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鱼寄生鞭毛虫二新种(Kineto Flagellates:Zometa)

中国淡水鱼寄生鞭毛虫二新种(Kineto Flagellates:Zometa)

一、中国淡水鱼类寄生鞭毛虫两新种(动鞭毛纲:动体目)(论文文献综述)

尹梦雅[1](2018)在《中华鳖暴发性死亡症流行性调查及病原菌的致病性、耐药性研究》文中指出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是一种具有重要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两栖动物。中华鳖作为我国名优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高密度、控温人工养殖产业的迅猛发展,细菌性疾病给我国中华鳖养殖业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2015年,湖北地区若干中华鳖养殖场暴发群体死亡,发病高峰期死亡率可达100%。本研究针对湖北发生中华鳖暴发性死亡症的主养地区进行流行病情况调查,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其对中华鳖的致病力和耐药性,分析不同菌株的耐药差异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鳖暴发性死亡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通过对湖北中华鳖主养地区的暴发性死亡症进行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得知:该病主要发生于高温季节,暴发高峰期为6-8月,水温28-32℃发病严重,集中于温室养殖和温室转移至露天池塘的200 g以上成鳖,连续多年发病。病鳖浮于水面或趴于岸边,行动迟缓,少食少动,体表灰白色,有出血点,背腹甲出现溃疡状小坑。该病潜伏期长,死亡率高,病情难以控制,易造成大面积感染发病。病原检测未发现寄生虫和病毒,细菌性病原检出率最高的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morganii)和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气温波动,水质恶化,种质退化,养殖管理不当等因素均易引发鳖感染致病。2.病原菌的鉴定及致病性研究从病鳖体内分离得到3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观察菌落表型特征,采用传统生理生化鉴定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分离菌的属种。用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通过系统发育学分析,探讨其进化地位。结果表明传统鉴定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一致,分离菌的16S rRNA基因与相似菌的相应基因同源性均达到了99%以上,鉴定分离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摩氏摩根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人工回归感染证实其对健康中华鳖有致病性,发病症状与群体死亡的鳖相似,取其病变组织分离到相同病原菌。摩氏摩根氏菌LD50为2.3×107 CFU/mL,是三株分离菌中最低的,混合菌液致死率最高。上述结果表明此株弗氏柠檬酸杆菌、摩氏摩根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病原菌,混合感染致病。3.病原菌的耐药性研究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K-B)检测分离出的3株细菌耐药性,实验选取23种常用抗生素进行试验。结果显示3株分离菌对2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高度敏感,对万古霉素等17种药物高度耐药;摩氏摩根氏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高度敏感,对克林霉素等17种药物高度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13种药物高度敏感,对万古霉素等6种药物耐药。比较分析发现,3株分离菌对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青霉素、利福平、亚胺培南以及氨苄西林表现为高度耐药;对头孢类药物(头孢他啶、头孢曲松)表现为高度敏感;对其它类药物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不同分离菌株耐药趋势有差异,这主要与药物自身特性、用药时间及菌株耐药机制不同等因素相关。生产上可选用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类药物进行疾病治疗,并通过加强养殖管理,定时消毒清塘,把控水温水质,达到此类疾病防控目的。

吴昊,顾泽茂[2](2017)在《秉志锥虫的重描述及其系统发育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丰富鱼类锥虫的物种资源,了解养殖鱼类锥虫的感染情况,通过调查湖北地区鱼类锥虫的感染情况,在武汉市江夏区牛山湖渔场养殖的鲫血液中分离到一种锥虫,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对该锥虫进行描述。通过形态特征和衍征的比较与分析,发现该锥虫与秉志锥虫(Trypanosoma pingi)形态一致,故鉴定为秉志锥虫。扩增并获得秉志锥虫的18SrDNA分子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其与黄颡锥虫(Trypanosoma pseudobagri)18SrDNA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4.62%,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秉志锥虫落于淡水鱼类锥虫支类,与黄颡锥虫(Trypanosoma pseudobagri)形成姊妹群。

吴昊[3](2016)在《四种淡水鱼类锥虫的分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锥虫是一类寄生于鱼类血液的鞭毛虫。在自然条件下,锥虫经水蛭吸血传播后广泛寄生于各种鱼类,能导致鱼类贫血、水肿和食欲减退等症状,引起鱼体消瘦,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相比其他病原生物,锥虫对鱼类的危害不明显也不严重,目前,对鱼类锥虫的研究仅限于少许物种的分类学研究,缺乏系统性。为了丰富鱼类锥虫的物种资源,了解鱼类锥虫的分布规律,我们与2013-2014年期间调查了长江中下游水系鱼类锥虫的感染情况,分别在青鱼、草鱼、大鳍鳠和鲫四种鱼类血液中发现了锥虫,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对其进行了分类学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形态学数据及形态特征和衍征的比较与分析,分离自武汉市牛山湖草鱼血液的锥虫与早期报道的鲩锥虫形态特征一致,鉴定为鲩锥虫(Trypanosoma ctenopharyngodoni),补充了形态学数据。2、通过形态学测量,并与已知物种进行形态学特征比较后,分离自武汉市牛山湖青鱼血液的锥虫,与早期报道的青鱼锥虫形态特征一致,应为同一种类,鉴定为青鱼锥虫(Trypanosoma mylopharyngodoni),补充了形态学信息。3、对采自四川省彭水县的大鳍鳠血液的锥虫物种进行形态学测量,并比较分析形态特征和衍征后,发现其与早期报道的鳠锥虫的形态特征一致,鉴定为鳠锥虫(Trypanosoma hemibagri),补充了形态学数据。4、通过形态学数据及形态特征的比较与分析,采自武汉市牛山湖鲫鱼血液中的一锥虫样本,与早期报道的秉志锥虫形态特征一致,鉴定为秉志锥虫(Trypanosoma pingi),描述和补充了形态学数据。同时,获得秉志锥虫的18S r DNA序列数据,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在系统发育树中,秉志锥虫(Trypanosoma pingi)与黄颡锥虫(Trypanosoma pseudobagri)形成姊妹群,但二者的序列相似性仅为94.62%。而且,二者在形态学上有较大差异,应为不同种类。

刘浩[4](2015)在《湖南湘江流域(湘潭段)鱼类寄生虫区系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湖南素称”鱼米之乡”,省内水域宽广,鱼类生活条件优越,鱼类资源丰富,渔业生产比较发达。湘潭位于湘江中下游,水域面积宽广,鱼类资源丰富。本文研究区域河段内的鱼类寄生虫发病情况,有利于从环境的角度剖析鱼类寄生虫疾病对发病环境的趋向,为鱼类健康生产提供参考。此外,研究湖南湘江流域(湘潭段)寄生虫研究对于该区域的水产养殖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为湖南省的渔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本次实验调查鱼的数量为271尾,鱼的种类为12种。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鱼体中发现的寄生虫种类为34种,其中有5种寄生虫无法准确鉴定。此外,本研究发现湘江流域中纤毛纲的寄生虫感染率达到40.8%,是寄生虫感染率最高的种类,此外单殖吸虫纲的感染率为25%,在所有种类的寄生虫同样占非常高的比例。除此之外,分别为黏孢子虫纲、绦虫纲、甲壳纲、动鞭毛纲、孢子纲肉足纲和线虫纲。从实验结果可知,寄生虫种类在整个鱼体中并不多,但是其在不同的鱼体及不同的流域中的组合的种类却非常的多,通过充分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详细的了解湖南湘江流域(湘潭段)内鱼体的寄生情况。

李颖[5](2008)在《重庆地区9种寄生鞭毛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主要涉及两部分工作:重庆北碚区中华蟾蜍指名亚种寄生鞭毛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重庆部分地区鲫鱼寄生鳃隐鞭虫种群多样性及其鳃组织病理变化。中华蟾蜍指名亚种寄生鞭毛虫的形态分类学部分主要涉及重庆北碚区中华蟾蜍指名亚种肠道8种内寄生鞭毛虫,隶属于肉鞭门、鞭毛亚门。它们是:卵形后线虫(新种)Metanema ovula sp. nov.,切断沟滴虫Petalomonas abscissa (Dujardin, 1841) Stein, 1859,小沟滴虫Petalomonas minuta Hollande, 1942,蛙毛线虫Trichomitus batrachorum (Perty, 1852),堂皇三毛滴虫Tritrichomonas augusta (Alexeieff,1911),脆弱双核阿米巴Dientamoeba fragilis Jepps & Dobeel, 1918,肠六鞭毛虫Hexamita intestinalis Dujardin, 1841和巨大唇鞭虫Chilomastix giganta, Nie, 1948。其中卵形后线虫为科学上的新记录,切断沟滴虫、蛙毛线虫和巨大唇鞭虫为国内新记录;脆弱双核阿米巴为人、畜共患寄生鞭毛虫。鲫鱼寄生鳃隐鞭虫种群多样性及其鳃组织病理变化部分主要涉及寄生鲫鱼鳃上鳃隐鞭虫Cryptobia concava (Davis, 1947) 6种群的多样性研究和1种群鳃组织病理学研究。本研究对鳃隐鞭虫Cryptobia concava (Davis, 1947)进行了种的厘定。通过活体观察及病理切片研究了大量感染此鞭毛虫的病鱼鳃组织病理变化。鳃隐鞭虫Cryptobia concava作为病原,用其后鞭毛插入或粘附在寄主的鳃表皮组织里,破坏鳃小片上皮细胞,使寄主鱼鳃组织的形态学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鳃组织发炎,阻碍血液正常循环,病鱼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寄主鱼衰弱而死亡。本研究旨在为动物寄生虫学增添新内容,为建立我国原生动物病原防治的信息库提供必需的参考依据。

顾泽茂[6](2007)在《鱼类锥虫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锥虫是一类寄生于所有脊椎动物血液中的鞭毛类原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锥虫经吸血水蛭传播广泛寄生于各种海水和淡水鱼类,但鱼类锥虫的分类和系统发育关系并不清楚。本论文以中国鱼类锥虫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和分子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厘定了我国部分鱼类锥虫,研究了鱼类锥虫的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为获得纯净的虫体用于分子系统学研究,本论文还探索了鱼类锥虫的分离技术。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含锥虫黄鳝血液在pH7.4的51%Percoll分离液作用下,经2.9×103 rpm离心15 min后,除去大部分血细胞,然后通过DEAE-纤维素层析柱,获得纯化的鳝锥虫。此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还可以作为鳝锥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的手段之一。2.首次采用重组气溶素蛋白分离血液内锥虫。分离的锥虫用PGSS重悬,在4°C可存活3-4天,与未用气溶素作用的血液中锥虫存活时间相当,表明重组气溶素蛋白对锥虫没有毒害作用。3.选用13个形态特征值对寄生乌鳢和沙塘鳢的锥虫进行了光学显微镜的形态学分析,通过与相似种比较鉴定,将这些锥虫暂定为鳢锥虫。沙塘鳢作为新记录寄主第一次被发现和报道。4.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寄生牛山湖鳜鱼的锥虫。这种锥虫与前人描述的鳜锥虫具有很大的形态学相似性,暂定为鳜锥虫。选用13个形态特征值对鳜锥虫进行了形态学再描述及与相似种的比较。同时,比较了鳜锥虫与相似种18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并在构建的分子系统系统发育树中确定了鳜锥虫的位置。5.寄生黄颡鱼和鲤鱼的锥虫都被认为是黄颡锥虫。通过现行形态学标准分析发现,寄生牛山湖黄颡鱼的锥虫有两种形态:Trypanosoma sp Pseudobagri和T. sp,寄生鲤鱼的有一种形态T. sp Carpio,而且三形态种的形态特征值差异很大。T. sp Carpio与鳜锥虫不仅形态学特征十分相似,而且18S rDNA序列的相似性也极高(99.99%),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中,二者聚成一枝,形成姊妹群,因此,二者可能是同一种类。T. sp Pseudobagri为第一次发现的形态种,与Marv克隆株锥虫的18S rDNA序列相似性为99.8%,在系统树中聚成姊妹群,怀疑二者可能是同一基因种。T. sp处于在系统发育树中处于鱼类锥虫枝的最底部,且与其他鱼类锥虫的18S rDNA序列差异达到3.5-5.8%,暂定为黄颡锥虫。以上结果也表明鱼类锥虫没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6.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黄颡锥虫的超微结构,发现锥虫表膜是一种三层结构的单位膜,外覆盖着一层糖蛋白的外套。鞭毛、鞭毛与身体黏附区及外周微管与其他锥虫的相似。在电镜图片中,动核、胞核、线粒体及空泡等细胞内含物均被观察到。但超微结构的异同在锥虫的进化关系研究是否具有重要意义并不确定。7.以18S rRNA基因为分子标记进行了鱼类锥虫的系统发育分析,系统树中引入了7个我国鱼类锥虫的18S rDNA序列。所有的鱼类锥虫聚成一枝,海水鱼类锥虫与淡水鱼类锥虫形成姊妹关系。我国鱼类锥虫内分两个群。

赵元莙,马成伦[7](1992)在《中国淡水鱼类寄生鞭毛虫两新种(动鞭毛纲:动体目)》文中指出本文报道寄生在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Cantor)血液中的动鞭毛虫两新种,即泥鳅锥体虫Trypanosoms misgurni sp.nov.和重庆隐鞭虫Cryptobia chongqingensis sp.nov.。标本采自重庆市沙坪坝区和北碚区、模式标本保存于重庆师范学院生物学系和西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

二、中国淡水鱼类寄生鞭毛虫两新种(动鞭毛纲:动体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淡水鱼类寄生鞭毛虫两新种(动鞭毛纲:动体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华鳖暴发性死亡症流行性调查及病原菌的致病性、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华鳖的生物学特征及养殖产业概况
        1.1 中华鳖的生物学特征
        1.2 中华鳖养殖产业概况
    2 中华鳖病研究进展
        2.1 中华鳖病特点
        2.2 中华鳖常见疾病种类
        2.2.1 细菌性疾病
        2.2.2 真菌性疾病
        2.2.3 病毒性疾病
        2.2.4 寄生虫疾病
        2.2.5 非生物性疾病
    3 中华鳖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3.1 生态防治
        3.1.1 水质管理
        3.1.2 密度调控
        3.1.3 饲料与投喂
        3.1.4 生态养殖
        3.2 药物防治
        3.2.1 常用药物
        3.2.2 中药
        3.3 免疫防治
    4 中华鳖源3种病原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4.1 弗氏柠檬酸杆菌
        4.2 摩氏摩根氏菌
        4.3 肺炎克雷伯氏菌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中华鳖暴发性死亡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流行病学资料的获取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鳖表观症状
        2.2 病程
        2.3 流行规律
        2.4 发病原因
        2.4.1 病原
        2.4.2 其他原因
    3 讨论
        3.1 病原的探讨
        3.2 发病因素的探讨
        3.3 预防措施
    4 小结
第三章 中华鳖3种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用鳖
        1.2 试剂与主要仪器设备
        1.3 病原菌的分离
        1.4 病原菌的鉴定
        1.4.1 形态观察
        1.4.2 生化鉴定
        1.4.3 16SrDNA片段扩增及序列分析
        1.5 病原菌的致病性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鉴定结果
        2.1.1 形态特征
        2.1.2 生理生化特性
        2.1.3 PCR鉴定结果
        2.2 人工回归感染结果
    3 讨论
        3.1 细菌鉴定方法与结果分析
        3.2 病原菌致病性结果分析
    4 小结
第四章 分离菌的耐药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细菌生长曲线的制作
        1.3 药敏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3株分离菌的生长曲线
        2.2 药敏结果总体分析
        2.3 药敏结果差异性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秉志锥虫的重描述及其系统发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薄血片的制作
    1.3 虫体的分离纯化
    1.4 DNA提取
    1.5 18S rDNA片段的扩增及回收
    1.6 PCR产物的连接和转化
    1.7 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秉志锥虫补充描述
    2.2 分子特性
3 讨论

(3)四种淡水鱼类锥虫的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锥虫的概述
    1.2 锥虫的分类地位
    1.3 锥虫的形态学特征
        1.3.1 表膜(pellicle)
        1.3.2 表面变异糖蛋白(variant surface glycoprotein)
        1.3.3 细胞核(nucleus)
        1.3.4 动基体(kinetoplast)
        1.3.5 鞭毛(flagellum)
        1.3.6 波动膜(undulating membrane)
    1.4 鱼类锥虫的研究概况
    1.5 鱼类锥虫的形态学分类研究
    1.6 鱼类锥虫系统发育研究概况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薄血片制作
    2.3 虫体纯化
    2.4 DNA的提取
    2.5 18SrRNA基因序列的扩增和回收
    2.6 PCR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2.7 阳性克隆与测序
    2.8 18S rDNA序列分析和排序
    2.9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鲩锥虫补充描述
    3.2 青鱼锥虫补充描述
    3.3 鳠锥虫补充描述
    3.4 秉志锥虫补充描述
    3.5 秉志锥虫序列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
    4.1 鲩锥虫的补充描述
    4.2 青鱼锥虫的补充描述
    4.3 鳠锥虫的补充描述
    4.4 秉志锥虫的补充描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湖南湘江流域(湘潭段)鱼类寄生虫区系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的意义
    1.2 鱼类寄生虫疾病的研究简史
        1.2.1 肉眼观察阶段
        1.2.2 显微镜观察阶段
        1.2.3 分子免疫阶段
    1.3 鱼类寄生虫病的危害和现状
        1.3.1 鱼类寄生虫的危害
        1.3.2 鱼类寄生虫病的现状
    1.4 鱼类寄生虫的种类
        1.4.1 寄生原虫的种类
        1.4.2 寄生蠕虫的种类
        1.4.3 寄生甲壳类的种类
    1.5 鱼类寄生虫病
        1.5.1 原虫病
        1.5.2 单殖吸虫病
        1.5.3 复殖吸虫病
        1.5.4 绦虫病
        1.5.5 线形虫病
        1.5.6 棘头虫病
        1.5.7 甲壳动物病
第二章 鱼类寄生虫的调查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调查地点
    2.2 鱼类寄生虫和寄生虫病检查
        2.2.1 检查方法
        2.2.2 病原体的计数
    2.3 病原体标本的收集和保存
        2.3.1 鱼类寄生原虫的收集
        2.3.2 鱼类寄生蠕虫类的收集
        2.3.3 甲壳动物的固定和保存
    2.4 病原体的染色鉴定
        2.4.1 硝酸银染色法
        2.4.2 瑞氏染色法
        2.4.3 吉姆萨染色法
        2.4.4 虫体鉴定方法
第三章 鱼类寄生原虫的调查研究
    3.1 原虫病
    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3.2.1 试验鱼
        3.2.2 病原体检查方法
    3.3 调查结果
        3.3.1 寄生原虫的种类
        3.3.2 虫种概述
        3.3.3 鱼体寄生虫的感染状况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鱼类中蠕虫寄生的调查研究
    4.1 蠕虫病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4.2.1 试验动物
        4.2.2 检查方法
        4.2.3 试剂
    4.3 调查结果
        4.3.1 寄生蠕虫的种类
        4.3.2 寄生蠕虫种类的记述
        4.3.3 寄生蠕虫的感染状况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鱼类中甲壳类寄生的调查研究
    5.1 甲壳类病
    5.2 试验材料及方法
        5.2.1 试验动物
        5.2.2 检查方法
        5.2.3 试剂
    5.3 调查结果
        5.3.1 寄生甲壳类的种类
        5.3.2 寄生甲壳类种类的记述
        5.3.3 寄生甲壳类的感染状况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重庆地区9种寄生鞭毛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第3章 重庆北碚区中华蟾蜍指名亚种寄生鞭毛虫分类学研究
    一、种类描述与比较
    二、讨论
第4章 鲫鱼寄生鳃隐鞭虫种群多样性及其鳃组织病理变化
    1、重庆部分地区鲫鱼寄生鳃隐鞭虫的种群多样性
    2、重庆部分地区鲫鱼鞭毛虫病及其鳃组织病理变化
参考文献
硕士就读期间发表和完成的文章
致谢

(6)鱼类锥虫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锥虫的形态特征
        1.1.1 表膜(pellicle)
        1.1.2 细胞核(nucleus)
        1.1.3 动基体(kinetoplast)
        1.1.4 鞭毛(flagellum)和波动膜(undulating membrane)
        1.1.5 表面变异糖蛋白(variant surface glycoprotein 简称VSG)
    1.2 锥虫的生活史
    1.3 鱼类锥虫的同质异形现象(pleomorphism)
    1.4 锥虫形态学研究历史及分类地位
    1.5 分子系统发育及其方法
        1.5.1 分子系统学诞生的背景
        1.5.2 分子系统发育学的分子标记
        1.5.3 分子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方法
        1.5.4 系统发育推断方法
    1.6 锥虫分子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
        1.6.1 锥虫的起源
        1.6.2 锥虫的系统发育方式
        1.6.3 锥虫的进化
    1.7 鱼类锥虫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现状
    1.8 国内鱼类锥虫的研究现状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鱼类锥虫的分离
    第一节 用Percoll 试剂和DEAE-纤维素层析柱分离纯化鳝锥虫
        2.1.1 前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2.1 实验鱼
        2.1.2.2 锥虫稀释缓冲液(PGSS)
        2.1.2.3 Percoll 分离液
        2.1.2.4 层析洗脱缓冲液(PSG)
        2.1.2.5 含虫血样品制备
        2.1.2.6 离心
        2.1.2.7 过柱、洗脱
        2.1.2.8 红细胞和锥虫计数
        2.1.3 结果
        2.1.3.1 不同转速、不同时间离心对红细胞去除和锥虫存留的影响
        2.1.3.2 用Percoll 试剂和DEAE-纤维素52 从自然感染鳝锥虫的黄鳝血液中分离锥虫
        2.1.3.2.1 镜检结果
        2.1.3.2.2 分离锥虫回收率
        2.1.3.2.3 过柱锥虫回收率
        2.1.4 讨论
    第二节 重组气溶素分离鱼类锥虫
        2.2.1 前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2.1 实验鱼
        2.2.2.2 锥虫稀释缓冲液(PGSS)
        2.2.2.3 含虫血样品制备
        2.2.2.4 离心
        2.2.2.5 重组气溶素蛋白的制备
        2.2.3 结果
        2.2.4 讨论
第三章 形态学再描述鳢锥虫(Trypanosoma ophiocephali Chen,1964)和在沙塘鳢的新记录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用形态学和分子数据再描述鳜锥虫(Trypanosoma siniperca Chang,1964)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薄血片制作
        4.2.3 虫体纯化
        4.2.4 DNA 提取
        4.2.5 185 rRNA 基因片段的扩增及回收
        4.2.6 PCR 产物的连接和转化
        4.2.7 阳性克隆检测和测序
        4.2.8 185 rDNA 序列分析和排序
        4.2.9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4.3 结果
        4.3.1 形态学观察及种的鉴定
        4.3.2 序列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形态学和分子数据厘定黄颡锥虫(Trypanosoma pseudobagri Dogiel et Achmerov, 1959)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采集
        5.2.2 薄血片制作
        5.2.3 虫体纯化
        5.2.4 DNA 的提取、185 rDNA 序列的扩增和测定
        5.2.5 185 rDNA 序列分析和排序
        5.2.6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5.3 结果
        5.3.1 分类描述
        5.3.2 分子鉴定
        5.3.2.1 序列分析
        5.3.2.2 系统发育分析
    5.4 讨论
第六章 黄颡锥虫(Trypanosoma pseudobagri)超微结构的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样本收集
        6.2.2 薄血片制作
        6.2.3 虫体纯化
        6.2.4 电镜样品制作
    6.3 结果
        6.3.1 光镜观察
        6.3.2 电镜观察
        6.3.2.1 表膜、鞭毛及相关附属结构
        6.3.2.2 动基体-线粒体
        6.3.2.3 细胞核
        6.3.2.4 细胞质内含物
    6.4 讨论
第七章 鱼类锥虫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样品采集
        7.2.2 薄血片制作和形态学观察
        7.2.3 虫体纯化及基因组DNA 的提取
        7.2.4 18S rRNA 基因序列的扩增、纯化及测序
        7.2.5 18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和比对
        7.2.6 系统发育分析
    7.3 结果
        7.3.1 形态学描述
        7.3.2 18S rRNA 基因部分序列
        7.3.3 系统发育分析
    7.4 讨论
        7.4.1 形态学鉴定
        7.4.2 鱼类锥虫的系统发育关系
        7.4.3 中国淡水鱼类锥虫的系统发育位置
        7.4.4 宿主特异性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国淡水鱼类寄生鞭毛虫两新种(动鞭毛纲:动体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鳖暴发性死亡症流行性调查及病原菌的致病性、耐药性研究[D]. 尹梦雅.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2]秉志锥虫的重描述及其系统发育分析[J]. 吴昊,顾泽茂.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7(02)
  • [3]四种淡水鱼类锥虫的分类学研究[D]. 吴昊.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4]湖南湘江流域(湘潭段)鱼类寄生虫区系调查[D]. 刘浩.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5]重庆地区9种寄生鞭毛虫的形态分类学研究[D]. 李颖. 重庆师范大学, 2008(01)
  • [6]鱼类锥虫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D]. 顾泽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007(03)
  • [7]中国淡水鱼类寄生鞭毛虫两新种(动鞭毛纲:动体目)[J]. 赵元莙,马成伦. 动物分类学报, 1992(04)

标签:;  ;  ;  ;  ;  

中国淡水鱼寄生鞭毛虫二新种(Kineto Flagellates:Zometa)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