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鲁-苏-皖地区华夏构造与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关系

辽-鲁-苏-皖地区华夏构造与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关系

一、辽鲁苏皖地区华夏系构造与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胡基垣,郭宇明,李超[1](2018)在《罗城宝坛地区构造体系对锡成矿作用的控制》文中认为广西罗城宝坛地区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的西部与其他构造体系或构造带复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造就了宝坛地区是南岭锡矿的一个矿集区。通过对宝坛地区出露地层岩性、区域岩浆岩岩性分析以及对区域构造运动导致的控矿因素讨论,认为锡矿在空间上受到两个不同时期的主导控矿构造及伴生或派生的低级构造的控制。

王浩男[2](2018)在《无锡—宿迁断裂扬州段新构造期活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锡-宿迁断裂位于中国大陆东部长江三角洲平原区,为隐伏断裂。这就在获取断层准确的空间位置、上断点埋深及最新活动时代等有诸多困难。本论文以“无锡-宿迁断裂扬州段”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并结合研究区实际地质构造,在扬州市邵伯湖南北两端布置了两条大地电磁测线及四条浅层地震勘探线,在大地电磁及浅层地震勘探对无锡-宿迁断裂进行大致有效定位的基础上,布设了1条跨断层的钻孔联合地质剖面,进一步获取隐伏断层近地表断错、上断点埋深以及最新活动时代。最终在大地电磁、浅层人工地震勘探、联合钻孔剖面探测等方法结合周边已知钻孔对比年代结果,给出了无锡-宿迁断裂带扬州段的准确空间位置及新近纪以来的活动性并结合区域地震地质特征对该区未来地震危险作出评价,主要成果如下。(1)无锡-宿迁断裂在扬州的准确空间位置起于高邮湖,穿过邵伯湖,经过邵伯镇西、泰安镇西至凤凰河。(2)邵伯湖东西两侧中更新世及之前地层界面存在显着落差,根据第四系和上新统底界落差计算得出断裂垂直活动速率为0.010-0.015mm/a,属于弱活动断裂。(3)虽然无锡-宿迁断裂活动性较弱,但其于北东向断裂交汇处仍是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需进一步关注。

杨海[3](2015)在《中国陆域居里面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50余年航空物探调查,我国大陆已实现航空磁力测量全覆盖,2012年完成了新版航磁系列图件的编制,基于最新汇编的1:500万《中国陆域航磁ΔT化极场等值线平面图》,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航空物探数据处理软件GEOPROBE V2.0,运用功率谱法对中国陆域的居里点深度进行了估算。计算时采用了中国1/100万分幅航磁图数据,网格化采样(间距5×5km),进行了分带化极处理。采用边长为100×100km的“窗口”沿测线与测点方向分别重叠50km移动进行计算,获得了8004个居里点深度,完成了中国陆域居里面深度图的编制。本次编图填补了青藏高原西部的空白,首次完整的展现了中国大陆的居里面特征。通过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比,居里面深度能够较好的反映我国大地构造特征,居里面隆起带反映了构造单元界线和深大断裂,居里面坳陷区通常指示稳定的地块。研究表明,居里面在稳定地块埋深为28-45km,以坳陷特征为主,如塔里木盆地、扬子盆地区、华北盆地区、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松辽盆地、二连盆地、巴彦浩特-武威-潮水盆地、珠江口-琼东南盆地,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坳陷区等。华北盆地区的居里面特征与塔里木陆块和扬子陆块有较大的差异,相对偏浅且变化剧烈,这可能与华北陆块遭受了复杂的后期改造,导致软流圈上隆和岩石圈减薄有关。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块是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呈NWW向展布的巨型居里面坳陷带,因其发育大面积的三叠系沉积地层和较少的岩浆活动,其三叠系的沉积岩厚度可达10km左右。这些稳定的地块都具有莫霍面隆起和居里面坳陷的特征。在活动频繁的造山带居里面以隆起为特征,埋深为18-26km,如东北部山岭区、西北部山岭区、秦岭-大别山地区、西昆仑-西藏-三江-康滇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等。这反映了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所引起的地壳地温梯度的差异。居里面通常较莫霍面浅,在局部地区居里面会嵌入上地幔,说明部分地区上地幔顶部也是具有磁性的,如喀喇沁旗-随县地学断面上华北地块居里面就延伸至上地幔1-6km。结合大地构造特征,对居里面进行了区划,一级单元沿用七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二级和三级单元按照居里面特征进行命名。天山-兴蒙造山系、西藏-三江造山系、武夷-云开造山系以及秦祁昆造山系都以居里面隆起为主要特征,在局部的稳定地块呈坳陷,如天山-兴蒙造山系中的准噶尔-吐哈地块,松辽地块,佳木斯地块等;秦祁昆造山系中的柴达木地块;西藏-三江造山系中的巴颜喀拉地块。华北陆块区、塔里木陆块区以及扬子陆块区都以块状坳陷为主要特征。收集了我国816个大地热流数据,对比研究居里面深度与地温梯度和地热流的关系,结果显示居里面深度与大地热流并非线性关系,但居里面深度大于30km时,大地热流变化范围收窄,均小于100m W/m2,说明居里面坳陷区热流活动较弱。并且,随着热流值的升高,热流值有向中国东部沿海、藏南-三江地区、秦岭-大别地区、辽东等地集中的趋势,这些地区都呈现出居里面隆起的特征,是中国大陆构造应力较集中的部位。我国大、中型地热田主要分布在藏南、滇西、康滇、东南沿海、汾渭地堑、燕山、长白山等地,大都位于居里面的隆起区或隆起边缘梯度带,是板块活动或构造活动十分活跃的地区。就收集到的已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来看,分布在18-27km深度的占67.4%。因此,居里面可以用于预测我国地热资源的远景区。通过对典型地热田成因的归纳研究,揭示了地热资源的产出与中新生代岩浆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些岩体作为热源控制着地热资源的分布。结合居里面深度、岩浆岩分布以及构造发育等特征,圈定了9个地热资源远景区。居里面作为地壳的热动力结构面,可以反映板块活动的边界以及活动断裂作为深部通道引起的热异常。许多学者已经撰文指出居里面隆起的边缘及梯度带是地震的高发部位。本文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收集了公元1970年至公元2014年的正式地震目录,提取了其中四级以上的地震数据按发震时间和强度分别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地震震中主要都分布在“冷-热”块体或“冷-冷”块体过渡的部位,居里面表现为梯度带或者“凹中隆”。随着地震强度的增高,地震震中的范围在向青藏高原收缩,该区也是中国居里面隆起程度最高、范围最大的地区,说明地壳内热活动十分剧烈。统计表明,地震震中主要分布在居里面隆起边缘及转换带,这些地区集中了60%以上的地震,坳陷区比较稳定,地震活动较少。活动断裂在青藏高原内部及其边缘和东部环太平地区断裂十分发育,且通常几组活动断裂纵横交错,分布十分杂乱,居里面以隆起及其边缘梯度带为特征。其余活动断裂大都分布在稳定板块边缘,如准噶尔地块周缘、塔里木陆块周缘、扬子陆块周缘以及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居里面以梯度带为特征。由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可以看出,现今的中国大陆以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乌蒙山为界,西部的活动性明显高于东部,地震峰值加速度的高值区都分布在西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0.3g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居里面隆起及梯度带。

惠若愚[4](2012)在《苏鲁造山带浅部构造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中央造山带由西部昆仑-祁连-秦岭段和东部的大别-苏鲁段组成,苏鲁造山带更是位于整个造山带的最东段。作为一条中生代的造山带,苏鲁造山带同时也是一条超高压变质带(UHPM),这是一种代表了深俯冲后折返事件的相带信息,苏鲁地区也因此引起了较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野外现象观察描述、地质图件识别运用等方法,对苏鲁造山带的物质组成、几何形态进行了调查、归纳以及重点剖析,总结出造山带浅部的构造特征;同时,通过对重力资料、航磁资料、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地震层析资料以及深反射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与分析,了解苏鲁地区的深部特征信息。在这两方面基础上,对苏鲁造山带深部的动力学过程进行推导,结合古地磁资料,进一步总结出这一地区的造山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造山带发育之前,苏鲁地区的地质背景为:前寒武时期,经历了沉积与岩浆侵入活动的相互交替阶段;古生代时不存在大范围沉积或者侵入事件;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时,古特提斯洋北支东段洋壳向华北板块之下进行俯冲,开启了苏鲁造山的序幕。洋壳俯冲结束后,碰撞造山过程开始,相关的动力学过程持续了整个中生代,直到古近纪才正式结束。对整个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划分,得到如下五个主要阶段:中三叠世的前期俯冲阶段(即苏鲁俯冲阶段)、晚三叠世的拉张折返阶段、早-中侏罗世的后期俯冲阶段(即扬子俯冲阶段)、晚侏罗世的调整结合阶段以及晚侏罗世-古近纪的伸展减薄阶段。而当造山作用进入尾声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活动加强,逐渐成为该区构造活动的主控因素,并塑造了造山带的现今复杂的地质面貌。

王丽娟[5](2009)在《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环境分析》文中指出徐淮地区位于中朝板块的东部,属徐淮胶辽分区,以蚌埠隆起为界分为苏皖北部和淮南两个亚区,因地处蓟县、湖北峡东之间的过渡地带,且具有青白口系至原震旦系的连续海相剖面,是研究我国新元古代地层南北衔接的关键地段。然而对于这套地层的时代、层序以及与邻区对比等问题,至今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尤其是在国际地层委员会公布“2004年国际地层表”之后,对本区的重新划分和对比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实测剖面和前人资料为基础,依据多重地层划分的原理,结合臼齿碳酸盐岩、风暴沉积、高温蒸发及最大海泛事件研究,运用Sr、C同位素年龄、地球化学、古地磁资料、古生物化石等,对徐淮地区各地层分区的新元古代地层进行垂向划分,探讨存在争议的组段的时代归属以及两地层分区的衔接与对比;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展开了与邻区新元古代地层的横向对比;最后在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岩石组合与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区域沉积模式,识别出沉积相与亚相,探讨研究区新元古界海平面变化、沉积环境演化及古地理格局。研究表明: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地层除凤台组外沉积时限大约在距今900~650Ma之间,为青白口系-南华系之间的沉积;江苏“史家组”为魏集组的一部分,史家村史家组位于南华系底部,层位与淮南刘老碑组相当,魏集组与望山组属于同时异相岩组;凤台组应归属于震旦系,成因为海底扇的水道沉积;苏皖北部与淮南地区的新元古代地层可进行衔接与对比,淮南地区的新元古代地层基本上相当于苏皖北部的下部层位: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地层与辽南、鲁中地区可对比,新于蓟县地区,与峡东地区只能通过同位素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区可识别出5个沉积相、10个亚相,沉积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包括两个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和一个海进过程。

王翔[6](1987)在《苏皖北部与辽南上元古界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与郯庐断裂带平移问题》文中认为郯城—庐江断裂带平移是近年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作者在研究了苏皖北部和辽南晚元古代地层地球化学特征之后,发现两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们不属于同一沉积盆地。因此,从地球化学角度看,郯庐断裂带不存在巨大平移。从区域构造和地球动力学考虑,晚元古代时期,华北地块东部的地壳波浪状锒嵌构造格局对剥蚀区与沉积区的展布及演化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苏皖北部与辽南上元古界之间的地球化学差异性,在宏观上是构造差异性的物质表现。

王治顺,董法先,王小凤,李中坚,朱永余,张德宝[7](1987)在《安徽庐江—枞阳及外围地区主要构造体系及其对铁(铜)矿产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本专题经过了五年的研究,对淮阳山字型、秦岭纬向带、新华夏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建立了皖东经向构造体系、划分出了华夏系,它们对区域构造格架有重要影响,是导致郯庐断裂形成演化、体系归属及有无巨大平移之争的主因。在构造与铁铜硫矿产关系方面,前人多强调它们与东西带和新华夏系有关,经研究得知,本区乃至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严格受淮阳山字型弧形折皱带及脊柱折皱带所控制,而纬向带和新华夏系与山字型折褶带复合改造,也对区内铁铜硫矿产的富集、叠加有重要意义,这就为本区以及长江中下游找矿方向的确定和进行找矿预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在综合研究改造与建造、成矿物质来源及移聚条件后,对本区进行了找矿预测。

王治顺,董法先,王小凤,李中坚,朱永余,张德宝[8](1987)在《安徽庐江—枞阳及外围地区主要构造体系及其对铁(铜)矿产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本专题经过了五年的研究,对淮阳山字型、秦岭纬向带、新华夏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建立了皖东经向构造体系、划分出了华夏系,它们对区域构造格架有重要影响,是导致郯庐断裂形成演化、体系归属及有无巨大平移之争的主因。在构造与铁铜硫矿产关系方面,前人多强调它们与东西带和新华夏系有关,经研究得知,本区乃至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严格受淮阳山字型弧形折皱带及脊柱折皱带所控制,而纬向带和新华夏系与山字型折褶带复合改造,也对区内铁铜硫矿产的富集、叠加有重要意义,这就为本区以及长江中下游找矿方向的确定和进行找矿预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在综合研究改造与建造、成矿物质来源及移聚条件后,对本区进行了找矿预测。

王治顺,董法先,王小凤,李中坚,朱永余,张德宝[9](1987)在《构造体系划分》文中研究指明本专题经过了五年的研究,对淮阳山字型、秦岭纬向带、新华夏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建立了皖东经向构造体系、划分出了华夏系,它们对区域构造格架有重要影响,是导致郯庐断裂形成演化、体系归属及有无巨大平移之争的主因。在构造与铁铜硫矿产关系方面,前人多强调它们与东西带和新华夏系有关,经研究得知,本区乃至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严格受淮阳山字型弧形折皱带及脊柱折皱带所控制,而纬向带和新华夏系与山字型折褶带复合改造,也对区内铁铜硫矿产的富集、叠加有重要意义,这就为本区以及长江中下游找矿方向的确定和进行找矿预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在综合研究改造与建造、成矿物质来源及移聚条件后,对本区进行了找矿预测。

王治顺,董法先,王小凤,李中坚,朱永余,张德宝[10](1987)在《构造体系对铁(铜)矿产的控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专题经过了五年的研究,对淮阳山字型、秦岭纬向带、新华夏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建立了皖东经向构造体系、划分出了华夏系,它们对区域构造格架有重要影响,是导致郯庐断裂形成演化、体系归属及有无巨大平移之争的主因。在构造与铁铜硫矿产关系方面,前人多强调它们与东西带和新华夏系有关,经研究得知,本区乃至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严格受淮阳山字型弧形折皱带及脊柱折皱带所控制,而纬向带和新华夏系与山字型折褶带复合改造,也对区内铁铜硫矿产的富集、叠加有重要意义,这就为本区以及长江中下游找矿方向的确定和进行找矿预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在综合研究改造与建造、成矿物质来源及移聚条件后,对本区进行了找矿预测。

二、辽鲁苏皖地区华夏系构造与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鲁苏皖地区华夏系构造与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罗城宝坛地区构造体系对锡成矿作用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宝坛锡矿矿区地质概况
    1.1 地层
    1.2 岩浆岩
    1.3 矿产
2 构造体系与成矿作用
    2.1 近东西向倒转背斜构造的次级构造力学性质转变阶段控制成矿
        2.1.1 近东西向岩层层间虚脱控制成矿
        2.1.2 断裂构造的张性转变阶段控制成矿
    2.2 南北向花岗岩体接触带控制成矿
3 结论

(2)无锡—宿迁断裂扬州段新构造期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
        1.2.1 新构造与活动构造研究现状
        1.2.2 无锡-宿迁断裂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1.5.1 技术路线
        1.5.2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地层简介
        2.2.1 新近系
        2.2.2 第四纪地层
    2.3 研究区构造背景
    2.4 研究区区域重力特征
第3章 无锡-宿迁断裂的地球物理勘探
    3.1 断裂带的大地电磁测深
        3.1.1 下扬子电性特征
        3.1.2 MT剖面结果
    3.2 断裂带的浅层地震勘探
        3.2.1 地震地质条件
        3.2.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3.2.3 地震资料解译结果
        3.2.4 断层(点)解释及成果
        3.2.5 新近系底界面起伏形态
第4章 钻孔勘探与地层对比特征
    4.1 主要剖面介绍
        4.1.1 扬州市ZKYZ02钻孔剖面
        4.1.2 扬州市ZKYZ04钻孔剖面
    4.2 钻孔连井剖面
第5章 地震活动及现今应力场特征
    5.1 地震活动与分布特征
    5.2 地震烈度特征
    5.3 现今应力场特征
第6章 讨论
    6.1 无锡-宿迁断裂的构造特征
    6.2 无锡-宿迁断裂的活动性
    6.3 活动断裂格局与地震活动关系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下一步工作计划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中国陆域居里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2 应用研究现状
    1.3 论文依托及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方法原理及结果分析
    2.1 方法原理
    2.2 结果分析
        2.2.1 全国居里面对比
        2.2.2 局部居里面对比
第3章 居里面与中国大地构造
第4章 中国居里等温面特征
    4.1 中国陆域居里面分布特征
        4.1.1 居里面坳陷区
        4.1.2 居里面隆起区
    4.2 中国陆域居里面大地构造分区
    4.3 深大地震剖面居里面分布
    4.4 居里面与莫霍面的关系
第5章 居里面与地热的关系
    5.1 居里面与大地热流
    5.2 地热资源分布与居里面的关系
    5.3 典型地热田特征分析
        5.3.1 西藏地热区
        5.3.2 滇西地热区
    5.4 中国地热远景预测
第6章 居里面与地震的关系
    6.1 地震与居里面分布关系
        6.1.1 不同年代地震分布与居里面耦合关系
        6.1.2 不同震级地震分布与居里面耦合关系
    6.2 活动断裂分布特征
    6.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特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苏鲁造山带浅部构造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造山带研究现状
        1.2.2 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物质组成
    2.1 本区地层
        2.1.1 变质地层
        2.1.2 沉积地层
        2.1.3 地层划分分析
    2.2 邻区地层
        2.2.1 胶莱盆地-胶北隆起区
        2.2.2 鲁西-郯庐断裂地层区
        2.2.3 苏北盆地区
        2.2.4 地层对比分析
    2.3 侵入岩
        2.3.1 侵入岩谱系划分
        2.3.2 侵入岩活动规律
    2.4 超高压、高压变质岩带
        2.4.1 超高压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2.4.2 高压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2.4.3 变质带的划分
    2.5 小结
第三章 浅部几何结构分析
    3.1 构造单元划分和控制性断裂
        3.1.1 构造单元划分
        3.1.2 控制性断裂
    3.2 构造单元分区分析
        3.2.1 威海构造小区
        3.2.2 胶南构造小区
        3.2.3 连云港构造小区
        3.2.4 主要构造类型发育情况
    3.3 典型构造样式分析
        3.3.1 逆冲推覆构造
        3.3.2 走滑构造
        3.3.3 穹窿构造
        3.3.4 正滑构造
        3.3.5 环、弧状构造
    3.4 小结
第四章 深部地球物理信息分析
    4.1 地球物理场特征
        4.1.1 区域重力场
        4.1.2 区域地磁场
        4.1.3 电磁测深
        4.1.4 区域弹性波场
    4.2 深反射地震剖面
第五章 苏鲁造山带的动力学演化
    5.1 碰撞前的背景
    5.2 苏鲁造山带演化过程
        5.2.1 前期俯冲阶段
        5.2.2 拉张折返阶段
        5.2.3 后期俯冲阶段
        5.2.4 调整结合阶段
        5.2.5 伸展减薄阶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环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概况
3 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垂向划分
    3.1 地层划分的原理与方法
    3.2 各地层分区新元古代地层的垂向划分
    3.3 小结
4 徐淮地区及邻区新元古代区域地层的横向对比
    4.1 苏皖北部与淮南地区新元古代地层的衔接与对比
    4.2 徐淮地区与邻区新元古界的横向对比
5 研究区新元古界沉积环境分析
    5.1 研究区新元古界岩石学特征
    5.2 研究区新元古界沉积模式
    5.3 研究区新元古界沉积体系、沉积相
    5.4 研究区新元古界沉积环境演化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辽鲁苏皖地区华夏系构造与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罗城宝坛地区构造体系对锡成矿作用的控制[J]. 胡基垣,郭宇明,李超. 四川地质学报, 2018(03)
  • [2]无锡—宿迁断裂扬州段新构造期活动性研究[D]. 王浩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3]中国陆域居里面特征研究[D]. 杨海.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4]苏鲁造山带浅部构造特征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分析[D]. 惠若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05)
  • [5]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环境分析[D]. 王丽娟. 山东科技大学, 2009(S1)
  • [6]苏皖北部与辽南上元古界地球化学特征对比与郯庐断裂带平移问题[J]. 王翔. 辽宁地质, 1987(04)
  • [7]安徽庐江—枞阳及外围地区主要构造体系及其对铁(铜)矿产的控制作用[J]. 王治顺,董法先,王小凤,李中坚,朱永余,张德宝.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1987(01)
  • [8]安徽庐江—枞阳及外围地区主要构造体系及其对铁(铜)矿产的控制作用[A]. 王治顺,董法先,王小凤,李中坚,朱永余,张德宝.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9), 1987
  • [9]构造体系划分[J]. 王治顺,董法先,王小凤,李中坚,朱永余,张德宝.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 1987(01)
  • [10]构造体系对铁(铜)矿产的控制作用[J]. 王治顺,董法先,王小凤,李中坚,朱永余,张德宝.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刊, 1987(01)

标签:;  ;  ;  ;  ;  

辽-鲁-苏-皖地区华夏构造与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