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胃)牵引痛起源及其传入通路的实验形态学研究

内脏(胃)牵引痛起源及其传入通路的实验形态学研究

一、关于内脏(胃)牵拉痛的产生部位及其传入途径的实验形态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燕婷,薛荣亮[1](2020)在《地佐辛联合咪达唑仑或芬太尼防治剖宫产术中胃牵拉痛和寒战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地佐辛联合咪达唑仑或芬太尼防治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胃牵拉痛和寒战的效果。方法选取行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胎儿取出后即刻,A组静脉滴注地佐辛0. 10 mg/kg,B组静脉滴注地佐辛0. 10 mg/kg及咪达唑仑0. 03 mg/kg,C组静脉滴注地佐辛0. 10 mg/kg及芬太尼0. 1 mg。观察给药即刻产妇的无创动脉血压(NI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给药前(T0)、给药后5 min(T1)、给药后30 min(T2)、给药后60 min(T3)产妇的Ramsay评分、胃牵拉痛评分、寒战发生情况。结果 3组产妇术中NIBP、HR、R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B组、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2. 5%、2. 5%、12. 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C组产妇T1、T2、T3的Wrench寒战评分显着低于A组(P <0. 05)。3组产妇T1、T2、T3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C组T1、T2、T3的胃牵拉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显着低于A组(P <0. 05)。结论地佐辛复合咪达唑仑或芬太尼可减轻剖宫产术中胃牵拉痛和寒战反应程度,且产妇呼吸循环稳定,镇静适度,维持时间长且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较少。

侯守仁,司蕖元,张诗兴,赵建平[2](1990)在《家兔肝脏面传入纤维的逆行追踪—HRP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HRP注入15只家兔肝门区后,在以下神经节内出现酶标细胞:全部实验动物的双侧T2-12脊神经节、双侧迷走神经的上节(颈静脉节)和下节(结状节),右侧T13和左侧L1脊神经节各1例。酶标细胞在脊神经节内出现的高峰在T4-8,与传统记载的T7-9不同,并讨论了颈神经节(C3-5)和腹腔神经节内未出现酶标细胞等问题。

余柏辉,王富强,詹亚护[3](1982)在《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法研究胃与结状神经节的联系》文中研究表明 近年来,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轴突逆行传送的方法进行周围神经的研究逐渐增多。总的说来,研究传出神经较多,而研究传入神经较少;在研究内脏传入神经中,对交感传入神经的研究较多,而对副交感传入神经的研究较少。胃的内脏传入神经,Ellison和Clark、山田、陶之理和沈阳医学院针麻研究组着重报导了胃交感内脏传入神经元的情况,而对胃迷走内脏传入神经元叙述

娄艾琳,郑超强,白呼群[4](1982)在《狗中缝大核内微量注射纳洛酮和普鲁卡因对电针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6只狗15次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前牵拉胃的反应持续期为39.6±5.74秒,心率的变化率为38.3±4.40%。电针诱导15分钟后,反应持续期和心率的变化率分别减少至3.90±1.17秒和5.87±1.97%(p<0.01)。电针的这种抑制作用在取针后30分钟仍未消失。(4只狗,n=15)微量注射纳洛酮(5μg/5μl/5min)和普鲁卡因(0.01mg/5μl/5min)于中缝大核内对电针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和内脏痛等)的作用分别可翻转77.68±22.01%和32.58±17.88%。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5。本文对中缝大核及其鸦片系统在针刺抑制内脏牵拉反应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陶之理,王良培,张祖平,温宝珠,李翠红[5](1981)在《胃交感内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HRP法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讨胃交感内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问题,我们用HRP的方法,在28只兔及19只猫的胃浆膜下注射10%HRP,五天后用2%多聚甲醛溶于0.1M磷酸盐缓冲液(pH7.2-7.3)进行心脏灌流。将全部脊神经节取材,切片,并孵育于0.05%3—3′二氨基联苯胺双氧水内,封片后观察脊神经节细胞内HRP酶标颗粒。我们在全部胸脊神经节(T1-12)内找到较多的HRP酶标颗粒,第4—8颈脊神经节(C4-8)及腰脊神经节内也见到HRP酶标颗粒。这些阳性细胞以胸脊神经节最多见,颈脊神经节及腰脊神经节次之。此外,在有HRP酶标颗粒的脊神经节细胞中,大及小细胞均可见到,但小细胞较多。以上研究为胃交感内脏传入的节段性问题,提出了新的结果。

张书琴[6](1980)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其纤维联系在针剌镇痛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哺乳类动物的三叉神经脊束核有相似的形态结构。其尾侧与颈段脊髓后角尖端灰质相连续。根据细胞构筑的特点,该核可分为尾侧脊束核、极间脊束核和咀侧脊束核。家兔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只包括咀侧与尾侧两部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又分为带状亚核、胶状质亚核和巨细胞亚核,它们分别与脊髓后角灰质的RexedⅠ、Ⅱ和ⅢⅣ层相当。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主要与头面部的痛、温觉有关,并参与了头面部的针刺镇痛过程。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接受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脑干网状结构、中缝大核、兰斑、大脑皮质和脊髓的传入纤维。该核的传出纤维投射至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及板内核、内侧膝状体、脑干网状结构、某些脑神经核(孤束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前庭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和动眼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中缝大核、中脑顶盖与中央灰质、楔核、楔外核和内侧橄榄副核等)和上颈段脊髓。三叉神经传入纤维及其尾侧脊束核与中枢内的许多核团发生联系,并在那里与来源于不同部位的躯体或内脏的传入纤维发生会聚,这种直接的会聚可能为颜面部针刺冲动与来自躯体或内脏的痛冲动在同一部位相互作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脊髓、巨细胞网状核、中缝大核和丘脑板内核的纤维联系可能为颜面部针刺镇痛以及颜面部针刺麻醉能进行身体其他部位手术提供了神经学基础。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巨细胞网状核、孤束核和延髓背外侧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可能为颜面部针刺抑制内脏痛和内脏牵拉反应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这对支持体表内脏相关学说也是很重要的。

沈阳医学院针麻研究组(形态组)[7](1978)在《关于内脏(胃)牵拉痛的产生部位(敏感区)及其传入途径的实验形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内脏(胃)牵拉反应中内脏(胃)牵拉痛是胃手术时“三关”中的最主要一关,是针麻条件下胃手术成败的关键。有关此方面的理论性研究不多,其中胃牵拉痛向中枢传入途径,仅见有少数由生理和临床的报导,但还有争论;胃牵拉痛的产生

辽宁省针麻会战组形态组[8](1977)在《关于内脏(胃)牵拉痛的产生部位及其传入途径的实验形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本文系在广泛的研究胃及胃四周神经成分的基础上,由形态学角度阐明内脏(胃)牵拉痛的产生部位、该部位神经成分、性质、来源、传入途径,并解释临床上一些反应和

二、关于内脏(胃)牵拉痛的产生部位及其传入途径的实验形态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内脏(胃)牵拉痛的产生部位及其传入途径的实验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地佐辛联合咪达唑仑或芬太尼防治剖宫产术中胃牵拉痛和寒战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四、关于内脏(胃)牵拉痛的产生部位及其传入途径的实验形态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佐辛联合咪达唑仑或芬太尼防治剖宫产术中胃牵拉痛和寒战的效果观察[J]. 孙燕婷,薛荣亮.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04)
  • [2]家兔肝脏面传入纤维的逆行追踪—HRP法[J]. 侯守仁,司蕖元,张诗兴,赵建平. 解剖学通报, 1990(03)
  • [3]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法研究胃与结状神经节的联系[J]. 余柏辉,王富强,詹亚护. 广东解剖学通报, 1982(01)
  • [4]狗中缝大核内微量注射纳洛酮和普鲁卡因对电针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影响[J]. 娄艾琳,郑超强,白呼群. 生理学报, 1982(01)
  • [5]胃交感内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HRP法的研究)[J]. 陶之理,王良培,张祖平,温宝珠,李翠红. 广东解剖学通报, 1981(01)
  • [6]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其纤维联系在针剌镇痛中的作用[J]. 张书琴. 针刺研究, 1980(02)
  • [7]关于内脏(胃)牵拉痛的产生部位(敏感区)及其传入途径的实验形态学研究[J]. 沈阳医学院针麻研究组(形态组). 针刺研究, 1978(02)
  • [8]关于内脏(胃)牵拉痛的产生部位及其传入途径的实验形态学研究[J]. 辽宁省针麻会战组形态组. 针刺研究, 1977(04)

标签:;  ;  ;  ;  ;  

内脏(胃)牵引痛起源及其传入通路的实验形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