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不复存在了吗?

第三世界不复存在了吗?

一、第三世界已不复存在了吗(论文文献综述)

范轶伦[1](2021)在《从“第三世界科幻”到“科幻第三世界”:中国科幻的拉美想象与拉美启示》文中指出近年来,后发达国家地区的科幻已成为科幻界的新关注点,中国和拉美就是个中典型。同属"第三世界",两地的科幻诞生于相似的历史社会语境,却有着迥异的当代发展。引入拉美的视角,将会为中国科幻创作和研究带来新的启示,促使我们反思中国科幻与世界未来的关系。与其沿用政治经济层面的"第三世界"来定义中国科幻在全球坐标系中的位置,不如以"科幻"本身为参照系建立起更具主体性的"三个世界"体系。随着"一带一路"不断纵深推进,科幻有助于推动中拉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而在"科幻三个世界"的格局下,重溯/重塑中国与拉美科幻的关系,或许会成为从另一条路径打破英美科幻的"垄断"、创造科幻新世界的契机。.

李朝艳[2](2019)在《芭拉蒂·慕克吉流散三部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芭拉蒂·慕克吉是当代着名的印度裔美国作家,在世界流散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的小说作品《老虎的女儿》(1971)、《妻子》(1975)和《詹思敏》(1989)关注了女性流散者的文化困境,形成了明显的连续性和发展性特征,因而常常被评论家称为“流散三部曲”。三部曲见证了慕克吉内在精神世界的流动和文化转变,反映了慕克吉对流散者、尤其是女性流散者遭遇的文化问题的主要见解以及她文学创作的独特之处。本文旨在研究这样三个问题:首先,以流散文化理论为立场来看流散者、尤其是女性流散者遭遇的文化问题;其次,以女性主义理论和后殖民理论视角来看待女性权力问题,探讨女性流散者在面临“双重属下”阶层地位和“他者化”困境时,如何发挥女性力量来获得自我实现;再次,以精神分析学来探索常常被忽略的女性流散者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难题,并探讨“家园”重建问题。本文将流散文化三部曲《老虎的女儿》、《妻子》和《詹思敏》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细读小说作品,结合流散文化理论,探讨三部曲与作家本人所经历的“流亡者”—“放逐者”—“移民”三种文化状态的对应关系,其文化观念经历的从“文化无根”、“文化茧缚”到“文化融入”的三阶段转变。慕克吉的流散写作,反映了流散者精神世界的潜在流动和心理发展,挑战了主流民族主义文化叙事中稳定的、同质的身份概念,移民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移居地,这是一种双向的文化转化。女性身份和权力是慕克吉写作的核心话题,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批评理论,探讨女性身份和女性力量问题,研究“流散三部曲”中女性流散者面临“属下”地位和“他者化”困境时,能否发声以及如何发声的问题。本文认为,女性流散者将英语语言、姓名、性和暴力等作为女性施行力量的方式,与“他者性”和父权—男权进行了持续而有效的斗争。三部作品中的女性主角——塔拉、迪波、詹思敏,在流散生活中各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到她们独特的声音,作家同时以此表达了自己的流散女性观。女性流散者在跨界过程中,在多重边缘化、他者化的处境下所遭遇的心理问题、所受到的精神创伤,是慕克吉流散写作中最为关注、也运笔最多之处。本文从精神分析理论视角切入,探讨后殖民流散文化背景下慕克吉三部曲中伴随女性流散者的“暗恐”和“非家幻觉”等心理问题。分析表明,流散者无论是在家、离家还是安家,都难以摆脱暗恐和非家幻觉。接着本文回归文化视角,探讨流散者的身份和家园重建问题。针对慕克吉的流散女性写作,本文提出:作家其实具有一种“双重内向”视角,即作为女性对女性的观察,作为流散者对流散者的观察,且这一双重内向的视角是交叉的,也因此她的流散小说创作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男性流散作家的独特性质。本文认为,慕克吉的“流散三部曲”其实展开了一个流动的内在精神世界,也展开了一个活跃的心理世界,而这是流散作家要面对和认识的基本问题。这一内在流动,使流散者的世界因其不确定性,而具有挑战一般僵死的确定性世界的活力,也必将影响移居地的社会文化,在文学中反映出比一般其他文学更具有生命活力的创造,从而为世界文学园地带来可喜的贡献,而这也是本文选择慕克吉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之一。

夏婷婷[3](2019)在《阿根廷蒙托内罗运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激进社会运动进入了高潮,拉丁美洲也不例外。冷战格局下美苏对拉美的争夺,加剧了拉美地区局势的动荡。在这一政治形势下,拉美的激进青年仿照古巴的先进经验,展开了各种形式的社会运动和游击运动。这些激进思想的诞生不仅来源于国际地缘政治的演化,还与拉美各国动荡的政治和社会格局相关。阿根廷大量社会运动的爆发,导致部分激进青年判定:国家已具备了革命的条件。这一看法促使他们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蒙托内罗是其中最大的一场激进反抗运动。蒙托内罗反抗运动内生于阿根廷的政治文化中,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首先,革新天主教的社会网络成为他们最初的聚合空间,革新天主教思想为他们提供了对现实的解释工具,推动他们作出革命的论证;其次,蒙托内罗选择了庇隆主义的政治身份,继承了庇隆主义的政治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动员能力,但是他们选取的庇隆主义与庇隆主义运动和庇隆本人出现了偏差,最终导致了庇隆主义运动内部的冲突;再次,军政府的残酷镇压导致了蒙托内罗的失败,但蒙托内罗对革命形势和国家军事能力的误判以及自身政治组织能力的不足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最后,阿根廷民选政府上台后,对蒙托内罗成员的身份界定成为了社会各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并凸显为阿根廷政治和社会中左右翼矛盾的核心特质。本文基于蒙托内罗组织的核心出版物,对前蒙托内罗成员的访谈、主要领导人的回忆录,以及军政府内部的情报文献等一手资料,重构该运动的兴起、组织壮大、流亡、反攻与失败的全过程。通过结合“全球六十年代”、冷战格局与阿根廷的政治社会格局、运动的组织网络、成员的主观思想成因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立体地考察,试图勾勒出该运动具有的阿根廷特色的政治文化。对蒙托内罗运动的历史研究有助于理解阿根廷当今政坛的政治逻辑。

卫庶[4](2018)在《关于第三世界发展学的读书笔记》文中指出一2018年6月上旬,以所谓保护国家安全为名,美国宣布针对盟友的关税惩罚措施,6月1日开始对进口自欧盟、加拿大及墨西哥的钢铁和铝产品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美国的盟友们则开始反击。加拿大是第一个做

刘文斌,张丽青[5](2012)在《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阅读和阐释的绝对视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艺批评思想学习札记》文中提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作为一名对马克思主义有着坚定信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意识形态终结"论已成为流行话语、"纯审美"批评颇为走俏的当今时代,却一再申论"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阐释阅读的绝对视域",并对后现代主义文化及第三世界文学等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成果和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傅美蓉[6](2010)在《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 ——女性身份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语境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同一性与差异性议题,身份认同研究成为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女性主义在每一阶段的目标虽不尽相同,但都与女性身份认同有关。换句话说,身份认同是女性主义得以运转的核心或轴。在性别研究领域上,国内学界大都将女性身份认同作为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鲜有人从本体论视角对女性身份认同进行研究。反再现是女性身份认同的逻辑起点。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社会,社会性别是一种有误的再现,暗藏着男/女二元对立的结构。在这一再现系统中,女性被再现为他者,男性则被确立为主体。要确立或恢复自身的主体位置,女性首先必须将菲勒斯中心主义确立为革命对象,为女性身份认同确立一个逻辑上的起点。对女性主义来说,反再现是女性实现身份认同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虽然为女性身份认同指明了方向,但并未提供具体的操作策略。因此,女性身份认同必须超越反再现阶段,寻求新的理论资源。解构是女性身份认同的必经之“蜕”。如果说反再现为女性身份认同确立了逻辑起点,那么解构则为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女性身份认同不是“平地而起”的简单建构,而是包含着一系列拆解活动的建构。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而言,(对结构与中心的)解构与(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只有借助解构策略,女性主义才能清除菲勒斯文化特权的残余,驱除菲勒斯中心主义结构的阴影。在此,女性身份认同是被召唤出来的否定性存在,这种否定的身份认同为缺席的女性提供了实现身份认同的契机或中介。与反再现一样,解构也是女性身份认同必经之“蜕”,注定要被超越或扬弃。女性身份认同是具有主体性的身份认同。对女性身份认同来说,主体是建构女性身份认同的阿基米德点。要想拥有占据积极位置的身份认同,女性首先必须获得主体的资格,作为主体言说自己。在幻象与真实之间,我们很难为象征秩序之外的女性主体安排或设定一种未来。女性只有作为主体进入菲勒斯话语系统,才能确立自身的主体位置,建构主体性身份。但在后现代的解构氛围中,几乎不可能建构统一的女性主体,这就对女性主体的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女性主义虽然没有放弃主体概念,但已放弃了建构女性共同体的梦想。在全球化语境下,个体的身份认同开始呈现出不确定性,而这一不确定性恰恰为女性的身份认同留下了解构的“把手”。与此同时,变化无常的身份认同也加强了追寻女性身份认同的必要性。身份认同参照体系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女性身份认同的异质多元性。自我流动、自我碎片化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是必要的,这也是女性建构身份认同的策略之一承认作为一种身份模式,暂时克服了身份认同的局限性,并将身份认同与正义联结起来。“承认”与“身份认同”处理的都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问题,但“承认”不仅能够克服“身份认同”概念可能引发的分裂,而且能为后者提供道德基础。如果把承认理论看成是对身份认同理论的修正,虽然能使女性主义从强调差异性转向强调同一性,但承认政治作为正义的一维并不能发生单独实现其斗争目标。因此,只有将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纳入到性别正义的事业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具有主体性的女性身份认同。从再现理论、解构理论、主体性理论以及承认理论等多种理论视角追问女性身份认同,每一次的追问都意味着把“女性身份认同”重写一遍,然后又划掉。在追问的过程中,我们所把握是“是其所不是”,而不是“是其所是”。换句话说,对女性身份认同追问的意义在于“追问”本身,而不是追问的结果。但在追问中显现的只是女性身份认同的概念形式,要实现女性身份认同,女性必须在建构主体性的基础上走向承认的政治,从而把女性身份认同纳入到正义的范畴之中,通过实现性别正义来实现女性身份认同。

钟鸣洪,郑道[7](2002)在《历史告诉今天(二)》文中认为

林利民,夏安凌[8](2001)在《第三世界与21世纪国际新秩序》文中指出未来 10年 ,将是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并替代旧秩序的关键时期 ,围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国际政治斗争将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尽管美国和西方国家在国际新秩序的构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居于主导地位 ,但决不是说第三世界国家就可以任人宰割 ,无所作为 ,完全屈从西方的优势。相反 ,第三世界仍然是 2 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新秩序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尽管第三世界的整体实力较之美国与西方居于劣势 ,但也有所长 ,且呈增势 ,与美国和西方的实力对比差距无疑正在逐步缩小。其次 ,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 ,美国及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对第三世界的依赖也在加深。第三 ,在政治上 ,第三世界还是制约美国及西方的霸权主张 ,促使国际新秩序臻于合理的中坚力量。第四 ,从国际格局看 ,第三世界还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重要政治基础。第五 ,第三世界是解决全球治理问题 ,建立国际安全保障体系的基本力量。在美国和西方国家占居实力优势和主导地位的不利条件下 ,第三世界国家要挫败美国与西方支持的国际新秩序模式 ,争取建立符合自己发展利益要求的、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必须经过不懈努力。首先 ,要坚持不懈地发展综

卫建林[9](1997)在《东西南北和第三世界发展理论(上)》文中研究指明

吴雷[10](1995)在《西方发展学及其终结》文中认为

二、第三世界已不复存在了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世界已不复存在了吗(论文提纲范文)

(1)从“第三世界科幻”到“科幻第三世界”:中国科幻的拉美想象与拉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科幻的“第三世界”问题
二中国科幻中的拉美想象
    1. 反殖民主义的共同阵线
    2. 异国情调的南方大陆
    3. 足球政治的未来隐喻
    4. 殖民主义的多重变奏
    5. 小结
三“科幻第三世界”

(2)芭拉蒂·慕克吉流散三部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芭拉蒂?慕克吉其人其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流散、南亚流散文学与芭拉蒂·慕克吉的流散写作
    四、学术目标及创新点
    五、研究思路与论文构设
第一章 流散三部曲的文化演变
    第一节 文化无根:《老虎的女儿》(1971)
        一、在“旧世界的边缘”
        二、“是,也不是”
        三、“再进入是被禁止的”
    第二节 文化“茧缚”:《妻子》(1975)
        一、“成为悉多”
        二、破“茧”之挣
        三、“茧缚”之殇
    第三节 文化融入:《詹思敏》(1989)
        一、在路上
        二、迦梨女神:转世与再生
        三、配方的给予者
第二章 性别与权力
    第一节 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女性
        一、“印度教想象”:传统规约下的女性
        二、“我是一个囚犯”:流散状态的新挑战
        三、性别话语:女性身份的反抗与意义
    第二节 四种女性力量
        一、语言跨界:从“他的”语言到“我的”语言
        二、被命名表象下的自我命名:“我将是这个人”
        三、自我主导的性:“新生活的希望”
        四、以暴制暴:女性转化的契机
第三章 非家幻觉与家园重建
    第一节 非家幻觉
        一、在“家”非家:《老虎的女儿》
        二、离“家”非家:《妻子》
        三、安“家”非家:《詹思敏》
    第二节 “家园”重建
        一、身份与家园
        二、何处为家?
        三、时空位移与家园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阿根廷蒙托内罗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冷战与极化:蒙托内罗兴起的国内外背景
    第一节 “全球六十年代”、冷战与拉丁美洲
    第二节 阿根廷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
    第三节 阿根廷的新左派、反抗运动和游击队的兴起
第二章 组织与暴力:蒙托内罗初创时期的社会网络
    第一节 蒙托内罗诞生的社会网络
    第二节 革新天主教对蒙托内罗的引领
    第三节 蒙托内罗的暴力化
第三章 庇隆主义身份与动员:蒙托内罗的发展壮大
    第一节 庇隆主义左派的形成
    第二节 蒙托内罗的庇隆化转向
    第三节 蒙托内罗初期的组织架构与行动剧目
第四章 持续的暴力:蒙托内罗的困境与失败
    第一节 蒙托内罗陷入僵局
    第二节 国家恐怖主义与蒙托内罗的反攻
    第三节 蒙托内罗的失败
第五章 恶魔或斗士:蒙托内罗的影响
    第一节 民选政府对军政府与游击队的审判
    第二节 新世纪阿根廷社会对“蒙托内罗”的评价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关于第三世界发展学的读书笔记(论文提纲范文)

(6)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 ——女性身份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
    一 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无处不在的女性身份认同
    二 身份认同研究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三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二章 反再现:女性身份认同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社会性别、再现与他者
        一 再现与社会性别
        二 他者:有关女性的再现
        三 社会性别与他者女性
    第二节 性别研究视野下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再现
        一 Identity:同一性、认同与身份
        二 “他者”:再现系统中的女性身份
        三 女性身份认同的再现诉求
    第三节 清白的终结:女性与再现
        一 "污名化":男性对女性的误现
        二 镜中之像:女性的自我误现
        三 清白的终结:再现即误现
    第四节 反再现:女性身份认同的革命性诉求
        一 反再现:从《女权辩护》开始
        二 《一间自己的房间》:再现与反再现的迷宫
        三 从《第二性》到《性的政治》:反再现在行动
    小结
第三章 解构:女性身份认同的必经之"蜕"
    第一节 解构主义与女性主义
        一 女性主义与解构主义的契合
        二 女性主义对解构主义的超越
    第二节 女性主义批评:从解构到自我解构
        一 解构:从女性阅读开始
        二 嫁接复嫁接:解构在行动
        三 女性主义批评的自我解构
    第三节 女性身份认同的解构危机
        一 谁在说话?为谁说话?
        二 谁能代表女性说话?
    小结
第四章 女性身份的主体性建构
    第一节 路在何方:女性主体的建构
        一 主体:从出场到隐退
        二 女性主体:在幻象与真实之间
        三 女性主体的未来
    第二节 扑朔迷离:女性身份的多种面向
        一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争
        二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以"女性特质"为名
        三 斯皮瓦克:"策略本质主义"
    小结
第五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女性身份认同
    第一节 现代性、全球化与身份认同
        一 现代性的幽灵
        二 全球化的神话
        三 现代性、全球化与身份政治的兴起
    第二节 全球化了,"我们"在哪里?
        一 碎片化的女性
        二 流动的女性
        三 女性共同体与身份认同
    第三节 女性身份认同的异质多元性
        一 阶级与女性身份认同
        二 族裔/民族/种族与女性身份认同
        三 女性身份认同参照体系的多元性
    小结
第六章 承认:女性身份认同的终点?
    第一节 从身份认同到承认的政治
        一 "承认"概念的引入
        二 "承认"概念探源、理论发展及相关争论
        三 承认理论与女性主义研究
    第二节 女性:走向承认的政治
        一 从"差异"问题谈起
        二 承认:作为正义的一维
    小结
第七章 结语:对女性身份认同的追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第三世界与21世纪国际新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一、 21世纪国际新秩序的两种不同抉择模式
二、 第三世界在建设国际新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 有关第三世界参与国际新秩序建设的几点思考

四、第三世界已不复存在了吗(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第三世界科幻”到“科幻第三世界”:中国科幻的拉美想象与拉美启示[J]. 范轶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1(08)
  • [2]芭拉蒂·慕克吉流散三部曲研究[D]. 李朝艳. 西北大学, 2019(04)
  • [3]阿根廷蒙托内罗运动研究[D]. 夏婷婷. 上海大学, 2019(04)
  • [4]关于第三世界发展学的读书笔记[J]. 卫庶. 文化软实力, 2018(02)
  • [5]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阅读和阐释的绝对视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艺批评思想学习札记[J]. 刘文斌,张丽青.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2(02)
  • [6]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 ——女性身份认同研究[D]. 傅美蓉.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7)
  • [7]历史告诉今天(二)[J]. 钟鸣洪,郑道. 社会科学论坛, 2002(08)
  • [8]第三世界与21世纪国际新秩序[J]. 林利民,夏安凌.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 [9]东西南北和第三世界发展理论(上)[J]. 卫建林. 高校理论战线, 1997(08)
  • [10]西方发展学及其终结[J]. 吴雷. 当代思潮, 1995(06)

标签:;  ;  ;  ;  ;  

第三世界不复存在了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