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疗产后发热的点滴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妹,蒋贵林,安晓青[1](2021)在《蒋贵林教授治疗产后病医案4则》文中提出由于妇人产后多虚多瘀的生理病理特点,加之生活方式的改变,平素饮食不节,易受风寒,致使体质减弱,产后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蒋贵林教授寻求古人之言,结合临床,对产后病治疗屡有成效,现将其对产后发热、产后小便不通、产后身痛、产后缺乳治疗的4则医案予以浅析。
徐红梅[2](2021)在《女性“任通冲盛”临床辨识要点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
玉罕的[3](2021)在《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傣族“拢匹勒”(产后病)防治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医学是生物意义上的科学,同时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傣族传统“拢匹勒”(产后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傣族人民经过几千年的不断积累、总结,并反复实践的结果。傣医药知识的形成受到地域环境、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响,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知识。但由于各种原因傣医药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深入研究和探讨迫在眉睫。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挖掘整理傣族“拢匹勒”疾病防治实践的内容,并发现防治背后的医药文化内涵、地域性医药知识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多元的医疗选择,以新的视角体现民族医药的科学、文化双重性,为发展传承少数民族医药提供“傣族经验”。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借助人类学中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专业、民间、大众三个层面挖掘整理傣医预防、诊治该病的理论、治则、方药、疗法、特殊技艺、保健经验、传统习俗、仪式、文化及产生背景、案例资料,并尝试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进行具体的研究。首先对“拢匹勒”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其次,进行实地调研,以西双版纳州一市两县的专业医疗机构、民间傣医居住的村寨、傣族群众生活村寨为田野点,收集“拢匹勒”防治实践资料,以及傣族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多元医疗选择;最后,综合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析。研究结果:产后病是影响傣族妇女健康的常见病。傣族在预防和治疗该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性的独特理论、诊疗技术、用药经验。傣族产后病病因复杂,防治方法多元化。专业层面病症类别多达40个,针对复杂病症内服的傣成药有43个,外治成品制剂有12个;民间病因认知受到宗教文化影响,可分为客观因素、“超自然”因素两大类,具有草药、仪式等多种防治方法;大众对产后病的病因认知有不同的解释,这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有关。三个层面普遍擅长运用睡药、熏蒸、拖擦、攃药、洗药、包药疗法防治产后病。傣医在防治产后病中无论是内治、外治、单方、复方均使用“解毒”药,说明傣族“解毒”理论在其治疗实践中极为重要;另外一个特点是大众用药简单,通常为单方,而民间和专业用药更为复杂,但许多常用药物相同。研究结论:1、三个层面的个案访谈中体现出不同群体对产后病的病因、治疗认知存在差异性,这与其个体经历及宗教文化因素密不可分。2、傣族产后病的防治实践是专业、民间、大众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发展的结果。所以三个层面的防治原则、用药、特色疗法具有共性寓于个性的特点,且具有多元性。3、傣族传统产后病防治实践不仅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且安全、有效、惠民,值得推广。4、多元的社会文化和医疗环境,造就了多元化的就医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就医行为趋向于专业医疗机构,但偏远地区和年纪大的人群仍然对民间治疗保持信任的态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治实践正在发生变迁,只有传统治疗和现代治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药服务需求。
胡影[4](2021)在《基于云模型的中医药共识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共识指共同的认识,也就是意见的综合。共识法是一种能够组织群体,征集、综合、收敛意见以做出群体决策的方法。有研究者认为共识法能够创造一个结构化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专家可以得到最有效的信息,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其他方法更合理、更可信。为更好地利用现有的信息,把握证据、凝集专家智慧,共识法逐渐应用于中医药领域。运用共识法,我们可以汇集经典考据家、中医学家、临床医师等专家意见,凝结其经验智慧,为当前领域内存在分歧的问题给出一个参考答案,为领域内发展暂时指明方向。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医药领域共识现状,探究共识要点,从共识要点出发分析中医药领域共识指出,把握共识过程中专家思维变化、确认专家意见共识达成、设定共识达成判别标准是中医药领域共识研究中的三个关键环节;提出构建基于云模型的中医药领域共识研究方法,并对该方法下的问题定义、专家遴选、认知维度确定、维度量化等共识前准备环节和共识中专家意见获取、专家思维模拟、专家意见一致性确认等流程进行研究。完成方法学体系构建后以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辨证依据共识为例对基于云模型的中医药领域共识方法进行流程展示和可行性验证。研究目的:1.方法学层面:构建基于云模型的中医药领域共识研究方法,为辅助中医药领域群体决策进行方法学探索。2.实例研究层面:运用基于云模型的中医药共识方法,开展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辨证依据共识研究,得到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辨证依据专家共识,为临床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辨证诊断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重点分析中医药领域共识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阅读法总结中医药领域共识研究的要点、难点。尝试将云模型引入中医药领域共识研究中,以云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基于云模型框架的中医药领域共识方法学体系,通过云模型理论把握专家认识的不确定性、真实反映专家意见,采用逆向云发生器与正向云发生器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专家思维过程、获取专家意见,计算正态云含混度确认专家意见一致性程度,依据概念含混度与定性描述对应关系确定共识达成标准。运用基于云模型的中医药领域共识研究方法得出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辨证依据专家共识结果。研究结果:运用基于云模型的中医药共识方法,完成了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辨证依据共识研究,得出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辨证依据共识结果。在本研究中专家意见含混度达标即专家意见达成共识的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辨证依据期望值分布在[0,6)分之间,依据专家定性评价映射到定量数据对应关系[0,2)分为无贡献度和[2,4)分为低贡献度,期望值介于[0,4)分的备选辨证依据在本次调研中当前专家共识意见暂不推荐作为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辨证依据;依据专家定性评价映射到定量数据对应关系[4,6)分为一般贡献度,期望值在[4,6)分之间的备选辨证依据对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证型判别有一定贡献,但贡献度一般、不具有特异性,因此认为这些症状、体征可以结合其他期望值大于4分的症状、体征,联合作为诊断依据,但不推荐单独作为诊断依据。本次调研最终共识结果发现并无期望值大于6分即在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辨证过程中有高贡献度的症状或体征出现,这说明据本次调查专家意见在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辨证过程中并无具有特异性或明确指向性可作为辨证分型“金标准”的辨证依据。研究结论:运用基于云模型的中医药共识方法开展中医药领域共识研究具有可行性,将云模型引入中医药共识,可以模拟共识由定性到定量再到高层次定性的过程;通过计算含混度给出明确的标准确认共识达成,便于汇聚中医药领域各方向专家意见;将定性表达的专家意见转化为定量表示,可以为当前领域内存在分歧的问题给出一个参考答案,为领域内发展暂时指明方向;对中医领域共识方法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徐红梅[5](2021)在《女性“任通冲盛”临床辨识要点的探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中医古医籍及查阅现代研究成果基础上,筛选出任脉所主阴液,冲脉所主气血及肾气相关(即“任通冲盛”)的临床客观性指征,对正常育龄妇女及不同程度卵巢储备功能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任脉通”“太冲脉盛”的临床辨识要点。方法: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中门诊纳入80例符合条件的病例观察对象,其中20例正常育龄组,20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组(DOR组),20例早发性卵巢储备功能不全组(POI组),20例卵巢早衰组(POF组)。应用本研究制定的《“任通冲盛”相关性的临床客观指征观察表》对理化检查及中医证候表现等数据进行采集,观察患者四组观察窦卵泡(AFC)个数、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卵泡评价、宫颈黏液评分、基础体温测定(BBT)、子宫动脉的血供情况、子宫内膜(EM)状况及肾气、冲脉、任脉中医症候积分的差异,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结果:1.“肾气”相关指征:(1)四组间AFC个数、FSH、LH、E2、AMH水平比较:四组间AFC个数、FSH、LH、E2、AMH水平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四组间证候积分比较:四组间肾气中医症候积分比较,从正常组到POF组依次升高,差异有意义(P<0.01或P<0.05)。四组间“肾气”主要症候积分情况比较:四组间腰膝酸软或疼痛、耳鸣或耳聋症候积分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冲脉气血”相关指征:(1)四组间HCG日EM、BBT、子宫动脉血流RI及S/D情况分析:四组间HCG日EM、BBT及子宫动脉血流RI进行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四组间S/D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四组间症候积分比较:四组间冲脉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冲脉主要症候积分比较:四组间月经情况、肢冷不温、肢体关节活动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任脉阴液”相关指征:(1)四组间宫颈粘液评分、卵泡评价结果分析:四组间宫颈粘液评分、卵泡评价比较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2)任脉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任脉主要症候积分比较:口干舌燥、带下量少及眼睛干涩表现积分四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FSH水平、LH水平、AFC个数及血清AMH指标为“肾气”的现代观察指标;腰膝酸软或痛、耳鸣或耳聋为其主要外在症候要素表现,可用于评价“肾气盛衰”。2.HCG日EM厚度、BBT及子宫动脉血流RI(双侧之和)为“冲脉气血”的现代观察指标;月经情况、肢冷不温、肢体关节运动情况为“冲脉气血”的主要外在症候要素表现,可用于反应“冲脉气血”旺盛与否,本课题结果子宫动脉血流S/D指标反应“冲脉气血”情况尚不能明确。3.宫颈粘液评分、卵泡评价为“任脉阴液”的现代观察指标;口中津液、目中润泽之津液及带下的外在证候表现为“任脉阴液”的外在观察窗口,可用于反应“任脉阴液”通盛情况。
孙立[6](2021)在《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是指1912-1949的一段时期,此段时期虽然只短暂的持续了 38年,但是期间伴随着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革,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西方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剧烈碰撞,使得该时期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中国社会的改变一脉相关。中医妇科学在民国时期的发展也受到了政权变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东西方思想碰撞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大量妇产科书籍的编着呈现出中西医结合乃至全盘西化的特点,这些着作在近代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期也是我国由传统妇科理论向现代妇科理论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深入发掘研究该时期的书籍文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为研究对象,广泛搜集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的相关材料,以《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国医籍通考》《民国时期总书目》(自然科学·医药卫生)《中国近代中医书刊联合目录》《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中医文献》等中医学目录书着录的书籍信息为线索,详细考察民国数据库以及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目录书中记载的民国时期妇科着作进行考察,纠正其着录错误的相关信息,补入漏载的民国时期妇科书籍。在此基础上,同时运用目录学、版本学等文献学的方法,对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的现存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出真实可靠的妇科着作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材料基础。民国时期的妇科着作在编撰形式、出版发行等方面都较有特色,本文在广泛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中医妇科书籍的编写、出版、发行、影响等方面。站在史学的角度,以时期特点为背景,介绍了民国时期妇科学的发展及着作相关情况。汇总编纂者相关信息,对其学术传承方式及学术背景、生平经历进行介绍,总结出妇科着作的类型特点,归纳妇科着作发行信息及发行特点,概括其中畅销着作的共性,为学界对民国时期妇科学着作的特点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文章同时对民国时期代表性妇科着作的类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挖掘其学术思想及特点。对于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在病因病机、疾病诊断、治疗原则、中西汇通、临床用药等方面的理论创新进行梳理研究,简要探讨了此时期研究的热点问题,概括此时期中医产科学的发展状况,并对其在后世的影响方面做出了初步的评判。通过对民国妇科着作的整体性分析,力求呈现出民国中医妇科学着作更加真实具体的一面。
高乐[7](2021)在《六味地黄丸联合芬吗通治疗肾阴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联合芬吗通治疗肾阴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临床疗效,结合相关医学指标的变化,对其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方法:选取66例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部)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且辨证属肾阴虚型的患者,将其纳入临床观察,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予以芬吗通口服3个月,治疗组在口服芬吗通的基础上加服六味地黄丸治疗3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相关指标:一般观察项目(年龄、初潮年龄、发病时间、孕产史等)、临床症状观察指标(中医症状积分表)、激素水平测定(E2、FSH、LH、AMH)、阴道超声检查(双侧卵巢体积、窦卵泡数量)、安全性观察指标,并对六味地黄丸治疗DOR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项目(年龄、初潮年龄、发病时间、孕产史等)、临床症状观察指标(中医症状积分表)、激素水平测定(E2、FSH、LH、AMH)、阴道超声检查(双侧卵巢体积、窦卵泡数量)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相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有效率为68.75%;经秩和检验,Z=2.343,P=0.01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六味地黄丸联合芬吗通组在改善肾阴虚型DOR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芬吗通的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可以改善肾阴虚型DOR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但是相比对照组,治疗组的疗效更突出。4.单项中医证候评分相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单项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月经周期、骨蒸潮热、手足心热三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证候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肾阴虚型DOR患者的月经周期、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方面疗效相当,治疗组在改善DOR患者其他单项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相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MH、E2值均较治疗前升高,FSH、FSH/LH值均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H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LH值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DOR患者血清指标方面比对照组好。6.两组患者双侧卵巢体积和窦卵泡数量相比较,两组治疗后双侧卵巢体积均较治疗前增大、窦卵泡数量较治疗前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双侧卵巢体积、窦卵泡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双侧卵巢体积、窦卵泡数量方面,优于对照组。7.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6.45%、28.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六味地黄丸联合芬吗通能够改善肾阴虚型DOR患者的中医证候,降低中医证候评分,其总有效率高于单纯使用芬吗通的对照组。2.六味地黄丸联合芬吗通治疗肾阴虚型DOR,能够从调整患者激素水平、增大双侧卵巢体积及增加窦卵泡数量方面改善卵巢功能,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芬吗通的对照组。
王彦彦[8](2020)在《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广州市各大图书馆、访谈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跟名老中医出诊学习等四种途径,对岭南中医名家治疗月经病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临床经验等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发掘岭南地区月经病的发病特点和名家调治月经病的诊治规律,初步呈现岭南中医妇科医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源流及特色经验集成,为临床继承应用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用参与性研究方法初步验证其中一位名医的经验方的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为中医妇科后辈学习岭南中医妇科提供指引,为发挥岭南中医妇科优势,继承与发扬岭南中医妇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通过广泛收集历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相关历史记载、发表论文、医案医着、名医弟子的跟师记录、心得、经验总结及其他途径关于名医的一些记录等,搜集其中各岭南名医关于月经病诊治的学术背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有效病案等,通过比较研究的科研方法,归纳整理出岭南名医对于月经病诊治的特色和规律,形成“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同时对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诊疗特色进行整理研究,采用文献收集、名老中医自身总结、名家访谈、弟子访谈、跟诊学习等形式,采用传统及现代的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当代岭南妇科名医的学术思想、思辨特点、临床经验、方药特色、典型医案,总结其共性规律和特点,总结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在基于上述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临证经验特色总结下,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的一个经验方药,采用参与性临床研究,从方药、治法入手,凝练形成代表性研究方案,评价临床疗效,为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依据。结果:在岭南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岭南地区中医妇科流派的发展受岭南文化的历史沉淀影响深刻。岭南中医妇科形成因素包括地域、经济文化、体质因素等。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构成代表有罗氏妇科、蔡氏妇科两支妇科派系,还包括以妇科病为专科的岭南医家及兼治妇科病的名家。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1)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培养数代岭南名医;(2)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3)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4)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5)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6)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7)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8)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本研究选择岭南妇科名家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补肾健脾法中药复方,治疗脾肾两虚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运用随机对照方法,与地屈孕酮片作为对照,结果如下:两组患者治疗后经行时间延长的主证积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疗效相当;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组在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更为有效。经过三个月经周期的治疗两组H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而两组间治疗后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的疗效相当。两组基础体温高温相持续时间经治疗后延长,而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延长黄体期时间方面疗效相当。两组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BBT上升6-8天)经治疗后较前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均有可能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而改善黄体功能。但因两组治疗前后黄体中期血清孕酮值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不具可比性,尚不能证明中药组对提高黄体中期血清孕酮水平的有效性。结论:岭南气候地理的独特性造成了岭南地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疾病特点及居民体质,如外邪常夹湿邪入侵人体,月经病患者也多气虚、阴虚及痰湿体质等;岭南地区还有采用当地中草药煲凉茶和煲汤的饮食文化习惯,因此药膳调经也成为岭南中医妇科的一大特色。岭南妇科流派传承特点:以代表性南海罗氏妇科为例,其调经特色在于:(1)崇尚景岳,调经首重阴阳;(2)脾肾为本,气血为用;(3)养阴保津,驱邪扶正,攻补有度;(4)治疗重视地域气候的差异;(5)善用南药,药性平和;(6)重视情志治病。罗元恺教授继承发扬,衷中参西,提出女性肾气—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这是岭南中医妇科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罗氏的传人欧阳惠卿、李丽芸、罗颂平、王小云等传承罗氏的学术思想,又各有发展创新。欧阳惠卿致力于补肾活血法在妇科领域常见病、难治病的应用研究,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李丽芸充实了补肾法,提出经典的补肾八法,丰富了补肾调周法的经验。罗颂平立足天人合一,提出月经周期与太阴月节律同步的创新观点。王小云经多年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形成特色明显的中医“心身同治”学术思想,创新以情胜情的情志疗法。同时岭南妇科流派传承人为岭南中医妇科流派的研究开创流派工作室,培养人才,为岭南妇科流派作出贡献。潮汕蔡氏妇科其传承以家传为主,兴盛至今的除了其百年不衰的疗效。近现代名医蔡仰高、蔡纯臣刻苦努力传承良好的家风医德,崇仲景学说,重脾肾,博采众长,重视祖方、偏方,又有创新。至现代蔡妙珊教授继承先辈经验,又结合吸收院校中医教学,将蔡氏妇科发扬壮大。临床验证方面,李丽芸教授经验方之8号健脾补肾方对脾肾不足型经期延长(黄体功能不全)患者是有效的,其疗效与地屈孕酮片改善黄体功能不全型经期延长的疗效相当,而对改善患者脾肾不足型中医症状方面更优于地屈孕酮。此经验方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可重复性。
鲁周南[9](2020)在《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文中指出产后出血为产褥期发生的异常阴道出血性疾病,影响产后恢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产妇的生命。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普及、二胎政策开放,产妇生活环境、个人生活观念、生活习性也发生了改变,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产后出血在中医古籍中以“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下血不止”等病名呈现,内容丰富,有深厚的文献积累。如何从中医的角度认识产后出血,发掘中医临床治疗优势?首先离不开对其源流以及学术思想的梳理总结;此外,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高效获取产后出血专科知识,亦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确定产后出血病名的中医内涵与外延,以朝代为序,研究纳入文献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诊断以及理法方药的流变脉络。第二部分针对导师团队研究提出的古籍、医家、知识“三维一体”获取思路,笔者采取专家访谈方法对“三维一体”进行专家意见征集,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论证并确定了各知识要素层级,使其更符合中医古籍知识的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论文最后以产后出血文献为例,对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知识基于不同获取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古籍阅读选择建议,对中医古籍知识的学习利用提出方法学借鉴。先秦至秦汉时期,产后病统称为“乳余疾”,出现产后疾病之萌芽。《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产后疾病“乳子病热”,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望诊、问诊、切诊综合进行妇人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开创了产孕奇经理论之先河。《金匮要略》根据产后亡血伤津的生理特点,将产后常见疾病归纳为痉病、郁冒、大便难。魏晋南北朝时期,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首次系统提出从产妇脉象的表里、寒热、大小、缓急进行预后预判,奠定了产科脉诊的基础。该时期文献至少记载了近20余种用于产后疾病治疗的药物。此期尚无“产后出血”的专篇记载,但在实践方法上却形成“产后出血”专病诊断及治疗的萌芽,该时期,产后出血疾病相关记载多以某方适应症形式提出。隋唐时期,《经效产宝》《诸病源候论》开始对产后出血相关病名有相对集中论述。《诸病源候论》记载恶露不尽、血崩病因病机为外感寒邪、虚损、瘀血。《备急千金要方》第一次提出恶露不尽与产后时间密切相关,且强调腹痛与恶寒两大伴随症状,明确了恶露不绝部分内涵,具有开创性意义。该时期产后出血相关治疗方剂数量较前丰富,共计30余首,有论有方,但未见专篇论述。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病名数量较前明显增加。此时期记载产后恶露不绝病因有虚损、瘀血、寒邪互结。产后血崩病因病机较前增加饮食不节、情志、药物因素。《妇科秘兰全书》能够较好的反映妇科产后出血诊疗思路。提出以产后7日为节点,结合腹痛情况辨虚实用药,记载成方当归建中汤、独圣散、泽兰汤、瑞莲散4首。并顺从产前、临产、产后生理状态加以调护,及时纠正产妇气血运行异常状态,预防产后出血。《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提出崩漏一定程度上是产后恶露不尽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的临床表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转化关系。郑氏女科提倡产后应大补气血。推出产后出血四物汤通治方,形成以四物汤为主要治疗思路与手段的完整治疗方案。梳理金元大家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刘河间等着作,整理出产后辨治思路三条。产后需扶持荣卫,调养血气;属邪气实者需攻之;产后宜大补气血为先。并整理产后处方用药30余条。该时期产后出血文献得到长足发展,疾病概念已内含“审因论治”理念;将产后出血引入急症观念,纳入到急症治疗体系中,能够清晰地根据缓急予以分化治疗;此时期着作开始出现明显学派特色,学术思想承前启后。明代,产后出血进一步发展到以出血量、势进行区分。命名呈多样化,命名称谓中明确其危重症的含义。此阶段发展了恶露不绝、血崩冲任、脏腑病因病机学说,并从病因病机层面认识到胎前、临产、产后调护的失当与产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学术思想主要继承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体系与朱丹溪“产后大补气血”说。创新主要表现在张景岳的辨证思维与体质辨识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赵献可从阴阳真假辨治血证思路的创新、薛己的产后出血脏腑辨证理论创新。明代产后出血常用成方为四物汤与生化汤及加减体系。产后用药禁忌较前人增加活血破气药物,如三棱、莪术、红花、苏木、牛膝等14种;清热药物黄芩、黄连、栀子、黄柏4种;慎用方剂为大承气汤、五苓散,丰富了产后出血用药禁忌内涵。清代《妇科冰鉴》首次较为准确的概括产后恶露不绝定义,认为恶露超过七天,日久不断,为恶露不绝。较前增加了“产后一月恶露重来”“产后崩淋带下”病名。恶露不绝、血崩较前代增加了冲任瘀血以及虚实夹杂病因病机。脏腑理论方面,补充产后气血、营卫概念以及肝疏泄无度、肾闭藏无权病因病机。《胎产新书》完整地提出了饮食、情志、房事损伤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病因病机。清代古籍,针对出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瘀血理论之创新;气、血、水、火的理论创新;奇经学说在产后的创新应用;中西医结合运用于临床的创新及大量原创新方出现。四物汤与生化汤辨治产后出血的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生化汤发展至清代,已经成为产科常用方,也是产后出血常选方剂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着重于对中医知识获取方法与思维的研究。基于本次产后出血文献研究,首先提炼出“医家个人经验”“官方医学教育”两种常见的知识获取方法;同时,对导师团队提出的“三维一体”获取方法进行了专家访谈论证研究。为有序快速获取古籍知识,寻求中医知识获取普适性的方法,导师团队参考人脑获取知识的思维模式,针对计算机对古籍知识的获取特点,提出“三维一体”数据模型。基于知识元、知识体概念,笔者设计出针对方法学专家、临床专家、文献专家深度访谈的问卷,对“三维一体”知识体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权重关系以及三个知识体所包含的23个知识元在知识体构成中的角色与重要性等进行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通过深入研究,系统地对“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进行了全面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整理元数据赋权及知识推送专家深度访谈意见,为数据模型建立提供专家意见基础。深度访谈意见包含模型中知识体、知识元的权重建议;关于不同历史时间与不同学科古籍在数据模型中的时间、空间建议;用户意见量化建议等。“以史为鉴,知往鉴来”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要目的。如何将古代医家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当今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中医产科临床提供理论思维与治疗依据,寻求中医妇产科的进一步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最后结合本次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综合三种不同途径的知识获取方法,整理出4种产后出血知识获取临床思维路径与69种推荐书目,为产后出血古籍知识获取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马一荻[10](2020)在《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特点及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探讨其发病的易患体质及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及辨体与辨病相结合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调治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设计统一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表、中医体质调查表和中医证型调查表。将被调查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选择符合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病例,对照组选择健康的青春期女性。病例组和对照组均进行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和中医体质类型调查,中医证型调查只针对病例组。对调查结果通过EXCEL软件建立原始数据库,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病例组中医体质出现频次前五位的依次为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平和质,其中气虚质、阳虚质及气郁质是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易患体质。对照组中医体质以平和质为主,占51%。2.病例组易患体质在不同年龄阶段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3.病例组常见中医证型为肾气虚证(26.7%)、肾阳虚证(20.7%)、脾虚证(18.8%)和血热证(实热)(14.8%)。4.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5.通过对相关因素的研究发现,病例组平均BMI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生与睡眠不足及喜食辛辣有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易患体质为气虚质、阳虚质和气郁质,其中13-15岁以气虚质为主,16-19岁以阳虚质和气郁质多见,本病常见证型为肾气虚证、肾阳虚证、脾虚证和血热证(实热)。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中医体质与证型具有相关性,气虚质与肾气虚证和脾虚证相关;阳虚质与肾阳虚证相关;气郁质与血热证(实热)相关;阴虚质与肾阴虚证和血热证(虚热)相关。体重指数过小、睡眠时长不足、喜食辛辣是引起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危险因素。
二、治疗产后发热的点滴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产后发热的点滴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蒋贵林教授治疗产后病医案4则(论文提纲范文)
1 产后发热 |
2 产后小便不通 |
3 产后身痛 |
4 产后缺乳 |
5 总结 |
(3)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傣族“拢匹勒”(产后病)防治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田野点介绍 |
第一章 傣族疾病观 |
第一节 疾病分类 |
第二节 病因解释 |
第三节 疾病治疗选择 |
一、专业治疗选择 |
二、民间治疗选择 |
三、大众治疗选择 |
小结 |
第二章 傣医专业层面产后病防治实践 |
第一节 产后病的认识 |
一、病因 |
二、病机 |
三、疾病类别及特征 |
四、证型分类 |
第二节 傣医产后病临床治疗 |
一、治疗原则 |
二、内外治方药 |
三、特色疗法 |
第三节 案例举隅 |
小结 |
第三章 傣族民间层面产后病防治实践 |
第一节 产后病的认识 |
一、民间草药治疗者病因观 |
二、民间仪式治疗者病因观 |
三、民间草药兼仪式治疗者病因观 |
第二节 民间产后病的防治 |
一、草药治疗 |
二、仪式治疗 |
三、草药兼仪式治疗 |
第三节 案例举隅 |
小结 |
第四章 大众层面产后病防治实践 |
第一节 产后病的认识 |
一、高学历群众产后病认知 |
二、低学历群众产后病认知 |
第二节 大众产后病防治方法 |
一、大众防治经验 |
二、大众防治习俗及仪式 |
第三节 个案访谈 |
小结 |
第五章 傣族产后病治疗实践多元化的人类学分析 |
第一节 傣族产后病防治实践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
一、防治实践变迁现象 |
二、变迁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多元医疗体系结合的必要性 |
一、传统治疗方式仍发挥重要作用 |
二、传统和现代治疗优势互补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产后病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傣族防治产后病用药汇总 |
二、民间“摩雅”基本情况 |
三、产后病问卷调查表 |
四、部分图片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一作者)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
致谢 |
(4)基于云模型的中医药共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综述一 中医药领域共识现状分析 |
1 中医药领域共识现状 |
2 中医药领域常用共识方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云模型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 云模型的提出背景 |
2 云模型的理论基础 |
2.1 概率论 |
2.2 模糊理论 |
2.3 粗糙集 |
3 云模型 |
3.1 云模型的定义及性质 |
3.2 云模型的种类 |
3.3 云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中医药领域共识要点分析及解决方法探析 |
1 广义共识理论 |
2 中医药领域共识中的要点 |
3 定性概念与定量描述的转换工具——云模型 |
4 中医药领域共识达成要点 |
4.1 中医药领域共识达成的确认方法 |
4.2 中医药领域共识达成的确认标准 |
4.3 基于云模型的中医药领域共识达成确认标准 |
5 基于云模型的共识意见双向认知模拟 |
5.1 逆向正态云发生器 |
5.2 正向正态云发生器 |
5.3 正态云发生器的的算法描述 |
第二章 基于云模型的中医药领域共识方法构建研究 |
1 共识前期准备 |
1.1 定义共识问题 |
1.2 遴选共识专家 |
1.3 确定认知维度 |
1.4 量化认知维度 |
2 共识展开 |
2.1 共识会议方式 |
2.2 问卷调查方式 |
2.3 云模型在共识中的使用 |
第三章 基于云模型的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辨证依据共识研究 |
1 研究依据 |
2 研究流程 |
2.1 成立项目组 |
2.2 锁定临床关键问题 |
2.3 多元认知视角 |
2.4 多维度认识辨证依据 |
2.5 专家认识的量化表示 |
3 调查结果 |
3.1 第一轮共识结果 |
3.2 第二轮共识结果 |
3.3 第三轮共识结果 |
3.4 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的辨证依据共识结果 |
4 结果与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女性“任通冲盛”临床辨识要点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略缩词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冲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1.1 始于春秋时期 |
1.2 承于隋唐宋元之年 |
1.3 明清渐趋成熟 |
2.冲任与妇科疾病 |
2.1 妇人之疾,责之冲任 |
2.2 冲任致病,病机繁杂 |
3.冲任理论在妇科疾病诊疗中的具体运用 |
3.1 经带之疾 |
3.2 胎产诸病 |
3.3 妇人杂病(不孕症) |
4.总结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方法学设计 |
3.临床资料 |
3.1 相关因素 |
3.2 病例来源及选择 |
3.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3.4 统计方法 |
3.5 观察指标及方法 |
4.结果分析 |
4.1 四组间窦卵泡计数的差异情况分析 |
4.2 四组间观察指标激素水平情况分析 |
4.3 四组间抗苗勒氏管激素情况分析 |
4.4 四组间排卵日子宫内膜厚度的差异情况分析 |
4.5 四组间基础体温升高情况分析 |
4.6 四组间子宫动脉血流情况分析 |
4.7 四组间宫颈粘液评分情况分析 |
4.8 四组间卵泡评价情况分析 |
4.9 四组间中医症候积分情况分析 |
4.10 四组间肾气主要症候积分情况分析 |
4.11 四组间冲脉主要症候情况分析 |
4.12 四组间任脉主要症候情况分析 |
讨论 |
1.冲任理论研究结果讨论 |
1.1 冲、任生理功能探讨 |
1.2 冲任与脏腑、胞宫、卵巢之关联 |
2.对“任脉通”“太冲脉盛”的新的诠释 |
3.DOR、POI及 POF在“任通冲盛”研究的意义 |
4.冲任与现代指征之间的关系探讨 |
4.1 “太冲脉盛”临床观察指征辨识 |
4.2 “任脉通”临床观察指征间辨识 |
5.结论 |
6.本课题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概况 |
1 民国妇科学学术史研究 |
2 民国妇科学着作及代表医家类研究 |
3 民国妇科及中医药文献类研究 |
4 民国妇科学教育及期刊类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范围 |
3 研究方法 |
4 技术路线 |
5 创新之处 |
6 预期成果 |
第一章 现存民国妇科学着作考察 |
第一节 《总目》等目录书对民国妇科着作的着录考察 |
1 所载书籍实际未藏 |
2 书名及人名讹误 |
3 年份讹误 |
4 书籍版本信息漏载 |
5 小结 |
第二节 新补入的民国妇科着作探析 |
第三节 目录书籍误收西医妇科学着作订正 |
1 中医妇科学着作之定义 |
2 《总目》所误收西医妇科学着作 |
3 《总目》误收西医妇科着作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现存中医妇科着作简目 |
第二章 民国妇科学书籍的编纂与发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妇科着作的类型特点 |
1 民国妇科医籍内容倾向性与时期特点相符合 |
2 中医妇科学传统传授模式的探讨及转变 |
3 中医妇科着作与读者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
4 经典中医妇科专着在继承中有所发展 |
5 胎产生殖类书籍广为流传 |
6 中医妇科学与儿科相携发展 |
7 小结 |
第二节 民国妇科着作的编撰者特点 |
1 民国时期妇科着作编纂者信息总结 |
2 编纂者之间的关系及学术传承 |
3 编纂者的学术背景及生平经历 |
4 以集体形式出现的编纂者 |
5 小结 |
第三节 民国中医妇科着作的发行特点 |
1 民国时期妇科着作的发行信息总结 |
2 妇科着作的发行特点 |
3 妇科着作的发行者特点 |
4 民国妇科畅销着作特点 |
5 小结 |
第三章 民国中医妇产科着作的理论成就 |
第一节 妇科理论的发展 |
1 病因病机 |
2 疾病诊断 |
3 治疗原则 |
4 中西汇通 |
5 临床用药 |
6 天癸诸论 |
7 小结 |
第二节 妇科研究热点探讨 |
1 关于月经病的探讨 |
2 关于带下病的探讨 |
3 关于产后诸疾的探讨 |
4 小结 |
第三节 民国中医产科的发展概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妇科学着作 |
第一节 医家思想及经验介绍类 |
1 严鸿志《女科三种》 |
2 彭逊之《竹泉生女科集要》 |
3 陈稚泉《妇科心得》 |
4 小结 |
第二节 中西合参临床治疗类 |
1 时逸人《中国妇科病学》 |
2 顾鸣盛《中西合纂妇科大全》 |
3 小结 |
第三节 妇科理法方药介绍类 |
1 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
2 杨志一《妇科经验良方》 |
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六味地黄丸联合芬吗通治疗肾阴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纳入标准 |
3 诊断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脱落剔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分组方法 |
4.2 治疗方法 |
4.3 观察指标 |
4.4 疗效判定标准 |
4.5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6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基线资料比较 |
5.3 疗效指标比较 |
5.4 随访情况 |
5.5 安全性情况 |
讨论 |
1 中医学对DOR的认识 |
2 导师对DOR的认识及治疗 |
3 六味地黄丸治疗DOR的依据 |
4 六味地黄丸的现代药理研究 |
5 对照组选用芬吗通的依据 |
6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中西医研究现况 |
1 现代医学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认识及研究情况 |
1.1 DOR的定义 |
1.2 DOR的病因学研究 |
1.3 现代医学对DOR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探究 |
2.1 病名的沿革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8)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源流 |
第一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形成的背景 |
一、岭南中医妇科的形成因素 |
二、岭南中医妇科的源流 |
第二节 岭南中医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特点 |
一、传承发扬中医,创新中医理论 |
二、百病生于气,重视调理气机 |
三、因地制宜,注重湿热致病,顾护气阴 |
四、四诊合参,重视望诊、脉诊 |
五、心身同治,调畅情志,重视情志治病 |
六、调理肾脾,先天与后天并重 |
七、用药轻灵,善用南药花药 |
八、结合岭南饮食文化,药食同源,重视药膳 |
第三节 岭南中医妇科与国内其他妇科流派治疗月经病特色比较 |
第二章 岭南中医妇科名家治疗月经病的学术经验 |
第一节 研究纳入标准 |
一、岭南中医妇科名家研究的纳入标准 |
二、流派研究的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纳入结果 |
第二节 清代岭南中医妇科名家 |
一、何梦瑶 |
二、刘渊 |
三、何守愚 |
四、潘名熊 |
第三节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名家 |
一、吕楚白 |
二、吕安卿 |
三、谢泽霖 |
四、郭梅峰 |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妇科医家 |
一、罗氏妇科 |
二、蔡氏妇科名家 |
三、其他妇科名家 |
第三章 名家及传承人的访谈 |
第一节 访谈法研究概述 |
一、访谈方式 |
二、访谈的研究步骤 |
第二节 访谈名家 |
一、访谈中医名家李丽芸教授 |
二、访谈中医名家王小云教授 |
三、访谈中医名家蔡妙珊教授 |
第三节 访谈中医名家传承人 |
一、采访题目 |
二、采访时间地点 |
三、采访目的 |
四、访谈概要 |
第四节 岭南中医妇科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传承主线 |
一、罗氏妇科的主要学术传承思想 |
二、蔡氏妇科学术思想传承 |
三、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四章 李丽芸教授经验方治疗黄体功能不全致经期延长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实验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临床资料观察 |
二、疗效标准及结果 |
三、讨论 |
四、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9)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辨证论治研究 |
2 方药研究 |
2.1 生化汤临床研究 |
2.2 专家经验方研究 |
3 针灸外治法研究 |
4 名老中医治验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古籍选择原则 |
1.2 产后出血中医概念范围界定 |
1.3 古籍选择结果 |
2 先秦至秦汉时期对产后疾病的早期认识 |
2.1 早期病名之萌芽 |
2.2 产孕诊断思想之发端 |
2.3 创奇经为产孕生理病理之先河 |
2.4 产孕疾病早期治疗方法 |
2.5 小结 |
3 魏晋南北朝开创产后出血论述之先河 |
3.1 病名认识的积累 |
3.2 产后诊断的早期探索 |
3.3 产后出血治疗的开端 |
3.4 小结 |
4 隋唐时期产后出血论述积累期 |
4.1 病名积累与发展 |
4.2 病因病机的探索 |
4.3 产后出血治疗的积累 |
4.4 产后调护观念的萌芽 |
4.5 小结 |
5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初步形成 |
5.1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5.2 病名逐步完善 |
5.3 病因病机理论逐渐丰富 |
5.4 产科调护的逐步积累 |
5.5 产后出血治疗的发展 |
5.6 小结 |
6 明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发展时期 |
6.1 明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6.2 病名沿革 |
6.3 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
6.4 产科调护的理论进步 |
6.5 诊断理论的发展 |
6.6 治疗理论系统基本形成 |
6.7 小结 |
7 清时期产后出血理论成熟时期 |
7.1 清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7.2 清代产后出血病名 |
7.3 病因病机逐步丰富完善 |
7.4 产后出血诊断发展 |
7.5 产后出血治疗理论的完善 |
7.6 调护理论的发展 |
7.7 小结 |
第二部分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方案研究 |
1 现有古籍文献知识获取 |
1.1 医家个人经验 |
1.2 以官方教育、考试制度为准的知识获取 |
2 研究方法 |
2.1 归纳法 |
2.2 元数据研究方法 |
2.2.1 元数据概念 |
2.2.2 元数据制定原则 |
2.2.3 元数据模板组成 |
2.3 专家访谈法 |
2.3.1 访谈对象 |
2.3.2 访谈方法 |
2.3.3 访谈资料的整理、存档 |
2.3.4 访谈提纲 |
2.4 名中医推荐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元数据研究结果 |
3.2 深度专家访谈结果 |
3.2.1 选择古籍经验 |
3.2.2 选择医家经验 |
3.2.3 中西医病名统一经验 |
3.3 妇科名中医阅读经验研究结果 |
3.4 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示范性研究结果 |
3.5 产后出血相关书目推荐 |
4 结论 |
讨论 |
产后出血文献给予临床的启示 |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产后出血相关古籍内容提要 |
(10)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内容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六)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调查内容及方法 |
(二) 质量控制 |
(三) 统计学处理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两组一般资料与相关因素比较 |
(二) 两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
(三) 病例组中医证型分布 |
(四) 病例组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型的相关性 |
讨论 |
一、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与体质的相关性 |
(一) 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
(二) 中医体质与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 |
二、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性 |
(一) 病例组证型的分布特征 |
(二) 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 |
(三) 病例组易患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 |
三、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
(一) 体重指数 |
(二) 睡眠时长 |
(三) 饮食偏嗜 |
四、从易患体质探讨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防治 |
(一) 调理体质与“治未病”思想 |
(二) 改善易患体质 |
(三) 建立“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四、治疗产后发热的点滴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蒋贵林教授治疗产后病医案4则[J]. 刘妹,蒋贵林,安晓青. 光明中医, 2021(21)
- [2]女性“任通冲盛”临床辨识要点的探究[D]. 徐红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傣族“拢匹勒”(产后病)防治实践研究[D]. 玉罕的.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云模型的中医药共识方法研究[D]. 胡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女性“任通冲盛”临床辨识要点的探究[D]. 徐红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D]. 孙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六味地黄丸联合芬吗通治疗肾阴虚型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临床观察[D]. 高乐.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岭南中医妇科治疗月经病学术源流及诊疗特色整理研究[D]. 王彦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D]. 鲁周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10]青春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马一荻.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