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患者血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针刺麻醉患者血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一、针麻手术病人血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田超[1](2020)在《脑血疏干预Nrf2/CD163诱导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促进脑出血血肿吸收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出血,在所有中风病中的比例大约为15%,住院死亡率高达40%。因其发病率高、致残重、致死性强的特点,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脑出血后24小时内,进入到脑组织的红细胞开始发生裂解,释放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会进一步分解为血红素,血红素在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作用下降解为胆绿素,一氧化碳和铁。所有血肿来源的副产物都会引起炎症反应,扰乱脑细胞信号通路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小胶质细胞被称为大脑巨噬细胞,具有免疫监视、防御、抗原提呈、吞噬和分泌功能。在适当的刺激下,小胶质细胞可以被激活为两个极化状态:经典激活表型M1和激活表型M2。核因子E2相关因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被激活后可以促进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上调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 cysteine-rich,SRCR)白细胞分化抗原 163(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163,CD163)在小胶质细胞上的表达,CD163等清道夫受体具有识别血红蛋白的能力,增加小胶质细胞吞噬血红蛋白的能力,促进血肿吸收。在中医理论中,脑出血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既为瘀血,瘀血停于脑脉之外成为压迫脑髓的有形之邪,瘀停脉外使脑髓受压构成了脑出血急性期的最初病机。对于瘀血中医上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而脑血疏口服液属于益气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制剂,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由于安全性考虑,脑出血急性期不明确是否会再次引发出血,一般在脑出血3天后开始给药。大量的临床研究确定其疗效显着,可以明显促进血肿吸收,减小脑出血后的血肿体积,改善预后,所以我们对脑血疏口服液治疗脑出血用药时间点的安全性评价和其促进血肿吸收的作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的:1.探讨脑血疏口服液用药时间点的安全性评价,为在“益气活血”理论指导下脑血疏口服液在临床治疗出血性中风病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2.探讨脑血疏口服液干预Nrf2/CD163通路诱导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促进脑出血血肿吸收的机制,为在“益气活血”理论指导下,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出血性中风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1.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尾状核注射胶原酶Ⅶ建立脑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脑血疏1组、脑血疏2组和依达拉奉组,假手术组和假手术给药组大鼠只进针并随机分组,每组各20只。在术后2h,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0.27ml/100g体重灌胃;脑血疏1组给予脑血疏口服液0.27ml/100g体重灌胃;依达拉奉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0.54mg/100g体重腹腔注射。脑血疏2组在评估造模成功1天后给予脑血疏口服液0.27ml/100g体重灌胃给药,每组大鼠均每隔24h给药一次,总共给药3天。术后第1天和第3天,每组20只SD大鼠进行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术后第3天,每组6只SD大鼠进行旷场实验,观察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给药3天后,每组3只SD大鼠断头取脑,分别通过HE染色、尼氏染色和Tunel染色的方法,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病理结构和神经元损伤凋亡情况。2.给药3天后,每组3只SD大鼠制备脑组织冰冻病理切片,每组5只SD大鼠取新鲜脑组织用于Western blot检测。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Nrf2、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CD163和HO-1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mNSS神经功能评分和旷场实验发现,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高于假手术组,行走路程和站立次数显着少于假手术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与模型组相比,脑血疏1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着降低,行走路程和站立次数明显增多,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明显改善。与脑血疏2组相比,脑血疏1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有降低趋势,行走路程和站立次数有增加趋势。2.HE染色、尼氏染色和Tunel染色的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出血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脑水肿明显增加,神经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凋亡神经元明显增多,损伤加重。与模型组相比,脑血疏1组大鼠脑水肿程度减小;神经元损伤明显改善,凋亡神经元减少。与脑血疏2组相比,脑血疏1组大鼠水肿程度、神经元损伤和凋亡神经元有降低趋势。3.免疫荧光的结果显示,脑出血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Arg-1、CD163和HO-1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变比,脑血疏通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Nrf2、Arg-1、CD163和HO-1的表达明显增高。与脑血疏2组相比,脑血疏1组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Nrf2、Arg-1、CD163和HO-1的表达有增加趋势。4.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脑出血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Nrf2、Arg-1、CD163和HO-1的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脑血疏1组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Nrf2、Arg-1、CD163和HO-1的表达明显增高。与脑血疏2组相比,脑血疏1组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Nrf2、Arg-1、CD163和HO-1的表达有增加趋势。结论:脑血疏口服液能够明显减轻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降低脑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神经元损伤情况,保护神经元的正常功能。脑血疏口服液能够通过干预Nrf2/CD163通路诱导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来促进对血肿中血红蛋白的清除分解。并且实验结果表明,大鼠脑出血后给予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并未出现不良反应,术后给药比术后1d给药具有更好的治疗趋势。

张文智[2](2020)在《基于血清药化研究芪蛭通络胶囊通络及开窍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芪蛭通络胶囊为临床上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中成药,疗效确切,为探求其药效物质基础,本研究采用拆方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相结合的方式,对芪蛭通络胶囊中发挥化痰开窍、息风通络功效的药味进行研究,为该胶囊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方法:(1)将SD大鼠分为全方组、化痰开窍与息风通络组(以下简称化痰通络组)、缺化痰开窍与息风通络组(以下简称缺化痰通络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共五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评价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测定脑缺血面积,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力,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测定炎症反应指标,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观察脑组织HE染色切片,综合评价化痰通络组药味的药效作用;(2)采用超高效液相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进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摸索UPLC液相条件建立8批化痰通络组药材指纹图谱,指认共有峰,并建立单味药、阴性药、对照品、空白血清、含药血清的UPLC图谱,通过各图谱对比,分析化痰通络组药味血中移行成分,并对其来源进行归属,推测化痰通络组药味药效物质基础。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OD、GSH-Px活力显着下降,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面积、MDA、IL-1β、TNF-α含量显着上升(P<0.05),说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缺化痰通络组、化痰通络组、全方组均能显着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面积、MDA、IL-1β、TNF-α含量,提高SOD、GSH-Px活力(P<0.05),其中,缺化痰通络组与化痰通络组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面积、MDA、IL-1β、TNF-α含量,提高SOD、GSH-PX活力作用没有显着差别(P>0.05),但与全方组相比,缺化痰通络组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面积、MDA、IL-1β、TNF-α含量,提高SOD、GSH-Px活力作用明显降低(P<0.05),表明化痰通络组药味在全方中起着重要作用。(2)确定UPLC色谱条件为: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100mm×2.1mm,1.8μm),流动相:甲醇(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010min,5%13%A,1015min,13%A;1540min,13%40%A;4060min,40%75%A;7578min,75%78%A;7880min,78%80%A),进样量为1μL,检测波长为210nm,柱温为30℃,流速为0.3mL·min-1。共匹配出36个共有色谱峰,共有峰归属结果显示:第3号峰为尿嘧啶,第4号峰为次黄嘌呤,第12号峰为天麻素、第14号峰为对羟基苯甲醇,36个色谱峰中有4个峰只由天麻所贡献,5个峰只由猪牙皂所贡献,其余峰由两种及两种以上药材共同贡献。各图谱的相互对比研究共发现血中移行成分6种,其中原型入血成分有2种,代谢成分有4种。结论:化痰通络组药味在芪蛭通络胶囊全方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药效作用,进一步表明该方组方的合理性;发现化痰通络组血中移行成分有6种,进一步阐明芪蛭通络胶囊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同时,本研究表明拆方结合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可行性。

陈映[3](2020)在《血清瓜氨酸、I-FABP在胃癌根治术后24小时肠屏障功能障碍诊断价值及早期肠屏障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胃癌根治术后24小时内瓜氨酸、Ⅰ-FABP浓度变化对肠屏障功能障碍的诊断性价值,及谷氨酰胺、益生菌对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对两指标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本胃肠外科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行胃癌根治手术治疗病人60例,进行平行随机对照分组,信封随机分组隐藏的方法将符合实验标准患者纳入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围手术期予以基础医治,实验组围术期在基础医治之上再予以具有肠屏障保护作用的谷氨酰胺及益生菌。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围术前2小时、术后24小时血清中瓜氨酸浓度、肠脂肪酸结合蛋白(Ⅰ-FABP)、大肠杆菌16sDNA拷贝数浓度改变及临床结局,探讨瓜氨酸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Ⅰ-FABP)在胃癌根治术后24小时诊断肠屏障功能障碍,术前2天开始对实验组组成病人静脉补充丙氨酸谷氨酰胺及口服益生菌片进行肠黏膜屏障保护治疗,对照组不予以上诉保护措施,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组内和组间两指标浓度变化、全血细菌DNA变化情况、术后临床并发症总体情况,根据上诉结果探讨两指标诊断价值、及围手术期予以胃肠道保护。[结果]1.常规资料:对照组病人总共30人,男性12人、女性18人,平均年龄56.60±9.957,体重指数21.44±1.54,实验组病人总共30人,男性16人、女性14人,平均年龄54.73 ±9.624,体重指数21.14±1.36,两组性别、年龄、两组患者上诉常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内病例组成无差别。2.手术方式:对照组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9人(腹腔镜下毕Ⅰ式胃癌根治术患者7人、腹腔镜下Roux-en-Y胃癌根治术患者12人)、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11人(开腹下毕I式胃癌根治术患者5人、开腹下Roux-en-Y胃癌根治术患者6人),实验组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8人(实验组腹腔镜下毕I式胃癌根治术患者8人、腹腔镜下Roux-en-Y胃癌根治术患者10人)、传统开腹胃癌根治术12人(开腹下毕I式胃癌根治术患者6人、腹下Roux-en-Y胃癌根治术患者6人)。3.血清I-FABP:对照组麻醉术前2小时1142.67±267.84pg/ml、术后24小时1447.43±300.14pg/ml,实验组麻醉术前 2 小时 1032.90±340.36pg/ml、术后24 小时 1139.16±284.09pg/ml4.血清瓜氨酸:对照组麻醉术前2小时 23.13±7.31umol/1、术后24小时12.70±5.95umol/1,实验组麻醉术前2小时24.47±7.43umol/1、术后24小时15.86±5.76umol/1。5.全血大肠杆菌16sDNA拷贝数:对照组术前3895.21 ± 716.65copies/ml、术后4722.84±545.04copies/ml,实验组术前 3764.93±835.49copies/ml、术后 24 小时4340.07±862.96copies/ml。6.临床结局:对照组腹痛、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16例,切口感染0例、腹部感染0例、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27±2.76天、住院平均费用51665.82±4662.08元,实验组腹痛、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13例,切口感染1例、腹部感染0例、肺部感染0例、尿路感染2例、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03±1.65天、住院平均费用50848.36±4781.51元。[结 论]1.胃癌根治术手术创伤打击能损伤肠屏障功能。2.胃癌根治术后24小时血清瓜氨酸、Ⅰ-FABP浓度变化对肠屏障功能障碍具有诊断价值。3.谷氨酰胺及益生菌对肠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并减少住院时间,对患者术后腹痛、腹胀、腹泻、消化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肺部感染、住院费用等临床结局无明显影响。

任聪[4](2019)在《马鹿茸多肽“补肾健骨”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马鹿茸多肽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不同分子量的马鹿茸多肽(A~E)。研究马鹿茸多肽(A~E)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作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骨向分化的作用;马鹿茸多肽A对大鼠肾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探究马鹿茸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通过HPLC-MS联用技术分析马鹿茸多肽A的组分组成,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对马鹿茸多肽A的表面结构进行分析和表征,采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究马鹿茸多肽A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靶基因和靶蛋白,及相关的作用机制的信号通路,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材料与方法:1材料鹿茸药材购于辽宁西丰药材市场,经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的李峰教授鉴定为鹿科动物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马鹿茸多肽,由实验室自制。2方法2.1马鹿茸多肽(A~E)的分离纯化及分子量的分布测定采用多级膜分离技术分离并纯化得到5种不同分子量的马鹿茸多肽(A~E);采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和SDS-PAGE电泳法测定马鹿茸多肽(A~E)的分子量。2.2马鹿茸多肽(A~E)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作用采用MTT法研究马鹿茸多肽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增殖作用;以ALP为指标,采用ELISA法研究马鹿茸多肽(A~E)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分化作用。2.3马鹿茸多肽(A~E)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及骨向分化作用采用MTT法研究马鹿茸多肽(A~E)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作用;以ALP、BGP、BMP-2为指标,采用ELISA法研究马鹿茸多肽(A~E)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骨向分化作用。分别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BMSCs中BMP-2、Smad1、Smad5、Runx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2.4马鹿茸多肽A对大鼠肾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作用采用切除雌性大鼠双侧卵巢的方法,建立肾虚型骨质疏松症模型,分别以补佳乐(Progynova),仙灵骨葆(XLGB)作为阳性对照药,连续给予12周的马鹿茸多肽A。采用骨密度仪测定大鼠的骨密度;采用称量法测定大鼠的子宫指数;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的雌二醇(E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骨形成蛋白-2(BMP-2)、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的活性,及骨组织中的BALP、BMP-2、Smad1、Smad5、Runx2、TGF-β1,以及下丘脑和肾脏组织的TIEG1、TGF?1。分别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骨组织BMP-2、Smad1、Smad5、Runx2基因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股骨、椎骨的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骨组织的形态变化和阳性表达。2.5马鹿茸多肽A的组成与特征采用柱前衍生化的方法,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马鹿茸多肽A水解后的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采用HPLC-MS测定马鹿茸多肽A的组分分析。利用原子力显微镜,以粗糙度、表面高度分析、功率谱密度等为参数,测定马鹿茸多肽A的表面形貌。采用GO分析、KEGG分析和String蛋白互作网络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马鹿茸多肽A的72个多肽片段中,推测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靶基因和靶蛋白,以及作用机制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结果:1分离纯化得到五种分子量的多肽,即多肽A(200~3000 Da),多肽B(3000~5000 Da),多肽C(5000~10000 Da),多肽D(10000~50000 Da),多肽E(>50000 Da)。2马鹿茸多肽(A~E)均能促进MC3T3-E1成骨细胞的增殖及成骨分化,其中分子量为200-3000 Da的多肽A,在浓度为200μg·m L-1,作用48 h后,促成骨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的作用最显着。3马鹿茸多肽(A~E)对BMSCs细胞的增殖及分化作用3.1马鹿茸多肽(A~E)均能促进BMSCs的增殖及骨向分化,其中以分子量为200-3000 Da的多肽A,在浓度为200μg·m L–1时,促BMSCs的增殖及骨向分化的作用最显着。3.2马鹿茸多肽(A~E)增强Bmp-2、Smad1、Smad5、Runx2基因、蛋白的表达;多肽A上调Bmp-2、Smad1、Smad5、Runx2基因、蛋白的表达最接近诱导液组,可能跟激活Bmp-2/Smad1、Smad5/Runx2信号转导通路有关。4马鹿茸多肽A对大鼠肾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作用4.1血清中骨代谢相关指标检测结果马鹿茸多肽A升高E2、ALP、BGP、BMP-2的水平,并降低TRAP和PPARγ2水平。4.2子宫指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子宫明显萎缩,各组的子宫指数明显小于正常组;与模型组比较,多肽A高、低剂量组、西阳对照组、中阳对照组,与模型组的子宫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骨密度的检测结果各给药组均能增加大鼠骨密度,马鹿茸多肽A高剂量组的效果最显着。4.4骨组织中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组织中BALP、BGP、BMP-2、Smad1、Smad5、Runx2、TGFβ1、TIEG1含量显着降低;与模型组相比,马鹿茸多肽A高、低剂量组、西阳对照组、中阳对照组均能显着提高骨组织中BALP、BGP、BMP-2、Smad1、Smad5、Runx2、TGFβ1、TIEG1的水平,其中多肽A高剂量组的效果最显着。4.5下丘脑中的TGF-β1和TIEG1蛋白的表达各给药组均增强下丘脑中TGF-β1、TIEG1的表达水平,多肽A高剂量组的效果最显着。4.6肾中的TGF-β和TIEG1蛋白的表达各给药组均增强肾中TGF-β1、TIEG1的表达水平,多肽A高剂量组效果最显着。4.7骨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各给药组大鼠骨组织中BMP-2、Smad1、Smad5、Runx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多肽A高剂量组对BMP-2、Smad1、Smad5、Runx2基因相对表达量优于其他组。4.8骨组织中相关蛋白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组织中BMP-2、Smad1、Smad5、Runx2蛋白灰度值量显着降低;各给药组均能增加BMP-2、Smad1、Smad5、Runx2的蛋白表达量,且多肽A高剂量组的效果最显着。4.9骨组织形态学检测的结果4.9.1 HE染色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马鹿茸多肽A高、低剂量组可见骨小梁增厚,结构紧密,骨髓腔变小,骨外膜可见骨原细胞。4.9.2骨组织的免疫组化的结果与正常组比,模型组中的Bmp-2、Smad1、Smad 5、Runx2的平均光密度显着下降;与模型组比,各组的Bmp-2、Smad1、Smad 5、Runx2的平均光密度显着高于模型组,马鹿茸多肽A高、低剂量组的Smad1和Runx2的平均光密度显着高于西阳对照组;多肽A高、低剂量组的Bmp-2、Smad1、Smad 5、Runx2的平均光密度接近甚至高于阳性组。5马鹿茸多肽A的组分分析5.1马鹿茸多肽A中氨基酸的种类与含量在水解后氨基酸中含有18种氨基酸,约占26.4%;组氨酸的含量最高,天冬氨酸含量最少,且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是2071.24mg.g-1占53.04%。游离氨基酸含有18种氨基酸,约占23.6%;苏氨酸的含量最高,脯氨酸含量最少;8种必需氨基酸553.81mg.g-1,占60.18%。结合氨基酸中必须氨基酸含量1517.43mg.g-1,达50.84%。5.2 HPLC-MS法测定马鹿茸多肽A的组分组成分析得到多肽片段共72个,分子量在700~2000 Da,等电点在4.33-11.45之间。5.3马鹿茸多肽A的表面形貌特征5.3.1表面形貌概况马鹿茸多肽A表面呈现有尖锐的椎体状,且不规律分布在表面。且当浓度从0.1μg.m L-1增加到5μg.m L-1,粗糙度Ra/Rq减小,但变化不明显。5.3.2表面高度分布浓度为0.1 ug.m L-1的马鹿茸多肽的表面高度是6.13969 nm;浓度为0.25μg.m L-1的马鹿茸多肽的表面高度是39.4588 nm;浓度为0.5μg.m L-1的马鹿茸多肽样品的表面高度是14.5105 nm;浓度为1 ug.m L-1的马鹿茸多肽样品的表面高度是16.6944 nm;浓度为5μg.m L-1的马鹿茸多肽样品的表面高度是28.6132nm。5.3.3功率谱密度(PSD)当波长为0.208祄,频率为4.80/祄,马鹿茸多肽A的PSD值为水平轴PSD为40.1 nm3,垂直轴PSD为44.7 nm3,二维的PSD分别为75055 nm4;当波长为0.0971祄,频率为10.3/祄,马鹿茸多肽的PSD值为水平轴的PSD为3.29 nm3,垂直轴的PSD为6.3 nm3,二维的PSD分别为2931 nm4。5.4马鹿茸多肽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多肽A中的主要的靶蛋白是胶原蛋白α-1(I)链(COL1A1)、有丝分裂蛋白活化蛋白激酶激酶14(MAPK14)、纤维蛋白2(FBN2)等,推测分析可知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FOX信号通路等,可能与马鹿茸的“补肾健骨”的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有关,其共同作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这些信号通路的发现与推测是对鹿茸多肽防治肾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的补充,推测鹿茸多肽“补肾健骨”的作用,可能是这几种信号通路协同作用的结果。结论:1马鹿茸多肽分离并纯化为为五种不同分子量的多肽(A~E);采用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和SDS-PAGE电泳法测定马鹿茸多肽的分子量的结果基本一致。2马鹿茸多肽(A~E)促进MC3T3-E1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且分子量为200-3000 Da的多肽A的促增殖及分化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分子量的多肽。3马鹿茸多肽(A~E)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和骨向分化;且分子量为200-3000 Da的多肽A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分子量的多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其上调Bmp-2、Smad1、Smad5、Runx2信号转导通路有关。4马鹿茸多肽A能防治大鼠肾虚型骨质疏松症。作用机制可能是其激活Bmp-2、Smad1、Smad5、Runx2信号转导通路。5采用HPLC-MS技术分析马鹿茸多肽A有72个多肽片段,结合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发现了骨质疏松症相关的直接和间接的靶蛋白和靶基因,及其他信号通路,靶基因靶蛋白及多条信号通路协调作用,能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发生。6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从微观角度分析马鹿茸多肽A的表面结构,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的椎体状,不规律地分布在分子表面,推测可能是多肽的不规则的锥形结构促使多肽A更容易进入细胞,发挥药效作用;且多肽A溶液的的浓度越低,越能清晰地观察的表面形貌。AFM对多肽A结构的深入分析,为研究马鹿茸多肽的构效关系奠定基础。

于航宇[5](2019)在《α-酮戊二酸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氮代谢及组织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主要研究低蛋白日粮中添加AKG饲喂肥育猪后,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氮代谢、血液生化指标、血液和骨骼肌氨基酸水平的影响。选取36头体重(54.21±2.95)kg杜×长×大杂交肥育猪,随机分到4个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试验猪。每组日粮粗蛋白含量均为10.99%,其中第一组为对照组,不添加AKG;其余三个试验组AKG添加量分别为0.5%,1.0%,1.5%。按照标准回肠可消化氨基酸需求量添加合成氨基酸调节至必需氨基酸平衡状态。试验期为42d。结果表明:1.相对于对照组来说,1%AKG显着提高了肥育猪的生长性能(P<0.05),同时显着降低了粪和尿氮的排放量(P<0.05)。其中1%和1.5%AKG生长性能提高和粪氮排放量减少显着(P<0.05),但尿氮排放量减少不显着(P>0.05)。对照组和0.5%AKG生长性能增长和粪氮、尿氮排放减少量差异均显着(P<0.05)。说明1.0%和1.5%AKG都能较好的提高肥育猪的生长性能并且降低氮排放。2.在饲喂低蛋白水平日粮下,0.5%和1.0%AKG都具有较好的提高肥育猪血清中总蛋白、葡萄糖水平作用,并可以有效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减少吸收氮的损失,降低氮素的排放。3.1.0%和1.5%AKG均显着的提升了在饲喂日粮3h及4.5h后的门静脉总游离氨基酸水平(P<0.05),在组织必需氨基酸方面如:Thr、Lys、Phe等猪必需氨基酸含量也有显着提高(P<0.05),如1%添加组在骨骼肌氨基酸组成水平上也高于其他三组。在组织代谢降解的氨基酸层面,前腔静脉血液氨基酸浓度随AKG含量的增加而有降低趋势。综上所述,1.0%和1.5%AKG均可提高肥育猪的生长性能,同时显着降低了粪和尿氮的排放量;并可较好的降低血液中尿素氮含量,具有氮素减排的作用。此外可使门静脉游离氨基酸水平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在骨骼肌中更好的沉积,并可有效降低前腔静脉氨基酸水平,对于降低机体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更好的固氮减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陈永平[6](2019)在《围术期补充谷氨酰胺、益生菌对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肠屏障受损预警指标瓜氨酸、α-GST及细菌移位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部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补充谷氨酰胺及益生菌对术后肠屏障受损预警指标、细菌移位的影响,及其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3月至2018年8月进行腹部大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即非干预组30例,观察组即干预组30例。对照组围手术期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围术期常规处理基础上补充谷氨酰胺及益生菌。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清中瓜氨酸浓度、α-GST浓度、大肠杆菌16SrDNA拷贝数在术前、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的变化情况及相关临床结局情况,探讨腹部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补充谷氨酰胺及益生菌对术后早期肠屏障受损、细菌移位及临床相关结局的影响,从而评估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肠屏障的保护作用。[结果]1.临床基本资料: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即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BMI)、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血清瓜氨酸及a-GST浓度变化情况:两组患者血清瓜氨酸浓度组内比较:对照组血清瓜氨酸浓度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与术前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与术后12h、术后48h与术后12h、术后48h与术后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瓜氨酸浓度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与术前比较降低,术后48h与术后12h比较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4h与术后12h、术后48h与术后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瓜氨酸浓度组间比较,术前、术后12h时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术后48h时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瓜氨酸浓度在术后12h后开始由下降变为上升,对照组中血清瓜氨酸浓度始终为下降趋势。血清α-GST浓度组内比较,对照组血清α-GST浓度术后24h、术后48h与术前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h与术前、术后24h与术后12h,术后48h与术后24h、术后48h与术后12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α-GST浓度术后12h与术前、术后48h与术前、术后24h与术后12h、术后48h与术后24h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与术前、术后48h与术后1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α-GST浓度组间比较,术前、术后1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到术后24、术后48h时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为升高趋势,而观察组术后的α-GST浓度是并未升高,呈波动趋势。3.两组患者外周血大肠杆菌16sDNA拷贝数(copies/ml Blood)比较结果: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h时升至最高,术后12h至48h呈下降趋势,术前与术后48h外周血大肠杆菌16sDNA拷贝数(copies/ml Blo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整体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统计结果:观察组出现术后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腹泻或消化道出血(≥1种)7例,对照组10例,发生率分别为23.3%、33.7%;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SIRS发生情况分别为5例、13例,发生率分别为16.7%、43.3%,观察组出现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漏、MODS分别为1例、0例、0例、1例、1例、0例,发生率为3.3%、0、0、3.3%、3.3%、0,对照组分别为2例、1例、1例、2例、1例、1例,发生率为6.7%、3.3%、3.3%、6.7%、3.3%、3.3%,总体并发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10.87±2.13天,对照组12.30±1.8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就可出现肠黏膜屏障受损,血清瓜氨酸、血清α-GST、外周血大肠杆菌16srDNA拷贝数作为术后肠黏膜机械屏障损伤早期预警检测指标能够较好地早期反应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及发生细菌移位。2.腹部大手术患者围术期常规处理基础上补充谷氨酰胺及益生菌能改善患者早期肠屏障受损预警指标血清瓜氨酸、α-GST浓度的变化趋势,早期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但对大肠杆菌肠源性细菌移位影响不明显。3.围术期常规处理基础上补充谷氨酰胺及益生菌早期保护肠屏障能改善患者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情况、总体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张进[7](2019)在《补气养血法促进大肠癌术后病人康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补气养血法促进大肠癌术后病人康复的疗效观察,形成补气养血法促进大肠癌术后病人康复的固定处方,以发掘出一种促进术后病人尽快康复的纯中药制剂。为大肠癌术后的病人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案,降低术后康复的时间,间接降低治疗费用。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5月—2019年1月收治的符合要求的结、直肠Ca术后的患者60例,均在既往检查中经三甲以上医院病理学检查证实患大肠恶性肿瘤,在入院前未行手术及放化疗等治疗,入院后行腹腔镜下直、结肠Ca根治术,术后辨证为气血两虚者,采用单盲法,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纯西药治疗组)。两组都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八珍汤。在治疗中监测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CRP指标。结果:临床显示,补气养血法治疗大肠癌术后气血两虚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腹胀、腹痛、倦怠乏力的症状及舌脉象改善较快,提示其补气养血作用较强;治疗组结合中医治疗后CRP降低,也表明本方具有一定促进术后快速康复作用。在实验过程中,未发现有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论:1补气养血法能促进大肠癌术后病人的康复,主要体现在加快术后腹胀、腹痛的缓解,加快病人的排气排便,使患者体力状况及精神状况更快好转。2经过补气养血法治疗后的大肠癌术后患者CRP指标下降速度加快,说明该法治疗有效,能加快病人的康复。3在大肠癌术后围手术期使用补气养血法治疗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影响不大,且基本上在正常范围内,此中医治疗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极低,临床上安全可行。

张俭[8](2019)在《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体外循环术后早期肠内蛋白质与能量供需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体外循环术后的能量和蛋白质消耗量及供应现状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发病率最高的先天性畸形之一,而这些患儿大多数需要进行外科手术进行矫治。但是术后的营养治疗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持,能量预计公式都是基于正常健康儿童统计得出,并且只能代表一个特定群体的一般水平,对于危重症患儿有较大误差。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ASPEN)建议常规采用间接测热法监测危重症患儿的能量消耗,使用氮平衡法监测蛋白质的供需平衡情况来指导营养治疗。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1、对比实际测量的静息能量消耗的真实值和能量预计公式的计算值是否存在差异;2、使用间接测热法和氮平衡法监测CHD术后第一天患儿的能量和蛋白质平衡情况,明确现阶段CHD术后患儿营养治疗的主要问题。方法: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期间,纳入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外科行体外循环下行CHD矫治术,并且术前、术中及术后一般情况良好的患儿。在术前准确收集人口学信息和临床数据,如性别、民族、年龄、体重、身长、诊断和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在术后第24小时使用代谢车测量患儿的静息能量消耗(REE)并与ASPEN指南推荐的婴幼儿适用的能量预计公式(Schofield公式、White公式和FAO/WHO/UNU公式)的计算值进行比较,同时收集和计算患儿术后第24小时内的能量和营养成分的摄入情况,比较患儿的能量实际需要量和实际摄入量计算氮平衡,通过能量供需平衡和蛋白质供需平衡评估患儿术后早期的营养供给和实际需要量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位月龄4个月(1个月到60个月),体重和年龄别体重Z值分别为6.49±3.76kg和-1.73±2.28。这些患儿术后第24小时的REE 为 66±10 kcal/kg/24h,与 Schofield 公式、White 公式和 FAO/WHO/UNU 公式的预计值进行比较,均有较大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01,0.001和0.0001),各公式计算所得的差异分别占实际值得20%、15%和24%。患儿24小时内摄入的总能量为11±4kcal/kg,仅为REE的17%。所有患儿均处于负氮平衡状态,为-0.91±0.54g/kg/24h,并且发现月龄更小的患儿氮平衡的负值更大(P=0.03)。结论:CHD患儿术后的能量消耗、摄入和氮元素平衡的情况后发现CHD患儿术后早期的营养不良和供给不足的情况十分常见。在缺乏相关文献指导合理营养治疗,有必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来获得进一步的实验数据,明确合理营养治疗的方向。第二章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体外循环术后早期肠内摄入蛋白质和能量的需要量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儿童体外循环(CPB)术后合理的营养治疗是整个术后监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关于术后早期能量和蛋白质的需要量没有明确的数据支持。体外循环在短期内改变了患儿体内的代谢状态,即由高合成代谢转变为高分解低合成状态。体内的物质储备大量分解,其中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新合成多种蛋白质用于组织修复,增强免疫和对应炎症反应。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有可能抵消高分解代谢状态带来的营养状态恶化和提高预后。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1、在CHD术后早期使用间接测热法直接评估每一位患儿的每日静息能量消耗(REE)并在保证每日能量摄入的基础上设置不同蛋白质梯度的营养方案,使用氮平衡法筛选出CHD患儿术后最适宜的肠内蛋白质的需要量,并分析氮元素的流动情况;2、全面评估术后早期高蛋白质肠内营养对营养学生物指标,重要器官功能和短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期间进入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中心CICU的复杂性CHD婴儿,随机分为三组:常规标准营养组(对照组,约供给1.5g/kg/天的蛋白质),中等剂量的蛋白营养组(中蛋白组,约供给2.5g/kg/天的蛋白质)和高剂量的蛋白营养组(高蛋白组,约供给4g/kg/天的蛋白质)。术后每日使用间接测热法定时监测患儿的REE,并以此为基础计算每日的营养配方。从术后6h起准时开始通过鼻胃管进行渐进式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即从1 mL/kg/h起始,在患儿可以耐受的情况下每6小时提高泵速1 mL/kg/h直到每日喂养的奶量达到预计值。每日精确计算患儿的氮平衡情况评估高蛋白肠内营养的有效性,计算尿素氮元素的生成和排泄量,分析氮元素在体内蓄积和浪费的状态。另外,比较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多个重要器官功能的实验室指标,近红外组织血氧饱和度(NIRS)的变化和短期内的临床结果以评估该种营养干预的安全性。结果:在研究期间有共有41名患儿纳入实验分组,并最终有38名完成实验(对照组11例,中蛋白组14例,高蛋白组13例),平均年龄为95±49天。3组每日的REE及能量摄入情况,连续5日都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1)。在供应能量一致的情况下,三组之间摄入的营养物质仅有蛋白质的剂量明显不同(P<0.001),并且通过氮平衡的计算可以看出,高蛋白组的患儿仅有术后前2日是负氮平衡,第3日起变为正氮平衡;而对照组和中蛋白组直到第5日仍然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并且3组之间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蛋白质摄入剂量的提高,中蛋白组和高蛋白组的尿素氮生成量和浪费量都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3和0.001),但是高蛋白组的氮元素浪费率反而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另外,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3组患儿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情况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肝肾功能指标和NIRS的监测结果都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CPB术后早期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蛋白质需求量约为4g/kg/d,能量需求量约为55kcal/kg/d。而术后6小时起供应充足能量和蛋白质能够在第三天扭转患儿体内的负氮平衡状态,恢复正常生理的正氮平衡。该种营养干预会促进尿素的生成,但是蛋白质的浪费率反而明显下降。并且CHD术后的患儿的消化道对这种肠内营养方法耐受性较好,且高蛋白质浓度的营养配方对肠道血流灌注的影响很小,并不会对先心病术后患儿重要器官的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刘亚楠[9](2019)在《支链氨基酸对创伤后急性肾损伤ACE/ACE2和AngⅡ/Ang(1-7)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 1研究创伤后患者血清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BCAA)与病情程度、肾功能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组成分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ACE2、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Ⅱ、Ang(1-7)之间的相关性。2研究支链氨基酸对小鼠肢体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后肾组织ACE/ACE2、AngⅡ/Ang(1-7)表达的影响。方法 1收集临床创伤病人,根据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估患者病情,生化检测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ELISA技术检测血清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 1,KIM-1)及ACE、ACE2、AngⅡ、Ang(1-7),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血清BCAA(包括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水平。2制备小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第一部分研究BCAA与ACE2对肾损伤及RAS组分的影响,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CE2抑制剂给药组、支链氨基酸给药组、ACE2抑制剂和支链氨基酸联合给药组。第二部分研究BCAA与Ang(1-7)对肾损伤及RAS组分的影响,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ng(1-7)给药组、支链氨基酸给药组、支链氨基酸和Ang(1-7)联合给药组。各给药组在小鼠缺血前12小时、缺血时和再灌注时给予适当剂量药物。小鼠肢体缺血2小时,再灌注4小时后处死留取血和肾组织,计算肾脏器系数,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生化检测血清肌酐和尿素氮,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ACE和ACE2的表达,ELISA技术检测血清KIM-1和肾组织AngⅡ、Ang(1-7)水平。结果 1临床实验:(1)创伤患者血清缬氨酸和异亮氨酸与APACHE Ⅱ评分呈显着负相关。(2)创伤患者血清缬氨酸与Cr、BUN和异亮氨酸与Cr呈显着负相关。(3)亮氨酸与ACE、ACE/ACE2和AngⅡ呈显着正相关。2动物实验:(1)缺血再灌注后小鼠肾脏器系数升高;肾组织间质水肿、出血,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肾小管扩张、上皮细胞脱落,肾小管损伤评分升高;Cr、BUN、KIM-1水平显着升高,肾功能受损。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CE表达升高,ACE2表达下降,ACE/ACE2升高;AngⅡ和Ang(1-7)水平升高,AngⅡ/Ang(1-7)反而下降。(2)与模型组相比,ACE2抑制剂给药后,肾损伤加重;ACE表达升高,ACE2表达下降,ACE/ACE2升高;AngⅡ水平升高,Ang(1-7)水平下降,AngⅡ/Ang(1-7)升高。(3)与模型组相比,BCAA或Ang(1-7)给药后肾损伤减轻;ACE表达下降,ACE2表达升高,ACE/ACE2下降;AngⅡ水平下降,Ang(1-7)水平升高,AngII/Ang(1-7)降低。(4)与模型组比,ACE2抑制剂联合BCAA给药后肾损伤及RAS组分变化无明显差异。但与ACE2抑制剂组相比,联合给药组肾损伤改善;ACE表达下降,ACE2表达升高,ACE/ACE2下降;AngII水平下降,Ang(1-7)水平升高,AngII/Ang(1-7)降低。(5)与模型组相比,Ang(1-7)和BCAA联合给药肾损伤明显改善,ACE表达显着下降,ACE2表达明显升高,ACE/ACE2下降;AngII水平下降明显,Ang(1-7)水平升高显着,AngII/Ang(1-7)降低。与单独给药组相比,联合给药组效果更明显。结论 1缬氨酸和异亮氨酸与评分呈显着负相关;缴氨酸与Cr和BUN呈显着负相关;异亮氨酸与Cr呈显着负相关;亮氨酸与ACE、ACE/ACE2、AngII呈显着正相关。2支链氨基酸可能通过ACE2、Ang(1-7)改善RAS失衡,对肾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图10幅;表5个;参146篇。

关岑岑[10](2019)在《肝癌小鼠血清荧光谱峰位蓝移及分子振动能级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荧光光谱用于检测肿瘤的研究受到很大重视,有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生长过程中,相关生物组织荧光光谱常有异常反映。本文对接种肝癌小鼠生长十五天内的血清荧光光谱进行系统研究,利用高斯分解方法,从分子振动和能级跃迁方面分析荧光光谱结构特征变化的原因。通过实验,分别设置激发光波长为405nm和260nm,检测接种肝癌后小鼠生长十五天内的血清荧光光谱,对其进行多峰高斯拟合,分析了荧光谱线及其高斯曲线的结构特征随肿瘤生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肝癌小鼠生长十五天内的血清荧光光谱具有展宽的单峰结构,随接种肿瘤后的时间进展,两种不同波长激发光下的荧光谱线及其高斯曲线的峰值位置都有蓝移的趋势,峰值强度都有增大的趋势。260nm激发光下荧光谱线的峰值位置在较早的时间出现蓝移。依据分子振动理论分析以为,荧光谱线及高斯曲线的峰值位置出现蓝移的原因是,第一电子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与基态各振动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增大。因为恶性肿瘤的生长,造成生物体内代谢紊乱,血清中一些荧光物质分子的浓度增加,发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分子中原子间化学键趋于伸长,化学键的振动频率减小,基态各振动能级趋于降低。荧光谱线及高斯曲线的峰值强度增大的原因是,发光物质浓度的增加,第一电子激发态最低振动能级与基态各振动能级之间的原子核振动波函数的重叠程度增大。荧光光谱两个特征参量的变化都与血清中荧光物质的浓度有关,与相关文献所报道的肿瘤生长会导致血清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增加相符。本文还计算了荧光谱线及其高斯曲线的峰值位置和峰值强度数据的方差与偏差,分析了每天中五组峰值位置与峰值强度数据的离散程度,结果表明,260nm光激发的荧光谱峰值位置数值的离散度相对最小,且对于接种肿瘤后所作时间分区精度最高。本文的研究表明,通过高斯多峰拟合方法及分子振动理论的分析,有助于从分子层面解释生物体内恶性肿瘤的生长导致血清荧光光谱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二、针麻手术病人血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麻手术病人血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脑血疏干预Nrf2/CD163诱导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促进脑出血血肿吸收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脑血疏口服液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概况
        1 脑血疏口服液的中医配伍作用
        2 脑血疏口服液的药理学作用
        3 脑血疏口服液的安全性
        4 脑血疏口服液临床应用
        5 脑血疏口服液作用机制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CD163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1 CD163的结构和功能
        2 CD163的表达形式
        3 CD163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脑血疏口服液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行为学观察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脑血疏口服液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病理结构和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脑血疏口服液干预NRF2/CD163通路诱导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的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血清药化研究芪蛭通络胶囊通络及开窍药的药效物质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 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2 芪蛭通络胶囊化痰通络组各药味研究现状
    3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化痰通络组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药效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法对化痰通络组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
    第一节 化痰通络组体外化学成分的UPLC图谱建立方法学考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 方法学考察
        5 讨论
    第二节 化痰通络组体外化学成分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指认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化痰通络组血中移行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3)血清瓜氨酸、I-FABP在胃癌根治术后24小时肠屏障功能障碍诊断价值及早期肠屏障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肠屏障功能障碍诊断及早期预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马鹿茸多肽“补肾健骨”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肽的分离与纯化
    第一节 肽的分离与纯化
    第二节 高效凝胶过滤色谱法测定马鹿茸多肽的分子量
    第三节 SDS-PAGE法测定马鹿茸多肽分子量的分布
第二章 马鹿茸多肽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第三章 马鹿茸多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骨向分化的作用
    第一节 马鹿茸多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第二节 马鹿茸多肽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机制研究
第四章 马鹿茸多肽对大鼠肾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第五章 马鹿茸多肽A的组分研究
    第一节 马鹿茸多肽A中的氨基酸的组分分析
    第二节 HPL-MS测定马鹿茸多肽A的组分分析
    第三节 马鹿茸多肽A的表面结构研究
    第四节 马鹿茸多肽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肽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α-酮戊二酸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氮代谢及组织氨基酸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AKG在猪低蛋白日粮中的相关研究
        1.1 猪低蛋白日粮应用背景
        1.2 AKG的研究背景
        1.3 AKG在猪生产应用中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AKG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及氮代谢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AKG对肥育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AKG对肥育猪组织氨基酸水平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围术期补充谷氨酰胺、益生菌对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肠屏障受损预警指标瓜氨酸、α-GST及细菌移位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7)补气养血法促进大肠癌术后病人康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2.2 试验病例标准
    2.治疗方案
        2.1 补气养血法
        2.2 药物制备
        2.3 试验用药方法
        2.3.1 治疗方法
        2.3.2 常规西医治疗
        2.3.3 常规西医治疗+中药(胃管注入或口服)
        2.4 试验疗程
    3 观测指标
        3.1 疗效性观测
        3.1.1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见表1)
        3.1.2 观测时点
        3.2 安全性观测
        3.3 C-反应蛋白(CRP)水平测定
    4.疗效性评价
    5.安全性评价标准
    6 终止试验标准
    7 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8 临床资料的统计处理
    9 研究结果
讨论
    一 目前临床对大肠癌的认识
        1 流行病学
        1.1 大肠癌发病机制
        1.2 大肠癌的分型
        1.3 大肠癌的临床表现
        1.4 大肠癌的扩散与转移
        1.5 大肠癌的多中心生长
        1.6 大肠癌相关检查
        1.7 治疗方式
        2 中医对大肠癌的认识
        2.1 中医对大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大肠癌中医辨证要点
        2.3 大肠癌中医治疗原则
        2.4 大肠癌中医体质的分布
        2.5 现代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进展
    二 方药分析
    三 FTS新理念
    四 研究结果分析
        1 检测CRP指标的意义
        2 讨论CRP指标的变化结果
        3 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的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体外循环术后早期肠内蛋白质与能量供需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体外循环术后的能量和蛋白质消耗量及供应现状的研究
    1. 前言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体外循环术后早期肠内摄入蛋白质和能量的需要量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1. 前言
    2. 实验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支链氨基酸对创伤后急性肾损伤ACE/ACE2和AngⅡ/Ang(1-7)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创伤患者血清支链氨基酸、肾功能及RAS分子相关性分析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材料
        1.1.3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临床资料
        1.2.2 创伤患者支链氨基酸与APACHE Ⅱ评分、肾功能和RAS分子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支链氨基酸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小鼠肾损伤及RAS分子表达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1.4 统计学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肾脏器系数
        2.2.2 HE染色结果及肾小管损伤评分
        2.2.3 肾功能检测
        2.2.4 肾组织ACE和ACE2蛋白表达
        2.2.5 肾组织AngⅡ和Ang(1-7)表达
    2.3 讨论
        2.3.1 肾损伤与RAS系统
        2.3.2 肾损伤与BCAA
        2.3.3 BCAA与RAS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危重症疾病中支链氨基酸代谢研究进展
    3.1 支链氨基酸正常代谢
        3.1.1 支链氨基酸摄取和转运
        3.1.2 支链氨基酸代谢和平衡
        3.1.3 支链氨基酸营养代谢作用
    3.2 危重症疾病支链氨基酸代谢变化
    3.3 支链氨基酸对危重症疾病的非营养代谢作用
        3.3.1 炎症反应
        3.3.2 氧化应激
        3.3.3 免疫调节
        3.3.4 体液内分泌调控
        3.3.5 信号转导通路
        3.3.6 生物标记作用
    3.4 支链氨基酸在危重症中的应用
    3.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危重病人APACHE Ⅱ评分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肝癌小鼠血清荧光谱峰位蓝移及分子振动能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血液荧光光谱的研究现状
        1.2.2 血清荧光光谱在医学诊断上的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内容
2 荧光光谱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荧光的产生
    2.2 荧光光谱的主要参量
        2.2.1 荧光寿命和量子产率
        2.2.2 谱线峰位和荧光强度
    2.3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4 环境因素对荧光光谱的影响
        2.4.1 溶剂与溶质的影响
        2.4.2 介质酸碱性的影响
        2.4.3 温度的影响
    2.5 血清中的荧光物质及其分子结构
    2.6 荧光分析方法
        2.6.1 导数荧光分析方法
        2.6.2 高斯分解法
    2.7 本章小结
3 肝癌小鼠血清荧光光谱检测及谱线结构分析
    3.1 实验过程及方法
        3.1.1 实验样品准备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405 nm激发光下血清荧光光谱分析
        3.2.2 260 nm激发光下血清荧光光谱分析
    3.3 高斯基元函数拟合
        3.3.1 405 nm激发光下血清荧光光谱高斯分解
        3.3.2 260 nm激发光下血清荧光光谱高斯分解
    3.4 本章小结
4 荧光谱线及高斯曲线结构变化研究
    4.1 峰值位置蓝移及分子振动机理研究
    4.2 峰值强度增大及振动波函数研究
    4.3 数据处理和分析
        4.3.1 峰值位置数据离散程度分析
        4.3.2 峰值强度数据离散程度分析
    4.4 医学诊断上的应用前景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针麻手术病人血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脑血疏干预Nrf2/CD163诱导小胶质细胞M2型极化促进脑出血血肿吸收的机制[D]. 田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基于血清药化研究芪蛭通络胶囊通络及开窍药的药效物质基础[D]. 张文智.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3]血清瓜氨酸、I-FABP在胃癌根治术后24小时肠屏障功能障碍诊断价值及早期肠屏障保护研究[D]. 陈映.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马鹿茸多肽“补肾健骨”作用与机制研究[D]. 任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α-酮戊二酸对肥育猪生长性能、氮代谢及组织氨基酸水平的影响[D]. 于航宇.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4)
  • [6]围术期补充谷氨酰胺、益生菌对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肠屏障受损预警指标瓜氨酸、α-GST及细菌移位影响的临床研究[D]. 陈永平.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7]补气养血法促进大肠癌术后病人康复的临床研究[D]. 张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体外循环术后早期肠内蛋白质与能量供需量的研究[D]. 张俭.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支链氨基酸对创伤后急性肾损伤ACE/ACE2和AngⅡ/Ang(1-7)表达的影响[D]. 刘亚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肝癌小鼠血清荧光谱峰位蓝移及分子振动能级影响研究[D]. 关岑岑.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针刺麻醉患者血液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