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收入不入帐的问题必须制止(论文文献综述)
贾绍华[1](2001)在《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税收流失困扰着税收,也威胁着税收。税收流失的 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并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然 而,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对它的研究目前还比较 薄弱。特别是在中国,由于对其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数 是由税务实际部门的工作人员从自身的工作实践中进行经 验总结,其探讨的理论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还有待于进一 步完善,所提出的治理措施也在全面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上有一定的不足。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就这一问 题展开深入研究,既是加强中国在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需 要,也是指导治理税收流失实践的需要,更是落实依法治 税、从严治队、规范管理、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 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需要。有鉴于此,本文在借鉴中外学者 和税务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税 收流失概念的界定与透析、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和国际比较, 以及对策探讨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税收流失的界定与透析,作为本文的第一篇,试图说明 税收流失的概念和范围。本文在分析目前学术界各种观点的 基础上,对税收流失的概念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进行了界 定。本文认为,税收流失的内涵是:根据现行法律制度,在 一定时期内本应征收而实际未予征收或未能征收的各类税 收;而税收流失的外延主要包括:偷税、逃税、骗税、抗税、 避税、吃税和包税、欠税(陈欠和死欠)、越权减免等。 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其内涵而言,税收流失作为一种杜会现象;自税收产生之日起就与之相伴相随;就其外延而言,则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不同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条件下而有所不同,如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流失的外延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流矢的外廷就不可同日而语。本文通过对税收流失的现状、手段、规模、效应进行一般理论分析;认为当前中国税收流失的现状与结果十分严重;具体表现为:偷逃骗税猖撅,减税免税过滥,欠税居高不下;征税人违规严重,非税收入膨胀,隐形收入较为普遍;等等。税收流失的途径复杂多样;手段五花八门;其中既有通过非法的经济手段偷。骗、欠税,也有公然通过暴力手段抗拒缴纳国家税收。税收流矢弱化了宏观调控、特别是财政调控的效应,还导致了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软化了税法;败坏了社会风气。对此;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手段和方法,只能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以“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对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的分析,抓住典型;重点研究,来透视税收流失在各个领域内的表现形式。比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产权制度调整的新阶段,企业改制正如火如茶地进行;混合经济迅猛发展,而原有税收制度主要依据不同所有制设计;己跟不上企业改制的步伐。又如;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电子化的时代,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经济金球化和信息电子化的冲击;但税收制度却跟不上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步伐。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在华的跨国企业越来越多,近年来这些企业的逃避税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们需要认真寻求应对跨国公司避税的专门策略。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信息化时代的重 摘 要要标志;但以往的税收政策在电子商务方面却是一个“真空”,如果没有相应的税收政策出台和调整;那么,网上贸易的税收将丧失殆尽。地下经济的膨胀和走私的疯狂,对税收收入的威胁不断上井,导致税收的严重流失。如此等等。 第二篇是对税收流失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本文在引用博奕论和预期效应最大化法模型等西方经济学理论对税收流失的成因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合理的修正和补充;使其更切合于中国实际,从而进一步从理论上说明造成税收流失的内在原因和机制,以及治理税收流失的途径和方法,为治理税收流失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还引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对税收实现中的制度约束进行了分析,提出逃税是因制度设计不合理而产生的一种隐瞒偏好的“搭便车”行为和寻租与抽租的结果。另外,本文还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等视角对税收流失的现实根源进行了探究;认为追求畸形经济利益最大化、税收法制不完善、财税体制不规范、纳税环境恶化、征管制度和手段不健全、处罚不严等都是造成税收流失的重要原因。 第三篇是税收流失及其治理的国际比较。税收流失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现象,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遭受税收流失之苦;每一个国家在治理税收流矢过程中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研究国外治理税收流失的实践经验,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
江文清[2](2004)在《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校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对高等院校的各种形式投资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积累所形成的资产,是整个社会国有资产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家、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投资,并由其归口管理,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而各高校拥有占用使用权。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部分高等教育活动市场化的趋势,结果是相当部分高校国有资产将进入市场化经营管理,并在经营管理中实现保值增值。但高等教育在我国作为“准公共产品”,这决定了高校国有资产不全是经营性的,相当大部分国有资产只能是非经营性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发展和办学的经济效益。而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较严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和途径还有可能增多,流失速度也可能加快,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将会给国家、高校造成更大的损失。 虽然,有关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文章时有见诸报刊,但其数量之少和研究领域之窄是有目共睹的,且多为工作经验交流之文章,时至今日没有多少知名学者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也未有系统性的成果发表。我国加入WTO后,国外高等教育的进入,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问题将会越来越重要和突出,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模式和体制,理顺国家、高校、校企、教职工四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国有资产的性质和经营管理的范围,实现保值和增值,以保证高校既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结合社会需要,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面对新形势的要求,需加强对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深入系统性的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历史的观点、改革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问题,采用以实证性社会调查为收集资料的基本手段,通过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了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分析,使研究的成果更加科学合理。 本论文首先对作为整个论文研究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界定、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高校国有资产的种类、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等。其次,论文研究了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历史沿革、管理体制的现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国有资产产权存在的问题和权属的管理。再其次,分别研究了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着重研究了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架构和模式设计以及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考核和评价。接着,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重点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目标模式、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评价和考核等问题,并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有偿使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紧接着,分析了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问题,其中包括“非转经”的主要方式、“非转经”存在的问题、“非转经”的治理。接下来,在高校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研究之外,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重要问题—土地问题和后勤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在高校土地的管理和经营一章中,主要对高校土地的概念及使用权特性、高校土地使用现状、高校土地使用权在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高校土地的管理和运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一章中,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着重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最后,也是本论文的重点和核心之所在,论文特别用了大量的篇幅针对前面各章节研究分析问题的现状、成因和研究的对策思路等,为达到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保值增值的目标,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主要是高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体制的创新,提出了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建立了分类管理高校国有资产的制度;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管理;规范和加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安排;重视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问题和高校土地问题的制度安排: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创新改革;以及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等。 本论文与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相关同类型研究成果比较,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建立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1.首次对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和研?
王军[3](2003)在《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神话 ——解析中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神话以及与这个神话有关的国有企业公司制实践,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全文共九章。第一章导论,提出论文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简要评述法学和经济学关于国家所有权特殊属性的已有研究,介绍论文的一组基本概念和所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介绍论文的结构和布局。第二章,从七个方面阐释国家所有权的实质特征,指出其国家权力的本质,进而揭示国家所有权的内在悖论。第三章和第四章,从较宏观的角度阐释国家所有权内部的权力和风险分配、约束和激励机制。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较微观的层面上深入国企公司化的重要环节,研究国家所有权的变化和实际作为,及其对公司立法、产权保护和证券市场的影响。这三个具体环节分别是:产权界定、资产评估和发行个人股。第八章,分析国有企业所有权让渡过程中的独特法律问题。第九章是结论。一迄今为止,所有试图通过公司化或者股份制“搞活”国有企业的改革方案、举措和法律设计,都隐含着一个似乎毋庸置疑的信条:国家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不过是所有权的两种类型,二者在权能结构、行使方式和法律保护方面没什么不同;国家可以作为民事主体行使所有权,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属于法人,国有企业(或国有公司)与一般的法人所有的企业并无不同。因此,对个人所有权有效的法律制度当然可以移植于国家所有权,国有企业当然能够效法资本主义的建立于个人所有权基础上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改造为规范的、具有竞争力的公司。这是一个关于国家所有权的神话,一个运用法律讲述的神话。这个神话不恰当地夸大了“所有权”概念的涵摄力,掩盖了国家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的实质差别,指导了关于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的理论和法律实践。法律上,国家所有权的所有者是全体劳动人民,个人所有权的所有者是个人。用民法学的术语说,二者不过是所有权主体不同,并不能说明两种所有权具有实质差别。但实际上,正因为所有者不同,国家所有权与个人所有权有着天壤之别:对某一具体的国有企业而言,作为人民个体成员的个人不可能确知其个人的权益份额,也不可能以其个人权益份额承担相应风险。因此,国家所有权的权益和成本无法量化于个人。国家所有权不得不选择代议制的运行方式,而有资格“代理”全体人民行使所有权的只能是国家,国家是唯一有资格受委托的“代理人”。国家因此成为国家所有权的收益和成本的唯一合法分配者。全体人民的任何个体成员都不<WP=4>可能转让其权益份额,也不可能“退出”国家所有权。国家所有权受侵害时,全体人民的个体成员无权请求司法救济。国家所有权与个人所有权的实质差别,一言以蔽之:前者的权益和成本无法自动量化于个人,必须依赖国家分配,国家包办一切;后者天然地落实于个人,权益与成本对应,无须国家主持分配。国家所有权因此产生的内在悖论是:法律上,国家所有权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国家不过是代表全民行使所有权的“代理人”;事实上(也同样有法律根据),国家所有权的权益和风险必须依赖国家分配给所有者的每个个体成员,国家这个“代理人”从而可以全面控制所有者(全民)的命运。个人所有权是属于个人的私权,国家所有权是由国家行使的公权(或称国家权力)。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但又凌驾于人民之上,它是实际控制人民的合法的强制力量。国家所有权具有国家权力的一切特征和属性,国家权力可能产生的一切危害和弊端都可能发生于国家所有权。国家所有权的悖论其实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悖论。然而,各种行之有效的防范国家权力滥用的法律机制却不被施用于国家所有权,反而被当作阻碍国有企业商业化或公司化改革的羁绊予以抛弃。决策者相信,国家所有权可以像个人所有权一样适合公司制度,国家可以像个人一样成为合格的股东,甚至比个人所有者作得更好;因为,国家是无私的,国家会考虑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不像私人那样惟利是图、目光短浅。二 要解析神话,我们就不得不深入神话的内部世界,观察神话的结构和运转;而且,不仅要了解神话的现状,还要循着历史隧道,探析它的演变历程。 对我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早期历史的考察表明,初始阶段的国有企业在目标、功能和治理方式上皆体现出浓重的政治属性,国家所有权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不过是国家分配机制的一个部件而已。在理论上,国家所有权的权益和风险须由全体劳动人民共同享有和承担。但实际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法律能够完成这一创举。所谓“权益”和“风险”,最终必定落实于个人。世上不存在可以始终漂浮在“集体”之上而不落实于个人的权益和风险。事实上,个人(全体劳动人民的个体成员)能享有多少权益和分担多少风险完全取决于国家分配。作为所有者的全体劳动人民从未直接控制国有企业并直接分享其剩余收益。真正拥有实际控制权(和“控制权收益”)并能优先享有剩余收益的人,是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党政主管官员、国企管理层以及国企职工。当然,他们的权益分配是有差别的。国家所有权的风险同样不可能自动均摊给全民的每一成员,国家权力的控制者(作为所有者的部分成员)具有将所有权成?
杨发祥[4](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王连玉[5](1999)在《矿山国企:世纪脱困的难题——国有矿山企业亏损成因及脱困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国务院提出的国企改革“三年两大目标”得到了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国有大中型企业扭亏脱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有经济的效益状况。但是,作为国家基础产业,也是实现“三年两大目标”难点的国有矿山企业却没有见到多大的起色,这...
周春梅[6](2011)在《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矛盾与化解研究 ——以江苏部分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我国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产权制度变革、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国有中小型企业(集体企业参照)通过兼并、重组,或者破产淘汰,企业竞争力增强,效益提高。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革,引发了劳动关系从比较单纯的形式转变为多种类型的复杂结构,劳动关系多样化。而新型企业组织的大量出现,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劳动者与管理者的权利、地位也发生改变,收入差距拉大,工人下岗、失业或买断工龄、完成身份置换。工人与企业所有者、管理者或其代表在思想观念、情感和心理上产生隔阂,劳动关系的矛盾乃至冲突频频发生。企业改制时由于在职工身份置换、经济补偿金计算等方面出现侵害职工利益的问题,引起工人的不满,工人采取集体堵厂、堵路、静坐、上访等方式进行维权抗争,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形式多种多样,时有激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改制、破产等引起的劳动关系各方利益失衡;改制程序不规范、方案不透明,政府官员与企业管理者的腐败;缺乏平等的劳动协商、谈判制度,劳动关系双方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畅通,劳动者利益表达手段缺乏;或者是企业领导、政府官员的工作方法失当,激化了矛盾;因劳动立法不健全,处理劳动关系矛盾过程中有法不依等导致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加剧;或者职工思想观念更新迟缓与心理压力巨大引起劳动关系冲突。在处理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时,工会作为国家法定的工人维权组织,其组织行政化,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参与、沟通协调、纽带促进等重要作用,这与工会开展工作的外部大环境有关,也与工会职能定位不准确、工会组织覆盖面不够、工会维权能力不强等内在因素有关。公安机关和警察在维护社会安定、化解冲突、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方面起了积极有力的作用,但是在处理工人上访等问题时,由于受到政府领导过度维稳意识的影响,也采取了一些工人不能接受的方式方法,引起职工的不理解和不满。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一方面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又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等问题,化解矛盾的方式方法也有不妥之处。新闻媒体作为党和群众的喉舌、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等,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监督政府工作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闻媒体的作用受到限制,在维护党、国家和群众利益时,也会力不从心,陷入无奈之境地。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对劳动关系矛盾的定位恰当与否关系到解决方式的合理与否,是否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谈判机制和沟通渠道影响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是否作为公正的第三方是化解矛盾冲突的关键。
郄玉梅[7](1998)在《实行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是规范农村财务档案的有效保证》文中提出
吴庆昌[8](2005)在《税务警察制度的建立与侦查程序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以后,涉税犯罪呈不断上升趋势,在手段上越来越复杂和隐蔽,并且在规模上向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这种严峻的形势,充分说明我国现行的税收刑事犯罪侦查难以满足震慑犯罪、保障国家税收的需要,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税务警察制度已成为当前税收工作的一个急需。本文对建立我国税务警察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对以俄罗斯等国为代表的军队或警察建制和以美国、德国、荷兰等国为代表的税收违法案件调查局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我国建立税务警察的可行性。同时对我国建立税务警察的程序配套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我国税收犯罪案件侦查的启动应当确立随机型启动程序,并注意侦查成本和效率。
金哲俊[9](2004)在《论行政收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文中研究指明行政收费制度由来已久,鉴于乱收费问题日趋严重,不少地区和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任意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名目繁多,标准过高,国家三令五申强调治理好乱收费问题,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治理乱收费问题的规章、决定,但是乱收费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治。 行政收费诸多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的,其中既有体制问题,又有法制问题,有人为因素,也有客观原因。行政收费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工作的一项棘手问题,不能妥善解决行政收费问题,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而且也将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健康持续发展。 继2003年制定并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之后,第十届全国人大已经把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收费法》列入立法日程,这标志着我国的行政立法又将迎来重要的发展。在这一时刻,剖析行政收费产生的原因,探讨行政收费立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讨论解决行政收费问题的综合方案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从行政收费的基本理论、行政收费的问题及危害、行政收费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等四个方面讨论行政收费问题。
沈健[10](2007)在《对中小型商贸企业税收管理的思考》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小型商贸企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中小型商贸企业在促进社会就业与再就业、活跃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方便人民群众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中小型商贸企业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如经营规模小,流动性强、资金实力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由此,在税收管理上出现了不少的问题,税收流失比较严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税收征管上的原因,也有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和税制环境,导致中小型商贸企业的税负较重,当过重的税负不能转嫁时,各种税收问题也随之产生。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研究的: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以及研究的范围。二、主要介绍国内国外税收征管理论。重点介绍了税收管理的含义、税收管理的职能、税收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西方税收征管理论。三、主要介绍我国中小型商贸企业的税收管理现状。对中小型商贸企业包括的范围及发展现状,中小型商贸企业税收管理的现状以及目前我国税收管理上存在的缺陷进行了重点的阐述。四、主要分析了当前中小型商贸企业税收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原因。重点从税收征管方面、税收政策方面以及我国税制对中小型商贸企业的不利影响方面来分析,侧重从中小型商贸企业本身来分析,同时也分析了外部税收管理政策和税制环境对其的影响。五、主要探讨了如何改进中小型商贸企业税收管理的方法与措施。重点从优化和完善税制,完善增值税、所得税各项管理政策,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以及如何从税收征管上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中小型商贸企业的税收管理。六、通过案例着重分析了中小型商贸企业在虚开代开发票、关联企业转移利润、少报瞒报销售收入方面的问题,并指出了应当及时采取的措施。
二、收入不入帐的问题必须制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收入不入帐的问题必须制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第一篇 税收流失的界定与透析 |
第一章 概念界定:税收流失的内涵与外延 |
一、 国外学者对税收流失的界定 |
二、 中国学者对税收流失的界定 |
三、 税收流失的内涵和外延 |
第二章 宏观透视:税收流失的现状、手段、规模、效应分析 |
一、 税收流失的现状分析 |
二、 税收流失的手段分析 |
三、 税收流失的规模分析 |
四、 税收流失的效应分析 |
第三章 税收流失的个案分析 |
一、 企业改制中的税收流失问题 |
二、 跨国公司避税的基本原因与方法 |
三、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税收流失 |
四、 地下经济与税收流失 |
五、 海关走私与税收流失 |
第二篇 税收流失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 |
第四章 税收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博弈论与税收流失分析 |
二、 预期效用最大法模型 |
三、 影响税收流失因素一般理论模型的修正 |
第五章 税收流失的机理分析 |
一、 传统的逃税模型 |
二、 补充的反逃税模型 |
三、 传统逃税模型修正 |
四、 逃税经济模型研究的未来方向 |
第六章 逃税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一、 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的解释 |
二、 纳税人收入-税收收入:惊险的跳跃 |
三、 税收实现机制 |
第七章 根源探究:税收流失的成因 |
一、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造成税收流失的内在动因 |
二、 税收法律不完善是造成税收流失的法律原因 |
三、 财税体制不规范是造成税收流失的制度原因 |
四、 纳税环境恶化是导致税收流失的社会根源 |
五、 征管不严是税收流失的直接原因 |
六、 处罚不力是造成税收流失的重要原因 |
第八章 探讨与思考:对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
一、 税收增长与税收管埋 |
二、 积极财政政策与税收流失的治理 |
三、 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质或量 |
四、 不容忽视的欠税与过头税 |
五、 重视对弱势纳税人群体的法律援助 |
第三篇 税收流失及其治理的国际比较 |
第九章 发达国家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
一、 美国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
二、 加拿大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
三、 日本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
第十章 新兴工业国家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
一、 韩国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
二、 新加坡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
第十一章 香港、台湾地区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
一、 台湾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
二、 香港防治税收流失的主要措施 |
第十二章 治理税收流失国际经验的借鉴 |
一、 完善的税收制度 |
二、 健全的法律保障 |
三、 合理的机构设置 |
四、 规范的纳税申报制度 |
五、 广泛、充分的税收宣传 |
六、 严密的发票管理制度 |
七、 有效的源泉扣缴制度和预付暂缴制度 |
八、 专业化的税务审计 |
九、 严厉的税收惩罚 |
十、 电子化的税收征管 |
十一、 高素质、高操守的税务代理机构 |
第四篇 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
第十三章 依法治税:治理税收流失的根本出路 |
一、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二、 依法治税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 中国税法体系建设的成效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四、 推进依法治税,治理税收流失 |
第十四章 完善与优化税制:弥补税收流失的制度缺陷 |
一、 优化税制理论概述 |
二、 以优化税制理论为基础,优化税种结构 |
第十五章 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为治理税收流失提供体制保障 |
一、 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科学地界定和划分事权 |
二、 合理划分税权,并赋予地方相应的税收立法权 |
三、 在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规范转移支付制度 |
四、 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规范税费关系 |
第十六章 强化税收征管:截断税收流失的通道 |
一、 重构税收征管模式是治理税收流失的有效手段 |
二、 抓好源泉监控 加强税源管理 |
三、 改进管理方法 提高征管能力和质量 |
四、 强化税务稽查 提高稽查水平 |
五、 清理税收减免 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
六、 密切部门配合 实行综合治理 |
第十七章 税收流失个案治理的对策 |
一、 企业改制过程中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
二、 抑制外商投资企业避税行为的治理对策 |
三、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 |
四、 防范地下经济税收流失的治理对策 |
五、 打击走私与进口环节的税收流失治理 |
第十八章 素质教育:治理税收流失的基础条件 |
一、 树立正确的现代税收理念 |
二、 中国公民纳税意识淡薄的原因 |
三、 增强公民纳税意识的途径 |
四、 加强税务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教育,提高税收执法水平 |
五、 坚持依法治税与以德治税,综合治理税收流失 |
后记 |
主要参考文献 |
(2)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主题 |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论文研究结构安排及内容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2 高校国有资产基本理论研究 |
2.1 产权理论 |
2.1.1 产权的概念 |
2.1.2 产权的功能 |
2.1.3 产权的基本结构和高校资产产权构成 |
2.2 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2.3 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界定 |
2.3.1 资产的内涵 |
2.3.2 国有资产的内涵 |
2.3.3 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 |
2.4 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 |
2.4.1 资产的特征 |
2.4.2 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 |
2.5 高校国有资产的种类 |
2.5.1 按存在形态的不同,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
2.5.2 按运用方式的不同,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
2.5.3 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资源性资产和开发性资产 |
2.5.4 按价值补偿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 |
2.6 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 |
2.6.1 高校国有资产形成途径的一般分析 |
2.6.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 |
3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及权属管理 |
3.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 |
3.1.1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历史沿革 |
3.1.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现状 |
3.1.3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状 |
3.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2.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不顺 |
3.2.2 高校国有资产现行管理模式分析 |
3.2.3 高校职能的转变要求高校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 |
3.2.4 高校国有资产来源、构成的变化要求管理体制的变化 |
3.3 高校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 |
3.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和权属管理 |
3.4.1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
3.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 |
3.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权的管理 |
3.5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界定与权属管理 |
3.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
3.5.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 |
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 |
4.1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途径 |
4.2.1 经营性无形资产流失的途径 |
4.2.2 经营性有形资产流失的途径 |
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架构 |
4.3.1 国外高校产业发展及资产经营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
4.3.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基本思路 |
4.3.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模式设计 |
4.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考核和评价 |
4.4.1 重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分析考核 |
4.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指标 |
4.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4.4.4 建立规范化的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 |
4.4.5 充分发挥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作用 |
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 |
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5.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 |
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模式 |
5.3.1 发达国家公共财产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5.3.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原则和模式 |
5.3.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 |
5.4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探讨 |
5.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评价和考核 |
5.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 |
5.5.2 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绩效审计考核 |
6 高校国有资产的“非转经”管理 |
6.1 高校“非转经”的主要方式 |
6.2 高校“非转经”存在的问题 |
6.3 “非转经”的管理 |
6.3.1 建立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的申报审批制度 |
6.3.2 建立健全高校“非转经”的监督管理责任 |
7 高校土地的管理与经营 |
7.1 高校土地的概念及使用权属性 |
7.1.1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 |
7.1.2 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 |
7.1.3 高校土地使用权属性 |
7.2 高校土地使用现状分析 |
7.2.1 我国高校校园的基本状况 |
7.2.2 高校土地使用现状 |
7.3 高校土地使用权在资产核算中的问题 |
7.3.1 高校土地使用权存在不入帐的弊端 |
7.3.2 土地使用权的确认与计量 |
7.3.3 高校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 |
7.4 高校土地管理与经营 |
7.4.1 高校土地的管理 |
7.4.2 高校土地的经营 |
7.4.3 高校土地经营管理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
7.4.4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空间布局抉择 |
8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 |
8.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8.1.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及特点 |
8.1.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然性分析 |
8.1.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原则 |
8.1.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8.2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8.2.1 境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经验借鉴 |
8.2.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历程 |
8.2.3 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国有资产管理现状评价 |
8.2.4 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8.3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8.3.1 高校后勤产权制度的特殊性 |
8.3.2 高校后勤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 |
8.3.3 高校后勤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模式 |
8.3.4 授权经营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的最佳选择 |
9 建立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制度安排 |
9.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创新 |
9.1.1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
9.1.2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
9.1.3 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组织架构 |
9.2 明晰产权,强化高校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 |
9.2.1 高校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 |
9.2.2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
9.2.3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 |
9.2.4 高校国有资产的资产评估 |
9.2.5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转让 |
9.3 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的分类管理制度 |
9.3.1 分类管理高校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客观必然性 |
9.3.2 高校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划分 |
9.3.3 正确处理高校国有资产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9.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管理 |
9.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性 |
9.4.2 规范经营性资产运营的制度安排 |
9.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安排 |
9.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形成的管理制度 |
9.5.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制度 |
9.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处置及收益管理制度 |
9.6 重视高校“非转经”问题和土地问题的制度安排、 |
9.6.1 建立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的管理制度 |
9.6.2 重视高校土地管理和运营中的制度安排 |
9.7 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创新改革 |
9.7.1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目标 |
9.7.2 高校后勤服务的经营管理机制 |
9.7.3 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深化高校后勤改革 |
9.7.4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制度安排 |
9.8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
9.8.1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
9.8.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估分析 |
9.8.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简介 |
声明 |
致谢 |
(3)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神话 ——解析中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关于国家所有权的一个神话 |
第二节 已有研究文献的简要述评 |
第三节 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布局 |
第二章 国家所有权:名为所有权的国家权力 |
第一节 谁是国家所有权的所有者 |
第二节 名为所有权的国家权力:谁控制谁 |
第三节 实为国家权力的所有权:如何防范权力滥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所有权内部的权力和风险分配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政治目标和属性 |
第二节 从国营企业到国有公司:历史梗概(1949年~1990年代) |
第三节 权力和利益的分配 |
第四节 成本和风险的分配 |
第五节 猴王集团个案:利益和风险的定向分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家所有权内部的约束和激励 |
第一节 国家所有权的滥用和隐形私有化 |
第二节 约束机制:国家暴力的威慑和镇压 |
第三节 激励机制:国家租金激励 |
第四节 国企的成功个案说明了什么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所有权与产权界定 |
第一节 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的法律框架 |
第二节 个案观察 |
第三节 综合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所有权与资产评估 |
第一节 为什么需要强制性资产评估 |
第二节 围绕国有资产评估的审批权体系 |
第三节 审批权的争夺与瓜分 |
第四节 审批权的滥用和失控 |
第五节 强制性资产评估能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吗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所有权与个人股分配 |
第一节 个人股的规范框架 |
第二节 定向募集公司发行的“内部职工股” |
第三节 1990年年底之前社会募集公司发行的“社会公众股” |
第四节 公开发行时向内部职工配售的“公司职工股”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国有企业所有权的让渡--法律上和事实上的生效要件 |
第一节 法律上的生效要件 |
第二节 事实上的生效要件 |
第三节 原因和后果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4)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
二、 农村:村级自治 |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
一、 生育政策比较 |
二、 生育现状比较 |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
一、 国际舆论 |
二、 国际人口奖 |
结语 |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
后记 |
(6)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矛盾与化解研究 ——以江苏部分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意义 |
二、研究状况和理论借鉴 |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与劳动关系的变化 |
一、企业改制的背景 |
二、企业改制的目标和进程 |
三、我国劳动关系内涵的变化 |
第二章 企业改制中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状况 |
一、企业改制引起的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 |
二、劳动关系矛盾冲突的过程和结果 |
三、企业改制过程中劳动关系的矛盾和冲突的主要特征 |
第三章 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的原因 |
一、企业改制引起劳动关系利益失衡与劳动者社会保障不足 |
二、改制程序不规范、方案不透明 |
三、政府官员与企业管理者的腐败 |
四、沟通渠道不畅通,缺乏平等的劳动协商谈判制度 |
五、因法制不健全,导致处理改制问题时劳动关系矛盾冲突 |
第四章 劳动关系矛盾和冲突的化解 |
一、工会组织在化解劳动关系矛盾中的作用 |
二、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在化解劳动关系矛盾中的作用 |
(一)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化解劳动关系矛盾中的做法 |
(二) 各类信访部门在化解劳动关系矛盾中的作用 |
(三) 劳动监察部门在化解劳动关系矛盾中的作用 |
(四) 劳动仲裁部门在化解劳动关系矛盾中的作用 |
三、公安机关和警察的介入对劳动关系矛盾化解的作用 |
四、媒体在化解劳动关系矛盾中的监督作用与无奈 |
第五章 建立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的长效机制 |
一、正确认识劳动关系的矛盾 |
二、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 |
三、建立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协调和均衡机制 |
四、政府应成为公正的第三方保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税务警察制度的建立与侦查程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税务犯罪状况和趋势—建立专门税务警察制度的社会背景 |
一、税案增加,税收犯罪的损失放大已成趋势 |
二、当前大案的特点—案涉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状况严重 |
三、税收犯罪主体变化呈现的趋势 |
四、税收犯罪手段变化的新近特点 |
五、税收犯罪的管辖漏洞和侦查盲区 |
六、税收犯罪的无直接被害人特点 |
第二章 税务警察制度的借鉴—国外税收犯罪制度的考察 |
一、俄罗斯税务察警的特点 |
二、日本税警的特点 |
三、德国、荷兰等部分欧盟国家税务调查局的特点 |
四、美国税务警察的特点 |
第三章 建立我国税务警察制度的基本理论依据和基本制度构想 |
一、建立税务警察的法律依据及可行性研究 |
二、当前税收犯罪侦查的局限性和改革要点 |
三、税务和公安体制的矛盾及其调整 |
四、税务警察体制的基本构想 |
第四章 程序配套问题——税务警察的侦查程序 |
一、管辖权的调整 |
二、侦查权扩张的必要 |
三、程序启动机制的重新界定 |
四、关于获取证据和丰富强制措施的法律建议 |
五、税务警察和税务侦查的法律监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中文详细摘要 |
(9)论行政收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行政收费基本理论 |
1.1 行政收费的概念 |
1.2 行政收费的理论依据 |
1.3 行政收费产生的原因 |
第二章 我国行政收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
2.1 行政收费的相关规定混乱 |
2.2 有关行政收费的规范性文件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 |
2.3 征收手段不规范、不完善 |
2.4 行政收费欠缺应有的监督救济制约机制 |
2.5 行政收费存在的问题造成的危害 |
第三章 行政收费诸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3.1 法律、行政法规缺乏对行政收费行为的规范 |
3.2 现有的行政体制和收费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
3.3 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动 |
3.4 理论界对行政收费行为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 |
3.5 实际工作者对收费性质认识不清 |
第四章 完善我国行政收费制度的对策与措施 |
4.1 加快收费立法,制定统一的行政收费法典 |
4.2 整理整顿现有收费项目 |
4.3 完善收费决策听证、公告制度 |
4.4 公开所有行政收费规范性文件,增加透明度 |
4.5 完善收费监督机制 |
4.6 推行行政救济制度 |
4.7 加强对实际工作者的宣传教育和关于行政收费的理论研究 |
4.8 做好配套行政机构改革,加速政企分开,实行事业单位改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对中小型商贸企业税收管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3 研究意义与方法 |
1.4 研究的范围 |
2 税收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税收管理的基本含义、特点及其必要性 |
2.1.1 税务管理的基本含义 |
2.1.2 税务管理的特点 |
2.1.3 税务管理的必要性 |
2.2 税收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
2.2.1 税收管理的基本职能 |
2.2.2 税务管理的作用 |
2.3 税收管理的基本原则 |
2.3.1 有效性原则 |
2.3.2 法律性原则 |
2.3.3 经济性原则 |
2.4 西方税收征管理论 |
2.4.1 税收征管制度的评价 |
2.4.2 纳税遵从度问题 |
2.4.3 缩小税收差距 |
2.4.4 纳税服务 |
2.4.5 税务管理私有化问题 |
2.4.6 如何改善税收征管 |
3 中小型商贸企业税收管理现状 |
3.1 中小型商贸企业的范围、特点 |
3.2 我国中小型商贸企业税收管理现状 |
3.2.1 增值税制度 |
3.2.2 所得税制度 |
3.2.3 税收征管制度 |
3.3 中小型商贸企业在两大税种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3.3.1 增值税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
3.3.2 所得税管理上出现的问题 |
4 中小型商贸企业在两大税种管理上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在税收征管上存在的问题 |
4.1.1 户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4.1.2 申报缴库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3 财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4 企业注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 税收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1 增值税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2 所得税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 税制对中小型商贸企业的不利影响 |
4.3.1 中小型商贸企业税负分析 |
4.3.2 现行税制结构分析 |
4.4 税务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4.4.1 征管模式日显陈旧,不适应形势的发展 |
4.4.2 信息化征管水平不高 |
5 加强中小型商贸企业税收管理问题探讨 |
5.1 优化和完善税制,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 |
5.1.1 调整税制结构模式 |
5.1.2 实施增值税转型,降低税率,减轻税负 |
5.1.3 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调整企业所得税税率 |
5.2 完善增值税、所得税管理政策 |
5.2.1 完善增值税管理政策 |
5.2.2 完善所得税管理政策 |
5.3 强化征管,促进中小型商贸企业税收管理 |
5.3.1 加强和规范财务核算 |
5.3.2 强化纳税申报和税款入库工作 |
5.3.3 加强对纳税申报的评估 |
5.3.4 严密税源监控,堵塞税收漏洞 |
5.3.5 加强注销环节的税收清理 |
5.4 转换征管模式,提高应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的能力 |
5.4.1 转换征管模式,规范内部管理体制 |
5.4.2 提高应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的能力 |
6 案例分析 |
6.1 R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宿迁销售分公司虚开、代开发票案 |
6.2 **粮库转让定价偷税手段分析 |
6.3 邳州市某商业有限公司瞒报少报销售案分析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四、收入不入帐的问题必须制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税收流失问题研究[D]. 贾绍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01)
- [2]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D]. 江文清. 四川大学, 2004(03)
- [3]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神话 ——解析中国国有企业的公司制实践[D]. 王军. 中国政法大学, 2003(01)
- [4]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5]矿山国企:世纪脱困的难题——国有矿山企业亏损成因及脱困对策探讨[J]. 王连玉. 中国建材, 1999(08)
- [6]改制企业劳动关系的矛盾与化解研究 ——以江苏部分企业为例[D]. 周春梅. 南京大学, 2011(09)
- [7]实行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是规范农村财务档案的有效保证[J]. 郄玉梅. 山东档案, 1998(03)
- [8]税务警察制度的建立与侦查程序问题研究[D]. 吴庆昌. 苏州大学, 2005(12)
- [9]论行政收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 金哲俊. 延边大学, 2004(01)
- [10]对中小型商贸企业税收管理的思考[D]. 沈健.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