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应用性能研究

新型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应用性能研究

一、新型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应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建[1](2013)在《混凝土原材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羧酸系减水剂作为第三代高性能减水剂,不仅具有掺量低、减水率高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使新拌混凝土坍落度保存能力好、硬化混凝土收缩小、碱含量低、无氯和清洁环保等优点,已经成为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组分。随着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发现混凝土的原材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非常明显。目前关于系统的研究混凝土原材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影响的规律和机理较少,为了更好的指导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推广应用,迫切需要全面的研究混凝土原材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本文分别以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石粉、泥粉和9种不同品种的聚羧酸系减水剂为原材料,研究了这几种混凝土原材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试样流动性及其保持能力的影响,并采用紫外分光计测量这几种原材料粉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分子的吸附量,探讨其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改善其与聚羧酸系减水剂适应性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水泥的矿物成分影响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性能发挥,水泥中C3A、C4AF含量较高时,会降低其初始流动度,且C4AF含量高时还会降低其试样的保留流动度。水泥中碱含量控制在0.4%~0.63%范围内,对聚羧酸系减水剂的适应性较好。水泥颗粒对PCE分子的吸附与其砂浆试样的流动度存在正相关性。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分别在30%和40%范围内时,与聚羧酸系减水剂适应性良好,其砂浆试样流动度及其保留流动度随掺量增加不断提高;粉煤灰和矿渣粉颗粒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分子的吸附量相当,比水泥略小。粘土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非常严重,尤其是膨润土,在其掺量为1%时,已使新砂浆试样基本丧失流动性,而高岭土和伊利土的掺量要分别达到5%和7%时,才能使新拌砂浆试样受到严重影响;粘土影响聚羧酸系减水剂性能的原因是其对PCE分子的强烈吸附,膨润土颗粒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分子的吸附量约为水泥的50倍,而高岭土和伊利土颗粒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分子的吸附量分别只有水泥的5~10倍和2~5倍。石粉掺量在20%范围内时,对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散性没有负面影响,甚至对某些聚羧酸系减水剂新拌浆体还可以提高其流动性保持能力;石粉颗粒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分子的吸附量与水泥相当。对抵抗粘土负作用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使用木质素磺酸盐与聚羧酸系减水剂复配能够有效抵抗粘土的负作用,并且找到了一种直链状有机物--“小分子抵抗剂”,对粘土的负作用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刘冠杰[2](2020)在《乙烯醚类大单体对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与性能的影响及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羧酸减水剂(PCE)是一种具有两亲属性的梳状接枝共聚物,通过吸附作用和空间位阻效应,在水泥颗粒表面起到良好的分散效果。由于其卓越的应用性能和独特的分子结构特性,作为一种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在混凝土工程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过程,是典型的自由基共聚反应过程,一般是由不饱和聚醚大单体与不饱和羧酸类小单体进行二元或多元共聚。因此,不同结构特征的大单体种类,对合成聚羧酸减水剂共聚物时的反应条件和生成产物的性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本文中对目前市场上已广泛使用的聚醚大单体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其均为一类乙烯醇类大单体,其特征是起始剂均为一类乙烯基醇化合物。在此基础上,按照起始剂的结构改进,具体提出了一类起始剂为乙烯基醚基醇化合物的聚醚大单体,并称之为乙烯醚类大单体。这两类大单体分子中的双键取代基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对其性能特性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根据设计的乙烯醚类大单体分子结构,采用特殊的导流筒式连续化反应器和自制的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合成了三种乙烯基醚基醇化合物,作为大单体生产的原料起始剂。然后通过起始剂的乙氧基化反应,合成了三种乙烯醚类大单体,并讨论优化了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和条件工艺等因素,确定制备乙烯醚类大单体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金属钠催化剂,反应温度控制在110℃以下,切片温度不超过40℃,最终得到了理想的乙烯醚类大单体产物。继而使用制得的大单体与丙烯酸(AA)进行二元共聚反应,制备聚羧酸减水剂共聚物。与此同时,采用同样的配方,使用两种市售的乙烯醇类大单体进行了对比实验,重点比较了两类不同的大单体与丙烯酸进行共聚反应时,反应温度和丙烯酸滴加时间的差别。反应温度和滴加时间两项因素,能够直观反映大单体与丙烯酸反应时的相对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乙烯醚类大单体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在达到相近的反应转化率时,三种乙烯醚类大单体均能在较低的反应温度(5℃)和较短的反应时间(0.5-1h)内完成共聚反应,相较于乙烯醇类大单体的反应条件(35℃,3-4小时),更加的温和及简便,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对合成的共聚物的匀质性、界面吸附性质和应用性能的对比结果显示,乙烯醚类大单体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共聚物,在性能上完全达到甚至超过了乙烯醇类大单体合成的产品,表明乙烯醚类大单体具有良好的应用优势。为了更好地解释乙烯醚类大单体在合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高活性特点,以乙二醇单乙烯基聚乙二醇(EPEG)为乙烯醚类大单体的代表,采用低转化率下共聚物组成分析,结合GPC测试结果,通过线性(Fineman-Ross,YBR,Kelen-Tüdos)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NLLS)的实验方法和Q-e方程计算法,分别求取了不同单体的反应竞聚率,结果为r1(EPEG)=0.0080-0.014,r2(AA)=4.5-4.6。几种方法的结果比较均表明,乙烯醚类大单体活性高于乙烯醇类大单体,更易于与丙烯酸自由基反应生成共聚物。通过对EPEG-AA体系中共聚曲线的分析,得出EPEG-AA共聚反应是一个非理想共聚,大单体以嵌入形式进入聚丙烯酸主链,形成梳状接枝共聚物。同时由于乙烯醚类大单体的活性与丙烯酸更接近,故形成的共聚物中的大单体嵌段分布更均匀,反应的转化率更高,共聚物组成更接近反应初始的大小单体比例,分子结构更易控制趋于合理,最终表现为共聚物的应用性能更佳。在完成乙烯醚类大单体的合成、表征和应用试验后,已确认这一类大单体具有更高的聚合活性,进而尝试从分子结构角度识别影响大单体活性的根本因素。运用计算软件Gaussian 09建立分子模型,在B3LYP/6-31g(d)水平上高精度的模拟了不同大单体的分子结构,观察分子中C=C双键轨道的电子分布形态。结果表明,乙烯醚类大单体的C=C双键上电子云偏移趋势更大,双键更易于断开发生加成反应。而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在于乙烯醚类大单体的双键取代基为O原子形成的醚键(-O-),其电子效应不同于乙烯醇类大单体的双键取代基的烷基,表现出更强的供电子作用,使电子相对更集中于1位C原子,增大了双键上的C原子之间的电位差。最终得到的合成实验条件与竞聚率计算结果,以及分子中电子云分布的分析结论是一致的,论证了乙烯醚类大单体的结构特征与高聚合活性之间的关系,合理解释了此类大单体所合成共聚物的性能优势的产生原因,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统一。本文的研究,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诠释了乙烯醚类大单体的高活性特点,证明其在大规模生产中具有显着的优势,为今后更加广泛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郑涛[3](2019)在《新型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合成与其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聚羧酸水泥分散剂因为具有低掺量、高减水率、高分散性和安全环保等优点被广泛使用于工业生产中,但与其他外加剂、凝胶材料相容性较差,在应用中常常会泌水离析。木质素作为第一代减水剂常被用作复配产品应用于外加剂领域,具有良好的保塑能力。为了解决聚羧酸水泥分散剂易泌水离析的问题,对聚羧酸进行分子结构设计,将木质素接枝入聚羧酸水泥分散剂分子结构中,寻求两类减水剂性能的最优化。本文以碱木质素(KL)和木质素磺酸钠(LS)改性制备了碱木质素基聚醚单体(KLTPEG)和木质素磺酸钠基聚醚单体(LS-TPEG),使用两种木质素基聚醚单体制备了改性木质素基聚羧酸水泥分散剂并进行应用性能的研究,主要研究方法和结论如下:(1)以碱木质素合成不同接枝率的碱木质素基聚醚单体(KL-TPEG),选择具有结构合适的KL-TPEG3为单体制备碱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PCE-L),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凝胶渗透色谱等方法表征了PCE-L的支化分子结构。分散性测试结果表明,在0.15%掺量下,普通聚羧酸水泥分散剂(PCE-B)分散的水泥浆体流动度在90min已降至280mm,而PCE-L分散的水泥浆体流动度仍然能够保持在300mm以上。流变试验表明,PCE-L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分散性稳定性。PCE-L在水泥颗粒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PCE-B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量约为PCE-L的1.6倍,但由于PCE-L特殊支化分子结构具有很强的空间阻力和“球效应”,使得PCE-L对水泥混合物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2)以木质素磺酸钠(LS)制备改性木质素磺酸钠基聚醚单体(LS-TPEG),选择LS-TPEG1为单体合成了木质素磺酸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PCE-LS)。净浆实验和流变试验表明,PCE-LS具有更强的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Zeta电位测试结果表明,随着LS含量的增加PCE-L的Zeta为从-5mV增至-25mV,且在水泥颗粒上吸附能力逐渐增强。PCE-LS优良的分散性在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空间位阻和静电斥力作用。木质素在聚羧酸水泥分散剂中的引入不会降低聚羧酸水泥分散剂本身的分散性能,反能提高改性的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本文建立了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性能与其结构的关系,研究了木质素的特殊作用,对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研究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钟志强[4](2016)在《助剂改善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聚羧酸系减水剂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发现混凝土原材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非常明显,特别是砂石中含泥量对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性能发挥影响显着。目前关于系统的研究改善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性能的规律和机理较少,为了更好的指导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推广应用,迫切需要提出解决改善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性能措施,并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改善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性能措施的规律和影响机理。本研究发现在蒙脱土、膨润土、高岭土和自筛土等粘土矿物中蒙脱石对PCA的影响最为严重。在常用化学物质抗泥助剂探究实验中,就净浆和砂浆实验并综合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来看,有机阴离子类牺牲剂型抗泥剂中最好的为对氨基苯磺酸钠;有机阳离子类牺牲剂型抗泥剂中最好的为四甲基氯化铵;有机中性类牺牲剂型抗泥剂中最好的抗泥剂为聚乙二醇2000;无机盐类抗泥剂中最好的抗泥剂为无水偏硅酸钠。通过自制抗泥剂的正交设计实验得到了抗泥剂的最佳合成配比,且发现各化学物质对抗泥剂抗泥性能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SMAS>引发剂总量>AM。再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制备的抗泥剂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红外光谱分析合成的抗泥剂发现,酰胺基团很有可能存在于其中,并拥有羧基、羟基、C-C等减水剂相关的官能团。相对分子量分析发现,所合成的抗泥剂具有比聚羧酸减水剂更小的分子量,大致的分布区间应该是分子量18000左右。而且,具有较小分子量、更均匀的分子量分布和较高的目标分子量聚合物占比的抗泥剂才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自制抗泥剂KN的混凝土实验发现,其明显改善了含有一定量粘土矿物的混凝土初始坍落度和坍落度经时损失,并且7d和28d强度也有改善提高,其中7d强度提高得更高。从复配和适应性研究结果来看:当PCA-KN与对氨基苯磺酸钠、四甲基氯化铵、聚乙二醇2000和无水偏硅酸钠四种常用化学物质抗泥助剂达到最佳配比时,PCA-KN与四种抗泥助剂复配更多的是改善了复配减水剂的经时损失,对流动度的提高有少量的改善;PCA-KN对掺合料粉煤灰、矿粉和硅灰没有表现出不适应性;PCA-KN对基准水泥、拉法基P.O 42.5R水泥和富皇P.O 42.5R水泥没有表现出不适应性,与上述水泥的相容性较好;PCA-KN对萘系高效减水剂、脂肪族减水剂和脂肪族减水剂没有表现出不适应性。

宋肖贤[5](2019)在《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高温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目前已相对成熟,但工艺复杂、能耗高,高温合成受能源和环保限制颇多。低温技术还很不成熟,系统研究以过硫酸铵/吊白块作为氧化还原体系低温合成聚羧酸减水剂未见于报到。本文将从低温合成为出发点,选用过硫酸铵/吊白块氧化还原体系,设计方案制备出工艺简单、低能耗、低掺量、高减水率的低温聚羧酸减水剂,并实现工业转化。为进一步降低APS活化能从而降低反应温度,本文引入吊白块作为还原剂形成氧化还原体系,聚醚大单体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HPEG)与丙烯酸为主要反应原料,3-巯基丙酸作为链转移剂在低温下进行聚合,得到了低温聚羧酸减水剂。讨论了酸醚比、过硫酸铵用量、3-巯基丙酸用量、反应温度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配比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较佳的试验配比(摩尔比)是酸醚比4.5:1、巯基丙酸与醚比例为0.095:1、过硫酸铵与醚比例为0.074:1、过硫酸铵与吊白块比例为3:1,合成的较佳温度范围是25-40℃。对低温聚羧酸减水剂红外谱图进行分析,主要官能团包括羧基、羟基和聚醚-聚乙二醇等基团,与设计结构一致。经过一系列工艺及设备参数调整,实现了产品的工业生产转化。工业生产中由于反应集中放热,反应体系温度升高,需要通冷却水对温度进行控制。生产中通过优化保温时间和聚醚上料工艺,顺利简化工艺、节省人力,同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对比分析了低温合成聚羧酸减水剂与高温产品对普通水泥水化热、吸附性及对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影响,低温合成产品性能与高温产品性能基本一致,甚至在减水率等方面优于高温产品。目前本项目开发的低温合成聚羧酸减水剂产品已在混凝土工程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性能良好,在混凝土工程中得到一致好评。

彭雄义[6](2011)在《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新一代减水剂的聚羧酸系减水剂(PC)具有掺量低、高分散性、保坍性好、分子结构可调控性强、生产中不使用甲醛等突出优点,是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然而, PC结构复杂多变,其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的关系仍不是非常清晰,此外,其在水泥体系中吸附构象的说法也较多。因此,对PC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性能,充分掌握其应用性能的规律,从而推动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本论文首先研究了PC的合成工艺和各单体对其分散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四个系列的PC,分别为(1)不同支链系列PC:其支链分别为单一短支链、长短支链结合、单一长支链;(2)不同磺酸根系列PC:其磺酸根含量逐渐增加;(3)不同羧酸根系列PC:其羧酸根含量逐渐增加;(4)不同分子量系列PC:其分子量逐渐增加,采用GPC、IR和NMR等方法对PC的分子量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研究了PC在溶液中的微结构,测试了它们对水泥的减水分散等应用性能,考察了其对水泥浆流变特性的影响。最后,用理论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分子结构与分散性能的关系。采用芘探针、AFM、TEM、DLS研究了不同支链系列PC和不同分子量系列PC的微结构。通过芘探针荧光光谱法和AFM探测PC自组装膜的形貌,结果发现,PC在水溶液中为无规则的超枝化结构聚集体。此外,在中性溶液中,长支链的PC聚集程度最大,长短支链的PC次之,短支链的PC最小,它们在石英玻璃表面自组装后的均方根粗糙度依次减小,分别为0.568nm、0.440nm、0.300nm;大分子量的PC比小分子量的PC聚集程度更大,它们在石英玻璃表面自组装后的均方根粗糙度分别为0.630nm、0.521nm。在强碱性溶液中,短支链的PC聚集程度最大,长支链的PC次之,长短支链的PC最小,这是由于聚羧酸分子的阴离子基团电离后产生的静电排斥对其作用力不同导致的;但不同分子量系列PC的聚集程度大小与中性溶液的规律一致,即大分子量的PC聚集程度比小分子量的PC大。TEM和DLS研究结果发现,在中性溶液中,PC形成的团聚体体积大小不一,粒径分布不均匀,长支链的PC形成聚集体的粒径最大,长短支链的PC次之,短支链的PC最小,它们在溶液中的平均粒径依次减小,分别为96.8nm、76.9nm、36.5nm;大分子量的PC形成聚集体的粒径比小分子量的PC大,它们的平均粒径分别为272.0nm、48.5nm。本文系统研究了四个系列PC在水泥体系中的应用性能,主要包括:水泥净浆流动度、流动度损失率、凝结时间、泌水率和减水率等。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支链系列PC,长短支链的PC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分散性能最优,长支链的PC次之,短支链的PC最差;长支链的PC产生的流动度损失率最大,长短支链的PC次之,短支链的PC最小;短支链的PC对水泥浆体产生的凝结时间最长,长短支链的PC次之,长支链的PC最短,产生的终凝时间分别为205min、177min、154min;短支链的PC对水泥砂浆产生的泌水率最大,长短支链的PC次之,长支链的PC最小,其值分别为1.01%、0.81%、0.65%。对于不同磺酸根或羧酸根系列PC,随着磺酸根或羧酸根含量增加,它们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分散性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羧酸根与支链比例为3.6:1时,其分散性能达到最优;产生的流动度损失率逐渐增大;导致水泥浆体的凝结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磺酸根增加导致凝结时间的增加很小,羧酸根增加导致凝结时间的增加较为明显;导致砂浆的泌水率增加。对于不同分子量系列PC,随着分子量增加,它们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分散性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当重均相对分子量为62100时,其分散性能相对较优;产生的流动度损失率逐渐增大;导致水泥浆体的凝结时间略有增加;导致砂浆的泌水率略有增加。采用五种经典的流变模型拟合水泥浆流变曲线,确立了Herschel-Bulkley模型为拟合流变曲线的最优流变模型。系统研究了掺四个系列PC水泥浆的流变性能,结果发现,长短支链的PC降低水泥浆表观黏度的能力最强,长支链的PC次之,短支链的PC最差。随着PC的磺酸根或羧酸根含量增加,其降低水泥浆体黏度的能力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当掺量和水灰比改变时,中等分子量的PC对水泥浆体产生的表观黏度均最小;当测试条件为高掺量时或高水灰比时,大分子量的PC比小分子量的PC对水泥浆体产生的表观黏度小;当测试条件变化为低掺量时或低水灰比时,大分子量的PC比小分子量的PC对水泥浆体产生的表观黏度大,该研究结果为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采用球形颗粒的静电排斥作用能公式和球形颗粒之间位阻势能公式计算了吸附PC水泥颗粒的斥力总位能,结果发现,短支链的PC产生的斥力总位能偏小且作用距离范围短;在颗粒距离小于10~13nm范围时,长短支链的PC产生的斥力总位能大于长支链的PC,结合水泥浆实验,认为水泥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发生在该范围内;此外,随着PC羧酸根或磺酸根含量的增加,其产生的斥力总位能均表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中等分子量的PC比小分子量的PC或大分子量的PC产生的斥力总位能大。由此可见,四个系列PC产生的斥力总位能的变化规律与它们在水泥浆中的分散性能的变化规律是基本一致的。综合认为,斥力总位能的计算结果从理论上解释了四个系列PC的分子结构与它们在水泥浆中分散性能的关系。

黄凤远[7](2008)在《天然高分子基混凝土减水剂合成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材料过程工程学理论框架内,从可再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角度出发,选择可再生的天然高分子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化学合成制备新型混凝土减水剂/高效减水剂,系统的研究基于天然高分子的混凝土减水剂的合成条件与应用性能。根据分子设计理论,首先采用棉纤维素为原材料,制备水溶性丁基磺酸纤维素醚(SBC),探讨了反应物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分子结构的影响。作为对比,探讨了硫酸酯化羟乙基纤维素(SHEC)、微波辐射方法制备淀粉顺丁烯二酸半酯(SMHE)的合成条件及作为减水剂应用的性能。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扫描电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凝胶渗透色谱等现代分析手段表征了分子结构。为研究减水剂性能,测定了水泥颗粒吸附减水剂后ζ—电位,水泥颗粒对减水剂的吸附特性,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层厚度,减水剂对水泥水化的影响以及产物对水泥水化物形貌的影响。减水剂合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氢氧化钠与脱水葡萄糖单元及醚化试剂(1,4—丁基磺酸内酯)摩尔比为NaOH:AGU:BS=2.5:1:1.7,最佳反应温度为75℃,醚化反应时间为4.5h。得到的SBC特性粘度为35.3ml/g(粘均分子量约29,000g/mol),丁基磺酸基团取代度达到0.38,1%掺量下水泥净浆流动度可达182mm。分次加碱的方法可将产物的取代度从0.38提高到0.67,数均分子量为6177g/mol,1%掺量净浆流动度270mm以上。在试验范围内,SBC的取代度越高、分子量越低,越有利于减水分散作用的发挥;取代度越小缓凝现象越严重,取代度适中的减水剂不会影响水泥/混凝土水化后期强度的发展,而且表现出良好的流动度保持性,水泥颗粒表面ζ—电位(绝对值)随SBC掺量的提高而明显提高,且在120min内变化较小。因此,不同取代度的SBC可以用作缓凝减水剂、减水剂和高效减水剂。合成的SMHE取代度达0.49,数均分子量为7286g/mol;SHEC取代度达0.49,数均分子量为1978g/mol;二者均可提高水泥净浆流动度,但掺量过高缓凝现象严重,均可用作缓凝减水剂。水泥对SBC的吸附符合Langmuir型等温吸附,其极限吸附量在4.66mg/g~5.49mg/g范围;对SNF(商品萘系高效减水剂)和SMHE的吸附同样符合Langmuir型等温吸附,前者极限吸附量为11.23mg/g,后者的极限吸附量是9.73mg/g。SNF、SBC和SMHE的吸附层厚度分别是0.82nm、3.72nm和6.82nm,SBC约是SNF的4倍,SMHE约是SNF的8.3倍。吸附减水剂后,Ca2p结合能发生不同程度位移,表明SNF、SBC、SMHE等三种减水剂在水泥颗粒上均发生化学吸附。为解释SBC减水作用机理,采用经验公式计算水泥悬浮体系中水泥颗粒受力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水泥颗粒表面吸附SBC形成3.72nm的吸附层后,消弱了水泥颗粒间的范德华引力,在水泥颗粒靠近到吸附层可以相互压缩时,产生的空间位阻作用力远大于静电斥力和范德华引力,对水泥颗粒的分散起主导作用;而吸附层未相互压缩时,水泥颗粒的分散主要依赖于静电斥力作用。因此,SBC减水分散作用是空间位阻作用和静电斥力协同作用的结果。水泥浆中高效减水剂掺量与水泥絮凝颗粒分形维数间有关,当高效减水剂掺加到一定量时,水泥絮凝颗粒分形维数Df突变,该突变对应的减水剂掺量与净浆流动度法测定的高效减水剂饱和掺量吻合良好,因此将Df突变对应的减水剂掺量视为饱和掺量,从而建立了以分形维数确定高效减水剂饱和掺量的新方法,该方法与Marsh筒及净浆流动度法相比具有方便、快捷、节约试验材料等优点。在水泥絮凝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掺加减水剂前后水泥净浆絮凝体积的变化规律,提出减水因子概念,它涵盖了减水剂、水泥和混凝土的特性。不同减水剂的减水因子在0~1范围内,且趋于某定值。研究结果表明,不论哪种减水剂,减水因子越大则减水剂的减水分散效果越明显,减水因子与水泥水化以及减水剂与水泥的相容性有一定关系。在相同工作性条件下,混凝土用水量随而减水因子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基于减水因子计算的用水量与实际试配用水量非常接近。可见,减水因子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有指导作用,完善了混凝土配合比相关理论。SBC减水率与其分子结构有关,1%掺量下砂浆减水率为11.2%~16.5%,混凝土减水率为9%~19%;掺加SBC8的水泥砂浆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提高明显。掺加SBC8的混凝土和易性良好,泌水率比小,保水性能优于SNF。为测试SBC8实际应用性能,配制了C40混凝土,其各龄期强度提高明显,干缩率在混凝土性能范围内。说明SBC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金子辉[8](2019)在《水下建筑劣化与破损的快速修补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水下建筑物由于需要长期承受巨大的水压力和水动力作用、海水腐蚀的侵袭、海洋生物附着的原因,所以对结构设计、制造和原材料都有较高的要求。而经过调查结果表明,建设于水下环境的建筑在建成投入使用的数十年后,或多或少的都发生了劣化于破损问题,甚至严重的破损已经危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目前水下建筑的修补领域虽然已经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在建筑材料的性能与施工技术上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提高。本文紧跟水下修补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水下建筑物的劣化破损成因,从非晶质铝酸钙与硅酸盐水泥的复合水化反应入手,重点研究水下快速修补材料的组成、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等,为水下工程的快速修补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首先,采用单因素轮换法研究胶砂比、抗分散剂掺量、减水剂掺量、减水剂掺量等主要影响因素对水下快速修补水泥的流动性、抗分散性与力学强度的影响变化规律,从而得到最优混凝土配合比。在最优配比基础上还通过复掺粉煤灰、矿渣粉、聚丙烯纤维等掺合料对水下快速修补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及抗渗性的影响,揭示了水下快速修补材料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规律。其次,为了找到一种可以控制水下快速修补材料凝结时间的方法,对非晶质铝酸钙的替换掺量、硅酸盐水泥细度、外加剂剂掺量进行对比试验,将可能的影响因素一一列举分析,找到了对力学性能、流动性、耐久性、抗渗性影响极小,且凝结时间可以在10-50分钟内调整的水下快速修补材料,通过试验得到材料具备较高的早期强度、稳定的后期强度发展、施工和易性优良、耐久性良好、凝结时间可控等优势,满足水下建筑物劣化破损快速修补的相关技术要求。最后,调查已有的水下工程的破损情况与水下修补工程的实践经验,针对水下建筑快速修补的水下探测技术、水下施工技术讨论探究,认为目前水下建筑修补的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分析结合混凝土帆布技术进行水下建筑物快速修补的可行性,提出一种水下建筑快速修补施工的发展方向,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桂根生[9](2013)在《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脂肪族高效减水剂是磺化丙酮甲醛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显着特点是,原材料价格稳定、来源广泛,减水率高,与多种水泥适应性较好,性能价格比优于传统的萘系减水剂,这些优点使得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工艺存在很多种,依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需要外界热源,可将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工艺分为两类:有热源法生产工艺、无热源法生产工艺。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工艺正经历着从有热源生产工艺向无热源生产工艺的转变。无热源法生产工艺由于具有生产周期短,能耗低,产品质量稳定,安全性高的特点,从而得到人们重视,获得大范围的普及应用。本文研究了无热源法生产工艺,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无机盐磺化剂对脂肪族高效减水剂性能的影响,并对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探讨了合成反应条件对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分散效果的影响,研究了减水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性能。主要内容及实验结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磺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影响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性能。以七水亚硫酸钠为磺化剂合成的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具备价格较低,性能较优的特点。(2)根据正交实验和单因素优化实验结果,确定了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最优原材料配比和生产工艺参数为:磺化剂与丙酮的摩尔比值为0.75,甲醛与丙酮的摩尔比值为2.28;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反应物浓度为52%,缩合反应温度90℃、缩合反应时间3h。(3)滴加完甲醛后,添加木钙减水剂,能够提高水泥净浆流动度,并降低水泥净浆流动度经时损失,从而改善减水剂性能。木钙减水剂最高掺量为15%。(4)由红外光谱分析数据,可以确定采用无热源工艺生产的减水剂是含有磺酸基、羟基和羰基亲水基团的高分子聚合物。(5)脂肪族高效减水剂掺入水溶液中,未能显着降低气-液界面张力,故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加该减水剂,不会明显增加混凝土的含气量。(6)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可使水泥的凝结时间延长,缓凝效果要优于萘系高效减水剂。掺量在0.7%时,3d,7d,28d的抗压强度比分别为195%、170%、163%,其增强效果要优于萘系高效减水剂。

王海玥[10](2016)在《马来酸酐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聚羧酸系减水剂微观结构的特点,从分子设计角度出发,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制备出一系列马来酸酐型聚羧酸系减水剂。其中包括两个体系:一个体系是以马来酸酐为单体,通过与具有不同亲水长链的单体进行聚合,制备聚马来酸酐系减水剂;另一个体系是以马来酰亚胺和甲基丙烯磺酸钠(SMAS)、马来酸酐(MAH)和丙烯酸(AA)等单体为原料,制备马来酰亚胺系减水剂。探讨了两种体系减水剂的应用性能,并对马来酰亚胺系减水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对氯甲基苯乙烯(CSt)、马来酸酐(MAH)、蔗糖(SUE)和聚乙二醇(PEG)为单体,合成聚马来酸酐系减水剂苯乙烯-马来酸酐接枝蔗糖(SAMSUE)和苯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乙二醇(SAMPEG)。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分散性能为指标设计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最优反应条件制备的减水剂,在掺量为0.3wt%时,净浆流动度分别为320mm和285mm,减水率分别为27.9%和26.3%。以MAH、碳酰胺(Urea)和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原料,制各马来酰亚胺系减水剂单体N-氨基甲酰马来酰亚胺(NCM)、N-氨基甲酰马来酸(NCMA)和N-聚乙二醇单甲醚-N’-氨基甲酰马来酰亚胺(MPNCM),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烯丙基聚乙二醇(APEG)、NCMA、SMAS、MPNCM, AA和MAH为原料,制备马来酰亚胺系减水剂马来酸酐-甲基丙烯磺酸钠-N-聚乙二醇单甲醚-N’-氨基甲酰马来酰亚胺(MSM)、丙烯酸-甲基丙烯磺酸钠-N-聚乙二醇单甲醚-N’-氨基甲酰马来酰亚胺(MSA)和N-氨基甲酰马来酸-甲基丙烯磺酸钠-烯丙基聚乙二醇(NSA),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净浆流动度为试验指标,设计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以最优工艺条件下合成出的减水剂,在掺量为0.2wt%,时净浆流动度和减水剂分别为288mm和26.6%,298mm和27.7%,311 mm和25.7%。以吸附量和Zeta电位为试验指标,探讨了MSM、MSA和NSA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减水剂分子与水泥颗粒接触时,减水剂分子中的阴阳活性基团与水泥颗粒表面的阴阳离子发生静电作用和络合作用,减水剂分子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双电子吸附层,使水泥浆体稳定。

二、新型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应用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应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混凝土原材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聚羧酸减水剂的现状
        1.1.2 混凝土原材料与聚羧酸系减水剂的适应性
        1.1.3 吸附量-分散性-流变性的关系
    1.2 研究内容和重点
    1.3 课题研究目标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水泥胶砂试验用砂
        2.1.3 拌合水
        2.1.4 聚羧酸减水剂
        2.1.5 各种掺合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
    2.2 试验方法
        2.2.1 测定水泥净浆流动度和凝结时间
        2.2.2 胶砂试验
        2.2.3 混凝土实验
        2.2.4 砂浆流动度试验
        2.2.5 各种粉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吸附量
3 水泥和掺合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性能影响
    3.1 选用的各种 PCA 的基本性能
        3.1.1 各种 PCA 的减水率
        3.1.2 各种 PCA 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3.2 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的适应性
        3.2.1 PCA 对水泥的净浆流动度影响
        3.2.2 水泥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
    3.3 矿物掺合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3.3.1 粉煤灰对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应用性能的影响
        3.3.2 矿粉对聚羧酸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砂石原材料对聚羧酸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4.1 砂石原材料的选用
        4.1.1 细集料的选用
        4.1.2 粗集料的选用
    4.2 砂石含泥量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4.2.1 粘土矿物的微观结构及特点
        4.2.2 粘土对聚羧酸减水剂砂浆流动度的影响
        4.2.3 粘土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量
    4.3 石粉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
        4.3.1 我国建筑用砂的现状
        4.3.2 石粉对 PCA 减水剂分子的砂浆流动度影响
        4.3.3 石粉对 PCA 分子的吸附量
    4.4 本章小结
5 抑制粘土负作用方法的探索
    5.1 目前在克服粘土负作用方面研究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5.2 探索解决方法
        5.2.1 聚羧酸复配木质素磺酸盐
        5.2.2 粘土抵抗剂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乙烯醚类大单体对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与性能的影响及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羧酸减水剂的结构与作用机理
    1.2 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
        1.2.1 长出支链法(Grafting from)
        1.2.2 嫁接支链法(Grafting to)
        1.2.3 单体共聚法(Grafting through)
    1.3 大单体结构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影响
    1.4 聚羧酸减水剂大单体的分类
        1.4.1 酯类大单体
        1.4.2 胺类大单体
        1.4.3 醚类大单体-乙烯醇类
        1.4.4 醚类大单体-乙烯醚类
    1.5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乙烯醚类大单体的结构特征与合成方法
    2.1 引言
    2.2 乙烯醚类大单体的结构特征
    2.3 乙烯醚类起始剂的合成
        2.3.1 试剂原料
        2.3.2 合成方法
    2.4 乙烯醚类大单体的合成
        2.4.1 原料与设备
        2.4.2 合成方法
        2.4.3 大单体的表征
    2.5 大单体合成质量影响因素
        2.5.1 催化剂的选择
        2.5.2 反应温度
        2.5.3 切片温度
    2.6 结果与讨论
        2.6.1 乙氧基化反应条件
        2.6.2 大单体结构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乙烯醚类大单体合成聚羧酸减水剂及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大单体合成聚羧酸减水剂
        3.2.1 实验原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合成方法
        3.2.4 不同大单体反应条件的对比
    3.3 共聚物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1 材料与设备
        3.3.2 表征
        3.3.3 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反应条件对比结果
        3.4.2 结构表征
        3.4.3 性能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单体的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竞聚率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4.3 乙烯醚类大单体与丙烯酸反应竞聚率的测定
        4.3.1 实验原料
        4.3.2 仪器设备
        4.3.3 测定方法
    4.4 Q-e法计算的反应竞聚率
    4.5 与乙烯醇类大单体的比较
    4.6 共聚物组成分析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乙烯醚类大单体结构与活性分析
    5.1 引言
    5.2 大单体结构特点及对比
    5.3 大单体双键电子云分析
    5.4 电势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附录 缩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新型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合成与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混凝土减水剂研究概述
        1.1.1 混凝土减水剂的应用现状
        1.1.2 混凝土减水剂的研究进展
    1.2 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研究进展
        1.2.1 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分类
        1.2.2 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研究进展
        1.2.3 聚羧酸水泥分散剂存在的问题
    1.3 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改性研究
        1.3.1 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改性方法
        1.3.2 木质素与聚羧酸水泥分散剂复配使用的研究进展
        1.3.3 木质素对聚羧酸水泥分散剂接枝改性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主要实验原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木质素基聚醚单体和木质素基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表征方法
        2.2.1 接枝率测试
        2.2.2 C=C双键保留率测试
        2.2.3 紫外吸收光谱吸收测试
        2.2.4 红外光谱(FTIR)测试
        2.2.5 核磁共振(1H-NMR)测试
        2.2.6 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
    2.3 木质素基聚醚单体和木质素基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分散性能测试
        2.3.1 水泥体系净浆流动度及流动度经时损失测试
        2.3.2 混凝土体系测试
        2.3.3 水泥悬浮液分散稳定性测试
        2.3.4 水泥浆体流变性能测性测试
    2.4 木质素基聚醚单体和木质素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溶液行为表征
        2.4.1 起泡性能能测试
        2.4.2 表面活性分析
        2.4.3 水力学直径测试
        2.4.4 Zeta电位分析
        2.4.5 水泥颗粒表面吸附性能分析
        2.4.6 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第三章 碱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制备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碱木质素基聚醚单体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3.2.1 碱木质素基聚醚单体的制备
        3.2.2 碱木质素基聚醚单体的表征
        3.2.3 碱木质素基聚醚单体的应用性能研究
    3.3 PCE-L的制备及表征
        3.3.1 碱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制备
        3.3.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3 核磁共振(1H-NMR)分析
        3.3.4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3.4 PCE-L的应用性能研究
        3.4.1 水泥净浆和混凝土分散性能研究
        3.4.2 水泥悬浮液稳定性研究
        3.4.3 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研究
        3.4.4 水力学直径测试
        3.4.5 起泡性能研究
        3.4.6 表面活性研究
    3.5 PCE-L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行为研究
        3.5.1 等温吸附线研究
        3.5.2 吸附动力学研究
        3.5.3 Zeta电位分析
        3.5.4 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6 PCE-L分散模型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质素磺酸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木质素磺酸钠基聚醚单体的制备表征及其应用性能研究
        4.2.1 木质素磺酸钠基聚醚单体的制备
        4.2.2 木质素磺酸钠基聚醚单体的表征
        4.2.3 木质素磺酸钠基聚醚单体的应用性能研究
    4.3 PCE-LS的制备及表征
        4.3.1 木质素磺酸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制备
        4.3.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3 核磁共振(1H-NMR)分析
        4.3.4 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
    4.4 PCE-LS的应用性能研究
        4.4.1 水泥净浆和混凝土分散性能研究
        4.4.2 水泥悬浮液稳定性研究
        4.4.3 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研究
        4.4.4 水力学直径测试
        4.4.5 起泡性能研究
        4.4.6 表面活性研究
    4.5 PCE-LS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行为研究
        4.5.1 等温吸附线研究
        4.5.2 吸附动力学研究
        4.5.3 Zeta电位分析
        4.5.4 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助剂改善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几种常用的减水剂及其性能
        1.2.1 萘系高效减水剂
        1.2.2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
        1.2.3 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
        1.2.4 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
    1.3 减水剂的减水分散作用机理研究概述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抗泥剂合成原料
        2.1.2 水泥
        2.1.3 矿物掺合料
        2.1.4 粗集料
        2.1.5 细集料
        2.1.6 粘土矿物
        2.1.7 减水剂
        2.1.8 水
    2.2 试验主要仪器
        2.2.1 合成试验
        2.2.2 性能检测试验
    2.3 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
        2.3.1 抗泥剂及减水剂固含量测定
        2.3.2 水泥净浆流动度及其分散保持性能测定
        2.3.3 水泥胶砂流动度及其分散保持性能测定
        2.3.4 水泥胶砂减水率测定
        2.3.5 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检测
        2.3.6 混凝土力学性能检测
3 常用抗泥化学物质的抗泥性能研究
    3.1 聚羧酸减水剂分散性能及试验粘土矿物的选择
        3.1.1 聚羧酸减水剂A及粘土矿物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3.1.2 聚羧酸减水剂A及粘土矿物对砂浆流动度的影响
    3.2 有机阴离子类牺牲剂型抗泥助剂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2.1 硬脂酸钠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2.2 对氨基苯磺酸钠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3 有机阳离子牺牲剂型抗泥助剂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3.1 苄基三甲基氯化铵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3.2 四甲基氯化铵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3.3 四乙基氯化铵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4 有机中性类牺牲剂型抗泥助剂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4.1 聚乙二醇2000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4.2 聚乙二醇1500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4.3 尿素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4.4 聚乙烯醇1788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5 无机盐类抗泥助剂对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效果的影响
        3.5.1 无水偏硅酸钠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5.2 磷酸三钠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5.3 氯化钾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5.4 无水氯化钙对抗泥效果的影响
    3.6 减水剂与各抗泥型助剂复配后的匀质性
    3.7 减水剂试样红外光谱分析
    3.8 粘土与抗泥助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9 粘土影响水泥分散性能机理的探讨
        3.9.1 粘土矿物在水中的特性
        3.9.2 粘土自身的吸水膨胀
        3.9.3 粘土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
    3.10 本章小结
4 抗泥助剂合成研究
    4.1 实验原理
    4.2 聚合反应过程
    4.3 抗泥剂正交实验设计
        4.3.1 正交实验设计原理
        4.3.2 正交实验设计方案与结果
    4.4 抗泥剂单因素优化实验
        4.4.1 浓度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4.4.2 聚合温度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4.4.3 反应各阶段时间控制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4.4.4 最终产物pH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4.5 抗泥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4.6 抗泥剂的分子量分布
    4.7 抗泥剂的性能
        4.7.1 抗泥剂的匀质性能
        4.7.2 混凝土性能
    4.8 本章小结
5 抗泥剂的复配与适应性研究
    5.1 各抗泥型助剂与合成抗泥剂复配试验
        5.1.1 对氨基苯磺酸钠与合成抗泥剂复配试验
        5.1.2 四甲基氯化铵与合成抗泥剂复配试验
        5.1.3 聚乙二醇2000与合成抗泥剂复配试验
        5.1.4 无水偏硅酸钠与合成抗泥剂复配试验
    5.2 矿物掺合料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5.2.1 粉煤灰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5.2.2 矿粉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5.2.3 硅灰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5.3 水泥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5.4 减水剂种类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5.4.1 萘系高效减水剂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5.4.2 脂肪族减水剂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5.4.3 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对抗泥剂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聚羧酸系减水剂合成工艺的研究现状
    1.3 聚醚单体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水泥混凝土中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重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重点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的主要原料
        2.1.2 性能测试材料
    2.2 实验装置及仪器
        2.2.1 实验室合成实验装置
        2.2.2 实验仪器
    2.3 合成过程及其检测分析方法
        2.3.1 合成反应方程式
        2.3.2 合成工艺
        2.3.3 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2.3.4 水泥净浆流动度测试方法
    2.4 性能检测及分析方法
        2.4.1 减水剂pH值和固含量的测定方法
        2.4.2 表面张力测试方法
        2.4.3 吸附量测试方法
        2.4.4 水泥水化热测试方法
        2.4.5 混凝土应用性能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 聚羧酸减水剂合成的优化
    3.1 试验与表征
    3.2 正交数据分析
        3.2.1 分子量表征分析
        3.2.1.1 四个因素对分子量大小的影响
        3.2.1.2 四个因素对合成转化率的影响
        3.2.1.3 四个因素对多分散性的影响
        3.2.2 四个因素对水泥净浆流动度性能的影响分析
    3.3 优化试验
    3.4 较佳温度的调节
    3.5 红外检测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羧酸减水剂中试及工业生产
    4.1 第一釜工业化试验
        4.1.1 聚羧酸减水剂生产过程
        4.1.2 原料称量要求
        4.1.3 工艺流程
        4.1.3.1 工艺准备
        4.1.3.2 工艺操作
    4.2 工艺问题及改进
        4.2.1 工业产品分子量差异问题
        4.2.2 工艺时间控制问题
    4.3 产品应用及效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羧酸减水剂测试及应用评价
    5.1 普通水泥基本性质
        5.1.1 普通水泥的化学分析
        5.1.2 普通水泥的物理性能
    5.2 对水泥水化热影响
    5.3 对水泥吸附性能的影响
    5.4 表面张力的影响
    5.5 混凝土性能评价
        5.5.1 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5.5.2 混凝土凝结时间
        5.5.3 混凝土抗压强度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混凝土减水剂研究概述
        1.1.1 混凝土减水剂的作用
        1.1.2 混凝土减水剂的分类
    1.2 聚羧酸系减水剂研究概述
        1.2.1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研究现状
        1.2.2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进展
        1.2.3 聚羧酸系减水剂存在的问题
    1.3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散与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3.1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结构与吸附研究进展
        1.3.2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吸附与分散研究进展
        1.3.3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结构与分散研究进展
        1.3.4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4 聚羧酸分子的微结构研究进展
        1.4.1 水溶性高分子的微结构研究进展
        1.4.2 聚羧酸分子的构象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技术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反应装置
    2.2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提纯与表征测试
        2.2.1 核磁共振(NMR)测试
        2.2.2 红外吸收光谱(IR)测试
        2.2.3 凝胶渗透色谱(GPC)测试
        2.2.4 双键含量的测定
        2.2.5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提纯
    2.3 水化产物的表征测试
    2.4 聚羧酸系减水剂与水泥颗粒相互作用的测试
        2.4.1 水泥颗粒表面Zeta 电位测试
        2.4.2 吸附性能测试
        2.4.3 钙离子浓度的测定
    2.5 水泥净浆、砂浆的性能测试
        2.5.1 水泥净浆流动度测试
        2.5.2 水泥浆体的凝结时间测试
        2.5.3 新拌砂浆的性能测试
        2.5.4 硬化砂浆抗压强度的测试
        2.5.5 水泥水化温升曲线测定
        2.5.6 水泥浆流变学的测定
    2.6 聚羧酸分子构象研究的测试
        2.6.1 荧光光谱测试
        2.6.2 聚羧酸分子粒径的测定
        2.6.3 透射电镜(TEM)测试
        2.6.4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与表征
    3.0 引言
    3.1 聚羧酸系减水剂合成的研究
        3.1.1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工艺流程研究
        3.1.2 聚羧酸系减水剂合成工艺参数的研究
    3.2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3.2.1 不同支链和不同磺酸根系列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3.2.2 不同羧酸根系列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3.2.3 不同分子量系列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3.3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结构表征
        3.3.1 凝胶色谱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核磁共振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微结构研究
    4.0 引言
    4.1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提纯研究
    4.2 聚羧酸分子在溶液中的微结构研究
        4.2.1 芘探针研究聚羧酸分子在溶液中的微结构变化
        4.2.2 聚羧酸分子在溶液中微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
        4.2.3 不同支链系列的微结构研究
        4.2.4 不同分子量系列的微结构研究
    4.3 聚羧酸分子在石英玻璃片上自组装的形貌研究
        4.3.1 不同支链系列在石英玻璃片上自组装的形貌分析
        4.3.2 不同分子量系列在石英玻璃片上自组装的形貌分析
    4.4 聚羧酸分子的形态研究
        4.4.1 不同支链系列的形态研究
        4.4.2 不同分子量系列的形态研究
    4.5 聚羧酸分子的粒径研究
        4.5.1 不同支链系列的粒径研究
        4.5.2 不同分子量系列的粒径研究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应用性能研究
    5.0 引言
    5.1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5.1.1 掺量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5.1.2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损失率的影响
    5.2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5.2.1 支链对水泥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5.2.2 磺酸根对水泥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5.2.3 羧酸根对水泥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5.2.4 分子量对水泥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5.3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砂浆泌水率的影响
        5.3.1 支链对砂浆泌水率的影响
        5.3.2 磺酸根对砂浆泌水率的影响
        5.3.3 羧酸根对砂浆泌水率的影响
        5.3.4 分子量对砂浆泌水率的影响
    5.4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砂浆减水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5.4.1 支链和磺酸根对砂浆减水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5.4.2 羧酸根对砂浆减水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5.4.3 分子量对砂浆减水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5.5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
        5.5.1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5.5.2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水化产物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浆流变特性的影响
    6.0 引言
    6.1 颗粒悬浮液流变性的力学本质
    6.2 水泥浆浆体流变模型的确立
        6.2.1 水泥浆浆体流变曲线Power-law 模型拟合
        6.2.2 水泥浆浆体变曲线Bingham 模型拟合
        6.2.3 水泥浆浆体变曲线Herschel-Bulkley 模型拟合
        6.2.4 水泥浆浆体变曲线Casson 模型拟合
        6.2.5 水泥浆浆体流变曲线Sisko 模型拟合
        6.2.6 水泥浆浆体流变模型的确立
    6.3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浆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6.3.1 支链对水泥浆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6.3.2 磺酸根对水泥浆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6.3.3 羧酸根对水泥浆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6.3.4 分子量对水泥浆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6.4 掺聚羧酸系减水剂水泥浆的触变性研究
        6.4.1 掺量对水泥浆触变性的影响
        6.4.2 水灰比对水泥浆触变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颗粒分散稳定机理的研究
    7.0 引言
    7.1 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
        7.1.1 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等温线研究
        7.1.2 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模型的拟合
        7.1.3 温度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量的影响
        7.1.4 聚羧酸系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7.2 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颗粒Zeta 电位的影响
        7.2.1 不同系列聚羧酸系减水剂对水泥颗粒Zeta 电位的影响
        7.2.2 Zeta 电位随时间的变化
    7.3 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与分散性能的理论研究
        7.3.1 不同支链系列的分子结构与分散性能的理论研究
        7.3.2 不同磺酸根系列的分子结构与分散性能的理论研究
        7.3.3 不同羧酸根系列的分子结构与分散性能的理论研究
        7.3.4 不同分子量系列的分子结构与分散性能的理论研究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天然高分子基混凝土减水剂合成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混凝土减水剂的研究进展
        1.1.2 天然高分子发展混凝土外加剂的优势
    1.2 天然高分子及其衍生物
        1.2.1 纤维素和淀粉的结构
        1.2.2 纤维素改性
    1.3 天然高分子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1.3.1 纤维素纤维在建筑材料中应用
        1.3.2 纤维素水溶性衍生物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
        1.3.3 天然高分子衍生物在建筑材料中应用进展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与试剂
    2.2 主要实验仪器
    2.3 合成试验装置
        2.3.1 SBC的合成
        2.3.2 磺化羟乙基纤维素的制备
        2.3.3 淀粉顺丁烯二酸半酯的制备
    2.4 产物的结构表征
        2.4.1 红外光谱
        2.4.2 核磁共振谱(NMR)
        2.4.3 分子量测试
        2.4.4 取代度的测定
    2.5 应用性能的测试
        2.5.1 减水剂吸附量测定
        2.5.2 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5.3 水泥颗粒表面ξ—电位测定
        2.5.4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5.5 扫描电镜(SEM)分析
        2.5.6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2.5.7 水化热测定
        2.5.8 水泥粒度分布测定
        2.5.9 水泥净浆试样制备及性能测试
        2.5.10 砂浆、混凝土性能测试
3 天然高分子基减水剂的合成
    3.1 概述
    3.2 平衡聚合度纤维素制备
        3.2.1 LODP纤维素制备机理
        3.2.2 LODP纤维素制备
        3.2.3 纤维素聚合度测定
    3.3 丁基磺酸纤维素减水剂合成
        3.3.1 碱纤维素的制备
        3.3.2 水溶性LODP丁基磺酸纤维素醚的制备
        3.3.3 SBC的分子结构表征
    3.4 磺化羟乙基纤维素的制备
        3.4.1 反应条件的探讨
        3.4.2 SHEC分子结构表征
    3.5 淀粉基减水剂合成研究
        3.5.1 淀粉顺丁烯二酸半酯(SMHE)的合成
        3.5.2 SMHE结构表征
    3.6 本章小结
4 天然高分子基减水剂在水泥净浆中应用
    4.1 SBC对水泥的减水分散作用
    4.2 SBC分子结构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3 SBC对水泥粒子表面ξ—电位的影响
    4.4 减水剂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4.4.1 凝结时间
        4.4.2 SBC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4.4.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4.4.4 X-射线衍射分析
    4.5 SBC对水泥净浆硬化体表观形貌分析
    4.6 减水剂在水泥颗粒表面吸附特性
        4.6.1 吸附量测定
        4.6.2 吸附层厚度测定
    4.7 减水剂的作用机理
        4.7.1 减水剂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4.7.2 掺加SBC后水泥颗粒相互作用
        4.7.3 SBC减水分散机理
    4.8 本章小结
5 减水剂饱和掺量的确定及减水因子
    5.1 减水剂饱和掺量
        5.1.1 概述
        5.1.2 理论方法
        5.1.3 水泥絮凝颗粒分形维数
    5.2 减水因子的研究
        5.2.1 物理模型
        5.2.2 模型的验证
        5.2.3 减水剂减水因子作用
    5.3 本章小结
6 合成减水剂的应用
    6.1 减水剂在砂浆中的应用
    6.2 合成减水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6.2.1 混凝土减水率测定
        6.2.2 混凝土和易性
    6.3 SBC配制C40混凝土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与结论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简称及代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水下建筑劣化与破损的快速修补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2.2 水下混凝土建筑结构病害分析
        1.2.3 水下不分散快速修补水泥的设计理论研究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2 原材料及试验概况
    2.1 水下快速修补材料的技术要求
    2.2 原材料
        2.2.1 主要原材料及性质
        2.2.2 外加剂选择
    2.3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概述
        2.3.1 水下试件成型及养护方法
        2.3.2 流动性/坍落度试验
        2.3.3 抗分散性试验
        2.3.4 力学性能试验
        2.3.5 凝结时间控制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水下快速修补水泥组成研究
    3.1 水下快速修补材料的配合比设计流程
    3.2 水下快速修补水泥的基础性能试验研究
        3.2.1 ACA与硅酸盐水泥的占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3.2.2 絮凝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2.3 减水剂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2.4 粉煤灰与矿粉复配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3 确定水下快速修补水泥的最优配合比
        3.3.1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技术指标
        3.3.2 确定水下快速修补水泥的配合比
    3.4 本章小结
4 水下快速修补水泥应用性能试验与分析
    4.1 控制ACA凝结时间关键技术
        4.1.1 硅酸盐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4.1.2 硅酸盐水泥细度对凝结时间的影响
        4.1.3 非晶质铝酸钙对凝结时间的影响
        4.1.4 外加剂控制凝结时间的效果
    4.2 水下快速修补水泥的抗渗性能试验研究
        4.2.1 抗渗性能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水下养护耐久性能试验研究
        4.3.1 水下养护的耐久性/抗腐蚀性试验
        4.3.2 耐久性/抗腐蚀性试验数据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水下工程快速修补施工工艺及应用研究
    5.1 国内外水下破损修补技术概述
        5.1.1 水下勘测技术概述
        5.1.2 水下混凝土建筑的施工方法
    5.2 水下工程进行建筑物水下修补的实际案例分析
    5.3 使用织物增强混凝土技术进行水下施工可行性研究
        5.3.1 织物增强混凝土技术概述
        5.3.2 施工工艺流程
        5.3.3 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高效减水剂概述
    1.2 主要高效减水剂及性能
        1.2.1 改性木质素磺酸盐
        1.2.2 稠环芳烃磺酸盐甲醛缩和物
        1.2.3 三聚氰胺磺酸盐甲醛缩和物
        1.2.4 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
        1.2.5 聚羧酸盐系高效减水剂
    1.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研究应用进展
        1.3.1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性能影响
        1.3.2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水泥砂浆性能影响
        1.3.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混凝土性能影响
    1.4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工艺优化研究进展
        1.4.1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1.4.2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优化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试验研究方案
    2.1 原材料
    2.2 合成实验装置及实验仪器
    2.3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生产工艺
    2.4 肪族高效减水剂性能测试方法
        2.4.1 水泥净浆流动度测试
        2.4.2 粘度及特性粘度测试
        2.4.3 液体减水剂含固量以及 pH 值测定
3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工艺优化研究
    3.1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磺化剂研究
        3.1.1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物理化学性能
        3.1.2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3.1.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损失的影响
        3.1.4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与水泥适应性
        3.1.5 不同磺化剂合成产物的性价比分析
    3.2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合成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
        3.2.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
        3.2.2 单因子优化试验
    3.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特性粘度分析及改性研究
        3.3.1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特性粘度分析
        3.3.2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化学改性
    3.4 反应机理探讨
    3.5 本章小结
4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性能研究
    4.1 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4.2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溶液表面张力测试
    4.3 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饱和掺量测试
    4.4 减水剂与水泥适应性
    4.5 减水剂与水泥凝结时间
    4.6 减水剂应用于混凝土的性能
        4.6.1 减水率
        4.6.2 抗压强度比
        4.6.3 含气量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10)马来酸酐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减水剂
        1.2.1 减水剂的概况
        1.2.2 减水剂的分类
    1.3 PCE减水剂
        1.3.1 PCE的种类
        1.3.2 PCE特点
        1.3.3 PCE的作用机理
        1.3.4 PCE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4.3 主要内容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原料及试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单体合成原料
        2.1.2 减水剂合成原料
        2.1.3 测试原料
        2.1.4 实验仪器、设备
    2.2 试验与测试方法
        2.2.1 净浆流动度的测定
        2.2.2 水泥胶砂减水率的测定
        2.2.3 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测定
        2.2.4 坍落度的测定
        2.2.5 Zeta电位测定
        2.2.6 吸附量的测定
第3章 聚马来酸酐系减水剂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SAMSUE和SAMPEG的合成
        3.2.2 正交试验的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结构表征
        3.3.2 正交试验结果
        3.3.3 单因素试验分析
        3.3.4 性能评价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马来酰亚胺系减水剂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阳离子活性单体
        4.2.1 NCM、NCMA和MPNCM的合成
        4.2.2 活性单体结构表征
        4.2.3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4.2.4 MPNCM单因素分析
    4.3 MSM减水剂
        4.3.1 MSM的合成
        4.3.2 MSM结构表征
        4.3.3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4.3.4 单体摩尔比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3.5 引发剂用量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3.6 反应条件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3.7 Zeta电位
        4.3.8 吸附量
        4.3.9 MSM应用性能
    4.4 MSA减水剂
        4.4.1 MSA的合成
        4.4.2 MSA的结构表征
        4.4.3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4.4.4 引发剂用量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4.5 反应条件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4.6 投料方式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4.7 Zeta电位
        4.4.8 吸附量
        4.4.9 MSA的应用性能
    4.5 NSA减水剂
        4.5.1 NSA的合成
        4.5.2 NSA结构表征
        4.5.3 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4.5.4 单体摩尔比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5.5 引发剂用量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5.6 反应温度对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5.7 Zeta电位
        4.5.8 吸附量
        4.5.9 NSA应用性能
    4.6 作用机理
    4.7 本章小节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新型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应用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凝土原材料对聚羧酸系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影响[D]. 黄建. 重庆大学, 2013(03)
  • [2]乙烯醚类大单体对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与性能的影响及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D]. 刘冠杰. 山西大学, 2020(03)
  • [3]新型木质素基支化改性聚羧酸水泥分散剂的合成与其应用基础研究[D]. 郑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助剂改善聚羧酸减水剂抗泥性能研究[D]. 钟志强. 重庆大学, 2016(03)
  • [5]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与性能研究[D]. 宋肖贤.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分子结构与应用性能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D]. 彭雄义.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7]天然高分子基混凝土减水剂合成与应用[D]. 黄凤远.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 [8]水下建筑劣化与破损的快速修补技术研究与应用[D]. 金子辉.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无热源法生产脂肪族高效减水剂的工艺优化研究[D]. 桂根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10]马来酸酐型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D]. 王海玥. 沈阳工业大学, 2016(07)

标签:;  ;  ;  ;  ;  

新型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应用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