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序波形的观察方法与过渡状态脉冲(论文文献综述)
刘亦伦[1](2021)在《基于石墨烯硅基电荷耦合器件阵列的读出电路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传感器技术作为人类观察世界的主要工具,一直以来都是全世界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高性能的图像传感器在科研、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存的商用硅基探测器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探测信号较弱,探测范围较窄,读出电路噪声过大等。如何提高硅基光电探测器的性能,是目前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石墨烯(Graphene)的零带隙能带结构,以及其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等特性受到了科研界的广泛关注。它易于被转移到硅等半导体基底上,和硅基光电器件进行耦合,并显着的提升器件性能和表现。基于这些优势,本文进行了以下几个研究:1.参与设计了基于石墨烯/二氧化硅/硅结构的电荷耦合器件阵列(FE-CCD Array),通过测试器件的各项参数,研究器件的工作原理。本器件利用石墨烯的场效应特点对器件进行调控,实现了电荷耦合像素阵列的线阵级信号读取,并通过不同激光下的测试,拓宽了传统硅基CCD的探测波长范围至近红外波段(375-980nm)。2.基于FE-CCD阵列器件设计了高质量、低噪声、高速的读出电路设计,并通过仿真和测试的手段对该电路进行表征。其中,主要设计了三阶的跨阻放大电路、巴特沃斯低通滤波电路和差分式相关双采样电路,该电路可将输出电流完成10倍放大和有效的降噪。3.基于FE-CCD阵列器件及读出电路设计搭建了1х10像素阵列的成像系统,并完成可见光下的成像实验。由于FE-CCD阵列器件的像素内积分效应,成像结果具有饱和度高,边缘清晰,成像时间短的特点,具有极高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马扬[2](2021)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智能电表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相比传统的电表,智能电表在安全性以及便捷性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所以成为了市面上主流的电表系统。传统电表需要电工师傅挨家挨户地进行抄表,不仅过程繁琐,而且很容易在记录过程中出错,而智能电表则避免了这个问题。在智能电表中一般会设计相应的电能统计模块与远程通信模块,所以供电公司在自己的服务器上便可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远程监控,极大地简化了繁琐的抄表过程。但是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智能电表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无法进行数据存储;电池断电后数据易丢失;采用端到端通信,供电公司的服务器在进行数据采集时,压力较大。本文考虑到智能电表存在的这些问题,设计了一款新型的智能电表系统,系统具有如下所示的创新点:1、采用光伏电源进行设计。考虑到智能电表电池更换比较麻烦,而电表安装之后一般不会进行拆解,所以采用光伏转换电路将外部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后,为电能表提供更加长久的续航能力。2、采用集中器来统计一栋楼的用户用电数据,在集中器中采用无线通信的方式来与供电公司的服务器进行通信。相比普通智能电表端到端的通信方式,本文采用的系统可以将一栋楼用户的用电数据批量发送给服务器,这样可以显着地节省服务器的网络资源,降低服务器的压力,并减少单个智能电表的制造成本。3、采用数字量来对电能数据进行计算与存储,检测方式更加方便,同时也便于与其他数字式设备进行交互,系统的可扩展性更高。本文提供的智能电表采用了微型CPU来对用户的用电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这些分析后的用电数据首先被保存在本地存储芯片中,之后会通过RS485总线发送给本地集中器,由集中器将电能数据批量发送给供电公司的服务器,因此系统的成本得到了明显地降低,相比市面上流行的智能电表,本文提供的系统可以在实现相同性能的前提下,节省50%以上的成本,特别适合于大规模商用的场景。
李再男[3](2021)在《柔性直流配电网线路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柔性直流配电网协调可再生能源和柔性负荷,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率促进能源转型。受制于电力电子器件的低耐流能力,直流侧线路故障产生的短路电流会对电力电子器件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结合直流系统发展趋势以及城市配电网的特点,构建了含多分支架空线路的多端柔性直流配电网模型。主要针对两换流器之间的联络线路故障提出保护方案,该联络线可以分为多分支线路和分支母线。针对多分支线路故障提出加速保护策略,该策略可以拆分两步骤。第一步强调速动性,提出了一种线路快速纵联保护方案,利用两侧线模电流突变量的极性辨识故障区域。直流断路器(Direct Current Circuit Breaker,DCCB)切除两换流器间整条线路,标志着第一步完成。第二步进入线路重合闸阶段,需要在永久性故障情况下,快速、准确地选择故障分支线路。第二步强调选择性,提出借助通信的双端量线路重合闸方案和仅使用本地信息的单端量线路重合闸方案。双端量线路重合闸方案从波形角度出发,利用线路两侧故障电流波形在时间轴的对称性差异构造保护判据。单端量线路重合闸方案利用两侧DCCB的分时合闸,将两端供电的线路拆分成两个互相独立的辐射网。单个辐射网利用故障电流暂态能量构造保护判据识别故障区域。分支母线故障可以等效为特殊线路故障,在比较进出母线的电流变化对称性和趋势极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非差动母线保护。所提出的母线保护方案在各种高阻值的直流母线故障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性能,可以作为主保护和差动后备保护配合,以提高系统可靠性。为了更好地验证本文提出的相关线路保护方案的可行性,在电磁暂态仿真软件中搭建了一个含多分支架空线的四端柔性直流配电网模型。经过大量仿真验证保护方案判断均正确。并考虑多种不同恶劣工况,其结果证明保护方案具有良好的性能。
赵春[4](2021)在《基于ARM-FPGA的BPSK调制解调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
康俊鹏[5](2021)在《雷达老练台高压电源设计》文中指出电真空管是舰载雷达、机载雷达、车载雷达中广泛使用的大功率微波器件。由于电真空管在长时间存放的情况下,会出现漏气或阴极钝化所致的真空度下降等问题,若直接装机使用很容易出现高压打火现象,从而对电真空管及其高压控制电路造成损坏。雷达老练台成为电真空管日常老练维护的必要设备,而雷达老练台高压电源作为雷达老练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着雷达老练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由于雷达真空管型号多、管子参数分布广、管子特性差异大,老练台高压电源需要具备抗打火、电压调节范围广、参数变化灵活及便捷的人机交互等特点。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一款模块化程控大功率的雷达老练台高压电源。论文首先在归纳常用电真空管参数基础上,提出了高压电源的关键技术指标,并制订了详细的系统方案。在系统方案基础上,对系统硬件电路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主要包括:中压模块电路、高压模块电路、驱动控制模块电路以及辅助电源电路;其中中压模块,研究了基于半桥串联谐振的逆变拓扑,详细分析了串联谐振主回路关键参数的设计,关键器件的选型,并基于UC3867控制芯片进行了系统PFM的控制回路参数设计;针对高压模块,研究了基于反激拓扑的高压逆变电路设计;驱动控制电路研究了基于变压器的隔离驱动电路设计和多路交错并联驱动控制电路设计;辅助电源,采用PI的TOP258芯片,并基于PI软件进行了参数优化,实现了多路隔离辅助电源设计。软件方面主要包括:上位机监控系统和单片机控制系统;其中上位机监控系统基于Lab VIEW平台,采用状态机编程实现了监控系统软件,通过串口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和指令发送;单片机控制系统采用STC8A8K单片机为高压模块电路提供驱动脉冲信号,并实现了系统电压、电流、温度的采集及系统的控制保护功能。经过PCB制板,系统焊接调试,软件编程,完成了系统硬件平台搭建。并在此平台上进行了实验测试,实验表明,该系统实现了高压0~28k V,电流0~500m A连续可调,最高输出功率可达3KW,上位机软件很好的实现了系统的监控管理,可实现系统的在线模块切换。
蒋忠礼[6](2021)在《PD雷达脉压旁瓣抑制和动目标积累算法的研究及实现》文中提出脉冲多普勒雷达是一种基于运动体多普勒效应探测运动目标距离和相对运动速度的全相参体制雷达。论文首先介绍并研究脉冲多普勒雷达基本信号处理流程,重点是数字下变频模块和脉冲压缩模块的设计技术。针对数字下变频模块,基于带通采样特性,设计了时序控制抽取模块,对中频回波直接抽取,形成I/Q两路正交中频回波,大大减少板上资源占用量。针对脉冲压缩后高距离旁瓣问题,对比分析国内外现有方法,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加权的新的“三项高斯窗”。通过MATLAB仿真,使用该窗函数加权,与传统的匹配滤波相比,在保持脉冲压缩后主瓣不扩展条件下,峰值旁瓣可下降约3.7d B。进一步通过对该窗函数引入变量调节,可使其能够调整主瓣扩展和峰值抑制能力,与现有凯塞窗方法相比,在相同主瓣展宽条件下,“三项高斯窗”能够进一步抑制峰值旁瓣约5d B。其次,在上述理论研究基础上,论文基于FPGA仿真软件实现数字下变频模块和脉冲压缩模块的软件仿真,并基于硬件板实现硬件平台的算法模块验证。最后,针对动目标相参积累中出现的徙动问题先进行成因分析,论文介绍和研究校正匀速目标相参积累距离徙动问题的一阶Keystone算法,以及校正匀加速目标相参积累距离弯曲、多普勒频率徙动问题的二阶Keystone算法。针对二阶Keystone算法误差大、计算量大的缺点,论文提出将“基于慢时间轴倒序+一阶Keystone”算法用于校正匀加速目标相参积累中出现的徙动问题,仿真结果表明在提高速度测量的准确性的同时,处理计算量得到显着降低。
李小龙[7](2021)在《钻井井场噪声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钻井井场噪声源主要是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钻井现场中大量钻井设备、动力管网以及电气设备。由于它们的分布比较分散,且存在不断开关和启停的现象,使得钻井井场及其附近产生了大量复杂的噪声。这些钻井井场噪声极易耦合到电磁波随钻测量(Electromagnetic-Measurement While Drilling,EM-MWD)系统的接收天线上,造成系统接收信噪比降低、检测难度加大。因此,研究井场噪声的种类、声级、噪声的统计特性和统计规律对于随钻测量系统中噪声识别和处理技术的优化,以及改善接收数据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钻井井场噪声采集与处理技术,首先针对不同的井场布置、钻井状态和钻机类型,以及井场设备的分布较为分散的问题,详细分析了钻井井场噪声的来源、构成和统计特性;根据井场噪声源的种类不同,归纳总结了不同噪声源的噪声统计模型,为钻井井场噪声采集系统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根据井场噪声的统计特性,基于Xilinx公司的XC6SLX16低功耗FPGA芯片设计了钻井井场噪声采集系统的硬件电路,包括低噪声前置放大器、低噪声滤波器和16位的AD7606模数转换电路等;为了实现对硬件的逻辑控制,基于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开发了钻井井场噪声采集软件系统,包括模块噪声数据采集程序、上位机通信程序和噪声数据存储程序设计等。最后,在钻井井场不同时刻和不同状态下,对采集的井场噪声数据,分别利用FFT分析井场噪声能量中较大的部分;利用STFT绘制随时间变化的井场噪声时频谱;利用小样本Bootstrap法分析了整体的钻井井场噪声的统计特性。通过钻井现场噪声采集实验,结果表明:(1)该系统可便捷地完成钻井井场噪声实时采集、显示和存储;(2)井场噪声数据中复合钻进噪声数量级约在十几至几十m V,近似为平稳高斯分布;电动钻机噪声在1~400Hz频段内的功率谱上存在多个谱峰,近似为峰态陡峭高尖的高斯分布;下钻噪声存在调制现象,其功率谱在50Hz及其奇次谐波处存在谱峰,近似为混合的高斯分布;(3)针对实际钻井过程噪声数据不能重复获取的问题,采用Bootstrap方法是一种低成本分析和评价钻井现场噪声的有力工具,其分析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出原始数据的统计特性。
田力[8](2021)在《超声导波谐振测温仪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超高温环境下温度的准确测量在航空航天、核发电等特殊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和强烈的应用需求。目前,在工业生产中实现温度测量的主要传感器有热电偶、热电阻以及辐射温度计。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各类温度传感器在性能上均取得了很大提升,但是其在测温中仍有一定局限性。比如热电偶传感器灵敏度和精确度都比较高,但难以满足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测量要求;辐射温度计传感器测温条件受制于烟雾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特殊环境下难以实现精确测量的要求。超声测温作为一种温度测量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的优点。本文基于超声测温理论中的共振法设计了一台超声导波谐振测温仪,实现对环境温度场的实时测量。本文主要通过对超声导波谐振测温原理的研究,设计了一种谐振式温度传感器,并研究其关键尺寸的参数计算。结合超声导波谐振测温的特点,确定了超声导波谐振测温仪的整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系统包括单片机控制模块、超声发射模块、超声接收模块和超声频率自跟踪模块,实现了对超声波的发射、接收,以及对超声频率的跟踪。软件系统包含单片机测温程序和以串口触摸屏为主的人机交互程序,可实现系统参数设置、频率测量和温度显示等功能。在完成谐振式温度传感器和超声导波谐振测温仪的基础上,搭建了整个超声测温实验平台,通过标定实验获得了谐振式温度传感器在20℃~920℃下谐振频率与温度的函数关系。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所设计的超声导波谐振测温仪的温度分辨率为0.21%,灵敏度为0.05kHz/℃。最后,对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对测温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
赵阳[9](2021)在《基于AD9364的弹载小型化遥测发射机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遥测技术在国防和航空航天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软件无线电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遥测设备早已改变了过去由于不同的通信标准而导致不同遥测系统无法通信的状况,但系统的小型化仍是研究的重点方向,由于传统通信所使用的分立器件设计方案,在弹载领域的有限空间内,遥测系统所占用的空间比重依然不小。AD9364搭配ZYNQ所实现的软件无线电遥测系统,既可以降低弹载遥测系统的体积、功耗和重量,而且依托强大的软件可重构性,简化了硬件设计也提高了设备通用性。本文所设计的弹载小型化遥测发射机,采用了QPSK调制,使用AD9364+ZYNQ为架构的软件无线电技术完成整个了通信系统。首先,通过对比现阶段数字调制技术,并结合系统所应用的环境,选用了QPSK技术作为系统的调制技术;其次,提出了整体的软件无线电遥测发射系统设计方案,并将整个系统分为了以ZYNQ为核心的基带处理部分和以AD9364为核心的射频发射部分,并依据此作为系统小型化的基础;第三,完成了发射机的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数字基带处理电路的ZYNQ电路设计、分布式电源设计和时钟设计以及射频发射电路的射频接口、时钟接口、LVDS数字数据接口、SP I接口、电源和功率放大器电路的设计。最后,完成了发射机的软件设计及仿真,其中数字基带处理模块主要完成了QPSK调制的MATLAB仿真和FPGA的实现,同时射频发射模块的软件设计为:使能状态机设计、SPI接口逻辑设计、LVDS数字数据接口逻辑设计以及AD9364的寄存器配置,其中以AD9364的寄存器配置最为重要。最后,搭建了遥测发射机测试系统,对遥测发射机进行了单音信号测试和调制通信测试,在完成寄存器配置后,通过实时频谱分析仪观察单音信号波形图,说明了单音信号可以正常发送,也证明了寄存器的正确配置,同时,对比接收机接收到的频谱图,判定QPSK调制的通信正确。在数据收发测试中,基带数据速率为8MHz,发射频率为2.26GHz,通过观测分析实时数据接收图,说明了遥测发射机的数据通信成功。
葛志鹏[10](2021)在《便携式生物反馈电刺激仪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动功能障碍是由于神经系统或者肌肉组织的损伤使得人体无法按照自身意愿控制肢体去实现期望的动作。造成运动功能障碍的原因主要有脑卒中等疾病引发的后遗症、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导致的功能损伤。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人数正在逐年增长,开展针对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训练领域的研究具有切实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生物反馈电刺激设备是用于运动功能障碍康复训练的重要医疗器械。通过比较现有设备工作模式的利弊,控制系统采用“肌电反馈+人工选择+机器自动选择”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开展探索性研究。最新标准YY0505-2012规定有源医疗器械都需要通过电磁兼容检测,市面现有产品大多未通过电磁兼容检测,控制系统的开发需考虑电磁兼容,满足新版标准的技术要求。控制系统硬件以意法半导体公司的STM32F103RCT6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基于迪文科技公司的7寸串口触摸屏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使用表面电极采集人体表面肌电信号。前级放大电路使用运放OPA2604和仪表用放大器AD8221实现,滤波电路使用内部有四个运放的AD8625实现,模数转换电路使用14位专用芯片LTC1417,信号采集电路引入浮地电源、屏蔽驱动与右腿驱动技术来降低共模干扰。低频电流刺激脉冲的驱动信号由片内DAC和PWM调制产生,根据用户设定的刺激参数和采集到的肌电信号强度,经算法处理控制刺激脉冲的输出强度。系统使用传感器检测患者的体温和脉搏,增加康复训练的安全保障。控制系统软件基于C语言编写,使用Keil IDE完成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在STM32处理器上的移植。人机交互界面基于DGUS开发体系,使用DGUS Tool 7.383进行设计。控制系统经过硬件、软件和设备整机测试,基本完成设计目标;可以实现表面肌电信号采集反馈和输出设定参数低频电流脉冲的功能;通过电磁兼容测试,验证系统安全可靠;交互界面设计易用美观:本设计方案为同类产品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时序波形的观察方法与过渡状态脉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序波形的观察方法与过渡状态脉冲(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石墨烯硅基电荷耦合器件阵列的读出电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石墨烯简介 |
1.1.1 石墨烯结构 |
1.1.2 石墨烯性质 |
1.2 图像传感器简介 |
1.2.1 电荷耦合器件 |
1.2.2 电子注入器件 |
1.3 石墨烯光电器件的研究现状 |
1.3.1 石墨烯光电导探测器 |
1.3.2 石墨烯/硅基肖特基结光电探测器 |
1.3.3 石墨烯图像传感器 |
1.3.4 石墨烯光电探测器及其集成工艺现状 |
1.4 电荷耦合器件读出电路 |
1.4.1 噪声分析 |
1.4.2 跨阻放大电路 |
1.4.3 相关双采样电路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研究意义 |
2 器件制备工艺和表征 |
2.1 单层石墨烯的生长与表征 |
2.2 石墨烯/硅电荷耦合器件的制备工艺 |
2.3 主要仪器设备 |
2.4 本章小结 |
3 石墨烯硅基电荷耦合器件工作原理及表征 |
3.1 FE-CCD器件工作原理 |
3.2 FE-CCD器件单像素测试与表征 |
3.2.1 高频电容-电压测试 |
3.2.2 转移特性测试和栅极电流-电压特性测试 |
3.2.3 375 nm-980 nm光波长下,漏电流-时间曲线测试 |
3.2.4 FE-CCD积分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4 FE-CCD读出电路设计 |
4.1 伴随电阻及跨阻放大电路设计 |
4.2 低通滤波电路 |
4.3 相关双采样电路 |
4.4 PCB版图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读出电路测试与成像系统 |
5.1 读出电路仿真与测试 |
5.1.1 跨阻放大电路测试 |
5.1.2 低通滤波电路测试 |
5.1.3 差分式相关双采样电路 |
5.2 FE-CCD阵列成像系统 |
5.2.1 FE-CCD阵列成像系统搭建 |
5.2.2 FE-CCD阵列器件可见光及红外光成像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电能表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3 本章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结构 |
第2章 智能电表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智能电表电能计算 |
2.3 物联网系统架构 |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1 系统设计 |
2.4.2 功能模块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电表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STM32F103电路设计 |
3.1.1 主电路设计 |
3.1.2 时钟和复位电路设计 |
3.1.3 光伏电源电路设计 |
3.1.4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
3.1.5 显示电路设计 |
3.2 信号采集与传输电路设计 |
3.2.1 电能采集电路设计 |
3.2.2 RS485通信电路设计 |
3.2.3 WIFI电路设计 |
3.2.4 按键电路设计 |
3.3 保护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电表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系统主程序设计 |
4.2 系统定时器软件设计 |
4.3 按键扫描软件设计 |
4.4 数据发送软件设计 |
4.4.1 数据格式定义 |
4.4.2 RS485通信协议分析 |
4.4.3 客户端数据发送软件设计 |
4.5 数据存储软件设计 |
4.5.1 IIC通信协议分析 |
4.5.2 数据存储软件设计 |
4.6 电能统计软件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电表系统的仿真与测试 |
5.1 系统硬件调试 |
5.2 软件调试 |
5.3 实验测试 |
5.3.1 系统功能测试 |
5.3.2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3)柔性直流配电网线路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课题内容 |
2 柔性直流配电网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柔性直流配电网模型建立 |
2.3 柔性直流配电网暂稳态特性分析 |
2.4 线路保护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电流模量特征的直流配电线路纵联保护 |
3.1 引言 |
3.2 典型直流配电网测试模型及雷击模型 |
3.3 线路故障电流(电压)特征差异分析 |
3.4 线路纵联保护方案 |
3.5 仿真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柔性直流配电网线路重合闸方案 |
4.1 引言 |
4.2 基于双端量线路重合闸新方案 |
4.3 基于单端量线路重合闸新方案 |
4.4 线路重合闸方案配合逻辑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进出母线电流波形的分支线母线保护 |
5.1 引言 |
5.2 母线故障特性分析 |
5.3 线路故障电流特征差异分析 |
5.4 母线保护方案 |
5.5 仿真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雷达老练台高压电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雷达老练台技术研究现状 |
1.3 高压电源技术现状 |
1.3.1 高压电源升压技术现状 |
1.3.2 高压电源并联技术现状 |
1.4 研究内容以及工作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工作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方案设计 |
2.1 指标设计 |
2.2 整体方案设计 |
2.3 典型功能模块方案设计 |
2.3.1 中压模块方案设计 |
2.3.2 高压模块方案设计 |
2.3.3 驱动控制模块方案设计 |
2.3.4 辅助电源方案设计 |
2.4 上位机监控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电路设计 |
3.1 中压模块电路设计 |
3.1.1 工频整流电路设计 |
3.1.2 串联谐振电路设计 |
3.1.3 中压控制回路设计 |
3.2 高压模块电路设计 |
3.3 驱动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3.3.1 中压模块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
3.3.2 高压模块驱动控制电路设计 |
3.4 辅助电源电路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上位机程序设计 |
4.1.1 上位机平台 |
4.1.2 上位机界面设计 |
4.1.3 基于事件结构的状态机设计 |
4.1.4 串口通信模块和队列结构 |
4.2 单片机程序设计 |
4.2.1 基于定时器的任务管理流程 |
4.2.2 通信协议和串口程序设计 |
4.2.3 电压电流采样 |
4.2.4 温度采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验调试 |
5.1 高压电源电路调试 |
5.1.1 辅助电源电路调试 |
5.1.2 中压模块电路调试 |
5.1.3 高压模块电路调试 |
5.1.4 系统电路调试 |
5.2 系统软件调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PD雷达脉压旁瓣抑制和动目标积累算法的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PD雷达基本原理与关键算法简述 |
2.1 PD雷达工作的基本原理 |
2.2 数字下变频技术 |
2.2.1 带通采样 |
2.2.2 数字混频和低通滤波 |
2.2.3 抽取降采样 |
2.3 线性调频信号和脉冲压缩技术 |
2.3.1 线性调频信号 |
2.3.2 脉冲压缩 |
2.4 动目标显示和动目标检测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进数字下变频模块和脉冲压缩旁瓣抑制算法研究 |
3.1 改进数字下变频模块研究 |
3.2 脉冲压缩旁瓣抑制 |
3.2.1 距离旁瓣 |
3.2.2 单向加窗和双向加窗 |
3.2.3 逐点取小法 |
3.2.4 一种用于脉冲压缩的新加窗函数 |
3.2.5 变形三项高斯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PGA的软件仿真和硬件算法验证 |
4.1 FPGA及仿真软件介绍 |
4.2 设计方案分析与算法仿真 |
4.3 综合、实现与优化 |
4.4 下板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目标积累问题校正算法研究 |
5.1 徙动问题的产生 |
5.2 徙动问题校正 |
5.2.1 对匀速目标的徙动问题校正 |
5.2.2 对匀加速目标的徙动问题校正 |
5.3 “慢时间轴倒序+一阶Keystone”解距离弯曲 |
5.3.1 算法原理及仿真 |
5.3.2 计算量分析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钻井井场噪声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钻井井场噪声研究现状 |
1.2.2 钻井井场噪声采集系统研究现状 |
1.2.3 钻井井场噪声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题目来源 |
第二章 钻井井场噪声统计特性与噪声模型研究 |
2.1 钻井井场噪声源概述 |
2.2 钻井井场噪声统计特性 |
2.3 钻井井场噪声模型 |
2.3.1 高斯噪声模型 |
2.3.2 Rayleigh分布噪声模型 |
2.3.3 随机脉冲噪声模型 |
2.3.4 周期性噪声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钻井井场噪声采集系统方案设计 |
3.1 钻井井场噪声采集系统方案 |
3.2 钻井井场噪声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
3.2.1 FPGA主控模块设计 |
3.2.2 低噪声前置放大器电路设计 |
3.2.3 滤波器电路设计 |
3.2.4 AD模数转换电路设计 |
3.2.5 上位机模块设计 |
3.2.6 数据存储SD卡电路设计 |
3.3 钻井井场噪声采集系统软件开发 |
3.3.1 钻井井场噪声采集系统软件需求分析及架构设计 |
3.3.2 FPGA系统主程序设计 |
3.3.3 噪声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3.3.4 上位机通信程序设计 |
3.3.5 噪声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谱分析与Bootstrap的钻井井场噪声数据分析 |
4.1 钻井井场噪声数据分析方法概述 |
4.2 钻井井场噪声统计特性分析 |
4.3 钻井井场噪声谱分析 |
4.4 钻井井场噪声Bootstrap自助法数据分析 |
4.4.1 Bootstrap自助法概述 |
4.4.2 偏差Bootstrap估计 |
4.4.3 方差Bootstrap估计 |
4.4.4 均值置信区间Bootstrap估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8)超声导波谐振测温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常用温度传感器种类 |
1.2.1 热电偶温度传感器 |
1.2.2 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
1.2.3 辐射温度计 |
1.3 超声测温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2 超声导波谐振测温原理及方案 |
2.1 超声测温方法 |
2.2 超声导波传播特性 |
2.3 超声导波谐振测温原理 |
2.4 超声导波温度传感器的设计 |
2.4.1 传感器材料的选择 |
2.4.2 传感器尺寸的设计 |
2.4.3 超声换能器 |
2.5 超声导波谐振测温仪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3 超声导波谐振测温仪硬件系统设计 |
3.1 硬件整体方案 |
3.2 超声波发射模块 |
3.2.1 时序段压控振荡源电路 |
3.2.2 高压脉冲信号电路 |
3.3 超声波接收模块 |
3.4 时序分配模块 |
3.5 频率自跟踪模块 |
3.5.1 衰减采样电路 |
3.5.2 激励采样电路 |
3.5.3 误差信号电路 |
3.5.4 反馈信号电路 |
3.5.5 求和放大电路 |
3.6 误差信号分析 |
3.7 STM32单片机模块 |
3.8 本章小结 |
4 超声导波谐振测温仪软件系统设计 |
4.1 软件整体方案 |
4.2 基于串口屏的人机交互界面开发 |
4.2.1 人机交互界面总体设计 |
4.2.2 Usart GPU串口屏开发 |
4.3 单片机程序模块 |
4.3.1 频率采集模块 |
4.3.2 Flash读写模块 |
4.3.3 UART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5 超声导波谐振测温样机及性能分析 |
5.1 超声导波谐振测温样机 |
5.2 实验平台 |
5.3 敏感元谐振频率和温度关系 |
5.4 超声传感器静态性能测试 |
5.5 测量不确定度的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AD9364的弹载小型化遥测发射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遥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软件无线电的发展历程 |
1.2.2 遥测体制的发展及应用 |
1.2.3 集成式RF收发器的发展历程 |
1.3 弹载小型化遥测系统的关键技术 |
1.3.1 基于集成式RF收发器的软件无线电技术 |
1.3.2 遥测信号调制技术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遥测发射机方案及设计 |
2.1 遥测发射机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
2.2 数字基带原理及设计 |
2.2.1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选择 |
2.2.2 数字滤波器原理及设计 |
2.2.3 数字调制技术方案选择 |
2.2.4 频率合成技术原理及设计 |
2.3 射频发射方案设计 |
2.3.1 锁相环技术原理及设计 |
2.3.2 上变频原理 |
2.3.3 功率放大器方案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遥测发射机硬件电路设计 |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3.2 数字基带处理电路设计 |
3.2.1 ZYNQ电路设计 |
3.2.2 分布式电源设计 |
3.2.3 时钟设计 |
3.3 射频发射电路设计 |
3.3.1 AD9364 工作原理 |
3.3.2 AD9364 射频接口设计 |
3.3.3 时钟接口设计 |
3.3.4 LVDS数字数据接口设计 |
3.3.5 SPI接口设计 |
3.3.6 电源设计 |
3.3.7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遥测发射机软件设计及仿真 |
4.1 数字基带处理模块的软件设计 |
4.1.1 QPSK调制的MATLAB仿真 |
4.1.2 QPSK调制的FPGA实现 |
4.2 射频发射模块的软件设计 |
4.2.1 使能状态机 |
4.2.2 SPI接口逻辑设计 |
4.2.3 LVDS数字数据接口逻辑设计 |
4.2.4 寄存器配置 |
4.3 本章小结 |
5 遥测发射机性能测试 |
5.1 遥测发射机测试系统的搭建 |
5.2 单音信号测试与调制通信测试 |
5.3 数据收发测试 |
5.3.1 数据收发仿真测试 |
5.3.2 数据收发的实物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工作及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便携式生物反馈电刺激仪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目标与主要工作 |
1.3.1 课题目标 |
1.3.2 论文主要工作 |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主要功能和技术指标 |
2.1.1 系统主要功能 |
2.1.2 系统技术指标 |
2.2 系统软硬件设计方案 |
2.2.1 系统总体框图 |
2.2.2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
2.2.3 系统软件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肌电采集反馈与刺激输出电路研究 |
3.1 功能需求研究 |
3.1.1 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 |
3.1.2 基于SEMG采集反馈的电刺激系统 |
3.2 信号采集调理电路 |
3.2.1 表面电极 |
3.2.2 前级放大电路 |
3.2.3 带通滤波电路 |
3.2.4 后级放大电路 |
3.2.5 工频陷波电路 |
3.2.6 模数转换电路 |
3.3 刺激脉冲输出电路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主控电路设计 |
4.1.1 微控制器选型 |
4.1.2 最小系统电路 |
4.2 辅助功能电路设计 |
4.2.1 屏幕接口电路 |
4.2.2 传感器接口电路 |
4.2.3 语音提示电路 |
4.3 系统电源设计 |
4.3.1 电源结构设计 |
4.3.2 电源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5.1.1 μC/OS-Ⅱ简介 |
5.1.2 操作系统任务设计 |
5.2 任务程序设计 |
5.2.1 肌电采集任务 |
5.2.2 刺激输出任务 |
5.2.3 传感器测量任务 |
5.2.4 计时任务 |
5.2.5 报警任务 |
5.3 显示界面设计 |
5.3.1 DGUS开发体系简介 |
5.3.2 屏幕显示任务 |
5.3.3 屏幕操作界面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及验证 |
6.1 系统硬件测试 |
6.2 系统功能验证 |
6.2.1 信号采集功能验证 |
6.2.2 刺激输出功能验证 |
6.3 电磁兼容测试 |
6.3.1 快速瞬态脉冲群(EFT)测试 |
6.3.2 浪涌抗干扰(SURGE)测试 |
6.3.3 静电放电(ESD)测试 |
6.3.4 辐射发射(RE)测试 |
6.4 整机综合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肌电信号采集调理电路图(单通道) |
附录 B 系统主控电路和刺激脉冲输出电路图 |
附录 C 系统电源电路图 |
附录 D 系统印制电路板实物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时序波形的观察方法与过渡状态脉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石墨烯硅基电荷耦合器件阵列的读出电路系统设计[D]. 刘亦伦. 浙江大学, 2021(01)
-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电表系统设计[D]. 马扬. 广西大学, 2021(12)
- [3]柔性直流配电网线路保护研究[D]. 李再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4]基于ARM-FPGA的BPSK调制解调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春. 安徽大学, 2021
- [5]雷达老练台高压电源设计[D]. 康俊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6]PD雷达脉压旁瓣抑制和动目标积累算法的研究及实现[D]. 蒋忠礼.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7]钻井井场噪声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D]. 李小龙.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8]超声导波谐振测温仪设计[D]. 田力. 中北大学, 2021(09)
- [9]基于AD9364的弹载小型化遥测发射机设计[D]. 赵阳. 中北大学, 2021(09)
- [10]便携式生物反馈电刺激仪控制系统的研究[D]. 葛志鹏.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