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参多糖体外诱导人胚胎和小鼠脾细胞增殖及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活性

党参多糖体外诱导人胚胎和小鼠脾细胞增殖及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活性

一、党参多糖对人胚、小鼠脾细胞增殖及体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活性的诱导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许花,赵梦潇,陈红,高丹丹,丁功涛[1](2021)在《植物多糖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多糖作为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物质,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同时还具有抗病毒、抑菌、抗肿瘤和降血糖等重要的生理活性。目前,植物多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植物多糖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被广泛使用。本文综述了植物多糖对固有性免疫、适应性免疫、细胞因子和机体免疫信息等方面的免疫调节和作用机制,及植物多糖的结构特征与构效关系研究,展望了植物多糖在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抗体生成和红细胞免疫功能理论基础研究的前景和发展方向,以期为植物多糖免疫活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并对植物多糖免疫调节机制的更深层次研究提供思路。

魏彤[2](2021)在《黄芪多糖对奶山羊产奶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

沙洲[3](2021)在《松花粉多糖对鸡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及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花粉作为传统医学中的膳食补充剂已有数百年历史,而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多糖(Polysaccharides,PS)是松花粉的关键活性成分之一,已经被运用到改善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黏膜免疫系统是动物(尤其是家禽)整个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抵抗外源抗原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肠道黏膜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关键部位,其中存在的肠道微生物和大量免疫细胞共同形成坚固的防御屏障,而作为免疫细胞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s,m(?))具有趋化性运动、吞噬、分泌和抗原呈递等功能,在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本论文以从山东省泰安市的松花粉中分离纯化的松花粉多糖(Pine pollen Polysaccharides,PPPS)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在体内探究PPPS对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通过16S高通量测序分析PPPS对肠道内菌群结构丰度的作用;在体外以鸡巨噬细胞(HD11)作为靶细胞,揭示PPPS对其的免疫调节作用并初步探究作用机制。本研究旨在为研制对黏膜免疫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新型免疫增强制剂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PPPS对黏膜免疫的影响本试验首先选取120只1日龄的SPF鸡,随机分为PBS组、PPPS低剂量组(LPPPS组)、PPPS中剂量组(MPPPS组)、PPPS高剂量组(HPPPS组),分别口服PBS和3种不同剂量的PPPS(10 mg/m L,20 mg/m L和40 mg/m L),0.2 m L/只,持续21天。在试验的第7、14和21天分别收集各组鸡的肠道组织、粪便及血液样品。通过ELISA方法、流式细胞术、CCK-8试剂、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等技术分别检测免疫学相关指标,主要包括:SIg A和Ig G抗体水平、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T淋巴细胞转化率、细胞因子(白介素2、白介素4、干扰素γ)、黏膜免疫相关分子基因(CD80、CD86、MHC-I、MHC-II)。结果表明PPPS显着提高鸡的黏膜抗体SIg A和血清抗体Ig G水平,并有效促进细胞因子分泌及T淋巴细胞水平,上调黏膜免疫相关基因m RNA水平。通过HE染色观察PPPS对小肠绒毛结构的影响,分别采集PBS组及PPPS组鸡的小肠不同部位组织制成石蜡切片,测量并统计分析各组鸡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值(长度/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PPPS能有效改善小肠绒毛发育以增强肠道黏膜抵御病原体的物理屏障。为了探究PPPS对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试验的第21天,分别对每组鸡滴鼻100μL106TCID50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病毒液,记录攻毒后体重变化及死亡率,并取各段小肠及肺脏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通过q PCR检测肠黏膜病毒载量。结果表明,MPPPS、HPPPS组与LPPPS、PBS组相比,显着减轻由NDV引起的体重降低、病理损伤、病毒载量及死亡率。另外通过感染H9N2病毒探究口服PPPS对呼吸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在口服40 mg/m L的PPPS剂量7天后,PBS组及PPPS组选取5只鸡分别滴鼻100μL 104TCID50H9N2病毒液,在攻毒后第3、5和7天采集肺脏组织HE染色,通过q PCR检测肺脏病毒量,采用免疫荧光对病毒进行定位并分析荧光强度。结果表明PPPS显着降低肺脏中病毒量,减轻肺脏病理变化。证明PPPS不仅能有效保护肠道黏膜损伤,同样对呼吸道黏膜也具有保护作用。2、PPPS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了探究PPPS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在口服PPPS的第21天,收集PBS组及HPPPS组(40 mg/m L)鸡粪便样本,通过16S高通量测序对鸡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BS组与PPPS组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通过Venn图结果表明,PPPS组OTU值显着升高。在门水平上分析,PPPS组的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与PBS组相比均有较大变化。在科水平上分析,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科)、Bacteroidaceae(拟杆菌科)、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Rikenellaceae(理研菌科)变化较为明显。在属水平上分析,PPPS组与PBS组相比,诸如Enterococcus(肠球菌)、Bacteroides(拟杆菌属)、Alistipes(别样杆菌属)、Helicobacter(螺杆菌属)、Intestinimonas(瘤胃菌属)等均丰度上升。在种水平上分析,Lactobacillus_reuteri(罗伊氏乳杆菌),Enterococcus_cecorum(盲肠链球菌)、Bacteroides_uniformis、Bacteroides_thetaiotaomicro(拟杆菌),Lachnospiraceae_bacterium_615、Lachnospiraceae_bacterium_M18-1(毛螺菌),Clostridium_sp_AUH-JLC140(梭状杆菌),Alistipes_finegoldii(别样杆菌)等丰度上升。在α多样性及UPGMA聚类树等分析发现,PPPS组的菌群物种多样性显着高于PBS组。因此说明PPPS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及丰富度。3、PPPS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为了探究PPPS对巨噬细胞HD11的免疫调节作用,首先用CCK-8试剂检测不同浓度的PPPS对HD11细胞的增殖作用,通过中性红及FITC-葡聚糖分析PPPS对HD11细胞的吞噬活性的影响,Griess试剂检测PPPS处理HD11细胞后分泌一氧化氮(NO)水平,荧光探针法测定活性氧(ROS),ELISA法检测HD11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通过q PCR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IL-1β和TNF-α的m RNA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当PPPS浓度高于800μg/m L时,PPPS对HD11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低于400μg/m L时能显着促进增殖效果。因此选用50-400μg/m L浓度范围的PPPS进行后续试验。中性红及FITC-葡聚糖试验显示PPPS均能显着提高HD11细胞吞噬活性,但各浓度间的作用效果无显着差异。PPPS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促进HD11细胞分泌NO、IL-1β、TNF-α,且上调i NOS、IL-1β、TNF-αm RNA水平。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以200μg/m L PPPS处理24 h的HD11细胞与PBS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比较差异表达m RNA、mi RNA及信号通路。结果表明,PPPS组有2358个上调表达基因和2028个下调表达基因,其中富集分析与免疫相关主要通路为内吞作用、黏附连接、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转运蛋白、Toll样受体、MAPK、Notch、C型凝集素受体、NOD样受体、RIG-I样受体等信号通路。mi RNA结果显示10个mi RNA在PPPS组中高表达,21个mi RNA下调表达。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通路为内吞作用、紧密连接、溶酶体、黏合连接、细胞粘附分子、内质网蛋白加工、Notch等信号通路。为了探究PPPS作用的HD11细胞的受体以及免疫调节的信号通路,根据转录组结果,我们选择分析验证Toll样受体、MAPK、NF-κB分子对HD11细胞的影响。在PPPS处理HD11细胞后,通过q PCR方法检测Toll样受体2、4(TLR 2、4)、甘露糖受体(MR)和NF-κB分子m RNA水平。TLR4、MAPK三种亚基(p38、JNK、ERK1/2)和NF-κB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后,Griess法检测NO水平、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的分泌量。结果表明,PPPS在不同时间点均上调细胞表面受体TLR4和NF-κB的m RNA水平,证明TLR4是PPPS激活HD11细胞的重要受体,NF-κB是PPPS促进HD11细胞活化的关键核因子。TLR4、MAPK、NF-κB抑制剂均能显着降低HD11细胞NO、IL-1β和TNF-α的分泌量,说明TLR4、MAPK、NF-κB均参与PPPS对HD11细胞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表明PPPS通过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激活HD11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综上所述,PPPS显着促进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及小肠绒毛发育,有效减轻由NDV和H9N2引发的肠道及肺脏组织病理损伤,改善肠道菌群丰度且通过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激活HD11细胞。本课题不仅探究PPPS对鸡黏膜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而且揭示了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PPPS作为天然免疫增强剂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邢媛媛[4](2021)在《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通过建立肉仔鸡免疫应激模型并饲喂黑沙蒿多糖(AOP),探讨AOP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并利用体内法和体外法相结合,探讨AOP缓解免疫应激反应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一:黑沙蒿多糖的提取优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和体外活性的研究试验一共包含两部分。试验(1):采用热水浸提的方法,以水浴时间、水浴温度和料液比进行单因素实验,以AOP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AOP的提取条件,采用离子色谱和凝胶色谱法检测AOP分子量及单糖组成。结果表明:AOP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15:1 m L/g,提取时间4.3 h,提取温度60℃。在此条件下,AOP的得率和含糖量分别为5.56%和52.65%;AOP的平均分子量为2.1 k Da(62.6%)和1.5 k Da(37.4%),由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组成,其摩尔比为6.87:10.67:54.13:2.49:18.37:4.83:2.64;此外,AOP具有较好的体外益生作用和抗氧化能力。试验(2):使用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和葡聚糖凝胶进一步分离纯化AOP,采用离子色谱、凝胶色谱法和甲基化法检测纯化AOP的分子量、单糖组成和键合结构。结果表明:经过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得到AOP-Ⅰ,其平均分子量为9.00 k Da,是由岩藻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核糖、半乳糖醛酸和葡萄糖醛酸组成的一种中性多糖,其摩尔比分别为0.56:13.75:12.79:54.08:3.15:13.43:0.63:0.67:0.93;AOP-Ⅰ主要由尾端葡萄糖基、→5)-Ara(f)-(1→、→3)-Gal(p)-(1→、→2)-Gal(p)-(1→、→4)-Man(p)-(1→、→6)-Man(p)-(1→、→4)-Gal(p)-(1→和尾端阿拉伯糖基按66.43:1.55:4.81:3.19:6.48:6.74:9.17:1.65的摩尔比构成。试验二: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取288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其中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250、500、750、1000 mg/kg AOP和50 mg/kg金霉素,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AOP添加剂量在750 mg/kg时,对肉仔鸡生长、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调控效果较为明显,有望替代金霉素在肉仔鸡日粮中的使用。试验三: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理研究根据试验二的结果,综合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确定AOP在肉仔鸡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作为本试验日粮中AOP的添加量。通过腹腔注射LPS构建肉仔鸡的免疫应激模型,采用2×2因子试验设计,选取192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期为42 d,分为预饲期(0-14 d)、应激Ⅰ期(15-21 d,LPS注射期)、恢复Ⅰ期(22-28 d)、应激Ⅱ期(29-35 d,LPS注射期)和恢复Ⅱ期(36-42 d)。处理1和处理2饲喂基础日粮,处理3和处理4饲喂试验日粮(基础日粮中添加适宜剂量的AOP)。分别在应激Ⅰ期(试验第15、17、19、21 d)和应激Ⅱ期(试验第29、31、33、35 d)给处理1和处理3组的肉仔鸡腹腔注射5 m L/kg体重的LPS溶液(LPS溶液浓度为100μg/m L生理盐水),处理2和处理4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AOP可通过提高肉仔鸡蛋白质表观代谢率,降低血清应激激素和促炎细胞因子含量来缓解LPS导致的生长性能的下降;日粮中添加AOP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降低LPS诱导的促炎因子的过量产生;通过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减轻LPS诱导的抗氧化酶活性下降,从而缓解肉仔鸡的免疫应激和氧化损伤。试验四: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本试验采用2×7因子设计,即主效应包括2个应激状态(非应激组:不添加LPS;应激组:添加LPS,添加量为10μg/m L)和6个AOP-Ⅰ添加水平(0、50、100、150、200和250μg/m L)和维生素A(VA)添加组,共设1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结果表明:非应激条件下,AOP-Ⅰ在体外具有显着的免疫调节及抗氧化功能;应激条件下,AOP-Ⅰ可缓解由LPS导致的免疫应激,且缓解作用与VA相当;150μg/m L AOP-Ⅰ可作为体外研究其免疫和抗氧化调节机制的适宜添加量。试验五:黑沙蒿多糖通过TLR4/NF-κB途径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试验五共包括三部分。试验(1):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六个处理组:空白对照组、LPS组、LPS+TAK-242组、AOP-Ⅰ组、AOP-Ⅰ+TAK-242组、TAK-242组,每个处理六个重复。结果表明:TLR4是AOP-Ⅰ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候选靶点。试验(2):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六个处理组:空白对照组、FITC-LPS组、LPS+FITC-LPS组、LPS组、AOP-Ⅰ+FITC-LPS组、AOP-Ⅰ组,每个处理六个重复。结果表明:AOP-Ⅰ具有干扰LPS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作用。试验(3):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八个处理组:对照组、AOP-Ⅰ组、AOP-Ⅰ+PDTC组、PDTC组、LPS组、AOP-Ⅰ+LPS组、LPS+PDTC组、LPS+PDTC+AOP-Ⅰ组,每个处理六个重复。结果表明:非应激状态下,AOP-Ⅰ可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进而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应激状态下,AOP-Ⅰ可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进而缓解PBLs的免疫应激。试验六:黑沙蒿多糖通过Nrf2/Keap1途径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八个处理组:对照组、AOP-Ⅰ组、AOP-Ⅰ+ML385组、ML385组、LPS组、AOP-Ⅰ+LPS组、LPS+ML385组、LPS+ML385+AOP-Ⅰ组,每个处理六个重复。结果表明:非应激状态下与应激状态下,AOP-Ⅰ均可通过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

杨扬[5](2021)在《猴头菌多糖的结构分析及其改善肠道菌群和免疫调节活性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蘑菇因其高营养价值,常被用作营养补充剂或膳食纤维添加到保健食品中。研究表明蘑菇能够促进免疫活性物质的增多,提高机体免疫力。在蘑菇的几种组成成分中,多糖被认为是对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调节最有效的一个成分。蘑菇多糖是一类具有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大分子,这些特性的变化被认为是刺激免疫系统的决定因素。猴头菌作为一种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真菌,具有健脾养胃、安神养神、抗癌之功效。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已经证明了猴头菌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高脂血症、抗高血糖、抗疲劳、抗衰老、免疫调节、治疗胃溃疡、护肝、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等。本文从猴头菌子实体中分离提取出猴头菌多糖,探究猴头菌多糖在胃、肠消化过程中结构变化和代谢产物的产生。并进一步对猴头菌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相对均一的猴头菌多糖组分,对各组分进行结构分析,免疫调节活性及其信号通路的探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猴头菌多糖对不同年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探究猴头菌多糖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来发挥免疫调节的活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探究猴头菌多糖的益生活性。以猴头菌子实体为原料,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出猴头菌粗多糖。在体外建立的胃、肠消化液模型中,对猴头菌多糖进行消化。在不同消化时间(0、0.5、1、2、4、6h)下,猴头菌多糖的分子量从1.68×106 Da和2.32×104 Da下降到529.3±7.2 Da,还原糖含量从0.610±0.007mg/mL增加到22.698±0.752 mg/mL,并伴随着游离单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的释放。分别对比消化前后猴头菌多糖对6种常见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IMC501、植物乳杆菌BG112、嗜酸乳杆菌LA3、副干酪乳杆菌ET-22、双歧杆菌BLC1、嗜热链球菌ST064)的益生作用,结果表明,经消化后的猴头菌多糖更显着性地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和产酸,特别是对植物乳杆菌BG112。其中经胃液消化2 h和肠液消化4 h的猴头菌多糖对植物乳杆菌BG112的促进增殖作用最强。并且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多种短链脂肪酸(乙酸、异戊酸和丁酸)和乳酸。(2)猴头菌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结构解析。通过热水浸提法得到的猴头菌粗多糖的提取率为2.735%,多糖中总碳水化合物含量为53.36%,其中还原糖占4.43%,糖醛酸含量为32.56%。通过DEAE-纤维素52阴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对猴头菌粗多糖进行分离纯化,获得5个猴头菌多糖纯化组分,即HEP-1、HEP-2、HEP-3、HEP-4和HEP-5,其中HEP-1为中性多糖,HEP-2、HEP-3、HEP-4和HEP-5为酸性多糖。猴头菌多糖的单糖组成包括岩藻糖、半乳糖、葡萄糖,摩尔比为0.331:2.884:1。经液相色谱仪的测定得出HEP-1、HEP-2、HEP-3、HEP-4和HEP-5的分子量分别为2.12×106、9.27×105 Da、1.10×105 Da、1.99×104 Da和1.09×104 Da。经红外光谱分析可知,猴头菌多糖含有官能团O-H、C-H、C=O、-CH2、S=O、C-O-H或C-O-C。经甲基化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得出,HEP-1、HEP-2和HEP-3均以(1→6)-α-D连接的半乳糖为主链,以(1→3)-β-D的葡萄糖重复单位为侧链。HEP-4是以(1→3)-β-D连接的葡萄糖为主链,HEP-5是以(1→4)-α连接的葡萄糖为主链,且均以(1→6)-α-D的葡萄糖为侧链。(3)猴头菌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和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分别用高和低两个不同的剂量的猴头菌多糖连续灌胃成年小鼠和中老年小鼠28天,通过16S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小鼠粪便中微生物群结构组成变化,并通过Tax4fun的方法对微生物组数据进行功能预测。另外,还研究了猴头菌多糖通过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应用分别从小肠、结肠、盲肠和粪便中分离出的菌液,在体外发酵猴头菌多糖,分析对比在不同发酵时间下得到猴头菌多糖发酵液对巨噬细胞产生NO和吞噬活性的影响。并在体外小肠吸收模型中测定四种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和INF-γ)的产生情况,以及在三个信号通路(NF-кB、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上相关免疫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猴头菌多糖能增强成年和中老年小鼠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和微生物多样性。在门、科和属水平上改变成年和中老年小鼠肠道中微生物群的相对丰度,改善肠道菌群微生物组成和结构。另外,经结肠和粪便发酵的猴头菌多糖,能显着性促进巨噬细胞RAW264.7的NO产生和吞噬活性,并且通过刺激NF-кB、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来促进细胞因子IL-6、IL-10、TNF-α和INF-γ的分泌,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4)猴头菌多糖组分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猴头菌多糖组分HEP-1、HEP-2、HEP-3、HEP-4和HEP-5在25-800μg/mL浓度范围内均对巨噬细胞不具有毒性。通过比较5个猴头菌多糖组分对巨噬细胞NO的产生和吞噬活性的影响,筛选出组分HEP-1表现最优。在体外建立的小肠吸收模型中,HEP-1能在200μg/mL浓度下,显着性地促进RAW264.7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L-6、IL-10、IFN-γ和TNF-α。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测得,HEP-1使得NF-кB p65在巨噬细胞中发生核转位,IкB-α发生降解,同时MAPK通路中p38、JNK和ERK以及PI3K/Akt通路中Akt的磷酸化反应加强。通过蛋白抑制剂对NF-кB、JNK和ERK通路进行阻断后,巨噬细胞NO和TNF-α的产生显着减少,但在HEP-1的作用下,抑制剂造成的IкB-α、NF-кB p65和Akt免疫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得到了缓解。综上表明NF-кB、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均参与了猴头菌多糖发挥免疫调节的过程。

杨硕[6](2021)在《艾蒿醇提物对脂多糖刺激的肉仔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通过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艾蒿醇提物(Artemisia argyi alcohol extract,AAAE)对肉仔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第一部分:艾蒿醇提物对肉仔鸡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选择240只1日龄爱拔益加(AA)肉仔鸡,按照初始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包括6个重复,每个重复包括8只鸡。饲喂5种日粮,该5种日粮是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250、500、750和1000 mg/kg的AAAE。试验分为前期(1-21 d)和后期(22-42 d),共42d。结果表明:试验后期,日粮添加750 mg/kg的AAAE极显着提高肉仔鸡ADG,且随AAAE添加量的增加,ADFI呈极显着一次线性降低;日粮中添加适宜剂量(500-1000 mg/kg)的AAAE显着增加肉仔鸡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抗炎细胞因子(IL-2和IL-4)含量以及抗氧化酶(CAT和SOD)活性,并且显着降低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L-6)及MDA含量。综合考虑,750 mg/kg的AAAE促进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效果更理想。第二部分:艾蒿醇提物对LPS刺激的肉仔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试验采用2×2二因子试验设计,分别为2个日粮AAAE添加水平(0和750 mg/kg日粮)和2个LPS水平(0和750(?)g/kg体重)。共选取体重相近的192只1日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鸡。试验共42 d,分为预饲期(0-14 d)、应激Ⅰ期(15-21 d,LPS注射期)、恢复Ⅰ期(22-28 d)、应激Ⅱ期(29-35 d,LPS注射期)和恢复Ⅱ期(36-42 d)。处理1和处理2饲喂基础日粮,处理3和处理4饲喂试验日粮(基础日粮中添加750 mg/kg AAAE)。分别在应激Ⅰ期(试验第15、17、19、21 d)和应激Ⅱ期(试验第29、31、33、35 d)给处理1和处理3组的肉仔鸡腹腔注射750(?)g/kg体重的LPS溶液(LPS溶于生理盐水中配制成浓度为100(?)g/m L的LPS溶液),处理2和处理4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表明:(1)在LPS刺激期(15-21,29-35 d),日粮中添加AAAE可显着缓解因LPS刺激导致的肉仔鸡ADG、ADFI、营养物质(DM、CP、Ca)表观代谢率、HDL-C及十二指肠VH/CD的降低,及血清ALT、LDL-C、血细胞参数(RBC、WBC、LYM、PLT)、应激激素(CORT、ACTH)的升高;(2)添加AAAE可显着缓解因LPS刺激引起的肉仔鸡肝脏IL-1β、IL-6、IgG含量和NF-κB p65、IL-1β基因表达,十二指肠IL-2含量和TLR4、IL-1β基因表达,空肠IL-6含量和My D88、NF-κB p65、IL-1β基因表达,回肠IL-1β、IL-4、IgM含量和TLR4基因表达水平以及TLR4/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NF-κB p65和IκBα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的升高。(3)添加AAAE显着缓解因LPS刺激导致的肉仔鸡血清CAT、SOD活性,肝脏SOD、GSH-Px活性和Nrf2、CAT、SOD、GSH-Px、HO-1基因表达,脾脏、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Nrf2、CAT、SOD、GSH-Px基因表达及回肠CAT活性的降低,并显着降低血清和组织中MDA含量。此外,AAAE增加了组织中Nrf2、HO-1和SOD蛋白表达水平,并显着降低Keap1蛋白表达水平。这些结果提示:AAAE能够增强肉仔鸡血清和组织的免疫及抗氧化能力,从而缓解LPS诱导的肉仔鸡免疫应激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LR4/NF-κB和Keap1/Nrf2通路有关。第三部分:艾蒿醇提物中黄酮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通过聚酰胺-大孔树脂联用分离纯化艾蒿醇提物中的艾蒿黄酮(Artemisia argyi flavonoids,AAF),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PBLs)培养试验。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设6个AAF添加水平(0、25、50、100、200、400(?)g/m L),每个处理6个重复。结果表明:(1)添加50和100(?)g/m L AAF可显着增强淋巴细胞活力;(2)添加100和200(?)g/m L AAF显着降低细胞培养液中IL-1β含量及PBLs中IL-1β基因表达;25、200(?)g/m L和100(?)g/m L AAF剂量组分别增加了IL-2和IgG含量。另外,添加50和100(?)g/m L AAF显着降低TLR4、NF-κB p65基因表达;(3)添加100(?)g/m L AAF显着增加细胞培养液中GSH-Px、CAT、SOD活性并降低MDA含量,而且上调淋巴细胞中Nrf2、HO-1、SOD、CAT和GSHPx基因表达。综合考虑,添加100(?)g/m L AAF对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作用效果最理想。第四部分:艾蒿黄酮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调节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机理研究在第三部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LPS诱导淋巴细胞建立免疫应激模型,利用NF-κB抑制剂(PDTC),从NF-κB信号通路探究AAF对淋巴细胞遭受应激损伤的缓解作用。将PBLs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分别是:空白对照组、LPS处理组、AAF处理组、LPS+PDTC处理组、LPS+AAF处理组和LPS+AAF+PDTC处理组。结果显示:(1)LPS+PDTC和LPS+AAF处理均显着降低了培养液中IL-1β和IL-4含量,并显着增加IgG和IgM含量。(2)与LPS组相比,LPS+PDTC组和LPS+AAF组中TLR4、My D88、NF-κB p65、NF-κB p50、IL-1β和IL-6基因表达显着降低,且NF-κB p65的蛋白表达和IκBα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这表明AAF对LPS诱导的细胞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能够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下游的IL-1β基因表达来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第五部分:艾蒿黄酮通过Keap1/Nrf2信号通路调节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抗氧化功能的机理研究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LPS诱导淋巴细胞建立免疫应激模型,利用Nrf2抑制剂(ML385),从Nrf2信号通路探究AAF对应激损伤的淋巴细胞的抗氧化作用。将PBLs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分别是:空白对照组、LPS处理组、AAF处理组、LPS+ML385处理组、LPS+AAF处理组和LPS+AAF+ML385处理组。结果显示:LPS+ML385和LPS+AAF处理显着增加LPS刺激的细胞培养液中GSH-Px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与LPS应激组相比,LPS+ML385和LPS+AAF组中Nrf2、HO-1、GSH-Px和SOD的基因表达均显着增加,并显着降低Keap1蛋白表达水平。这表明AAF能够通过调控Keap1/Nrf2信号通路的激活,来缓解LPS刺激对淋巴细胞的损伤。

姜涛[7](2021)在《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对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以及基于“瘀毒”理论所衍生的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进行研究。论证“瘀毒”理论指导下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方证因,以方证机,验证“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科学性,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实验支撑。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研究指导实验研究,以实验研究反证并支撑理论研究。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瘀”和“毒”作为肿瘤病因病机的优势和局限性,对“瘀毒”理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阐述“瘀毒”理论的含义和价值。基于肿瘤“瘀毒”理论,研究“祛瘀”和“祛毒”的代表性治则治法,分析其适用情况,探讨不同阶段的瘀毒同治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基于“瘀毒”理论,枚举代表性的瘀毒同治药物,论证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理论合理性和科学性。2.实验研究:基于“瘀毒”理论,筛选合适的丹参提取物,并与三氧化二砷联用,获得肝癌抑制效果较佳,正常细胞杀伤较小的联用组合,并分析其最佳药物配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Hep1-6原位移植瘤和H22皮下移植瘤模型,验证联合用药的体内外抗肝癌效果。以巨噬细胞极化和糖酵解作为机制研究出发点,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病理学染色、PCR技术、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巨噬细胞分型情况,并通过原代巨噬细胞体外诱导模型验证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联合用药对巨噬细胞糖酵解网络的调控作用,选取与糖酵解密切相关的HIF-α/NF-κB、AMPK信号通路开展研究,阐明其起效的分子机制。结果1.“瘀毒”理论的产生是“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其出现是中医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其中,中医对肿瘤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理论自身的发展,现代医学理论的充分融入均是其形成的重要促进因素。2.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为代表的治法及药物配伍是瘀毒同治的核心治疗方案。依据患者病情、病性、病位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同治方案,其中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是各阶段均合适的瘀毒同治方案。3.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药物组合是基于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治法下,合理的瘀毒同治药物配伍形式,该配伍形式兼具了肿瘤杀伤力强、不易伤正的特点,并规避了促肿瘤转移的风险。4.丹参中的隐丹参酮是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较佳瘀毒同治组分,二者配伍可在体内外有效抑制肝癌进展,最佳配比为10:1左右。5.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机制与促进巨噬细胞的激活,提升其吞噬能力,促使其向M1型巨噬细胞活化,抑制其向M2型巨噬细胞活化有关。6.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HIF-α/NF-κB信号通路实现对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糖代谢调控。二者联合促进巨噬细胞的糖酵解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促进葡萄糖的重分配,以达到逆转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目的。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的核心病因病机,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是瘀毒同治的科学治法,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是有效的配伍组合。中医“瘀毒”理论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鞠雪莹[8](2021)在《10-羟基癸烯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及迁移抑制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恶性程度强、死亡率高、侵袭和转移性强等特点。常见的化疗药物主要有顺铂、洛铂和5-氟尿嘧啶(5-FU)等,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问题。因此,寻找和开发一种经济、安全、低毒的潜在天然抗肝癌辅助活性成分或功能因子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10-羟基癸烯酸(10-HDA),是蜂王浆中特有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辐射等多种生物活性。在细胞及分子水平探究10-HDA的抗肝癌分子机制,并阐明其对肝癌细胞诱导凋亡、周期阻滞、活性氧(ROS)水平调控、迁移抑制作用及其对相应信号途径的调控效果,为开发抗肝癌的功能因子和新型抗肿瘤功能性食品提供新的思路和一定的理论依据。以10-HDA为研究对象,以肝癌细胞系为研究模型,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系(Hep G2、Hep3B、Huh7)的杀伤作用和对正常肝、肺、胃细胞(L-02、IMR-90、GES-1)的毒副作用;通过Hoechst 33342/PI双染法、Annexin V/PI染色法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作用、MAPK/STAT3/NF-κB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DCFH-DA荧光探针法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内ROS水平、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情况及细胞核转录因子STAT3和NF-κB的表达情况;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10-HDA对肝癌细胞的迁移抑制作用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10-HDA对肝癌细胞系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同时,10-HDA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明显低于5-FU。10-HDA抑制Bcl-2的表达水平,促进Bax的表达水平,使线粒体凋亡途径被激活,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从而释放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 C),Caspase-3被活化,最终使细胞发生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凋亡率高达49.24%。此外,10-HDA激活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STAT)3信号通路,促进了P-JNK、P-P38、IκB-α的表达,抑制了P-ERK、P-STAT3、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但在加入MAPK抑制剂后被阻断;10-HDA抑制细胞核内STAT3和NF-κB核转录因子的表达;10-HDA可通过促进周期蛋白P21的表达,抑制周期蛋白P-AKT、CDK1/2、Cyclin A/B1的表达,使细胞在G2/M期发生周期阻滞;10-HDA能够诱导ROS堆积,在n-乙酰-l-半胱氨酸(NAC)处理后,细胞凋亡情况及蛋白表达明显被逆转。10-HDA通过抑制TGF-β1、P-GSK-3β、Snail、Twist、N-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上调E-cadherin的表达,使细胞迁移作用被抑制。综上所述,10-HDA能够增加细胞内ROS水平,调控MAPK、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使肝癌细胞发生线粒体依赖性凋亡,抑制了AKT信号通路,影响下游周期相关蛋白表达,进而使肝癌细胞在G2/M期发生周期阻滞。此外,10-HDA抑制了TGF-β1信号通路,使肝癌细胞迁移受到了抑制。

徐宛婷[9](2021)在《18β-甘草次酸抗肺癌活性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肺癌已经成为全球“头号癌症杀手”,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导致几十万人失去生命、几百万人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中药治疗法作为近年来新兴起的手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甘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及衍生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我们在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后,发现了一种甘草衍生物—18β-甘草次酸(18β-Gly),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并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因其对肺癌的具体分子药理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实验利用肺癌(A549、NCI-H23及NCI-H460)细胞为体外模型,探究18β-Gly对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对肺癌A549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具体的分子机制。首先本实验通过CCK-8实验检测18β-Gly对肺癌细胞(A549、NCI-H23及NCI-H460)的杀伤作用以及对正常细胞(IMR-90、GES-1及293T)的毒副作用。Hoechst/PI双染实验在宏观上初步观察A549细胞是否出现类似凋亡的情况。将处理后的A549细胞(经Annexin V-FITC/PI染色)利用流式细胞术在细胞层面上检测凋亡情况。利用透射电镜(TEM)及流式细胞术进一步在细胞层面上检测线粒体的相关变化。利用Western blot实验在蛋白表达层面上检测各类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A549细胞内活性氧(ROS)及细胞周期变化情况。最后,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及Western blot法检测18β-Gly对A549细胞的抑制迁移作用及调控下游迁移蛋白的具体分子机制。18β-Gly对三种肺癌细胞均有良好的杀伤作用,其中以A549细胞最为敏感;此外,在正常细胞中,与阳性对照5-FU处理组相比,18β-Gly处理组的毒副作用较低。18β-Gly处理A549细胞后,线粒体发生肿胀变形,膜电位迅速下降,细胞色素C被大量释放,Bad、剪切的caspase-3及PARP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降,进而使A549细胞发生线粒体依赖性凋亡;另一方面,18β-Gly使p-p38和p-JNK的表达增加,p-ERK下降,接着引起p-STAT3、NF-κB下降和IκB-α的上升。18β-Gly上调p-p53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Cyclin B1及CDK1/2表达,激活p27及p21表达,诱导周期阻滞在G2/M期。18β-Gly通过激活MAPKs信号通路,进一步上调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下调钙黏附蛋白N(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SNAI 1,从而抑制A549细胞的迁移。此外,18β-Gly能够使A549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大量上升,从而激活MAPKs/STAT3/NF-κB信号通路,最终诱导细胞发生凋亡。综上,本实验中18β-Gly上调A549细胞内ROS水平,间接调控MAPKs/STAT3/NF-κB通路蛋白表达,从而表现出抗癌作用。本研究利用A549细胞系首次探究了18β-Gly对于肺癌潜在的抗癌分子机制,为中药提取物治疗肿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肖遵强[10](2021)在《槲皮素通过靶向人抗原蛋白R抑制肝癌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槲皮素通过靶向作用于人抗原蛋白R(HuR)降低非编码RNA LINC01123的稳定性,并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的作用。进一步探索槲皮素抗肝癌的机制,为中药治疗肝癌提供新思路。方法1.使用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处理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通过CCK-8试验,EdU试验,克隆平板实验,流式实验,证明槲皮素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并诱导肝癌细胞凋亡。2.使用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处理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通过划痕实验,迁移实验,侵袭实验,证明槲皮素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性。3.建立裸鼠荷瘤模型,观察槲皮素是否可以在体内抑制肿瘤的生长。4.通过生信分析及临床资料分析,研究LINC0112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与预后的关系。5.在Hep3B,HepG2和Huh7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LINC01123,通过CCK-8实验,EdU试验,transwell试验及建立裸鼠荷瘤模型,进一步证明LINC01123在体内及体外可促进肝癌的增殖转移。6.通过生信分析,RNA免疫共沉淀实验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实验寻找LINC01123的靶点。7.通过生信分析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实验寻找miR-34a-5p的靶点。8.通过TUFT1的挽救实验来证明LINC01123可通过miR-34a-5p/TUFT1轴促进肝癌的进展。9.通过生信分析,探究HuR与LINC01123表达量的相关性,通过RNA免疫共沉淀实验探究两者是否可以直接结合。10.在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HuR,检测LINC01123的RNA稳定性及表达量,探索HuR能否通过增加LINC01123的稳定性,促进LINC01123 的表达。11.通过生信分析,探索HuR是否是槲皮素的作用靶点。12.通过在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中过表达HuR,探索槲皮素是否通过靶向作用于HuR下调LINC01123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肝癌的作用。结果1.槲皮素可以通过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的增殖。2.槲皮素可以通过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的转移。3.槲皮素可以在体内实验中抑制肝癌的生长。4.LINC01123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5.在Huh7细胞中敲低LINC01123的表达后,可以明显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在HepG2及Hep3B细胞中过表达LINC01123可以促进HepG2,Hep3B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同时,LINC01123的沉默可以抑制体内实验中肝癌的生长。6.通过生信分析发现LINC01123与miR-34a-5p的表达量成反比,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和RNA免疫共沉淀实验可以证明LINC01123和miR-34-5p直接结合。7.通过生信分析发现miR-34-5与TUFT1的表达量成反比,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可以证明miR-34-5p和TUFT1直接结合。8.过表达miR-34-5p可以逆转LINC01123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过表达TUFT1可以逆转miR-34-5p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9、HuR和LINC0112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RNA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HuR可以和LINC01123直接结合。10.在Hep3B,Huh7和MHCC97h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HuR的表达量,可以同向调控LINC01123的表达量,敲低HuR可以降低LINC01123的稳定性。11.通过生信分析及分子对接,可以证明HuR是槲皮素的潜在作用靶点。12.在Hep3B,Huh7,MHCC97h细胞中过表达HuR,可以逆转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对Hep3B,Huh7,MHCC97h细胞的增殖抑制和转移抑制的作用。结论 本研究发现LINC01123在肝癌中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并可通过调节miR-34a-5p/TUFT1轴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HuR可与LINC01123结合,增加LINC01123的稳定,并促进其表达。HuR作为槲皮素的潜在靶点之一,槲皮素可通过靶向HuR,降低LINC01123的稳定性并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与转移。本研究首次发现了中药单体槲皮素通过作用于LncRNA治疗肝癌的机制,为中药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党参多糖对人胚、小鼠脾细胞增殖及体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活性的诱导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党参多糖对人胚、小鼠脾细胞增殖及体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活性的诱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多糖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植物多糖对固有性免疫的影响
    1.1 对巨噬细胞的作用
    1.2 对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
2 植物多糖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影响
    2.1 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2.2 对脾脏、胸腺指数的影响
    2.3 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
    2.4 对抗体的影响
    2.5 对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的影响
3 植物多糖对细胞因子的作用
    3.1 对白细胞介素的作用
    3.2 促进干扰素的生成
    3.3 对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
4 植物多糖对机体免疫信息的调节作用
    4.1 对c AMP、c GMP信息系统的影响
    4.2 对Ga2+传导的影响
    4.3 对NO的影响
5 植物多糖的结构特征与构效关系
    5.1 多糖结构鉴定与功能性
    5.2 多糖构效关系研究
6 结束语

(3)松花粉多糖对鸡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及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松花粉及多糖概述
    2 多糖的生物活性
        2.1 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2.2 多糖的抗病毒活性
        2.3 多糖的抗肿瘤活性
        2.4 多糖的其他生物学活性
    3 黏膜免疫
        3.1 肠道黏膜免疫屏障
        3.2 多糖对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
    4 肠道菌群
        4.1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
        4.2 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5 巨噬细胞
        5.1 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
        5.2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
        5.3 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信号转导途径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松花粉多糖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多糖
        1.1.2 实验动物及毒株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1.5 多糖溶液配制
        1.2 试验方法
        1.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2.2 体重及免疫器官称重
        1.2.3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
        1.2.4 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检测
        1.2.5 SIg A含量测定
        1.2.6 血清中IgG含量的检测
        1.2.7 qPCR检测肠道黏膜细胞因子
        1.2.8 qPCR检测肠道黏膜免疫相关分子
        1.2.9 PPPS对肠绒毛结构的影响
        1.2.10 PPPS的攻毒保护作用
        1.3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PPPS对体重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2.2 PPPS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2.3 PPPS对外周血CD4+、CD8+T 淋巴细胞含量变化的影响
        2.4 PPPS对肠道黏膜SIgA和血清IgG的影响
        2.5 PPPS对肠道黏膜细胞因子的影响
        2.6 PPPS对肠道黏膜免疫相关分子mRNA的影响
        2.7 PPPS对肠绒毛结构的影响
        2.7.1 PPPS对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值的影响
        2.7.2 PPPS对空肠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值的影响
        2.7.3 PPPS对回肠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值的影响
        2.8 PPPS对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2.8.1 口服PPPS7 天对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2.8.2 口服PPPS14 天对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2.8.3 口服PPPS21 天对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2.9 PPPS对 NDV攻毒保护作用
        2.9.1 攻毒后PPPS对体重及存活率的影响
        2.9.2 攻毒后PPPS对肠道黏膜中病毒载量的影响
        2.9.3 攻毒后肠道黏膜及肺脏组织学观察
        2.10 PPPS对 H9N2 攻毒保护作用
        2.10.1 攻毒后PPPS对肺脏病理变化影响
        2.10.2 攻毒后PPPS对肺脏中病毒载量的影响
    3 分析与讨论
第三章 松花粉多糖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多糖及溶液配制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样品采集
        1.2.2 样本DNA提取
        1.2.3 PCR扩增与产物纯化
        1.2.4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
        1.2.5 测序数据质量优化
        1.2.6 OTU聚类及Venn图绘制
        1.2.7 物种相对丰度图及热图
        1.2.8 α多样性及UPGMA聚类树分析
        1.2.9 qPCR验证测序结果
    2 试验结果
        2.1 数据质量分析
        2.2 基于OTU的 Venn图
        2.3 物种相对丰度图
        2.4 α多样性指数分析
        2.5 等级聚类曲线
        2.6 稀释曲线
        2.7 UPGMA聚类树
        2.8 qPCR验证
    3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松花粉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多糖及溶液配制
        1.1.2 细胞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巨噬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1.2.2 PPPS对 HD11 细胞增殖的影响
        1.2.3 PPPS对 HD11 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1.2.4 PPPS对 HD11 细胞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1.2.5 PPPS对 HD11 细胞分泌NO的影响
        1.2.6 PPPS对 HD11 细胞分泌IL-1β和TNF-α的影响
        1.2.7 细胞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1.2.8 mRNA测序及数据分析
        1.2.9 miRNA测序及数据分析
        1.2.10 PPPS对 HD11 细胞受体的影响
        1.2.11 MAPK抑制剂对HD11 细胞分泌NO、TNF-α和IL-1β的影响
        1.2.12 PPPS对 HD11 细胞NF-κB分子的影响
        1.3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PPPS对 HD11 细胞的免疫增强作用
        2.1.1 PPPS对 HD11 细胞增殖作用
        2.1.2 PPPS对 HD11 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2.1.3 PPPS对 HD11 细胞释放ROS的影响
        2.1.4 PPPS对 HD11 细胞释放NO和 i NOS mRNA水平的影响
        2.1.5 PPPS对 HD11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2.2 PPPS对 HD11 细胞免疫调节作用转录组分析
        2.2.1 测序数据与参考序列比对结果
        2.2.2 皮尔逊相关系数和PCA分析结果
        2.2.3 DEGs的鉴定和分析
        2.2.4 DEGs的 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5 差异表达mRNA qPCR验证
        2.2.6 miRNA测序分析及测序数据质量
        2.2.7 miRNA差异表达鉴定和分析
        2.2.8 miRNA靶基因的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9 差异表达miRNA的 qPCR验证
        2.3 PPPS对 HD11 细胞受体的影响
        2.3.1 PPPS对 HD11 细胞受体TLR2、4、MR的影响
        2.3.2 TLR4 抑制剂抑制HD11 细胞分泌IL-1β、TNF-α、NO
        2.4 MAPK抑制剂抑制PPPS诱导HD11 细胞分泌IL-1β、TNF-α、NO
        2.5 PPPS对 HD11 细胞NF-κB分子的影响
        2.5.1 PPPS上调HD11 细胞NF-κB分子mRNA水平
        2.5.2 NF-κB抑制剂抑制HD11 细胞分泌IL-1β、TNF-α、NO
    3 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免疫应激对动物的影响
    1.2 免疫应激的调节机制
    1.3 黑沙蒿及其提取物的研究现状
    1.4 黑沙蒿多糖的生物学功能
        1.4.1 黑沙蒿多糖对动物生长性能的影响
        1.4.2 黑沙蒿多糖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1.4.3 黑沙蒿多糖对动物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1.4.4 黑沙蒿多糖对动物胃肠道的影响
        1.4.5 黑沙蒿多糖对动物糖代谢及脂代谢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
    2.1 黑沙蒿多糖的提取优化、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和体外活性的研究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讨论
        2.1.5 小结
    2.2 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理研究
        2.3.1 引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3.4 讨论
        2.3.5 小结
    2.4 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
        2.4.1 引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3 结果与分析
        2.4.4 讨论
        2.4.5 小结
    2.5 黑沙蒿多糖通过TLR4/NF-κB途径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2.5.1 引言
        2.5.2 材料与方法
        2.5.3 结果与分析
        2.5.4 讨论
        2.5.5 小结
    2.6 黑沙蒿多糖通过Nrf2/Keap1 途径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2.6.1 引言
        2.6.2 材料与方法
        2.6.3 结果与分析
        2.6.4 讨论
        2.6.5 小结
3 论文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总体讨论
        3.1.1 黑沙蒿多糖的制备条件及其结构表征
        3.1.2 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
    3.2 总体结论
    3.3 创新点
    3.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猴头菌多糖的结构分析及其改善肠道菌群和免疫调节活性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1章 绪论
    1.1 猴头菌研究概述
        1.1.1 猴头菌营养成分
        1.1.2 猴头菌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1.2 猴头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
        1.2.1 猴头菌多糖的提取
        1.2.2 猴头菌多糖的分离纯化
        1.2.3 多糖的结构分析
    1.3 食药真菌多糖与肠道菌群
        1.3.1 肠道菌群
        1.3.2 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3.3 肠道菌群对多糖的降解
        1.3.4 多糖在肠道菌群作用下产生短链脂肪酸
        1.3.5 多糖与肠道疾病
    1.4 食药真菌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4.1 多糖对免疫器官的作用
        1.4.2 多糖对免疫细胞的作用
        1.4.3 多糖对免疫分子的作用
    1.5 本研究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立题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猴头菌多糖在胃肠消化过程中分子和益生活性的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猴头菌多糖的提取
        2.3.2 体外胃消化模型
        2.3.3 体外肠消化模型
        2.3.4 猴头菌多糖的益生活性
        2.3.5 经胃肠消化后猴头菌多糖的益生活性
        2.3.6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猴头菌多糖对植物乳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2.3.7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猴头菌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2.3.8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猴头菌多糖还原糖的测定
        2.3.9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猴头菌多糖释放游离单糖的测定
        2.3.10 猴头菌多糖经胃肠消化后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2.3.11 数据统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猴头菌多糖的益生活性
        2.4.2 猴头菌多糖经胃肠消化后的益生活性
        2.4.3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猴头菌多糖分子量的变化
        2.4.4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还原糖的产生情况
        2.4.5 不同胃肠消化时间下游离单糖的释放
        2.4.6 发酵后猴头菌多糖分子量
        2.4.7 发酵后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猴头菌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猴头菌子实体多糖的提取
        3.3.2 化学组成测定
        3.3.3 DEAE-纤维素52离子交换柱层析
        3.3.4 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
        3.3.5 分子量及均一性测定
        3.3.6 紫外光谱扫描
        3.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3.8 单糖组成测定
        3.3.9 甲基化测定
        3.3.10 核磁共振谱测定
        3.3.11 数据统计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化学组成测定
        3.4.2 DEAE-纤维素52离子交换柱层析
        3.4.3 猴头菌多糖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
        3.4.4 分子量及均一性测定
        3.4.5 紫外光谱扫描
        3.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3.4.7 单糖组成测定
        3.4.8 甲基化测定
        3.4.9 核磁共振谱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猴头菌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和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猴头菌多糖的提取
        4.3.2 动物实验及分组
        4.3.3 DNA的提取
        4.3.4 PCR扩增、定量鉴定和PCR产物混合纯化
        4.3.5 文库的准备与测序
        4.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7 猴头菌多糖体外不同肠段发酵
        4.3.8 细胞复苏和传代培养
        4.3.9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4.3.10 一氧化氮的测定
        4.3.11 吞噬活性的测定
        4.3.12 体外小肠吸收模型的建立及细胞因子的检测
        4.3.13 Western blotting分析
        4.3.14 数据统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猴头菌多糖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4.4.2 菌落测序原始数据统计
        4.4.3 物种多样性相关曲线分析
        4.4.4 小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指数分析
        4.4.5 小鼠肠道菌群的操作分类单元分析
        4.4.6 小鼠肠道菌群的进化树
        4.4.7 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度聚类热图分析
        4.4.8 肠道菌群的组成分析
        4.4.9 小鼠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分析
        4.4.10 小鼠肠道菌群的LEfSe分析
        4.4.12 猴头菌多糖对RAW264.7细胞增殖活性、一氧化氮产生和吞噬活性的影响
        4.4.13 猴头菌多糖对RAW264.7细胞免疫因子分泌的影响
        4.4.14 猴头菌多糖在NF-кB、MAPK和PI3K/Akt通路上相关蛋白表达
        4.4.15 NF-κB、MAPK和 PI3K/Akt信号通路在猴头菌多糖发酵上清液激活巨噬细胞中的作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猴头菌多糖组分免疫调节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复苏和传代培养
        5.3.2 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5.3.3 一氧化氮的测定
        5.3.4 吞噬活性的测定
        5.3.5 体外小肠吸收模型的建立
        5.3.6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因子含量
        5.3.7 Western blotting分析
        5.3.8 数据统计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猴头菌多糖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
        5.4.2 猴头菌多糖对RAW264.7细胞一氧化氮产生的影响
        5.4.3 猴头菌多糖提高RAW264.7细胞的吞噬活性
        5.4.4 HEP-1对体外小肠吸收模型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5.4.5 HEP-1对NF-кB、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蛋白表达的影响
        5.4.6 蛋白抑制剂作用下RAW264.7细胞NO和TNF-α的产生情况
        5.4.7 蛋白抑制剂作用下NF-кB、MAPK和PI3K/Akt信号通路相蛋白的表达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艾蒿醇提物对脂多糖刺激的肉仔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植物醇提物的生物学功能
        1.1.1 植物醇提物的抗氧化作用
        1.1.2 植物醇提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1.1.3 植物醇提物的其它作用
        1.1.4 植物醇提物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1.2 艾蒿及其生物学功能
        1.2.1 艾蒿概述
        1.2.2 艾蒿的化学成分
        1.2.3 艾蒿的生物学功能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1.4.1 技术路线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研究
    2.1 艾蒿醇提物对肉仔鸡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讨论
        2.1.5 小结
    2.2 艾蒿醇提物对LPS刺激的肉仔鸡生长、营养代谢率、血液相关指标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艾蒿醇提物对LPS刺激的肉仔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
        2.3.1 引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与分析
        2.3.4 讨论
        2.3.5 小结
    2.4 艾蒿黄酮的分离、纯化及其对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2.4.1 引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3 结果与分析
        2.4.4 讨论
        2.4.5 小结
    2.5 艾蒿黄酮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调节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机理研究
        2.5.1 引言
        2.5.2 材料与方法
        2.5.3 结果与分析
        2.5.4 讨论
        2.5.5 小结
    2.6 艾蒿黄酮通过Keap1/Nrf2 信号通路调节肉仔鸡外周血淋巴细胞抗氧化功能的机理研究
        2.6.1 引言
        2.6.2 材料与方法
        2.6.3 结果与分析
        2.6.4 讨论
        2.6.5 小结
3 总体讨论与结论
    3.1 总体讨论
        3.1.1 艾蒿醇提物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3.1.2 艾蒿醇提物对肉仔鸡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3.2 总体结论
    3.3 创新点
    3.4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一、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研究
        (一) 以瘀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瘀的定义
        2. 瘀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瘀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二) 以毒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毒的定义
        2. 毒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毒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三) 瘀毒理论的出现及其出现原因
        1. 瘀毒出现的时间
        2. 瘀毒出现的原因
        (四) 当代肿瘤瘀毒理论代表性学者和医家观点
        1. 以周仲瑛、程海波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2. 以张光霁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3. 以郑伟达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4. 以王行宽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五) 总结
    二、瘀毒理论衍生的的治则治法研究
        (一) 瘀的治疗原则
        (二) 瘀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
        2. 破血逐瘀
        (三) 毒的治疗原则
        (四) 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清热解毒
        2. 以毒攻毒
        (五) 瘀毒的治疗原则
        (六) 瘀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联合清热解毒
        2. 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
        3. 破血逐瘀联合清热解毒
        4. 破血逐瘀联合以毒攻毒
        (七) 总结
    三、活血化瘀和以毒攻毒治法下的用药研究
        (一) 活血化瘀治法下代表性的药物
        1. 丹参
        2. 当归
        3. 赤芍
        (二) 以毒攻毒治法下的代表性药物
        1. 以山慈菇为代表的草药类攻毒药
        2. 以斑蝥为代表的动物昆虫类药物
        3. 以雄黄为代表的金石类药物
        (三) 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科学性及合理性分析
        (四) 以隐丹参酮为代表的中药提取物是否能够代表传统中药的若干问题
        (五)总结
    四、瘀毒理论与肝癌
        1. 瘀的形成是肝癌发生的前提
        2. 因瘀致毒,因毒致变是肝癌进展的关键因素
        3. 瘀毒互结是肝癌的核心病因病机
        4. 肝癌巨噬细胞是瘀毒互结的效应靶标
第二部分 基于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实验研究
    一、基于瘀毒理论的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药效学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系
        3. 实验动物
        4. 实验仪器
        5.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
        2. 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
        3. 细胞培养
        4.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5. 小鼠Hep1-6原位癌模型的建立
        6. 小鼠H22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7. 动物分组及给药
        8. 基础指标检测及分析
        9. 病理组织化学染色
        10.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是丹参提取物中理想的候选有效成分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增殖抑制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二、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逆转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
        3. 实验仪器
        4.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
        2. 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检测
        3. 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4. 原代巨噬细胞的鉴定和分型检测
        5. 原代巨噬细胞刺激实验
        6. 原代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检测
        7. 原代巨噬细胞特征性分泌因子的检测
        8.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善荷瘤小鼠血象并影响单核巨噬细胞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变小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巨噬细胞伪足形成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激活和M1型活化
        (四) 分析与讨论
    三、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巨噬细胞的抗肝癌机制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物
        2. 实验仪器
        3. 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糖酵解代谢产物及关键代谢酶的检测
        2. 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 糖酵解关键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检测
        4. 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葡萄糖竞争实验
        5.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内调节荷瘤鼠糖酵解水平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抑制H22肝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AMP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糖酵解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通路抑制H22肝癌细胞糖酵解
        6.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HIF-1α和AMPK信号通路综合调节糖酵解发挥抗肿瘤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研究发展
    1. TAMs的起源和分化
    2. TAMs的类型
    3. TAMs的极化
    4. TAMs调控肿瘤进展
    5. TAMs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6. 中医药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7. 总结
    参考文献

(8)10-羟基癸烯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及迁移抑制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肝癌的研究进展
    1.2 肝癌的发病因素
        1.2.1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因素
        1.2.2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因素
        1.2.3 黄曲霉毒素因素
        1.2.4 吸烟和过量饮酒
        1.2.5 其他因素
    1.3 肝癌的治疗方法
        1.3.1 手术治疗
        1.3.2 化学治疗
        1.3.3 放射治疗
        1.3.4 免疫治疗
        1.3.5 靶向治疗
    1.4 10-羟基癸烯酸的研究进展
        1.4.1 抗炎抗菌作用
        1.4.2 增强免疫力
        1.4.3 抗肿瘤作用
        1.4.4 抗辐射作用
        1.4.5 降血脂作用
    1.5 细胞信号通路
        1.5.1 细胞凋亡
        1.5.2 细胞周期
        1.5.3 ROS
        1.5.4 MAPK信号通路
        1.5.5 STAT3 信号通路
        1.5.6 NF-κB信号通路
        1.5.7 细胞迁移信号通路
    1.6 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细胞株及10-羟基癸烯酸标准品
        2.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细胞复苏
    2.3 细胞培养及体外扩增
    2.4 CCK-8 比色法
    2.5 Hoechst33342/PI染色法
    2.6 流式细胞术
        2.6.1 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
        2.6.2 线粒体膜电位(JC-1)检测
        2.6.3 DNA含量(细胞周期)检测
        2.6.4 ROS检测
    2.7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2.8 细胞划痕实验分析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10-HDA对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3.2 10-HDA诱导人肝癌HepG2 细胞凋亡
        3.2.1 Hoechst33342/PI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
        3.2.2 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数量
        3.2.3 JC-1 荧光探针法检测HepG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3.2.4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epG2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3.3 10-HDA对人肝癌HepG2 细胞周期阻滞作用
        3.3.1 流式细胞术检测HepG2 细胞的阻滞周期
        3.3.2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HepG2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3.4 10-HDA 调控 MAPK/STAT3/NF-κB 信号通路诱导人肝癌 HepG2 细胞凋亡机制
        3.4.1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MAPK、STAT3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3.4.2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STAT3和NF-κB核转录因子的表达情况
        3.4.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加入MAPK抑制剂后蛋白的表达情况
    3.5 10-HDA调控ROS水平诱导人肝癌HepG2 细胞凋亡
        3.5.1 流式细胞术检测10-HDA对 HepG2 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3.5.2 流式细胞术检测ROS堆积对HepG2 细胞凋亡的影响
        3.5.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ROS对上游信号蛋白的影响
        3.5.4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ROS对 STAT3和NF-κB核转录因子的影响
    3.6 10-HDA抑制HepG2 细胞迁移
        3.6.1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10-HDA对 HepG2 细胞迁移的影响
        3.6.2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18β-甘草次酸抗肺癌活性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目前肺癌的研究现状
    1.2 肺癌的发病因素
        1.2.1 吸烟引起肺癌
        1.2.2 职业接触引起肺癌
        1.2.3 空气污染引起肺癌
        1.2.4 饮食不当引起肺癌
        1.2.5 既往肺部病史及其他因素引起肺癌
    1.3 肺癌的治疗方法
        1.3.1 手术治疗
        1.3.2 放射治疗
        1.3.3 化学药物治疗
        1.3.4 靶向治疗
        1.3.5 免疫治疗
    1.4 18β-甘草次酸(18β-Gly)的药理作用
        1.4.1 18β-Gly的抗炎作用
        1.4.2 18β-Gly的免疫调节作用
        1.4.3 18β-Gly的抗菌作用
        1.4.4 18β-Gly的保肝作用
        1.4.5 18β-Gly的抗癌作用
    1.5 18β-Gly的研究现状
        1.5.1 18β-Gly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1.5.2 18β-Gly诱导细胞发生周期阻滞
        1.5.3 18β-Gly调控MAPKs、NF-κB及 STAT3 信号通路
        1.5.4 18β-Gly诱导细胞内ROS生成
        1.5.5 18β-Gly抑制细胞发生侵袭与迁移
    1.6 目的及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肺癌及正常细胞的复苏
    2.3 细胞的培养、传代及扩增
    2.4 CCK-8实验
    2.5 Hoechst33342/PI双染法
    2.6 透射电镜观察
    2.7 流式细胞术
    2.8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2.9 细胞划痕实验
    2.1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18β-Gly对三种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检测
    3.2 18β-Gly对肺癌A549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3.2.1 荧光显微镜观察18β-Gly处理后A549细胞的形态变化
        3.2.2 流式细胞术检测18β-Gly处理后A549细胞的凋亡数量
        3.2.3 透射电镜观察18β-Gly处理后A549细胞内线粒体的变化情况
        3.2.4 流式细胞术检测18β-Gly处理后A549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情况
        3.2.5 Western blot检测18β-Gly处理后A549细胞内各蛋白的表达量水平
    3.3 18β-Gly对A549细胞内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3.3.1 Western blot检测18β-Gly处理后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情况
        3.3.2 Western blot检测加入MAPKs抑制剂后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情况
    3.4 18β-Gly对A549细胞内ROS水平的调控作用
        3.4.1 流式细胞术检测18β-Gly对A549细胞内ROS水平的调控作用
        3.4.2 流式细胞术检测预处理NAC后18β-Gly对A549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3.4.3 透射电镜观察预处理NAC后18β-Gly对A549细胞内线粒体形态的影响
        3.4.4 Western blot检测预处理NAC后18β-Gly诱导A549凋亡的分子机制
    3.5 18β-Gly对A549细胞内周期水平的调控作用
        3.5.1 流式细胞术检测加入18β-Gly后A549细胞内周期的变化情况
        3.5.2 Western blot检测G2/M期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情况
        3.5.3 流式细胞术检测预处理NAC后A549细胞内周期的变化情况
        3.5.4 Western blot检测预处理NAC后A549细胞内G2/M期蛋白的变化情况
    3.6 18β-Gly对肺癌A549细胞的抑制迁移作用
        3.6.1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18β-Gly对A549细胞的抑制迁移作用
        3.6.2 Western blot检测18β-Gly处理后A549细胞内相关迁移蛋白的变化情况
        3.6.3 细胞划痕实验检测预处理NAC后18β-Gly对A549细胞的抑制迁移作用
        3.6.4 Western blot检测18β-Gly抑制A549细胞迁移的具体分子机制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槲皮素通过靶向人抗原蛋白R抑制肝癌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药单体槲皮素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转移的机制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细胞系
        2. 实验动物
        3.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培养
        2. 细胞药物处理
        3. 细胞增殖实验
        4.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5. 细胞凋亡实验
        6. 裸鼠荷瘤及给药模型的构建
        7.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槲皮素可以抑制HCC细胞的增殖
        2. 槲皮素可以诱导HCC细胞的凋亡
        3. 槲皮素可以抑制HCC细胞的侵袭及转移
        4. 槲皮素可以抑制体内HCC的生长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中药治疗HCC的认识及发展
        1.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2. 肝癌的中医病因学研究
        3. 肝癌的中医治疗思想
        4. 肝癌常用的治疗方剂与中药
        5. 中药可改善HCC患者症状及预后
        6. 中药可改善化疗药物的副反应
        7. 中药治疗HCC的分子机制
        8. 中医治疗HCC的挑战
        (二) 槲皮素的肝脏保护作用和抗肿瘤机制研究
        1. 槲皮素广泛存在于抗肿瘤中药且安全低毒
        2. 槲皮素对肝脏具有多重保护作用
        3. 槲皮素治疗HCC的机制
    四、小结
第二部分 槲皮素靶向人抗原蛋白HuR调控LINC01123治疗肝癌的机制研究
    第一章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123通过调节miR-34a-5p/TUFT1轴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一、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1. 临床样本的收集分析
        2. 细胞转染
        3. 组织或细胞的RNA提取
        4. 荧光定量PCR
        5. 细胞增殖实验
        6.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7. 蛋白样品制备及免疫印迹实验
        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实验
        9. RNA免疫共沉淀分析
        10. 裸鼠荷瘤模型的构建
        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12.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LINC01123在HCC组织中表达上调,与患者的预后不良相关
        2. LINC01123促进HCC细胞增殖和侵袭
        3. LINC01123沉默抑制了体内HCC的生长
        4. LINC01123通过海绵吸附作用,靶向结合miR-34a-5p
        5. LINC01123可通过miR-34a-5p/TUFT1轴促进HCC进展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二章 HuR可增加LINC01123的稳定性并促进其表达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细胞转染
        3. HuR敲低的细胞系中LINC01123半衰期的测定
        4. RNA免疫共沉淀分析
        5. 细胞RNA的提取
        6. 荧光定量PCR
        7. 蛋白样品制备及免疫印迹实验
        8.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HuR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与LINC01123的表达量呈正相关关系
        2. LINC01123与HuR存在潜在的结合可能
        3. HuR能增加LINC01123的稳定性,并单向促进LINC01123的表达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第三章 槲皮素靶向HuR作用于LINC01123抑制HCC的增殖与转移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
        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细胞药物处理
        3. 细胞RNA的提取
        4. 荧光定量PCR
        5. 细胞增殖实验
        6. 细胞迁移及侵袭实验
        7. 细胞凋亡实验
        8. 蛋白样品制备及免疫印迹实验
        9. 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HuR是槲皮素的潜在作用靶点
        2. 槲皮素通过靶向HuR下调LINC01123的表达并抑制HCC的进展
        三、分析与讨论
        四、小结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文献综述 人抗原蛋白R与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党参多糖对人胚、小鼠脾细胞增殖及体外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活性的诱导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多糖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杨许花,赵梦潇,陈红,高丹丹,丁功涛.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3)
  • [2]黄芪多糖对奶山羊产奶性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D]. 魏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松花粉多糖对鸡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及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D]. 沙洲.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4]黑沙蒿多糖对肉仔鸡免疫应激的缓解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邢媛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5]猴头菌多糖的结构分析及其改善肠道菌群和免疫调节活性的机制研究[D]. 杨扬. 吉林大学, 2021(01)
  • [6]艾蒿醇提物对脂多糖刺激的肉仔鸡生长、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杨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7]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D]. 姜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
  • [8]10-羟基癸烯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周期阻滞及迁移抑制的分子机制[D]. 鞠雪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9]18β-甘草次酸抗肺癌活性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徐宛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
  • [10]槲皮素通过靶向人抗原蛋白R抑制肝癌进展的机制研究[D]. 肖遵强.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

标签:;  ;  ;  ;  ;  

党参多糖体外诱导人胚胎和小鼠脾细胞增殖及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