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MD—17型背负式动力喷粉喷雾机(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1](2020)在《基于人类工效学理论的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智能技术的进步带动多个行业领域的联动发展,农业现代化趋势日渐显着。农业植保作为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农户对其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农业植保产品类型多样,分为背负式、自走式、植保无人机、环保式、其他式五种类型,其特征各异。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地貌多样化,因此,各地农业植保产品的应用与当地地形、作物有极大关系。通过对农业植保产品的调查,得出农业植保产品设计尚有诸多不足之处,尤其未形成系统的设计策略与设计模型,因此,急需研究出适合农业植保产品的设计体系,为农业植保产品的设计发展提供新思路。人类工效学作为较成熟的设计指导理论,发展历史较长,研究领域广,含农业、林业、工业、作业空间等。同时,该理论已有成熟的设计流程与方法,农业植保产品作为农业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人类工效学可作为设计理论对其进行设计指导。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对农业植保产品与人类工效学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得出农业植保产品与人类工效学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现状、两者关系;其次,梳理出人类工效学理论要点,根据要点对农业植保产品进行产品分析、用户研究,输出不同类型产品设计点;而后根据痛点及需求点从人体视觉、人体尺寸、人体触觉、听觉、环境分析五个方面内容,进而构建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设计要素模型、设计方法模型,用于指导农业植保产品设计;最后,根据农业4.0智能化发展方向,选取农业植保无人机进行设计实践,着重设计农业植保无人机产品与服务平台,再运用可用性测试分析设置核心任务与用户场景,验证设计策略及设计模型的可行性与延展性,以期为农业植保产品领域设计提供可参考的设计指导。综上所述,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人类工效学在农业植保产品设计中的指导作用,构建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与设计模型,为现有农业植保产品设计提供思考角度,促进该领域设计进步与发展,最终设计出符合人-机-环境系统的最佳产品。
贾德胜,曹勇平,王长军,谭伟龙,韩招久,汪春晖[2](2019)在《部队卫生杀虫喷雾器械的应用与选型》文中认为卫生杀虫喷雾器械是我军重要的卫生防疫装备,具有军民通用性和军队特殊性。目前部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已基本完成,新的部队卫生装备器材编配标准和有关选型技术规范的国家军用标准正在重新制订。本文介绍了我军部队卫生杀虫喷雾器械的应用范围、主要种类、选型技术要求,分析了器械在应用和选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对我军卫生装备器材的研发和维修开创了新局面,也为我国喷雾器械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沈雪金[3](2018)在《轻量化水田施药机在线取水系统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说明水稻作为我国重要口粮作物,其生长过程中病虫草害种类多,施药任务重,传统的人工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还会污染环境、浪费农药、危害农民健康,亟需发展机械化施药装备。现有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为减少补水次数,提高施药效率,常载有庞大的药箱,整个施药机组重量过大,且水田行走轮和土壤接触面积较小。在水稻田间作业,重复走同一作业路径时极易陷车,致使机组无法正常作业,而走不同路径又会导致伤苗率过大。为了解决现有施药机械“下不了田的”的难题,本文结合农艺上关于在水稻田间隔固定距离开一道墒沟进行秋季排涝的新规定,研制了一种在线取水预混药系统,该系统可在水稻田间墒沟内在线取水,并强制过滤,以获得清洁的水用于混药,再通过实时测控液位,定量取药、混药以实现精量混药和水箱容积的大幅减小,从而减轻了水田施药机的总重量。由于水稻田水层较薄,杂草和杂质较多,且机具在行走过程中存在上下颠簸和左右滑移,取水难度大;同时,水浑浊度也影响着喷雾质量。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内容的研究:(1)考虑到现有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的幅宽,以及农艺水田墒沟的新规定,确定了墒沟的规格,设计了在线取水装置,通过试验确定了弹簧、角度传感器、电动推杆、水管、电动球阀、电源转换器和浊度仪的参数需求及型号。(2)分析确定了传感器角度信号阈值,以使取水装置始终位于墒沟中央,保证吸水的稳定和洁净;分析了控制系统的需求,确定了时序控制取水与混药的工作流程,并计算了液位传感器、伺服电机等的关键参数;通过试验确定了施药机最优的工作速度以及电推杆运动范围。(3)分析了浑浊度对施药机喷雾量的影响,设计了旋流除砂器、100目叠式过滤器、120目叠式过滤器组合的3级过滤系统;根据系统需求,自主研发了旋流除砂器,并用ANSYS仿真了其内流场,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田间试验检验了实际的过滤效果。(4)将取水混药系统与12米喷幅的自走式高地隙喷杆喷雾机集成,田间实际的作业效果表明,本文试制的在线取水装置能够实现稻田墒沟仿形、偏移柔性调节、水平驱动控制,喷雾流量和浑浊度满足实际作业需求。就地实时取水与分批预混药结合能将1500L的水箱容积减小至200L以下,系统总质量相对于市场主流机型的混药系统重量减少了56%。因此,研发新型的在线取水预混药系统,集成高地隙自走喷杆喷雾机,减轻水田施药机械自重,解决“下不了水田”的难题,为水稻规模化种植提供适用的机械化施药装备,对支撑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张兰青[4](2018)在《一种背负式喷雾喷粉机隔振系统动态分析与优化》文中认为喷雾喷粉机作为小型农用机具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使用。本文针对一种背负式喷雾喷粉机隔振设计与结构优化的工程研究问题,通过理论建模计算和振动模态试验进行动态特性分析,对隔振系统进行参数优化,为喷雾喷粉机减振降噪设计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查阅文献及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发展趋势,利用三维制图软件绘制其整机三维实体模型,根据其实际特点建立并简化了隔振模型,建立刚体动力学模型并求出固有频率。基于柔性基础运用导纳传递矩阵法与广义四端参数法确立背负式喷雾喷粉机隔振系统参数关系为下文奠定基础。其次,基于柔性基础动力学模型进行功率流分析,分析隔振系统参数变化对基础传递功率流的影响。以隔振系统的刚度、阻尼为优化变量,运用MATLAB优化工具箱进行优化,优化后传递到基础上的功率流明显减少,共振峰也明显降低,工频处幅值由-108.2dB降至-115.3dB下降6.5%,可见优化后的隔振系统吸能能力大幅提升。再次,通过ANSYS Workbench进行整机有限元模态分析,利用LMS Test.Lab进行整机试验模态分析。理论建模计算与模态试验所得的前两阶固有频率相对误差均小于5%在允许范围之内,证明了理论建模的可靠性,也证明了以此进行的参数优化的有效性;另外,两种模态分析前六阶固有频率误差均小于5%在允许范围之内,前六阶模态振型一致,证明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为下一步谐响应分析验证优化结果提供了良好基础。另外第四阶固有频率靠近工作频率142Hz,应对发动机盖处进行加固。最后,利用谐响应分析验证优化后减振降噪效果。优化后的振动曲线相对于优化前整体明显降低,工频142Hz下振幅由4.1056e-4m降低至1.0233e-4m,下降75%,减振效果明显,说明基于理论模型的参数优化结果有效。优化后的噪音曲线相对于优化前整体明显降低,142Hz处优化后声压级由为86.5dB降至62.1dB,声压级降低28.2%,说明降噪效果明显,优化结果有效。
孙先明,马君,东忠阁,祝天宇[5](2018)在《静电喷雾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叙述了静电喷雾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概述了静电喷雾的发展过程、理论研究和试验的现状与进展,并探讨了静电喷雾在农业上的应用前景与研究方向。
盛玲玲[6](2017)在《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对提高果园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增加果农收入、实现山地果园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水平的高低,不仅能代表果园机械的使用现状,还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山地果园的发展前景。本文以研究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现状为出发点,针对地貌复杂、地块零散的丘陵山地果园,设计了山地果园机械化系列调查问卷,建立了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调研数据对代表性区域进行了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估,开展了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策略研究。1)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系列调查问卷组设计:根据影响山地果园机械的使用及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分别设计了针对果农及果园、水果主产区劳动力现状、果园机械研发人员、农机研发机构、农机生产企业及农机推广部门的调查问卷;以果农及果园、水果主产区劳动力现状调查问卷为主,了解山地果园机械的使用现状和需求情况。2)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置: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第一级指标为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第二级指标包括机械化装备水平、机械化程度、机械化效果和机械化管理水平4个方面;第三级指标设置在对应的第二级指标下,包括果园机械总动力水平等22个评价指标;建立了依据第三级指标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的原则,提出了各级评价指标间的量化关系和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估计算方法;利用此评价方法,评估了湖南宜章县和广东平远县的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3)调研数据的分析及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策略研究:绘制调研区域专题地图,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分析调研数据,分析各种装备使用过程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为装备的技术更新提供思路;从加强山地果园基础建设、重视农机农艺融合、强化农机服务推广体系、重视山地果园机械的研发、健全政府优惠政策、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机企业整体实力和扶持山地果园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八个方面开展了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体系发展策略的研究。本论文设计的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也可为其他领域机械化发展评估提供借鉴。
齐苗苗[7](2017)在《便携式常温烟雾机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温室施药作业大多沿用手动喷雾器的常规喷雾法,这些药械对操作人员危害大,作业效率低。为保证防治效果,经常加大施药次数和药剂量,造成土壤、水体等农业环境的污染,导致了农药残留超标和病虫抗药性增加。热敏感药物烟雾机噪音大、污染严重;常温弥雾机体积大、成本高、施药不均匀;都不适合在我国目前的温室施药作业中推广。因此研制一款雾滴直径小、叶面雾滴沉积率高、能减少农药施药量、又易于推广的施药装置,对病虫害防治低毒化、精量化和高工效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包括气爆二次雾化机理的研究和便携式常温烟雾机的研制两部分。气流爆破的机理研究具体包括机理研究和参数优化。基于气爆二次雾化的便携式常温烟雾机主要包括气源、电源、储气装置、储药装置、控制中心、执行机构和喷嘴、喷筒组成。本文研制的气爆二次雾化方式主要利用雾化喷头来完成第一次雾化,并对雾滴使用气流爆破的方式来完成二次雾化,减少了雾滴的直径,增加了附着率,同时使用储气瓶加压的方式实现脉冲气流来代替空气压缩机产生高压,减少了设备体积,降低了成本。该装置使用电能作为整个装备的动力,无废气排放、噪音低、使用成本低。便携式的设计可以增加装置的作业适应性,降低了装置成本,更易于在我国温室植保作业中推广。利用计算流体力学FLUENT软件,对该系统的关键部件喷筒进行了内部流场模拟,从而选择相对合理的喷筒结构,并且通过对爆破系统进行雾化仿真,找到最佳爆破气压。同时也对雾化喷头进行了仿真模拟,找到了合适的喷头口径和喷头所在位置。室内试验验证了气体爆破对雾滴二次雾化产生的影响,通过油盘测量雾滴试验,通过对各种试验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研究了药箱压力对喷雾量以及气体压力对雾化直径的影响,寻找最佳雾化喷头的直径和喷筒入口的压力。试验表明:雾滴体积中径在15μm以下,二次雾化性能良好,雾滴均匀度DR在0.74以上,满足要求。
吕信河[8](2016)在《节药型环保水稻喷雾机研制和样机试验》文中研究说明水稻作为我国及东南亚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保证其生长和生产安全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植保作业在水稻生产和生长过程里发挥重要作用,水稻植保机械的技术水平也会影响到我国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本文以提高水稻植保作业效率和农药利用率为目的,以保障水稻生产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背景,对自走式水稻喷药机进行研究。本文对当前水稻植保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新的水稻施药手段,以山东众合3WPS-300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为原型,对其进行总体结构的改进设计、喷药支架结构的创新设计、喷药支架关键部件力学分析,最后完成零部件加工和装配,进行物理样机的田间试验。1.本文改进的喷药机选用市场上较大尺寸的水田车轮,直径达1.3m,基本满足水稻整个生长周期的防治要求;考虑到小规模田间作业的局限性,本机有效宽幅设定为6m。喷药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喷药支架行距可调、喷药支架高度可调、喷头上下可调、喷头喷洒角度可调。通过以上的喷药系统结构设计,喷药机能够在水稻生长前期叶冠上部喷药,水稻生长中后期伸入叶冠之下喷药,提高施药精准性、高效性。2.本文对原有喷雾机进行喷杆、喷管重新设计和分布。通过运用流体分析和压力损失的计算,得到喷药系统在新的设计和分布下,喷头处的压力能够达到喷头的雾化要求。3.喷杆支架通过铰链连接悬挂在喷药机尾部,承受着喷药系统喷杆、药液和软管压力和自身重力。为了验证支架的结构稳定性,本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主支架和翼支架做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应力和应力图。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得到支架在施药过程中能够满足使用要求。4.试验是检验理论研究最好的标准,经过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和组装,完成了整个喷药机样机的搭建,进行样机施药首次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叶冠上部施药,喷杆伸入叶冠内部喷药能够使稻飞虱的死亡率有所程度的提高。同时施药过程中,水稻喷药机在田间工作稳定,运行平稳,转弯动作灵活,在水稻高度达到最大时也未出现伤稻,能满足整个生长周期的施药需求。
陈晓[9](2016)在《小型离心风机叶轮结构优化与试验》文中指出风送植保机械由于具有操作灵活方便、作业效率高、喷洒均匀等特点,在我国农业生产防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适应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国内的生产企业加快了风送植保机械的开发。其中,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在全国的生产研发和销售数量均占绝大多数。小型高速离心风机是背负式风送植保机械的关键部件,其性能指标直接影响整机的雾化性能、喷洒性能、作业效率和使用经济性。目前,国内在植保机械离心风机结构性能方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本文首先利用Proe/E软件对离心风机进行三维建模,然后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参数的离心风机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在ANSYS软件中对叶轮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植保机械离心风机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果如下:1.对离心风机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目前所存在的离心风机建立了原始风机模型,对原始风机在FLUENT中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作为后续比较的基础。2.在Proe/E中建立具有不同叶片出口安装角、叶片入口安装角、叶轮宽度、叶片数、叶片厚度、叶片型式等结构参数的离心风机模型,为后续进行FLUENT分析和ANSYS分析提供了基础。3.通过对不同的风机模型进行FLUENT分析,与原风机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各个不同的参数对风机的全压、静压、速度等的影响,为进行风机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4.叶片数量、叶片厚度、叶片出口安装角以及叶片进口安装角对风机性能影响比较大,选取这四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分析。以离心风机的全压效率为评价指标,利用极差值确定了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得到了风机结构参数的最佳组合为:叶片数为32,进口安装角为90°,出口安装角为145°,叶片厚度为1。优化后的风机与原风机相比,风量增加了3.92%,效率提高了17.07%。5.通过ANSYS对离心风机的叶轮进行了受力分析,结果显示叶片与轮盘连接处的应力比较集中,叶片外侧边缘的位移较大。可以考虑增加叶片的厚度来提高叶轮的结构强度。
周艳[10](2015)在《气力式静电感应喷雾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针对新疆垦区高密度机采棉采收前喷施脱叶催熟剂不均直接影响棉花品质的问题,为改善脱叶催熟剂的喷施效果,提高雾滴在棉株中下部及隐蔽部位的沉积率,减少细小雾滴的飘移和地面无效沉积,研究开发了气力式静电喷雾机:本研究重点从雾滴充电过程、雾滴运输过程和雾滴沉降过程深入分析其机理,并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气力式静电喷雾状态下雾滴的运动和沉积进行模拟分析,优化关键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参数,实现气力雾化和雾滴荷电的方法减少飘移和提高雾滴沉积率;进行气力式静电喷雾系统设计及有无静电的雾滴沉积对比试验,对气力式静电喷雾系统上在新疆葡萄园及棉田应用进行了验证试验,主要研究结论总结如下:(1)在分析电场中液体的雾化特性、充电机理,沉降特性原理的基础上,提出气力式静电喷雾系统技术方案,并对气力式静电喷头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仿真试验研究了不同气体压力和不同风速下的雾滴运动轨迹和防飘效果。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气体压力和速度的增大,雾滴沉积更均匀,沉积率有所提高。(2)建立室内气力式静电喷雾试验系统,采用常规的土壤接地方式,对基于静电感应的气力式静电喷头产生的荷质比、雾滴粒径、雾滴粒径分布、雾滴速度、静电吸附效果以及雾滴沉积率、雾滴沉积分布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显示:在-100V~-1200V时,电流值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呈现明显增长趋势。在充电电压-1200V时放电电流达到最大值,随后出现随着充电电压的上升,放电电流却逐渐减小的现象;试验结果还显示,在0.15Mpa~0.20Mpa压力范围内,随着气体压力的增大,小粒径的雾滴数量明显增加,雾滴分布更均匀;试验中以静电喷头为坐标原点,在模拟作物的定点距离位置植株的叶片正反面均布水敏纸收集雾滴,测定沉积率及雾滴覆盖密度。通过雾滴雾化性能及荷电性能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喷头气体压力为0.20Mpa和液体压力为0.0125Mpa,充电电压为-1200V时,荷质比最大,雾滴沉积量分布最好。(3)结合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对气力式静电喷雾系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将喷雾系统应用于葡萄园及棉田喷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荷电雾滴具有良好环绕吸附作用,静电喷雾的喷雾效果较好,雾滴沉积更均匀,提高了隐蔽部位的沉积率。
二、日本MD—17型背负式动力喷粉喷雾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MD—17型背负式动力喷粉喷雾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类工效学理论的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对“三农”问题持续关注 |
1.1.2 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 |
1.1.3 农业植保产品重视度欠佳 |
1.2 研究现状 |
1.2.1 人类工效学研究现状 |
1.2.2 农业植保产品研究现状 |
1.2.3 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农业植保产品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流程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流程 |
1.5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2.1 人类工效学概述 |
2.1.1 人类工效学概念 |
2.1.2 人类工效学方法与流程 |
2.1.3 人类工效学与产品设计关系 |
2.2 农业植保产品概述 |
2.2.1 农业植保产品概念 |
2.2.2 农业植保产品分类 |
2.3 人类工效学介入农业植保产品设计探析 |
2.3.1 关键设计要素 |
2.3.2 产品设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农业植保产品特征对比及用户因素分析 |
3.1 调研框架与方法 |
3.2 农业植保产品特征对比分析 |
3.2.1 农业植保产品特征对比分析 |
3.2.2 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点提取 |
3.3 用户因素分析 |
3.3.1 用户心理及生理特征研究 |
3.3.2 用户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
3.4 问题归纳与设计要素汇总 |
3.4.1 问题归纳 |
3.4.2 设计要素汇总 |
3.5 农业植保产品人类工效学评价体系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与模型构建 |
4.1 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构建 |
4.1.1 背负式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 |
4.1.2 自走式与其他式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 |
4.1.3 农业植保无人机设计策略 |
4.1.4 环保式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策略 |
4.2 农业植保产品设计模型构建 |
4.2.1 设计要素模型 |
4.2.2 设计方法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农业植保无人机设计实践 |
5.1 背景与定位 |
5.1.1 设计背景 |
5.1.2 设计定位 |
5.2 农业植保无人机设计要素析出 |
5.2.1 产品调研与用户调研 |
5.2.2 关键要素析出 |
5.3 基于人类工效学的农业植保无人机设计方案 |
5.3.1 设计对应点 |
5.3.2 产品设计方案 |
5.3.3 服务平台设计方案 |
5.3.4 设计评价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表)录 |
附录B 各地区农业植保产品使用情况及问题调查 |
附录C 农业植保产品用户访谈提纲 |
附录D 农业植保产品专家用户访谈提纲 |
附录E 四川盆地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植保无人机情况了解用户访谈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成果 |
致谢 |
(2)部队卫生杀虫喷雾器械的应用与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1 部队卫生杀虫喷雾器械的应用范围 |
1.1 部队平战时疾病预防控制 |
1.2 核化生袭击与事故医学救援 |
1.3 重大灾害和疫情应急救援 |
2 部队卫生杀虫喷雾器械的主要种类[21-22] |
2.1 卫生防疫车 |
2.2 背负式机动喷雾器 |
2.3 超低容量喷雾器 |
2.4 热烟雾机 |
2.5 推车式喷烟喷雾机 |
3 部队卫生杀虫喷雾器械的选型技术要求[36] |
3.1 使用性能、保障性和安全性 |
3.2 可靠性和可维修性 |
3.3 环境适应性 |
3.4 机动性和勤务性 |
3.5 标准化 |
3.6 尺寸、重量和外观质量 |
4 卫生杀虫喷雾器械应用和选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4.1 适应新的部队编成和任务特点,修订完善卫生装备器械管理法规和编配标准 |
4.2 进一步加强装备器材选型论证和使用培训,发挥部队装备器材的最大效能 |
4.3 加强喷雾器械应用技术研究,达到器材装配“硬件”和在器材应用“软件”的有机统一 |
4.4 走军民融合之路,提高装备器材的研发、采购和维修能力 |
4.5 充分考虑部队的需求和产业技术的发展,提高卫生装备的可靠性和勤务性 |
(3)轻量化水田施药机在线取水系统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水田施药机械及其关键技术发展概况 |
1.3 国内外低比压水田机械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低比压水田机械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低比压水田机械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在线取水系统的设计 |
2.1 农机农艺协调 |
2.2 取水斗的设计 |
2.3 在线取水辅助装置机械结构的设计 |
2.4 关键元器件的选型 |
2.4.1 水管的选型 |
2.4.2 电动球阀的选型 |
2.4.3 弹簧的选型 |
2.4.4 角度传感器的选型 |
2.4.5 电动推杆的选型 |
2.4.6 电源转换器的选型 |
2.4.7 浊度仪的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取水混药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取水混药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3.2 取水装置的控制 |
3.3 施药车速度及水平驱动机构运动范围的确定 |
3.4 取水混药系统工作流程 |
3.5 混药比的在线调节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墒沟水在线过滤系统的设计 |
4.1 药液浑浊度对喷雾的影响试验 |
4.2 墒沟水在线过滤系统方案 |
4.3 前置过滤器的设计 |
4.3.1 旋流除砂器工作原理 |
4.3.2 旋流除砂器几何模型 |
4.3.3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4.3.4 边界条件 |
4.3.5 模拟结果及其数值分析 |
4.3.6 旋流除砂器作业效果 |
4.4 后续过滤器的选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集成与评估 |
5.1 系统集成 |
5.2 系统工作效率校核 |
5.3 系统硬件的重量核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荣誉 |
(4)一种背负式喷雾喷粉机隔振系统动态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喷雾喷粉机研究动态 |
1.3 隔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2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隔振系统动力学建模 |
2.1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隔振系统结构模型 |
2.2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刚体动力学建模 |
2.3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柔性基础隔振系统动力学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3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隔振效率分析与参数优化 |
3.1 功率流的原理及一般表达 |
3.2 导纳功率流传递特性分析 |
3.3 基于功率流的参数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隔振系统有限元模态分析与试验 |
4.1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有限元模态分析 |
4.2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试验模态分析 |
4.3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固有频率与模态分析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隔振系统优化效果验证 |
5.1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谐响应分析 |
5.2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噪声测量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静电喷雾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静电喷雾技术原理和特点 |
1.1 静电喷雾的技术原理 |
1.2 静电喷雾的特点 |
2 静电喷雾技术的发展历史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3 静电喷雾技术的应用前景及研究方向 |
3.1 应用前景 |
3.2 研究方向 |
4 结语 |
(6)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研究 |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分析 |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
2.4 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 |
2.5 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计算 |
2.5.1 各级评价指标权重集的确定 |
2.5.2 三级评价指标归一化算法 |
2.5.3 各级评价指标得分值的确定 |
2.5.4 机械化水平综合评估值的计算 |
3 山地水果生产机械调研 |
3.1 调研问卷的设计及内容 |
3.2 调研区域及调研方式 |
3.2.1 调研区域的选取及分布 |
3.2.2 调研方式及方法 |
3.3 调研区域内果园现状及分析 |
3.3.1 调研区域内水果种植面积及产量 |
3.3.2 调研区域内主产水果 |
3.3.3 2016 上半年调研区域内主产水果价格 |
3.3.4 样本果园概况 |
3.4 果农调研数据统计分析 |
3.4.1 果农年龄情况 |
3.4.2 果农文化程度 |
3.4.3 果农关注农机信息的程度 |
3.5 山地水果生产机械使用现状调研及分析 |
3.5.1 运输机械使用现状及分析 |
3.5.2 植保机械使用现状及分析 |
3.5.3 修剪机械使用现状及分析 |
3.5.4 灌溉机械使用现状及分析 |
3.5.5 施肥机械使用现状及分析 |
3.5.6 采摘机械使用现状及分析 |
3.5.7 广东省及各个经济区域水果生产机械现状比较及分析 |
3.6 山地水果生产机械需求情况调研及分析 |
3.6.1 运输机械的需求情况及分析 |
3.6.2 植保机械的需求情况及分析 |
3.6.3 修剪机械的需求情况及分析 |
3.6.4 灌溉与施肥机械的需求情况及分析 |
3.6.5 采摘机械的需求情况及分析 |
3.6.6 建园与耕整机械的需求情况及分析 |
3.6.7 山地果园机械需求总结及分析 |
3.7 山地果园劳动力现状调研 |
3.7.1 调研区域分布 |
3.7.2 劳动力年龄及受教育水平调研 |
3.7.3 近五年劳动力成本的变化 |
3.7.4 近五年劳动力数量的变化 |
3.8 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9 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估算例 |
3.9.1 各评价指标归一化得分的计算方法 |
3.9.2 宜章县和平远县各评价指标数据 |
3.9.3 宜章县和平远县机械化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
4 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发展策略研究 |
4.1 加强山地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山地果园土地流转 |
4.2 重视农机农艺的融合,实现果园可持续发展 |
4.3 加强山地果园装备技术的推广,规范农机服务市场 |
4.4 重视山地果园机械的研发,提高果园机械的制造水平 |
4.5 加大政府对果园机械的补贴力度,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
4.6 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 |
4.7 加速农机企业技术升级,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
4.8 扶持山地果园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强化农机服务体系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有关果农及果园的调查 |
附录B 水果主产区劳动力现状调查 |
附录C 果园机械研发人员调查 |
附录D 农机企业调查 |
附录E 农机推广站问卷 |
附录F 数据 |
附录G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
(7)便携式常温烟雾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二次雾化的机理研究 |
2.1 二次雾化的理论 |
2.1.1 二次雾化过程的特征量 |
2.1.2 特征破裂模式 |
2.1.3 特征模式与无量纲数 |
2.2 二次雾化改变雾滴密度 |
2.3 雾滴直径的表示方法 |
2.4 雾滴的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3 便携式常温烟雾机的总体设计 |
3.1 便携式常温烟雾机的总体设计方案 |
3.2 气流爆破系统的设计 |
3.2.1 设计分析及冲击力的计算 |
3.2.2 充气泵的选用 |
3.2.3 喷爆能量的理论计算 |
3.2.4 气体喷出速度的计算 |
3.2.5 开关电磁阀 |
3.3 喷筒的设计 |
3.3.1 控制方程 |
3.3.2 喷筒结构的设计 |
3.3.3 气流速度测试系统及试验方法 |
3.3.4 喷筒直径对轴心气流速度的影响 |
3.3.5 喷管直径对喷射范围的关系 |
3.3.6 喷管长度对气流速度的影响 |
3.4 雾化喷头的选用 |
3.4.1 雾化喷头的概念 |
3.4.2 雾化喷头主要参数 |
3.5 药箱容积的确定 |
3.6 药液管径的计算 |
3.7 控制中心的设计 |
3.8 蓄电池的选用 |
3.9 药液电磁阀的选用 |
3.9.1 工作原理 |
3.9.2 选用原则 |
3.10 过滤器的选择 |
3.11 本章小结 |
4 雾化模拟仿真 |
4.1 求解过程 |
4.1.1 数学模型 |
4.1.2 计算网格的生成 |
4.1.3 气体-液体控制方程 |
4.2 喷筒直径对雾化的影响 |
4.3 雾化喷头对雾化的影响 |
4.3.1 雾化喷头安装位置对雾滴直径的影响 |
4.3.2 喷头口径对雾滴直径的影响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气体压力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烟雾机喷雾性能的测试 |
5.1 雾化性能与药液物理特性相关性试验 |
5.1.1 药液粘性与雾滴直径的关系 |
5.1.2 表面张力与雾滴直径的关系 |
5.2 施药质量的判别标准 |
5.3 药箱气压与喷雾量的关系 |
5.4 气体压力与雾滴直径的关系 |
5.5 雾滴粒径与雾滴分布密度的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
(8)节药型环保水稻喷雾机研制和样机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水稻植保机械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水稻植保机械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水稻植保机械发展现状 |
1.3 水稻植保机械的分类 |
1.3.1 人力施药机械 |
1.3.2 小型动力植保机械 |
1.3.3 大中型动力水稻植保机械 |
1.3.4 航空植保机械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喷雾机构设计 |
2.1 水稻喷雾机结构总体设计 |
2.1.1 主要技术参数 |
2.1.2 喷雾机的总体结构 |
2.2 喷药支架的创新设计和工作原理 |
2.2.1 喷杆行距可调结构设计 |
2.2.2 喷药支架高度可调结构 |
2.2.3 喷头上下可调结构设计 |
2.2.4 喷头喷洒角度可调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药液流体性能分析 |
3.1 流体力学概念 |
3.2 喷药机药液雾化压力要求 |
3.3 软管直径的计算 |
3.3.1 圆管中损失的计算公式 |
3.3.2 沿程损失 |
3.3.3 局部损失 |
3.3.4 整个过程压力损失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NSYS的喷药支架有限元仿真分析 |
4.1 有限单元法和ANSYS软件简介 |
4.2 支架的结构和材料 |
4.3 支架结构的仿真分析 |
4.3.1 支架的主要参数 |
4.3.2 模型的建立和导入 |
4.3.3 模型的网格划分 |
4.3.4 添加约束和应力 |
4.3.5 模型求解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田间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1.3 调查方法 |
5.2 结果和分析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小型离心风机叶轮结构优化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离心风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背负式喷雾喷粉机研究现状 |
1.2.2 离心风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离心风机流场数值模拟方法、结果分析 |
2.1 离心风机流场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 |
2.1.1 基本控制方程的建立 |
2.1.2 湍流模型的评价与选择 |
2.1.3 壁面函数法 |
2.1.4 方程的离散 |
2.1.5 求解方法 |
2.1.6 收敛的判断标准 |
2.2 离心风机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性能参数 |
2.2.1 离心风机的基本结构 |
2.2.2 离心风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
2.3 离心风机模型的建立 |
2.3.1 Pro/ENGINEER软件介绍 |
2.3.2 离心风机模型的建立 |
2.4 离心风机内部流场分析 |
2.4.1 GAMBIT和FLUENT简介 |
2.4.2 网格的生成 |
2.4.3 边界条件 |
2.4.4 离心风机内部流场特性分析 |
2.5 试验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心风机叶轮的静力分析 |
3.1 叶片强度的计算方法 |
3.2 有限元分析及ANSYS软件简介 |
3.2.1 有限元分析 |
3.2.2 ANSYS分析软件 |
3.3 风机叶轮的静力分析 |
3.3.1 叶轮的网格划分与载荷加载 |
3.3.2 叶轮的静力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心风机叶轮的优化设计 |
4.1 前期实验结果 |
4.2 叶片数量对离心风机的影响 |
4.3 叶片安装角对离心风机的影响 |
4.4 叶片出口安装角对离心风机的影响 |
4.5 叶片宽度对离心风机的影响 |
4.6 离心风机的设计 |
4.7 长短叶片对离心风机的影响 |
4.8 叶片厚度对离心风机的影响 |
4.9 叶轮前盘形式对离心风机性能的影响 |
4.10 正交优化方案 |
4.10.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
4.10.2 优化方案的设计 |
4.10.3 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5.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气力式静电感应喷雾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静电施药技术研究与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气力式静电喷头装置研究 |
2.1 药液雾化原理 |
2.2 荷电雾滴沉积特性 |
2.3 气力式静电喷头装置设计 |
2.4 气力式静电喷头仿真模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静电感应的气力式静电施药系统试验台设计及试验 |
3.1 气力式静电喷雾系统试验台设计目标 |
3.2 气力式静电喷雾系统试验台构成与工作原理 |
3.3 气力式静电施药系统试验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果园气力式静电喷雾机喷雾性能研究 |
4.1 整机技术方案 |
4.2 主要结构设计 |
4.3 试验方案确定 |
4.4 主要技术参数测定 |
4.5 果园气力式静电喷雾机雾滴沉积情况测定 |
4.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田气力式静电喷雾机喷雾性能试验分析 |
5.1 新疆棉花种植模式 |
5.2 主要技术参数测定 |
5.3 试验材料和方法 |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四、日本MD—17型背负式动力喷粉喷雾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类工效学理论的农业植保产品设计研究[D]. 李春. 西华大学, 2020(01)
- [2]部队卫生杀虫喷雾器械的应用与选型[J]. 贾德胜,曹勇平,王长军,谭伟龙,韩招久,汪春晖.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9(06)
- [3]轻量化水田施药机在线取水系统设计与试验[D]. 沈雪金. 江苏大学, 2018(02)
- [4]一种背负式喷雾喷粉机隔振系统动态分析与优化[D]. 张兰青.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5]静电喷雾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J]. 孙先明,马君,东忠阁,祝天宇.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8(03)
- [6]山地水果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盛玲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便携式常温烟雾机的研制[D]. 齐苗苗.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8]节药型环保水稻喷雾机研制和样机试验[D]. 吕信河.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3)
- [9]小型离心风机叶轮结构优化与试验[D]. 陈晓.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10]气力式静电感应喷雾系统研究[D]. 周艳.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