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我国铝加工工业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祥[1](2019)在《YN铝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铝是重要的金属材料,市场需求量大。YN铝业公司从事铝行业多年,致力于科技环保、产业升级,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铝产业。YN铝业公司面临着管理层级多、管理效率低、母子公司定位不清晰、经营成本高等问题。本文结合YN铝业公司发展的现实状况,找准存在的问题,用SWOT分析法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完善战略目标、细化业务战略、职能战略的具体建议,强调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为YN铝业公司提供有益参考。
康军伟,张建辉,曾宏凯[2](2017)在《国内外铝加工行业状况浅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简述了国内外铝加工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指出了我国铝加工业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现状,说明了其在我国铝加工行业所起到的作用。
刘静安[3](2012)在《铝加工业大趋势》文中提出铝加工工业是整个铝产业链条中最强的一环。目前世界各大铝业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铝加工材料和产品,发展铝加工产业不仅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本文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和论述了国内外铝及铝合金材料以及其加工工业的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特点、现状和趋势。并且把国内外铝加工工业做了综合性对比,找到了国内铝加工工业与世界先进铝加工工业的差距以及努力的方向。
刘静安[4](2012)在《浅议铝合金材料及加工工业与技术的发展动向(下)》文中研究表明全面介绍和论述了国内外铝及铝合金材料及其加工工业与技术的发展特点、现状与趋势,着重分析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粗浅的建议,供同行及有关部门参考。
兰勇[5](2010)在《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形成及其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铝是仅次于钢铁的第二大金属材料。近年来伴随着规模的急剧扩张,我国铝产业链各环节产能不协调和结构不对等问题也愈加突出,严重影响了铝工业的健康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对转轨期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五个层次展开研究。首先,总结我国铝产业链各环节的产能与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探讨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形成机理,从理论上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并予以实证检验。再次,基于效率效应和排斥效应分析,从微观层面推论纵向一体化对铝工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并实证检验。第四,对铝企业动态效率进行评价,并就纵向一体化对企业效率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最后,基于以上结论,反思我国铝工业产业政策,并提出相应调整思路。我国铝产业链存在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产能不协调,表现为铝资源供应稀缺,而氧化铝、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链结构不对称,氧化铝集中度依次严格高于电解铝和铝加工;产业链各环节间相互割裂,纵向整合度低。上述三大问题导致利润不断向产业链两端转移,中间企业经营恶化,阻碍了铝工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基于Hart-Tirole模型的延伸,分别对供应稀缺和产能过剩条件下铝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演绎。供应稀缺和产能过剩分别为我国铝企业后向和前向一体化创造了动机,产业链结构的不对称进一步强化了该动机。企业规模差异太大阻碍了铝工业高水平纵向一体化的实现,因而寡头竞争模式是我国铝工业结构的理想模式。我国转轨经济背景下的政府干预改变了不同类型企业的一体化相对成本,扭曲了产业链结构。从理论上分析了市场结构、市场规模、不确定性和政府干预等因素对铝工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影响,并运用单位根与Engle-Granger协整等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不确定性、市场结构和政府干预是影响铝工业纵向一体化的主要因素;作为不确定性的来源,供应稀缺和产能过剩促进了纵向一体化水平的提升;电解铝和铝加工集中度的提高增强了企业整合能力,提升了纵向一体化水平;氧化铝高度集中阻碍了铝工业纵向一体化;中央政府干预对纵向一体化水平的提升作用最明显。基于效率效应和排斥效应假设,构建博弈模型,推论了电解铝企业后向一体化对铝工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后向一体化的电解铝企业倾向于进行更多的横向扩张,不同电解铝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趋向于战略替代,因而纵向一体化博弈将引起两极分化的市场结构,并导致更高的电解铝市场集中度。根据Gilbert-Hastings拓展模型结论,电解铝企业的前向一体化不具有排斥效应,因而不能有效促进铝加工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实证分析证实了以上结论。运用Malmquist指数对铝企业动态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铝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普遍提升,其中地方国企增长最快;中铝的兼并重组短期内取得规模效益,但长期并不明显;非国有企业灵活的运行机制使其技术效率进步最快。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后业效率的改善,但政府干预因素使得这一作用并不显着。以上分析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铝工业具有产业链结构的自我优化机制。如果消除政府不当干预,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则铝工业纵向一体化水平将大大提升,这将有利于减少过剩产能和提高市场集中度。电解铝市场集中度的提升终将改变“前向一体化不产生排斥效应”的结论,进一步促进铝加工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依照这一逻辑,我国铝工业终将形成纵向一体化水平和集中度较高的寡头竞争结构,产业竞争力将明显提升。纵向一体化影响企业效率的实证结论证明了该机制的合理性。政府应从四个方面促进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推动铝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兼并重组;支持国内企业对海外铝土矿资源的控制;鼓励参与国际竞争促进铝加工技术进步。
萧今声[6](2009)在《中国铝加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铝加工业正处于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现存的一些不足与问题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机遇,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就能促进其健康发展。
马世光[7](2009)在《树立信心 振奋精神 做好2009年铝加工工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在上海铝业行业协会年会暨长三角铝业峰会上的讲话)》文中提出根据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业的影响,结合泛长三角地区铝加工业发展现状,就铝加工企业在现阶段如何应对经济危机、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作了初步探讨。对普遍关注的珍惜市场、拉动内需、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企业管理以及如何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等问题发表了作者的看法。
马世光[8](2009)在《树立信心 振奋精神 做好2009年铝加工工业发展中的各项工作》文中提出
邓茂强[9](2007)在《重庆西彭工业园区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庆作为地处我国中西部交通要冲的最年轻的直辖市,既是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又是西部大开发重点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作为我国的战略腹地、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从建设第一个铝加工项目以来,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围绕中铝西南铝业集团这一亚洲品种规格最齐全、装备水平最高、研发能力最强、产能最大的特大型铝加工企业,我市在西彭已聚集了数十家上下游企业,坚实的产业基础、良好的集聚效应和诸多的有利条件使铝加工业这一新兴产业集群基地的雏形初步显现。位于重庆主城区九龙坡区西部的重庆西彭工业园区,于2003年7月被市政府批准为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规划面积为65平方公里。园区结合重庆市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抓住中国铝业公司“跨越式发展铝加工”的战略机遇,以中铝西南铝企业为基础,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以铝材精深加工为重点,着力发挥好集聚效应,打造中国铝加工之都,建设世界级的铝加工高地,对促进我国成为铝工业强国、发展当地乃至我市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主要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回顾了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的相关概念,并就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国内和重庆铝产业发展现状、历史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优势与劣势。本文围绕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指导方针、工作原则、总体目标,以及分三步走的阶段发展目标,同时,从空间布局、产业链(产业集群)设计、投资、经济及社会效益估算、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主要内容。最后,结合目前重庆西彭工业园区的实际情况,依托即将实施的事关铝加工行业的12项重大规划,提出了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战略保障措施。
杨世德[10](2008)在《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自2002年以来,中国铝加工行业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时期,国内铝加工项目层出不穷,铝加工材产能、产量不断创出新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同时,铝加工行业企业数量过多,平均产能偏小,多数产品市场定位不高且相互雷同,容易诱发价格战,企业研发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存在依然阻碍着国内铝加工行业向更新的高度腾飞。本文针对当前国内铝加工行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详细阐述了国际、国内铝加工行业目前的生产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各自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当前国内铝加工行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并通过运用SWOT分析矩阵,概括了铝加工行业发展的整体思路。文中也对当前国内铝加工产品的消费现状进行了论述,指出了铝材消费数量、消费结构与特点,真实还原了国内铝材消费市场的面貌。本文在对铝加工行业生产供应与消费面的基础上,制定得出了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以某集团公司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为例证明该规划是有效的、是可行的。
二、论我国铝加工工业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我国铝加工工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YN铝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
1.2.1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 |
1.2.2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发展战略理论 |
2.2 优化管理理论 |
2.3 组织生命周期理论 |
2.4 现代组织理论 |
2.5 SWOT分析法 |
3 YN铝业公司概况 |
3.1 YN铝业公司概况 |
3.1.1 公司产品现状 |
3.1.2 公司营销模式 |
3.1.3 公司员工构成 |
3.1.4 公司组织结构 |
4 YN铝业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4.1 YN铝业公司存在问题探讨 |
4.1.1 管理模式不够高效 |
4.1.2 分子公司管控不力 |
4.1.3 公司治理不够完善 |
4.1.4 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
4.2 公司SWOT分析 |
4.2.1 公司的内部优势(strengths) |
4.2.1.1 资源保障度高 |
4.2.1.2 技术水平领先 |
4.2.1.3 品牌优势明显 |
4.2.1.4 人才培养力度大 |
4.2.2 公司内部劣势(weaknesses) |
4.2.2.1 管理制度落实难 |
4.2.2.2 技术及产品创新难 |
4.2.2.3 降本增效难度大 |
4.2.2.4 考核制度激励作用不明显 |
4.2.3 公司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
4.2.3.1 区位优越带来发展机会 |
4.2.3.2 “一带一路”和供给侧改革带来机会 |
4.2.3.3 铝业技术革新带来发展机遇 |
4.2.3.4 “水电铝加工一体化”模式带来发展机遇 |
4.2.4 公司外部威胁(threats) |
4.2.4.1 节能环保严要求造成冲击 |
4.2.4.2 铝材产量增速回落制约产业发展 |
4.2.4.3 国际贸易形势严峻 |
5 YN铝业公司发展战略 |
5.1 公司愿景与战略目标 |
5.1.1 公司愿景 |
5.1.2 战略目标 |
5.2 公司业务战略 |
5.3 公司职能战略 |
5.3.1 技术及产品创新战略 |
5.3.2 购销经营战略 |
5.3.3 人才战略 |
5.3.4 成本及风险管控战略 |
5.4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5.4.1 管理优化的原则 |
5.4.2 强化“三会”权责 |
5.4.3 减少管理层级,提高管理效率 |
5.4.4 分子公司采用事业部制管理 |
6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国内外铝加工行业状况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铝加工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2 中国铝加工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3 中国铝加工工业存在的问题 |
(1) 产能过剩问题 |
(2) 铝加工产业集中度低 |
(3) 铝材应用广度不足 |
(4) 产品深加工程度不足 |
(5) 废旧铝回收体系不完善 |
(6) 产品品种少、质量档次不高 |
(7) 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 |
(8) 科技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弱 |
(9) 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发挥不够 |
4 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行业作用 |
5 结束语 |
(4)浅议铝合金材料及加工工业与技术的发展动向(下)(论文提纲范文)
2.1.2世界铝加工产业的发展趋势 |
2.1.3我国铝加工产业的发展趋势 |
2.2国内外铝加工技术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
2.2.1熔铸技术的发展特点与趋向 |
2.2.2轧制技术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
2.2.3挤压技术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
2.2.4锻压技术的发展趋势 |
2.2.5质量验测与质量保证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
2.2.6深加工技术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
2.3铝及铝加工技术装备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
2.3.1铝及铝加工技术装备的发展特点 |
2.3.2新型铝及铝合金产品制备技术与装备的发展趋势 |
3 我国铝加工产业与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和建议 |
3.1 我国铝加工产业及技术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我国铝产业的发展战略与建议 |
3.3.1 浅议总的战略思路 |
3.3.2 浅谈发展战略目标 |
3.3.3 几点建议与对策 |
4 结束语 |
(5)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形成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2.1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动态 |
2.1.1 哈佛学派的理论体系 |
2.1.2 芝加哥学派理论体系 |
2.1.3 新产业组织理论 |
2.2 产业组织理论对纵向一体化的研究 |
2.2.1 基于垄断的纵向一体化研究 |
2.2.2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纵向一体化研究 |
2.2.3 基于不确定性的纵向一体化研究 |
2.2.4 基于交易费用的纵向一体化研究 |
2.3 针对具体行业的纵向一体化研究 |
2.4 纵向一体化水平测度的研究 |
2.5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章 我国铝工业现状与结构分析 |
3.1 世界铝工业现状与结构 |
3.1.1 铝工业规模增长及分布状况 |
3.1.2 铝土矿储量及氧化铝生产状况 |
3.1.3 铝加工市场状况 |
3.1.4 铝产业链结构状况 |
3.2 美国、俄罗斯等国铝工业现状与结构 |
3.2.1 美国铝工业现状与结构 |
3.2.2 俄罗斯铝工业现状与结构 |
3.3 我国铝工业现状与结构 |
3.3.1 铝工业发展概况 |
3.3.2 铝土矿资源供给与承载能力 |
3.3.3 氧化铝生产规模与市场结构状况 |
3.3.4 电解铝生产规模与市场结构状况 |
3.3.5 铝加工生产规模与供求状况 |
3.4 产业链整合是我国铝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铝工业纵向一体化行为的形成机理 |
4.1 供给稀缺条件下企业后向一体化博弈 |
4.1.1 模型的建立 |
4.1.2 后向一体化博弈 |
4.1.3 主要结论 |
4.1.4 后向一体化案例分析 |
4.2 产能过剩条件下企业前向一体化博弈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前向一体化博弈 |
4.2.3 主要结论 |
4.2.4 前向一体化案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铝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
5.1 理论分析与假说建立 |
5.1.1 市场结构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 |
5.1.2 市场规模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 |
5.1.3 不确定性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 |
5.1.4 政府干预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 |
5.2 铝工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测度 |
5.2.1 测度方法 |
5.2.2 测度结果分析 |
5.3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5.4 后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5.4.1 平稳性检验 |
5.4.2 Engle-Granger协整检验 |
5.4.3 检验结论 |
5.5 前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5.5.1 平稳性检验 |
5.5.2 Engle-Granger协整检验 |
5.5.3 检验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纵向一体化对铝工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6.1 纵向一体化的效率效应 |
6.1.1 节约交易费用 |
6.1.2 确保原材料投入或产品市场 |
6.1.3 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6.1.4 提升国际竞争力 |
6.2 纵向一体化的排斥效应 |
6.2.1 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
6.2.2 博弈均衡分析 |
6.2.3 主要结论 |
6.2.4 案例探讨 |
6.3 纵向一体化影响市场结构的微观机制 |
6.3.1 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
6.3.2 投资决策博弈分析 |
6.3.3 主要结论 |
6.4 纵向一体化对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检验 |
6.4.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6.4.2 Granger因果检验 |
6.4.3 Engle-Granger协整检验 |
6.4.4 检验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纵向一体化对铝企业市场效率的影响 |
7.1 效率评价模型 |
7.1.1 效率评价的DEA及Malmquist指数 |
7.1.2 效率影响因素评价的面板数据模型 |
7.2 前向一体化企业动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
7.2.1 Malmquist指数均值变化及分解 |
7.2.2 Malmquist指数累积变化及分解 |
7.2.3 不同所有制企业Malmquist指数变化及分解 |
7.2.4 Malmquist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7.2.5 实证结论 |
7.3 后向一体化企业动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
7.3.1 Malmquist指数均值变化及其分解 |
7.3.2 Malmquist指数累积变化及分解 |
7.3.3 Malmquist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7.3.4 实证结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提升铝工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
8.1 铝工业产业政策回顾 |
8.2 铝工业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
8.3 铝工业产业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 |
8.3.1 地方政府干预导致产能过剩难以根除 |
8.3.2 政策实施的非公平导致高水平纵向一体化难以形成 |
8.3.3 政策制定欠科学导致产业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
8.4 促进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水平提升的政策建议 |
8.4.1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 |
8.4.2 推动铝工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兼并重组 |
8.4.3 支持国内企业对海外铝土矿资源的控制 |
8.4.4 鼓励参与国际竞争促进铝加工技术进步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9.3 研究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中国铝加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铝加工业简况与发展趋势 |
1. 世界铝加工材产量 |
2. 世界铝加工发展趋势 |
二、中国铝加工业现状 |
1. 中国铝加工材产量与消费量 |
2. 中国铝加工材品种 |
3. 中国铝加工的工艺技术 |
4. 中国铝加工的装备 |
三、我国铝加工存在的问题 |
1.节能减速排任务繁重, 技术经济指标达标任重道远 |
2.一般产品多, 高档产品少, 缺乏世界品牌和着名企业 |
3.企业规模小、数量多、集约化程度低 |
4.企业素养偏低,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
5.投资稍有盲目性, 持续快速发展出现过热倾向 |
四、中国铝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
1. 逐步进行行业整合, 打造中国铝加工产业基地 |
2. 以高精尖致胜, 逐步占领世界铝加工材高端市场 |
3. 立足技术创新、大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 |
4. 国产设备将逐步取代进口设备, 自主技术将遍地开花 |
5. 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 各类型大中小企业和谐发展 |
(7)树立信心 振奋精神 做好2009年铝加工工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在上海铝业行业协会年会暨长三角铝业峰会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 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
2 我们该做些什么? |
2.1 珍惜现实市场 开发潜在市场 |
2.2 开发新产品 推动内需 |
2.3 重新审查评估企业的自主创新体系 |
2.4 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
2.5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
2.6 注意产业安全 重视原料控制 |
3 信心在哪里? |
3.1 对国家实力的信心 |
3.2 对政府振兴计划的信心 |
3.3 对铝加工产业的信心 |
3.4 对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的信心 |
4 几点感想 |
4.1 当前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 |
4.2 企业家要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
4.3 以崭新的形象拥抱春天 |
4.4 协会和企业在一起 |
(9)重庆西彭工业园区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产业集群相关概念 |
1.3.2 工业园区相关概念 |
1.3.3 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本文的基本结构 |
2 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可行性分析 |
2.1 重庆西彭工业园区的战略定位 |
2.2 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必然要求 |
2.3 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必然选择 |
2.4 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可行性 |
2.7 本章小结 |
3 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现状分析 |
3.1 重庆铝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基础 |
3.1.1 国内铝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
3.1.2 重庆铝加工产业发展基础 |
3.2 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优势与劣势 |
3.2.1 重庆铝加工产业发展优势 |
3.2.2 重庆铝加工产业发展劣势 |
3.3 本章小结 |
4 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对策分析 |
4.1 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总体思路 |
4.1.1 指导思想 |
4.1.2 指导方针 |
4.1.3 发展思路 |
4.2 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基本原则 |
4.2.1 工作原则 |
4.2.2 指导原则 |
4.3 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发展目标 |
4.3.1 总体战略目标 |
4.3.2 阶段发展目标 |
4.3.3 重庆西彭工业园区建设的“十一五”发展规划 |
4.4 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主要内容 |
4.4.1 空间布局 |
4.4.2 产业链(产业集群)设计 |
4.4.3 投资、经济及社会效益估算 |
4.5 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的战略保障 |
4.5.1 主要建设措施和政策保障 |
4.5.2 措施保障 |
4.5.3 实施重大规划建设项目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铝加工行业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国际铝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2 我国铝加工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3 国内外铝加工行业发展战略的研究现状综述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课题来源 |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2 论文的课题来源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分析 |
2.1 中国铝加工行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
2.1.1 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 |
2.1.2 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的国内经济环境 |
2.1.3 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的国内政策环境 |
2.2 中国铝加工行业的微观环境分析 |
2.2.1 铝轧制工业分析 |
2.2.2 铝挤压工业分析 |
2.2.3 锻造及铸造、粉末及粉末冶金行业分析 |
2.2.4 国内铝加工材供应分析 |
2.3 中国铝加工行业优劣势分析 |
2.3.1 中国铝加工行业的优势分析 |
2.3.2 中国铝加工行业的劣势分析 |
2.3.3 中国铝加工行业的机会分析 |
2.3.4 中国铝加工行业的威胁分析 |
2.4 SWOT分析矩阵 |
2.5 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
2.6 本章小结 |
3 我国铝加工产品消费现状 |
3.1 中国铝加工产品消费概况 |
3.1.1 2000~2006年中国各类铝材的表观消费量 |
3.1.2 2005年我国铝加工产品分领域消费结构 |
3.2 主要铝材消费领域需求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
3.2.1 建筑装饰(门窗、幕墙板、天花、涂层、家装) |
3.2.2 交通运输(集装箱、火车、汽车、船舶) |
3.3 2006年中国铝材进出口贸易分析 |
3.3.1 进口 |
3.3.2 出口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
4.1 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战略需求分析 |
4.2 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战略目标 |
4.3 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 |
4.4 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战略措施 |
4.4.1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技术开发体系 |
4.4.2 建立以产品为中心的名牌战略,优化产品结构 |
4.4.3 分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战略 |
4.4.4 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提高产品集中度 |
4.4.5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
4.4.6 建立信息支撑平台,优化产业供应链 |
4.4.7 重视安全环保,构建和谐铝加工业 |
4.4.8 树立大局观,规范化开拓国际市场 |
4.4.9 制定机制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5 某集团公司实施发展战略案例 |
5.1 集团公司实施发展战略背景 |
5.1.1 集团公司概况 |
5.1.2 集团公司发展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
5.1.3 集团公司发展战略 |
5.2 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效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论我国铝加工工业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YN铝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刘志祥. 云南大学, 2019(02)
- [2]国内外铝加工行业状况浅析[J]. 康军伟,张建辉,曾宏凯. 有色金属加工, 2017(06)
- [3]铝加工业大趋势[J]. 刘静安. 中国金属通报, 2012(40)
- [4]浅议铝合金材料及加工工业与技术的发展动向(下)[J]. 刘静安. 铝加工, 2012(02)
- [5]我国铝工业纵向一体化的形成及其影响研究[D]. 兰勇. 中南大学, 2010(11)
- [6]中国铝加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 萧今声. 新材料产业, 2009(06)
- [7]树立信心 振奋精神 做好2009年铝加工工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在上海铝业行业协会年会暨长三角铝业峰会上的讲话)[J]. 马世光. 轻合金加工技术, 2009(03)
- [8]树立信心 振奋精神 做好2009年铝加工工业发展中的各项工作[J]. 马世光. 新技术新工艺, 2009(02)
- [9]重庆西彭工业园区建设中国铝加工之都研究[D]. 邓茂强. 重庆大学, 2007(06)
- [10]中国铝加工行业发展战略研究与应用[D]. 杨世德. 重庆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