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实验室在中学的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传和[1](1990)在《对中学语言实验室发展的几点认识》文中指出 一、语言实验室的选型目前在中学使用的语言实验室按功能来讲,有3种,按价格可分高、中、低3个档次。高档语言实验室一般在3万元以上。中档语言实验室一般在3万元以下,1万元以上。低挡语言实验室是较简易的听音型语言实验室。
郭玉婷[2](2013)在《基于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尤其是基于数字语言实验室的英语教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高职英语教学沿袭传统的本科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表现出低效、应试的弊端。相当数量的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能力和交际能力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的话语分析方式,发展并活跃于语言学领域,它强调通过语言、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这一理论为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多模态外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因此,本文将借鉴多模态话语理论研究成果论证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多媒体与多模态有机结合,探讨如何通过使用数字语言实验室,实现各种不同模态相互协作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从而改变目前高职英语教育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以培养出拥有较高英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检索,对涉及到多模态理论研究、高职英语教学及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等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就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情况,理论框架进行梳理。辨明多模态和多媒体、模态和媒介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论证打好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多模态话语理论及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这一部分介绍了多模态话语的概念及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高职英语视听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的应用;从生源、学习兴趣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学现状。第三部分是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实现多模态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这一章介绍了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在英语教学中的理论基础,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发展与特点,以及在数字语言实验室中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的实现方式。第四部分是多模态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通过对比控制班和实验班前测、后测成绩,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并整理出目前多模态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多模态教学理论及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实际对基于数字语言实验室的高职英语教学提出几点思考建议。本论文选取了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2011级工商管理专业1班和3班两个入学英语平均成绩基本相同的班(分别为83.4和84.2),将一班作为控制班,在传统教室上课;3班作为实验班,在数字语音室上课。在这两个班之间开展了对比实验和问卷调查。在实验开始前和结束时进行前测和后测,以及问卷调查。测试内容包括听力、词汇、阅读理解和写作等。问卷调查是我自行设计的《高职学生多模态英语学习问卷调查》,问卷涉及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困难等。通过两个班前测后测成绩的比对,以及问卷调查结果的变化,我们发现,实验班通过一学期的数字语音室英语学习,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明显提高,词汇量增长明显,阅读能力获得了较大的提升,而普通班变化不明显。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为多模态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极大的促进了高职多模态英语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了在听力、词汇、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学习效率。总之,基于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多模态英语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
孙洁[3](2013)在《对大学英语教学当中网络语言实验室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如今在大学英语教学当中更多的应用网络语言实验室,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网络语言实验室的概念、应用和作用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网络语言实验室的优势提供良好条件进行大学英语教学,针对性的提出对应用网络语言实验室当中所面临的问题。
孙曼丽[4](2012)在《从“能力本位”到“表现标准本位” ——“二战”后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梳理了“二战”以后美国外语教师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历史过程。本研究将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殖民地时期-20世纪中叶、“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末以及20世纪80年代至今,探讨了每个历史时期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背景与动因、发展过程和实施举措。本研究从纵向上阐述了外语教师教育中的职前、入职与在职教育,从横向上论述了外语教师的专业标准、培养方案与评价体系。本研究在探究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分析出其五个方面的重要特征:(1)“能力本位”与“表现标准本位”改革均以外语政策为契机,但内涵有本质的区别;(2)彰显了美国外语教师从群体专业化到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3)体现了外语教学观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4)以标准促发展,培养目标具体务实;(5)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它对我国的启示体现在三个方面:(1)制定外语教师专业标准;(2)重视外语教师的综合素养;(3)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与评价体系。
高天燕[5](1995)在《语言实验室在中学的使用》文中认为 语言实验室的建立为英语教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它便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增加练习机会,增大课堂容量,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有利的条件,更主要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语言的听说能力,高效地培养学生“快速反应”的能力。一、建立设备先进配套齐全的语言实验室我校领导遵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三个一切校规,于1990年购进两套苏州仪表元件厂生产的SYY—Ⅲ型微机控制语言实验系统,它的特点是:采用微电脑控制,轻触键盘进行操作,共设置28个键可对64个学生进行多功能听说教学。主控台设置两台高级教师用录音机,可同时播送两套教材,并能实现自动编组、编对,扫描监听、呼叫记忆,实行应答和节目监听、节目播话、对讲、示范等多种实用功能。并添加了两个辅助台,配备了投影器、幕布及幻灯机。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又购进各个年级的投影片、幻灯片、及转录了教学用录音带、录像带。我校现有录像带144盒,录音带844盒,幻灯投影片共15960张。
唐玉玲,张茂豪,汤敬安,何于班[6](2007)在《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的对接研究——一项实证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学生认为"在大学英语课堂里学到的不如中学"这一现象,我们对中学和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各个方面调查了在校大学生的看法。定量、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一)从中学进入大学,影响英语教与学的主要因素发生了变化,在中学依次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管理,在大学依次是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二)影响大学英语教与学的四大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皆未能有效地发挥其在该阶段应该发挥的作用。最后,作者指出在学习阶段的转换中,有效地实现学生角色的转换、教师角色的衔接、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的衔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提出了改进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措施。
蓝色[7](2001)在《师专开放性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探讨》文中提出本文作者对师专开放性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及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建设的目的进行了分析探讨 ,并对师专开放性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提出若干合理性的建议
刘若洋[8](2012)在《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萧树滋先生是我国电化教育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电化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当今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媒体应用出现片面追求技术性的现象,加之教育技术领域媒体思想的莫衷一是与媒体理论的纷繁复杂,本研究力求总结萧先生的电化教育媒体观并关注其实践应用,从中总结经验,寻找启示。本研究应用文献研究法对萧树滋先生的科研成果及相关资料进行了细致归类、整理,同时应用访谈法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对获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总结,本研究从萧树滋先生对电化教育媒体概念的认识、对电教媒体理论基础的看法、对电教媒体应用条件的分析、对电教媒体应用原则的阐述四个方面系统描述并客观评价了他的电化教育媒体观,从理念环境、制度环境和物理环境三个维度重点论述了萧先生的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环境,从媒体实践的主体、客体、性质三个角度剖析其过程,最后分析了媒体实践的结果,提出了他的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对教育技术领域乃至整个教育领域未来发展的启示。
曾戈[9](1983)在《外语教学中认识教学法与听说教学法的比较——一项外国研究报告简介》文中研究指明 六十年代中期,“听说革命”席卷外语教育界,听说教学法风行各地,各种类型的语言实验室也应运而起。于是,外语教学很快就面临两个互相关联的问题:(1)新的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哪个更好些?(2)普遍使用的几种语言实验系统中哪个系统好些?不管你的结论如何,空口
高丽娟[10](1996)在《浅谈语言实验室中的英语听力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实验室中的英语听力教学是外语电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语言实验室的教学功能和教学特点出发,提出了语言实验室中英语听力的各种教学手段。
二、语言实验室在中学的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言实验室在中学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外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文献综述 |
1.2 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文献综述 |
1.3 多模态话语理论框架 |
1.4 多模态话语理论相关术语界定 |
第二章 多模态话语理论与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
2.1 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内涵及相关论述 |
2.1.1 多模态话语理论的内涵 |
2.1.2 多模态话语理论的相关论述 |
2.2 多模态话语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2.2.1 基于视觉符号观点的高职视听英语教学 |
2.2.2 基于多模态语篇观点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 |
2.2.3 基于非言语交际观点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
2.3 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
第三章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实现多模态高职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 |
3.1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理论基础 |
3.2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特点与功能 |
3.3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
3.3.1 提供个性化教学环境 |
3.3.2 提供探索式、协作式的学习环境 |
3.4 基于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 |
3.5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多模态教学的实现方式 |
第四章 多模态高职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
4.2 研究过程 |
4.2.1 B 班(实验班)——多模态英语教学模式 |
4.2.2 A 班(控制班)——传统教学模式 |
4.3 问卷调查 |
4.3.1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问卷调查 I》 |
4.3.2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问卷调查 II》 |
4.4 前测与后测 |
4.4.1 测试平均成绩分析 |
4.4.2 英语各能力成绩分析 |
结语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对大学英语教学当中网络语言实验室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网络语言实验室 |
二、在中学英语教学当中对网络语言实验室的应用研究 |
三、使用网络语言实验室当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
结语 |
(4)从“能力本位”到“表现标准本位” ——“二战”后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二战”前美国外语教师教育发展回顾(殖民地时期~20世纪中叶) |
第一节 前外语教师教育时代:外语教育的的缘起(殖民地时期~19世纪末) |
一、语言教育的兴起与教师任用(殖民地时期~1775年) |
二、外语教育的形成与发展(1776年~19世纪末) |
三、外语教师教育缺失的成因 |
第二节 外语教师教育的形成与初步发展(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
一、外语教师教育的形成 |
二、外语教师的培养与认证 |
三、外语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背景与动因 |
第一节 “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政策环境 |
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引领和支持 |
二、“能力本位”教师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 |
三、外语教师教育领域的双重压力 |
第二节 “听说法”外语基础教育改革 |
一、外语基础教育的概况 |
二、“听说法”外语基础教育改革 |
第三节 “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
二、有关教师特征的研究理论 |
三、管理学、系统科学和电子科学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实施(“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末) |
第一节 “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 |
一、“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发端 |
二、“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正式形成 |
第二节 “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实施 |
一、“能力本位”的外语教师职前教育 |
二、“能力本位”的外语教师在职教育 |
三、“能力本位”外语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背景与动因 |
第一节 “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政策环境 |
一、安全危机引发联邦政府的关注 |
二、联邦政府对国民外语能力的重视 |
三、联邦政府的支持举措 |
第二节 “交际本位”的外语基础教育改革 |
一、外语基础教育的复苏与改革 |
二、外语基础教育的繁荣 |
三、外语基础教育改革对外语教师教育的挑战 |
第三节 “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 |
三、“反思教学”思潮 |
四、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 |
第一节 “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发端 |
一、“表现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思想 |
二、“表现标准本位”的教师教育改革 |
第二节 “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
一、颁布《外语教师教育培养方案临时指南》 |
二、制定州一级“表现标准本位”的外语教师教育标准 |
第三节 “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成熟 |
一、NCATE的外语教师职前培养标准 |
二、INTASC的外语教师入职标准 |
三、NBPTS的外语教师在职标准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表现标准本位”外语教师教育的实施 |
第一节 “表现标准本位”的外语教师职前教育 |
一、职前标准 |
二、培养方案 |
三、评价体系 |
第二节 “表现标准本位”的外语教师入职教育 |
一、入职标准 |
二、培养方案 |
三、评价体系 |
第三节 “表现标准本位”的外语教师在职教育 |
一、在职标准 |
二、培养方案 |
三、评价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特点分析与启示 |
第一节 特点分析 |
一、“能力本位”与“表现标准本位”改革均以外语政策为契机,但内涵有本质的区别 |
二、彰显外语教师从群体专业化到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 |
三、体现了外语教学观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
四、以标准促发展,培养目标具体务实 |
五、评价体系科学合理 |
第二节 对我国的启示 |
一、制定外语教师专业标准 |
二、重视外语教师的综合素养 |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培训与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语言实验室在中学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设备先进配套齐全的语言实验室 |
二、制定制度,建立规章,使用好语言实验室 |
三、语言实验室在教学中的作用 |
(6)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的对接研究——一项实证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方法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对象 |
(三) 调查工具及数据分析方法 |
三 结果与讨论 |
(一) 排序 |
(二) 教师方面 |
(三) 学生方面 |
(四) 课程设置 |
(五) 教学管理 |
四 结论与启发 |
(7)师专开放性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开放性多媒体语言实验的必要性 |
2 建立开放性语言实验的目的 |
3 进行开放性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建设 |
3.1 投资购买一整套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设备 |
3.2 搞好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 |
3.3 教学软件的匹配 |
3.4 制定开放性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
4 开放性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管理 |
4.1 制定好开放性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使用制度 |
4.2 开放性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
(8)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的研究现状 |
1.2.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的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3.1 电化教育思想 |
1.3.2 电化教育媒体观 |
1.3.3 电化教育媒体实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萧树滋的电化教育媒体观 |
2.1 萧树滋的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特点 |
2.1.1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的形成背景 |
2.1.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概述 |
2.1.3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小结 |
2.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的影响 |
2.2.1 推动电化教育学科的建设 |
2.2.2 指导电教媒体实践的开展 |
第3章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环境 |
3.1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理念环境 |
3.1.1 电教媒体实践的哲学理论 |
3.1.2 电教媒体实践的教育学理论 |
3.1.3 电教媒体实践的心理学理论 |
3.1.4 电教媒体实践的传播学理论 |
3.1.5 电教媒体实践的美学理论 |
3.1.6 电教媒体实践的物理学理论 |
3.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制度环境 |
3.2.1 电教媒体实践的社会制度环境 |
3.2.2 电教媒体实践的教育制度环境 |
3.2.3 电教媒体实践的学校制度环境 |
3.3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
3.3.1 视觉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
3.3.2 听觉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
3.3.3 视听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
3.3.4 综合媒体实践的物理环境 |
第4章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过程 |
4.1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主体 |
4.1.1 教育者 |
4.1.2 受教育者 |
4.2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客体 |
4.2.1 具体学科 |
4.2.2 教学内容 |
4.2.3 教育媒体 |
4.3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性质 |
4.3.1 创建电化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
4.3.2 加深对教育媒体思想的认识 |
4.3.3 注重电教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
第5章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实践的结果 |
5.1 形成媒体实践思想 |
5.2 深化媒体实践内涵 |
5.3 丰富媒体实践内容 |
5.3.1 视觉媒体的教学法 |
5.3.2 听觉媒体的教学法 |
5.3.3 视听媒体的教学法 |
5.3.4 综合媒体的教学法 |
5.4 开拓媒体实践范围 |
5.5 培养媒体实践人员 |
第6章 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对未来的启示 |
6.1 教育媒体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
6.2 提升大众电教观念 |
6.3 促使教育向现代化发展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成果总结 |
7.2 本研究的局限 |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语言实验室在中学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对中学语言实验室发展的几点认识[J]. 刘传和. 外语电化教学, 1990(03)
- [2]基于数字化语言实验室的高职英语多模态教学研究[D]. 郭玉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4)
- [3]对大学英语教学当中网络语言实验室的应用[J]. 孙洁. 语文建设, 2013(27)
- [4]从“能力本位”到“表现标准本位” ——“二战”后美国外语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研究[D]. 孙曼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5]语言实验室在中学的使用[J]. 高天燕. 外语电化教学, 1995(04)
- [6]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的对接研究——一项实证调查研究[J]. 唐玉玲,张茂豪,汤敬安,何于班.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 [7]师专开放性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探讨[J]. 蓝色. 河池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2)
- [8]萧树滋电化教育媒体观及其实践研究[D]. 刘若洋. 河北大学, 2012(08)
- [9]外语教学中认识教学法与听说教学法的比较——一项外国研究报告简介[J]. 曾戈. 现代外语, 1983(04)
- [10]浅谈语言实验室中的英语听力教学[J]. 高丽娟.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