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广义力势二体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唐伟强[1](2020)在《纳微界面体系扩散/反应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需求和产业升级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绿色化工技术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界面调控与强化是发展绿色化工的重要途径,并逐渐成为现代化工活跃前沿。目前人们对纳微界面特性及作用机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难点在于缺定量研究模型。针对这一挑战,本论文瞄准纳微界面体系,采用量子和统计(或二者耦合)密度泛函理论(DFT),从分子水平层面研究纳微界面体系分子扩散、反应与表界面属性的相互关系,进而获得调控方法,为实现新型化工过程扩散/反应强化提供微观机制和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铝离子电池是新能源材料开发的活跃前沿,其性能受制于离子在能源材料中嵌入、扩散性能。目前,铝离子在不同类型新能源材料中的扩散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针对铝离子在TiO2材料中的嵌入/脱出,围绕不同晶型(金红石TiO2、锐钛矿TiO2和TiO2(B)),通过采用第一性原理DFT计算来研究铝离子嵌入TiO2材料中结构变化、稳定的嵌入位点、嵌入电压、离子扩散路径和能垒,从原子尺度分析Ti02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铝离子嵌入过程之间的联系,并据此提出可能的改性方法,为新型水系铝离子电池的宿主材料开发及改性设计提供理论参考。(2)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和转化率是发展绿色化学的重要内容。大部分慢反应都在溶液中发生,溶剂对于反应速率、平衡甚至反应机理都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对良性溶剂的选择主要基于经验或试错,能够揭示溶剂效应机理、提供溶剂筛选的理论模型依然缺乏。针对这一挑战,本文采用量子力学结合统计力学模型,耦合不同描述精度的量子密度泛函理论和统计密度泛函理论,构建多尺度反应密度泛函理论(RxDFT),其中本征反应用量子密度泛函理论描述,而反应介质响应则用统计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两个尺度之间的信息传递基于反应体系与溶剂的微观相互作用。随后反应密度泛函理论进一步拓展应用到限域体系、界面体系中水相反应和有机相反应,成功阐述了溶剂对几类化学反应的影响机理。多尺度反应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为良性反应溶剂选择和溶剂化效应机理研究提供了可行模型,为材料层次介尺度研究提供了成功案例。(3)界面体系中分子扩散与反应耦合是提高界面反应效率的关键,目前尚缺乏合适的微观模型来描述界面反应—扩散耦合机制。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拓展了反应密度泛函理论模型,通过耦合动态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反应碰撞理论和量子密度泛函理论,发展了多尺度的动态反应密度泛函理论(DRxDFT),提出表界面体系反应—传递耦合研究新方法。应用动态反应密度泛函理论,初步研究了不可逆双分子模型反应A+2B→2C,并系统探索了界面吸附能力、分子扩散速度、温度、反应物初始浓度、反应能垒等因素对于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归纳出界面反应机理的一些共性与特性,从而为界面反应过程优化和催化剂的设计提供支持。本文的创新点可分为三个方面:研究了铝离子在不同晶型TiO2材料中的扩散动力学,从电化学性能方面首次评估了不同晶型作为铝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潜能;发展了多尺度反应密度泛函理论,并拓展应用到水相、有机相、限域反应和界面反应中,揭示了液相反应机理和溶剂化效应;进一步发展了动态反应密度泛函理论,为界面反应体系中分子扩散—反应耦合提供微观理论模型,并初步研究了界面吸附能力、分子扩散能力、温度、反应物初始浓度、反应能垒等反应条件对于反应转化率的影响,归纳出界面反应机理的一些共性与特性。
冯伟哲[2](2017)在《界面积分边界元法及其在飞行器气动烧蚀模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边界元法是基于物理问题基本解,在经典边界积分方程的基础上吸收离散的思想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数值方法。因其具有只在边界离散和半解析的优点,而迅速发展成为工程和科学计算中常用的数值方法之一。边界元法在求解移动边界问题时有其独特的优势:移动边界节点的位移与其坐标相加就自然形成了新的边界节点和单元信息,不需要专门重构单元,也不会有网格畸变问题。然而,传统边界元法采用的基本解和所建立的边界积分方程针对的是单一介质,而多数实际工程问题都是多重介质组成的复合结构,因此要发挥边界元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优势,有必要发展多重介质问题的边界元法。飞行器气动烧蚀问题是一类典型的移动边界问题。设计有烧蚀热防护结构的飞行器在高速飞行过程中与大气摩擦,材料受到气动加热而发生熔化、蒸发、热解、升华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通过消耗自身质量,从而吸收一部分气动加热热量,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意义。然而传统基于区域离散的数值方法,例如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有限元法,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固体和流体的网格需要随着边界的移动而不断重构,效率大大降低。边界元法因其在处理复杂几何问题中的优势,非常适合求解烧蚀移动边界问题。相关研究国内外报道很少,本文就是在这一方面的探索。热防护系统往往是多种介质组成的复合结构,针对传统边界元法在求解多重介质问题中的不足,本文提出界面积分方程法,该方法普遍适用于求解任意多种材料组成的多重介质问题;同时针对界面积分方程中超奇异积分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提出高阶奇异积分的直接数值计算方法,并通过奇异积分技术直接求解超奇异界面积分方程,得到了高精度的界面梯度物理量;在进行气动烧蚀分析时,运用面元法求解气动热载荷,并将其作为固体烧蚀导热的边界条件。面元模型和边界元模型几何一致的优点使得边界元法在求解移动边界问题中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求解多重介质变系数、非线性问题的界面积分方程法。该方法弥补了边界元法在求解多重介质问题理论上的不足,仅用单一积分方程就可以解决多重介质问题。首先,针对多重介质变系数热传导问题,基于拉普拉斯(Laplace)方程基本解,导出单一介质变系数热传导问题的边界-域积分方程,然后通过“域积分界面退化”技术,将沿着界面狭窄区域的域积分转化为界面积分,得到了能够求解多重介质变系数热传导问题的界面积分方程;针对一般固体力学问题,基于一般形式的应力-应变本构方程和线弹性力学问题的开尔文(Kelvin)基本解,推导出一般单一介质固体力学问题边界-域积分方程,然后考虑材料属性穿越界面发生突变的多重介质效应,导出求解一般多重介质固体力学问题的界面积分方程。最后,针对弹塑性力学问题,基于多重介质思想,将发生弹塑性变形固体区域中的弹性部分和塑性部分当作两种介质,引入界面积分,导出不显含初应力和初应变,只有位移作为未知量包含在积分方程中的新型弹塑性力学积分方程。(2)为解决物理量梯度(热通量、应力)界面积分方程中的超奇异积分问题,对边界元方法中的奇异积分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种高阶奇异积分的直接数值计算方法。由于物理量梯度界面积分方程中包含超奇异积分,传统间接方法,例如“面力恢复法”和“刚体位移法”,均不能处理此类问题,要计算超奇异界面热通量和应力,就必须通过直接求解超奇异积分方程的方式。基于改进等参平面幂级数展开法,提出一种高阶奇异积分的直接数值计算方法,并通过直接求解物理量梯度边界和界面超奇异积分方程,得到更加准确的边界和界面物理量梯度计算结果。(3)提出针对多重介质烧蚀热防护结构热分析的瞬态多重介质变系数热传导界面积分边界元法。基于界面积分方程法,开发出能够求解多重介质变系数瞬态热传导问题高效边界元程序,瞬态热传导问题的边界-域积分方程包含关于时间的域积分,通过解析径向积分法将域积分转换成为等效的边界积分,不仅不需要在求解域内部网格离散,而且计算速度较传统径向积分边界元法有显着提高。(4)建立边界元-气动面元法耦合求解气动加热烧蚀导热问题的算法。在瞬态界面积分边界元法的基础上,添加烧蚀移动边界条件,使其能够进行烧蚀导热分析;结构导热的热载荷通过对结构外部气动热环境进行计算得到,计算方法是采用可压缩无粘流+粘性边界层理论。外部流场通过可压缩无粘流假设得到关于速度势的拉普拉斯(Laplace)方程,然后通过格林(Green)定理转换成为积分方程,对其进行格子面元离散求解;得到速度场之后将其作为外缘条件代入粘性边界层方程,求解气动热环境。流场面元模型和固体边界元模型都只需要在结构表面离散,两种模型在几何上相互一致,因此气、固模型的网格修改和数据传递变得非常方便和高效,可充分发挥出边界元法在处理烧蚀移动边界问题中的优势。本文建立的多重介质变系数、非线性问题的界面积分边界元法,用单一积分方程求解多重介质问题,是在边界积分方程理论上的创新,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运用边界元法和面元法耦合求解气动加热烧蚀导热问题,充分发挥了边界元法在处理移动边界问题中的优势,具有重要工程实际意义。
杨意均[3](2015)在《仿生柔性摆动尾鳍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鱼类在水下游动时,除了主动发生变形外,还会因为受到外力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被动变形,这种变形能明显地影响水动力性能,推力和效率变化尤为显着。所以柔性尾鳍的研究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必要进行深入地研究。本文研究的是尾鳍在来流中摆动所产生的变形,考虑流体压力和结构变形耦合作用是研究柔性尾鳍变形的重点。本文首先通过面元法来研究刚性尾鳍的定常水动力性能,根据无界流中水翼绕流条件建立积分方程,应用Newton-Raphson迭代整个过程以满足压力库塔条件,同时将泰勒展开边界元法用于计算该水翼的表面速度,结果与柳泽插值法进行对比。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速度分布在水翼中部相似,而在水翼的前缘和尾缘处略有差异。其次,研究摆动尾鳍的水动力特性,针对二维水翼,讨论了运动参数对性能的影响,并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吻合较好;对三维摆动水翼绕流特性做了定性分析,讨论了其弦向和展向的水动力特性;将水翼提升到尾鳍,针对不同尾鳍形状分析水动力特性。可知,月牙形摆动尾鳍的推进效果较好。再次,基于刚性尾鳍,赋予尾鳍特定形式的弦向变形,深入探讨了柔性摆动尾鳍的水动力性能。在各变形模式中,悬臂梁非均匀载荷变形时较为符合实际鱼尾摆动情况。在该变形模式下,变形控制参数δ=0.05、φ=90°以及在距后缘1/4弦长处发生变形时性能较好。柔性尾鳍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最后,考虑流体和结构的相互作用,对柔性摆动尾鳍进行流固耦合分析。在面元法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流固耦合计算方法,分析了来流中摆动尾鳍的稳定性和诱导变形,变形主要受流体动压力控制。然后主要讨论了柔性尾鳍抗弯刚度和密度如何影响其推进性能。分析可知,刚性越强,推进效果并不是越好,合适的抗弯刚度才能带来最佳的推进效率,一定程度的柔性能有效改进推进性能;柔性尾鳍摆动过程中要产生向前的推进效果,频率比(?)需小于1,一般材质的情况下,尾鳍的密度越大,相对的推进效果越好,效率越高。
黄勇力[4](2013)在《氢键(O:H-O)的非对称耦合双振子模型及其拉格朗日力学》文中研究表明水乃生命之源。它是我们最熟悉的物质,在自然科学、地球化学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对冰/水的研究由来已久,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冰/水的诸多反常物性不断呈现出来。目前,冰/水物性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水分子模型为刚性非极化模型,排除了作为氢键核心的非对称弛豫和孤对电子极化。此外,计算模型中采用的势场皆为长程势,而水分子氢键内部实际存在的是短程局域势。这是冰/水研究工作中长期面临的两大难题。因此,建立合适的氢键模型,探究氢键中的短程局域势场,是一项充满挑战且极富意义的工作。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在于成功建立和应用了冰/水的非对称耦合双振子氢键模型,并解决了氢键中的非对称、局域和短程势能问题。冰/水中水分子尺寸、间距、堆垛结构、质量密度之间的统一关系以及不同条件下构建的氢键短程局域势场图谱证实了氢键模型和势能处理方法的合理可靠性。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拓展泡令的冰成键规则建立了冰/水原子堆垛的理想四面体结构。结构中含有两个H2O分子以及四个等同的O:H-O氢键。该四面体堆垛为冰/水的统计平均结构,统一了冰/水的分子尺寸、分子间距以及质量密度,这样,三个结构参数中知其一便知其余。(2)将氢键处理为具有短程相互作用的非对称耦合双振子。氢键两段长度和能量的协同弛豫以及与之相关的成键电子局域化和非键电子极化阐明了冰/水的反常物性的物理机制。(3) O:H-O氢键的拉格朗日解析实现了氢键短程局域势场的构建,以实验或计算得到的O:H和H-O两段的键长和振动频率作为输入参量。(4)理论和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证实:(a)氢键的O:H和H–O两段以不同的幅度朝相同方向弛豫。H–O键的收缩导致O:H键的伸长,反之亦然。(b)孤对电子对和成键电子对之间的库仑排斥是冰/水反常行为的关键。(c)冰在降温与加压时遵从同样的势能演化和O:H-O氢键的协同弛豫。O:H键变短变强而H-O键变长变弱。(d)配位数的减小使得氢键表现出与降温和加压相反的演化趋势。H-O键变短变强而O:H键变长变弱。这一变化导致了水表面、水分子团簇以及超薄水膜的高弹性、疏水性、热稳定以及低密度等超固态特性。
铁维泽[5](2009)在《二维精密转台动力学特性仿真分析》文中指出二维精密转台是机载光电对抗稳定平台的关键组成部分,此稳定平台系统是对重要目标快速捕获及高速平稳跟踪的重要设备。转台精度高低是稳定平台跟踪精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二维精密转台采用力矩电机与高精度编码器结合的控制系统对其俯仰和方位转动角度精度和速度进行控制,作为控制系统支撑和运转的转台机械结构的动力学特性直接影响稳定平台系统的整体精度。因此研究转台的动力学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了解有限元及动力学特性分析理论的基础上,针对UG建立的转台三维模型,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对转台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处理方案;为得到响应频率和振型等重要的动力学特性数据,利用PATRAN&NASTRAN对转台的关键部件进行了模态分析;为确定转台方位旋转轴在工作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利用ADAMS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了瞬态响应分析;通过对仿真数据的分析和误差合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马山[6](2005)在《高速船舶运动与波浪载荷计算的二维半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高速船舶运动和波浪载荷响应计算方法研究对于高性能船舶的耐波性预报和船体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二维半理论特别适合于排水型高速船舶运动和载荷响应预报。二维半理论定解问题在自由面条件中保留了高速船舶流体动力计算最为重要的航速效应;同时定解问题满足二维控制方程,仅需在各个船体横剖面上求解拉普拉斯方程,计算效率大大高于三维有航速方法。 本文围绕应用二维时域格林函数方法求解二维半理论定解问题,对高速船舶的水动力特性、运动和载荷响应进行了计算,同模型试验结果和S.T.F.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目的是考察该方法在高速船舶水动力预报上的适用性,促进其应用于工程实际。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1.在前人应用时域格林函数方法求解高速船垂向运动的二维半定解问题基础之上,本文进一步应用该模型求解斜浪中高速单体和多体船的运动响应和波浪载荷。经过数值比较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稳定的水动力系数计算格式,避免了速度势数值微分带来的数值误差,适合于二维半理论水动力系数的计算。文中探讨了双体船舶片体水动力干扰作用对运动响应的影响。 2.基于二维半理论的二维时域物面分布源求解格式,本文建立了高速双体船舶在波浪中载荷响应的线性水弹性分析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模态分析法计算了双体船舶在规则波中的运动和载荷响应。结合船舶片体结构的细长几何特性,对船体振动模态进行了简化表示。应用振动模态的简化表示方法,广义流体动力计算可以转化为易于数值求解的形式。以一条双体分段船模为例,应用上述方法计算了其在规则波中的运动和剖面载荷响应,与模型试验结果和文献中发表的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最后按照谱分析方法分析了该船模在实际海浪中的弹振效应。 3.提出了应用匹配的边界元方程求解二维半势流理论的数值方法。应用二维时域物面分布源求解方法对这种数值格式进行了比较验证,讨论了自由面边界网格划分和船体纵向分段数划分的收敛性问题。以一条集装箱船为例,
王立新[7](2004)在《引信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虚拟样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机械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和虚拟样机技术是当前的流行技术,其概念和系统框架、体系结构是热门的研究方向,但对于特定系统和对象的深入研究却需要加强,以弥补理论和实践的相对脱节,为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方法支撑。本文应用CAD技术和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对引信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虚拟样机技术中的建模和动力学仿真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了基于现有网络平台和商品化软件(Autodesk Inventor,ADAMS,MS SQL Server,Matlab)的引信设计和仿真虚拟产品开发平台。2)提出了钟表机构中齿轮的近似和精确实体模型自动生成方法,基于Autodesk Inventor环境,解决了擒轮的精确造型和钟表机构传动轮系生成方法。应用随机数生成技术提出了计入公差的虚拟样机零件生成方法,并提出了基于COM的CAX软件二次开发算法库建立思想。3)归纳总结了多体动力学系统建模的五种常用方法,系统阐述了基于第一类拉格朗日方程法开发的ADAMS软件的理论体系,包括:广义坐标选取、方程建立、基本约束库模型、方程求解算法和初始条件分析;详细介绍了基于修正Craig-Bampton方法的ADAMS软件柔体表示方法和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论述了ADAMS软件中的接触动力学模型和接触判断准则。4)探讨了Autodesk Inventor和ADAMS之间模型传递方法,在ADAMS中建立了钟表机构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用于接触的2D/3D混合仿真模型,考虑了间隙和柔体对调速器动态性能的影响。5)运用虚拟试验的手段,提出了钟表机构中非常敏感的动摩擦系数确定方法,仿真比较了不同动摩擦系数对解除保险时间的影响。
赵玉立[8](2003)在《柔性撞击系统的建模、精细算法及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柔性撞击系统的建模、数值模拟、控制及精细积分理论在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对于柔性撞击系统的建模问题,分别采用有限元思想和模态法建立了作回转运动的柔性梁动力学模型,然后又分别利用约束方程和Hertz接触定律给出了其与固定斜面发生接触的撞击模型,指出它们的动力学方程分别为微分/代数混合方程及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同时利用Hertz接触定律建立了球—弹性体撞击模型,其方程为含积分项的非线性动力学方程。 运用指数矩阵的2N类算法,构造了微分方程的精细积分算法,并分析了计算精度。将之应用于刚性方程及非线性方程的求解中,并对非线性方程的求解从显式和隐式两个方面给出了改进措施,得出:使用精细积分法可以给出某些微分方程的精确解,且绝对稳定。 对于数值模拟问题,针对不同的动力学模型,分别利用精细Baumgarte违约修正法及状态方程的精细积分法对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满意的数值解。 对于控制问题,建立了简化柔性梁与固定斜面发生撞击时的动力学控制方程,并利用线性二次最优(LQ)控制策略对之进行了控制研究。将撞击看作为系统的一种扰动,利用H∞控制理论框架下的扰动抑制问题理论,建立了简单柔性撞击系统的控制模型。两种控制方法的要点是求解矩阵黎卡提方程,所以还重点讨论了基于结构力学与最优控制模拟关系的黎卡提方程2N类精细算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文中的控制策略是可行的,而且可通过文中的方法可得到矩阵黎卡提方程的精确解(在计算机有效精度范围内)。
傅燕宁,孙义燧[9](1993)在《具广义力势二体问题》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讨论具k(1<k<3)次方反比力势下的二体问题,它可以作为某些球状星团的力学模型.通过研究两体距离与其变化率间的函数关系,得到了许多与牛顿力势情形类似的结果.在有界运动情形下给出了周期运动的充要条件;在无界运动情形下给出了有关力学量趋向各自极限的方式.
傅燕宁,孙义燧[10](1993)在《具广义力势多体问题的对应解》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讨论k次方反比力势多体问题的对应解。首先得到了对应解的一些基本性质,比如沿着对应解各动力学量与初始条件间的关系式;其次证明了下述三个当k不等于3时成立的重要结论:①一个对应解不是平面解就是无旋解,②沿着对应解,系统中质点所保持的构形是中心构形,③沿着对应解,系统中质点的运动规律与某个二体系统中的质点运动所遵循的规律一样;最后证明了对应解的存在性,并给出了某些特殊类型对应解的构造方法。
二、具广义力势二体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广义力势二体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纳微界面体系扩散/反应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纳微界面及其特性 |
1.3 纳微界面体系中的扩散/反应 |
1.4 纳微界面体系的热力学和分子传递 |
1.4.1 纳微界面体系的热力学 |
1.4.2 纳微界面体系分子传递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
第2章 密度泛函理论 |
2.1 量子密度泛函理论 |
2.1.1 Thomas-Fermi模型 |
2.1.2 Hohenberg-Kohn定理 |
2.1.3 Kohn-Sham方法和方程 |
2.1.4 量子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各类密度泛函近似 |
2.1.5 量子密度泛函理论常用计算软件介绍 |
2.2 经典密度泛函理论 |
2.2.1 概率密度与巨势 |
2.2.2 热力学基本定律与巨势 |
2.2.3 密度分布和内在自由能泛函 |
2.2.4 过剩Helmholtz自由能 |
2.2.5 外势势能模型 |
2.2.6 分子密度泛函理论 |
2.2.7 聚合物密度泛函理论 |
2.2.8 平衡态密度泛函理论数值计算 |
2.3 动态密度泛函理论 |
2.4 本章总结 |
第3章 TiO_2材料中铝离子插层和扩散的量子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模型和计算方法 |
3.2.1 铝嵌入电压计算 |
3.2.2 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计算 |
3.3 铝离子在金红石和锐钛矿TiO_2材料中的研究 |
3.3.1 晶体结构和铝嵌入位点 |
3.3.2 嵌入电压 |
3.3.3 铝化动力学和铝扩散 |
3.3.4 结论 |
3.4 铝离子在TiO_2(B)材料中的研究 |
3.4.1 晶体结构和铝嵌入位点 |
3.4.2 嵌入电压 |
3.4.3 电子结构 |
3.4.4 铝化动力学和铝扩散 |
3.4.5 结论 |
3.5 本章总结 |
第4章 反应密度泛函构建及在液相异构化反应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反应密度泛函理论构建 |
4.2.1 RxDFT理论框架 |
4.2.2 反应自由能和活化自由能 |
4.3 水溶液对甘氨酸互变异构化反应的影响 |
4.3.1 甘氨酸互变异构化反应 |
4.3.2 计算方法和细节 |
4.3.3 分子几何构象 |
4.3.4 能量和反应路径 |
4.3.5 结论 |
4.4 水溶液对1,3,4-恶二唑衍生物互变异构化反应的影响 |
4.4.1 简单和水分子协助AOO互变异构化反应 |
4.4.2 计算方法和细节 |
4.4.3 简单AOO互变异构化反应的自由能分布图 |
4.4.4 水分子协助AOO互变异构化反应的自由能分布图 |
4.4.5 结论 |
4.5 受限空间中烷烃分子的构象转变 |
4.6 催化基底表面亲疏水改性对氢氧催化反应效率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有机溶液中对称和非对称S_N2反应的溶剂效应研究 |
5.1 引言 |
5.2 分子模型和理论 |
5.2.1 分子模型 |
5.2.2 理论 |
5.3 计算细节 |
5.3.1 Quantum DFT计算本征自由能 |
5.3.2 Classical DFT计算溶剂化自由能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对称的S_N2反应的自由能分布图 |
5.4.2 非对称的S_N2反应的自由能分布图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动态反应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
6.1 引言 |
6.2 分子模型和理论 |
6.2.1 分子模型 |
6.2.2 动态反应密度泛函理论 |
6.2.3 数值细节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密度分布 |
6.3.2 温度、表面势和流体密度对反应-扩散的影响 |
6.3.3 扩散系数和活化能对反应-扩散的影响 |
6.3.4 稳态密度分布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和荣誉 |
(2)界面积分边界元法及其在飞行器气动烧蚀模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烧蚀移动边界问题数值模拟 |
1.3 边界单元法 |
1.3.1 边界元法研究进展 |
1.3.2 非均匀、多重介质和非线性力学问题边界元法研究进展 |
1.3.3 奇异积分研究综述 |
1.4 气动热环境计算方法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 求解多重介质问题的界面积分方程法 |
2.1 引言 |
2.2 多重介质变系数热传导问题界面积分方程法 |
2.2.1 非均匀单一介质热传导问题边界-域积分方程 |
2.2.2 非均匀多重介质稳态热传导问题界面积分方程 |
2.2.3 界面积分方程的离散 |
2.2.4 数值算例 |
2.3 多重介质固体力学问题界面积分方程法 |
2.3.1 单一介质固体力学边界-域积分方程 |
2.3.2 多重介质固体力学界面积分方程 |
2.3.3 数值算例 |
2.4 不显含初应力/初应变的新型弹塑性边界元法 |
2.4.1 增量弹塑性力学本构方程 |
2.4.2 传统形式的弹塑性力学边界-域积分方程 |
2.4.3 不显含初应力/初应变的新型弹塑性边界积分方程 |
2.4.4 积分方程的离散 |
2.4.5 Newton-Raphson迭代 |
2.4.6 增量迭代求解步骤 |
2.4.7 数值算例 |
2.5 小结 |
3 强奇异和超强奇异积分的直接计算方法 |
3.1 引言 |
3.2 奇异积分分类 |
3.3 Cauchy主值积分与Hadamard有限部分积分 |
3.3.1 Cauchy主值积分定义 |
3.3.2 Hadamard有限部分积分定义 |
3.4 任意高阶奇异积分的直接数值计算 |
3.4.1 等参局部坐标系下的径向积分法 |
3.4.2 几何量展开成等参局部坐标系下距离ρ的幂级数 |
3.4.3 奇异核函数非奇异部分的计算 |
3.5 奇异积分数值算例 |
3.6 物理量梯度超奇异积分方程的求解 |
3.6.1 热通量超奇异边界积分方程 |
3.6.2 应力超奇异边界积分方程 |
3.6.3 数值算例 |
3.7 超奇异界面积分方程的求解 |
3.7.1 热通量超奇异界面积分方程 |
3.7.2 应力超奇异界面积分方程 |
3.7.3 数值算例 |
3.8 小结 |
4 瞬态多重介质变系数热传导问题界面积分边界元法 |
4.1 引言 |
4.2 瞬态热传导问题控制方程 |
4.3 瞬态热传导问题解析径向积分边界元法 |
4.3.1 瞬态热传导问题的边界-域积分方程 |
4.3.2 解析径向积分边界元法求解瞬态热传导问题 |
4.3.3 离散形式的积分方程和时间推进格式 |
4.3.4 数值算例 |
4.4 瞬态多重介质变系数热传导问题 |
4.4.1 瞬态多重介质变系数问题界面积分方程 |
4.4.2 离散形式的积分方程 |
4.4.3 时间推进格式 |
4.4.4 数值算例 |
4.5 小结 |
5 基于面元法的气动加热热环境计算 |
5.1 引言 |
5.2 面元法 |
5.2.1 可压缩位势流理论的积分方程 |
5.2.2 边界条件 |
5.3 算例分析 |
5.4 小结 |
6 气动加热-烧蚀-导热耦合计算方法 |
6.1 引言 |
6.2 烧蚀后退模型 |
6.3 气动加热-烧蚀-导热耦合计算步骤 |
6.4 算例分析 |
6.5 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仿生柔性摆动尾鳍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鱼类推进机理的研究进展 |
1.2.1 理论研究 |
1.2.2 实验研究 |
1.3 船用翼理论的研究概述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面元法计算刚性尾鳍定常水动力性能 |
2.1 水翼绕流的定解条件 |
2.2 扰动势的边界积分方程 |
2.3 水翼表面的速度及压力分布 |
2.3.1 柳泽插值方法求解水翼表面速度 |
2.3.2 泰勒展开边界元方法求解水翼表面速度 |
2.3.3 水翼表面的压力分布 |
2.4 影响函数的计算 |
2.5 压力库塔条件 |
2.6 数值计算结果的验证 |
2.6.1 物面网格数收敛性验证 |
2.6.2 等压库塔条件收敛性验证 |
2.6.3 泰勒展开边界元与柳泽速度插值结果比较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摆动尾鳍水动力特性分析 |
3.1 无界流中水翼的运动分析 |
3.1.1 二维摆动水翼计算模型 |
3.1.2 摆动水翼的水动力系数 |
3.1.3 数值方法计算结果验证 |
3.2 控制参数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
3.2.1 相位差的影响 |
3.2.2 摆动频率的影响 |
3.2.3 水翼摆幅的影响 |
3.2.4 水翼振幅的影响 |
3.2.5 斯特洛哈数和推进系数的影响 |
3.3 与实验值进行对比分析 |
3.4 三维摆动水翼绕流特性数值分析 |
3.4.1 三维摆动水翼计算模型 |
3.4.2 坐标转换及角速度的确定 |
3.4.3 水翼弦向水动力性能分析 |
3.4.4 水翼尾缘处展向水动力性能分析 |
3.5 摆动尾鳍形状对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柔性尾鳍水动力特性分析 |
4.1 柔性尾鳍的变形模式 |
4.1.1 弦向变形模式 |
4.1.2 均匀载荷变形模式 |
4.1.3 非均匀载荷变形模式 |
4.1.4 柔性变形模式的比较分析 |
4.2 柔性尾鳍水动力性能分析 |
4.3 变形参数对柔性尾鳍的影响 |
4.3.1 弦向变形系数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
4.3.2 弦向变形相位角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
4.3.3 变形长度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 |
4.4 柔性尾鳍与刚性尾鳍的水动力性能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柔性尾鳍的流固耦合初步分析 |
5.1 数值模拟方法 |
5.1.1 建立变形模型和控制方程 |
5.1.2 变形控制方程的求解 |
5.1.3 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
5.2 数值模拟分析 |
5.2.1 计算参数的设定及程序验证 |
5.2.2 临界稳定性分析 |
5.2.3 流体诱导变形分析 |
5.3 柔性尾鳍性能分析 |
5.3.1 尾鳍性能对比分析 |
5.3.2 抗弯刚度系数的影响 |
5.3.3 密度比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氢键(O:H-O)的非对称耦合双振子模型及其拉格朗日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冰/水的常见反常物性 |
1.1.1 水分子结构简介 |
1.1.2 冰变压下的反常物性 |
1.1.3 冰/水变温时的反常物性 |
1.1.4 冰/水表层、超薄水膜及水分子团簇的反常物性 |
1.2 冰/水反常物性的研究 |
1.2.1 常用水分子模型 |
1.2.2 冰/水反常物性的研究现状 |
1.3 拉格朗日方法简介 |
1.3.1 拉格朗日方法的基本理论 |
1.3.2 拉格朗日方法的应用介绍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
1.4.1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 |
1.4.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氢键(O:H-O)的非对称耦合双振子模型 |
2.1 引言 |
2.2 非对称耦合双振子氢键模型的建立 |
2.2.1 氧原子的轨道杂化 |
2.2.2 冰成键规则 |
2.2.3 电子对的局域化与极化 |
2.2.4 氢键内部的相互作用 |
2.3 非对称耦合双振子氢键模型的特点 |
2.4 非对称耦合双振子氢键模型的预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对称耦合双振子氢键的拉格朗日力学 |
3.1 引言 |
3.2 双振子氢键拉格朗日方程的建立 |
3.2.1 氢键中动能的处理 |
3.2.2 氢键中短程势能的处理 |
3.3 双振子氢键拉格朗日方程的解析 |
3.3.1 双振子氢键拉格朗日方程的简化 |
3.3.2 双振子氢键拉格朗日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及其逆变换 |
3.4 氢键双振子振动频率与短程势场力常数的解析关系 |
3.4.1 求解振动频率与力常数的函数关系 |
3.4.2 振动频率与力常数关系的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氢键短程势场演化的压强效应 |
4.1 引言 |
4.2 零压下氢键的短程势场 |
4.2.1 零压下的氢键力常数 |
4.2.2 零压下的氢键键能及短程势场 |
4.3 氢键短程势场演化的压强效应 |
4.3.1 分段键长与振动频率的演化 |
4.3.2 力常数和键能的演化 |
4.4 氢键短程势场的变压演化图谱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冰/水结构、密度、键长、振动频率的协同性 |
5.1 引言 |
5.2 冰/水的结构、密度与键长的协同性 |
5.2.1 结构与密度的协同性 |
5.2.2 密度与键长的协同性 |
5.3 氢键分段键长与振动频率间的协同性 |
5.4 冰/水物性参数间协同关系的重要意义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氢键短程势场演化的温度效应 |
6.1 引言 |
6.2 氢键分段键长与振动频率演化的温度效应 |
6.2.1 分段键长的演化 |
6.2.2 振动频率的演化 |
6.3 氢键短程势场演化的温度效应 |
6.3.1 力常数的演化 |
6.3.2 键能的演化 |
6.4 氢键短程势场的变温演化图谱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氢键短程势场演化的尺寸依赖性 |
7.1 引言 |
7.2 氢键分段键长与振动频率演化的尺寸依赖性 |
7.2.1 分段键长的演化 |
7.2.2 振动频率的演化 |
7.3 氢键短程势场演化的尺寸依赖性 |
7.3.1 力常数的演化 |
7.3.2 键能的演化 |
7.4 氢键短程势场的变尺寸演化图谱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二维精密转台动力学特性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二维精密转台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总体结构方案设计 |
2.2 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
2.3 机载跟踪架的组成 |
2.4 跟踪机架的总体结构及作用 |
2.5 机载二维精密转台设计 |
第三章 有限元及动力学特性分析理论基础 |
3.1 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3.2 动力学分析理论基础 |
3.3 模态分析基础 |
3.4 瞬态响应分析理论基础 |
第四章 二维精密转台动力学特性的研究与仿真分析 |
4.1 转台CAD模型的建立及简化 |
4.2 单元的选择和材料参数确定 |
4.3 转台框架结构的模态分析 |
4.4 转台的瞬态响应分析 |
4.5 误差合成及精度分析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高速船舶运动与波浪载荷计算的二维半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
1.2 船舶运动和波浪载荷计算方法研究综述 |
1.2.1 二维频域理论 |
1.2.2 二维非线性时域理论 |
1.2.3 三维水动力理论 |
1.3 船舶水弹性力学理论发展综述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高速船舶运动与载荷计算的二维半理论 |
2.1 概述 |
2.2 非定常扰动势定解条件的建立和求解 |
2.2.1 坐标系建立与入射波描述 |
2.2.2 速度势的分解和定解条件 |
2.2.3 非定常扰动势的数值求解 |
2.3 非定常扰动流场水动力计算 |
2.3.1 流体辐射和绕射力计算 |
2.3.2 波浪主干扰力计算 |
2.3.3 静水恢复力计算 |
2.4 船舶在规则波中的稳态运动响应 |
2.4.1 船舶在规则波中运动响应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
2.4.2 船舶横摇阻尼的粘性修正 |
2.5 船舶波浪诱导载荷响应 |
2.5.1 剖面波浪诱导载荷响应 |
2.5.2 双体船连接桥结构波浪诱导载荷响应 |
2.6 算例分析 |
2.6.1 水动力系数几种数值格式间的比较分析 |
2.6.2 船舶水动力2D,2.5D,3D三种方法的比较 |
2.6.3 Series64高速圆舭单体船垂向运动响应预报 |
2.6.4 Seties64双体船自航船模在规则波中的运动响应预报 |
2.6.5 Series64双体船连接桥结构受到的波浪诱导载荷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双体船波浪载荷响应的水弹性分析 |
3.1 概述 |
3.2 结构基本运动方程 |
3.2.1 三维结构动力学方程 |
3.2.2 主坐标及结构的主坐标运动方程 |
3.3 弹性体周围流场速度势定解条件 |
3.3.1 速度势的分解 |
3.3.2 流固交界面线性化运动学边界条件 |
3.3.3 非定常速度势满足的定解条件 |
3.4 弹性体广义模态的简化表示 |
3.5 弹性船体上广义力的表达 |
3.5.1 广义流体力 |
3.5.2 广义重力 |
3.5.3 广义集中力 |
3.6 广义频域线性水弹性力学运动方程 |
3.7 水弹性分析程序系统设计框图 |
3.8 高速双体船水弹性分析方法和模型试验比较验证 |
3.8.1 水弹性船模试验测量介绍 |
3.8.2 水弹性船模自由振动模态分析 |
3.8.3 剖面载荷响应关于振型数目的收敛性分析 |
3.8.4 广义流体力和主坐标幅值响应 |
3.8.5 规则波中运动和载荷理论预报值与试验值比较 |
3.8.6 不规则波中船体载荷响应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集装箱船水动力求解的匹配边界元法 |
4.1 概述 |
4.2 二维半理论求解的匹配边界元方法 |
4.2.1 速度势定解条件 |
4.2.2 匹配边界积分方程的建立 |
4.2.3 匹配边界积分方程的求解 |
4.3 非定常扰动流场水动力计算 |
4.4 船舶在规则波中的稳态运动响应计算 |
4.5 算例分析 |
4.5.1 数值格式收敛性分析 |
4.5.2 自由面边界条件离散格式稳定性考察 |
4.5.3 高速船舶水动力的比较验证 |
4.5.4 WigelyⅢ垂向水动力系数的比较验证 |
4.5.5 集装箱船SL-7垂向水动力预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船舶运动和载荷响应的非线性分析 |
5.1 概述 |
5.2 船舶在波浪中大幅运动时速度势的定解问题 |
5.3 船舶作大幅运动非线性流体载荷的简化计算 |
5.4 船舶垂向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
5.5 船舶垂向剖面波浪载荷计算 |
5.5.1 船体剖面上的垂向弯矩和剪力 |
5.5.2 船体垂向载荷和运动时历响应的峰值和相位 |
5.5.3 船体垂向载荷和运动时历简谐分量的提取 |
5.6 算例分析 |
5.6.1 S-175集装箱船非线性运动和波浪载荷预报 |
5.6.2 高速渡轮非线性运动和波浪载荷预报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A 二维柱体作大幅运动时流体力计算公式 |
附录B 流场速度势纵向偏导数积分的等价形式 |
附录C 两个积分公式等价性证明 |
附录D 弹性体模态广义力计算公式 |
(7)引信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虚拟样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样机技术 |
1.2.2 引信的虚拟样机技术 |
1.3 本文的目标、组织和主要工作 |
2 引信虚拟样机系统环境 |
2.1 引信虚拟样机系统体系结构 |
2.2 引信虚拟样机系统总体框架 |
2.2.1 几种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 |
2.3 引信虚拟样机系统网络拓扑结构 |
2.4 CAX软件的数据集成 |
2.5 本章小结 |
3 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CAD模型生成技术研究 |
3.1 Autodesk Inventor软件二次开发基础 |
3.1.1 二次开发方法 |
3.1.2 Autodesk Inventor API的对象层次结构 |
3.1.3 二次开发过程 |
3.2 钟表机构零件生成技术 |
3.2.1 齿轮生成技术 |
3.2.2 擒轮的三维实体精确造型方法 |
3.2.3 卡摆自动生成技术 |
3.2.4 计入公差的虚拟样机零件生成技术 |
3.3 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轮系生成技术 |
3.3.1 轮系总传动比的确定 |
3.3.2 轮系传动比的分配 |
3.3.3 齿轮的模数选择 |
3.3.4 齿根强度校核 |
3.4 基于COM组件的CAD软件二次开发常用算法库建立 |
3.4.1 二次开发中的常见几何算法 |
3.4.2 用VB开发基于COM组件的算法库 |
3.4.3 VB中组件的创建和应用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4 引信虚拟样机理论基础 |
4.1 多体系统动力学 |
4.1.1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 |
4.1.2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 |
4.2 ADAMS软件的多刚体理论及方法 |
4.2.1 ADAMS软件中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4.2.2 动力学方程求解方法 |
4.2.3 静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和初始条件分析 |
4.3 ADAMS中的柔体理论 |
4.3.1 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Craig-Bampton方法 |
4.3.2 修正的Craig-Bampton方法 |
4.3.3 ADAMS中的模态柔体建模 |
4.4 ADAMS中的接触动力学 |
4.4.1 ADAMS中的接触模型 |
4.4.2 接触的判别 |
4.5 本章小结 |
5 钟表机构虚拟样机构建与仿真 |
5.1 虚拟样机的建立过程 |
5.1.1 ADAMS和Autodesk Inventor几何模型传输 |
5.1.2 虚拟样机的装配 |
5.2 2D/3D混合仿真技术研究 |
5.2.1 实现思想 |
5.2.2 Autodesk Inventor中的边界轮廓提取与离散 |
5.2.3 ADAMS中的边界轮廓曲线的导入 |
5.2.4 ADAMS中零件的装配 |
5.3 钟表机构调速器动态特性研究 |
5.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3.2 各种因素对调速器动态性能的影响 |
5.4 基于虚拟样机的钟表机构动摩擦系数确定方法 |
5.4.1 动摩擦系数确定方法 |
5.4.2 虚拟样机的构成和仿真 |
5.5 钟表机构解除保险时间的仿真 |
5.5.1 仿真参数与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 |
致谢 |
作者在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参考文献 |
(8)柔性撞击系统的建模、精细算法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柔性撞击系统的建模研究 |
2.1 引言 |
2.2 简化的柔性梁撞击系统模型 |
2.3 基于模态法的柔性梁撞击系统模型 |
2.4 球-柔性体撞击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时程精细积分法的构造及应用 |
3.1 引言 |
3.2 基本概念 |
3.3 精细积分法的基本构造 |
3.4 刚性方程的精细积分法 |
3.5 非线性方程的精细积分法 |
3.6 数值算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柔性撞击系统动力学方程的数值算法 |
4.1 引言 |
4.2 简化柔性梁撞击模型的精细计算 |
4.3 基于模态法的柔性梁撞击系统模型的数值解法 |
4.4 球-弹性体撞击模型的数值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柔性撞击系统的线性二次最优控制 |
5.1 引言 |
5.2 柔性撞击系统的线性二次最优控制 |
5.3 矩阵黎卡提方程的精细算法 |
5.4 矩阵符号函数法求解代数黎卡提方程 |
5.5 柔性撞击系统控制模拟结果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柔性撞击系统的精细H_∞控制 |
6.1 引言 |
6.2 H_∞控制基本理论及性能指标 |
6.3 柔性撞击系统的精细H_∞控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具广义力势二体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纳微界面体系扩散/反应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 唐伟强. 华东理工大学, 2020
- [2]界面积分边界元法及其在飞行器气动烧蚀模拟中的应用[D]. 冯伟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9)
- [3]仿生柔性摆动尾鳍的性能研究[D]. 杨意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4]氢键(O:H-O)的非对称耦合双振子模型及其拉格朗日力学[D]. 黄勇力. 湘潭大学, 2013(05)
- [5]二维精密转台动力学特性仿真分析[D]. 铁维泽.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2)
- [6]高速船舶运动与波浪载荷计算的二维半理论研究[D]. 马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12)
- [7]引信无返回力矩钟表机构虚拟样机技术研究[D]. 王立新. 南京理工大学, 2004(04)
- [8]柔性撞击系统的建模、精细算法及控制研究[D]. 赵玉立. 西北工业大学, 2003(02)
- [9]具广义力势二体问题[J]. 傅燕宁,孙义燧. 天文学报, 1993(04)
- [10]具广义力势多体问题的对应解[J]. 傅燕宁,孙义燧. 天文学报, 19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