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金融学会贵港分会成立

广西农村金融学会贵港分会成立

一、广西农村金融学会贵港市支会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蒋顺红[1](2020)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材是中医的基础,促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医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步伐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为深入了解港南区中药材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寻求发展对策,本研究借助第四次全国中药材资源普查之机,对港南区中药材资源和产业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港南区目前植被以桉树林为主,占72%。现有野生药用植物226个物种,隶属91个科136属,其中广西重点中药材15种,以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 Buch.-Ham.)、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inn.)蕴藏量最多。桉树林下中药材108种,隶属53个科,其中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 Turcz.)和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 L.)为桉树林下储藏量最大优势中药材。2、港南区现有中药材生产实体9家,中药材基地8个,均以大田栽培为主,主栽品种有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e(Burm.f.)Nees.)、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inn.)、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莪术(Curcuma zedoaria(Christm.)Rosc)、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 folium(Osb.)Merr)、艾草(Artemisia argyi H.Lév.&Vaniot)等,总面积995.7公顷,产量3341.66(吨),产值3570(万元),涉及木格镇、新塘镇、湛江镇、东津镇、木梓镇、桥圩镇等6个乡镇。十年间中药材种植面积、总产量、市场销售金额分别增加2.5倍、3.2倍和7.87倍。产、购、销产业链基本形成。3、港南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野生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率低;中药材栽培用地与大田作物争地;尚无质量标准和溯源体系;产业链短、效益低、市场竞争力弱;无中药材交易市场;高素质人才少;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4、港南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与对策: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持作用,协调好中药材产业发展与中药材资源保护关系;统筹规划中药材基地建设;建立质量标准和溯源系统;组织专家进行市场价值评估,引进林下高值中药材品种,树立品牌示范基地,拓展中药材第三产业;深化“产学研”县域战略,引进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建设现代中药材交易市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黄新整[2](2020)在《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广西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西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51.09%,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60.6%的水平,广大乡村仍然存在诸如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科技水平不高、乡村治理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乡村信息服务体系机制不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被国家纳入发展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的乡村建设在面临城镇化率低的困境下开展数字化建设,存在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通过研究发现,广西数字乡村建设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交通基础、人文环境、乡村治理信息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数字乡村建设基础总体较为薄弱。另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环境正在得到逐步改善,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新的技术条件的创新应用正在逐步改善其薄弱环节,政策效应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为数字乡村建设带来了变革的机遇,数字乡村的深入开展也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为城乡一体化提供助力。可以预见,广西的数字乡村建设将成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助推剂和粘合剂。通过加强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规划落实、推进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要素流动的信息基础、加快培育乡村数字化人才、完善乡村数字治理体系等措施,为乡村振兴打下信息基础,从而加快广西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琚教飞[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融资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农业经济占据了相应的基础支持,而在农业经济当中,水利是重要的部分。因此,我国的农业经济想要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必须要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只有将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才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力。然而,乡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其自身的公益性质,一直都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政府融资模式更新和完善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论文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水利基础建设政府融资模式,不仅能够为相关领域完善和充实理论基础,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部署和推进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实践路径,并切实为我国农村水利基础建设的融资问题给到了非常重要的建设意见。本文首先针对本次研究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方法,还有内容的创新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对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然后,本文对本次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且通过公共产品理论、融资理论和乡村振兴理论等理论为本次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本文对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融资现状分别进行分析,从主要融资来源、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模式对融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实际的案例对现有融资模式的问题分别进行分析;通过PEST分析法及实证分析法,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环境及融资成效分析。通过分析,获知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的宏观环境要求,和融资成效短板,通过对现有各种模式的成效分析进行对比,找出各模式之间的优势劣势和适用环境;基于上述的理论、案例和实证分析的基础,借鉴国外先进的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经验,提出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的新模式,主要有财政融资模式、国企私营模式、农业经营主体投融资模式和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四种。

陈威[4](2020)在《N银行农村支付终端的布局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三农”工作历来是国家层面关注的焦点,而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其中农村支付服务设施的建设,是金融服务“三农”的基础工程。在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建设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硬性要求下,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加大金融机具在农村地区的投入,但机具投放或布局的效果到底如何,尚缺乏客观评价。本文在介绍研究背景和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N银行雅安市分行为案例对象,首先梳理了该行打造农村支付受理渠道的背景历程。其次,从服务可得性、商业可持续性和支付服务质量三个方面,对该行支付终端的布局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最后,以终端交易量作为效果评价的量化指标,从布放渠道、终端功能和支行管理水平三个维度,进一步分析了终端交易量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扩展探讨了基于支付终端布局拓展农村地区金融业务的可能方案。研究结论表明:农村地区布局支付终端的广泛覆盖,除了直接可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可得性之外,终端使用效率的提升还可促进相关业务绑定账户的存款的提升,不仅有助于维持县域存款的稳定与增长,还能通过有效分流银行网点柜面业务而提升银行的社会形象。进一步,从终端交易量来看布局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布放渠道来看,消费类和政府类商户的数量越多,终端交易量越大,而自身拥有收费系统的公用事业类商户的交易量不太理想。其二,终端功能来看,随着代理生活缴费功能的完善和网络支付用户增长的双重影响,代理生活缴费的交易量逐渐超过支付的基础功能,成为终端交易量大小的决定性因素。其三,支行管理水平越高,不仅越有利于提高终端交易量,还能通过促进与政府的合作关系而带动代理项目的增加。

陈屾[5](2019)在《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14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特色小镇”之后,并在全国兴起建设特色小镇的运行。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兼并互联网向传统产业的渗透,为特色小镇的要素流动和产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互联网+”特色小镇的建设,优化传统产业升级,能够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农村经济,调整农村产业格局,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解决“三农”问题、响应国家精准扶贫任务以及实现传统小镇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梳理特色小镇的政策文件,对国内外“互联网+”特色小镇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构建“互联网+”特色小镇需要具备的条件。结合时下“互联网+”的热点,提炼出对创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的要点。在对“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的研究中,提出“1+XD+2”的创新特色小镇规划发展理念,以搭建“互联网+”产业体系平台,盘活当地农业资源,实现传统产业升级。以国家级农业示范点玉林市茂林镇为培育对象,结合当地政府对茂林镇的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技术开展公众参与工作计划,将茂林镇打造成“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为案例实践,提出了“1+4D+2”的规划理念。基于“互联网+”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政务上重视数据库的建立,公众参与规划建设工作;在经济上,培育互联网经济以及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结合的特色产业小镇。重视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培育优势产业,加速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互联网平台引导特色小镇形成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创建“互联网+”产业体系,进而吸引电子商务、智慧物流、互联网金融及科技创新等多功能的流动。

管文行[6](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农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治理主体构成。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对农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容置疑,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农村村民自治实施之初所依赖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已经逐渐消解。农村治理已经溢出农村社会场域,单纯依靠农村社会自主性调节不能解决治理过程中的全部问题,特别是在振兴乡村的大背景下,以村“两委”为主要治理主体的二元结构已经不能承担起全部农村治理的重任,需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向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治理主体结构发展。毫无疑问,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势必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然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造成了农村治理的无序化与治理有效性的降低。农村治理主体结构是否稳定与个体化的农民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关联性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要农村治理主体——农村基层党组织、乡镇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性治理主体之间的主要关系能否理顺。农村治理主体结构是国家控制与农村自主调试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而在农村微观场域中,不同属性的农村治理主体参与动机不同,其中,利益是影响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关键要素。乡村振兴要求改变农村治理主体结构存在的内外环境,对农村治理主体结构提出新的结构性要求和功能性诉求,但是,同时也暴露出农村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构成主体较为单一,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是以村“两委”为主要构成主体,甚至是“空心村”,乡镇政府角色缺位、市场性治理主体缺失,并没有形成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局面,难以承担起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二是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主体间关系存在问题,其中,突出表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理论上的核心地位与现实存在落差、乡镇政府在治理中角色缺位、村民自治组织角色越位以及主体地位弱化等问题,市场性治理主体挤压农村基层党组织、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活动空间等问题。农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构成,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脱离于整个国家的控制而实行完全的独立自治,而国家也始终以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保持着对农村社会的控制与渗透。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国家成为了农村治理主体结构主体缺失的重要外部诱因,即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的“割裂”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国家控制与农村社会自主性之间张力失衡造成农村自治空间被压缩,挤压了农村多元治理主体的自治空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更是直接造成了农村治理主体的不完整,甚至是“空心村”的大量出现。但是,除了国家宏观层面的原因外,造成农村治理主体间关系问题的原因在于农村场域内,相应制度供给的缺失、结构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和农村治理主体间力量的失衡。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和农村社会两个方面同时采取措施共同推进。从国家宏观思路方面而言,首先,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其他治理主体的组织化嵌入,通过组织化嵌入确保党组织在农村治理主体结构中的核心方位以及对其他治理主体的领导关系;其次,妥善处理国家控制与农村社的会自我调适,赋予农村治理主体结构应有的活动空间;再次,努力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为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参与农村治理创造必要的条件。从农村层面的微观对策来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首先要加强作为具体行动者的农村治理主体自身建设,从理论上明确具有不同属性和利益诉求的治理主体在结构中的位置和角色;其次,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农村治理主体间的行为选择,理顺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再次,健全农村治理主体间的利益整合机制、监督机制与协同机制,提高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稳定性;此外,文化对农村治理主体的行为选择起着潜在的引领与规范作用,优化农村治理主体结构还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关杰[7](2019)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广西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模式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主要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农民的素质文化水平依然停留在比较低的发展水平,要想摆脱我国农业发展积贫积弱的发展困境,我们就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所以,无论从农民自身还是中国政府的角度,提高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都已经是当务之急。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是现阶段比较有效地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需要重点完成的任务。本论文是在行为选择理论、社会治理多元化、踏板理论和农民职业教育理论框架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第一手数据资料,然后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广西贵港市的农业技能培训的经验,指出广西农技培训项目中存在农民培训资金短缺,培训的机制落后,培训的内容与市场脱节等问题。经过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从主观理念方面是农技培训的规划意识薄弱,对农技培训所产生的成果经济效益认识有待提高;从客观方面的原因是资源配置不足,制度建设方面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服务平台的缺失等问题。经过查阅文献以及本人通过实地走访得出的结论,本人提出巩固深化广西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模式的主要思路首先是在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职责分工之后,在市场作用范围内应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推进市场化竞争,全面提高农民技能培训水平;其次是要出台和改进对社会相关培训机构的监督和指导等后续工作,能够实时做好培训的跟踪服务,使培训体系能够得到健全的发展;最后是要建成相应的激励培训机制和搭建农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电子信息平台以及一个涉及到种、养、教、管、销的一条龙服务的技术培训服务联盟,三位一体的建管服务平台,不断优化农技培训模式,为农技培训项目的长期高效实施保驾护航。

杨首[8](2019)在《江西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化发展金融体系中,农村金融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参与脱贫攻坚战役。如何运用金融手段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发展,为精准扶贫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是当前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也对涉农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江西省新余农村商业银行参与精准扶贫进行分析,提出金融参与精准扶贫的有效对策和建议。首先,对本文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本文研究路线以及创新之处。其次,对本文研究相关理论文献进行阐述,对精准扶贫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及金融减贫理论进行介绍,对江西省新余农村商业银行金融精准扶贫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和概括。对江西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情况进行介绍,总结了其遇到的主要问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供需求结构不协调;扶贫信贷投放不精准;扶贫信贷资金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扶贫信息孤岛效应比较突出;金融精准扶贫缺乏有效激励等。进而分析了上述问题背后的原因:金融扶贫专业人才匮乏、工作成本偏高;金融精准扶贫产业联动不紧密;金融精准扶贫运行机制不稳定等。在此基础上,对国外金融扶贫经验进行了分析,对孟加拉国小额贷款项目、巴西BNB银行金融扶贫以及日本金融扶贫做法、经验进行了总结。从我国金融扶贫开展情况,提出了小额信贷参与金融扶贫实施路径。最后,对涉农金融机构参与精准扶贫提出了改进措施:加强金融扶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成立专门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机构、建立科学的金融精准扶贫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金融扶贫与产业发展的联系、建立多方金融精准扶贫协调机制、建立畅通的金融精准扶贫信息共享机制等。

蒙玲[9](2019)在《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职业教育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农村职业教育下的涉农专业建设,体现着新形势下中国农村农业发展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与乡土文化中的现实缩影。作为全国的农林业大省,唯一靠海的中西部地区,广西的多种类农产品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秀美的自然、人文风光,使得广西农村在新时代的感召下焕发着新旧交替、开放与保守共生的和谐局面。新时代“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农民的现代化”。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农村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阵地,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建设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涉农专业对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价值立论,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及案例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分析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现状,解读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的现实瓶颈与时代机遇,深入探讨影响涉农专业建设的具体因素,提出突破困境的解决方案与建设建议。研究首先通过分析涉农专业与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关系,确立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涉农专业的建设反映农业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方向,为农业人才提供专业化农业教育,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办学情况、教学设施、师资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分析与整理,勾勒出当前广西农村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发展概貌。研究发现: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近年来追求质量化办学模式,撤并和取消部分学校和专业,推动职业学校建设向高质量发展;投入大量经费建设实训基地与更新教学设备,教研仪器设备价值和生均设备值逐年增加;涉农专业师资建设不断向“双师型”发展,教师任教时长与专业技能水平均较高,但缺乏涉农教师后备资源,专业教师占广西教师数量比例较少。在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2017年农林牧渔类专业招生人数较上一年有所增长,但从整体上看招生数量仍处于下降态势,在校学生和毕业生人数逐年下降。“生源危机”是当前涉农专业建设发展中的重大瓶颈。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的建设中有进步,也存在局限。通过分析涉农专业建设的情况,析理出发展中的成长与不足,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找寻和解析造成困境的原因。广西近年来不断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与建设:县域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与教学设备不断得到完善与更新;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也得到长足发展;教师技能提升和专业化成长得到关注;部分农村职业学校开设的涉农专业贴合市场,就业前景良好。在中高职衔接与普职融通方面,广西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与尝试,积极探索符合广西职业教育实际发展的融通道路。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无论是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展及思想观念等宏观因素,还是学校发展、教师队伍、家长观念及学生自身等微观因素,都有可能使涉农专业发展面临僵局。当前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特色不明显、就业前景不理想等因素,使得涉农专业在新兴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冲击”之下出现定位不清与方向不明的不适反应。研究建议: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做好“专业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校际合作”、“人才培养”及“舆论环境”等方面工作。第一,要明确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立足农村地域保持传统优势、挖掘教育资源,回归涉农专业的教育初心与本心;第二,要创新专业建设方式,增强涉农专业自信,提升专业吸引力;第三,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增加教与学过程中的趣味性;第四,可适时增加选课机制等模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第五,提高校际合作水平,推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第六,要重视乡村教育的公平,构建能够保障学生从入学至升学就业的畅通机制;第七,还要关注与优化农业发展舆论环境,尊重农业人才、增强对涉农人员的人文关怀,努力改善传统农业观念对涉农专业建设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新“三农”工作中,涉农专业的建设发展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期许与教育责任。关注涉农专业建设,夯实涉农专业在农村职业学校教育中的职责定位,是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和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发挥地区农业优势与保障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地区新型农业发展的突围路径和必然走势。

张克兵[10](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领导核心,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利益福祉,党在农村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等等,都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关组织理论,以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现实状况为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展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价值。从理论的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在农村特定场域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基础的农村党基层组织对其内部和外部进行影响、控制、整合和改变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由政治领导力、经济发展力、文化繁荣力、社会治理力和自身建设力等五种能力构成。这五种能力的强弱关乎党组织的生死存亡和党领导的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因素很多,从党组织内部来看主要包括组织理念、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生态、组织纪律、组织资源等八个方面,从党组织外部来看主要包括村民思想观念、村民构成状况、村庄经济状况、社会治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当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党对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方法,在提升组织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经验主要有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加强局部政权建设、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和发动群众运动等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党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构建全能型的政治体制来强化组织力;在改革开放后党根据农村社会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主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政治、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治理等方式来提升组织力。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但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以198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标志,村民自治普遍建立也已三十多年,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情况既不同于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带来了不少难题。在领导农村政治方面,主要面临村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村政治权威分散化、党群联系纽带薄弱化、农村基层民主变异化等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主要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小农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农村公共品供给薄弱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问题;在繁荣农村文化方面,主要面临农村精神文化衰败化、农村物质文化匮乏化、农村文化人才短缺化等问题;在治理农村社会方面,主要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单元过疏化、治理内容复杂化等问题;在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主要面临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组织设置方式不合理、组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对策的维度来看,“打铁必须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敢于正视和承认在领导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增强党的组织力,让党组织和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强的各项本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牢记政治使命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增强政治工作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提升政治领导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合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资金、涉农服务平台等资源,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文化繁荣能力;通过优化农村治理单元、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等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环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二、广西农村金融学会贵港市支会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农村金融学会贵港市支会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中药材资源普查概况
        1.3.1 全国普查概况
        1.3.2 广西中药材资源普查概况
        1.3.3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概况及第三次中药材普查情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5 港南区中药材资源普查方法及数据来源
        2.5.1 港南区中药材普查领导小组及队伍建设
        2.5.2 港南区中药材资源普查样地及样方套选取
        2.5.3 港南区中药材资源鉴定和统计方法
        2.5.4 蕴藏量计算
        2.5.5 信息数据整理
        2.5.6 中药材产业情况调查
第三章 港南区中药材资源及产业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港南区中药材资源调查
        3.1.1 港南区中药材资源普查样地植被调查
        3.1.2 港南区林下中药材资源多样性调查
        3.1.3 桉树林下植物多样性及蕴藏分析
    3.2 港南区中药材产业现状调查
        3.2.1 中药材种植情况
        3.2.2 前后10 年中药材产业比较
    3.3 港南区中药材市场现状调查
        3.3.1 中药材市场特点
        3.3.2 固定市场
        3.3.3 临时市场
第四章 港南区中药材产业发展SWOT分析
    4.1 港南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
    4.2 港南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劣势
    4.3 港南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机遇
    4.4 港南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挑战
第五章 港南区中药材产业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5.1 港南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5.2 港南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2)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广西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动态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性与不足
        一、特色与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诠释
        一、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
        二、数字化和数字经济
        三、数字乡村与“数字乡村战略”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
        三、数字乡村理论
第三章 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广西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是动力来源
        二、数字乡村建设是“加速器”
    第二节 推进广西数字乡村建设对广西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补充
        三、进一步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四、进一步密切了城乡多方面联系
    第三节 广西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情况
        一、广西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广西数字乡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与现实条件
        三、数字乡村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第四章 广西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城市的快速发展突显广西数字乡村建设的滞后
        一、城乡发展的差异带来的资源不均衡
        二、乡村信息化基础相对落后
        三、乡村治理体系数字化水平低
        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滞后
        五、城乡“信息鸿沟”依旧存在
    第二节 广西数字乡村建设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规划落实滞后,建设步伐缓慢
        二、乡村数字产业化发展滞后
        三、公共服务供给不全面,治理体系数字化程度不高
        四、乡村数字化人才资源缺乏
第五章 推进广西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对策
    第一节 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一、科学制定广西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规划
        二、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完善法规体系
        三、发挥民族地区优秀资源助力城乡发展
    第二节 加强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推进城乡硬件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二、加快城乡信息一体化建设步伐
    第三节 推动数字治理体系建设现代化
        一、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向乡村延伸
        二、提高乡村治理体系的精细化智慧化水平
        三、加强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人才培育
    第四节 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
        一、深入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均衡化
        二、搭建乡村数字资源共享平台
        三、培育以新型数字农民为主的乡村人才
    第五节 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乡村数字经济
        一、畅通资源“进城下乡”渠道
        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下乡机制
        三、积极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新业态
        四、加强城乡产品发展的扶持力度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1.2.1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2.2 主要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学特征
        1.3.2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
        1.3.3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成效
        1.3.4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风险
        1.3.5 研究评述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融资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水利基础设施
        2.1.2 政府融资
        2.1.3 政府融资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融资理论
        2.2.3 乡村振兴理论
第三章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现状分析
    3.1 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3.1.1 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内容
        3.1.2 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2 水利基础设施主要融资现状分析
        3.2.1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主要融资来源
        3.2.2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形式
    3.3 现有政府融资模式的问题分析
        3.3.1 纯政府出资模式
        3.3.2 纯政府贷款模式
        3.3.3 公私合营模式
        3.3.4 政府投资公司模式
    3.4 政府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3.4.1 财政压力大
        3.4.2 贷款审批及还贷困难
        3.4.3 PPP模式的局限性
        3.4.4 城投公司难以为继
第四章 乡村振兴目标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环境及融资成效分析
    4.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环境分析
        4.1.1 政策分析
        4.1.2 经济分析
        4.1.3 社会需求分析
        4.1.4 技术条件分析
    4.2 乡村振兴目标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成效分析
        4.2.1 分析方法
        4.2.2 五种典型融资模式成效比较分析
        4.2.3 基本结论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新模式
    5.1 融资模式优化思路
        5.1.1 吸引民间资本以减轻财政压力
        5.1.2 完善融资机制以破解贷款难题
        5.1.3 优化PPP模式以升级公私合营
        5.1.4 国企管理改革以增强竞争力
    5.2 国际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模式借鉴
        5.2.1 美国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模式
        5.2.2 加拿大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模式
        5.2.3 日本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模式
        5.2.4 欧洲水利基础设施政府融资模式
    5.3 新模式设想
        5.3.1 财政融资模式
        5.3.2 国企私营模式
        5.3.3 农业经营主体投融资模式
        5.3.4 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N银行农村支付终端的布局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
        1.2.1 支付终端
        1.2.2 惠农通服务点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理论
        2.1.2 长尾理论
        2.1.3 顾客需求理论
        2.1.4 萨依定律
    2.2 农村支付渠道建设的相关研究
        2.2.1 成效分析的相关研究
        2.2.2 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3 发展对策的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银行雅安市分行布局农村支付终端的案例介绍
    3.1 N银行雅安市分行简介
    3.2 背景介绍
    3.3 布局历程与阶段
        3.3.1 1.0 阶段:探索时期
        3.3.2 2.0 阶段:发展时期
        3.3.3 3.0 阶段:挖潜时期
    3.4 终端投放的工作流程
    3.5 支付终端的业务类型
        3.5.1 基础金融业务
        3.5.2 生活缴费业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银行雅安市分行布局农村支付终端的效果评价
    4.1 覆盖率
    4.2 交易量
    4.3 经济效益
        4.3.1 成本分析
        4.3.2 收益分析
    4.4 社会效益
        4.4.1 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4.4.2 分流网点柜面业务
        4.4.3 提高县域市场竞争力
        4.4.4 提升社会形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N银行雅安市分行农村支付终端交易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布放渠道(商户)
        5.1.1 布放的渠道类型
        5.1.2 布放渠道对交易量的影响
    5.2 终端功能
    5.3 管理水平
        5.3.1 管理水平的问卷调查
        5.3.2 管理水平对交易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N银行基于农村支付终端的业务拓展分析
    6.1 做强代理业务平台
    6.2 挖掘合作商户信贷需求
    6.3 打造农户贷款催收平台
    6.4 打造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点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互联网+”特色小镇相关理论
        1.3.1 相关概念
        1.3.2 相关理论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1 国内特色小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2.1.1 发展历程
        2.1.2 发展现状
    2.2 国内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2.1 国外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2.2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2.3 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2.2.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2.3 “互联网+”研究综述
        2.3.1 “互联网+”提出背景
        2.3.2 “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3.3 “互联网+”时代的城市规划
        2.3.4 “互联网+”对城市肌理的影响
        2.3.5 “互联网+”信息化建设
        2.3.6 “互联网+”特色小镇
        2.3.7 “互联网+农业”
        2.3.8 “互联网+”公众参与
    2.4 研究总结
第三章 特色小镇发展建设规划案例分析与借鉴
    3.1 新疆建设兵团第二师37团“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3.2 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
    3.3 浙江省海宁市“互联网+皮革时尚”小镇
    3.4 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
        3.4.1 广西桂林市莲花镇
        3.4.2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
        3.4.3 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
    3.5 构建“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案例总结启发
        3.5.1 “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特点总结
        3.5.2 案例启发
第四章 利用“互联网+”助力特色小镇发展的规划对策研究
    4.1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思路
        4.1.1 根据研究综述的思路
        4.1.2 根据案例分析的规划思路
    4.2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创新发展模式
    4.3 “互联网+”特色小镇规划对策
第五章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小镇实践研究——以茂林镇为例
    5.1 研究对象
        5.1.1 概述
        5.1.2 发展现状
    5.2 茂林镇打造“互联网+”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SWOT分析
    5.3 基于“互联网+”对农业服务型特色小镇建设规划
        5.3.1 信息化建设助力“互联网+”农业特色小镇
        5.3.2 创新发展模式——“1+4D+2”
        5.3.3 “互联网+”技术下公众参与对特色小镇的建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研究目标
        (二)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一)系统分析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逻辑归纳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的核心概念
        (一)农村治理
        (二)农村治理主体
        (三)农村治理主体结构
    二、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结构功能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三、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国家——社会”分析框架
        (二)“行动者——结构”分析框架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演进历程与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演进历程
        (一)人民公社的形成到解体(1949—1978)
        (二)人民公社解体到村“两委”二元结构初步形成(1978—1987)
        (三)村“两委”二元结构建立到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1988—2012)
        (四)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初步形成(2013—2019)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主体结构演进的典型特点
        (一)结构主体构成日益多元化
        (二)结构主体间互动日趋协同
        (三)结构主体间关系日益复杂
        (四)结构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主体结构演进的启示
        (一)坚持党组织在结构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坚持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理念
        (四)坚持结构调整与系统内外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第三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基本要求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中行动者的位置与角色
        (一)政治性行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
        (二)行政性行动者——乡镇政府
        (三)社会性行动者——村民自治委员会
        (四)市场性行动者——企业等经济组织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的结构性要求
        (一)治理主体位置与角色的合理
        (二)结构主体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三)结构主体治理过程中的协同
        (四)结构主体间权责关系的一致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功能性诉求
        (一)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经济适应功能
        (二)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目标达成功能
        (三)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整合功能
        (四)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维持功能
第四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存在的问题与生成逻辑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与现实存在落差
        (二)乡镇政府在治理结构中存在角色缺位与越位
        (三)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主体地位存在弱化
        (四)市场性治理主体侵占其他治理主体的活动空间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问题的宏观诱因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的“割裂”
        (二)国家控制与农村社会自主性间的张力失衡
        (三)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造成治理主体缺失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问题的微观原因
        (一)制度供给滞后使治理主体偏离既定的位置与角色
        (二)结构运行机制不完善导致主体间矛盾冲突不断
        (三)治理主体间治理权力失衡冲击了结构的稳定性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优化的宏观思路
        (一)加强党组织对农村治理的结构性嵌入
        (二)平衡国家控制与农村自主性之间的关系
        (三)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优化治理主体结构的外部环境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优化的微观对策
        (一)明确治理主体在结构中的位置与角色
        (二)完善治理主体结构的制度建设
        (三)健全治理主体结构运行的相关机制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广西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当前农民技能培训问题背景分析
        1.1.1 乡村振兴战略推行的要义
        1.1.2 高新农技人才建设的需要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趋势
        1.2.1.1 发达国家农民培训模式研究综述
        1.2.1.2 发展中国家农民培训模式和培训体系的研究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2.1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现状
        1.2.2.2 关于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3 针对农民培训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
        1.2.2.4 构建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的建议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1.1 比较分析法
        1.3.1.2 文献研究法
        1.3.1.3 问卷调查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乡村振兴需要提升农民的技能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新型农民
        2.1.2.1 新型职业农民类型
        2.1.2.2 新型农民的的典型特征
        2.1.3 农民培训模式
    2.2 相关支撑理论
        2.2.1 农业踏板理论
        2.2.2 农业教育理论
        2.2.3 农民行为选择理论
    2.3 乡村振兴对农民的素质要求
        2.3.1 新型农民的观念与思维方式转变
        2.3.2 积极发挥新型农民的主观能动性
        2.3.3 完善技术运用能力
第三章 广西现有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分析
    3.1 广西农民技能培训发展概况
    3.2 广西现有培训模式分析
        3.2.1 以公益性为主体的农民技能培训典型模式
        3.2.1.1 合作式服务模式
        3.2.1.2 引导式培训模式
        3.2.1.3 延展式服务模式
        3.2.2 经营性主体农技培训的典型模式
        3.2.2.1 农技综合服务型
        3.2.2.2 农业信息化服务型
        3.2.2.3 技术示范带动服务型
        3.2.2.4 托管式技术服务型
        3.2.3 教学科研主体农技推广的典型模式
        3.2.3.1 政研企“三位一体”模式
        3.2.3.2 “技术总承包服务”模式
        3.2.3.3 技术转化模式
第四章 广西现有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存在问题--以贵港市为例
    4.1 问卷设计
        4.1.1 调查取样
        4.1.2 数据收集
    4.2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4.2.1 培训对象的诉求
        4.2.2 培训内容要素体系
        4.2.3 培训主体特征及方式
        4.2.4 目前培训现状的分析
第五章 广西现有的农民技能培训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存在的问题
        5.1.1 政府对于农民技能培训的供给不足
        5.1.2 学校以及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式不合理
        5.1.3 农民对于技能培训活动参与不高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
        5.2.1 政府执行职能不到位
        5.2.2 培训体系主体责权不明确
        5.2.3 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
        5.2.4 农民对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第六章 优化广西农民技能培训模式的建议
    6.1 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
        6.1.1 加快立法,完善相应的法规
        6.1.2 加大财政资金供给
        6.1.3 完善多渠道的农民技能培训服务体系
        6.1.4 加强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6.2 培训人员层面
    6.3 社会与企业要承担的责任
    6.4 农民自身角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江西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本文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精准扶贫
        2.金融精准扶贫
    (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普惠金融理论
        2.参与式发展理论
三、江西省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一)江西省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措施及主要方式
        1.江西省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措施
        2.江西省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的主要方式
    (二)江西省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的做法
        1.深化银政合作,有效防控扶贫金融风险
        2.创新扶贫信贷,助力扶贫开发
        3.加速产业发展,加强智力扶贫
        4.强化社会责任,扶持创业致富
        5.践行普惠金融,延展服务触角
    (三)江西省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的主要成效
四、江西省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江西省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扶贫对贫困地区的扶贫效果相对有限
        2.银行扶贫贷款有待提高
        3.精准扶贫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4.扶贫信息共享效率低下制约金融扶贫发展
        5.银行精准扶贫工作考核激励制度不健全
        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贷申请积极性不高
    (二)江西省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问题的原因分析
        1.金融扶贫成本偏高
        2.金融精准扶贫与产业经济发展相脱节
        3.金融精准扶贫机制不完善
五、国内外金融扶贫的经验及启示
    (一)国内金融扶贫经验
    (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金融扶贫经验
        1.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的金融扶贫经验
        2.巴西金融扶贫经验
    (三)日本金融扶贫经验
    (四)相关启示
六、江西省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扶贫专业人才与协调部门统一
        1.建立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复合性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度
        2.成立自上而下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统一部门
    (二)完善金融扶贫工作有关机制
        1.完善扶贫工作的多方协调工作机制
        2.完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问题反馈机制
    (三)加快产业经济及县域经济工作与扶贫工作的相结合
    (四)形成扶贫工作奖惩并落实巡查
        1.建立金融精准扶贫奖惩机制
        2.加强对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监督巡查力度
    (五)加强内部管控,提高小额信贷业务收益
        1.合理压缩运营费用
        2.提高利率自由化程度
    (六)营造良好信用环境
七、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9)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新时代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变革的形势召唤
        3.浓厚的乡土情怀与追根溯源的兴趣使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研究
        2.涉农专业建设研究
        3.国外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概述
    (四)概念界定与辨析
        1.农村职业学校
        2.涉农专业
        3.专业建设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涉农专业建设与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的关联
    (一)涉农专业建设与农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融合
        1.涉农专业为新型农业人才提升专业技能
        2.涉农专业建设体现市场对农业人才的需求
        3.涉农专业发展折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程度
    (二)涉农专业建设与农业人才培养的理论联系
        1.涉农专业建设反映农业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劣
        2.涉农专业为新型农业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3.涉农专业使新型农业人才产生自觉关注
三、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进展
    (一)专业定位初显区域特色
    (二)理论实践课时比例较合理
    (三)教材选用以通用为主
    (四)教师专业成长得到关注
    (五)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加大
四、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专业设置总量偏少
    (二)涉农专业生源紧缺
    (三)专业师资结构不合理
    (四)涉农专业对口升学招生规模小
    (五)学生就业去向较为单一
五、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面临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教育攻坚难度大,农村职校处境艰难
        2.新城镇化进程迅猛,农业发展多元化
        3.优惠政策倾向性不足,奖助补贴吸引力低
        4.就业口径窄小,传统农业思想根深蒂固
    (二)内部因素
        1.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3.实训基地建设成本高
        4.涉农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5.学生存在专业认知偏差
六、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策议
    (一)明确专业定位,适应新农村发展需求
    (二)改进招生宣传方式,提升专业吸引力
    (三)更新教育理念,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
        1.革新课程内容,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2.增加选课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3.鼓励创新创造,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四)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关注乡村教育公平
        1.增加入学通道,广收社会爱农人士
        2.增进普职融通,探索“综合高中”模式
        3.增多升学渠道,增加涉农对口单招
    (五)推进农科教结合,发挥广西农业优势
        1.尊重农业人才,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2.依托职教集团,加快中高职有效衔接
        3.加强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
    (六)建立定向培养机制,强化涉农师资储备
    (七)优化农业舆论环境,增强涉农专业自信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广西县级公办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开设情况表
附录二 2013至2016 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学生情况
附录三 2018 年广西A县职业学校“农村电气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附录四 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部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主干课程
附录五 2018 年广西B县职业学校“茶艺”与“农艺”课程表
附录六 广西A县职业学校普职融通班课程表
附录七 广西高等院校农林牧渔类专业开设情况
附录八 教师、家长及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致谢

(10)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
        一、组织力
        二、政党组织力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力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
        一、政治领导力
        二、经济发展力
        三、文化繁荣力
        四、社会治理力
        五、自身建设力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内部因素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外部因素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加强政权建设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建立群众组织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提升组织力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构建全能型政治体制提升组织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繁荣农村文化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领导农村治理提升组织力
第三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外部问题
        一、领导农村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繁荣农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治理农村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内部问题
        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组织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组织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组织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牢记政治使命责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初心
        三、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心骨
        四、增强政治工作本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第二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力
        一、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为本地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二、合理整合农村分散资源,集中统一提供公共品保障
        三、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四、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五、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
    第三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文化繁荣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二、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加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
        三、以打造文化生力军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功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力
        一、在优化治理单元中提升组织力
        二、在理顺主体关系中提升组织力
    第五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建设力
        一、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不断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二、优化农村党组织内部环境,不断提高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生力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广西农村金融学会贵港市支会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蒋顺红. 广西大学, 2020(07)
  • [2]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广西数字乡村建设问题研究[D]. 黄新整.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融资模式研究[D]. 琚教飞.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4]N银行农村支付终端的布局效果分析[D]. 陈威.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5]基于“互联网+”视角的特色小镇规划对策研究 ——以茂林镇为例[D]. 陈屾. 广西大学, 2019(02)
  • [6]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D]. 管文行.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广西新型农民技能培训模式优化研究[D]. 关杰. 广西大学, 2019(01)
  • [8]江西新余农商银行参与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首.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8)
  • [9]广西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建设研究[D]. 蒙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10]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D]. 张克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广西农村金融学会贵港分会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