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一、孔子关于教师的基本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董学峰[1](2016)在《国家语言战略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国家语言战略的宏观视角出发,全面回顾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进程,并对美国、日本、韩国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语言推广政策、语言推广机构的设置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比大量数据和材料,进而探讨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总计八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的缘由、研究对象的界定、关键词语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理论背景及研究框架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汉语国际推广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其次对汉语国际推广的教材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再次对汉语国际推广师资素质、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最后对孔子学院的研究情况做了介绍。第三章重点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汉语国际推广的管理体制、孔子学院、汉语水平考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第四章对各国语言推广战略和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以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和美国为主要考察对象,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各国语言推广政策的经验与启示。第五章对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进行客观描述,根据孔子学院年度报告等材料,将孔子学院近10年的数据进行汇总、分类、比较、研究,从数据中总结、发现孔子学院在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一些规律。第六章主要是分析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一些问题,从机遇和挑战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说明,从战略、制度、经费、项目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剖析。第七章以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问题为导向,探讨了推广模式多元化的可能性及相关政策的配套方案,提出多渠道筹措汉语国际推广的资金,全方位提高汉语国际教育质量并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估体系等具体建议。第八章为结语,是对论文内容的全面总结,并指出本研究的缺点和不足,以及一些未及时展开讨论的研究。

梁琳[2](2016)在《面向孔子学院慕课建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际政治、文化关联的日益密切、深入,语言作为交流的载体,在各国的交流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他国与中国的交往愈加频繁,各国对汉语的学习需求迅速增长。因此,我国在世界各地开设了孔子学院,进行汉语教育及中国文化的推广,从而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理解。从2004年至今,11年来孔子学院迅速发展,已经遍及世界134个国家,同时孔子学院的注册学生数量迅猛增加。由于这些学习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孔子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随着汉语学习群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环境呈现多元化趋势,孔子学院的汉语教育和中国文化推广策略也随之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形势,完善孔子学院的运行机制。在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下,孔子学院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法满足学习者的多元需求,成为汉语国际推广决策者和从业人员最关心的问题。孔子学院快速发展,同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世界范围内区域分布不均衡,教学模式和内容不统一,教学时数少等。自2012年起,慕课(MOOC,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网络开放在线课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MOOC具有开放性、大规模性、资源共享性和实时交互性、教学资源和教学课时分段化等特征。MOOC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和教学内容的“碎片化”与孔子学院分布的“广泛性”和教学模式的“非统一性”相得益彰。因此,可借"MOOC"发展之势,助推“孔子学院教育模式”新发展。进而从业者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到了面向孔子学院MOOC的研究。MOOC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孔子学院运用MOOC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为自身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保障。本研究主要分为七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分析了孔子学院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MOOC的特征和优势,确定了研究孔子学院MOOC的建设问题的意义和方向。第二部分,相关教育理论及方法。本研究根据课程设置理论、文化传播与语言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进行课程建设,借鉴在线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进行教学环境和模式的创设,并运用在线教育评价方法,尤其是学习分析技术对网络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建构较为完整的孔子学院MOOC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第三部分,孔子学院需求分析及MOOC建设必要性。首先,总结了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现状和困境,分析孔子学院MOOC建设的需求;然后,对MOOC的教学特征进行深入挖掘,以分析MOOC与孔子学院二者的关联性,进而阐述基于MOOC的孔子学院课程的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四部分,孔子学院MOOC的设计。根据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研究了孔子学院MOOC的课程设计问题,包括教学理念的分析、需求分析、课程体系建构和知识体系建构,孔子学院MOOC的设计遵从以上步骤,对孔子学院中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教师和管理者的教育管理需求进行分析,构建孔子学院MOOC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第五部分,孔子学院MOOC的建设。在孔子学院MOOC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对孔子学院MOOC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提出基于5C目标的课程建设方案和系统框架,包括具体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和建设流程,最后并对孔子学院MOOC的具体内容进行建构。第六部分,孔子学院MOOC的实施与反馈。在已经建设的孔子学院MOOC平台上,建设面向孔子学院的《汉字MOOC》,并将其实际运用于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对实施结果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出孔子学院MOOC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第七部分,结论与建议,对孔子学院MOOC的设计、建设及实施进行总结,得出研究的结论,并对该话题研究进一步的展开提出了建议。孔子学院MOOC的学习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内容不仅是汉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更是中华文化的体验和理解。因此,孔子学院MOOC的设计对公共教学资源建设、师生互动和评价方式都有所要求,既要针对第二语言教学的普遍性也要体现孔子学院的特殊性,由基础课、特色课和拓展课共同实现MOOC课程普适而个性化的教学。基于5C目标的孔子学院MOOC建设是基于MOOC的孔子学院第二语言教学机构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最后,孔子学院汉字MOOC的实践说明了孔子学院MOOC教学方式受到汉语教师和海外学习者的欢迎,推进了孔子学院MOOC将汉语言教学从实地教育向完整的网络在线教育转变。

胡仁友[3](2014)在《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末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最为重要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中心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崛起受到全世界瞩目,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显着提高,从而引发全球“汉语热”,使我国的汉语言和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世界范围的“汉语热”令很多国家纷纷开设汉语课程来推广汉语言和中国文化,而各国在推广汉语的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态度。我国在汉语国际推广与受纳国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在研究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我国现行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局限和不足,从而提出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宏观战略和整体布局以及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第一部分:汉语国际推广的观念转型。从呈现背景入手,简要回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对我国汉语国际推广概念提出的背景、内涵和推广模式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描述了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推广的现状并对成绩加以肯定,并对汉语国际推广曾运用的策略加以阐述。本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对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史进行详细地理论解释。第二部分:以我国现行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核心价值透视为出发点,以典型国家语言推广的策略作为参照。分析出汉语国际推广的指标体系,便于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有标准有依据。第三部分:重点是基于SWOT模型,对我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进行分析。用Inghenia的网络SWOT工具用分值来衡量我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内部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同样是基于SWOT模型,分别对美国、韩国、日本、泰国等四个国家的汉语教育政策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提出这四个语言推广受纳国的汉语教育需求。第四部分:在分析汉语国际推广的评估指标体系为前提,分析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面临的形势以及四个受纳国汉语教育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并对当前国际形势下影响语言国际推广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三大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我国汉语国际推广的发展战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现行汉语国际推广定位、布局及发展战略进行有效规划。在研究中以对语言推广经验丰富国家的分析为参照,尝试建立汉语国际推广的评估指标。利用Inghenia的网络SWOT工具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五国汉语推广及教育战略、政策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各个因素进行逐条的定性分析,并基于受纳国汉语教育政策的解析结论,分析该国汉语教育的需求。本研究打破了以往的对汉语国际推广相关研究的建议性结论,以影响国际竞争的影响因素为环境依据,提出详实的政策、经济及文明文化战略。

张天明[4](2016)在《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教学思想是中国教学论的文化根基。对这一文化根基的研究,是基于文化传承进行的与时俱进的诠释和探索,是中国教学论发展的基础研究。而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是指从学术史角度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进行的梳理与审视,是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是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是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百年中的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只是进行了较为零星地探讨。为此,有必要从学术史视角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百年研究的变化沉浮展开系统梳理,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以便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未来研究和现代转换提供基础与参考。百年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经历了三大时期:第一个时期为1912-1949年的“沉寂与兴起”时期。该时期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在“全盘西化”、“文化本位”、残酷战争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沉寂、兴起、微弱延续三个阶段。该时期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于三个维度:一是专题研究初步兴起。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阐释了“闻道”和“育人”,但较为零散;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学法研究初步显现;有关传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时机、考试等其他思想研究有所涉及,但论述不多。二是比较类研究处于“表层对比”层次。虽出现了许多比较类的研究,但主要是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思想本身的对比。三是研究视角上史观多样。研究开始运用了实证史观、进化史观、实用史观、唯物史观等史学观点,不过,史观之外的其他视角非常缺乏。虽然该时期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如下问题不得不让人思考: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而极少进入教学论的学科视域;研究多为解读性研究,缺乏真正的实践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呈现出难以融合样态。第二个时期为1949-1976年的“缓行与异变”时期。该时期的研究在“全盘苏化”、“中国化”、“革命化”等因素影响下先后经历了冷落、缓行、异变三个阶段。整个研究时期,相关论着不多,进展缓慢。该时期出现了学而不厌、启发教学、师生关系、闻道与行道、教学活动史等方面的研究专文,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初步独立。但是,该时期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比较类研究集中于儒家教学思想与法家教学思想之间的对比。经过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梳理后发现,该时期的研究在发展态势上处于踟蹰状态,研究总体“下沉”,但以潜隐的方式继续前行;研究性质逐步走向了异变,在文革时期达到高峰;研究主体的整体学术心态呈现出鲜明的“纠结”特征。第三个时期为1977-2014年的“恢复与发展”时期。该时期研究在“拨乱反正”、“国学热”、“本土化”等因素影响下逐步从恢复走向发展,进而达到相对兴盛。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研究总体上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出版了多部传统教学思想的相关学术着作;二是专题研究“百花齐放”。传统教学目的研究兼有整体与细微,开始延伸到“自然”层面;传统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其本质观也渐受重视;传统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总体概述和纵向梳理,阴阳学教学内容受到重视;传统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研究全面繁荣,古代读书法备受关注;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了禅宗教学艺术的专门研究;教学主体研究上,教师研究集中于社会地位和德能素质,师生关系研究主题和视角有所拓展。此外,其他方面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三是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到文化内层。该时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看上去非常繁荣,但这种“繁荣”却令人担忧:其研究论着数量的飙升只是相对于以往研究绝对性的数字增长,这些论着在研究内容上内含大量重复,其所谓内容之丰富并非完全真实,而是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且其研究话语的表达西方化,缺少中国自身话语的运用。纵观百年,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百年里,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重复性研究较多,许多主题未能拓展细化;研究地位边缘化,传统教学思想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材料与外延材料忽缺;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对传统教学思想做到客观审视;研究话语他者化和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鉴于此,我国传统教学思想未来研究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努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挖掘原始典籍之教学本意,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加强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多维运用,强调中外教学思想的融合创生。

周汶霏[5](2015)在《孔子学院: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首届全体大会上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指出其宗旨是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和国际关系、消除国际冲突的根源、发展对他国的友好印象。国际理解教育孕育产生于战争与和平交接的动荡年代,更多地背负了维护世界和平和新秩序、增进文化理解避免冲突的历史使命。由于受到时代背景和政治意识的影响,这个理念随后在各个国家实现的路径和效果各有不同。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很多从前看似并无关联的问题,如今都在逐渐演变为全球性问题,有的甚至演化成危机与冲突。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曾经基于战争背景提出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希望能为人类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与发展路径寻找到启发与指引。但过往的实践经历说明,国际理解教育因其具有超越国家与民族的宏大教育目标、关照全人类的共同命运、涉及的领域广泛且体系复杂,一直以来都难以真正被贯彻实践,即便曾经作为专门的课程出现在学校与教室,但大多是昙花一现。我们现在所见更多的是对这一理念的碎片化的实践,这很难彰显国际理解教育蕴含的真正价值。孔子学院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应运而生。作为国际理解教育在当代的一次系统、长期和稳定的实践活动,孔子学院突破了以往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遇到的瓶颈,并在十年之间获得迅速发展,截至2014年12月7日,已经在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成为目前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语言与文化推广机构。对国际理解教育而言,虽然积累至今研究成果众多,但由于涵义界定不明确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长久以来都困扰着这一教育理念的发展;很多学者尝试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阐述,并发展出环境教育、发展教育、国际教育、全球教育、人权教育等等教育理念,它们大多是国际理解教育的衍生品,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却超越了国际理解教育,这一现象值得反思;其次,因为涵义界定不明确导致国际理解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乏理论依据和评价机制,致使很多项目最后不了了之,实践成果付诸东流。因而,梳理近一个世纪来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生成与实践发展,并根据新时期的社会特点和时代要求重新界定,可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至少两方面的帮助:(1)以理论发展历程与实践需求为基础对其进行界定,可以清晰认识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挖掘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2)为研究孔子学院的教育实践提供可参考的理论范式。对孔子学院而言,历经十年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寻求语言与文化理解的国际教育组织,孔子学院的很多实践特征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有契合点,而缺乏理论指导、研究成果匮乏的现状一直以来也是困扰孔子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尝试从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体系中寻找到孔子学院可以学习和借鉴的部分,尝试从教育学、传播学、管理学等角度分析孔子学院通过语言与文化传播的手段达成国际理解、促进世界和平这一教育现象,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丰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这些都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本文以国际理解教育为基本理论依据,参考框架理论、对话理论、文化间性理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转化理论、跨国教育组织与全球传播理论等,运用历时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孔子学院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并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孔子学院是怎样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这一问题包括几个方面: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的学术与社会意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与路径是什么?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机制与具体表现是什么?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优势、挑战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1章导论。分别梳理国际理解教育、孔子学院自产生以来的发展脉络、理论研究现状及问题。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章国际理解教育的当代界定。首先,梳理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历史沿革,指出国际理解教育因为缺乏真正有效的实践体系作为支撑,一直没有完全发挥其真正价值;其次,在国际理解教育的语境下分别分析了国际、理解与教育三个构成的意义,剖析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演进过程,指出进入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和使命已经发生了变化,向“全球公民教育”目标的转型是重要体现,与此同时,许多类似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出现,是国际理解教育在全球化时代新的表现形式;再次,介绍了包括美国、英国与德国、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集团、世界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及社会力量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历程,分析实践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反思国际理解教育本身具有的局限性;最后,在上述基础上本章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内涵与当代意义进行了重新界定,建立本文的逻辑分析框架,即当代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可实践的教育理念,由“国际”与“理解教育”两个概念维度构成,具有兼容唯一性与多元性的跨文化教育理念、强调理解与宽容的价值、关注主观能动性与个体差异性、关注教育公平的实现等当代意义。第3章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条件。本章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即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是什么?实践的具体路径是什么?首先,本章从前置性基础与可行性基础两个角度分析了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认为历史与传统因素、自身因素、教育机制因素等构成了前置性基础,理念因素、合作因素、权力因素与技术因素等构成了可行性基础;这些基础决定了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具有现实可能性,但仍需要来自政府、教育、社会网络、文化理解等因素的参与,通过依靠政府引导、依托教育实践、倚重社会网络、寻求文化理解、强调人格魅力等路径,才能够真正促成这一实践。第4章孔子学院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机制。本章从组织特点、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形式三个角度,剖析孔子学院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机制。第一,在组织特点方面,孔子学院作为教育组织的国际属性决定了在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过程中,孔子学院采取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嵌入式”社会活动模式、国际化人才建设与储备模式、社会资源的国际化配置、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国际化扩张、无国界的数字教育等途径进行实践。第二,在教育理念方面,兼容多元性与差异性、强调自我与他者间的理解与对话、关注功利之外的意义等都是孔子学院与国际理解教育所达成的价值共识,它们共同构成了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取向。第三,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特质体现在对“国际”视野下的“理解教育”的诠释上,因而本章以狭义视角上的教育活动为例,分析了孔子学院在语言技能教育实践、文化素养教育实践、师资培养教育实践与研究型人才培养实践等四个方面所体现的理解导向。第5章孔子学院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案例分析。本章以孔子学院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为切入点,分别从具体教学、运营模式、合作方式和政策规划四个角度选取了孔子学院实践案例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孔子学院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第一,本章选取了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网络孔子学院为例,分析孔子学院在具体教学方面强调交际能力的语言教学、文化理解的多样化实现、数字教育的整体性铺设等实践特点;第二,以英国爱丁堡大学孔子学院、日本北陆大学孔子学院、中蒙友好基金会、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师资培训项目等为案例,分析了孔子学院通过国际化组织架构、运营模式及人才体系建设等路径实现运营的实践特点;第三,以“汉语桥”项目、孔子新汉学计划、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孔子学院等不同层次的案例为对象,分析了孔子学院在教学与研究的中外合作、建立战略联盟、以对方为主的合作模式等合作方式上的实践特点;第四,以美国签证风波、日本立命馆大学孔子学院、网络孔子学院的国际化架设为例,分析孔子学院在环境评估、目标制定与战略制定等政策规划方面的实践特点。第6章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优势、挑战与展望。首先,本章在以上五章论述的基础上,围绕国际理解教育“国际”与“理解教育”两个维度,分析了孔子学院所具有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关注组织管理的影响、差异化发展、倚重数字教育、推动公民教育等“国际”优势与理解语言、理解文化、政府主导的教育公共产品供给、兼顾知识与素养教育等“理解教育”优势。其次,本章分析了孔子学院在实践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来自国际理解教育、孔子学院、合作模式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挑战。再次,在总结前文论证与分析的基础上,从强化目标的导向作用、加强实践功能、跟进评估建设与肯定实践价值等四个角度展望孔子学院的未来发展。第7章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历程与结论进行回顾与总结,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探讨后续研究方向。

赵跃[6](2014)在《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孔子学院已走过十年的历程,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①随着孔子学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它对世界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孔子学院不但是中国对外推广汉语教学的重要机构,也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载体,它做为一个以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为主的综合性教育文化交流平台,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孔子学院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除了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还由于自身定位准确、机制合理,符合当前国际社会环境和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方面,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教育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教育文化不断走向开放与合作,各种新型教育主体、传播形式不断涌现,使人们面对的教育文化环境越来越多元化、国际化。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内外了解中国的需求不断上涨,中国需要向世界正确的呈现自己,进而提高自己的国际话语竞争力。孔子学院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型教育跨境合作形式,是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孔子学院以一种主动走出去的态势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一种教育合作的方式从事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不但促进了中外教育文化交流,增加了世界教育文化的多样性,还直接影响和冲击了国内外教育体系,推进了各国教育变革。孔子学院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教学机构,其教学活动的开展肩负了文化传播的重任;孔子学院不同于一般的文化推广机构,它在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有效促进了各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增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国际化水平。虽然很多中国大学也在做教育国际交流,但大部分是在本土层面进行的,以一种“引进来”的方式,吸引外国教育的介入,而孔子学院是以一种主动“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层面的教育竞争与合作。这种跨国合作不同于一般的跨国公司,它涉及到意识形态层面,会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模式,具有鲜明的教育特性。所以,对孔子学院教育功能进行研究,既是来自于教育改革实践的理论诉求,也是中国教育文化主动走出去,积极融入世界教育文化体系,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借鉴教育传播学和教育生态学的视角,运用基于资源和网络的理论,对孔子学院教育功能问题进行分析。在总结孔子学院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内涵,探寻制约孔子学院教育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阐述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并为教育功能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促进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完善,进一步推动孔子学院的健康、持续发展。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孔子学院作为一个教育主体在全球化背景下有何特殊性?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体现及它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影响机制与实现机制是什么?进一步提升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途径有哪些?围绕上述问题,全文共分7章,各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研究缘起与意义、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整体思路与研究框架。第2章,孔子学院的教育现状。本章首先分析了孔子学院作为教育主体的必然性与独特性,认为孔子学院作为一个新型教育主体,既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有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和传播机构的特性。其次,本章梳理、分析了孔子学院目前存在的几种主要类型,认为不同类型的孔子学院教育理念与运转机制不同,它们运用多符号的媒介资源,通过汉语教学、文化交流、汉语与中国文化研究、社区服务等途径开展工作。最后,总结了孔子学院的教育特点,认为地域与理念的双重跨界、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的双层嵌入、当地需求与教育形式的多样综合、多主体与多层次的交往合作是其主要特点。第3章,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内涵。孔子学院的教育现状决定了孔子学院的教育功能,本章对孔子学院的教育功能进行界定,分析了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辐射层面,进而从语言技能提升与需求满足、文化传承与跨文化对话、国际理解与国际协作、行业孵化与阶层培育、教育开放与教育合作、制度变革与生态平衡等方面探讨了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体现。第4章,孔子学院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本章认为理念因素、自身因素、合作因素和地区因素是孔子学院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要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孔子学院对功能取向的定位、对自身教育的完善、与合作主体的互动、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等方面分析了孔子学院教育功能实现的制约因素。第5章,孔子学院教育功能实现的路径。本章运用基于资源和网络的理论,重点分析了孔子学院教育网络的构建、运转与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主体要达到教育价值最大化的目的,就要创造全球教育资源整合网络,发挥网络组织在资源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孔子学院教育网络的构建是孔子学院教育功能实现的主要路径,本章分析了孔子学院教育网络的层次性及相互关系,探讨了多种合作状态下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交互行为特征和效果。本章指出,联动传播是孔子学院教育网络的运转模式,进而探讨了在网络联系少、网络创新能力差的情况下如何对孔子学院教育网络进行维护。最后,本章进一步分析了孔子学院教育网络在竞争优势和传播效应方面的影响。第6章,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优化。本章主要探讨如何提升孔子学院的教育价值,从政府部门、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自身、教育传播者等不同维度提出建议,探索了可持续性的语言文化传播策略。研究认为,政府部门要为孔子学院的良性运转提供法律保障、营造宽松的国际环境;孔子学院总部要为孔子学院的治理改进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依据;孔子学院自身需要适应和满足不同学习需求,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完善;教育传播者需要培养、提升传播素养与传播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沟通与交流。第7章,回顾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观点、结论和创新进行总结,提出后续研究方向。

魏乐乐[7](2014)在《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影响要素分析》文中指出自2004年世界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正式挂牌至2013年年底,“中国已经在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到了85万人。”①其中,韩国建立19所,是孔子学院分布密度最大的国家。课程设置是孔子学院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韩国17所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影响要素现状进行考察,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当前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影响要素的基本情况、总体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等,从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和学员三个层面分析了对当前孔子学院课程设置的评介和改革期望,同时,个案分析了顺天乡孔子学院的经验,提出优化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的思路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影响要素情况。韩国孔子学院学员特点鲜明,身份复杂,学习目的多样,来源广泛,满足所有学员的学习需求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以孔子学院总部派遣的在读研究生为主,专业背景多样,新手教师居多、女性教师占绝大多数且留任教师所占比重较小。教材来源多,教材注释说明和生词词义大多有韩国语翻译,教材选用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本土教材建设稍显滞后,连续性强、成系列的教材较缺乏。教学条件和设施较为先进和完善,教学场地交通便利。教学评估实施难度较大,教学体系有待建立、健全,管理规范性有待提高。二、韩国孔子学院主要课程类型情况。韩国孔子学院的课程主要分为语言课、文化课和文化活动三种类型。汉语教学和培训在课程设置中占主体地位,文化类课程和文化活动是孔子学院业务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语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孔子学院社区融入度普遍较高,多数孔子学院与所在地大中小学和政府部门有合作关系,并不断探索纳入到当地教育体系的途径和方式虽已取得一些突破但深度不够,在被社会认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拓展。文化讲座和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品牌,但重复较多,创新较少,孔子学院间同类活动的开展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共享渠道,资源利用效率依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三、对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影响要素的评价和改进期望。目前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总体上是比较成功、合理的。教师和学员对所选教材总体比较满意,上课时间和地点的安排也为教师和学员所接受,各级别的学员均给予了教师较高的评价,孔子学院汉语教师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学员的充分肯定,说明工作在孔子学院教学一线的全体教师是合格、称职的,同时证明了孔子学院总部在汉语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设立和汉语教师志愿者的选拔、培训,对促进国外汉语教学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尽管学员对当前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较高,但依然希望能够增加一些专项技能课程、视听说课程和更多的介绍国文化知识的课程,特别是增加对当代中国人日常使用口语和当代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孔子学院的院长们也在综合考虑学员的各种需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基础上,积极寻求突破,探索使孔子学院更好更长远发展的途径。四、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影响要素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优化建议。韩国孔子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和高度评价,但依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本研究对孔子学院在上课时间安排、教学条件、生源、师资、教材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精确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提高文化类课程和文化活动的质量水平;加强教师培训,及时指导支持;加强教师培训,及时指导支持;加强孔院间合作,提高宣传力度,努力拓展生源;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和制度等参考性建议。

窦晓静[8](2013)在《韩国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全球化的趋势也促使了“民族复兴”的再次呼吁,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希望能够在世界共融的大环境中保持本民族特色,“孔子学院”的出现为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中韩两国建交以来的紧密交往,让汉语推广再次成为一种满足交流需求的趋势,而韩国先进的教育体系也带动了汉语教学模式的逐步完善。2004年,世界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了“首尔孔子学院”,在首尔孔子学院成立之后,韩国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便如雨后春笋般在9年的时间里连增21所。孔子学院的发展,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议题,即对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模式的经验与不断探索,韩国孔子学院的教学模式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不足,怎样的教学模式更加适合韩国的孔子学院,这是该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笔者通过在韩国孔子学院两年来的工作经历,,分别对东西大学孔子学院、忠南大学孔子学院、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和大真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总结发法、个案研究及案例分析法、实地采访法、定量的研究方法,利用了SPSS数据处理工具,对韩国这四所孔子学院的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从理论层面对韩国孔子学院的教学模式特点进行总结,对不足与优点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目前关于韩国孔子学院教学模式方向的研究很少,希望本文能为韩国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提供一点儿新思路。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六章: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二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及韩国对“孔子学院”及“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前期研究进行了综述,综述以图表形式,从论文的数量及研究领域进行了陈述,并总结了论文中所提出的孔子学院目前现存的问题。综述部分还包括了本文的“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介绍了教学模式的定义、构成及特点,以及国内外对外汉语常用的教学模式。本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任务及研究方法。第三章:韩国孔子学院现状。本章主要介绍了韩国孔子学院情况。通根据实地考察和两年多来的工作经验,总结了韩国孔子学院的建院情况、主要职能及师资情况,为韩国孔子学院教学研究提供了详尽的资料,为该课题的亮点。第四章:韩国孔子学院教学模式分析。该章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该章以东西大学孔子学院、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忠南大学孔子学院、大真大学孔子学院为个案,以笔者的实地调研、访谈和资料收集为基础,结合图表分析和数据,分别从孔子学院学习者动机调查、教学对象分析、课程设置分析、教材使用调查、教学法运用、考评制度六个方面对此四所孔子学院的教学模式进行了论述、分析,总结了目前韩国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不足之处。第五章:韩国孔子学院教学模式建议。根据第四章的研究结果,本章从教材、课程、教学法、评价反馈四个方面,对韩国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为韩国孔子学院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附录。本文在第四章中,为了更好的分析和研究韩国各孔子学院的学习对象,随时对该四所孔子学院的83名孔子学院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采访,分析了韩国孔子学院不同年龄的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该章中有83名调查的问卷内容。本章还包括针对孔子学院学员的对孔院教材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以及对以东西大学孔子学院、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忠南大学孔子学院、大真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情况的介绍。

矫雅楠[9](2016)在《作为媒介的孔子学院 ——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自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设立以来,孔子学院发展已进入第二个十年。目前500家孔子学院,1000个孔子课堂,分布在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基本建构起一个广覆盖,多层次的孔子学院全球传播网络,以此为依托的语言文化传播实践也在不断深化。在完善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孔子学院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文交流的独特作用更加显着,成为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从传播的视角看,孔子学院的“平台”定位以及“桥梁”和“纽带”的角色阐释,说明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践行多元文化理念方面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建构了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文化对话和文化共享的中间环境,成为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媒介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分析传播现象的重要理论工具。它是一个话语意义而非实在意义的概念,在不同时代环境和现实语境下被不断协商、接纳、改造和实践。在大众传播勃兴的年代,媒介多被理解为传输信息的载体或技术工具。随着文化世界化和社会媒介化的深入,媒介形态发生剧烈变动,以往以技术为主导的阐释框架已不能完全涵盖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多重变革。在学术研究领域,媒介环境学和普通媒介学的理论成果促使我们认识到,人文性是传播与媒介的固有属性,媒介构成了联接全球社会中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的开放空间,本身具有宽泛的所指和丰富的内涵。孔子学院的语言文化传播实践为我们突破媒介研究视阈局限,摆脱思维惯性提供了新的思想园地,也预示了一种与社会现实和文化实践同步的学术突破的可能。本文从传播的视角切入,以媒介环境学和普通媒介学为理论来源,运用基于结构和平衡的方法论路径,在对媒介概念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论证孔子学院媒介属性,分析其媒介功能,并进一步探寻实现该功能,维护媒介定位的路径与方法。围绕“孔子学院是媒介”这一核心假设,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在媒介环境学范式下,应如何认识和理解媒介?(2)孔子学院是否具有媒介性质?(3)孔子学院的媒介功能是什么?(4)如何实现孔子学院的媒介功能?(5)在当前,孔子学院的媒介定位应如何维护?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共分7章,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主要介绍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章,媒介概念分析。本章主要基于媒介环境学派和普通媒介学的理论成果,对媒介环境学范式下的媒介概念进行梳理和阐释。首先,通过对媒介一词的中外溯源,以及对媒介理论中“泛媒介”和“媒介环境”观点的梳理与评述,阐明媒介本具有相对宽泛的所指。其次,遵循从学术观点到研究范式的演进逻辑,重点论述媒介环境学和普通媒介学对“将媒介视为环境”的范式建构与补充,阐明媒介概念应是物质与组织构成的生态系统,同时涵盖技术性与人文性。最后,在整合理论,检视实践的基础上对媒介进行再认识,给出本文对媒介内涵的理解。第3章,孔子学院的媒介属性分析。本章首先基于孔子学院宗旨,从现实层面描述分析孔子学院的属性与功能,目标与拓展。指出孔子学院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具有汉语教学,文化传播和教育文化交流等基本职能,并作为“综合性文化交流平台”功能逐渐复合。其次,将学理与实践对接,论证孔子学院是否具有媒介属性。本文认为,孔子学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媒介功能,即具备教育、告知、解释、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等基本功能,也作为“物质化的组织”符合普通媒介学对媒介属性与功能的相关论述。最后,从符号意义和实体特征两个层面分析孔子学院作为媒介的外在呈现。在符号意义层面,基于对《人民日报》等4家报纸孔子学院报道的内容分析和词频统计,和对国外报道的简要梳理,指出孔子学院“纽带”、“桥梁”等符号意义均指向其媒介属性;在实体层面,基于孔子学院性质、宗旨、办学模式和发展策略的特殊性,指出孔子学院具有整体关涉跨文化交流,植根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双向作用于中外社会发展,注重人文交流与民间交往的媒介特征。第4章,孔子学院的媒介功能分析。本章首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学院的媒介功能内涵。本文认为,孔子学院的媒介功能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功能系统:在静态上,是以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为基础,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为主体,与政治、经济、生态等各领域结合产生相应功能为延伸的功能体系;在动态上,是以媒介机构、媒介平台和媒介环境为形态,以传递、转换和整合为功能核心,逐步推进的功能连续体。其次,分析孔子学院媒介功能的作用机制,提出需求-利益满足是其基本作用原理,利益框架建构与社会关系协调是基本作用方式。再次,根据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从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分析孔子学院媒介功能作用的层次。最后,从工具取向和社会取向两个方面分析孔子学院媒介功能的效果,并论述在不同价值取向下可能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第5章,孔子学院媒介功能实现。本章基于社会互动论和关系传播理论,首先分析孔子学院媒介功能实现的外部动因和内部条件,认为建构国际信息新秩序的时代诉求;媒介技术的文化本质与社会影响:地方性文化对自我格局的持续超越;中国重构大国形象的多元实践构成了孔子学院媒介功能实现的外部动因。坚持交流互动和人性化的传播理念,加强传播主体的培育,传播内容的建设,传播渠道的完善构成了孔子学院媒介功能实现的内部条件。其次,提出实现孔子学院媒介功能应以理念、价值和程序三方面共识为原则。最后,在功能的实现路径上,着眼于建构与受众的信任关系,强化媒介地位的独立性,提出孔子学院应走专业化、差异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第6章,孔子学院媒介定位维护。遵循孔子学院媒介环境与整体社会环境互动融合的思路,本章基于媒介环境学的生态视野,从孔子学院的组织基础、技术支撑、生存空间和发展形态等方面探讨如何维护孔子学院的媒介定位。首先,孔子学院应加强组织制度化建设,通过对组织规范、结构和行为的制度化,实现外部规范逐步被主体内化,主体在协调与共享中对规范进行调整和改善的双向互动。其次,加强对数字网络技术的应用,通过运用互联网移动技术;建构数据网络;实现虚拟平台与实体平台的协同,发挥技术对媒介功能优化的推动作用。再次,深化本土策略,通过个体参与社区信息交流,组织上支持社区资源共享,情感上参与建构社区共识,进一步发挥媒介接近性与便用性的优势。最后,推进形态融合,通过培育文化共同体;运用市场机制和建构多元评价体系推动孔子学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第7章,回顾与总结。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结论和创新点,提出研究展望。

李丹[10](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国家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意识不强、角色冲突、角色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为研究对象,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从而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理论提供指导。主动使教师成功的实现自身的角色,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论文正文共分成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研究的难点及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是论文写作的基础部分,主要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具体梳理和分析。首先对新时代、教师角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界定展开理论分析。之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参考等四个方面去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基础。第三章主要是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全面梳理,详细探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梳理与分析后得出角色弱化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基于上一部分的角色分析,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的研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五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进行归纳与总结。第五章重点分析与研究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从五个方面去论述实践策略的定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铸魂育人的训教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科学理论的普及者、勇于创新的助力者,希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动地进入角色并实现角色。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二、孔子关于教师的基本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孔子关于教师的基本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语言战略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意义
    1.4 理论背景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对文献资料的分析
    2.2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
        2.2.1 教材研究现状和问题
        2.2.2 教材研究成果
        2.2.3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建议
    2.3 对外汉语教师研究
        2.3.1 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研究
        2.3.2 对外汉语教师培养研究
        2.3.3 对外汉语师资队伍建设
    2.4 孔子学院研究
        2.4.1 孔子学院的现状分析
        2.4.2 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
        2.4.3 孔子学院的文化软实力
        2.4.4 孔子学院的未来
第三章 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回顾
    3.1 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回顾
    3.2 对外汉语教学的三个时期
        3.2.1 开创期(20世纪50至70年代后期)
        3.2.2 探索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3.2.3 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至2005年)
    3.3 汉语国际推广管理体制的现状
        3.3.1 国家层面
        3.3.2 省级层面
        3.3.3 高校层面
    3.4 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
        3.4.1 孔子学院的数量与分布
        3.4.2 孔子学院的性质
        3.4.3 孔子学院的主要职能
        3.4.4 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
        3.4.5 孔子学院的办学标准
    3.5 汉语教师队伍的建设
        3.5.1 对外汉语教师的聘用和认证条件
        3.5.2 对外汉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3.5.3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
    3.6 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
        3.6.1 第一阶段:从无到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3.6.2 第二阶段:从少到多(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3.6.3 第三阶段:从系列化到立体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
    3.7 汉语水平考试
        3.7.1 汉语水平考试的内容和构成
        3.7.2 新汉语水平考试的特点
        3.7.3 汉语水平考试的创新
    3.8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
        3.8.1 "汉语桥"中文比赛
        3.8.2 "汉语桥"外国中小学校长访华之旅
        3.8.3 "汉语桥"高中生夏令营
        3.8.4 "汉语桥基金"和援助国外中文图书馆
        3.8.5 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
        3.8.6 新汉学计划
        3.8.7 孔子学院大会
第四章 各国语言推广战略的比较分析
    4.1 欧洲地区语言的国际推广
        4.1.1 英语
        4.1.2 法语
    4.2 亚洲地区的国际推广
        4.2.1 日语
        4.2.2 韩语
    4.3 美洲地区语言的推广
        4.3.1 美国语言使用的基本情况
        4.3.2 美国语言推广的考试模式
        4.3.3 美国语言推广的政策
    4.4 中外语言推广机构及政策比较
        4.4.1 中外语言推广政策比较
        4.4.2 中外语言推广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
        4.4.3 中外语言推广教育政策特点
        4.4.4 中外语言推广机构及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第五章 汉语国际推广的相关数据分析
    5.1 汉语国际推广机构的发展情况
        5.1.1 孔子学院发展数据分析
        5.1.2 孔子课堂发展数据分析
        5.1.3 孔子学院(课堂)分布研究
    5.2 汉语国际推广的经费数据分析
        5.2.1 孔子学院经费总支出情况
        5.2.2 孔子学院阶段性投入项目
        5.2.3 孔子学院长期投入项目
    5.3 孔子学院师生、教材等数据分析
        5.3.1 孔子学院教师数据分析
        5.3.2 孔子学院注册学生数据分析
        5.3.3 孔子学院赠售教材、图书数据分析
第六章 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问题
    6.1 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6.1.1 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机遇
        6.1.2 汉语国际推广面临的挑战
    6.2 汉语国际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6.2.1 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高度问题
        6.2.2 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问题
        6.2.3 汉语国际推广的"三教"问题
        6.2.4 汉语国际推广的经费问题
        6.2.5 汉语国际推广机构建设问题
第七章 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建议
    7.1 将推广模式多元化
        7.1.1 加强多方合作
        7.1.2 采取多渠道传播
    7.2 提升汉语国际推广的国际战略体地位
    7.3 完善相关政策及其配套方案
    7.4 多方募集孔子学院经费
    7.5 全方位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
        7.5.1 加强对外汉语师资队伍建设
        7.5.2 加强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7.5.3 努力实现教学方式本土化
        7.5.4 改善课程设置
    7.6 改进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
    7.7 建立质量评估体系
    7.8 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面向孔子学院慕课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孔子学院MOOC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设置的理论
    二、文化传播与语言教学理论
    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四、在线教育教学模式与技术
    五、在线教育评价方法
第三章 孔子学院需求分析及MOOC建设必要性
    一、孔子学院发展与课程设置现状
    二、孔子学院的困境及建设孔子学院MOOC的需求
    三、MOOC的社会需求与应用
    四、MOOC的特征及在孔子学院MOOC中的应对
第四章 孔子学院MOOC的设计
    一、孔子学院MOOC的教学理念
    二、孔子学院MOOC的需求分析
    三、孔子学院MOOC的课程体系
    四、孔子学院MOOC的知识体系
    五、孔子学院MOOC的评价体系
第五章 孔子学院MOOC的建设
    一、孔子学院MOOC的教学模式提出
    二、基于5C目标孔子学院MOOC建设方案
    三、基于5C目标孔子学院MOOC系统框架
    四、孔子学院MOOC的课程内容建设
    五、孔子学院MOOC的课程管理
第六章 面向孔子学院MOOC的实施与反馈—以孔子学院《汉字MOOC》为例
    一、孔子学院汉字MOOC的建设
    二、孔子学院汉字MOOC实施的反馈
    三、孔子学院MOOC实施的反思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向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起源
        1. 世界需要汉语
        2. 汉语走向世界
    (二)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1. 国外相关研究
        2. 国内相关研究
        3. 本文研究方法
    (三)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四) 概念的提出
        1. 语言规划理论
        2. 态势(SWOT)分析法
        3. 战略
第一章 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与现状
    (一) 对外汉语的历史回溯
        1. 酝酿时期
        2. 发展时期
        3. 成熟时期
    (二) 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
        1. 初步形成孔子学院的全球布局
        2. 建立汉语国际推广管理体制
        3. 建设汉语师资队伍
        4. 编制对外汉语教材
        5. 举行汉语水平考试
        6.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 汉语国际化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1. 战略定位不明确
        2. 战略机制不系统
        3. 社会参与面不广泛(推广机构缺少经验)
        4. 对外汉语教学面临诸多问题
        5. 推广机构发展不平衡
第二章 汉语国际推广的价值评估
    (一) 汉语国际推广的价值
        1. 政治价值
        2. 文化价值
        3. 教育价值
        4. 经济价值
    (二) 语言推广的国际经验
        1. 各国语言推广机制
        2. 语言传播机构的财政支出
        3. 语言推广与文化外交
    (三) 汉语国际推广的评估指标
        1. 明确经济增长与语言推广关联度的内涵
        2. 指标选取的原则
        3. 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三章 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分析
    (一) 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内部影响分析
        1. 汉语国际推广的模式
        2. 内部影响因素 SWOT 分析
        3. 分析结果与建议
    (二) 汉语国际推广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 美国汉语教育 SWOT 分析
        2. 韩国汉语教育 SWOT 分析
        3. 日本汉语教育 SWOT 分析
        4. 泰国汉语教育 SWOT 分析
        5. 小结
第四章 汉语国际推广发展战略
    (一) 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定位
        1. 基本思路
        2. 预期目标
    (二) 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布局
        1. 时间划分布局
        2. 地域传播布局
    (三) 实施汉语国际推广战略采取的措施
        1. 加强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2. 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体系
        3. 促进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
        (一) 中国传统教学思想学术研究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我国教学改革立足“本土根基”的实践需要
        (三) 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构建与形成的应然选择
        (四) 中华民族教学自信培育与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的基本现状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发展概况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的内容梳理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研究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沉寂与兴起:1912-1949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沉寂--兴起--微弱延续
        (一) 清朝晚期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开端
        (二) 1912-1927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沉寂
        (三) 1928-1942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起
        (四) 1943-1949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微弱延续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专题研究初兴·表层对比·史观多样
        (一) 传统教学目的研究:零散性地阐释“闻道”和“育人”
        (二) 传统教学原则方法研究:整体相对繁荣与学法研究初步显现
        (三) “边缘化”教学专题研究:简要探讨中潜含着较大发展空间
        (四) 比较类研究:追求民族教学自信下的“表层对比”
        (五) 研究视角:史观解读的多样与其他视角的缺乏
    三、研究初步兴起之反思
        (一)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基本藏匿于教育思想研究之中
        (二)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主要在教育史领域中展开
        (三) 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大多为解读性研究
        (四) 传统教学思想与外国教学理论研究难以融合
第三章 缓行与异变:1949-1976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 1949-195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冷落
        (二) 1956-1965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缓行
        (三) 1966-197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异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专题研究细化·首着问世·儒法比较
        (一) “元素性”研究状况:从“整体观照”走向“专题细化”
        (二) 研究初步独立的标志:首部传统学习思想研究专着问世
        (三) 研究异变集中表现:传统教学思想批判性“研究”铺天盖地
        (四) 比较类研究之转向:儒与法教学思想比较“研究”最受关注
    三、研究缓行异变之省思
        (一) 研究发展之基本态势:踟蹰
        (二) 研究性质之变化状况:异变
        (三) 研究主体之学术心态:纠结
第四章 恢复与发展:1977-2014年的传统教学思想研究
    一、研究的发展脉络:恢复--发展--兴盛
        (一) 1977-1983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恢复
        (二) 1984-1996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发展
        (三) 1997-2014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兴盛
    二、研究的主要进展:独立化·百花齐放·文化内层
        (一) 研究走向独立化与体系化,多部研究着作诞生
        (二) 教学目的研究兼顾整体与细微,延伸到“自然”层面
        (三) 教学过程研究出现多种阶段论,教学本质观引起注意
        (四) 教学内容研究深入细化,出现纵向梳理和阴阳学研究
        (五) 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全面繁荣,读书法备受关注
        (六) 教学艺术日渐受到重视,出现禅宗教学艺术专门研究
        (七) 教学主体关系研究视角拓展,教师地位和德能颇受重视
        (八) 比较类研究涉及更多主题与人物,开始深入文化内层
    三、研究兴盛繁荣之忧思
        (一) 总体繁荣景象之简要描绘
        (二) 数量飙升之思:绝对与相对
        (三) 内容丰富之思:真实与虚假
        (四) 研究话语之思:西方与中国
第五章 特点与趋势: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之总体论析
    一、纵向观照: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嬗变的主要特点
        (一) 研究呈现出“高-低-高”的起伏态势
        (二) 研究从“教育藏匿”走向“教学独立”
        (三) 研究从重于事实叙述转向重视问题评论
        (四) 研究从重于“教学”走向偏重学习
        (五) 研究从“思想本身”走向“文化内层”
    二、横向反思:百年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重复性研究普遍,许多主题未能深入细化
        (二) 研究地位边缘化,长期缺乏应有的重视
        (三) 研究材料挖掘不够,原始和外延材料忽缺
        (四) 研究视角与方法依然狭窄,难以客观审视
        (五) 研究话语他者化与政治化,非科学性显着
    三、未来展望: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发展的应然趋势
        (一) 清思待进------注重已有成果的学术梳理
        (二) 返璞归真------努力挖掘材料的教学本意
        (三) 话语重构------构建中国特色的教学话语
        (四) 立体透视------加强视角方法的多维运用
        (五) 融合创生------强调中外思想的有机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孔子学院: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国际理解教育的文献综述
        1.2.2 理解教育的文献综述
        1.2.3 孔子学院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理论基础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际理解教育的当代界定
    2.1 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梳理
        2.1.1 国际理解教育的历史沿革
        2.1.2 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演进
    2.2 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2.2.1 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
        2.2.2 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反思
    2.3 国际理解教育的当代内涵
        2.3.1 一种可实践的教育理念
        2.3.2 两个概念维度
        2.3.3 多条实践路径
    2.4 国际理解教育的当代意义
        2.4.1 兼容唯一性与多元性的跨文化教育理念
        2.4.2 强调理解与宽容的价值
        2.4.3 关注主观能动性与个体差异性
        2.4.4 实现教育公平的示范
第3章 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条件
    3.1 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
        3.1.1 前置性基础
        3.1.2 可行性基础
    3.2 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
        3.2.1 政府引导的教育行为
        3.2.2 依托教育实践的路径
        3.2.3 倚重社会网络的路径
        3.2.4 寻求文化理解的路径
        3.2.5 强调人格魅力的路径
第4章 孔子学院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机制
    4.1 孔子学院作为教育组织的国际属性
        4.1.1 中外合作的办学模式
        4.1.2 “嵌入式”的社会活动模式
        4.1.3 国际化人才建设与储备模式
        4.1.4 社会资源的国际化配置
        4.1.5 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国际化扩张
        4.1.6 无国界的数字教育
    4.2 孔子学院教育理念的价值共识
        4.2.1 兼容多元性与差异性
        4.2.2 自我与他者的理解与对话
        4.2.3 关注功利之外
    4.3 孔子学院教育实践的理解导向
        4.3.1 语言技能教育实践
        4.3.2 文化素养教育实践
        4.3.3 师资培养教育实践
        4.3.4 研究型人才培养实践
第5章 孔子学院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5.1 对具体教学的教育实践
        5.1.1 强调交际能力的语言教学
        5.1.2 文化理解的多样化实现
        5.1.3 数字教育的整体性铺设
    5.2 对运营模式的教育实践
        5.2.1 国际化的组织架构
        5.2.2 国际化的运营模式
        5.2.3 国际化的人才体系建设
    5.3 对合作方式的教育实践
        5.3.1 教学与研究的中外合作
        5.3.2 建立战略联盟
        5.3.3 以对方为主的新模式
    5.4 对政策规划的教育实践
        5.4.1 环境评估
        5.4.2 目标制定
        5.4.3 战略制定
第6章 孔子学院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优势、挑战与展望
    6.1 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国际”优势
        6.1.1 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
        6.1.2 关注组织管理的影响
        6.1.3 差异化发展
        6.1.4 对数字教育的倚重
        6.1.5 对公民教育的推动
    6.2 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教育”优势
        6.2.1 理解语言
        6.2.2 解文化
        6.2.3 政府主导的教育公共产品供给
        6.2.4 兼顾知识与素养的教育
    6.3 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挑战
        6.3.1 来自国际理解教育的挑战
        6.3.2 来自孔子学院的挑战
        6.3.3 来自合作模式的挑战
        6.3.4 来自意识形态的挑战
    6.4 孔子学院实践国际理解教育的展望
        6.4.1 强化目标导向
        6.4.2 加强双向理解
        6.4.3 完善评估体系
        6.4.4 关注实践价值
第7章 结语
    7.1 回顾与总结
        7.1.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1.2 创新与不足
    7.2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附件

(6)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总体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孔子学院的教育现状
    2.1 孔子学院作为教育主体的必然性与特殊性
        2.1.1 孔子学院作为教育主体的必然性
        2.1.2 孔子学院作为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2.2 孔子学院的教育现状
        2.2.1 孔子学院的教育类型
        2.2.2 孔子学院的教育途径
        2.2.3 孔子学院的教育媒介
    2.3 孔子学院的教育特点
        2.3.1 地域与理念的双重跨界
        2.3.2 多主体与多层次的交往合作
        2.3.3 当地需求与教育形式的多样综合
        2.3.4 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的双层嵌入
第3章 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内涵
    3.1 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界定
    3.2 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辐射层面
    3.3 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体现
        3.3.1 语言技能提升与需求满足
        3.3.2 文化传承与跨文化对话
        3.3.3 国际理解与国际协作
        3.3.4 行业孵化与阶层培育
        3.3.5 教育开放与教育合作
        3.3.6 制度变革与生态平衡
第4章 孔子学院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
    4.1 孔子学院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要素
        4.1.1 理念因素
        4.1.2 自身因素
        4.1.3 合作因素
        4.1.4 地区因素
    4.2 孔子学院教育功能实现的制约因素
        4.2.1 孔子学院对功能取向的定位
        4.2.2 孔子学院对教育实践的完善
        4.2.3 孔子学院与合作主体的互动
        4.2.4 孔子学院与地方政府的博弈
第5章 孔子学院教育功能实现的路径
    5.1 孔子学院教育功能实现的作用机理
        5.1.1 教育资源的全球配置与整合
        5.1.2 全球教育资源整合网络的构建
    5.2 孔子学院教育网络的构建
        5.2.1 孔子学院内部教育网络的构建
        5.2.2 孔子学院外部教育网络的构建
    5.3 孔子学院教育网络的运转与维护
        5.3.1 孔子学院教育网络的运转模式:联动传播
        5.3.2 孔子学院教育网络的维护
    5.4 孔子学院教育网络的影响
        5.4.1 获取竞争优势
        5.4.2 扩大传播效应
第6章 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的优化
    6.1 政府部门
        6.1.1 教育理念的转变与教育市场的联动
        6.1.2 多元法律文化下政策的制定与衔接
        6.1.3 国际协商治理模式与国际交流合作
    6.2 孔子学院总部
        6.2.1 全球发展规划与战略角色的转变
        6.2.2 网络组织管理与综合调控手段的运用
        6.2.3 质量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6.3 孔子学院
        6.3.1 教育内容:由预备的到建构的
        6.3.2 教育形式:有限次的访问到无限次的访问
        6.3.3 教育环境:由低度支持到广泛的外部支持
    6.4 教育传播者
        6.4.1 提升传播素养,树立光环形象
        6.4.2 遵循传播原则,促进有效沟通
        6.4.3 提高传播能力,建立情感共鸣
第7章 结语
    7.1 回顾与总结
    7.2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影响要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和价值
        1.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1.4 本文的贡献
    1.2 文献综述
        1.2.1 孔子学院的相关研究现状
        1.2.2 韩国孔子学院的相关研究
        1.2.3 孔子学院课程的相关研究
    1.3 课程设置相关概念与理论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课程设置理论
第二章 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影响要素调研
    2.1 问卷设计
    2.2 样本选择
    2.3 实施过程
    2.4 问卷分析方式
第三章 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基本情况分析
    3.1 韩国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3.1.1 学员特点
        3.1.2 师资队伍
        3.1.3 教材选用
        3.1.4 教学条件
        3.1.5 教学效果评估
    3.2 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3.2.1 孔子学院课程类型基本情况
        3.2.2 纳入到当地教育体系内的课程
        3.2.3 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总体特征
    3.3 影响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的相关要素
        3.3.1 孔子学院办学目标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3.3.2 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考虑因素
第四章 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基本评价与案例分析
    4.1 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评价
        4.1.1 孔子学院院长对当前课程设置情况的评价
        4.1.2 孔子学院教师对当前课程设置的评价
        4.1.3 孔子学院学员对当前课程设置的评价
    4.2 课程设置案例分析——以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4.2.1 案例选取缘由
        4.2.2 顺天乡大孔子学院2013年课程开展情况
        4.2.3 顺天乡大学孔子学院办学模式分析
第五章 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面临的困难与建议
    5.1 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需求
        5.1.1 孔子学院院长对课程设置的构想
        5.1.2 孔子学院学员对课程设置的期望
    5.2 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5.2.1 上课时间
        5.2.2 教学条件
        5.2.3 生源
        5.2.4 教师
        5.2.5 教材
    5.3 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的思考及建议
        5.3.1 精确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
        5.3.2 提高文化类课程和文化活动的质量水平
        5.3.3 加强教师培训,及时指导支持
        5.3.4 编写符合孔子学院需求的专门教材
        5.3.5 加强孔院间合作,提高宣传力度,努力拓展生源
        5.3.6 建立统一的评估体系和制度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谢辞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韩国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全球化让“孔子学院”应运而生
        2、中韩两国的密切交流推动了汉语的推广
        3、世界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设立
    二、选题意义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文献综述
        1、国内对“孔子学院”的研究的情况
        2、韩国对“孔子学院”的前期研究情况
        3、国内对“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4、前期研究提出的问题及不足
    二、理论依据
        1、“教学模式”的定义
        2、教学模式的构成及特点
        3、对外汉语教学常用“教学模式”
        (1)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2) 国外汉语教学主要模式
    三、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 韩国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
    一、韩国孔子学院的建院情况
    二、韩国孔子学院的主要职能
    三、韩国孔子学院的师资情况
第四章 韩国孔子学院教学模式分析
    一、韩国孔子学院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
        1、学习动机的概念
        2、韩国孔子学院学习者学习动机调查
        (1) 调查对象
        (2) 调查和统计方法
        (3) 问卷内容
        (4) 调查时间
        (5) 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类型的调查结果
        (6) 学习者学习类型与年龄的相关度的调查结果
    二、韩国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调查分析
        1、教学对象
        2、教学目标
        3、课程设置
        (1) 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2) 韩国孔子学院的主要课程类型
        4、韩国孔子学院的教材选用情况调查
        (1) 韩国现有汉语教材的基本情况
        (2) 韩国孔子学院教材的选择和使用情况
        (3) 韩国孔子学院学习者对常用教材满意度调查
        5、教学方法分析
        6、反馈评价实施情况的调查
        (1) 关于汉语测试的调查
        (2) 关于教师评价反馈的调查
    三、韩国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1、重视口语教学,轻汉字教学
        2、课程设置单一,以单向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
        3、语言学习与文化体验相结合
        4、教学以“情景—话题”为主
        5、教师主要以目的语进行授课
        6、具有韩国孔子学院特色的教材较少
        7、师资流动性大,缺乏完善的考评管理
第五章 针对韩国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教材方面
        1、多元化教材研发
        2、建立教学资源库
        3、活用已有教材
    二、课程方面
        1、尝试E-learning课程
        2、发掘有特色的短期课程项目
    三、教学法方面
        1、增加交际性口语练习
        2、采用“浸入式”教学法
    四、师资方面
        1、汉语教师志愿者应提高自身的基本功
        2、坚持“集体备课”制度
        3、建立对教师的“反馈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9)作为媒介的孔子学院 ——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总体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媒介:一个宽泛而重要的概念
    2.1 媒介,泛媒介与媒介环境
        2.1.1 媒介概念的产生
        2.1.2 泛媒介论的内涵
        2.1.3 媒介环境的隐喻
    2.2 媒介环境学范式的建构与发展
        2.2.1 媒介环境学派的范式建构
        2.2.2 普通媒介学对范式的补充
    2.3 对媒介概念的再认识
第3章 孔子学院的媒介属性分析
    3.1 孔子学院的属性与功能
        3.1.1 孔子学院的属性与功能分析
        3.1.2 孔子学院的目标与功能拓展
    3.2 孔子学院作为媒介的属性
        3.2.1 一般意义下的媒介属性与功能
        3.2.2 媒介环境学下的媒介属性与功能
    3.3 孔子学院作为媒介的呈现
        3.3.1 符号意义分析
        3.3.2 实体特征分析
第4章 孔子学院的媒介功能分析
    4.1 孔子学院媒介功能的内涵
        4.1.1 静态分析
        4.1.2 动态分析
    4.2 孔子学院媒介功能的作用机理
        4.2.1 基本原理
        4.2.2 作用方式
    4.3 孔子学院媒介功能的作用层次
        4.3.1 感知环境下的孔子学院
        4.3.2 符号环境下的孔子学院
        4.3.3 社会环境下的孔子学院
    4.4 孔子学院媒介功能的作用效果
        4.4.1 基于工具取向的功能效果
        4.4.2 基于社会取向的功能效果
第5章 孔子学院媒介功能实现
    5.1 孔子学院媒介功能实现的外部动因
    5.2 孔子学院媒介功能实现的内部条件
        5.2.1 传播理念层面
        5.2.2 传播主体层面
        5.2.3 传播内容层面
        5.2.4 传播渠道层面
    5.3 孔子学院媒介功能实现的原则
        5.3.1 理念共识
        5.3.2 价值共识
        5.3.3 程序共识
    5.4 孔子学院媒介功能实现的路径
        5.4.1 专业化路径
        5.4.2 差异化路径
        5.4.3 产业化路径
第6章 孔子学院媒介定位的维护
    6.1 组织制度化建设
        6.1.1 组织制度化内涵
        6.1.2 组织规范制度化
        6.1.3 组织结构制度化
        6.1.4 组织行为制度化
    6.2 数字网络技术运用
        6.2.1 互联网移动技术运用
        6.2.2 数据网络建设
        6.2.3 虚拟与实体协同
    6.3 本土化策略延伸
        6.3.1 信息网络的本土化
        6.3.2 资源网络的本土化
        6.3.3 观念意识的本土化
    6.4 发展形态融合
        6.4.1 文化共同体的培育
        6.4.2 市场机制的运用
        6.4.3 评价体系的建构
第7章 结语
    7.1 回顾与总结
    7.2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表

(10)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
    注释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及基础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
        (二)角色
        (三)教师角色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
        (一)毛泽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二)邓小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三)江泽民、胡锦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四)习近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四、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
        (一)教育为治国治民之首
        (二)教育为人生之基
        (三)教育的目的“礼贤下,举贤才”
        (四)教育的首要为品德和伦理教育
        (五)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
    五、其他学科相关的理论参考
        (一)教育学中“教育哲学”理论
        (二)心理学中“认知方式”理论
        (三)社会学中“角色定位”理论
        (四)管理学中“管理教育”理论
    注释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解析
        (一)地位崇高、使命光荣与环境氛围的矛盾
        (二)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自身素质的矛盾
        (三)自身发展的强烈诉求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四)队伍迅速扩大与成长发展瓶颈的矛盾
        (五)部分教师思想迷茫与职业定位的矛盾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定位探析
        (一)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
        (三)学习方法的辅导者
        (四)高尚品行的塑造者
        (五)人生价值的打造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转型利益多元化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负面影响削弱了高校党团教育的效果
        (四)传统教育理念塑造了单向度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注释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构建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
        (一)坚持发展性原则
        (二)坚持整体性原则
        (三)坚持有效性原则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目标
        (一)由个体推进向整体突破的变化
        (二)由知识培育向价值培育的变化
        (三)由学生发展向社会需要的变化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内容
        (一)政治要强
        (二)情怀要深
        (三)思维要新
        (四)视野要广
        (五)自律要严
        (六)人格要正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方法
        (一)由诠释性向启发式的变化
        (二)由解释性向探究式的变化
        (三)由讲授性向引导式的变化
    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途径
        (一)思政课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注释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
    一、增加理论学习、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
        (一)增强专业能力,扎实专业功底
        (二)突破专业限制,完善知识结构
        (三)接受创新理论,勇于创新教学
    二、加强责任担当、做铸魂育人的训教者
        (一)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素养水平
        (二)交融学科研究,提高科研水平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艺术氛围
    三、提高自身修养,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一)无私精神,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无畏精神,弘扬革命红色文化
        (三)奉献精神,发扬社会先进文化
    四、启发逻辑思维、做科学理论的普及者
        (一)思维逻辑严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思维方法辩证,培养学生深入分析的能力
        (三)思维导向开阔,培养学生全面学习的能力
    五、树立问题意识、做勇于创新的助力者
        (一)正视学生问题,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二)教师以身示教,做学生发展的示范者
        (三)以问题为导向,做四个自信的助力者
    注释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孔子关于教师的基本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语言战略背景下的汉语国际推广研究[D]. 董学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6)
  • [2]面向孔子学院慕课建设的研究[D]. 梁琳. 东北师范大学, 2016(04)
  • [3]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D]. 胡仁友.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4]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研究的百年沉浮(1912-2014)[D]. 张天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5]孔子学院: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研究[D]. 周汶霏. 山东大学, 2015(12)
  • [6]孔子学院教育功能研究[D]. 赵跃. 山东大学, 2014(11)
  • [7]韩国孔子学院课程设置影响要素分析[D]. 魏乐乐. 山东大学, 2014(01)
  • [8]韩国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研究[D]. 窦晓静. 山东大学, 2013(11)
  • [9]作为媒介的孔子学院 ——基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D]. 矫雅楠. 山东大学, 2016(03)
  • [10]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 李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孔子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