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改造要从路线做起--营口变压器厂技术改造报告

技术改造要从路线做起--营口变压器厂技术改造报告

一、开展技术改造必须从狠抓路线入手——营口市变压器厂技术改造情况汇报(论文文献综述)

营口市变压器厂[1](1976)在《开展技术改造必须从狠抓路线入手——营口市变压器厂技术改造情况汇报》文中提出 营口市变压器厂是二百多人的小厂。几年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高举《鞍钢宪法》伟大红旗,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制成专机和专用设备十九种二十五台;各种胎模具几十套,实现小改小革上百项。这些成果推动了企业的前进,改变了生产的落后面貌,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半机械化、

贾燕[2](2006)在《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研究 ——以农村地震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洪涝、台风暴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危及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其中地震灾害以其突发性和强大的破坏性,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而且导致房倒屋塌、生命线工程破坏,继而可能引发水灾、火灾及疾病等次生灾害,使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及正常社会功能遭受进一步的破坏。 据统计,我国80—90%的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甚至2003年的21次破坏性地震全部发生在农村地区。我国的乡村人口占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而且农村地区经济、文化、技术都相对落后,房屋及其它设施的抗震设防能力低,地震一旦发生,容易造成相对严重的人员伤亡及建筑物破坏。为了更好地防御将来可能发生的地震,农村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尤为重要,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地震的研究,早期多偏重于自然现象的成因及自然力量的特征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近些年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在自然灾害面前的人类行为和社会反应,以及社会处理紧急情况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本文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围绕地震引起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展开,初步尝试揭示地震灾害条件下人的生存条件由破坏到恢复的运行规律。 本文首先介绍了恢复重建的概念以及本文中农村所指的地域范围。震后的恢复重建活动是超乎社会“正常”运行轨道之外的“非正常”现象,必须由各界社会力量参与完成,因此恢复重建与震后的救灾活动直接相关。震后社会的援助救灾活动可细化分为四个阶段,即抢险期、应急期、复苏期和重建期。因此,恢复重建指震后复苏期和重建期的行为和现象,且更偏重于后者。灾区恢复重建是紧急救援后灾区从无序状态转变到有序状态的必经过程,是灾区人民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状态的必然步骤。本文所指的农村地区为经济欠发达或落后,自救能力弱,即不包括我国东部及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这样的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相对较小,没有市政设施及大型公共设施,生命线系统简单,没有大型工业生产,只有些许乡镇企业或村办副业以及农业生产。 之后,借助于我国二十世纪100多个震例资料和档案文献,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对其进行详尽的筛选、分类和整理,并稍加分析。而这些资料大都是第一手的,颇有价值的,所以整理有关地震灾害灾后恢复的历史资料也是本论文的目标之一。这部分内容涉及震后社会组织及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的组织管理系统、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社会心理系统的恢复过程,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恢复重建的组织领导及原则措施、灾民基本生存条件的恢复、工农业设施及生产能力的

周勇[3](2011)在《“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鞍钢宪法”是建国后十年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的总结,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企业管理和技术革新产生了积极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鞍钢宪法”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局限性,并因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对“鞍钢宪法”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历史影响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不仅肯定其中科学合理的因素和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而且不回避其中的失误和不足,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总结其中的教训。第一章主要是阐述“鞍钢宪法”诞生之前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状况,这是“鞍钢宪法”形成的重要历史背景之一。第二章阐述“鞍钢宪法”形成的具体过程。先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概括了“鞍钢宪法”的历史背景。接着阐述了鞍钢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的突出表现以及毛泽东批示关于“鞍钢宪法”的具体过程。最后,结合对毛泽东批示的文本分析对“鞍钢宪法”的思想内容以及当时的解读作了系统分析。第三章阐述“鞍钢宪法”的曲折历史命运,也就是在其诞生以后的传播、推广状况及历史影响。在“鞍钢宪法”诞生之初,因为中苏论战的原因没有在国内公开宣传,只是在冶金工业部门和大型企业中进行了宣传和推广。在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鞍钢宪法”与贯彻《工业七十条》、学解放军、学大庆等结合起来,虽然在客观上得到了一定的继承和发扬,但也未形成单独的宣传声势。“文化大革命”时期,“鞍钢宪法”形成浩大的宣传声势,但却被严重的扭曲了。因此,改革开放之前“鞍钢宪法”没有获得全面的、科学的解读,这为它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长期被忽视埋下了伏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鞍钢宪法”的基本精神有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第四章是关于“鞍钢宪法”的历史评价。第一节分析“鞍钢宪法”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以“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历史必然性作典型分析,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证“鞍钢宪法”的历史必然性。其次,将“两参一改”与天桥经验的“三参一改”进行比较,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分析“鞍钢宪法”的历史必然性。再次,从“宪法”的命名方式着手,通过层层剖析,论证“鞍钢宪法”作为十年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总结的必然性。最后,逐层论证十年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经验为什么会出现在东北、出现在鞍钢。第二、三节分别分析“鞍钢宪法”的历史局限性、合理内核。

王华斌[4](2017)在《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时代同类企业品牌之间的竞争是白热化的,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有的品牌历久弥新,有的品牌昙花一现,有的老品牌轰然倒塌、有的新品牌强势崛起,其中的原因千头万绪,众说纷纭,不一而论。当前正值我国政府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时刻,为了众多的中国民族企业品牌少走弯路,为了众多的创业者能够理清思路,有必要对品牌的复杂的组成及影响要素、发展路径及策略等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为了揭示生态品牌的成长规律,在实地考察并访谈多家企业负责人的基础上,获取了大量的与品牌建构有关的企业信息,在设计学的视野下,利用设计学的创新性解决前沿问题的系统整合思想及信息设计方法,对建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结合实践、访谈、多方面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获取的信息中找出一些典型的品牌构成要素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要素,通过国际上成熟的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建立了初步生态品牌理论模型架构,再对模型构架各层级要素进行扩展分析、完善,生成一个要素众多的内涵丰富的生态品牌成长模型构架。模型构架在结构上是开放的,便于其他的研究学者继续充实修正;其次是鉴于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的层次性及路径传递性等复杂关系,本课题依据解释结构模型法的程序,依次对每一个构成要素做出简明定性研究,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的半定性半定量的思维方式,经过大量的演算,给出了每一个构成要素相对于当前品牌发展阶段的权重值(定量研究),为使用生态品牌模型构架来评估企业的品牌健康程度作出理论模型依据,形成了一套有实用价值的品牌评估体系;其三是经过深入的企业品牌发展案例的分析、结合本课题的模型构架来实证研究,给企业品牌发展阶段的各要素、环节进行打分评估,得出品牌当前状态的总体健康值,并据此提出品牌改进建议,证明了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的合理性及实用性,充分证实了设计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架构研究的理论及实践价值。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直观而形象地揭示了生态品牌系统发展的定义、机制、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对每一个重要要素的含义及启示意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澄清了初创生态品牌的发展路径及关键节点要素,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及创业者创建品牌的参考工具,既可作为品牌规划及管理的主要构架,也可作为品牌创建过程中的各要素实施质量的评估监测体系。生态品牌的模型构架研究是基于设计学视野下的一个新的尝试,由于信息时代的科技手段、方式方法、理念更新的快节奏,本文对于最新发展趋势对品牌的影响、模型构架中要素的变量研究、以及在研究内容、方法上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阅读此文的专家予以指出,以继续开展未来的研究。结论:构建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借助生态品牌模型构架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合理建构品牌,对已有品牌具有自我对照评估的功用,是一个对品牌发展有实用价值的参考工具,经过深入的企业品牌发展案例的分析研究,证明了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的科学性及实用性,填补了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系统之模型架构研究的理论空白。

范铭轩[5](2018)在《中西部地区政府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策略研究 ——以阿拉善盟光伏发电产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近十年来,我国对区域不平衡发展问题愈加重视。随着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以加强和改善中西部地区宏观调控、加快中西部地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各项政策措施正逐步运用于中西部地区,这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随着中西部地区招商引资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中西部地区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一系列三高污染的化工企业的引进,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近几年出现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腾格里沙漠腹地的腾格里工业园区企业废水排放污染事件集中反应了当前中西部地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承接东部三高污染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事实。通过此类事件的警示,高污染企业在中西部转移的普遍性和严峻性已经开始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迫使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开始反思并着力改变原有的引进项目模式。在项目招商过程中开始由此前的侧重工业项目,诸如煤化工、精细化工等化工产业项目逐渐转向为以风、光电为代表的清洁、可再生新能源项目。伴随着新型产业不断涌现以及东部产业转移的契机,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逐渐成为政府着力扶植的重点。本文以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在新时期开展政府招商引资过程就如何开展新能源项目开发和利用为研究目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调研访谈梳理和阐述政府的经济职能、环保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新能源招商项目为例,剖析了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新能源招商引资策略的经验及不足,进而提出未来发展的建议对策。希望本文能为中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一定的可供借鉴的参考。

韩东[6](2012)在《JZG集装箱物流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物流的不断发展,集装箱物流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对于港口倚重的增强,以及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辽宁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的加速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现代物流业从为社会提供传统服务扩展到以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综合物流服务。锦州港集装箱物流体系拥有发展港口物流服务的特有的资源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顺应现代港口物流发展趋势,应对机遇和挑战,探索集装箱事业发展思路,成为锦州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选择发展港口物流服务,尤其是集装箱物流服务,是当前锦州港在竞争日趋激烈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因此寻求关于发展锦州港集装箱物流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此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现代物流、港口物流和集装箱物流的概况研究,调查锦州港集装箱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通过SWOT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锦州港集装箱物流发展的机会、危机、优势和劣势等,最后提出发展战略和措施,为锦州口岸集装箱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二、开展技术改造必须从狠抓路线入手——营口市变压器厂技术改造情况汇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技术改造必须从狠抓路线入手——营口市变压器厂技术改造情况汇报(论文提纲范文)

(2)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研究 ——以农村地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农村地震灾害的严重性
        1.1.2 农村地区防震减灾的重要性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震例研究状况
        1.2.2 国际震例研究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农村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定义
    2.1 恢复重建的定义
    2.2 农村地区所指地域范围
    2.3 与城市恢复重建的关系
第三章 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房屋及其配套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
        3.1.1 房屋重建的原则措施
        3.1.2 房屋重建的规划设计
        3.1.3 房屋重建中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
        3.1.4 房屋恢复重建的实施进度
    第二部分 其他项目的恢复重建
        3.2.1 工农业生产恢复
        3.2.2 生命线工程恢复重建
        3.2.3 社会功能及生活秩序恢复
        3.2.4 灾民心理恢复
        3.2.5 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政策原则及组织领导
第四章 农村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分析
    4.1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6.8级地震
        4.1.1 恢复重建的组织领导
        4.1.2 恢复重建的政策与原则
        4.1.3 农业生产的恢复
        4.1.4 房屋的恢复重建
        4.1.5 道路修复进度及人力投入
    4.2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7级地震
        4.2.1 援助投入及其合理部署
        4.2.2 农业生产恢复
        4.2.3 房屋的恢复重建
        4.2.4 个别道路恢复情况
        4.2.5 部分工业生产及社会功能恢复
    4.3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地震
        4.3.1 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和实施计划
        4.3.2 房屋的恢复重建
        4.3.3 工业生产恢复
        4.3.4 生命线工程恢复
    4.4 公共建筑的恢复重建
        4.4.1 公共建筑的重要性
        4.4.2 提高公共建筑设防标准的迫切性
        4.4.3 目前农村学校和卫生院所的抗震现状
        4.4.4 增强农村公共建筑抗震设防能力的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恢复重建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5.2 对恢复重建初步研究的结论
    5.3 对恢复重建工作的技术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五、资料文献
第一章 “鞍钢宪法”产生前我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 (1949—1959)
    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企业管理思想的积淀 (1949-1952)
        一、企业民主管理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二、企业民主改造中的思想积淀
        三、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的思想积淀
        四、着名班组管理经验中的思想积淀
    第二节 开始全面建设时期管理思想的积淀(1953-1956)
        一、关于企业领导体制的探索及思想积淀
        二、五三工厂经验中的思想积淀
        三、技术革新运动中的思想积淀
    第三节 整风及“大跃进”中的思想积淀(1957—1959)
        一、从“干部参加劳动”开始的伟大实践
        二、“两参一改”的内容
        三、从“两参一改”到“两参一改三结合”
第二章 “鞍钢宪法”的诞生(1960 )
    第一节 “鞍钢宪法”诞生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思想的十年积累
        二、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与突破
        三、“大跃进”带来的政治经济环境
    第二节 “鞍钢宪法”的诞生过程
        一、鞍钢的技术“双革”运动
        二、鞍钢的一系列报告
        三、毛泽东批示“鞍钢宪法”
        四、当时对“鞍钢宪法”的解读及评价
    第三节 “鞍钢宪法”的思想内容
        一、对毛泽东批示的文本解读
        二、本文对“鞍钢宪法”管理模式的理解
第三章 “鞍钢宪法”的曲折命运 (1960—2009)
    第一节 诞生之初宣传上的内紧外松 (1960.3—1960.12)
        一、在钢铁行业的传播及影响
        二、未形成全国性的传播热潮
    第二节 与国民经济调整同行 (1961—1965)
        一、“鞍钢宪法”与《工业七十条》
        二、“鞍钢宪法”与“学习解放军”
        三、从“鞍钢宪法”到大庆精神
    第三节 经历“文革”的风风雨雨 (1966—1976)
        一、企业管理秩序的破坏
        二、“鞍钢宪法”被扭曲
        三、对“鞍钢宪法”基本精神的坚持
    第四节 在新时期的曲折发展 (1977-2009)
        一、企业民主管理的恢复和发展
        二、对“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探索
        三、“鞍钢宪法”的遗忘与回归
第四章 对“鞍钢宪法”的评价
    第一节 “鞍钢宪法”的历史必然性
        一、以“两参一改三结合”为中心的典型分析
        二、“两参一改”与“三参一改”的比较分析
        三、透过“宪法”的命名方式进行解读
        四、“鞍钢宪法”诞生在鞍钢的原因
    第二节 关于“鞍钢宪法”的历史局限性
        一、“鞍钢宪法”历史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二、“鞍钢宪法”历史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第三节 关于“鞍钢宪法”的合理内核
        一、对当前关于中国式管理研究的基本看法
        二、基于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特色的考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对象——品牌概述
        1.2.1 为什么需要品牌
        1.2.2 品牌的定义梳理
        1.2.3 品牌的作用
        1.2.4 品牌内涵
        1.2.5 品牌的生态性、系统性及主要关系梳理
        1.2.6 当前品牌建设的困惑与问题
    1.3 本课题研究概要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界定
    1.4 .品牌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1.4.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5 将本课题置于设计学视野下理论依据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
        1.6.1 研究路线图
        1.6.2 本课题研究方法
    1.7 本课题创新之处
    1.8 本课题有关概念简述
    1.9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生态品牌一般模型构架
    2.1 品牌实质剖析
        2.1.1 品牌关系说
        2.1.2 品牌文化说
        2.1.3 品牌过程说
        2.1.4 质量信誉说
        2.1.5 实力综合说
        2.1.6 企业文化:品牌基因根源
        2.1.7 产品:品牌基础承载体
        2.1.8 产品与品牌的共生关系
    2.2 建立品牌结构一般模型的理由
        2.2.1 模型构架的设计思路
        2.2.2 结构模型建构方法
    2.3 品牌系统的关键组成要素分析
        2.3.0 品牌的构成要素
        2.3.1 模型要素的选择
        2.3.2 系统要素间逻辑关系分析
        2.3.3 系统结构的有向图表达
    2.4 系统结构的矩阵
    2.5 建立品牌系统递阶结构模型
    2.6 根据有向图调整品牌系统层级结构
    2.7 模型构架各层次要素的扩展
    2.8 对总体模型构架的研究
        2.8.1 产品及其创新处于模型构架核心
        2.8.2 模型的层次性
        2.8.3 总体模型构架划分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品牌成长机制及模型构架要素定性研究
    3.1 第一层级:品牌的“土壤”及“基因”
        3.1.1 品牌自身DNA结构、品牌基因研究
        3.1.2 品牌基因要素简析
    3.2 生态品牌系统驱动力及第二层级要素研究
        3.2.1 品牌进化动力探讨
        3.2.2 品牌发展自动力机制
        3.2.3 品牌发展他动力机制
        3.2.4 企业家精神
        3.2.5 创新类要素
        3.2.6 公司战略目标、公司治理、公司学习
        3.2.7 自我调整适应能力
    3.3 第三层级:模型构架主干要素研究
        3.3.1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3.2 关于产品研发要素
        3.3.3 互联网思维要素
        3.3.4 大数据应用
        3.3.5 科技发展:品牌成长的支撑力量
    3.4 第四层级:模型构架腰部诸要素研究
        3.4.1 研发成果:企业的核心资产
        3.4.2 产品生产制造等要素
        3.4.3 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
        3.4.4 财务管理
        3.4.5 营销理念
        3.4.6 广告宣传
        3.4.7 商业模式的创新
        3.4.8 仓储、后勤、物流等要素
    3.5 第五层级营销环节诸要素研究
        3.5.1 现代管理制度要素
        3.5.2 营销活动系列要素
        3.5.3 资金流要素
    3.6 第六层级用户相关诸要素研究
        3.6.1 售后服务
        3.6.2 消费评价
        3.6.3 市场反馈
        3.6.4 用户终端要素
        3.6.5 扩大再生产要素
    3.7 顶层目标——品牌及其影响要素
        3.7.1 顶层目标——品牌的确立
        3.7.2 品牌外部影响因素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模型构架要素定量研究
    4.1 层次分析法概念
    4.2 层次分析法的适用理由
    4.3 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演算规则说明
    4.4 建立品牌模型构架原始评价层次
    4.5 模型构架第六层各要素权重
        4.5.1 建立构成要素判断矩阵
        4.5.2 产品功能价值等各要素权重测算
        4.5.3 用户相关各要素权重测算
        4.5.4 第六层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4.6 第五层各要素权重
        4.6.1 本层主要要素集权重
        4.6.2 营销活动环节各要素权重
        4.6.3 本层管理类各要素权重计算
        4.6.4 第五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4.7 第四层级各要素权重
        4.7.1 本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4.7.2 本层级管理类各要素权重
        4.7.3 营销理念类各要素权重
        4.7.4 产品生产类各要素权重
        4.7.5 第四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4.8 第三层级各要素权重
        4.8.1 第三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4.8.2 产品研发类各要素权重
        4.8.3 大数据运用及互联网思维等要素权重
        4.8.4 第三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4.9 第二层级各要素权重
        4.9.1 第二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4.9.2 公司治理类要素权重
        4.9.3 创新群各要素权重
        4.9.4 第二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4.10 第一层级各要素权重
        4.10.1 本层主要要素集权重
        4.10.2 社会环境类要素权重
        4.10.3 文化要素类各要素权重
        4.10.4 主观精神类各要素权重
        4.10.5 第一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4.11 总体品牌健康值评估
    4.1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企业品牌研究及评估案例
    5.1 置于品牌模型构架下的比对研究
        5.1.1 乐美达品牌基层要素研究
        5.1.2 乐美达企业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等
    5.2 乐美达品牌第二层级要素研究
        5.2.1 乐美达公司战略目标
        5.2.2 乐美达公司治理、理念创新及制度创新
        5.2.3 乐美达公司学习原则及创新举措
        5.2.4 乐美达品牌本层级各要素评价
    5.3 乐美达品牌第三层级要素研究
        5.3.1 乐美达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
        5.3.2 乐美达之产品研发
        5.3.3 乐美达公司对大数据应用情况
        5.3.4 乐美达之互联网思维
    5.4 乐美达品牌第四层级诸要素研究
        5.4.1 乐美达的研发成果
        5.4.2 乐美达产品制造环节
        5.4.3 乐美达仓储、后勤、物流等要素
        5.4.4 乐美达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等要素
        5.4.5 乐美达的财务管理
        5.4.6 乐美达的营销理念
        5.4.7 乐美达的广告宣传
        5.4.8 乐美达的商业模式
        5.4.9 乐美达品牌第四层级各要素的评价
    5.5 乐美达品牌第五层级要素研究
        5.5.1 乐美达的营销管理
        5.5.2 乐美达的营销活动环节
        5.5.3 乐美达的资金流
        5.5.5 乐美达品牌第五层级要素的评估
    5.6 乐美达品牌第六层级诸要素研究
        5.6.1 乐美达产品功能、价值实现研究
        5.6.2 乐美达售后服务、消费评价、用户反馈等
        5.6.3 乐美达的扩大再生产
        5.6.4 乐美达品牌第六层级要素的评价
    5.7 乐美达品牌状况及总健康值评估研究
        5.7.1 乐美达——名品牌确立
        5.7.2 乐美达品牌影响要素
        5.7.3 乐美达品牌总体健康值评估
    5.8 乐美达品牌发展改进建议
    5.9 乐美达产学研合作总结及后记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本课题研究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博士攻读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附录
    附录A:表1.1-1近年来消失的品牌
    附录B:品牌系统中要素相关性分析表
    附录C:要素矩阵的演算过程
    附录D:层级推理演算表格
致谢

(5)中西部地区政府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策略研究 ——以阿拉善盟光伏发电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1.2.2 两缺口模型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招商引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中西部地区政府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概述
    2.1 新能源项目的行业分类及发展现状
        2.1.1 新能源项目重点细分行业概况
        2.1.2 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前景分析
        2.1.3 新能源项目将成为国家未来能源战略的制高点
    2.2 中西部地区新能源项目发展趋势
        2.2.1 中西部省份区域分布
        2.2.2 中西部地区太阳资源分布情况
        2.2.3 中西部地区风能资源分布情况
    2.3 中西部地区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的可行性
        2.3.1 中西部地区新能源项目落地成大势所趋
        2.3.2 新能源产业正成为中西部政府大力推广产业
第3章 阿拉善盟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策略及透视
    3.1 阿拉善盟新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3.1.1 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
        3.1.2 光伏发电业项目发展潜力巨大
        3.1.3 新能源招商项目方兴未艾
        3.1.4 太阳能光伏电网建设增长突出
    3.2 阿拉善盟太阳能光伏发电利用与输出项目模式介绍
        3.2.1 特高压光伏电站项目外送基本模式
        3.2.2 光伏发电开启区域经济合作新契机
        3.2.3 阿拉善盟开展光伏发电项目的困难与不足
    3.3 阿拉善盟政府推行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策略
        3.3.1 加快推进阿拉善盟地区新能源基地规划实施
        3.3.2 扩大新能源电力外输通道建设
        3.3.3 加大新能源开发与区域合作项目
        3.3.4 研究确定风光资源开发建设指导意见
        3.3.5 落实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第4章 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策略及建议
    4.1 全面推进中西部风光电产业的开发建设
    4.2 推动中西部新一轮国家级新能源基地建设
    4.3 加大区域间招商合作机制,形成新能源经济圈
    4.4 构建环境保护和节能高效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4.5 开展新形式新突破的新能源招商新模式
第5章 结语及研究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新能源项目在阿拉善盟招商引资中投入使用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B 田野调查日志
附录C 访谈记录(选摘)
附录D 阿拉善盟2011-2015年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库(截选2015年)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6)JZG集装箱物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集装箱物流发展现状
    2.1 国际集装箱物流发展
        2.1.1 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过程
        2.1.2 当前集装箱物流发展情况
    2.2 国内集装箱发展
        2.2.1 国内集装箱发展过程
        2.2.2 我国集装箱物流发展情况
第3章 锦州港集装箱物流发展分析
    3.1 锦州港简介
    3.2 锦州港集装箱发展历程
    3.3 锦州港集装箱物流发展外部环境
        3.3.1 自然区位
        3.3.2 经济区位
        3.3.3 腹地经济发展情况
        3.3.4 政策环境
        3.3.5 竞争压力
    3.4 锦州港集装箱物流发展内部环境
    3.5 锦州港集装箱发展SWOT分析
        3.5.1 SWOT分析方法概述
        3.5.2 优势分析
        3.5.3 劣势
        3.5.4 机会
        3.5.5 威胁
        3.5.6 发展战略
第4章 锦州港腹地集装箱货源调查分析
    4.1 沈阳地区市场调研
    4.2 通辽、赤峰地区市场调研
        4.2.1 通辽
        4.2.2 赤峰
    4.3 朝阳地区市场调研
    4.4 阜新地区市场调研
    4.5 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佳木斯地区市场调研
        4.5.1 哈尔滨地区市场调研
        4.5.2 大庆地区市场调研
        4.5.3 齐齐哈尔地区市场调研
        4.5.4 佳木斯地区市场调研
    4.6 白城、长春地区市场调研
    4.7 腹地货源分析
第5章 锦州港集装箱物流发展对策
    5.1 从软环境上扶持锦州港集装箱物流业的发展
    5.2 搞好港口的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锦州港集装箱物流体系建设
        5.2.1 完善码头设施建设,合理使用岸线资源
        5.2.2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物流公司发展车队,完善集疏运体系,提高集装箱物流集疏运能力
        5.2.3 与内陆大企业建立联姻,合资合作建设公共干港,增设派驻机构,扩大业务辐射范围,加强信息搜集,延伸码头服务功能
        5.2.4 与大连港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市场营销一体化
        5.2.5 发展海铁联运
    5.3 完善航线设置,逐步建立精品航线
        5.3.1 通过增设上海、泉州等方向航线,调整航线布局
        5.3.2 增加航线密度
        5.3.3 争取中海、中远的支持,实施奖励机制
        5.3.4 增开外贸近洋航线
    5.4 发展港口联盟、港航联盟
    5.5 加大港口物流科技的投入,培养专业化物流人才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朝阳市场调查表
致谢

四、开展技术改造必须从狠抓路线入手——营口市变压器厂技术改造情况汇报(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展技术改造必须从狠抓路线入手——营口市变压器厂技术改造情况汇报[J]. 营口市变压器厂. 变压器, 1976(01)
  • [2]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研究 ——以农村地震为例[D]. 贾燕.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6(02)
  • [3]“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D]. 周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1(09)
  • [4]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研究[D]. 王华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5]中西部地区政府新能源项目招商引资策略研究 ——以阿拉善盟光伏发电产业为例[D]. 范铭轩.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6]JZG集装箱物流发展研究[D]. 韩东.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3)

标签:;  ;  ;  ;  

技术改造要从路线做起--营口变压器厂技术改造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