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化仪表发展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剑,张莹,孙伟伟,姚毅立[1](2021)在《数字油田仪表运维与检测工作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数字油田、智能油田、智慧油田"三步走战略,X油田正在全面开展数字化建设。为保障数字油田仪表精准、设备可靠、系统平稳,助力油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根据数字油田建设方案,结合现场生产运行实际,借鉴以往运维检定经验,通过论述完善运维方式、优化运维流程等方面的必要性及主要管理思路,明确建立实验室、搭建平台、完善体系建设等主要技术思路,最终形成了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数字油田仪表运维检测工作思路。重点提出了坚持"立足内部挖潜、分类外委维修、发挥技术优势、降低运维成本"的原则,明确各级职责分工,充分利用新增数字化仪表三年质保期作为缓冲,逐步建立适合的数字化运维管理体系,保障数字油田稳定、高效运行。
赵志建,曹小利,杨钧生,雷宁,元蓝天,周晓雯[2](2021)在《大型煤化工项目实施数字化交付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某1.8 Mt/a乙二醇项目数字化交付为例,概述了数字化交付在煤化工设计过程中的交付范围、智能工艺流程图、智能模型、智能仪表等内容,同时阐述了数字化交付平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数字化信息校验和信息移交,以及如何实现交付文件的分类归档与检索查阅。探索了数字化交付三维模型文件在工厂运维阶段的应用,为工厂全面实施数字化交付奠定了基础。
张媛媛[3](2021)在《核电厂数字化仪表控制系统设备鉴定方法》文中提出数字化控制技术在核电厂仪表控制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该系统运行的效率及稳定性。但现阶段许多核电厂面临数字化仪表控制系统设备鉴定的问题,导致数字化控制技术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基于此,就核电厂数字化仪表控制系统设备鉴定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刘伟帅[4](2021)在《三维模型技术在仪表设计优化及数字化交付中的应用和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程设计三维模型是数字化交付的主要元素之一,介绍了数字化交付平台及三维模型软件应用情况以及仪表专业利用三维模型技术进行协同设计,按照数字化交付深度要求,结合仪表专业成品需求,通过对智能分配接线箱工具以及出图工具的二次开发应用,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降低工作量,达到了优化设计的目的,为数字化交付的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有力保障。
宋海英,范劲松,江明,陈祥[5](2021)在《数字化仪表在天然气场站应用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信号传输已被大面积应用到各个领域且取得的效果已得到行业的公认。在传统的天然气场站现场仪表及控制系统中,现场信号的传输使用的仍然是模拟信号。为了减少这种传输方式的运维成本和保证系统的测控精度,将数字化仪表及总线计量系统应用到部分天然气场站,实现现场信号的数字通信验证是可行的。应用效果与传统的模拟信号及计量系统效果相当,且在投资成本及运维成本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谭雅丹[6](2021)在《数字化车间安全要素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制造业开始向网络化、数字化发展。作为智能制造核心单元的数字化车间开始了数字化创新的发展之路。而安全生产是发展的前提条件,车间安全不容忽视,必须时刻兼顾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本文使用全卷积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检测并识别数字化车间中的安全要素,将安全要素划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两方面各选取一例对算法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即研究了数字化车间工业仪表数显读数的检测与识别、数字化车间人员安全帽佩戴的检测与识别,并根据两种场景各自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数字化车间工业仪表数显读数的检测与识别这一应用场景下,由于目标在检测范围中所占面积较小,故首先利用全卷积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定位并分割出工业仪表的数显区域,以缩小仪表读数的识别范围;然后利用全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出工业仪表的数显读数,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算法的可靠性。在数字化车间人员安全帽佩戴检测这一应用场景下,利用全卷积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对车间人员是否佩戴安全帽进行检测,由于背景环境复杂且安全帽形态多变,在算法原有的特征提取网络结构之后添加平衡特征金字塔以充分利用提取出的不同层级的特征,加入高斯非局部注意力机制进一步细化集成后的特征,提升模型的性能;将原有的非极大值抑制NMS替换成Softer-NMS以避免重叠密集检测框中的目标被漏检,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可靠性,并给出了目标检测评价指标以评判模型的性能。最后设计并实现了数字化车间安全要素视觉识别系统,在对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和模块设计之后,将系统划分为五个模块,即摄像头模块、算法模块、数据库模块、用户界面模块、报警模块,依次详细介绍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并通过系统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用性。
王伟斌[7](2021)在《自动化仪表在实现数字化油田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自动化仪表已经应用在各个领域中,自动化仪表对于各行各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自动化仪表现阶段的具体使用概况、自动化仪表在实现数字化油田中的有效途径、自动化仪表误差调整及其选择原则,希望以上内容能对相关单位和企业有所帮助。
张春辉[8](2021)在《自动化仪表在数字化气田生产中的维护及故障处理》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气田生产过程中,数字化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已经成为气田生产的主要方式。在数字化气田生产与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自动化仪表进行参与,因此,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动化仪表的应用效率,才能不断提高数字化气田生产的技术。数字化气田生产需要与自动化仪器仪表相配合,将生产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并提高生产气田的数字化程度,才能够有效地达到智能化生产的相关管理目标。
王磊[9](2020)在《自动化仪表在实现数字化油田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文章对自动化仪表在实现数字化油田中的应用体会进行了阐述。结合当下油田开采时候存在的数据信息过于分散、实时性较低的现象,可以通过自动化仪表的使用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自动化仪表属于传感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合为一体的技术,能够对数字化油田地面工程进行合理监测,测量并控制各个设备运行状态和参数。
张继升[10](2020)在《基于SpeedyHold平台的核电站严重事故仪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核电站在丧失厂内外电源的事故工况下,为了执行严重事故缓解措施,需要配备严重事故专用仪控系统,用于提供安全信息监控功能,并且需要为其设置独立的电源。核电站严重事故仪控系统(简称KDA系统)是为应对导致堆芯熔化的严重事故工况而设计的,系统由UPS供电,向主控室提供必要的信息监测与控制手段,执行严重事故缓解功能。本课题在简要介绍核电站生产工艺和严重事故工况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化仪控系统的特点,完成了KDA系统工程设计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的工程设计、系统的工厂测试。系统的需求分析完成对KDA系统技术规格书的分析和梳理,总结系统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系统的工程设计主要完成系统的方案设计,其中包括:系统总体架构设计、网络结构设计、供配电方案设计、接地方案设计、网关通讯设计、校时方案设计及定期试验方案设计等。系统的工厂测试主要完成对系统设计方案和系统功能的验证,并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其中系统总体架构设计、供配电及接地方案设计和网关通讯设计是本设计的重点,同时网关通讯设计中实现信息安全的部分是本设计的难点,通过分析电力监控系统信息安全的原则,选择单向安全隔离装置作为网络安全设备,选取合适的通讯协议及安全策略,完成满足核电网络信息安全和工业控制系统实时数据要求的通讯设计方案。本课题在遵守核电站仪控系统通用设计准则的前提下,完成了一套满足KDA系统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的系统解决方案的设计。经系统集成和工厂测试验证,最终实现了产品的交付,保证了核电站在严重事故工况下所需的策略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本课题选用了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核电站数字化专用仪控系统平台-Speedy Hold平台。Speedy Hold平台在可靠性、稳定性、响应速度、精度及可扩展性等方面均满足核电站对非安全级数字化仪控系统的要求。
二、数字化仪表发展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化仪表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油田仪表运维与检测工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需求 |
1.1 已建站场仪表 |
1.2 数字油田新增仪表 |
1.3 数字油田控制系统建设 |
1.4 存在的问题 |
2 管理思路 |
2.1 优化仪表运维流程 |
2.2 完善仪表检测方式 |
3 工作主要技术思路 |
3.1 运维检测体系建设 |
3.1.1 运维检测职责划分 |
3.1.2 建立厂、作业区两级运维检测队伍 |
3.2 运维检测中心建设 |
3.3 数字化运维管理平台建设 |
3.4 探索仪表全生命周期管理 |
4 结论及建议 |
(2)大型煤化工项目实施数字化交付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化设计与交付标准 |
1.1 数字化交付范围 |
1.2 智能工艺流程图 |
1.3 智能模型 |
1.4 智能仪表 |
1.5 非结构数据加载 |
1.6 材料编码系统 |
1.7 工厂对象分类及属性 |
1.8 种子库定制 |
2 数字化交付移交 |
2.1 数字化信息校验 |
2.2 信息移交 |
3 数字化交付平台 |
3.1 信息集成平台 |
3.2 信息管理平台 |
4 数字化交付应用 |
4.1 隐蔽工程管理 |
4.2 员工培训管理 |
5 结束语 |
(3)核电厂数字化仪表控制系统设备鉴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字化仪表控制系统设备的鉴定标准 |
2 现有几种鉴定标准的比较分析 |
2.1 鉴定试验项目的对比 |
2.2 鉴定方法的对比 |
2.3 异常工况的鉴定要求对比 |
3 增设系统设备的鉴定要求及鉴定方法 |
3.1 工程概况 |
3.2 具体要求 |
3.3 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
3.4 鉴定顺序 |
4 结语 |
(4)三维模型技术在仪表设计优化及数字化交付中的应用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化交付平台及三维模型软件应用情况 |
2 仪表专业在三维模型中的主要开发工作 |
2.1 PDMS建模设计 |
2.2 仪表建模工具的二次开发 |
2.2.1 智能分配接线箱插件的开发与应用 |
2.2.2 出图工具的定制开发 |
3 PDMS在仪表专业设计应用中的展望 |
4 结束语 |
(5)数字化仪表在天然气场站应用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字化仪表及总线计量系统 |
1.1 简化了布线结构 |
1.2 提高了计量准确度 |
1.3 延长了检定周期 |
2 节点选取 |
3 应用数据对比 |
3.1 J站数据对比情况 |
3.2 P站数据对比情况 |
4 应用效果评价 |
(6)数字化车间安全要素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1.2.1 目标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工业仪表数显读数检测与识别的研究现状 |
1.2.3 安全帽佩戴检测与识别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全卷积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及其相关理论研究 |
2.1 卷积神经网络 |
2.1.1 输入层与输出层 |
2.1.2 卷积层 |
2.1.3 激活函数 |
2.1.4 池化层 |
2.1.5 全连接层 |
2.2 全卷积神经网络 |
2.3 特征提取 |
2.3.1 特征提取残差网络Res Net |
2.3.2 特征提取金字塔FPN |
2.4 全卷积单阶段目标检测算法 |
2.4.1 网络结构 |
2.4.2 无锚框的回归策略 |
2.4.3 损失函数 |
2.4.4 中心度center-ness |
2.4.5 非极大值抑制NMS |
2.5 目标检测评价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化车间工业仪表数显读数的检测与识别 |
3.1 引言 |
3.2 工业仪表数显读数区域的定位与分割 |
3.3 工业仪表数显读数的识别 |
3.3.1 传统的工业仪表读数识别算法 |
3.3.2 基于机器学习的工业仪表读数识别算法 |
3.3.3 基于神经网络的工业仪表读数识别算法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1 数据集的采集与处理 |
3.4.2 实验过程 |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化车间人员安全帽佩戴检测与识别 |
4.1 引言 |
4.2 改进的平衡特征金字塔 |
4.3 改进的非极大值抑制 |
4.4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4.4.1 数据集的采集及处理 |
4.4.2 实验过程 |
4.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化车间安全要素视觉识别系统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功能需求 |
5.1.2 性能需求 |
5.2 系统模块设计 |
5.2.1 摄像头模块 |
5.2.2 算法模块 |
5.2.3 数据库模块 |
5.2.4 用户界面模块 |
5.2.5 报警模块 |
5.3 系统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自动化仪表在实现数字化油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自动化仪表现阶段的具体使用概况 |
2 在实现数字化油田中自动化仪表的有效途径 |
2.1 积极应用DCS控制体系 |
2.2 中央控制室与系统子站有效融合及连接 |
3 自动化仪表误差调整及其选择原则 |
4 结论 |
(8)自动化仪表在数字化气田生产中的维护及故障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字化气田生产概述 |
2 自动化仪表在实现数字化气田中的应用 |
3 自动化仪表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 |
3.1 操作人员操作不当而引发的故障 |
3.2 自动化仪表的线路接触不良 |
4 自动化仪表在数字化气田中的维护与相关的故障处理的方法 |
4.1 加强仪表检修工作 |
4.2 制定仪表的排污计划 |
4.3 加强对仪表的定期维护工作 |
5 结语 |
(9)自动化仪表在实现数字化油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自动化仪表在数字化油田内应用概述 |
2 自动化仪表控制基础 |
2.1 自动化仪表内部结构 |
2.2 控制室和控制站的连接 |
3 自动化仪表与油田生产结构的融合 |
3.1 自动化仪表误差调节及选择标准 |
3.2 自动化仪表的应用效果 |
4 结语 |
(10)基于SpeedyHold平台的核电站严重事故仪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与国内核电的发展进程 |
1.2.2 核电仪控系统发展概况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字化仪控系统 |
2.1 数字化仪控系统简介 |
2.1.1 数字化仪控系统的概念 |
2.1.2 数字化仪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
2.1.3 数字化仪控系统的优点 |
2.2 SpeedyHold平台简介 |
2.2.1 SpeedyHold平台概述 |
2.2.2 SpeedyHold平台系统架构 |
2.2.3 SpeedyHold平台Level1 组成 |
2.2.4 SpeedyHold平台Level2 组成 |
2.2.5 SpeedyHold平台系统功能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KDA系统工程设计 |
3.1 核电站严重事故工况介绍 |
3.1.1 核电站生产工艺介绍 |
3.1.2 核电站严重事故工况介绍 |
3.2 KDA系统需求分析 |
3.2.1 核电站仪控系统设计准则 |
3.2.2 KDA系统功能需求 |
3.2.3 KDA系统性能需求 |
3.3 KDA系统方案设计 |
3.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3.2 主要设备选型及柜内布局 |
3.3.3 配电设计 |
3.3.4 接地设计 |
3.3.5 网关通讯设计 |
3.3.6 校时设计 |
3.3.7 定期试验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KDA系统工厂测试 |
4.1 测试的目的和内容 |
4.2 测试的环境和条件 |
4.3 测试项目 |
4.4 测试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数字化仪表发展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油田仪表运维与检测工作探讨[J]. 孙文剑,张莹,孙伟伟,姚毅立.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21(11)
- [2]大型煤化工项目实施数字化交付设计与应用[J]. 赵志建,曹小利,杨钧生,雷宁,元蓝天,周晓雯. 石油化工自动化, 2021(06)
- [3]核电厂数字化仪表控制系统设备鉴定方法[J]. 张媛媛. 电工技术, 2021(19)
- [4]三维模型技术在仪表设计优化及数字化交付中的应用和开发[J]. 刘伟帅. 石油化工自动化, 2021(S1)
- [5]数字化仪表在天然气场站应用的效果评价[J]. 宋海英,范劲松,江明,陈祥. 自动化应用, 2021(06)
- [6]数字化车间安全要素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谭雅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1(08)
- [7]自动化仪表在实现数字化油田中的应用[J]. 王伟斌.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1(03)
- [8]自动化仪表在数字化气田生产中的维护及故障处理[J]. 张春辉. 化工管理, 2021(05)
- [9]自动化仪表在实现数字化油田中的应用[J]. 王磊. 化工管理, 2020(36)
- [10]基于SpeedyHold平台的核电站严重事故仪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继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