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性出血热中西医结合分型及辩证施治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秋华[1](2021)在《百年风雨路,杏林创辉煌——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中医药科技成果》文中指出该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中医药的重大科技成果,从六大方面展示了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开发等方面科技创新亮点。这些代表性成果既包含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又包含百姓关注度高、科研难度大的热点话题,充分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医药创造的辉煌成就。
陈雁[2](2021)在《老年登革热患者中西医临床特征与疾病转归相关性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卉[3](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从中医理论探讨了“清法”理论渊源,儿童血尿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并进一步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目的:主要应用代谢组学核磁技术,动态监测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大鼠在尿液出现改变的不同时间点,其尿液代谢物变化与血液生化、肾组织病理、细胞因子的联系规律,从而筛选出标志性代谢物组群,并通过观察中药清法(金水清)在不同时间对模型干预作用的差异性,最终确定血尿湿热证生物标志物,为临床无创性判断血尿儿童的肾组织病理改变提供依据,并确定最佳干预时间。方法:一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制作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每周固定时间留取尿液分别检测尿红细胞、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用NMR技术检测代谢尿,在4、6、8、10、12周末随机处死6只大鼠,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检测血液NF-κB、TGF-β1,生化仪测BUN、Scr、Chol、TG。二阶段4周龄SPF级SD大鼠1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金水清早期治疗组、中期治疗组、晚期治疗组,复制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治疗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于第5、7、9周,给予金水清合剂灌胃治疗,每日1次,至第12周末,在6、8、10、12周末随机处死5只大鼠,同一阶段检测,12周末加用电镜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学改变,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阶段(实验一、实验二)1模型组大鼠第4周出现湿热症状。第5周起模型组体质量较对照组增长速度放缓,第7周起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增长迟缓(P<0.05),第11周最为明显(P<0.01)。2尿液分析显示模型大鼠血尿出现在第6周(P<0.05),蛋白尿出现在第8周(P<0.05)。3生化指标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肾功能及血脂均出现升高,模型组血Scr、TG和Chol增高有差异性(P<0.05)。4细胞因子显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升高(P<0.05)早于TGF-β1第10周升高(P<0.05)。5肾组织病理显示模型组出现系膜细胞、系膜基质明显增生,在实验第8、10、12周逐渐加重。免疫荧光示模型组第十二周肾小球系膜区可见Ig A沉积++。6尿液代谢物筛选出与湿热证模型相关的14种潜在生物标志物,这类物质从第5周开始与对照组比较出现差异表达(P<0.05),通过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和代谢网络构建,发现模型大鼠涉及三羧酸循环、尿素循环、氨基酸、糖类代谢、肠道菌群和胆碱代谢等6条通路相应代谢物的异常表达逐渐加重。第二阶段(实验三、实验四)1治疗后大鼠湿热证表现有所好转,尤其以金早组改善明显,大鼠体重有所追赶,造模第11-12周,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体重增加(P<0.05)。2尿液分析显示造模第6周,尿红细胞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开始降低,第10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第10周开始降低,第12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尿蛋白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9周开始降低,第11周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化指标显示BUN各治疗组治疗后较模型组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8周,大鼠Scr与对照组比较升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造模第8周,模型大鼠TG和Chol均增高(P<0.05),治疗后金早组、金中组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4细胞因子血液ELISA检测示模型组NF-κB第6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第8周不再上升,第10周下降(P<0.05),第12周,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TGF-β1第8周开始升高,治疗后金早组在第10周即较模型组下降,12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中组、金晚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所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组织免疫组化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中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减少,金早组、金中组均明显,其光密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模型组大鼠肾脏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各治疗组阳性表达程度均较模型组减轻,其中以金早组减轻明显,其光密度值较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VEGF蛋白的表达显示模型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RT-PCR检测TGF-β1、VEGF及CTGFm RNA的表达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GF-β1、CTGF、VEGFm 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TGF-β1、CTGF、VEGF蛋白表达降低,金早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肾组织病理光镜显示模型组出现典型Ig A肾病表现,金早组在实验10周开始改善,金中组在实验第12周稍有改善,金晚组无明显改善。电镜示模型组系膜基质增生,部分系膜区可见小块电子致密物沉积,治疗组金早组改善明显,金晚组无明显改变。6尿液代谢组学显示模型组总体趋势表达下调的物质共计13种,表达上调的物质共计1种,三个治疗组可回调14种代谢物,其中金早组(第5周)早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13个代谢物,金中组(第7周)中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7个代谢物,金晚组(第9周)晚期干预后可显着回调4个代谢物(P<0.05)。血尿湿热证涉及8个代谢途径紊乱,经金水清治疗后有回调趋势。7通过ROC曲线对代谢物预测出现血尿的能力进行分析,得出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3种代谢物联合与之相关性较高,AUC达到最高0.848(敏感性81.6%、特异性71.1%,P<0.001),阳性似然比为2.82。结论:推断柠檬酸、马尿酸、4羟基苯乙酸酯三种代谢物联合时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血尿改变的生物标志物。中药清法早期干预治疗可以改善儿童孤立性血尿预后。尿液代谢物筛查可以作为一种预测肾脏病变及判断血尿治疗节点的良好方法,根据代谢物改变早期干预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预后,为准确把握儿童血尿的治疗时机提供了动物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魏鹏辉[4](2021)在《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古今研究及其系统化框架设计》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医在辨证分类方法上一直存在的多元性问题和需要进行统一性研究的状况,在中医经典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从病因、病位、病机三维一体的辨证原理出发,以精选出的在温病学术发展体系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病证分类着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温病学中的辨证分类方法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研究,全面提取出温病学代表着作中所包含的辨证分类要素集合,明确相互之间的归属关系,同时对当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的温病学辨证分类框架进行特点、优缺点的分析与评价,进而推导、提炼出覆盖面广、内涵包容、逻辑系统的温病学辨证分类的基本框架,为进一步融合寒温内外诸病的辨证纲领、建立中医更为统一普适的辨证分类学体系,奠定必要的基础,提供重要的借鉴。方法:(1)文献整理法:(1)对有关中医辨证分类方法研究的文献总结;(2)收集温病学代表性着作中的有关辨证分类方法的文献资料,提取其中的辨证分类要素信息和辨证分类要素关系框架,建立相关的辨证分类要素的数据表及其结构关系表。(2)本体分析法:借助信息学本体分析方法,以着作中的辨证分类实例作为描述对象,规范源于精选的温病学着作范围内的辨证要素术语,确定辨证分类的类与属性,对辨证分类实例的类与属性进行分类与标识,从而规范辨证分类要素的数据表及其结构关系表,以得出规范系统的标识结果。(3)比较归纳法:从分类要素的逻辑性、要素关系的结构化,比较分析各类辨证分类框架的长短特点,提取出各自的优点,相互沟通、互为补充,归纳出具有结构更完整、内涵更包容、纲目更清晰的温病学辨证分类的基本框架。分类要素重要性评价方法:对温病学派的主流辨证分类方法进行分类要素的统计分析,通过着作中出现频数、所出着作的重要系数及各要素在所出着作的分类框架中的先后排序这三方面因素,来聚焦得出不同分类要素在构建辨证方法中的重要性,为确定温病学派辨证方法在总体上的共性框架提供客观依据。结果:1.基于精选的36部代表性温病学着作,对温病学领域中的病证分类要素进行了较全面的整理与总结。(1)总体得出其病证分类要素的集合。共有10大类45项:1)病因要素;2)病所要素;3)病理机转要素;4)病势要素;5)辨证分类参考因素要素;6)本变兼类证要素;7)以法类证要素;8)以方类证要素;9)病症类证要素——病种、症状;10)其他类证要素——神色形味、目耳鼻咽喉胸腹、唇舌舌苔齿脉、禁忌、疑似证。其中病证分类包含病因分类1项(病因)、病所分类15项(六经、表里、经腑脏络、阴阳、上中下、内外分部、三焦分部、营卫气血、津液、精神、元气元阴元阳、奇经八脉、腧穴、病所度量、其它区域病所)、病机分类7项(气化、阴阳、寒热、正虚、邪实、变态、其他病理机转)、病证关系6项(本变兼、合病并病/两感、兼夹、禁忌、传变证、疑似证),共有29项;以及病势分类7项(病程阶段、传变、起病、坏证、病情程度、病情动向、病情生机);病种分类1项(病种);症状分类1项(症状);治则治法分类2项(以法归证、以方归证);参考因素分类2项(病体、病时);其他分类3项(神色形味、目耳鼻咽喉胸腹、唇舌舌苔齿脉)。由上可见,有关辨证分类的项目占到总数的将近三分之二,突显诸多医家对于温病学辨证分类内涵的极大重视。(2)具体得出各分类项目的占比。通过对各分类项目在36部着作中的出现频数和占比,显示其实际的重要程度:病因分类占比较大,为(31-86.1%),在病所分类中,对于经腑脏络、六经、营卫气血、三焦分类的认同排在前列(分别为:31-86.1%,25-69.4%,23-63.89%,19-52.78%),对于表里、寒热、正虚、邪实等八纲要素的关注也都较为普遍(分别为:24-66.67%,20-55.56%,28-77.78%,22-61.1%,附变态23-63.89%),对合病并病、兼夹、本变兼、气化之论也有较多的提出(分别为11-30.56%,17-47.2%,10-27.78%,24-66.67%),而对阴阳、上中下、津液、内外分部等病所的分类也有一定的考虑(分别为:15-41.67%,12-33.3%,11-30.56%,8-22.2%),对病证之间关系,也有本兼变的明显区分,也有较多医家提出疑似证(10-27.78%),个别医家提出目耳鼻咽喉胸腹、禁忌、传变证分类等概念(2~4,5.56%~11.1%),对于认识病证及病证关系的多样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唇舌舌苔齿脉及神色形味分类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分别为:19-52.78%,8-22.2%),对于辨证分类的参考因素,病体与病时分类所占比重也不少(分别为:24-66.67%,9-25%)。总而言之,虽然可以从多重角度来进行病证分类,但是无论从哪些方面来分类病证,都不可能脱离疾病产生的核心要素——病因、病所与病机,而只能是多视角地体现病证的立体化和多样化联系。2.本文对温病学派辨证分类方法主流趋势的集成化研究本文对温病学派的各辨证分类方法,进行了分类要素的统计分析,通过着作中出现频数、所出着作的重要系数及各要素在所出着作的分类框架中的先后排序这三方面因素,来聚焦得出不同分类要素在构建辨证方法中的内在权重,为进一步探讨温病学派辨证方法的主流发展在总体上的共性框架提供要素依据。基于“精选的36部温病学着作·主要辨证分类方法·分类要素权重统计一览表”,对辨证分类方法的分类要素进行了由细分项目(文献客观呈现者)至项目归纳(对细分项目进行了内在相同性归并者),再到大类归总(在项目归纳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大类归并者)的三层次的统计分析。对温病学派在辨证方法上的主流趋势,可得出分类要素在不同层次上的权重布局特点:(1)分类要素在细分项目层次上权重布局特点对分类要素细分项目的权值分析,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分析工作,为能较客观地反映着作文献中的各细分要素的内在权重,本文采取由家数累计数、所出着作的系数和在所出着作的分类框架中的先后排序,这三个方面来综合计算各细分要素的权值,即“三维定点”求值,得以分析推导各细分要素的内在权重及其在系统构架中的地位与关系。布局特点如下:虽有广泛涉及50个项目,但重点聚焦于前17项(累计权重占到总权值的98.52%),代表了该学派的主流选项。1.病种,—2.六经,—3.脏腑,—4.三焦,—5.主症,—6.卫气营血,—7.治法,—8.病情程度,—9.表里,—10.病因,—11虚实,—12.寒热,—13.气血,—14.类似证,—15.阴阳,—16.十二经,—17.病体;其中前6项:1.病种—2.六经—3.脏腑—4.三焦—5.主症—6.卫气营血,累计权重占到总权值的85.27%,这6项应该作为构建温病学派辨证方法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结果可见,六经分类实际居首,脏腑与三焦分类,本重于卫气营血分类。这种和温病学教材突出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纲领不符的现象,考虑后者是突出对风温、温热,湿温、暑湿等主要病种辨证特色与优势的有限构架,即在病所的多维分类上,强调对三焦、卫气营血分区分的重要性,但不应否定在完整全面的辨证模式中,对六经、脏腑、经络认定的必要性。(2)分类要素在同类归并层次上的综合化权重值布局特点归并后的中等项目层次,其核心要素组成与关系仍然保持了细分项目层次的基本布局,即前6项为:1.病种—2.经系—3.脏腑经络—4.三焦—5.症状—6.卫气营血津液等,其以包含关系的经系、脏腑经络、卫气营血津液取代了细分项目层次六经、脏腑、卫气营血。另外随着归并中权值的合计,各项权值也相应增加,而权重>0.01的项目也增加至前10项(即增加了7.治误—8.病体时势等—9.表里等—10.虚实寒热阴阳升降出入等病机),丰富和完备了要素分类的品种,特别是与病位有关的表里项、以病机为主的虚实寒热阴阳等项,使其辨证方法的构成更加完备,为总结总体框架提供可能。(3)分类要素在大类分类层次上的权重布局特点通过大类归并,得出如下大类构成群及权值排序关系:1.病所,2.病种,3.病征,4.病机,5.病治,6.病势,7.病因,8.病兼,9.其它。基于以上对一览表三层次权重布局特点的综合分析,可以知道温病家们其自然形成的临床诊治基本框架是一个病·证·症·治混用型的,但仍以辨证分类为重。病所分类分值最大,但细目分类存在重心分散与多维化。即:病所分类权值占总权重值之比为38.74%,但其包括:2.经系、3.脏腑经络、4.三焦、9.表里等不同的定位方法。说明临床诊治中,辨病位仍是温病学多数医家首重的项目,但定位方法则有多样,大概是因为温病类丰富的病证类型中,证型分布特点既具有温病大类的共性,也具有具体病种的特性。3.对温病学派中各代表性的分类框架进行了比较分析与整体评估。得出结果如下:(1)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关系框架,并不局限于教材中所示,而是呈现多元化分布的。在一二级分类当中,有十种之多。有融合病名与突出对应治法者,如“病症结合治法分类”;有病因结合病位者,如“六气结合六经分类”;有病机结合病名者,如“表里寒热结合病症分类”;有病机结合病位者,如“卫气营血结合验舌辨齿分类”;有病位结合发病病机者,如“六经三焦结合六要的分类”;有病名结合病位者,如“病症结合六经分类”;有病名结合病机病位的,如“病症结合卫气营血三焦分类”;有细化具体病位者,如“六经结合脏腑分类”;有参考病证关系者,如“本兼类变分类”;有参考病程阶段者,如“病症或结合病程分类”。由此可见,由于辨证分类的要素涉及到病因、病位、病机、病名、病程、病势、治法等多个方面,因此分类框架也呈多样化,而各种分类框架之间也各有优缺点,但是基于历史条件及各家的局限性,彼此未能充分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因而也就未能形成充分兼容的分类框架。而且,若能仔细审视各个分类框架,便能发现大都存在分类层次粗略不精,分类层次不统一,证治分类残缺不全,病证分布多少不一等等不足之处,以此,实际上温病学派的病证分类框架仍处在争鸣未定的状态。(2)辨证分类框架已开始步入融合发展的阶段。首先,《温病条辨》在以上、中、下三焦分类为大纲的基础上,二级分类结合病种进行,三级分类则根据病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六经分类,病因病机分类,脏腑分类,表里气血分类等等,突显了各病种及各经之下再分类的重点与特点,有利于紧抓病证好发重点,便于应对温病发病之常。虽然此书在分类体系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系统性,但尚未打破拘泥于病种分类的局限性,而且上中下三焦分类大纲之下的三、四级分类方法不一,在突出温病重点病证要素与类型的同时,有遗漏非重点病证要素与类型之倾向。另外,由于中医学高等教育集中教学的需要等原因,以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温病学释义》等为先导的教材及之后的温病学各版教材,探索性地进行了以病种结合卫气营血、三焦进行分类的模式,借鉴了脏腑经络分类、六要分类等分类方法的优点,采取了各病种各随所宜的多样化的分类方式。病种之下结合卫气营血及三焦的分类方法,进一步丰富细化了分类子目中的内容,较具体地建立了卫气营血、三焦分类至具体病因病机之方证框架体系,使辨证分类较为具体,指导临床较为准确,论理较为公认,较为后代认同,成为近现代院校教材编写所采用的基本框架。但其仍然存在着未能充分衔接和规范之处。当然,以此作为初步学习研究温病学的导读教材问题不大,但要全面系统展示温病学中病证分类的结构化框架,则存在一些科学表达与理论认识深度上的问题。总之,当前温病学教材的辨证分类框架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层次分明地反映目前温病学中有关病证分类并能包容以后温病学发展内容的有逻辑系统性的辨证分类框架。4.对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基本框架的初步推导构建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认为对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可在大类层面上初步构建基本共性框架,再在病所环节结合病种设计可调方法。总体框架:由前中后三部分组成。前缀部分(首分病种,辅以分病征):即辨病前缀,可以缺如。中心部分(先分病因,再分病所,后分病机):即辨证主体,必备重点。后辅部分(或分病势,或分病治,或分病兼):即证病结合,辅助选项。可调方法:温热病类,先分卫气营血,再分三焦,再分手足十二经系;湿热病类:先分三焦,再分手足十二经系,再分卫气营血;寒热混杂病类:先分手足十二经系,再分三焦,再分卫气营血。结论:1.温病学派在临床诊治框架上,原本具有分类多样、框架多元化,但从其主流来看,总体上呈现为一个病·证·症·治混用型的基本式样。从大类属性看,以病因、病所、病机、病势、病兼、病治、病种、病征等来对分类进行多角度的表达,包容性较强,但仍以辨证分类为其重心。2.温病学派在辨证分类上,其辨证分类要素丰富广泛(近45项以上),但在十个大类方面,内涵仍以病种(含病因)结合病所、病机分类为主体。其中,对病所(位)多角度的再分类是温病学多数医家突出方面,如有经系、脏腑经络、三焦、表里等不同。3.温病学派在辨证分类框架上,尽管可以从多重角度进行,但都不可能脱离病因、病所、病机三大方面,而其他方面则是间接地、侧方位地强化了这三大要素的立体化结构与多样化关联。4.温病学辨证方法的通用化设计,拟可采用以病所分类为先,并以三焦为首纲,手足十二经为大目,卫气营血津液分为细目,再依次结合病因与病机分类,形成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性辨证分类框架,使其既保持教材已示的特点与优势性纲领,又提升对温病病种的广泛覆盖与通适性,且便于促进寒温两派的汇通性发展。
梁思灵[5](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主要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姜良铎教授治疗COVID-19的临床医案数据收集、归纳、整理和数据挖掘,突破以往传统的主观分析,结合计算机技术,探索和挖掘其用药及组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COVID-19提供一定的思路和依据。方法本文整理、归纳、总结姜良铎教授治疗COVID-19的诊治思路、用药规律。通过回顾性研究,筛选2019年12月-2020年8月姜良铎教授诊治COVID-19的所有医案,最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COVID-19医案174人次,收集治疗COVID-19的处方165首,使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做统计分析,得到患者的症状特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次分布、功效归类、核心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网络展示以及核心处方等。结果1.姜良铎教授对COVID-19的认识诊治思路:姜良铎教授认为COVID-19可命名为“湿毒疫”,病因是感受戾气,戾气与气候、地域结合作用于不同个体而致病。COVID-19的病机要从三方面认识:外邪犯肺,肺气受伤,气不摄津,气不流津,成湿成痰是其核心病机。COVID-19可能发展为热入心包、气阴两虚、阴竭阳脱等危候,这是其潜在病机。COVID-19为“戾气”致病,临床特点有“湿”的表现,再结合患者就诊时的状态,判断其所处的疾病阶段,辨识患者当前病机。总的治疗原则应为“清、透、下”,祛湿、分清泄浊,补虚贯穿始终,注意防治肺萎。2.本研究基于症状及舌脉的研究显示北京地区COVID-19患者其临床表现与武汉地区不尽相同,其原因可能与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的差异有关,与北京处于供暖季亦有一定相关性,北京地区表现为湿邪夹热,热像表现更为突出。3.对药物的分析得出:COVID-19普通型和危重型的四气多为寒、温、平;五味多为苦、甘、辛;普通型药物归经前三位为肺、脾、胃;危重型患者治疗药物归经前三位为肺、心、胃。普通型和危重型功效统计发生频次最高的治疗药物前三为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普通型常用药物前15位为:黄芩、炒苦杏仁、蜜麻黄、金银花、麸炒枳壳、麸炒白术、薏苡仁、北柴胡、连翘、赤芍、广藿香、麸炒枳实、桑白皮、茯苓、芦根。危重型常用药物前15位为:西洋参、黄芩、三七、人参、浙贝母、蜜麻黄、瓜蒌、青蒿、地黄、赤芍、猪苓、牡丹皮、麸炒白术、麦冬、知母。除此之外,黄芪、石膏、麸炒枳壳、仙鹤草、山茱萸、麸炒山药、五味子、红参、麸炒苍术、连翘、厚朴、玄参、金银花、丹参、北沙参这15位药物应用频次也较高。4.基于药物组方规律研究得出:COVID-19普通型患者组方常用药对为黄芩、炒苦杏仁、蜜麻黄、金银花、薏苡仁之间的相互配伍,体现了宣肺祛湿、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治疗思想。COVID-19危重型显示西洋参、猪苓、三七、牡丹皮、麸炒白术、知母、青蒿、瓜蒌、黄芩、蜜麻黄、人参、浙贝母、赤芍、麦冬为治疗的主要药物,同时相互联用频率也最多。危重型的常用药对中,绝大多数具有清热利湿、滋阴益气、凉血祛瘀、分清利浊的功效。5.基于药物核心类方得出:普通型方剂聚类为3类①黄芩,麸炒枳壳,赤芍,远志,麸炒白术;②黄芩,蜜麻黄,炒苦杏仁,金银花,薏苡仁;③黄芩,麸炒枳壳,北柴胡,广藿香,麸炒白术;普通型患者基本以这3组核心方药组成的类方进行加减,体现其清热利湿、健脾理气、分清泄浊的用药思路。危重型方剂聚类为4类:①西洋参,麸炒白术,黄芩,三七,浙贝母,麸炒山药;②人参,西洋参,黄芩,地黄,三七,知母;③浙贝母,牡丹皮,三七,瓜蒌,人参,黄芩;④西洋参,地黄,赤芍,人参,蜜麻黄,三七。危重型患者基本以这四组核心方药组成的类方进行加减,体现其扶正补虚、清热利湿、清营凉血、健脾理气、滋阴生津、预防肺萎的用药思路。
李莎莎[6](2021)在《基于内质网应激通路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治疗机制》文中指出目的(1)证明痰热清注射液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2)观察MCAO大鼠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的表达及痰热清注射液对其影响。方法(1)将32只体重为320±20克的健康雄性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痰热清低剂量组和痰热清高剂量组。模型组、痰热清低剂量组和痰热清高剂量组的大鼠制作MCAO脑梗死模型。空白组大鼠仅离断颈外动脉,未插入线栓。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大鼠术后经腹腔注射5 ml/kg的0.9%氯化钠溶液;痰热清低剂量组的大鼠术后经腹腔注射2.5 ml/kg的痰热清注射液;痰热清高剂量组的大鼠术后经腹腔注射5 ml/kg的痰热清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与0.9%氯化钠溶液按1:1的比例稀释后注射,线栓插入即刻进行第一次注射,后每6±2小时注射一次,保证术后24小时内完成4次注射。线栓拔出24小时后处死大鼠,使用TTC对大鼠脑组织进行染色并计算脑梗死灶的体积,制备大鼠脑组织石蜡切片并使用HE对其进行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证明痰热清注射液对MCAO大鼠的脑保护作用。(2)将18只体重为320±20克的健康雄性SD大鼠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的大鼠制作MCAO脑梗死模型,空白组大鼠仅离断颈外动脉,未插入线栓。空白组与模型组的大鼠术后经腹腔注射5 ml/kg的0.9%氯化钠溶液;治疗组的大鼠术后经腹腔注射2.5 ml/kg的痰热清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与0.9%氯化钠溶液按1:1的比例稀释后注射,线栓插入即刻进行第一次注射,后每6±2小时注射一次,保证术后24小时内完成4次注射。线栓拔出24小时后处死大鼠,提取脑组织蛋白并测定蛋白浓度,使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其中包括:PERK、eIF2α、ATF4、CHOP、IRE1、BIP、Bcl-2、Bax、NeuN、Caspase 8 蛋白,观察 ERS 在 MCAO 大鼠中的表达及痰热清注射液对其影响。结果(1)TTC染色:与空白组大鼠脑组织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存在明显的缺血性梗死灶,表现为苍白色,与模型组相比,痰热清低剂量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显着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痰热清高剂量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减少(P=1.00),与低剂量组相比,痰热清高剂量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增加(P=0.167)。(2)HE染色:空白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细胞排列密集,形态正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结构清楚完整,细胞胞浆丰富,细胞核规整,染色浅,核仁明显。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疏松,神经元细胞分布不均,细胞肿胀,细胞核变小且深染,或细胞核畸形,表现为结构及核仁消失,呈空泡状。(3)ERS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TF4、PERK、CHOP、BIP、Bax、Caspase 8 表达明显增多(P<0.05),eIF2α、IRE1 表达增多(P>0.05),Bcl-2、Neu N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ATF4、PERK、CHOP、BIP、Bax、Caspase 8 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eIF2α、IRE1 表达减少(P>0.05),Bcl-2、Neu N的表达明显增多(P<0.05)。(4)免疫荧光: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PERK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Neu 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给药后,与模型组相比,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PERK蛋白的表达显着减少,Neu N蛋白表达增加。结论(1)低剂量的痰热清注射液可减少MCAO大鼠脑梗死灶体积,具有脑保护作用。(2)脑梗死可引起神经元细胞ERS的过度激活,与ERS相关的促细胞凋亡信号的表达呈增加趋势,抑制细胞凋亡信号的表达呈减少趋势,造成脑细胞凋亡,加重缺血性损伤。痰热清注射液可以抑制促细胞凋亡信号的表达,增强促细胞生存信号的表达而减少细胞凋亡,发挥对脑保护作用。
老藤[7](2021)在《北地》文中研究说明谷穗回顾根部,不仅仅是致谢大地。——题记第一章引子榻上呓语:我是一条快要风干的鱼,躺在龟裂的湖底,能听到地下河哗哗的响声,我和流水间隔着板结的大地。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鱼将改写历史。不可否认,有些名垂青史的思想家竟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许一个人健康时所有的言论都不足为奇,甚至废话连篇,当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而且病入膏肓时却语出惊人,能道出许多离奇的观点,这种人应该是大器晚成的哲学家。
赵树义[8](2020)在《庚子年的中医故事——《经络山河》节选 上》文中研究说明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一、寒湿疫?湿温疫?庚子鼠年。春。年关将至,于国人而言,不管喜欢不喜欢,情愿不情愿,都要筹备过年。春节就是一场寻根大戏,不管远的、近的,动的、静的,穷的、富的,兴趣广泛或行为散淡的,"年"都是国人心目中不可或缺的盛宴。
张燕欣,万梅绪,李智,宋美珍,吕欣,王蕴华,肖辉,李德坤[9](2020)在《生脉类制剂调节血压作用的药理与临床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说明生脉类制剂是在古方生脉散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技术制成的成药制剂,主要有生脉饮、生脉胶囊、生脉注射液、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等。生脉类制剂具有改善心脏功能、保护心肌细胞以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类疾病,近年来有关生脉类制剂对血压双向调节作用(升压和降压)的研究有大量报道。对生脉类制剂调节血压的相关药理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制剂调节血压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张功[10](2020)在《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挖掘及对当代传染病防治启示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归纳总结温疫学派对温疫的认识、温疫辨证体系、治法、方药特色以及对当代传染病的防治启示,以期对现当今时代重大流行病、传染病的预防与辨治有所启迪,促进中医药在防治疫病方面的积极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传统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于“理、法、方、药、防”等方面梳理总结温疫学派学术特色,深入挖掘防疫治疫的主要方法以及主要特色,从而探究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研究结果:明清温疫学派有丰富的防疫治疫理论,对疫病发生、治疗、愈后有独特的认识,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内容,对当今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以及应对公共卫生挑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1.综合探讨温疫学派对温疫发病的认识是:疫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结果,体现“天-地-人”三才发病观。2.归纳总结温疫学派辨证体系是融汇多种辨证方法于一体以适应疫病特殊性的结论。3.总结温疫学派治法特色为:截—疏,截断病势,疏利透达;导—下,予邪出路,下法新篇;和—解,多法调和,重视清解;时—位,因时制宜,注重阶段;升—降,调畅气机,注重肺肠;攻—养,祛邪扶正,攻即是养;内—外,内化外解,特色外治。4.归纳温疫学派方药运用特色:用药精专,专方专药;辟秽化浊,宜施芳香;重视性味,注重配伍;药物法象,选药新法;用药宜忌,谨遵禁忌。5.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对当代防疫治疫的启示为:中医治疫别具特色,以因势利导予邪以出路为原则,重视五运六气在中医防疫治疫的应用,立足中医“治未病”学说,培护正气,避其邪气,集中体现在温疫学派护窍思想。同时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是精髓。防治疫病总的原则,在于随机而变圆机灵活,运用之妙,存乎一心。6.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探讨温疫学派学术思想的实践应用,以“天地人”三才发病观探究新冠肺炎的发病,立足“时-位”“和-解”等治法思想探究在此次新冠肺炎中的应用与不足,同时提出“大疫良方,专方专药”,治疫要“守正创新”的观点。研究结论:明清温疫学派医家丰富的防治疫病的经验,为当今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中医药在当今时代防治疫病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二、流行性出血热中西医结合分型及辩证施治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行性出血热中西医结合分型及辩证施治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风雨路,杏林创辉煌——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中医药科技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 |
2 对传染病防治的巨大贡献 |
3 中西医结合救治危重症 |
4 慢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
5 效果显着的针灸疗法 |
6 中药现代化发展 |
7 总结 |
(3)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清法理论探源 |
2 儿童血尿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儿童血尿的中医辨证论治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二 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生物标志物筛选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三 清法对幼龄大鼠Ig A肾病湿热证细胞因子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实验四 清法对幼龄大鼠IgA肾病湿热证模型生物标志物干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实验结论 |
讨论 |
1 病证结合的Ig A肾病湿热证模型 |
2 清法方药对孤立性血尿细胞因子调节机制 |
3 儿童孤立性血尿尿液生物标志物筛选 |
4 研究创新点、不足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的概况 |
2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中医药的研究进展 |
3 代谢组学在肾脏疾病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
3.1 关于肾脏疾病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3.2 关于病理分型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 |
4 研究及应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就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古今研究及其系统化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引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3.研究目标 |
4.研究内容 |
5.研究方法 |
6.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中医学辨证分类方法的统一性研究进展 |
1.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现代研究状况分析 |
2.外感病辨证分类方法统一性研究的现状分析 |
3.外感病与内伤病辨证分类方法的关系问题 |
1 温病学辨证分类要素数据表的构建与解析 |
1.1 研究思路、研究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1.2 温病学辨证分类要素数据表的构建探讨 |
1.3 辨证分类要素数据表的构建过程 |
1.4 辨证分类数据表中要素的分析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 |
2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统计及权重分析 |
2.1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统计分析 |
2.2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权重分析 |
2.3 辨证分类方法的要素问题解析 |
3 对温病学派中各代表性的分类框架的分析评价与整体评估 |
3.1 精选36 部温病学着作病证分类框架的特点与优缺点分析 |
3.2 温病学代表着作病证分类框架总体发展水平的评价 |
3.3 温病学派辨证分类方法主流框架的初步探讨 |
4 温病学系统化辨证分类框架的构建 |
4.1 本研究分类框架与现行教材主流分类方法的关系 |
4.2 温病学与伤寒学辨证分类框架之比较 |
4.3 构建温病学通用化辨证分类框架之设想 |
5 结论 |
6 创新性 |
6.1 借助信息学本体分析方法 |
6.2 分类要素权重值的分析 |
6.3 全面整理了温病学领域中的病证分类要素 |
6.4 构建出温病学中普适性较强、涵盖性较广的系统性辨证分类框架 |
7 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后期工作的设想 |
7.1 病证要素提取标定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
7.2 后期工作的设想 |
8 对寒温统一性辨证分类框架的展望 |
8.1 伤寒学系统化辨证分类框架构建的介绍 |
8.2 构建寒温统一性辨证分类框架的展望 |
9 系统性辨证分类体系的临床运用实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1999 年以前温病学相关存世着作698 部目录 |
附录2 粗选的103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 |
附录3 精选的36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 |
附录4 精选的36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分类要素标定、频数统计表 |
附录5 精选的36 部温病学病证分类着作分类框架附表 |
作者简介 |
(5)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COVID-19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1 病原体 |
2 流行病学资料 |
3 发病机制 |
4 症状体征 |
5 辅助检查 |
6 治疗 |
7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疫病的认识与研究 |
1 古代中医对疫病的认识 |
2 COVID-19的中医病名 |
3 COVID-19的中医病因 |
4 COVID-19中医病机的认识 |
5 COVID-19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 |
研究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筛选标准 |
3 剔除标准 |
研究方法 |
1 病例收集 |
2 数据录入与核对 |
3 建立数据库 |
研究结果 |
1 症状频次 |
2 舌象频次 |
3 脉象频次 |
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分布 |
5 药物频次分布 |
6 药物组方规律 |
7 类方核心组合 |
讨论 |
1 姜良铎教授对COVID-19的认识及诊治思路 |
2 症状舌脉分析 |
3 对药物的分析 |
4 药物常用组合及关联度分析 |
5 药物聚类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内质网应激通路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治疗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
1 中医对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风的治疗原则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痰热清注射液对MCAO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痰热清注射液对MCAO大鼠内质网应激通路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北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子 |
第二章格拉秋山 |
第三章红花尔基 |
第四章墨尔根 |
第五章八里桥·五间房 |
第六章奇克 |
第七章无名一寒村 |
第八章五大连池 |
第九章锦河 |
第十章卧虎山 |
第十一章麦海 |
第十二章双泉 |
第十三章小临沂 |
第十四章朝元鼎 |
第十五章马路弯 |
第十六章伊林密 |
第十七章铁西 |
第十八章凤鸣街 |
第十九章西瓦窑 |
第二十章老鳖湾 |
第二十一章文化街14号 |
尾声 |
(8)庚子年的中医故事——《经络山河》节选 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寒湿疫?湿温疫? |
二、山西方案 |
三、山西警报拉响 |
四、清肺排毒汤与山西经验 |
五、守住“平遥阵地” |
(9)生脉类制剂调节血压作用的药理与临床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生脉类制剂的升压作用 |
1.1 原发性低血压 |
1.2 血液透析性低血压 |
1.3 冠心病合并低血压 |
1.4 休克所致低血压 |
1.5 其他原因所致低血压 |
2 生脉类制剂的降压作用 |
2.1 降压作用的药理研究 |
2.2 降压作用的临床研究 |
3 双向调节血压与剂量的关系 |
4 结语 |
(10)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挖掘及对当代传染病防治启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温疫探赜 |
1.温疫概念 |
1.1 疫的内涵 |
1.2 温与瘟辨 |
2.疫病探索 |
第二部分 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探究 |
1.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概述 |
1.1 创立戾气学说,启温疫学派 |
1.2 别诸家立医林,治疫家荟萃 |
2.温疫学派“天-地-人”三才发病观 |
2.1 天运时气异常,特异因素发病 |
2.2 人烟稠密酿疫,正气损而发病 |
2.3 地理方位特异,环境恶浊发病 |
3.温疫学派辨证体系研究 |
3.1 伤寒温病,首辨阴阳 |
3.2 疫邪见症,不出表里 |
3.3 虚实之辨,尤为重要 |
3.4 洞悉寒热,务须辨明 |
3.5 疫病辨证,在乎气血 |
3.6 温疫六经,殊与伤寒 |
3.7 卫气营血,温疫可参 |
3.8 温疫发展,三焦辨证 |
4.温疫学派治法研究 |
4.1 “截—疏”截断病势,疏利透达 |
4.2 “导—下”予邪出路,下法新篇 |
4.3 “和—解”多法调和,重视清解 |
4.4 “时—位”因时制宜,注重阶段 |
4.5 “升—降”调畅气机,注重肺肠 |
4.6 “攻—养”祛邪扶正,攻即是养 |
4.7 “内—外”内化外解,特色外治 |
5.温疫学派方药特色探究 |
5.1 用药精专,专方专药 |
5.2 辟秽化浊,宜施芳香 |
5.3 重视性味,注重配伍 |
5.4 药物法象,选药新法 |
5.5 用药宜忌,谨守禁忌 |
第三部分 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对当代防治疫病理念的启示 |
1.“治未病”,培护正气 |
1.1 未病先防,培护正气 |
1.2 早期干预,重视隔离 |
1.3 善后调理,引起重视 |
2.避其疫毒气,护窍思想 |
2.1 邪从口鼻入,护口鼻 |
2.2 周身血脉和,护毛窍 |
2.3 肠通而腑畅,重下窍 |
3.防疫新方案,五运六气 |
4.重辨证施治,随宜变通 |
4.1 注重体质,三因制宜 |
4.2 因发知受,辨证论治 |
4.3 知要守一,随宜变通 |
5.对中医防治新冠肺炎全过程的思考 |
5.1 “天-地-人”三才发病观 |
5.2 温疫学派治疫思想应用 |
5.3 大疫良方,专方专药 |
5.4 中医治疫,守正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四、流行性出血热中西医结合分型及辩证施治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风雨路,杏林创辉煌——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中医药科技成果[J]. 王秋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21(15)
- [2]老年登革热患者中西医临床特征与疾病转归相关性因素分析[D]. 陈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代谢组学儿童孤立性血尿湿热证模型大鼠生物标志物筛选及清法方药干预研究[D]. 李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温病学辨证分类方法的古今研究及其系统化框架设计[D]. 魏鹏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姜良铎教授COVID-19诊治思路及用药分析[D]. 梁思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基于内质网应激通路研究痰热清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的治疗机制[D]. 李莎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北地[J]. 老藤.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2)
- [8]庚子年的中医故事——《经络山河》节选 上[J]. 赵树义. 山西文学, 2020(09)
- [9]生脉类制剂调节血压作用的药理与临床研究概述[J]. 张燕欣,万梅绪,李智,宋美珍,吕欣,王蕴华,肖辉,李德坤. 药物评价研究, 2020(08)
- [10]明清温疫学派学术思想挖掘及对当代传染病防治启示的研究[D]. 张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