把握世界前进大势提供了重要启示。

李国亮[7](2020)在《毛泽东抗日国际统战思想对新时代处理国际关系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抗战时期,毛泽东灵活地将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验、原则运用到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习借鉴毛泽东抗日国际统战思想中蕴含的外交智慧及方法论原则,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也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更为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

闫磊[8](2020)在《共产国际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研究(1921-1945)》文中研究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与自身的革命理念紧密相关,换言之,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与制定的对外政策本身就是其追求革命目标的一部分。以二十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国际共运的发展为背景,考察中共在探索对外政策方面的独立自主之路,是本文的研究视角与思路。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在于:一方面列强诸国对中国社会控制之深,中国政局的变化深受外部势力的影响,中外关系错综缭乱,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共在对外政策上长期保持了遵从苏联的基本方向。从本质上讲,中共对外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上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以中国革命为中心,将世界革命与民族革命,阶级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根据具体的实际形势,选取正确的价值标准来区分内外,达到统战的目的。共产国际存在期间,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与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对国际共运的战略做了三次重大调整。这些战略转折深刻影响到中共的革命路线,几乎完全照应了中共革命的三个时期:大革命时期;苏维埃革命时期;抗战时期。第一次转折是在1921年前后,列宁与共产国际从发动欧洲范围的世界革命转向东方的民族殖民地革命,将东、西方两种性质的革命统一于世界革命的进程中。受此指导,中共成立初期的革命路线确定为与民族资产阶级组成联合战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但比较而言,在革命的双重任务中,中共赋予了对外反帝以更为重要的意义。第二次转折是在1928年完成的,共产国际六大以“第三时期”为理论依据,形成了中期“左”倾路线。中共受此理论的影响,按照苏维埃革命的要求推行了两次“左”倾进攻路线。这期间,作为区域政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根据列宁主义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政策,虽然仍饱含反帝卫苏的内容,但逐渐将重心转向抗日。第三次转折是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提出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战略,中共也根据国际七大的精神提出了具有统战性质的抗日外交政策。尽管在“慕尼黑协定”出台后,共产国际重提世界革命与反对一切帝国主义,中共对国民党和英美国家亦实行戒备。但此后以新民主主义论的提出为标志,特别是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意识到在革命立场上与共产国际根本相异,进而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全党范围内展开了以马列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内容的思想教育运动。同时,在抗战中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也走出了全面的、自主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外政策与世界革命相联系,且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又成为对内革命路线制定的现实依据。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后期探索出的外交道路与形成的外交思想,可总结为:将世界革命与国家革命,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统一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策略,积极利用国际局势与中外关系中一切有利因素,贯彻以统战思想为革命服务。在思想成果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的历史时段观照,本文最后从外力与内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对国际主义与世界革命认识的演变,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对外思想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影响三个角度,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张牧云[9](2020)在《朱德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考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抗战时期朱德围绕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行了深刻思考和丰富实践。他重视瓦解日军工作,帮助在华日本人反战组织的发展,支持建立"日本人民的统一战线"。1941年,他领导筹备了在延安召开的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总结了东方各民族建立统一战线的不同形式,阐明了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谁而战"等重要问题。朱德还倡议"东方反法西斯阵线"与"西方反法西斯阵线"联合起来,强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前途不仅决定中华民族的命运,也将极大地影响全人类的发展进程。

路璐[10](2019)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源与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统一战线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重要策略。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经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传入中国后,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方针和政策,成为中国共产党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领导人民、最广泛地团结各方面力量,从而不断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一大法宝。本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典籍和着述为线索,对统一战线思想的来源、发展和内涵的演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以期实现以下三点目的:第一,通过对“统一战线”概念的进一步考订,澄清其来龙去脉,完善其定义。第二,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联盟实践及思想的比较,研究联盟历史文化的根源,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科学性的认识。第三,通过对统一战线的来源和演变进行梳理与分析,探索统一战线的发展演进规律。笔者在中央编译局图书馆通过查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经典文献的德文、英文、法文、俄文等原版着作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学说,但他们表达“统一战线”概念时并没有创造新的词汇,而是沿用“同盟”或“联盟”等词汇。作为专用术语,“统一战线”一词是列宁和斯大林的创造。中国共产党从苏俄和共产国际引入“united front”,最初译为“联合战线”,后来改称“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前辈学者关于“统一战线”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的看法值得商榷。“统一战线”是一种特殊的联盟,它同历史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联盟具有策略上的同一性,但又不同于古今中外的帝王将相或现代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扩大自身的权力或维持势力均衡而结成的联盟。这个概念的定义可以调整为:统一战线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为了彻底实现解放自身和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依据不同时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它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以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的联盟。马克思和恩格斯时期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质可以概括为无产阶级为了取得革命胜利,为了从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下解放出来,必须结成广泛而牢固的联盟。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重视无产阶级自身的联盟,这个联盟既包括一个国家内不同政治派别的无产阶级团结统一,又包括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团结统一。这种联盟策略在西方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从古希腊以降,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的政治史几乎就是一部纷繁复杂的联盟史。而直接成为无产阶级联盟思想源头的则是这样一个事实:在资本主义时代,随着资本的全球化,全世界的资本家已经结成兄弟般的联盟,任何一个国家工人的解放斗争都会立即遭到全世界资本家的联合镇压,因此,无产阶级要争取自己的解放,绝不能单打独斗,全世界的工人必须结成巩固的联盟。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同以往各种联盟既有策略上的关联,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往各种联盟都是统治者的联盟、压迫者的联盟、剥削者的联盟,其目的,或者是为了战胜更强大的对手,或者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者是为了维持势力均衡,总之,都是为了巩固、扩大和维护统治者的权力和利益。无产阶级联盟则是被统治者、被压迫者、被剥削者的联盟,是造反的联盟、革命的联盟,其目的,是要彻底推翻一切压迫者、剥削者,把无产阶级以及一切被压迫者、被剥削者解放出来。因此,这是一个比以往一切联盟更为广泛、更为持久、更为巩固的联盟,是一个超出了压迫者剥削者狭隘利益和狭隘眼界的全新的联盟。这个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全新的联盟及其思想,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第一,明确宣布自己是无产者的联盟,是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服务的,是为无产阶级彻底解放服务的。第二,明确宣布无产阶级联盟是同资产阶级联盟对立的、对抗的,这是两个相互敌对的联盟,而介于这两个敌对联盟之间的一切中间势力,无产阶级都应当尽力争取,使他们成为自己的同盟者。第三,资产阶级是世界性的,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也是世界性的,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革命,而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国际统一战线。这个全新的联盟,这个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完全是统一的。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来源于战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蕴含于前进与后退、团结与统一、经济与政治的各种政策和策略之中。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在苏俄革命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资产阶级被看作一个整体,不分国家不分民族。到列宁时代,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同东方各国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后者为求得自身发展而反对前者的斗争,客观上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资产阶级也可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共产国际成立后,列宁指导共产国际提出“工人阶级统一战线”,直接的目的是谋求同第二国际、第二半国际所联系的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列宁还指导共产国际运用统一战线策略联合西欧无产阶级和东方被压迫民族,发动世界革命。列宁提出了“两个联盟”的思想,一个是苏维埃俄国与各国先进工人的苏维埃运动同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联盟,二是共产国际与落后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的临时联盟。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大大扩展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范围,同时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列宁的统一战线思想集中体现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策略的突出贡献,是提出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斯大林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联合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把往日的敌人化为盟友,进一步扩展了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的范围,把统一战线策略发挥到极致,为保卫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最初不懂运用统一战线策略,后来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了第一个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统一战线历经艰难曲折,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毛泽东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本土文化,使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三个重要法宝之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独创性贡献,是正确解决了资产阶级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是区别于欧美资产阶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把这两者加以区别并采取不同的政策,是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毛泽东正确解决了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就正确解决了团结争取中间势力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结成革命联盟,结成包括最大多数人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这个重要法宝并没有被丢弃,而是继续应用于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把统一战线策略变为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战略;继承和发展了列宁关于党与非党联盟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在国际统一战线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决支持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反帝反霸的解放斗争,明确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国内阶级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国家工作重点的重大战略转移,具有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方针和政策,解决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地位、任务、对象、范围和各个领域的方针政策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国内政治风波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剧变,邓小平制订了“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对外关系指导方针,中国共产党人的统一战线逐渐向内转,在对外关系中不再提世界革命,不再提国际统一战线,而是专注于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从1978年到2018年,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发展和完善,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三个代表”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以及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也实现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这个伟大的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传入中国,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呈现出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也不同列宁斯大林时代的特征。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不仅来自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仅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而且深受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影响,带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因。中国古代有许多政治家、军事家运用不同方式联合各种政治力量,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联盟形态,积累了丰富的联盟经验和谋略。这些政治经验和政治谋略对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具体实践有很大影响。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可以集中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因此,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中国化,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历史条件:一个是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另一个是同中国本土的传统政治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在发展演变的过程发生了三个历史性转变。第一,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从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转变;伴随这个转变,统一战线的性质从革命时期各个革命阶级的联盟,转变为建设时期各种建设力量的联盟。第二,统一战线的战略目标,从革命时期“把自己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到建设时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转变;伴随这个转变,统一战线的本质从“团结朋友、孤立敌人”,转变为“大团结大联合”。第三,统一战线的功能定位,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战略到执政的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转变;伴随这个转变,统一战线的作用从“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转变为“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基本规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实践一认识”规律,另一个是“继承—创新”规律。首先,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来源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是无产阶级夺取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策略。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再到中国共产党人,统一战线思想的每一个发展和演变,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遇到新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制订新的策略,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不过是新的策略的理论表现。其次,推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不断发展的另一个动力,是对人类不同文明中传统政治经验及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批判继承了欧洲传统联盟和资产阶级联盟的经验,创造性地转化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中国共产党批判继承了中国古代丰富的联盟经验和政治智慧,创造性地转化为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转化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

二、毛泽东关于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思想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关于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一、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
▌二、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三、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上
    (二)在全面从严治党上
    (三)在经济建设上
    (四)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
    (五)在政治建设上
    (六)在全面依法治国上
    (七)在文化建设上
    (八)在社会建设上
    (九)在生态文明建设上
    (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
    (十一)在维护国家安全上
    (十二)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上
    (十三)在外交工作上
▌五、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七、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2)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新办法”
三、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着力点

(3)东北抗联国际主义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北抗联国际主义精神的来源
二、东北抗联与朝鲜共产主义者的协同作战
三、东北抗联与苏联远东军的团结合作

(4)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延安时期
        二、对外交往
        三、战略
        四、对外交往战略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评析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硏究方法
    第五节 重难点与创新点、不足
        一、重难点
        二、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缘起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
        二、封闭落后的社会背景
        三、抗日建国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理论和文化渊源
        一、理论渊源——马列主义外交思想
        二、文化渊源——近代西方与中国传统外交思想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实践基础
        一、与共产国际的交往
        二、与苏联的交往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目标、原则与战略方针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目标
        一、争取外援,为抗战胜利创造有利国际环境
        二、反对外来干涉,为建立新中国提供外部保障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原则
        一、独立自主
        二、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三、利用矛盾,为我所用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战略方针
        一、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方针
        二、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方针
        三、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方针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实践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原则的践行
        一、独立自主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二、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三、利用矛盾,为我所用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方针的实践
        一、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方针的实践
        二、突破“中间地带”的革命实践
        三、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方针的实践
第五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成就、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成就
        一、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三、扩大了国际影响,树立了党的正面形象
        四、确立了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构架
        五、提出了对外经济交往思想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二、坚持以民为本,壮大自身力量
        三、坚持开放包容的胸襟,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
        四、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的当代启示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不动摇
        二、重视开展民间外交
        三、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
    五、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实践价值
第一章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一、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
        二、“甲午战争”与爱国救亡意识的觉醒
        三、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与五四爱国运动
        四、九一八事变和抗日爱国运动的兴起
        五、卢沟桥事变与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节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理论
        二、中国爱国主义传统及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世界反法西斯国际主义
    第三节 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毛泽东早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
        二、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第二章 爱国主义是抗日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第一节 抗日救国、实现民族复兴成为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一、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二、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二节 坚决抗战、持久抗战是抗日救国的集中体现
        一、坚决抗战、挽救民族危亡
        二、持久抗战、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
        三、爱国主义是抗日救国的动力源泉
    第三节 民族复兴是爱国主义的目标
        一、抗战奠定民族复兴的基础
        二、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第三章 爱国主义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节 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
        一、唤醒人民的爱国热情
        二、牢固树立民族意识、国家意识
        三、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
        四、共产党人是践行爱国主义的先锋和表率
    第二节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二、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节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一、抗战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抗战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三、抗战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四、爱国主义教育在抗战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第四章 爱国主义是团结抗战的强大凝聚力
    第一节 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阶级的共同选择
        三、国共合作是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四、爱国主义是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用爱国主义团结中华各民族共同抗战
        一、团结中华各民族共同抗日救亡
        二、抗战时期的民族政策
    第三节 用爱国主义调动全民共同抗战
        一、发展壮大抗日救国力量
        二、批驳卖国主义和汉奸言论
        三、推动抗战不断取得胜利
第五章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促进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爱国主义理论
        二、启迪和滋养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理论
        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现中国梦
        二、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全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三、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抗战时期与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相关着作
致谢
发表论文清单

(6)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述评
        (一)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史料
        (二)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二、列宁:“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继承发展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的借鉴吸收
        一、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联盟”思想
        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
    第三节 对中国共产党国内统战工作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
        一、对大革命时期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经验教训的汲取
        二、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错误的批判总结
        三、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借鉴发挥
第二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1935 年 12 月—1939 年 9月)
        一、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提出
        二、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初步阐述
        三、“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拥护国际和平阵线
        四、坚定抗战必胜信心,提出争取外援办法
    第二节 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1939 年 9 月—1941 年 6 月)
        一、用革命的统一战线对抗反革命的统一战线
        二、利用矛盾,部分突破共产国际指示
    第三节 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1 年 6 月—1945 年 8 月)
        一、重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二、关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发展与扩大
第三章 反对国际绥靖主义
    第一节 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一、委婉、私下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二、直接、公开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第二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
        一、国民党反共投降危险的国际背景
        二、拉开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序幕
        三、掀起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高潮
        四、落下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帷幕
    第三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一、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二、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的缘由
    第四节 关注、批评美日谈判
        一、“劝告英美勿对日容忍,勿蹈张伯伦覆辙”
        二、“美国绝不应听信日本的阴谋,与日本订立任何的妥协”
第四章 正确处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
    第一节 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
        一、灵活抵制苏联、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
        二、开展整风运动,强化独立自主政治路线
        三、支持共产国际解散,终止双方从属关系
    第二节 声援苏联卫国战争,调整国共关系
        一、关注苏德战局,坚信苏联必胜
        二、纠正党内悲观情绪,鼓舞全党必胜信心
        三、明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相结合
    第三节 坚持爱国主义,践行国际主义
        一、坚持爱国主义,婉拒苏方不合理要求
        二、践行国际主义,战略策应苏军
    第四节 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与回归
        一、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
        二、苏联重拾远东影响力
        三、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回归
第五章 争取、开展同美国的合作
    第一节 对美国形象认知的转变
        一、批评美国充当日本侵华帮凶
        二、“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
    第二节 从中外记者团到美军观察组
        一、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
        二、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
    第三节 借助美国调处,促进国内政治改革
        一、签署《延安协定草案》
        二、“必须攻掉”美国政府的扶蒋主张
    第四节 批评、应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一、美国对华政策从扶蒋容共滑向扶蒋反共
        二、“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
第六章 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及日本人民反战运动
    第一节 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一、组织召开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
        二、关心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节 支持日本人民开展反战运动
        一、阐述支持日本人民反战运动的缘由
        二、提出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
        三、援助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
第七章 关注、参与国际政治、军事局势
    第一节 认同、支持同盟国反法西斯世界战略
        一、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论战
        二、关注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
        三、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
    第二节 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
        一、对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二、对开罗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三、对德黑兰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四、对雅尔塔会议及波茨坦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第三节 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
        一、关注联合国创建事宜
        二、“旧金山会议我们要参加”
第八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第一节 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
    第二节 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
    第三节 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
    第四节 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
    第五节 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
    第六节 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
第九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
    第一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
        二、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三、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
        四、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
        五、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积累经验、培育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
        二、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
        三、为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年谱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毛泽东抗日国际统战思想对新时代处理国际关系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
    (一)在理念层面明确世界是一个整体,和平不能分割
    (二)在安全方面坚持同舟共济,反对以邻为壑
二、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
    (一)坚持合作共赢,谋求共同繁荣
    (二)坚持同舟共济,促进地区和平
三、为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
    (一)广泛联合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二)区别对待美国政府与人民,巩固两国民间友谊
    (三)通过磋商解决问题,坚持原则问题决不让步
    (四)坚定推进改革开放,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8)共产国际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研究(192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2 学术前史
    1.3 本文的主要观点与结构安排
    1.4 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概念的解释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共产国际成立初期的战略转变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政策(1921—1927)
    2.1 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反帝统一战线策略的形成
        2.1.1 共产国际世界革命战略的调整
        2.1.2 东、西方革命战略决定的革命路线
        2.1.3 世界革命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2.2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政策的形成与演变
        2.2.1 共产国际代表来华与中共联俄反帝对外政策的初步提出
        2.2.2 中共对外反帝的目标与策略
        2.2.3 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共反帝主张的激进与妥协
        2.2.4 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对社会民主党的认识与态度
    2.3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政策的内涵解析
        2.3.1 民族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认识
        2.3.2 反帝与打倒军阀的关系
        2.3.3 对外政策中的苏俄因素
第3章 :共产国际中期“左”倾路线与中共苏维埃革命前期的对外政策(1927—1935)
    3.1 共产国际中期“左倾”理论的形成
        3.1.1 重提进攻路线和强调保卫苏联
        3.1.2 “第三时期”理论
        3.1.3 新的反帝路线
    3.2 苏维埃革命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与毛泽东的独立探索
        3.2.1 共产国际主导中共六大和中共放弃反帝统战策略
        3.2.2 第三时期理论指导下中共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和世界革命思想
        3.2.3 毛泽东独特的对外认识与策略
    3.3 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外交政策与长征中的对外方针
        3.3.1 中共对“九·一八”事变的应对
        3.3.2 以苏联为榜样:区域政权形态下的对外政策
        3.3.3 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统一:北上抗日与打通苏联
第4章 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确立与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的转变(1935—1937)
    4.1 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战路线形成的内部动因与矛盾
        4.1.1 共产国际政策转变的内部动力
        4.1.2 共产国际七大路线的内部矛盾
    4.2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对外政策的转变
    4.3 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对外政策的开端
        4.3.1 中国共产党形成以抗日为中心的对外政策
        4.3.2 国际统战性质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同斯诺的谈话
        4.3.3 对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新认识:毛泽东与史沫特莱的谈话
第5章 共产国际路线的倒退与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的反复(1937—1941)
    5.1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政策
        5.1.1 坚持统一战线,不放弃争取外援
        5.1.2 坚持独立自主,不可依赖外援
        5.1.3 民间外交到官方接触:卡尔逊到访延安
    5.2 共产国际路线倒退及其对中共外交政策的影响
        5.2.1 共产国际路线的倒退
        5.2.2 中共支持苏联与德订约
        5.2.3 共产国际重提世界革命与中共转向“革命外交”
    5.3 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对外政策的初步形成
        5.3.1 “新民主主义论”的对外方针
        5.3.2 中国共产党处理“皖南事变”中的外交策略
        5.3.3 中共对美、苏与日接触的不同认识及对策
第6章 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与中国共产党走向世界的外交(1941—1945)
    6.1 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的自主性与全面性
        6.1.1 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6.1.2 中共对共产国际再提保卫苏联的应对方针
    6.2 世界局势深刻变化与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的挑战与机遇
        6.2.1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太平洋反日统一战线
        6.2.2 共产国际解散及中国共产党对苏关系的变与常
        6.2.3 中国共产党再次运用外交途径打退第三次反共高潮
    6.3 中国共产党对美苏对华新政策的迎拒与选择
        6.3.1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与美合作
        6.3.2 中国共产党与美观察组的接触及“联合政府”的提出
        6.3.3 赫尔利调解失败后中共对美认识的改变
        6.3.4 苏联重新介入远东和中共对外联苏反美
第7章 总结
    7.1 从中外关系的角度审视中共革命道路
    7.2 中国共产党对外思想中国际主义与世界革命观念的演变
    7.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对外政策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朱德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考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视瓦解日军工作,支持建立“日本人民的统一战线”
二、筹备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阐明东方各民族建立统一战线的不同形式
    (一)倡议东方各民族内部加强团结,回击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计划
    (二)分析东方各民族人民建立统一战线的不同形式
    (三)指出印度是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重要力量
三、倡议“东方反法西斯阵线”与“西方反法西斯阵线”联合起来

(10)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源与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对象界定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现状述评
        (一) 关于“统一战线”概念的来源述评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研究述评
    五、新的探索及主要观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概念的由来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如何表达“统一战线”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使用过“统一战线”这个词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同盟”“联盟”“联合”等词语阐述统一战线思想
    第二节 列宁、斯大林和共产国际创制了专用名词“统一战线”
        一、斯大林最早发明使用了“统一战线”
        二、列宁指导共产国际正式提出“工人统一战线”
    第三节 “统一战线”概念传入中国
        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二、陈独秀最早引入并创制了中文“联合战线”
        三、“联合战线”改译为“统一战线”并固定下来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创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文化基础
        一、古希腊时代的城邦之间的联盟
        二、古罗马时期的执政联盟
        三、中世纪的政治势力联盟
        四、近代以来国家间的联盟
    第三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联盟的实践
        一、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二、成立国际工人协会
        三、成立第二国际
    第四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为了求得自身解放必须实现自身的团结统一
        二、无产阶级为壮大自身力量必须最大限度地争取同盟军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在苏俄的发展
    第一节 列宁统一战线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农民的分化
        二、沙皇制度成为俄国革命首先的打击对象
        三、马克思主义组织的建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产生了无产阶级政党
    第二节 列宁领导俄国和国际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实践经验
        一、革命准备时期的统一战线策略
        二、十月革命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统一战线策略
        三、共产国际从直接进攻转向建立工人统一战线策略
        四、建立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
    第三节 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团结统一
        二、争取农民、小资产阶级民主力量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三、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建立党与非党的联盟
        四、争取各被压迫民族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五、利用一切条件发展间接的同盟军
    第四节 斯大林对列宁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
        —、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将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
        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内涵
        三、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化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
        三、中国古代联盟的政治智慧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中国革命中形成
        二、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理论
        二、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理论
        三、特色的的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理论
        四、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理论
        五、中国特色的宗教工作理论
        六、“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和主张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发展的三个转变和两个基本规律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发展的三个历史性转变
        一、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及统一战线性质的转变
        二、统一战线的战略目标及统一战线本质的转变
        三、统一战线的功能定位及统一战线作用的转变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发展的两个基本规律
        一、“实践一认识”规律
        二、“继承一创新”规律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 中文类
        着作
        文献资料
        期刊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
    (二) 外文类
    (三) 网络媒体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发表文章
    参与科研项目
附件

四、毛泽东关于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思想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J]. 新华社. 当代贵州, 2021(Z4)
  • [2]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 郝时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11)
  • [3]东北抗联国际主义精神研究[J]. 刘静涵.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5)
  • [4]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D]. 王欢. 西北大学, 2021(10)
  • [5]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何成宁. 新疆大学, 2020(06)
  • [6]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D]. 李国亮. 湘潭大学, 2020(12)
  • [7]毛泽东抗日国际统战思想对新时代处理国际关系的启示[J]. 李国亮.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8]共产国际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研究(1921-1945)[D]. 闫磊.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9]朱德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思考与实践[J]. 张牧云. 党的文献, 2020(02)
  • [10]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源与流研究[D]. 路璐.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毛泽东东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思想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