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发展我国高校体育科研事业锦上添花(论文文献综述)
秦蒙蒙[1](2021)在《太极拳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杜柏颖[2](2021)在《桂林市社区民族健身操的开展现状及推广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而民族健身操对于促进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社区体育是民族健身操推广的主要平台,因此,对民族健身操的普及多元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影响。由此,为使民族健身操在社区中更好的推广,就必须了解群众对于民族健身操的看法,找到其推广中受到的阻力,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更科学的锻炼方法,以及为桂林市社区的民族健身操顺利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桂林市社区民族健身操的开展现状及推广路径为研究对象,以桂林市的社区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桂林市社区民族健身操的推广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桂林市社区民族健身操的普及与推广情况,针对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旨在促进桂林市社区民族健身操的推广。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健身操在桂林市社区中推广,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为社区体育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民族健身操的推广,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培养社区居民团结互助的凝聚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带动了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发展,为社区体育奠定基础。2.民族健身操在桂林市社区的开展情况:从参与者来说,男女比例分配不均衡;大多数以中年人为主;文化程度处于大专及本科学历;多数居民的职业以个体居多;在社区中居民都以自主管理的方式进行练习;社区基本不组织活动;强身健体是居民练习民族健身操的主要动机,练习时间多数都以傍晚为主。3.影响桂林市社区推广民族健身操的主要因素有:桂林市社区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社区居民对民族健身操的认知度不全面,了解程度较浅,整体参与人数较少,兴趣度不高,在民族健身操推广的同时与当下大众的关注点不够契合;社区中缺乏健全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民族健身操的发展不稳定;桂林市社区中缺少民族健身操的指导教师以及相关的健身培训课程,社区居民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自我的学习能力;教学场地设施资源短缺,不利于社区居民的练习;民族健身操在社区中占据的比例较小,举办的赛事活动较少,社区中后续民族健身操的开展工作尚未得到落实。4.在民族健身操的推广路径中,构成要素主要有明确目标、丰富内容、推广对象、优化环境、提升效果五个方面,通过以上方面完成对民族健身操在社区中的推广。5.从民族健身操的特征,国家政策的支持,社区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求四个方面来讲,民族健身操为艺术瑰宝有着较高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社区中不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都应该具备民族健身操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心,保护和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时代价值。针对上述民族健身操在社区推广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加大政府对民族健身操项目的重视程度,对其制定明确的标准。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民族健身操的健身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多种媒介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宣传营造积极的氛围,为推广民族健身操项目起到了促进作用。2.重视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专业教练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教学,提升对教练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帮助参与者提高专业技能,得到正确的锻炼。3.丰富社区中民族健身操的资源建设,促进民族健身操多元化发展。加强民族健身操方面的培训,并投入资金以保障民族健身操在桂林市社区顺利的推广。4.多举办民族健身操的赛事活动,使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以及各个行政单位部门进一步完善赛事活动,更加有力推进民族健身操在桂林市社区中的推广,乃至全国各地发展。5.民族健身操在社区推广中,有一系列政策的保障机制。在国家层面要为民族健身操进入社区提供理论的依据;在地方层面,积极的贯彻和落实中央有关要求,尽可能得到有效的资源与支持;在社会层面,把各个部门的文件要求执行到位,为民族健身操进入社区提供保障。
赵杰[3](2020)在《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及实现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体育在实践层面取得成功的命脉所系。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呼唤,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的日渐流失,已经成为新时代开展体育教学的新锐矛盾,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教学专业发展,也关系到高等体育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以及学校体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关注并改善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发展现状逐渐成为政府、社会和学校不容忽视且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本论文以教学学术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为主要研究手段,在客观呈现当前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现状的前提下,剖析其现状生成的深层缘由,在此基础上构建实现路径的应然诉求。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展开: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围绕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现实诉求、促进高等体育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和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这三个点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进行阐述;而且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两个层面详细阐述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与释义,以作为本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进行了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的影响因子及相关理论为基础,整合出适宜的评价维度,从而设定调查问卷。并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湖南省一类本科院校和二类本科院校中抽取10所高等体育院校共计130名教师作为样本调查对象。第三部分是对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的现状调查。以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为调查工具,主要从观念维度、知识维度、交流维度、反思维度以及制度维度五个方面考察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发展现状,了解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实证支撑。调查结果显示: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总体现状的评分均值为14.11分,低于临界值15,表明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现状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观念维度上主要体现在不太认可教学属于学术活动范畴;知识维度上主要是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储备不足以及缺乏灵活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交流维度上主要是缺乏在教学上的交流与沟通;反思维度上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教学反思以及采用对比教学,以调整教学方法和计划上;制度维度上主要是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以及培训制度。总体来说,当前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总体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高度重视。第四部分是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问题的现实揭示。在整体把握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理论的合理性研究亟待深入、教学学术活动不活跃、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分离、教学学术制度化推进不足、教研室基层组织失灵、教师自身不重视教学学术。第五部分是对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问题的成因透视。导致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现状不容乐观的因素有很多,主要表现在教学学术发展的支持不足、考核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教学学术制度保障不到位、教研室教学教研工作职能虚弱化、传统学术观念的错误导向、教师缺乏自主发展教学学术能力的积极性。第六部分是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的实现路径建构。主要从观念、制度、学校、组织、教师五个层面进行相应实现路径的建构。观念层面主要是纠正“教学不是学术”的错误观念和强化教学工作在学校中心地位的观念等;制度层面主要是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和教师评价制度等;学校层面主要是重拾教学尊严以回归教学本位和开展研究性课堂教学引领教学学术实践等;组织层面主要是巩固教研室的教学、研究地位等。教师层面主要是要及时更新传统学术观念,强化教学学术意识等。第七部分是对研究结论进行系统总结,建议政府、社会、学校以及自身组建全方位的支持网络解决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发展现状问题,并且其教师应自主追求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吴冬颖[4](2020)在《第三届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体育舞蹈金奖作品创编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社会供给能力显着增强,我国广大人民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需求侧”升级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们的需求不仅在“物”的层面有更高的期待,而且追求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盼望生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国家体育总局为顺应新时代广大人民的需求,同时也为了促进全国体育院系体育艺术类专业建设,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牵头于2012年承办了首届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活动,随后每三年举办一次。本文就2018年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中的作品展开研究,选取其中6部体育舞蹈金奖作品深入探究与分析。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录像观察法对第三届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中6部体育舞蹈金奖作品从体育舞蹈作品创编的几大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对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大多数是针对首届及第二届展开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编导的创编手法,收集并整理了从题材、主题、舞种、音乐到构图、服装、道具、灯光等有关创编的一系列数据,绘制出图表,进一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本届体育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题材涉猎广泛,立意新颖,包含了社会热点题材、军旅题材、历史文化题材以及影视剧改编题材,体现出编导们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和广博深刻的社会阅历;展现出体育舞蹈这一项目强大的包容性。2.在舞种技艺融合方面,6部金奖作品均融入了区别于体育舞蹈的其他动作元素,例如,古典舞、现当代舞、军队格斗术、太极拳等。3.综合三届体育艺术节作品的音乐选取情况,发现体育院系为作品原创音乐的比例较小,多以改编现有的音乐素材为主。4.体育舞蹈这一舞种在对各类服装展现出极大的的适应性,6部作品的服装均十分契合主题,不仅成功的塑造出各类人物形象,还创设出丰富的舞蹈意境;5.队形编排上普遍具有多样性、节奏性、创新性等特点,多数作品综合考虑了所涉及的舞种、情节、人物情感等,以此来设计队形。6.道具使用率相较前两届艺术节较高,但道具的整体使用率较低;7.在舞台灯光方面,各部作品充分发挥灯光推动情节发展、引导观众视线、创造时空变化、渲染舞台气氛等作用;部分作品在追求舞台光效多元化的同时忽略了其舞台照明的第一要务,导致舞台人物不清晰。(二)建议1.在选材方面,建议编导注重积累各类型素材、增强文学艺术修养,以此丰富题材的广泛性。2.编导需要深入发掘体育舞蹈作品创编对道具的合理使用。3.舞蹈作品创编需要的创新,不仅表现在舞蹈作品本身的创新,同时需要发挥演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演员的参与度,促使演员进行二度创作,在创编过程中创新。4.艺术节的体育舞蹈作品并非以单一因素进行评判,因此建议编导不断完善选题、立意、音乐、空间、灯光、服装、道具等各方面舞蹈创编理论、实践知识。5.没有理性的研究,只有感性的实践,是无法将舞蹈事业发展壮大的。因此体育院系编导不仅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更要注重舞蹈创编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
张丽[5](2020)在《高校科研团队与学术生产力关系研究 ——基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科研团队的案例》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科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科技创新实力的水平上,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决定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地位、综合国力。高校作为除政府、企业以外最具人才实力、科研实力的知识库,日益成为科研产出的主力军,因此,国家利用人才优势、政策优势在高校建立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成为发展趋势。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科研团队,分析该科研团队学术生产力高产的相关因素。本研究主要运用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华中科技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的段正澄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展开案例调查,使用质性研究方法编码得出该团队取得众多科研成果的成功之处,重点分析科研团队与其学术生产力的关系。通过NVIVO软件对段正澄院士科研团队相关材料分析发现:科研团队的环境因素对段正澄院士科研团队影响最大,占比为37.21%,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学校和团队内部三个方面;科研团队自身的创新能力是科研团队学术生产力的基础,其与团队学术生产力的关系为25.39%,段正澄院士科研团队不仅有科研实力雄厚的带头人,团队成员之间技能互补、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也是其科研创新的关键;优秀的领导人特质与团队学术生产力的关系为24.49%,该团队较为明显的特征是作为团队领导人的段正澄院士具有许多优秀的特质,段正澄院士坚持、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和团结团队、重视实践的品质,使得他的个人魅力和超凡品质深深吸引团队成员和同行;团队共同的心理契约与团队学术生产力关系占比为16.9%,该团队目标统一、责任感统一的共同心理契约为其学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信念支持。基于研究材料,本研究认为高校科研团队与学术生产力的关系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良好的科研环境是高校科研团队培养学术生产力的“温室”;第二,团队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为团队学术生产力发展提供本质保障;第三,团队领导人的优秀特质促进团队学术生产力的发展;第四,团队共同的心理契约为学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科研团队的发展,本研究尝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为科研团队塑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第二,提升团队成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第三,健全团队领导机制;第四,建立团队的共同心理契约。
杨丹丹[6](2019)在《大学文化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加快,众多高等院校紧跟教育发展步伐进行扩招,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相应的高校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其专业水平、职业素养、师德师风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方式,高校职后教育不可或缺。本文在理论研究、实证分析以及文献查阅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环境文化对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模型。其次,以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烟台大学六所高校的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设计了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涉及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需求与认同度、职后教育内容设计与实施、大学文化对职后教育的具体作用力以及作用结果四个方面的内容,并对个别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调查与访谈结果分析可知,目前我国高校职后教育存在教育主体不重视、教育机制不规范、文化资源短缺以及行为实践性不高等客观问题,并分析了造成该问题的个人、组织与社会文化原因。最后,从目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现状出发,结合调研结果与国内、外成功经验,分别从文化价值、文化制度、文化资源、文化实践、教育理念、教育机制、教育质量、教育行为几个方面提出了推动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形成以文化价值为引领的职后教育理念,建立以文化制度为规范的职后教育机制,提高以文化资源为保障的职后教育质量,鼓励以文化实践为指导的教师教育行为。
张杨峰[7](2019)在《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对职工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为主要研究客体,以红塔集团职工体育为研究对象,充分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查访谈、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数理统计、逻辑性分析的方法对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和职工体育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形态特征、认知程度、职工参与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采用SPA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多角度从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对职工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并提出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和职工体育发展的建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在红塔集团的发展历程中,职工体育经历了起步、探索、确立、稳步和推动阶段。其管理机制体现为:动力机制依托红塔集团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和职工对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运行机制有效推动红塔集团营销创造价值、积累财富的现实需要,有效确保职工体育活动经费来源、体育场地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是开展职工体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约束机制的强执行力能够保证职工体育控制机制的常态化,从而保障红塔集团职工体育能够有效、持续稳定发展;红塔集团整合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生活,旨在推动职工体育管理机制的融合发展,集团职工体育发展受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管理机制的确立和完善还有提升空间;红塔集团职工体育活动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方式。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下职工参与比例高,但参与程度不高,职工的体育消费还停留在购买衣服和体育器材等低端层次上,而对锻炼方法、体育知识的需求意识不强。职工对职工体育活动认知程度高,都希望公司重视职工身体健康及职工体育锻炼,提供健身场所和时间,推行体检项目和健身指导以预防和改善职工因生产任务重,工作强度大导致的亚健康和职业病。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的动力系统既是职工的体育活动需求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良好的职工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对职工体育的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反过来,职工体育的发展也能够补充和完善管理机制,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和职工体育发展应从企业文化独立性去推动职工体育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围绕职工体育活动来推动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加强职工体育宣传引导的方式方法,协调内外部条件推动职工体育的制度建设;各级职工体育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职工的年龄、性别、工作性质和时间以及由于生理、心理和社会属性的不同来合理安排职工体育的活动内容,定期组织运动会、各体育项目比赛,各体育协会、兴趣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发组织和举办比赛,从而形成级级有活动,事事有人抓的良好职工体育风气;进一步完善职工体育场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器材的管理和使用率,为职工体育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多鼓励、宣传和调查职工感兴趣的活动,开展专题讲座给职工科普体育锻炼对职工身心的好处,增强职工健身意识,拓展职工体育的新项目、新方式,不断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建立企业拨款和员工自筹的新型职工体育管理运行机制,多种形式和渠道组织和引导职工参与体育活动,多组织起点低、普及性高的体育活动,活动时间要设置合理,活动安全要有保障,组织职工做准备活动,最大程度减少和预防受伤;安排一些职工体育活动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职工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确保红塔集团职工体育能够长期、持久、稳定的发展。
郑玉斌[8](2019)在《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采用了词频分析、关键词共词分析和内容分析等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并利用科学Citespace软件来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将改革开放后体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的演变较为系统、明确地进行分年代研究。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体育科学的热点问题从指导思想、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范围、学术热点等问题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王寒玉[9](2018)在《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培养优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其中明确要求:“把7至16岁的青少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同时要提高人才素质,重视体教结合,拓宽和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渠道”。这对青少年作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少年体育尖子生是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力量,中学阶段又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中学体育尖子生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的培养情况,以学生为本,关注体育尖子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客观的社会现象,结合体育独特的功能,优化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的培养工作和衔接情况,发展好学校体育特色项目。探索中学体育尖子生培养模式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多元化发展,为中学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理论基础。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的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找出培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的培养提供了优化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有:1.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培养目标定位单一。学生将体育特长看做升学的捷径,学校将体育尖子生看做提高升学率的砝码。培养计划缺乏连贯性和针对性,不能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2.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的教练员主要以男性为主,教练员年龄比例呈现年轻化。培养资金处在基本够用的情况,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3.“学训矛盾”依然突出,管理体制、培养模式以及有效沟通都是影响“学训矛盾”形成的原因。培养形式以学校组织训练为主,呈现多样化的趋势。4.郑州市中学能够认识到对体育尖子生的培养考核评价的重要性,但是缺少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反馈途径。5.郑州市中学生体育尖子生培养的输送渠道单一,学校对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并不利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培养。6.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衔接情况有待完善,培养的衔接过程还有着较大的优化空间。7.郑州市九中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是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培养优化方向的风向标,值得郑州市中学根据自身情况取长补短,改善体育尖子生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8.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培养优化发展的主要策略:(1)科学的设立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要更加全面。强化领导的重视程度,将相关的政策文件落到实处,让培养过程有据可依。(2)以人为本,重视个体,加强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特殊性。优化培养形式,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培养形式应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不同学校的不同发展情况,找出适合自身需求的培养形式。(3)建立有效衔接,学校要提高对衔接的重视,发挥其主导力量,在各个环节间起到桥梁的作用。针对非完中,要更加重视衔接问题。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建立更广阔的输送渠道。(4)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关注培养过程,多采用过程性评价。考评结果及时反馈,为培养优化提供依据。(5)拓宽培养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完善场地等硬件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师资建设,促进素质能力提升。(6)健全竞赛体系,畅通输送渠道。借鉴郑州九中校园足球的成功案例,每个学校设立一个自己的优势项目,重点发展优势项目。
但勇[10](2018)在《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信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信仰共同生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他们相伴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千年历史,形成了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间信仰文化。武陵山片区是我国成立的第十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丰润的区域文化润染下,形成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体系,在历史发展前行的长河中,武陵山片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间信仰文化在丰沃的文化土壤中相辅相成、和谐共生。本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地域,以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为研究主题,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和口述史研究法,对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信仰文化进行探析,并剖析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信仰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武陵山片区民间信仰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文化。就发展历程来看民间信仰的形成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就武陵山片区开展的民间信仰仪式活动的展演形式,同现代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各方面存在相同或有相似之处,部分民间信仰祭祀仪式逐渐演变为具有体育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中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开展,并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故而民族传统体育是由民间信仰孕育而出,成长于民间信仰文化土壤之上的文化形式。2.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盛发展推动民间信仰文化发展,并丰富了民间信仰形式。武陵山片区多民族文化特色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民间习俗活动,民俗节日庆典成为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特色。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传统节日以特定的民间信仰为母文化,多以“民间祭祀”、“游乐”等主题形式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民间游乐活动,如赶秋节活动的武术、龙狮、接龙舞、司刀绺巾舞、鼓舞、八人秋、耍龙舞狮、苗族绝技、上刀梯、椎牛等苗族传统体育活动表达出对祖先神灵的酬谢和对现实生活的满足。诚然,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广泛流传于武陵山片区并丰富民间信仰形式。3.武陵山片区民间信仰文化润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营造民间信仰发展契机,以相辅相成之势,迎接新时代传承机遇。现代文化的冲击,导致民族传统文化走向衰落,民族传统体育与本源文化割裂,文化成长土壤被挤占,走向濒临灭绝境地;民间信仰因外来宗教的冲击,信众数量减少,信仰区域不断被挤占而走向没落。武陵山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民间信仰为母体文化润染之下,乘机而上发扬传承,同时民间信仰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传承契机,形成相辅相成的传承机制。4.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信仰的和谐统一亦是现代体育真善美与娱神慰己的和谐统一。在信仰缺失的现代社会和体育真善美的追求形成了矛盾与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要追求体育本质的“真”,真实的终极人文关怀,完美的竞技运动美;另一方面,将取得良好竞赛成绩作为娱神慰己的精神诉求,导致信仰与体育精神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和谐互助是实现共生共长的有效方式,民间信仰和民族传统体育以和谐互助的方式,依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互相弥补、吸收外来文化精髓,拓展新生路径,实现文化共生。
二、为发展我国高校体育科研事业锦上添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发展我国高校体育科研事业锦上添花(论文提纲范文)
(2)桂林市社区民族健身操的开展现状及推广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民族健身操研究 |
1.3.3 国外民族健身操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文献资料法 |
2.2.3 逻辑分析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2.2.6 实地考察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桂林市社区民族健身操的开展现状 |
3.1.1 民族健身操在社区中的开展情况 |
3.1.2 社区居民对民族健身操的了解情况 |
3.1.3 社区居民参加民族健身操的活动情况 |
3.2 民族健身操在桂林市社区推广的问题困境 |
3.2.1 宣传力度不够及重视程度不足 |
3.2.2 组织管理不健全及个人时间不充分 |
3.2.3 缺少专业指导教练 |
3.2.4 缺少训练场地设施 |
3.2.5 缺少活动表演次数 |
3.3 民族健身操在桂林市社区推广路径的研究 |
3.3.1 明确目标 |
3.3.2 丰富内容 |
3.3.3 推广对象 |
3.3.4 优化环境 |
3.3.5 提升效果 |
3.4 民族健身操在桂林市社区推广的保障机制 |
3.4.1 社区师资力量的保障 |
3.4.2 社会推广传播的保障 |
3.4.3 国家政策支持的保障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及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等体育院校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现实诉求 |
1.1.2 促进高等体育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
1.1.3 研究者的兴趣与关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学术 |
1.3.2 教学学术 |
1.3.3 高等体育院校 |
1.3.4 教学学术与学术性教学 |
1.4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4.1 有关教学学术的发展脉络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4.3 国内研究综述 |
1.4.4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的理论阐释 |
3.1.1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的内涵及特征 |
3.1.2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的构成要素 |
3.1.3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的学术性 |
3.1.4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的价值意蕴 |
3.2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的现状审视 |
3.2.1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现状总体描述 |
3.2.2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现状多维审视 |
3.3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问题及成因探析 |
3.3.1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问题的现实揭示 |
3.3.2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问题的成因透视 |
3.4 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的实现路径建构 |
3.4.1 观念层面 |
3.4.2 制度层面 |
3.4.3 学校层面 |
3.4.4 组织层面 |
3.4.5 教师层面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第三届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体育舞蹈金奖作品创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1.体育与艺术融合趋势的必然要求 |
2.“双创”理念下对文体形式创新的迫切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有关艺术的相关概念界定 |
2.有关体育的相关概念界定 |
3.体育舞蹈的概念界定 |
(二)有关体育与艺术的关系研究 |
(三)有关全国体育院系体育艺术节的研究 |
(四)有关体育舞蹈创编的研究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访谈法 |
3.录像观察法 |
4.调查法 |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5.研究的难点 |
6.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2018 年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规程要求 |
1.艺术节作品参赛要求 |
2.体育舞蹈类作品要求 |
(二)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选材分析 |
1.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题材特点 |
2.艺术节体育舞蹈类作品题材来源 |
3.影响体育舞蹈类作品创编选材的因素 |
(三)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主题分析 |
(四)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音乐分析 |
1.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音乐选取情况 |
2.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音乐构成分析 |
3.多元音乐素材对体育舞蹈作品整体创编的影响 |
(五)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动作创编分析 |
1.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中体育舞蹈与其他舞蹈元素结合的特点 |
2.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与其他技艺融合情况分析 |
(六)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舞台空间分析 |
1.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舞台区域的使用分析 |
2.体育舞蹈教师在创编中对舞台使用倾向 |
3.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舞台构图分析 |
(七)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舞台美术特点 |
1.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的服装分析 |
2.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的道具使用分析 |
3.艺术节体育舞蹈类金奖作品舞台灯光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校科研团队与学术生产力关系研究 ——基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科研团队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科研团队 |
(二) 高校科研团队 |
(三) 学术生产力 |
二、有关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述评 |
(一) 国外关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 |
(二) 国内关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 |
三、有关学术生产力的研究述评 |
(一) 国外关于学术生产力的研究 |
(二) 国内关于学术生产力的研究 |
四、有关高校科研团队与学术生产力关系的研究 |
第三章 段正澄院士科研团队案例材料的质性分析 |
一、段正澄院士科研团队介绍 |
(一) 团队带头人 |
(二) 团队成员 |
二、研究设计 |
(一) 访谈对象 |
(二) 访谈提纲 |
(三) 具体访谈过程 |
三、扎根理论分析 |
(一) 访谈资料和相关数据的整理与一级编码 |
(二) 访谈资料和相关数据的整理与二级编码 |
(三) 访谈资料和相关数据的整理与三级编码 |
第四章 段正澄院士科研团队与其学术生产力的关系分析 |
一、段正澄院士科研团队相关因素与学术生产力的关系分析 |
二、“科研团队的支持环境”因素分析 |
(一) 国家支持 |
(二) 学校领导重视 |
(三) 团队文化氛围 |
三、“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因素分析 |
(一) 团队带头人科研实力雄厚 |
(二) 团队成员技能互补 |
(三) 学科交叉合作 |
四、“团队领导人特质”因素分析 |
(一) 耐得住寂寞 |
(二) “十年磨一剑” |
(三) 团结团队 |
(四) 重视实践 |
(五) 个人魅力 |
(六) 亲力亲为 |
五、“科研团队的共同心理契约”因素分析 |
(一) 目标统一 |
(二) 责任感统一 |
第五章 结论 |
一、高校科研团队与学术生产力的关系 |
(一)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高校科研团队培养学术生产力的“温室” |
(二) 团队自身科研创新能力为团队学术生产力发展提供本质保障 |
(三) 团队领导人的优秀特质促进团队学术生产力的发展 |
(四) 团队共同的心理契约为学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
二、关于高校科研团队发展学术生产力的参考建议 |
(一) 为科研团队塑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
(二) 提升团队成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 |
(三) 健全团队领导机制 |
(四) 建立团队的共同心理契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段正澄院士第一次访谈提纲 |
附录2 段正澄院士第二次访谈提纲 |
附录3 段正澄院士第三次访谈提纲 |
附录4 段正澄院士第四次访谈提纲 |
酣录5 段正澄院士第五次访谈提纲 |
附录6 段正澄院士第六次访谈提纲 |
附录7 原湖北孝感九州数控机床厂李启荣、范水勤先生访谈提纲 |
附录8 原湖北孝感九州数控机床厂卜广龙、黄伯清先生访谈提纲 |
附录9 郑州纺织机械厂前任厂长李林江、信息部副主任刘旭先生访谈提纲 |
附录10 编码设置原稿 |
致谢 |
(6)大学文化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大学文化 |
二、高校青年教师 |
三、高校教师职后教育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文化分层理论 |
二、成人学习理论 |
三、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二章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的大学文化因素及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的大学文化因素分析 |
一、大学文化内容 |
二、大学文化作用 |
(一)价值层面 |
(二)约束层面 |
(三)资源层面 |
(四)实践层面 |
三、大学文化结果 |
第二节 大学文化与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的关系研究 |
一、大学文化与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关系 |
二、基于大学文化的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模型构建 |
第三章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调查设计和数据分析 |
(一)高校青年教师基本信息分析 |
(二)大学文化和职后教育调查情况分析 |
二、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 |
(一)精神认识层面—缺乏对职后教育的高度重视 |
(二)制度规范层面—缺乏完善的激励、管理与考核机制 |
(三)资源保障层面—缺乏丰富的职后教育资源 |
(四)实践指导层面—缺乏对教育主体的文化引导 |
第二节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个人方面 |
二、组织方面 |
三、社会文化方面 |
第四章 大学文化影响下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的对策 |
第一节 形成以文化价值为引领的职后教育理念 |
一、确定青年教师主体地位,加强职后教育重要性认识 |
二、确立终身教育理念,端正职后教育态度 |
第二节 建立以文化制度为规范的职后教育机制 |
一、建立职后教育激励机制,促使职后教育常态化 |
二、构建职后教育管理机制,增强职后教育实效性 |
三、完善职后教育评价机制,实现职后教育高效化 |
第三节 提高以文化资源为保障的职后教育质量 |
一、整合高校文化资源,提高职后教育质量 |
二、明确课程设置不足,加强培训课程建设 |
第四节 鼓励以文化实践为指导的教师教育行为 |
一、剖析青年教师发展特点,制定具体可行实践方案 |
二、立足教学与科研实践,提高青年教师职业能力 |
三、明确文化实践主导力量,实现良好教育行为后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对职工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1.1 职工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1.1.2 职工体育管理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1.1.2 选题研究意义 |
1.1.2.1 理论意义 |
1.1.2.2 实际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职工体育 |
1.2.2 国外职工体育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文献资料分析法 |
1.3.2.2 实地调查访谈法 |
1.3.2.3 问卷调查法 |
1.3.2.4 数理统计法 |
1.3.2.5 逻辑分析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1.5 概念界定研究 |
1.5.1 职工体育的概念 |
1.5.2 职工体育管理模式 |
第2章 红塔集团职工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
2.1 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及运行状况分析 |
2.1.1 红塔集团组织框架以及职工体育管理机制 |
2.1.2 红塔集团职工对职工体育的参与态度认识 |
2.1.3 红塔集团开展职工体育的经费支持及开展运动项目情况 |
2.1.4 红塔集团开展职工体育活动取得的成效 |
2.2 红塔集团职工参与职工体育的情况调查 |
2.2.1 受调查职工对体育锻炼功能的认知分析 |
2.2.2 受调查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和频数 |
2.2.3 受调查职工参与的活动项目选择分析 |
2.2.4 受调查职工的业余体育消费情况 |
2.2.5 影响红塔集团职工体育开展的因素分析 |
2.2.6 受调查职工参与体育活动方式和场所选择 |
第3章 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的效果分析 |
3.1 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对职工体育发展的分析 |
3.1.1 对社会和其他企业职工体育开展的影响 |
3.1.2 对红塔集团企业文化和个人发展的影响 |
3.2 红塔集团开展职工体育所取得的效果分析 |
3.2.1 强化企业职工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激发职工进取精神 |
3.2.2 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形象 |
3.2.3 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
3.3 红塔集团受调查职工的基本状况 |
3.3.1 红塔集团受调查职工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
3.3.2 红塔集团受调查职工的岗位类别 |
3.3.3 红塔集团受调查职工对集团开展职工体育的认识 |
第4章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历史分析法 |
1.2.3 逻辑分析法 |
1.2.4 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 |
2 数据来源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1980-1989 年体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的分析 |
聚类1:学校体育领域研究 |
聚类2:竞技比赛领域研究 |
聚类3:体育科学、体育事业领域研究 |
3.2 1990-1999 年体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的分析 |
聚类1:学校体育领域研究聚类 |
聚类2:体育科学研究聚类 |
聚类3:运动训练领域研究聚类 |
聚类4:运动项目研究聚类 |
3.3 2000-2009 年体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的分析 |
聚类1:学校体育领域研究聚类 |
聚类2: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研究聚类 |
聚类3: 竞技体育领域研究聚类 |
聚类4:高校体育教育领域研究聚类 |
聚类5:体育职业化方向研究聚类 |
聚类6:体育消费领域研究聚类 |
3.4 2010至今体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的分析 |
聚类1:体育哲学领域的研究聚类 |
聚类2: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研究聚类 |
聚类3:大众体育领域研究聚类 |
聚类4:体育事业领域研究聚类 |
聚类5:学校体育领域研究聚类 |
聚类6:运动生理领域研究聚类 |
聚类7:竞技比赛领域研究聚类 |
聚类8:体质健康领域研究聚类 |
4 结论 |
(9)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培养优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体育尖子生的相关概念的研究 |
1.3.2 关于国外中学体育尖子生的研究现状 |
1.3.3 我国学校体育尖子生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分析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个案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培养现状 |
3.1.1 培养目标情况 |
3.1.2 培养计划情况 |
3.1.3 培养保障情况 |
3.1.4 组织管理情况 |
3.1.5 文化课学习情况 |
3.1.6 训练和竞赛情况 |
3.1.7 考核评价情况 |
3.2 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衔接情况 |
3.2.1 运动项目的衔接 |
3.2.2 教练员的衔接 |
3.2.3 培养工作的衔接 |
3.3 影响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发展的因素分析 |
3.3.1 影响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发展的主观因素 |
3.3.2 影响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发展的客观因素 |
3.4 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1 培养目标和输送渠道单一,领导重视程度不足 |
3.4.2 培养计划缺乏针对性和连贯性 |
3.4.3 管理脱节,培养形式单一,缺少科学、长效管理机制 |
3.4.4 考核评价体系和反馈渠道不够完善 |
3.4.5 培养资金来源渠道窄,师资培训投入不足 |
3.4.6 培养工作衔接不够流畅 |
3.5 郑州市第九中学足球尖子生培养个案分析 |
3.5.1 郑州市九中足球运动发展历程和成绩情况 |
3.5.2 科学管理,领导先行 |
3.5.3 完善的培养保障 |
3.5.4 特色办学,增强学校足球文化氛围 |
3.5.5 加强国际交流学习,拓宽上升途径 |
3.6 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培养优化发展策略 |
3.6.1 提高认识,强化领导重视,优化培养目标 |
3.6.2 重视个体,加强培养方案的的针对性和特殊性 |
3.6.3 以人为本,优化管理机制,制定适应体育尖子生的管理体制 |
3.6.4 优化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 |
3.6.5 拓宽资金渠道,完善场地设施 |
3.6.6 优化师资力量,促进素质能力提升 |
3.6.7 健全竞赛体系,畅通输送渠道 |
3.6.8 发挥学校力量,多方位促进有效衔接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培养优化发展研究(管理者问卷) |
附录B 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培养优化发展研究(体育尖子生问卷) |
附录C 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培养优化发展研究(教练员问卷) |
附录D 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E 问卷效度检验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武陵山片区文化生态概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概况 |
2.1 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的源流 |
2.1.1 生产与生活劳动和人类生存繁衍 |
2.1.2 民族纷争与部落冲突 |
2.1.3 农暇消遣娱乐 |
2.1.4 宗教信仰与民间民俗信仰活动 |
2.2 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 |
2.2.1 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分类原则 |
2.2.2 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 |
2.3 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
2.3.1 空间连体:民族传统体育的区域性与整体性 |
2.3.2 文化渊远: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性与广博性 |
2.3.3 义理双收: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性与实用性 |
2.3.4 与时俱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性与现代性 |
2.3.5 竞娱同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与娱乐性 |
2.3.6 兼收并蓄:民族传统体育的差异性与兼容性 |
第3章 武陵山片区民间信仰概况 |
3.1 武陵山片区民间信仰源流 |
3.1.1 武陵山片区民间信仰之“源” |
3.1.2 武陵山片区民间信仰之“流” |
3.2 武陵山片区民间信仰对象 |
3.2.1 自然神崇拜 |
3.2.2 祖先崇拜 |
3.2.3 图腾崇拜 |
3.3 武陵山片区民间信仰特点 |
3.3.1 多样性:多神崇拜与万物有灵 |
3.3.2 功利性:禳灾赐福与逢凶化吉 |
3.3.3 神秘性:了无踪影与神圣莫测 |
3.3.4 趋同性:文化趋同与族群交互 |
3.3.5 差异性:区域更迭与文化差异 |
第4章 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
4.1 武陵山片区民间信仰中的民族传统体育 |
4.1.1 酬谢神灵:以身体舞动酬谢神灵福祉 |
4.1.2 祛除鬼魅:用身体跳动以显人灵神威 |
4.1.3 祭祀先祖:身体之律动告慰亡灵之魂 |
4.2 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图腾崇拜与信仰符号 |
4.2.1 神灵愉悦:以符号信仰精神欢愉闲暇 |
4.2.2 神灵祈求:以祈图腾神灵佑护竞勇攀登 |
4.2.3 神灵祭祀:强化仪式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社会功能 |
4.3 武陵山片区各民族开展传统体育活动的现实需要与信仰诉求 |
4.3.1 现实需要:文化传承需要与生产生活需要 |
4.3.2 信仰诉求:民族传统体育推动传承民间信仰文化 |
第5章 信仰文化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启示与思考 |
5.1 体育真善美的崇尚追求与信仰娱神慰己的精神诉求的矛盾与统一 |
5.1.1 体育真善美的崇尚追求与信仰娱神慰己的精神诉求的矛盾 |
5.1.2 体育真善美的崇尚追求与信仰娱神慰己的精神诉求的统一 |
5.2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信仰共生发展的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会议论文目录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参与)的田野调查报告 |
致谢 |
四、为发展我国高校体育科研事业锦上添花(论文参考文献)
- [1]太极拳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研究[D]. 秦蒙蒙. 天津体育学院, 2021
- [2]桂林市社区民族健身操的开展现状及推广路径研究[D]. 杜柏颖.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3]高等体育院校教学学术及实现路径[D]. 赵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第三届全国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艺术节体育舞蹈金奖作品创编研究[D]. 吴冬颖.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0)
- [5]高校科研团队与学术生产力关系研究 ——基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科研团队的案例[D]. 张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大学文化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 杨丹丹. 青岛大学, 2019(02)
- [7]红塔集团职工体育管理机制对职工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 张杨峰.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的演变[J]. 郑玉斌. 军事体育学报, 2019(02)
- [9]郑州市中学体育尖子生培养优化发展研究[D]. 王寒玉. 河南大学, 2018(01)
- [10]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信仰研究[D]. 但勇. 湖南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