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演变论文3000字
2023-02-01阅读(948)
问:语言对生活的启迪 3000字论文
- 答:我们知道,人类最初对思想、情绪的表述是通过创造“图画”来实现的,后来才逐渐形成了依附于事物本身形状的“象形文字”。
现代电影、电视在形态上又重新使人类回到了那个原始的依靠“记忆图画”来理解语言的时代。所以它在直观理解的层次上消除了成人与儿童、文化与文盲的差异。屏幕上的一切都是具象的、图像化的、直观的。
这就是说:人们对语言符号系统的识别,在对影像的观赏过程中,又回(倒退)到了人对语言最初的直观感知阶段,即直接通过图像与物体的形似关系来理解符号意义的阶段。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证明:语言形式愈发达,愈丰富,语言符号的抽象性愈强,符号从外在形态上愈远离被描述的对象本身。在人类早期的语言行为中,语言符号与描述的对象往往是同形同体的。古代埃及、中国、玛雅、克里特的语言符号大都是摹仿物体外在形态的图象。人们是通过对描述对象的直接摹仿,建立了他们的文字符号系统。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脑的不断进化,文字即逐渐摆脱了对实物的依赖,走出了图像化的阶段,形成了抽象化的语言体系。从原始时期到现代,文字(文化)的演变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历史过程。到现代文字已经与它所表示的对象从外在形态上彻底分离了,尽管二者之间还尚存着某些微妙的文化演变的痕迹,但对于一个不识字的人来说,现在已经不能再凭字的形状来识别它的意义了。如果文学语言真像当代理论家们所描述地那样:“剥离了原始语言所具有的一切感觉因素,变为无声无形的、一个个孤立的符号,并派生出纯粹抽象的世界”。影像语言确实“使文学出现后丧失了语言的原始的具象性”获得再生!
虽然我们不能在原始的象形文字与现代的影像语言之间划等号,但客观的事实必须正视:二者都是依赖被表现对象的外形建立起来的符号表意体系。银屏上的太阳总是现实中的太阳的对等之物,现实中的海洋永远与银屏上海洋的真实依据。
问:求一篇中国汉字演变论文,3000字左右,谢了!!
- 答:太夸张了,中国文字也不过3000多年历史
问:语言的演变语言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 答:在语言的演变中,语言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有4点:即不平衡性、渐变性、和规律性。
1、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
。指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具体表现是: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而语法、语音系统的发展变化则相对较慢。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当社会变革较为剧烈、社会发展的步伐较快、社会思维较为活跃、不同文化的接触较为频繁的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快一些。第三,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各种方言形成之后,在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
2、语言发展变化的渐变性。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种逐渐变化的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交际职能决定了它不可能采取突变的方式,而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例如的时态助词“了”,是从的动词“了”虚化而来,其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这就是文字可以进行改革,而语言不能改革,只能因势利导逐渐使其规范的原因。
3、语言发展变化的相关性
。语言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某一语言单位或某一语言规则的发展变化,也会引发与之相关的语言单位或语言规则发生或大或小、或直接或间接的相应的发展变化。例如汉语轻声这一语音现象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音强的变化带来元音的变化,再由元音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词汇和语法。
4、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语言,其发展变化可能遵循不同的规律,同一语言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变化规律,语言的各个子系统也可能有自己不同的规律,但是语言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一点是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