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故事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一、故事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红[1](2016)在《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以烟台十四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身处“选择的时代”,多元道德价值观并存给当代初中生的道德判断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造成了学生在面对道德两难问题时无所适从,难以理性地、勇敢的做出判断和选择。同时,作为德育中非常重要的途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道德难题的指导作用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新追求,也是当前道德教育的时代使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现实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解决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本文在充分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可比拟的优点并着重探讨了该方法在运用时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力求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该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论文整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道德两难故事法的主要内容,对道德两难故事法的理论基础做了简单的阐述。最后从价值观多元化的干扰、社会两难问题的客观存在、灌输式教学存在不足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挑战等方面论证了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调查分析。通过整理和分析对政治教师的访谈记录和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介绍了道德两难故事法在政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从多个方面入手探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时存在的问题,例如两难案例不合适、学生配合程度欠佳、教师能力略有不足等问题。最后结合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是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的建议。结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可借鉴性建议:第一,立足真实生活,理性选择;第二,采取小班教学,因材施教;第三,养成好习惯,知行一致;第四,重视教师的作用,提高素质;第五,保持适度立场,承担责任;第六,重视家庭教育,以身作则。

毛怡屏[2](2015)在《“道德两难故事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对"道德两难故事法"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必要性,指出了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具体步骤,并提出了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应注意的问题。

房雪梅[3](2019)在《生活故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我国政府和学校为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期的初中学生群体所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努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承担这一课程的学校与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笔者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注意到目前许多初中学校的道德和法治课仍然基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追求考试成绩强调知识目标的实现,忽视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无精打彩,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下,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想改变课堂上存在的这种现象,就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探究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接近学生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本文所研究的主题,就是尝试将生活故事教学法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探索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故事教学之路,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达到实现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故事教学法理论概述,主要包括:相关概念界定,《道德与法治》课生活故事教学法的特点,道德与法治课生活故事教学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三部分是生活故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现状分析;主要从《道德与法治》运用生活故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和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生活故事教学法运用的原则及相关策略。这也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如,加强学习和培训,改善教学理念;不断反思促成长;提升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把教师自己放进故事,让学生走进故事。第五部分是效果与反思。通过运用生活故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实现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进学生师生情、生生情。但是在教学实践过中也遇到了一些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探索更好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王雅丽[4](2017)在《当代道德教育叙事的存在论转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叙事,通常理解为“讲故事”,它一直存在于人类道德教育的漫长发展历史中,并随之成为道德教育的传统。直至当下,叙事也还是道德教育中倍受青睐和惯常使用的教学活动。然而,当前关于叙事的认识与实践始终陷溺于一种“故事”观念中,这表现在将叙事纳入故事范畴,并以一种故事思维对其进行理解和把握。这一观念不仅窄化了道德教育对叙事的认识与理解,也为道德教育中的叙事研究和叙事实践带来了诸多限制,致使叙事在人的道德教化活动中运用极为机械、片面,甚至存在着伤害道德教育和伤害人性的危险。在大的哲学观念转向“人”和人的生活世界之后,教育开始回归人的生活。“人”这一主体在道德教育中得以确立,以“人”为中心的叙事伦理问题也已经提出。伴随着这一宏观背景和理念的转变,超越“故事”观念的叙事探索相继出现。其中,生命叙事和生活德育叙事都是有益的探索,它们将认识叙事的视点从“故事”转向了“人”,这一转变为叙事寻获新的审视视角和认识空间。然而,这二者在提出转向“人”这一立场后,并未就人与叙事间的关系作出根本性的探寻,这一点致使它们最终流于那种“故事”观念叙事。基于存在论视角的叙事观认为,叙事不是单纯的故事或讲述故事,而是人所拥有的一种存在方式,即人是叙事性的存在。构成叙事活动的要素有:讲述者、故事、听者。叙事应当准确理解为一种发生于讲述者与聆听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表现为人们寻求意义的过程。生活连接起了叙事与道德。通过叙事中所包含的多维生活时空交互过程,叙事活动能够通达人的意义世界。最后人在叙事中领悟到的意义又会因着叙事本身的实践特性直接关联人的现实道德存在。在存在论视域中,生活是道德的基础、理由和目的,道德内生于人对生活意义的寻求,是人对更好、更有意义、更加值得去过的善生活的追求。因而,叙事与人的价值世界的关联不是依凭故事本身所包含的某种伦理价值或伦理启示,而全息存在于这种发生在讲述者与听者之间的意义寻获过程。这一意义寻获的过程动态地重构着人的伦理生活与道德自我。立足于对叙事本体和叙事与人的道德成长关系的存在论分析,道德教育叙事可以在存在论视域中获得新的认识与实践。道德教育叙事应当将人的道德发展看作是一种统合着个体经验生活在内的动态的、整体的、多维的、生成的意义寻获过程,将人的叙事活动与道德教育过程统合起来,并以回溯对人的整体生命的观照作为叙事德育的根本目标。生活、叙事与道德成长融为一体,三者互动互构、互为推进。重塑新的道德教育叙事观念可望为当前的叙事研究与叙事实践开启新的可能。道德教育叙事研究需要在视点选择、研究框架、研究内容、实践关切上整体进行调整,以获得新的研究思路与广阔的研究空间;同样,现实的道德教育叙事实践也需要在地位、性质、内容、形式、教育关系认识上发生转变,以获得新的教育实践样态。

钱松岭[5](2014)在《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社会的理想公民,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发展状况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脱胎于计算机课程,还带着强烈的工具主义烙印,存在着技术至上的倾向,内容上缺少对信息权利与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信息系统等信息社会学方面知识,忽视了课程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一定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的综合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彼此发生转化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STS综合化的促动。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框架内,以信息社会学为切入点,试图探求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以及教学策略与评价,使之更好地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内容合理融合、有机统一,以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底蕴。为了以上目的,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专家审议、教学实验研究包括问卷、观察、访谈等方法。本文共分六章。本研究通过对课程开发理论、信息社会学本体知识和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研究,分析了这些方面对中小学社会学课程开发的适用性;然后对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四国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商业性出版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又阐述了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提出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要体现文化传承、社会科学、反思探究的三个社会学课程传统;同时,还从社会、个人和学科三个维度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进一步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与归类分析,确定了相关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种基本开发形式,并提出了课程开发的KPRC模式:K(Information Sociological Knowledge)信息社会学知识;P(Information Processing)信息处理流程: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方法特质与过程原则;R(Social Relationship)学生的社会关系;C(Cultures)文化: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此模式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数字公民”,并通过专家审议确定了宏观、中观与微观的三级目标体系。课程内容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社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和信息科技发展史五个领域,并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关系来组织这些内容,并分为四个水平阶段。基于以上工作,本研究在调查了教学实验对象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三种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专家审议,然后在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结论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学生能充分思考信息社会学议题;师生对信息社会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给予肯定;学生家长的意识和行业自律可能成为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相关课程教学行之有效。最后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学习内容、教学评价和未来研究四方面提出了建议。

李伟[6](2020)在《小学德育叙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育叙事作为一种极富生活化和情感化的德育方法,因其一方面符合小学生爱好听故事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能够防止小学德育重灌输和说教的弊端逐渐进入研究视野。作为一种德育方法,它通过叙述包含特定道德价值的事件传授道德观念,促进受教者品德的完善,同时也成为返回学生真实品德生活,解决我国德育弱效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认识上的偏颇和实践经验的匮乏,小学德育叙事存在过于注重标准预设、内容空疏、主体单一及评价空泛的问题,这违背了德育叙事的初衷。为解决上述问题,发挥德育叙事的内在功能,提升德育叙事在小学阶段运用的实效,本研究以调查小学德育叙事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当前小学德育叙事的真实情况,并以叙事法加以展现,在分析小学德育叙事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给出有效建议,优化小学德育叙事的应用机制。基于此,论文主要设计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小学德育叙事的概述,包括对小学德育叙事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发现小学德育叙事独特的情境性、感染性、探究性和生成性的特点,以进步主义和叙事伦理学对个体价值的关注为基础,指出小学德育叙事在促成学生品德提高、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完善德育评价体系上的意义,这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章是小学德育叙事的现状调查。根据对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问卷的设计和访谈资料的分析,了解小学德育叙事的现状:一方面,德育叙事在小学中被广泛运用,且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德育叙事开展教学;另一方面,小学德育叙事预设标准较难为学生内化、叙事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叙事主体由教师独占以及叙事评价单一空泛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第三章是对小学德育叙事存在问题的检视。根据对调查资料的整理,总结出小学德育叙事在叙事标准、内容、主体和评价四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叙事标准预设化,教师过分遵照叙事预设标准,忽视叙事中的道德生成;叙事内容空疏化,过于关注宏大叙事传递的普遍规则,忽视生活叙事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叙事主体单一化,教师本位的教育观僭越学生叙事权,忽视学生叙事话语表达的需要;叙事评价空泛化,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德育叙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第四章是小学德育叙事有效开展的对策建议。研究认为,解决叙事标准预设化的问题,要重视叙事生成性经验,提高把握课堂生成的叙事能力;针对叙事内容空疏的问题,要充实叙事内容,针对学生特点选择叙事内容,面向真实的生活事件挖掘德育素材;面对叙事主体单一的问题,要树立儿童本位叙事观,并融入多元叙事主体;针对叙事评价空泛化问题,教师要突出叙事评价的针对性,同时构建完善的德育叙事评价体系。研究通过对小学德育叙事在实践方面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小学德育叙事的改进提供可能的依据。

逯兰婷[7](2016)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两难法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初中生面临价值冲突和选择困境,也冲击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德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课如何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发挥其对真实生活的指导作用,这是思想品德课面临的时代课题。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两难法置学生于真实的两难选择情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这对解决我国思想品德课的时代课题具有实践借鉴的意义。本文首先详细研究了道德两难法的相关理论和现有实践,概括总结了道德两难法的含义、特征、作用及运用条件;其次,具体分析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对于达成课堂目标、深化新课改、增强教学实效的重要意义;再次,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论,研究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道德两难法使用不充分、重认知轻情感体验和行为导向、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程度未能有效反映、缺乏必要的教学评价、知行不一的现象未能有效解决,并从课堂环境、社会负面现象、教学评价、思想品德课教师素质及其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策略进行了多角度的原因分析;最后,根据前述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从凸显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性、完善道德两难案例的选择原则与分析维度、合理设计道德两难法教学步骤、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了完善运用道德两难法的策略,以期实现道德两难法与我国思想品德课教学实际的融合,为思想品德课的时代课题提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刘丹[8](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小结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堂优质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仅需要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拉开大幕,也需要立意深刻、精彩震撼的课堂小结完美谢幕。课堂小结作为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必备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其他环节不具备的独特功能。一个好的课堂小结不仅能梳理归纳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而且能升华道德情感、促进道德认知的内化,还能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培养道德行为能力。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构建优质课堂教学,需要有效的课堂小结。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课堂小结容易被忽视,出现诸多无效、低效小结,需要不断改进与优化。本文在研究时,运用文献研究法了解课堂小结的研究现状,并实地走访呼和浩特市三所初中,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笔者在实习学校的课堂观察,了解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小结的运用现状。发现课堂小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小结主体上,以教师小结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小结方法上,运用单一,缺乏针对性、多样性;小结内容上,过度强调理论与知识,忽视了价值与能力的提升,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小结时间上,存在时间占用过长与过短的现象。追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课堂小结专业素养薄弱,对课堂小结的设计、组织与反思不足,学生对课堂小结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参与能力欠缺。影响课堂小结主体、方法、内容、时间的分配与组织。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结合教育实践,针对性提出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小结的建议:一是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调整教师角色,全面认识小结的作用,不断提升小结专业素养,科学进行小结;二是选择恰当方法,优化小结效果。对不同小结方法的适用范围、要求进行介绍,并结合小结案例予以说明,加强操作性;三是在课前、课中、课后优化课堂小结。对小结主体的选择、内容的组织、方法的运用、时间的安排与控制进行改善,并结合优化案例进行效果分析;四是学生要认识小结价值,增强小结能力。提高参与课堂小结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希望这些建议能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予以改善与优化,充分发挥课堂小结的效用与价值。

席蕊[9](2015)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以及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指向都取决于个体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个体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发展也有普遍的、显着的导向作用。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价值观逐渐形成。此时,就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他们。2012年11月,党在十八大上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凝练、概括。胡锦涛曾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德育课程,对于承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任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教育者应意识到其重要性,不断探索以思想品德课为载体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帮助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他们成长成才。本文分三部分对这个课题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概述。首先,从多学科的角度阐述了价值、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次,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简洁的二十四个字分别指出了国家应该实现什么价值目标,社会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以及公民个人应遵循什么价值准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详细分析,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它的精神和要求。最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崇高性、整体性、开放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是其他价值观所不具备的。第二部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四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从背景、契机、依据和条件这几方面论证了培养的可行性。探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探索培养策略有着重要意义。只有清楚了为什么要培养以及为什么能培养,才能更加准确地研究培养策略。第三部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策略。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这对教育者选择具体的培养途径有重要的影响。原则能为途径的选择提供指导性建议。因此这部分内容由培养应坚持的原则和具体的培养途径两部分组成。首先,指出了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正面引导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系统教育与多样渗透相结合这四大原则。其次,从打造高效课堂、开设校本课程、选择有效方法、开展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探索了具体的培养途径。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使他们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任务迫切而重大。因此对这一课题不仅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更应从实践中积极探索,以期让学生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张瑞[10](2017)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历久弥新的道德教育方式,道德叙事法为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为解决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疑惑提供了具体的道德思考和实践借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低年级品德学科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活动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以活动体系为建构框架,反映儿童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的基本要求。本文以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一线教学中的实践为基点,探讨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际意义,即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有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能够促进小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对儿童道德品质发展是必要的、可行的。随着新课改理念逐步深入到基础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道德叙事法这一方法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实践。但是通过审视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效果,结果发现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道德叙事主体“偏离化”、道德叙事内容“标准化”、道德叙事价值“空壳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别从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原则、技巧、程序三方面寻找行之有效的路径,即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着力促成多元化叙事主体、开发生活化叙事内容、彰显深层次叙事价值,按照科学选取叙事视角、灵活展开叙事过程、深入挖掘叙事价值、开放叙事总结与评价这一程序有效践行。本文以理论建构——现实审视——现实路径的思维框架展开研究,对道德叙事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意义、现实中的运用效果、有效路径等问题做出新的理解与反思,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促进小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与发展等提供具体可行的实践借鉴与操作性建议。

二、故事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故事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以烟台十四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二章 道德两难故事法概述
    (一)道德两难故事法的主要内容
    (二)道德两难故事法的理论基础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必要性
        1.价值观多元化干扰初中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2.社会两难问题的客观存在
        3.传统灌输德育方式的不足
        4.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面临挑战
第三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调查分析
    (一)调查基本概述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访谈结果分析
        2.调查问卷分析
    (三)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的优点
        1.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激发批判思维
        2.提高学生道德判断力,开阔学生视野
        3.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学会换位思考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进师生沟通
    (四)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
        2.原因分析
第四章 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的建议
    (一)立足真实生活,理性选择
    (二)采取小班教学,因材施教
    (三)养成良好习惯,知行一致
    (四)重视教师作用,提高素质
    (五)保持适度立场,承担责任
    (六)重视家庭教育,以身作则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

(3)生活故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序言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四)理论依据
        1.唯物辩证法的内外因辩证原理
        2.陶行知生活教育论
        3.人本主义理论
        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研究创新点
二、《道德与法治》课生活故事教学法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生活故事
        2.生活故事教学法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故事教学法的特点
        1.注重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2.注重教材特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3.身边生活故事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相结合
        4.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
    (三)《道德与法治》课运用生活故事教学法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
        2.有助于发挥新教材的特点和优势
        3.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有助于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三、故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故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重书本知识,忽视书本之外的故事
        2.教学经验不足,忽视价值引导
        3.故事教学偏重服务于知识教学和提高成绩
        4.学生原有学习习惯的影响
    (二)《道德与法治》应用生活故事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受学校环境因素的制约
        2.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3.受应用研究成果不足限制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生活故事教学法的原则与有效措施
    (一)选取生活故事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生活故事教学法有效措施
        1.加强学习与培训,改善教学理念
        2.课前准备工作要到位
        3.不断反思促成长
        4.努力提升讲故事的能力与水平
        5.把教师自己放进故事,让学生走进故事
五、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1.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实现了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3.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
        4.增进了师生情、生生情
    (二)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4)当代道德教育叙事的存在论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析出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叙事迷茫
    第一节 叙事:一种重要的道德教化方式
        一、“叙事”及相关概念的辨清
        二、从生活迁移到道德教化中的叙事
        三、道德教育叙事及其一般实践形态
    第二节 陷溺于“故事”观念中的道德教育叙事
        一、“故事”观念:一种关于叙事的思维方式
        二、陷溺于“故事”观念的道德教育叙事研究
        三、陷溺于“故事”观念中的故事形态叙事
        四、陷溺于“故事”观念中的讲述形态叙事
    第三节 “故事”观念对理解“叙事”的限制
        一、在叙事认知上:认识空间的窄化与偏狭
        二、在叙事研究上:对本体性问题的忽视
        三、在叙事实践上:教育的知识化倾向严重
        四、在叙事德性上:存在着伤害人性的危险
第二章 超越“故事”观念的道德教育叙事探索
    第一节 “人”的发现与叙事伦理学的提出
        一、“人”在道德教育中的发现与重新确立
        二、以“人”为中心的叙事伦理学的提出
        三、叙事德育探讨的新方向:从“故事”转向“人”
    第二节 重视人生命体验的生命叙事
        一、生命叙事在道德教育中的提出
        二、生命叙事如何超越了“故事”观念
        三、已有研究的局限与困境
    第三节 回归人生活世界的生活德育叙事
        一、生活德育理念的提出与叙事思考
        二、生活德育理念中的叙事育德
        三、生活德育叙事如何超越了“故事”观念
        四、已有研究的局限与困境
    第四节 转向人:人是叙事动物
第三章 叙事与人的道德成长——基于存在论视角的思考
    第一节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叙事
        一、历史发生学的缺憾
        二、《狼来了》只是告诫“不撒谎”吗
        三、人是一种叙事性的存在
    第二节 叙事的道德发生机制
        一、生活是道德的基础与理由
        二、道德内生于对生活意义的寻求
        三、叙事在生活时空的交互中走向“意义”
        四、叙事对生活意义的寻求关联人的道德存在
    第三节 叙事与人的伦理生活构建
        一、伦理生活形态与叙事作用方式
        二、叙事与共同体伦理生活的建构
        三、叙事与个体伦理生活的建构
    第四节 叙事与人的道德自我发展
        一、自我是一个叙事产物
        二、人在叙事中建立关于自我的稳定性认知
        三、人在叙事中形成自我发展的意义性连续
        四、人在叙事中探察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方向
第四章 转向人的“叙事性存在”后的道德教育叙事
    第一节 重拾道德教育叙事的传统
        一、道德教育的古老叙事传统
        二、当代道德教育对叙事传统的丢弃
        三、在人的“叙事性存在”中重立道德教育叙事
    第二节 存在论视角下的道德教育叙事研究转向
        一、视点选择:从“故事”转向人的“叙事性存在”
        二、框架搭建:考虑“时间、空间与关系”三维
        三、内容构成:叙事伦理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实践关切:以透视“叙事交往”统摄故事研究
    第三节 存在论视角下的道德教育叙事实践转向
        一、地位:从边缘处境重回道德教育的中心
        二、性质:一种兼具存在感与美感的道德教育活动
        三、内容:以故事为依托展开不同时空间的互动
        四、形式:富有动态、多维、复合、生成特点的对话交往
        五、述者与听者:从单向教诲转向平等坦诚的心灵对话
第五章 道德教育叙事实例的解析与重构
    第一节 故事形态叙事的重构——以《我和动物交朋友》为例
        一、如何挑选或设计故事
        二、如何讲述与聆听故事
        三、如何从故事讲述导向价值教育
        四、如何结束对故事的讲述与探讨
    第二节 讲述形态叙事的重构——从《家人的爱》谈起
        一、如何引发儿童讲述的愿望
        二、如何进行生活的叙说与分享
        三、如何从叙说生活导向价值教育
        四、如何结束讲述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之处
    五、 概念界定
        (一) 信息
        (二) 信息社会
        (三) 信息社会学
        (四) 信息社会学课程
    六、 文献综述与评价
        (一) 课程开发理论
        (二) 信息社会学本体知识的梳理
        (三) 与信息社会学相关的学校教育内容
        (四) 社会系统中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 学校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
    一、 学校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二、 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
        (一)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课程
        (二) 英国 ICT 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三) 日本中小学“信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四) 印度计算机科学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三、 对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比较分析
        (一) 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目标比较
        (二) 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
        (三) 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比较
        (四) 信息社会学课程组织
        (五) 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六) 息社会学课程的评价
第三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分析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 哲学基础
        (二) 心理学基础
        (三) 社会学基础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社会价值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个人价值
        (三)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学科价值
第四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 KPRC 开发模式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
        (一) 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归类分析
        (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 KPRC 模式
        (一) K(Knowledge)信息社会学知识
        (二) P(Processing)信息处理过程
        (三) R(Relationship)社会关系
        (四) C(Cultures)文化
第五章 KPRC 开发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 KPRC 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目标设置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定位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 课程目标的叙写
        (四)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基本目标
    二、 KPRC 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二) 数字公民与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内容
        (三)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四)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基本组织要素
        (五)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组织
    三、 专家审议
        (一) 编制专家意见调查表
        (二) 聘请专家
        (三) 进行审议
        (四) 审议结果
第六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
    一、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工具
    二、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设计
        (一) 教学资源设计的目标
        (二) 教学资源内容选择
        (三) 教学资源结构设计
        (四) 教学资源案例
    三、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实施
        (一) 学生需求分析
        (二) 实验教学资源设计
        (三) 教学实验实施
    四、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一) 课堂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二) 教师意见访谈结果
        (三) 综合讨论
    五、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结语
    (一) 研究总结
    (二) 研究不足
    (三)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小学德育叙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德育叙事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叙事
        (二)德育叙事
        (三)小学德育叙事
    二、小学德育叙事的特点
        (一)情境性
        (三)感染性
        (三)探究性
        (四)生成性
    三、小学德育叙事的理论依据
        (一)进步主义教育
        (二)叙事伦理学
    四、小学德育叙事的价值
        (一)激发道德智慧,促进能力提升
        (二)营造民主对话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三)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增强德育效果
第二章 小学德育叙事的现状调查
    一、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三)问卷的分析
        (四)问卷调查的结论
    二、访谈的开展与分析
        (一)选取访谈对象
        (二)进入现场与访谈的实施
        (三)叙事法对访谈问题的呈现
        (四)访谈小结
    三、调查小结
第三章 小学德育叙事中存在问题的检视
    一、叙事标准的预设化
        (一)教师过分遵照叙事预设标准
        (二)教师忽视叙事中的道德生成
    二、叙事内容的空疏化
        (一)过分关注宏大叙事传递的普遍规则
        (二)忽视生活叙事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
    三、叙事主体的单一化
        (一)教师本位教育观僭越学生叙事权
        (二)忽视学生叙事话语表达的需要
    四、叙事评价的空泛化
        (一)叙事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
        (二)缺乏完善的德育叙事评价体系
第四章 小学德育叙事有效开展的建议
    一、打破预设标准,注重叙事动态生成
        (一)重视叙事生成性经验
        (二)提高把握叙事生成的能力
    二、充实叙事内容,面向真实道德事件
        (一)针对学生特点选择叙事内容
        (二)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
    三、尊重学生叙事,丰富叙事主体
        (一)树立儿童本位叙事观
        (二)融入多元叙事主体
    四、增强评价针对性,构建全面的叙事评价体系
        (一)突出叙事评价的个体差异
        (二)完善德育叙事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7)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两难法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1. 选题缘由
        2. 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的内容
        2. 研究的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
二、道德两难法概述
    (一) 道德两难法的含义与特征
        1. 道德两难法的含义
        2. 道德两难法的特征
    (二) 道德两难法的作用与运用条件
        1. 道德两难法的作用
        2. 道德两难法的运用条件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的意义
    (一)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1. 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2. 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3. 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信念
    (二) 有利于新课改的深入
        1. 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2. 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3. 拓展教学方法
    (三) 能够增强教学实效
        1. 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困境
        2. 促进学生知行一致
四、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现状调查
        1. 调查工具说明
        2. 调查结果分析
    (二) 存在的问题
        1. 道德两难法使用不充分
        2. 重知轻行
        3. 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效果未被反映
        4. 教学评价未能体现道德两难法的特点
        5. 知行不一未能有效解决
    (三)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课堂教学环境的限制
        2. 思品课教师素质的限制
        3. 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
        4. 缺乏必要的教学评价
五、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道德两难法的改进建议
    (一) 突出学科特性
        1. 以学生的道德培养为宗旨
        2. 正确处理道德认知与道德判断力的关系
        3. 正确看待道德认知的灌输
    (二) 完善道德两难案例的选择原则与分析维度
        1. 完善道德两难案例选择的原则
        2. 拓展道德两难案例分析的维度
    (三) 合理设计道德两难法教学步骤
        1. 呈现矛盾冲突
        2. 引导讨论
        3. 确定道德选择
        4. 导向道德行为
        5. 课后评价巩固教学效果
    (四)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提升教师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
    (五) 改善教学评价
        1. 评价理念要体现道德两难法教学的特点
        2.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3. 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8)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小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小结相关概述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小结的含义及特点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小结的理论基础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小结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小结主体有待调整与转变
    (二)课堂小结方法有待丰富与拣选
    (三)课堂小结内容有待重组与分配
    (四)课堂小结时间有待规划与控制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小结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
    (二)部分教师课堂小结专业素养的局限
    (三)部分教师对课堂小结的设计、组织与反思不足
    (四)部分学生认识水平与参与能力的局限
四、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小结的建议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二)选择恰当方法,优化小结效果
    (三)课前、课中、课后优化课堂小结
    (四)认识小结价值,增强参与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的方法
    (四) 研究重点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概述
    (一) 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阐释
        1 价值的内涵
        2 价值观的内涵
        3 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2 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3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1 崇高性
        2 整体性
        3 开放性
        4 民族性
        5 人民性
二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
        1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
        2 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3 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需要
        4 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
    (二)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可行性
        1 建设文化强国提供的背景支撑
        2 完善德育建设提供的良好契机
        3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供的可靠依据
        4 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提供的有利条件
三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策略
    (一)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 正面引导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原则
        4 系统教育与多样渗透相结合原则
    (二) 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途径
        1 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高效课堂
        2 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本课程
        3 选择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4 开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1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相关概述
    (一) 道德叙事法的内涵及构成
        1. 道德叙事法的内涵
        2. 《道德与法治》课中道德叙事法的构成
    (二) 《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实际意义
        1. 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
        2. 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效
        3. 促进小学生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与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现实审视
    (一) 《道德与法治》课中道德叙事法的运用效果
        1. 新课改理念深入贯彻取得较好效果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熟练运用道德叙事法
    (二) 《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存在的问题
        1. 道德叙事主体的“偏离化”
        2. 道德叙事内容的“标准化”
        3. 道德叙事价值的“空壳化”
三、《道德与法治》课中有效运用道德叙事法的现实路径
    (一) 《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原则
        1.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 《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技巧
        1. 促成多元叙事主体
        2. 开发生活化叙事内容
        3. 彰显深层次叙事价值
    (三) 《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程序
        1. 科学选取道德叙事视角
        2. 灵活展开道德叙事过程
        3. 深入挖掘道德叙事价值
        4. 开放道德叙事总结与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辽海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幸福我的家》教学案例
致谢

四、故事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道德两难故事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以烟台十四中为例[D]. 于红. 鲁东大学, 2016(08)
  • [2]“道德两难故事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 毛怡屏.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5(05)
  • [3]生活故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 房雪梅.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4]当代道德教育叙事的存在论转向[D]. 王雅丽.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5]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D]. 钱松岭.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6]小学德育叙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道德两难法的运用研究[D]. 逯兰婷. 湖北大学, 2016(05)
  • [8]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小结优化研究[D]. 刘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研究[D]. 席蕊. 河北师范大学, 2015(12)
  • [1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道德叙事法的路径研究[D]. 张瑞.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故事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