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28丙烯酸外墙涂料(论文文献综述)
韩卿,陈光照,张拓,王文亮[1](2021)在《市政污泥与造纸污泥共混制备建筑外墙涂料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了采用市政污泥和造纸污泥为填料,共混制备建筑外墙涂料的相关问题,结果表明,提高市政污泥配比,一方面会提高涂料黏度和涂层透水量,同时会降低涂料浆液的表面张力和涂料触变指数,对涂料的耐水性、耐碱性、附着力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综合考虑市政污泥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市政污泥与造纸污泥的适宜配比为1∶1。所制得涂料的水稀释嗅阈值为1.37,亨特白度值为22。
孙万万,曾明,周紫晨,张冰[2](2021)在《高性能外墙隔热反射涂料的制备与研究》文中认为为提升建筑外墙涂料的反射隔热性能,对3种不同种类的丙烯酸乳液进行比较,选用了SR-01纯丙乳液做为外墙隔热反射涂料的成膜材料。研究了反射颜料金红石型钛白粉用量、空心玻璃微珠用量以及涂膜厚度对反射隔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金红石型钛白粉的用量为15%,空心玻璃微珠用量为12%,涂膜厚度为400μm时,太阳光反射率达到0.88,隔热最大温差为12.5℃,反射隔热保温效果良好。
胡智超,李慧,张廷建,刘小楠[3](2021)在《水性含氟涂料研究及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水性含氟涂料不仅具有氟涂料的优点,还符合环保要求,应用十分广泛。综述了含氟涂料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水性含氟聚合物涂料的分类、合成方法以及在防污、建筑、防腐等领域中的应用。
束树军[4](2021)在《丙烯酸乳液研究进展及在工业涂料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水性丙烯酸乳液凭借着其优异的光泽和耐候性,良好的耐水和耐盐雾性能,以及低VOC低气味等特点在涂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更好地拓展丙烯酸乳液在工业涂料中的应用方向,本文综述了单组分丙烯酸乳液的技术进展,介绍了丙烯酸乳液在工业涂料中的成熟应用案例,也提出了当前水性单组分丙烯酸乳液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勾鸿量,於林锋[5](2021)在《核电混凝土防污涂层体系选型的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发适用于核电混凝土防污的涂层体系,先拟定了9种涂层体系。通过试验研究,讨论了不同涂层体系的制备工艺、耐沾污、耐老化、附着力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并对涂层体系进行了综合性评估。分析了各种涂层体系的优缺点,确定了水性氟碳-环氧涂层体系为最优选择。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核电混凝土涂层类防污材料的研发方向。
朱兴亮,唐佳慧,张琳,薛斯亭,张爱黎[6](2021)在《高硅高固含量硅丙外墙乳液制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固含量涂料制造是涂料行业发展趋势,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做基料提高了外墙涂料的耐候性。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等丙烯酸类单体与有机硅单体共聚,采用单体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与单体滴加工艺,制备了高硅含量高固含量硅丙树脂。以单体转化率和凝胶率为评价标准,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实验配方。结果表明,优化配方下制备的树脂具有较高的有机硅质量分数,达到单体总量的16%,乳液固质量分数为61.05%,且乳液稳定性好,其性能符合GB/T 9755—2014标准。
高美平,王海林,刘文文,聂磊,李国昊,安小拴[7](2021)在《我国水性建筑涂料VOCs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涂料是我国VOCs重要人为排放源之一,关于建筑涂料VOCs组分特征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7类水性建筑涂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生产企业抽检、工程现场采集和市场购买等方式获取样品,采用GC/MS系统对样品进行分析,获取了各类水性建筑涂料ρ(VOCs)和成分谱,分析了其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1)不同种类水性建筑涂料ρ(VOCs)范围为0~116.07 g·L-1,ρ(VOCs)差异较大,但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水性内墙涂料、水性外墙真石漆与质感漆、水性外墙平涂与弹性涂料、水性防水涂料、水性地坪涂料、水性防腐涂料和水性防火涂料的平均ρ(VOCs)分别为6.66、 1.12、 24.51、 0.89、 61.62、 41.86和0.09 g·L-1;(2)各类水性建筑涂料均以醇类、醇醚及醚酯类和胺类为主,水性地坪涂料和水性防腐涂料中芳香烃和烷烃质量分数较高;主要VOCs物种为:乙二醇、 1,2-丙二醇、甲醇、正丁醇、乙二醇单丁醚、三乙胺、 2-氨基-2-甲基-1-丙醇(APM)和二甲基乙醇胺(DMEA),水性地坪涂料和水性防腐涂料中还含有二甲苯、三甲苯、间乙基甲苯和正十一烷等;(3)单位体积水性建筑涂料O3生成量(以O3/涂料计)为0.17~224.89 g·L-1,其中,单位体积水性地坪涂料的O3生成量最大.各类水性建筑涂料中对OFP贡献较大的为醇类、芳香烃类和醇醚及醚酯类物质.二甲基乙醇胺、二甲苯和三甲苯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对臭氧生成的影响较大,应优先予以控制;(4)单位体积水性地坪涂料和防腐涂料的SOA生成量(以SOA/涂料计)分别为0.72 g·L-1和0.11 g·L-1,其他种类水性建筑涂料单位体积SOA生成量几乎为零,表明重点控制水性地坪涂料和防腐涂料中芳香烃和烷烃的浓度有利于减少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5)将水性建筑涂料和溶剂型建筑涂料对环境影响比较发现,单位质量水性建筑涂料VOCs浓度、 O3和SOA生成量远小于溶剂型建筑涂料,从源头上采用水性建筑涂料替代溶剂型建筑涂料可以有效降低VOCs排放量及削减二次污染物的生成量.
朱雪皎[8](2021)在《粉煤灰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的发展意味着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对煤炭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副产品粉煤灰的累积进一步增多,对环境各方面的破坏进一步深入。所以研究粉煤灰特性,增加粉煤灰的利用方式,减少粉煤灰累积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同时,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涂料的需求量也同时增大。本文主要研究了粉煤灰在涂料中的应用,主要从建筑涂料(内墙乳胶漆、外墙乳胶漆),隔热保温涂料以及水性金属乳胶漆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粉煤灰在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研究。粉煤灰在外墙乳胶漆中的应用主要研究了两种粉煤灰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第二种粉煤灰制作的涂层耐洗刷性更佳≥2000次(国标规定≥500次为合格品,≥1000次为一等品,≥2000次为优等品),可达到优等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乳液和纤维素的种类和添加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设计了正交试验。同时由于粉煤灰颜色较为暗沉,用于内墙乳胶漆时添加一定量的钛白粉调节颜色,同时为了解决涂层的针孔问题,研究了针孔问题与涂层厚度和助剂添加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涂层越厚,针孔越多;同时,适当减少纤维素增加量或者增大消泡剂或者流平剂的添加量都可以有效减少涂层针孔。2、在隔热保温涂料中的应用。主要研究了以粉煤灰为主要填料,再适量加入其他导热系数较低的填料,可以制作出导热系数小于0.05(W/(m·K))的涂料。主要检测方式是利用导热系数仪9P3031测试涂层导热系数,隔热保温效果与导热系数呈反比,导热系数越小,隔热保温效果越好。经过大量的研究可知:当粉煤灰、空心玻璃微珠、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比例为15:7:1时,制得的涂层导热系数在0.05(W/(m·K))以下(达到高级隔热保温涂料要求),涂层厚度约为0.7mm。且隔热保温能力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当涂层厚度达到一定厚度时即0.7mm左右时,涂层隔热保温效果趋于稳定,不再增强,导热系数也趋于稳定。3、还研究了粉煤灰在水性金属防锈乳胶漆中的应用。首先需将粉煤灰球磨至粒径小于30μm。为了提高涂层的硬度添加了适量的高岭土,研究了乳液(苯丙乳液、丙烯酸乳液、羟丙乳液)等乳液对成膜效果的影响,得出苯丙乳液的成膜效果>丙烯酸乳液>羟丙乳液。同时研究了乳液、分散剂、增稠剂添加量等对涂层耐水性、耐盐水性、耐铅笔硬度等性能的影响。得出较佳配方,涂层性能符合GB/T18178-2000《水性涂料涂装体系选择通则》标准。
杨立云[9](2021)在《多孔和中空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光固化涂料中隔热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隔热涂料是一种可以有效抑制热量传递从而减缓温度升高的材料,在建筑物、仪器、保温设备和储油气罐等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相比于传统的隔热材料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对于隔热功能填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孔材料、空心微球和具有反射红外线功能的填料。目前隔热效果最好的材料是气凝胶,但是其具有固有脆性、拉伸强度低及生产成本高;空心微球中用的较多的主要有空心玻璃微珠和陶瓷微珠,但它们的粒径较大、壳层易碎、与基体涂料的相容性不好;而对于具有反射红外线性能的填料主要有Ti O2、ITO、ATO等,但加入到涂料中以后涂料的导热系数会受到影响而上升,所以限制了其在隔热涂料中的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根据隔热机理设计了三种具有优异隔热性能的隔热功能填料,主要有介孔多孔微球、壁薄尺寸小的中空微球和兼具反射红外线的中空微球,将其加入到光固化涂料体系中,实现涂料的隔热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溶胶凝胶和表面改性制备出表面带有氨基的二氧化硅粒子,以氨基二氧化硅粒子为稳定胶粒,油相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和异辛烷的混合液,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为水相,通过Pickering乳液模板法乳化后进行后聚合得到介孔多孔聚苯乙烯微球(MPS),并探究了致孔剂异辛烷对多孔聚苯乙烯微球(MPS)孔径和空隙率的影响,随着异辛烷的增多,MPS孔径从3.83 nm增加到14.01 nm,孔隙率从36%增加到40%。MPS表现出与市售空心玻璃微珠(HGB)相当的隔热性能,且在涂层中也表现出与空心玻璃微珠(HGB)相当的隔热效果,可有效降低涂布涂层玻璃板的导热系数从0.8622 W/m.K降低到0.7776 W/m.K。添加MPS的涂料放置24 h后未出现分层等现象,涂料固化以后的涂层的透明度可达83.8%和近红外光反射率达到89.4%,均高于市售空心玻璃微珠。2.为进一步提高涂层的隔热性能,本章设计壁薄、尺寸小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球(HS),并系统研究其对光固化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散聚合制备正电性的PS模板,研究了PVP和KPS的量对聚苯乙烯模板粒径的影响。为使得空腔尺寸尽可能小,以粒径为200 nm的聚苯乙烯粒子为模板来制备中空二氧化硅微球(HS),探究出氨水的量越多壳层厚度越厚,并优化了聚苯乙烯模板去除的最佳条件为:500°C,2 h。选取壳层厚度较薄为30 nm、机械性能较好的HS进而研究其隔热性能,研究发现粉末状态下以及加入到涂层中表现出比市售空心玻璃微珠更为优异的隔热性能,可大幅度降低涂布涂层玻璃板的导热系数从0.8622W/m.K降低到0.6144 W/m.K,但HS在涂层中的添加量过多会导致团聚而不利于进一步提高隔热性能。HS加入涂层中后,涂层的透明度可高达85%以上,且不随添加量的改变发生明显变化。3.对比MPS与HS的隔热性能,中空结构表现出更为优异的隔热性能,为扩展隔热涂层的应用范围,将阻隔隔热性能与反射隔热性能相结合,二氧化钛对红外光的反射率高,本章制备了空腔尺寸较小的中空二氧化钛微球(HT)。为降低空腔尺寸,以200 nm的聚苯乙烯粒子为模板,通过缓慢水解在其表面包覆上二氧化钛粒子,烧蚀以后得到中空二氧化钛微球,分别研究了钛酸四丁酯(TBT)的量对壳层厚度的影响、氨水的量对壳层二氧化钛粒子粒径的影响以及不同HT在涂层中的近红外光反射率。研究表明,制备出的中空为锐钛矿型,HT的壳层较厚且壳层二氧化钛粒子粒径较小时,涂层的近红外光反射率最高可达63.8%,加入HT的涂层同时表现出优异的阻隔隔热和反射隔热性能。
杨威[10](2021)在《多功能生态建筑饰面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了三种多功能的生态饰面材料:水泥基柔性饰面板不仅能用于平整的墙面,并且能用于圆柱型、弧形等异形结构建筑工程;高光洁负氧离子释放饰面板块具有高光洁,能释放负氧离子;丙烯酸基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材料节能、轻质、抗压强度好、施工性能好、表面光洁平整、成本低。本产品生态环保、安全健康、能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内外墙等领域。(1)研究了水性水泥乳液基柔性饰面板块的生产工艺,以水泥、粉煤灰、水性丙烯酸乳液为主要原料制备柔性底材并进行工艺涂装,通过实验探索水泥乳液的比例对柔性饰面板块的柔韧性和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以及各种助剂对板材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泥-乳液比例的降低,柔性饰面板块的柔韧性越好,但是板材的拉伸粘结强度却越来越低,当比例达到2:1的时候,能够满足柔性和拉伸粘结强度的条件;加入减水剂可以减少实验用水量,加快水化速率,提高混合浆液的流动性,加入分散剂使混合料有很好的分散效果,各种材料混合均匀,利于板材优质成型,加入消泡剂可以减少气泡的产生,有利于提高板材的强度,具有很好的消泡效果,三种助剂的掺入量为0.1~0.3%;获得水性仿石漆、磁漆、金属漆三种系列的柔性饰面板块并且在工程中得以应用。(2)本实验在水性UV涂料中加入了纳米二氧化硅,并将其作为导气剂,制备了一水性UV为主要成膜物质的负氧离子涂料,在保持板块良好观感的条件下,得到一种能大量释放负氧离子的内墙饰面板块,经过标准检测,样板的负氧离子的释放量高达24700个/cm3,光泽度能达到30度,平整度为0.95mm,远小于2 mm;以广元地区为例,研究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的应用效果,广元市区自然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为35个/cm3到1747个/cm3,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工程应用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能达到29375个/cm3,最低为2371个/cm3,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负氧离子的释放主要受温度、光强、风速风向、房间结构和沙尘等污染物的影响,温度越高和水蒸气浓度越大,负离子的释放量越大。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能达到乡村田野到高山瀑布的效果,相当于在居住和生活空间营造一个森林氧吧,效果理想。(3)本文主要研究了丙烯酸乳液作为基体材料制备复合轻质墙体材料的配方,加入丙烯酸乳液使玻化微珠和水泥砂浆相容,不分层;在固定丙烯酸乳液的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玻化微珠、水泥、粉煤灰等主要原料的量对材料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容重和导热系数的影响,同时添以少量助剂,如减水剂、消泡剂、分散剂等,制备成高分子聚合物水泥浆体。玻化微珠和粉煤灰的含量与抗压、抗折强度呈负相关,与导热系数呈正相关;水泥含量与抗压、抗折强度呈正相关,与导热系数呈正相关。通过对原料配比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实验,制备得到的丙烯酸基复合墙体材料的最佳的原料配比为水泥50%、丙烯酸乳液1%、粉煤灰20%、玻化微珠10%、石英砂19%、减水剂0.2%、消泡剂0.05%、分散剂0.05%,其抗压强度为5 MPa,抗折强度为2.5 MPa,导热系数为0.4514W/(m K),容重为1054 kg/m3。
二、828丙烯酸外墙涂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28丙烯酸外墙涂料(论文提纲范文)
(1)市政污泥与造纸污泥共混制备建筑外墙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原辅材料与仪器设备 |
1.2 实验过程 |
1.2.1 市政污泥预处理 |
1.2.2 市政污泥涂料的制备 |
1.2.3 实验方法 |
1.2.4 涂料性能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市政污泥添加量对造纸污泥涂料触变指数的影响 |
2.2 市政污泥添加量对造纸污泥涂料表面张力的影响 |
2.3 市政污泥添加量对涂料接触角与透水性的影响 |
2.4 市政污泥用量对涂料低温稳定性的影响 |
2.5 市政污泥对涂料其他性能的影响 |
2.6 市政污泥对涂膜颜色的影响 |
2.7 涂料嗅阈值的分析 |
2.8 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的分析 |
3 结语 |
(2)高性能外墙隔热反射涂料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实验原料 |
1.2 涂料制备 |
1.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1.3.1 涂膜的基础性能测试 |
1.3.2 隔热性能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丙烯酸乳液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
2.2 钛白粉用量对涂膜反射性能的影响(见图2) |
2.3 空心玻璃微珠用量对隔热性能的影响(见图3) |
2.4 涂膜厚度对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见图4) |
2.5 反射隔热涂料综合性能测试 |
3 结论 |
(3)水性含氟涂料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水性含氟涂料的分类 |
2.1 PVDF改性系列 |
2.2 三氟氯乙烯(FEVE)系列 |
2.3 含氟丙烯酸系列 |
3 水性含氟涂料的合成方法 |
4 水性含氟涂料的应用领域 |
4.1 防污领域 |
4.2 建筑领域 |
4.3 防腐领域 |
5 结语 |
(4)丙烯酸乳液研究进展及在工业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丙烯酸乳液的技术进展 |
1.1 丙烯酸乳胶粒形貌结构设计研究 |
1.2 丙烯酸乳胶粒改性研究 |
2 丙烯酸乳液在工业涂料中的应用 |
2.1 取代钢结构防腐涂料用溶剂型醇酸体系[22] |
2.2 用于水性集装箱防腐外面漆 |
2.3 用于水性汽车零部件防腐涂料 |
2.4 用于水性氨基烤漆 |
2.5 用于水性可剥离涂料 |
2.6 用于水性浸涂防护涂料 |
2.7 用于道路、桥梁和隧道水性涂料 |
2.8 用于无铬化金属表面处理 |
2.9 用于木器涂料 |
2.1 0 用于塑料表面涂装 |
3 丙烯酸乳液的发展趋势 |
(5)核电混凝土防污涂层体系选型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涂层种类 |
2 涂层性能试验指标的选择 |
2.1 耐沾污 |
2.2 耐人工老化 |
2.3 附着力 |
2.4 抗氯离子渗透 |
3 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耐沾污性能试验结果 |
3.2 耐老化性能试验结果 |
3.3 混凝土附着力试验结果 |
3.4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试验结果 |
4 涂层体系综合评估 |
5 结语 |
(6)高硅高固含量硅丙外墙乳液制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原料 |
1.2 硅丙树脂的制备 |
1.3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种子乳液的量对乳液及漆膜性能的影响 |
2.2 相比的影响 |
2.3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及漆膜性能的影响 |
2.4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及漆膜性能的影响 |
2.5 有机硅用量对乳液及漆膜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7)我国水性建筑涂料VOCs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样品分析方法 |
1.3 源成分谱建立 |
1.4 VOCs对臭氧的影响 |
1.5 VOCs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影响 |
2 结果与讨论 |
2.1 VOCs浓度水平 |
2.2 VOCs组分特征 |
2.2.1 不同种类水性建筑涂料VOCs组分总体特征 |
2.2.2 不同种类水性建筑涂料VOCs组分差异 |
2.2.3 不同种类水性建筑涂料VOCs组分检出率 |
2.3 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 |
2.4 VOCs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
2.5 VOCs环境影响综合分析 |
2.5.1 不同种类水性建筑涂料VOCs对环境影响评估 |
2.5.2 与溶剂型建筑涂料VOCs环境影响的比较 |
2.6 建筑涂料VOCs管控对策 |
3 结论 |
(8)粉煤灰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粉煤灰 |
1.1.1 粉煤灰的来源 |
1.1.2 粉煤灰的危害 |
1.1.3 粉煤灰的组成 |
1.1.4 粉煤灰的分类 |
1.1.5 粉煤灰的物理性质 |
1.1.6 粉煤灰的化学性质 |
1.1.7 粉煤灰的综合应用 |
1.2 水性涂料 |
1.2.1 水性涂料简介 |
1.2.2 水性涂料优点 |
1.2.3 水性涂料发展进程 |
1.3 乳胶漆 |
1.3.1 乳胶漆简介 |
1.3.2 水性乳胶漆的特性 |
1.4 粉煤灰在涂料中的应用现状 |
1.4.1 利用粉煤灰有效成分的涂料 |
1.4.2 粉煤灰充当填充物制备的涂料 |
1.4.3 改性粉煤灰充当功能填料的涂料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粉煤灰在外墙及内墙乳胶漆中的应用 |
2.1 仪器与原材料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原料及作用 |
2.2 原材料处理 |
2.2.1 筛分 |
2.2.2 改性 |
2.3 粉煤灰在外墙涂料中的应用 |
2.3.1 实验步骤 |
2.3.2 涂料粘度测试 |
2.3.3 涂层性能测试 |
2.3.4 烟道灰添加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3.5 粉煤灰添加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3.6 乳液和纤维素对粉煤灰涂料的影响 |
2.3.7 正交试验性能检测 |
2.3.8 不同目系粉煤灰对涂料品质的影响 |
2.3.9 应用试验 |
2.3.10 结论 |
2.4 粉煤灰在内墙乳胶漆中的应用 |
2.4.1 涂层性能测试 |
2.4.2 乳液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3 针孔改进实验 |
2.4.4 颜色改进实验 |
2.5 结论 |
第三章 粉煤灰在隔热保温涂料中的应用 |
3.1 隔热保温涂料 |
3.1.1 阻隔型隔热保温涂料 |
3.1.2 反射型隔热保温涂料 |
3.1.3 辐射隔热保温涂料 |
3.1.4 隔热保温涂料的发展趋势 |
3.2 实验过程 |
3.2.1 粉煤灰导热系数的测定 |
3.2.2 纯粉煤灰涂料的制备 |
3.2.3 空心玻璃微珠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
3.2.4 乳液种类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
3.2.5 涂层厚度对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
3.2.6 其他填料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
3.2.7 二氧化硅气凝胶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
3.3 配方总结 |
3.4 隔热保温性能测试试验 |
3.4.1 测试方法一 |
3.4.2 测试方法二 |
3.5 结论 |
第四章 粉煤灰在金属防锈乳胶漆中的应用 |
4.1 金属乳胶漆 |
4.2 基础配方设计 |
4.2.1 防锈填料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2.2 乳液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2.3 乳液用量对涂层性能的选择 |
4.2.4 成膜助剂对成膜效果的影响 |
4.2.5 分散剂的添加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2.6 增稠剂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2.7 高取代羟丙基纤维素的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4.3 总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多孔和中空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光固化涂料中隔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热量的传递方式 |
1.2.1 对流 |
1.2.2 热传导 |
1.2.2.1 气态热传导 |
1.2.2.2 固态热传导 |
1.2.3 辐射 |
1.3 隔热涂料的分类 |
1.3.1 阻隔型隔热涂料 |
1.3.2 反射型隔热涂料 |
1.3.3 辐射型隔热涂料 |
1.3.4 复合型隔热涂料 |
1.4 多孔和中空微球的制备方法 |
1.4.1 Pickering乳液模板法 |
1.4.2 硬模板法 |
1.5 隔热涂料未来发展趋势 |
1.5.1 透明隔热涂料 |
1.5.2 真空隔热涂料 |
1.5.3 纳米多孔隔热涂料 |
1.5.4 智能隔热涂料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多孔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其隔热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3 实验步骤 |
2.2.4 分析及测试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Pickering乳化剂SiO_2-NH_2粒子形貌及官能团表征 |
2.3.2 多孔聚苯乙烯微球(MPS)的制备及表征 |
2.3.3 MPS微球在环氧大豆油丙烯酸树脂中的隔热性能 |
2.3.3.1 不同玻璃板的导热系数 |
2.3.3.2 不同玻璃板在热台上上表面温度变化 |
2.3.3.3 不同涂层近红外光反射率 |
2.3.3.4 不同涂层可见光透过率 |
2.3.3.5 MPS和HGB在涂料中的稳定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分散中空SiO_2微球的制备及其隔热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3.2.3 实验步骤 |
3.2.4 分析及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苯乙烯微球(PS)模板形貌结构表征 |
3.3.2 不同量氨水对PS-SiO_2杂化粒子壳层SiO_2粒径的影响 |
3.3.3 PS-SiO_2杂化粒子模板合理条件的优化 |
3.3.4 中空二氧化硅微球(HS)的制备 |
3.3.5 HS微球在环氧大豆油丙烯酸树脂中的隔热性能 |
3.3.5.2 不同玻璃板的导热系数 |
3.3.5.3 不同含量HS涂层的截面扫描电镜表征 |
3.3.5.4 不同玻璃板在热台上上表面温度变化 |
3.3.5.5 不同HS含量涂层可见光透过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空TiO_2微球的制备及其隔热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2.3 实验步骤 |
4.2.4 分析及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壳层厚度中空二氧化钛微球的制备及其隔热性能 |
4.3.1.1 不同TBT量制备的PS-TiO_2杂化粒子形貌表征 |
4.3.1.3 不同TBT量制备的PS-TiO_2杂化粒子烧蚀后透射电镜表征. |
4.3.1.4 中空二氧化钛微球XRD表征 |
4.3.1.5 不同壳层厚度中空TiO_2对涂层反射隔热性能的影响 |
4.3.1.6 不同壳层厚度中空TiO_2阻隔隔热性能表征 |
4.3.2 不同壳层TiO_2粒径中空二氧化钛微球的制备及其隔热性能 |
4.3.2.1 不同氨水量制备的PS-TiO_2杂化粒子形貌表征 |
4.3.2.2 不同氨水量制备的PS-TiO_2杂化粒子烧蚀后形貌表征 |
4.3.2.3 不同壳层TiO_2粒径中空二氧化钛微球对涂层反射隔热性能的影响 |
4.3.3 中空二氧化钛微球(HT)在涂层中的隔热性能 |
4.3.3.1 中空二氧化钛微球(HT)在涂层中的阻隔隔热性能 |
4.3.3.2 中空二氧化钛微球(HT)在涂层中的反射隔热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多功能生态建筑饰面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
1.3 柔性饰面板块的研究现状 |
1.4 负氧离子研究现状 |
1.5 国内外建筑节能发展研究现状 |
1.6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
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路线 |
2.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
2.1.2 主要内容 |
2.2 创新点 |
2.3 技术路线 |
3 水性水泥乳液基柔性饰面板块的生产研究及应用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
3.1.2 水泥 |
3.1.3 水性丙烯酸乳液 |
3.1.4 粉煤灰 |
3.1.5 助剂 |
3.1.6 涂料 |
3.2 柔性饰面板块的实验方法 |
3.2.1 柔性底材的制备 |
3.2.2 涂装工艺方法 |
3.2.3 柔性饰面板块基本性能的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水泥与乳液比例对柔性饰面板块柔性和强度的影响 |
3.3.2 助剂对柔性饰面板块的影响 |
3.3.3 生产工艺研究 |
3.3.4 柔性饰面板块的性能 |
3.4 工程应用及成果 |
3.4.1 工程应用 |
3.4.2 经济应用分析 |
3.4.3 成果与查新 |
3.5 结论 |
4 一种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的制备及应用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高负离子释放饰面板块检测结果 |
4.2.2 广元市自然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分布状况 |
4.2.3 负离子饰面墙板的工程应用的效果 |
4.2.4 机理分析 |
4.3 经济应用与成果 |
4.3.1 经济应用分析 |
4.3.2 成果评价与科技查新 |
4.4 结论 |
5 丙烯酸基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
5.1 实验部分 |
5.1.1 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
5.1.2 轻质保温墙板试验方法 |
5.1.3 性能测定过程及方法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1 丙烯酸乳液的作用 |
5.2.2 玻化微珠、粉煤灰、水泥配比对复合墙体保温材料性能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828丙烯酸外墙涂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市政污泥与造纸污泥共混制备建筑外墙涂料的研究[J]. 韩卿,陈光照,张拓,王文亮. 涂层与防护, 2021(11)
- [2]高性能外墙隔热反射涂料的制备与研究[J]. 孙万万,曾明,周紫晨,张冰. 新型建筑材料, 2021(11)
- [3]水性含氟涂料研究及应用进展[J]. 胡智超,李慧,张廷建,刘小楠. 云南化工, 2021(10)
- [4]丙烯酸乳液研究进展及在工业涂料中的应用[J]. 束树军. 涂料工业, 2021(08)
- [5]核电混凝土防污涂层体系选型的试验研究[J]. 勾鸿量,於林锋. 建筑科技, 2021(03)
- [6]高硅高固含量硅丙外墙乳液制造研究[J]. 朱兴亮,唐佳慧,张琳,薛斯亭,张爱黎. 辽宁化工, 2021(06)
- [7]我国水性建筑涂料VOCs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J]. 高美平,王海林,刘文文,聂磊,李国昊,安小拴. 环境科学, 2021
- [8]粉煤灰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 朱雪皎.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多孔和中空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光固化涂料中隔热性能研究[D]. 杨立云. 江南大学, 2021(01)
- [10]多功能生态建筑饰面材料的研究[D]. 杨威.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